为啥孩子认字容易忘?终于找到原因。

昨天,听到小区一位妈妈抱怨:“我家孩子笨死了,一个汉字昨天才抄的,今天就不记得了!如何逼问也回答不出来,气死我了。我都不想教他认字了……”

我看看她身边的孩子,大眼睛囧囧有神,一看就不是脑袋木讷的孩子。

“会不会是方法不对呀?”

“不会吧?一个字我让他抄10遍的!”

……

为什么一个字连续抄10遍效果差?

幼儿说提醒,这里说的10遍其实不是指具体的次数,而是连续不间断地抄写同一个汉字,一个汉字即使抄写一页也是差不多的效果。为什么会这样?

下面这个情景你大概不会陌生:

小潘是一年级的孩子,某天的作业是抄写汉字“多”,要抄写一页。妈妈为了避免孩子分心,清理了书桌旁边的所有玩具,还让家人不要大声说话。因为刚学字,小潘虽然写得很慢,但是一开始也是写得很认真。没多久,妈妈发现了异样:虽然孩子的手在动,但是眼睛却不是盯在作业本上,而是盯着前面不远处绘本上的漫画图。孩子抄着抄着变成了“自动模式”,不经大脑、不经思考,可以一边抄一边想象着漫画图上小灰熊和狐狸在吵架!

我小时候有个同学更绝了,老师让抄“大”字,他先往作业本的所有田字格里面填满所有的“一”(笔画横),接着再从头到尾加上“丿”(笔画撇),最后统一加上“乀”(笔画捺),速度飞快,常常让我们这些小朋友羡慕。不过他总被老师批评“字认得他,他不认得字”。我差一点就学了,不是因为我当时就知道那样做不对,而是因为我讨厌他嘴巴总挂着一根鼻涕,感觉如果学他就成了他那样的人,所以最终没学。

值得一提的是,像上面“鼻涕娃”拆分笔画抄写非常不好,比连续重复某个汉字的效果更差,因为孩子是在“划”,而不是在“写”,不利于孩子记住一个汉字的结构和笔画顺序,想要学习并记住也会更难了。

心理学研究找到依据

2006年,心理学家纳特.科内尔和同事做了一个心理学实验。实验人员找来一群学美术的孩子,通过大屏幕让孩子观看一张张画作,辨认不同画家的绘画风格。这群孩子被特意分成了两组:

第一组:连续观看同一位画家的画作,看完一位画家的,再看另一位画家的;

第二组:不同画家的画作混着看,比如这张画作是这位画家的,下一张便是另外一位画家的。

接着,找出孩子们没看过的画给孩子们判断出自哪位画家之手,结果第一组的正确率有50%,而第二组的正确率提到到了65%。

仅仅是轻微的调整,就能提高了孩子的记忆效率。

分析背后的心理

“混”着来,而不是单一地重复,能打破单一重复的机械效应,使得孩子的大脑不得不一再做出调整,不仅有助于集中注意力,还能增强记忆的效果。如同孩子抄写汉字“多”,“多多多……”一直多下去,会慢慢变成了不用注意力不用特意思考的简单重复,如果换成了“多少大小山人天多少大小山人天……”孩子就不会轻易放松,而是注意力更集中,一分神就错,并且每一次不同的字还能提醒孩子不断记忆,孩子更趋向于一边抄一边念,最终达到了最高效的认字效果。

这就好比往墙上贴字还是刻字。

涂上胶水往墙上一贴,很轻松,贴着贴着即使分神也能贴,没多久就贴完一面墙;“混”着练字,就好比往墙上刻字,每刻一笔就要看看刻的深度和方向对不对,还要斟酌间距,不仅速度慢,还很痛苦,这有点像艾利克森的“刻意练习”,越痛苦,学习效果越好。你抄10遍,相当于人家抄100遍了。

所以,孩子正确的练字方法不应该这样:

而是应该这样:

学会了吗?

入学准备编辑推荐

这7种妈妈特坑娃,千万要警惕!


母爱是人类的共性,几乎所有的妈妈,都是爱孩子的。没有人否认妈妈的用心,以及在培养孩子方面所做的努力。然而为什么这么多妈妈带孩子累死累活、叫苦连天?你以为你每天累死累活,可以换来孩子的快乐、家庭的和睦?

不,你想错了,有时候累是一种灾难!

第一种:太勤快,活得太累

妈妈常挂嘴边的是「把你拉扯这么大我容易吗」。「拉扯」二字极形象地表达了养孩子的操劳辛苦。为孩子起早摸黑,天一亮就买菜做饭,送孩子上学,下课后给孩子辅导作业,深更半夜洗衣服。勤劳朴实,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贤妻良母的优秀品质。

结果:这样只会增加孩子的匮乏感和愧疚感,造成孩子同金钱的关系沉重艰难,对孩子的成长弊远大于利。

第二种:太无私,最具牺牲精神

是否知道「孩奴」这个词儿?有了孩子,你还知道自己是谁吗?

很多女人都有这样的感慨:当妈后没了自我,变成了一颗只围绕孩子转的卫星。与丈夫相处的时间少了,与朋友的联系少了,与社会的接触少了,业余的兴趣少了。为了家庭和孩子,推掉了单位组织的大多数聚餐和旅游活动,甚至放弃原本辉煌的事业。

无论是心甘情愿,还是被迫无奈,似乎只有这样「全心全意」的付出,才称得上称职的好妈妈。

结果:夫妻关系受到严重影响,妈妈也会因此常常抱怨,影响家庭的和睦。

第三种:太过保护孩子

为什么总认为孩子独立性差、依赖性强?

父母对孩子的关爱特别深,生怕孩子受一点点伤害,所以对孩子更多的是保护,放不开手脚。世界固然复杂,存在很多危险,但是孩子离开了遮风避雨的庇护,还是不知道如何去生活。

妈妈们越来越感叹:这个社会还有什么值得信赖的呢?奶粉、护肤品、疫苗、校园……啥都不安全。不信任社会,所以,也不信任孩子。

结果:过度保护孩子,看上去是顺利了,是舒适了,结果却使他软弱而闭塞,胆怯而无能。

第四种:太容易担心

比如带宝宝外出,妈妈常常不停地唠叨:小心过马路看车、多穿点别冻着,不要乱摸东西……

还有前面实例中的,宝宝睡觉妈妈不放心,着凉怎么办?

出汗怎么办?

咱们小时候背着书包自己上下学的场景,恐怕在未来很长时间内都难以见到。环顾四周,我们看到的都是校门前拥堵的等待孩子放学的家长和车流。对孩子的担心,是妈妈脑子里永远无法摆脱的绷得最紧的一根弦,身心俱疲。

结果:「处处担心,即是诅咒」。你给孩子积极暗示,孩子就会更健康、更优秀,你总给孩子不好的担心、暗示,孩子可能真的朝着不好的方向发展。

第五种:太有责任心

妈妈为孩子付出的多,把养育孩子当做人生一项艰巨的“任务”来完成,而不注重享受孩子的天真童稚带来的欣喜和乐趣,轻松洒脱。

大多数人看孩子是「环绕伺候」,大人们被小孩左右着,一会向东,一会往西,吃饭追着喂,穿衣哄着穿。

而不是「共处帮助」,大人不会被小孩左右,孩子再小,都没有「哄」这个概念,要是不配合,ok,那就要受惩罚。你不吃饭那就饿着,不穿衣服那就冻着。

结果:只会让孩子自我为中心,妈妈吃力不讨好!

第六种累:控制欲太强

有专家认为,大多数父母的最大错误在于,觉得孩子生下来就是一张白纸,他们要在这张白纸上画出自认为美丽的图案。

所以,很多人会给孩子规划人生,将自己无法实现的愿望,全部倾注于孩子身上,甚至将后半生的目标全部投入望子成龙的努力中。

大多数人总是把「听话」当作一个孩子的优点,如果孩子随心所欲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做自己的决定,就是「叛逆」。

结果:孩子无法活出自我,情商低,走入社会很难融入集体!

第七种:太喜欢攀比

从大事到鸡毛蒜皮的小事,一些妈妈总是要和朋友同事、左邻右舍比一比。人家的孩子去学钢琴,自己的孩子也要去;孩子考了班级第二名,要问第一名是谁,并要孩子下次超过他。

妈妈以为这是为孩子好,让孩子争当优秀,向优秀的害的看齐,实则对孩子造成了伤害。

结果:妈妈心态不平衡,孩子成了攀比的砝码!

作者:未知

爱国如饥渴--献给这个十月


朋友的老公是新西兰人,有天一起吃饭,谈起爱国主义教育,问他:“你们新西兰是怎么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他瞪着眼停顿了一下,回答:“没有过。爱国还需要教育吗?”然后闷头喝羊汤。他的反应,让我想起了一句很久远的话:爱国如饥渴。

如果爱国之于人的心,如饥渴之于人的感觉,是一种本能,那还需要去做什么刻意的培养呢?只要保留这最基本最朴素的情感,让它真纯地、自然地、淡淡又久久地流淌在我们的心里。

可毕竟,要让孩子知道,什么是我的国?让孩子自然而然地接触他的国家,他的山水、他的风情、他的人民,让孩子心中对这个国家的浓浓的爱,象春雨滋润的嫩嫩的草原,蓬勃生长了无痕。

所以从儿子很小的时候,开始带着他一起看《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大大的彩色图片,是我们美丽的家亲爱的国,儿子的眼睛瞪得大大的,被眼前的绚丽色彩迷住了――也许是对他美术教育的启蒙呢,但我指着封面上方方正正的汉字轻轻给他念:中国――国家――地理。

孩子也就知道,中国,是国家,是他的国家,是一个美丽如画的国家,是一个多姿多彩的国家,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是一个有着不同生活形态的国家,是一个不停地变化着的国家,是一个需要我们去爱,去珍存,去为她做些什么的国家。

快两岁的时候,开了奥运会,极短的时间里,国旗一遍遍升,国歌一遍遍唱,孩子的生活一遍遍热血沸腾。满大街的人都在问“今天拿了几块金牌?!”话说不全的孩子也会因此而激动不已。发展到及至的一次,是吃着一半饭听电视里说,某项目中国拿了金牌,马上要转播升旗仪式。孩子一急,就把饭碗都胡噜到地上,大人正生气呢,小小的人居然把小椅子搬到了小桌子上,一点点爬上桌子,登上椅子,带着围嘴笔挺站在这个“危险建筑”上,嘴里哼唱着“邦邦邦邦――邦邦”,那份小小的冲天的豪迈让人涌起心底的感动,知道有一种感情是发自内心的天生的爱。

作为妈妈,我能为这一碗饭呵斥他吗?在他用全部的力气、努力学习着发音、高声唱着“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的时刻。

孩子慢慢长大了,他开始在大街小巷认出国旗,他快乐地指给我看:“妈妈,看,国旗!”那时刻我是快乐的,因为我知道,孩子一遍遍地把自己,和这面红色的旗联系在一起。

孩子慢慢长大了,他开始疯狂地玩拼图游戏。在各种小熊维尼和米老鼠的拼图版中,为他准备了一套中国版图的拼图。他努力拼着,我一边陪他玩,一边顺便给他讲,他手里拿着的那个小小的木块,承载着怎样绚烂的美丽,拥有着多少动人的故事,古往今来生活着多么智慧而优秀的人们。有时候他会跑去找《中国国家地理》,把他记忆中的美丽图片翻出来和这块小木板链接,有时候我们一起背诗词,他就终于知道诗里说的那个景色就在这里。我能体会出,他小小的心里,对这小小木块代表着的博大宽广无限向往,终于有一天开始,他央求着:“妈妈,我们去看看吧!”

孩子慢慢在长大,每年,我们都会去旅游。第一站是孩子的老家,所有表格“籍贯”一栏上填写的那个地方。

孩子不到3岁的那年,带孩子到深圳玩。那里有锦绣中华、中华民族村和世界公园。孩子第一次真切的感觉到,杂志和书里的图片,都真真切切地站在那里,虽然它们都很小,“这是给小朋友做的玩具,对吧,妈妈?”

——在锦绣中华,缩微的房子和小人儿吸引着他,他这只快乐的小鸟,在绿色的园子里飞来飞去。终于累的走不动了,他叹口气说――

“这还是中国吗?”

“是啊。”

“还是中国啊,中国这么大啊!”

“要不咱们不过去了,你怎么累。”

“那可不行,那边不一样呢,也很漂亮啊!”

我的孩子,你的感觉对了,你的祖国,很漂亮,很大。

——在中华民族村,孩子和傣族的哥哥一起敲锣,和摩梭姐姐一起跳舞,跟彝族哥哥一起打鼓,和阿佤姐姐一起唱歌。朝鲜族的阿姨带着他参观屋里的不同布置,他问阿姨“为什么煤气放在地板里?”;羌族姐姐给他解释,为什么房子是用石头砌的;苗家哥哥带着他走吊桥;他钻大榕树的树洞,和黎家阿姐藏猫猫;在藏庙上香理佛,看蒙古赛马的热闹――

“妈妈,他们的家住的都不一样,有竹子,有石头,草的,还有蒙古包!”

“妈妈,他们的样子真不一样!”

“妈妈,他们为什么都在这里?”

“因为这是一个公园啊,叫中华民族村,他们都是中国的民族,所以都放在这个公园里,你来玩一次,就全看到了。”

“都是中国的啊?那他们和我一样了,都是中国人。”

我的孩子,你的感觉又对了,我们的祖国,有各具特色的民族,有多姿多彩的生活形态。

——在世界公园,孩子彻底玩迷糊了:金字塔和埃菲尔铁塔都叫塔,为什么长的不一样?为什么有个钟叫大笨钟呢?印第安图腾柱子上画的是什么呢?还有更深刻的问题――

“妈妈,什么是国啊?”

“妈妈,怎么有这么多国啊?”

“妈妈,中国也是一个国,对吗?”

我的孩子,你的感觉再一次对了,中国也只是一个国,每一个国都有自己灿烂的引以为荣的文化,她们一起组成了,这个多元的纷繁多姿的世界。

我们全家达成共识,每年至少带孩子,去一次海边,爬一次高山;参观一次工厂,小住一次农村。钢筋水泥保护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只有去“生活在此处”,才能体会,我们的国家,我们的人民,到底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在辛勤的工作,在改变着自己的生活,体会着他们的快乐,他们的辛苦。也只有这样的一种方式,能够让孩子和自己的土地,保持更加亲密持久的关系。孩子登上了万吨的巨轮,看到了繁忙的货运大港,到素不相识的渔家做客,听主人谈辛劳的生活;孩子到地里收花生摘苹果采茶叶挖红薯,拜访现代化自动化的生产线,在小县城意外看到了被专家称作“中国第一字”的悠远陶片。对孩子的爱国主义教育,不需要说,只带他看。

孩子4岁半了,上周末,带着作业从幼儿园回来,白白的纸上,素色排着几面旗帜。作业是,哪一面是中国国旗?并请涂上颜色。我最烦涂色练习,但有关国旗的涂色从心底里珍重。孩子不出三分钟就把这题做完了。说:

“妈妈,我没画够。这面国旗太小了。我要画大的。”

给他拿出张8开大纸,为他画出红红的旗,黄黄的星,儿子开始努力填上温暖的颜色。涂好星星后,他怕红色不慎掩盖住黄色的星,所以小心翼翼地用红画笔绕着黄色星星画了一个轮廓。他的手还没有精细到严丝合缝绕着星星的五角边描绘的程度,结果在黄星星和红边边之间,又出现了一道窄窄的白色空白区。他突然说,

“妈妈,你看,五颗星星变成了花儿了。”

是啊,五颗黄色的星星象五枚绽放的花蕊,白白的花瓣,红红的边。然后我听到儿子突然高声唱――“我们的祖国是花园,花园的花朵真鲜艳,和暖的阳光照耀着我们,每个人脸上都笑开颜,娃哈哈啊娃哈哈啊,每个人脸上都笑开颜”。

那一刻,我终于明白小时候作文里无数次写下的那句话,“祖国,我从心底里为你讴歌。”这个场景,这种感情,是我4岁半的儿子教给我的。

涂旗面的时候,孩子的动作很大,一边涂一边说,我在中国走啊走,走啊走。然后突然抬起头,对我说:“妈妈,我纵横中国。”那是他喜欢的一个电视栏目的名字,陪着他的心每周六晚上纵横中国。

这幅国旗画好了,孩子自己贴在墙上。然后说,我要自己画一个,我不要光涂色的国旗。仍然是8开的大纸,他自己画了一个很大的,不是长方形的国旗旗面。“妈妈,你看,我画的和你的、和老师的都不一样。我画的是――五星红旗迎风飘扬!”他气宇轩昂地为飘扬着的国旗画上了五个围成一个圈的,一样大的黄疙瘩,且占据了整个旗面的正中。涂上红旗面,他把这面“国旗”挂在刚才那面的旁边。

“两面国旗,有点不一样。”他自己也看了出来。

儿子,我在心里说,你的那国旗,违反了国旗法。

“星星的位置不一样。我的围成了一个圈,手拉手,大家在一起。”然后他满意地唱着《大中国》,收拾彩笔。

我决定不告诉他关于国旗法的问题。他从心底里,热爱他画的国旗,热爱着这国旗代表着的国家。毫无疑问,等他长到我这么大,会从心里维护他的国旗法。

两面国旗至今还挂在家里,红红的一片,让我感觉到爱的温暖气氛。我充满自信,对这个国家的责任,随着孩子的长大,会因这爱自然地生发在孩子的心里,不用我喋喋不休地训导。有一种爱来自天然,如此深刻,不需要语言。

题外:有一个朋友,孩子今年两岁多了,她一直坚持,如果电视里传来国歌的声音,她一定会停下手里的工作,立正,唱国歌。因为这是尊重她的国,也是教她的孩子,尊重他的国。也许这就是我遇到的、我学来的,最刻意的爱国主义教育了。

这8种家长累坏自己还可能坑娃,你在其中吗?


母爱是人类的共性,几乎所有的妈妈都是爱孩子的。没有人会否认作为妈妈的用心,以及在培养孩子方面所做的努力。

然而为什么这么多妈妈带孩子累死累活、叫苦连天?你以为你每天累死累活,可以换来孩子的快乐、家庭的和睦?

NO,你想错了,有时候累是一种灾难!

第一种累:太勤快,活得太累

妈妈经常会把“把你拉扯这么大我容易吗”挂在嘴边。“拉扯”二字极形象地表达了养孩子的操劳辛苦。

为孩子起早摸黑,天一亮就买菜做饭,送孩子上学,下课后给孩子辅导作业,深更半夜洗衣服。

结果:这样只会增加孩子的匮乏感和愧疚感,造成孩子同金钱的关系沉重艰难,对孩子的成长弊远大于利。

第二种累:太无私,最具牺牲精神

很多女人都有这样的感慨:当妈后没了自我,变成了一颗只围绕孩子转的卫星。

与丈夫相处的时间少了,与朋友的联系少了,与社会的接触少了,业余的兴趣少了。

为了家庭和孩子,推掉了单位组织的大多数聚餐和旅游活动,甚至放弃原本辉煌的事业。

无论是心甘情愿,还是被迫无奈,似乎只有这样“全心全意”的付出,才称得上称职的好妈妈。

结果:夫妻关系受到严重影响,妈妈也会因此常常抱怨,影响家庭的和睦。

第三种累:太过保护孩子

为什么都说现在的孩子独立性更差、依赖性更强?

在当代,父母对孩子的关爱特别深,生怕孩子受一点点伤害,所以对孩子更多的是保护,放不开手脚。

世界固然复杂,存在很多危险,但是孩子离开了遮风避雨的庇护,还是不知道如何去生活。

结果:过度保护孩子,看上去是顺利了,是舒适了,结果却使他软弱而闭塞,胆怯而无能。

第四种累:事无巨细都过于担心

对于照顾孩子,妈妈的精神要紧张得多。比如带宝宝外出,妈妈常常不停地唠叨:小心过马路看车、多穿点别冻着,不要乱摸东西……

还有前面实例中的,宝宝睡觉妈妈不放心,着凉怎么办?出汗怎么办?

咱们小时候背着书包自己上下学的场景,恐怕在未来很长时间内都难以见到。

环顾四周,我们看到的都是校门前拥堵的等待孩子放学的家长和车流。对孩子的担心,是妈妈脑子里永远无法摆脱的绷得最紧的一根弦,身心俱疲。

结果:“处处担心,即是诅咒”。你给孩子积极暗示,孩子就会更健康、更优秀,你总给孩子不好的担心、暗示,孩子可能真的朝着不好的方向发展。

第五种累:责任心压倒你

大多数妈妈为孩子付出的多,把养育孩子当做人生一项艰巨的“任务”来完成,但或许妈妈们应该更注重享受孩子的天真童稚带来的欣喜和乐趣,轻松洒脱。

现在的大人看孩子是“环绕伺候”,大人们被小孩左右着,一会向东,一会往西,吃饭追着喂,穿衣哄着穿。

或许我们应该通过“共处帮助”,大人不会被小孩左右,孩子再小,都没有“哄”这个概念,要是不配合,那就要受惩罚。

你不吃饭那就饿着,不穿衣服那就冻着。

结果:只会让孩子自我为中心,妈妈吃力不讨好!

第六种累:控制欲太强

很多父母觉得孩子生下来就是一张白纸,他们要在这张白纸上画出自认为美丽的图案。

所以,很多人会给孩子规划人生,将自己无法实现的愿望,全部倾注于孩子身上,甚至将后半生的目标全部投入望子成龙的努力中。

我们的父母们总是把“听话”当作一个孩子的优点,如果孩子随心所欲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做自己的决定,就是“叛逆”。

结果:孩子无法活出自我,不会表达情感和欲望,不会主动为自己的未来努力。

第七种累:对自己太苛刻

父母总是自责。而不是让自己的孩子: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如果孩子外出忘了带某个东西,孩子常常会埋怨父母:“都怪你忘了给我带。”

受到谴责的家长通常也会连声道歉:“对不起,妈妈一急就忘了,下次一定记得。”

因为母乳时间不够长,妈妈愧疚;因为工作忙不能陪孩子,妈妈愧疚;偶尔对孩子发脾气,妈妈愧疚。

结果:两个极端,孩子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或者怪自己或者怪别人,无法实事求是,找出问题的根本原因。

第八种累:太喜欢攀比

有些家长会不自觉的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对比。

从大事到鸡毛蒜皮的小事,总是要和朋友同事、左邻右舍比一比。人家的孩子去学钢琴,自己的孩子也要去;

孩子考了班级第二名,要问第一名是谁,并要孩子下次超过他。教育总是以别人为标杆,然后让子女去达成家长心中的目标。

结果:心态不平衡,孩子成了攀比的砝码!

本文来自:家长慧

紧急求教——如何教1岁孩子认字?(上)


我从没有刻意地教女儿认字,但女儿现已认识0-9(1岁7个月)、认识“新”(昨天)。

我经常给女儿讲故事,而且是拿着书给女儿念书上的故事。发展到现在,女儿从外面回到家里的第一件事就是,自己从书堆里找出她喜欢的书(当然都是适合她这么大孩子看的图画书,上面字不多)要求大人给她念书,念多了她会要求大人握住她的食指,指着书上的字念给她听,“0-9”和“新”都是这么认识的。

女儿1岁多时最喜欢熊猫,我买了一本图画书,上面讲熊猫和其它小动物们陆陆续续到车站等公共汽车,每一页有一个数字,故事的目的是教孩子认数。我当时只是为了给女儿看熊猫,才买这本书,因每页都有熊猫。当时,女儿天天要看这本书上的熊猫等汽车的故事,书上其故事它的不看,看得书都起毛边了,因她翻不好,好几页都撕破了。没想到,在她看够小动物后,竟指着书角上的数字要求念给她听,没多久她就认识了0-9。

最近她喜欢看“新一代妈妈宝宝护理大全”(我怀孕时看的书)里的小孩,看多了,就对封面的字感兴趣了,让我们一一念给她听,她只对大字有兴趣,每个都要念,少一个不行;对小字没兴趣,念几个就不让念了。昨天我把一张有小孩的广告画拿给她看,她嘴里居然讲出“新一代”,我一看原来广告画上写了“新学年,新生活”。

对于孩子认字,我个人认为不要刻意教,而是时刻观察孩子,发现兴趣,及时引导,或引发孩子的兴趣让孩子自己对字感兴趣(这一点特别重要,也特别难,爸爸妈妈要想办法让孩子对字感兴趣,还不能因此让孩子对汉字厌烦)。这样做的前提是天天给孩子讲故事或念书上的故事,使孩子对书感兴趣。书应选一页纸上主要是画,有一些字,字比较大的书。

紧急求教——如何教1岁孩子认字?(下)

紧急求教——如何教1岁孩子认字?(下)


小慈5个多月时我就开始教她认字了。我用毛笔在硬纸壳上写上大大的汉字,挂在相应的位置,比如,“爸爸”、“妈妈”贴在我和她爸的合影两侧,“镜子”挂在洗脸间的镜子上,“画”字贴在墙上挂的画上,“空调”当然粘在空调机上……家里大多数家具、用品、物件都被我贴上相应的字符,没事抱着小慈时,就教她指认,给她一个直观的印象。

我还在楼道的上下楼梯口贴上自己写的“上”“下”,在家门上贴“家”,小慈对这三个字最有感觉,因为她喜欢下楼玩,每天定时抱她出门,这三个字是必认的,教的次数多,印象也就特别深。“X—I—A下,下楼的下”、“SH—ANG上,上楼的上”、“J—I—A家,家庭的家”,家里每个人带她出门都会对她念叨这三字经,所以小慈对这三个字特敏感。有时我故意站在“上”的位置念“家”,可她根本不受我的迷惑,仍然知道往“家”的方向看,所以我认为,小慈已经“认识”这三个字了,尽管目前她还不会说。

我的观点是,教孩子尤其是比较小的宝宝认字,不应为了认字而认字、为了学习而认字,就是说,别把认字当成功课和任务,而是把它当作一个游戏来进行;我觉得我们现在对宝宝进行认字训练的目的更多是向她传输关于汉字的印象和概念,而不在于教她认多少字或者她会认多少字。在教小慈认字的过程中,我发现耐心特别重要,一个字、一批字要重复好多天好多次才能够取得一点效果,但一旦宝宝对这些字产生印象和记忆,那她就真的掌握住它们了,想让她忘她也忘不了。

如何让宝宝轻松的认字呢?(冬季亲子认字篇)


前言:现在的妈妈都想要宝宝多认字,早认字,但是单纯的教孩子认字往往只会使孩子感觉枯燥无味,那么如何才能让孩子去认字感兴趣呢?以下就让我们来看几个识字小游戏吧,许多的小朋友们都很喜欢!

识字游戏1:摆字

宝宝从小就喜欢摆弄围棋,经常让我用围棋给她摆成“花”、“鸭子”等各种图案。从宝宝开始识字后,我有时就会用围棋子摆一些字给她认。但是摆字通常都是复习,因为摆出来的字线条比较硬,如果教新字的话,宝宝的记忆容易混乱。现在,我又把摆字游戏的范围扩大了,开始用磁力棒摆字了。亲子网

识字游戏2:猜字

这个游戏源于一个手指游戏。把手和识字卡都放在背后,“一二三四五,看我的小手变什么?”我改成了“一二三四五,看我变出了什么字?”然后拿出一张识字卡,让宝宝把这个字读出来,再验证一下对错。给识字游戏增加一点神秘色彩,更能调动宝宝的情绪。

识字游戏3:找字比赛

这个游戏是以比赛的方式调动宝宝的情绪,使她熟记以前学过的生字,最好是一家三口一起玩。把识字卡都摆在地上,妈妈做裁判,说出识字卡中的一个字,爸爸和宝宝就一起开始找,看到谁最先找到,谁就是第一名,然后妈妈记下来每个人赢的次数,最后奖励第一名。宝宝的好胜心比较强,应该多让宝宝得第一。但在比赛过程里,也适当让宝宝输,这样可以培养宝宝的挫折意识。

识字游戏4:宝宝教,妈妈认

做个大人一直都是宝宝的愿望,在生活中,她也很喜欢模仿大人,那就通过识字游戏来满足宝宝做老师的愿望吧!“今天,宝宝是老师,妈妈是学生。老师要教学生认字了,学生可得好好学啊!”一段好的开场白更能让宝宝全身心地投入呢!然后,妈妈和宝宝就开始了学字和认字的过程,宝宝也会认真地回忆以前学过的字,做一个合格的小老师呢!

识字游戏5:打扑克

把所有的识字卡都当做一张扑克牌,满足一下宝宝想玩大人游戏的心理。妈妈出一张,并说所出的是哪个字,宝宝再出一张,同样把卡片上的字读出来,直到每个人都把手里的识字卡出完,然后洗一洗牌,再开始下一轮的游戏。亲子教育

本网站小编总结:想要孩子们学习好,最主要的就是要让孩子对学习感兴趣,但这是一项很艰巨的任务,需要家长们找出适当的方法,因为希望家长们能够关注更多此方面的相关介绍,掌握更多的幼儿学习方法!

教您教育孩子的十二条妙招


教您教育孩子的十二条妙招

1.给孩子随性玩耍的时间,不要把生活安排得太有规则

美国儿童教育学者汤姆斯·阿姆斯壮指出,自由玩耍比有计划性的活动,对学龄前的孩子来说更为健康有益。父母要避免将孩子的时间塞满各种活动,所有的孩子都需要有一些无所事事、随性玩耍的时间。

2.教导孩子关怀别人

快乐的孩子要能感受到自己与别人有某些有意义的连结,了解到他对别人的意义。要发展这种感觉,可以帮助孩子多与他人接触。你可以与孩子一起整理一些旧玩具,和他一起捐给慈善团体,帮助无家可归的孩子。也可以鼓励孩子在学校参与一些义工活动。专家指出,即使在很小的年龄,孩子都能从帮助他人的过程中获得快乐,并养成喜欢助人的习惯。

3.鼓励孩子多运动

陪你的孩子玩球、骑车、游泳……多运动不但可以锻炼孩子的体能,也会让他(她)变得更开朗。保持动态生活可以适度缓解孩子的压力与情绪,并且让孩子喜欢自己,从运动中发现乐趣与成就感。

4.笑口常开

常和孩子说说笑话、一起编些好笑的歌,和你的孩子一起开怀大笑,对你和孩子都有益处。光是大笑,就是很好的运动。

5.有创意的赞美

当孩子表现很好时,不要只是说“很好”。赞美要具体一些,说出细节,指出哪些方面让人印象深刻,或是比上次表现更好,例如,“你今天主动跟警卫伯伯说早安,真的很有礼貌”。

不过,赞美时也要注意,不要养成孩子错误的期待。有些父母会用礼物或金钱奖赏孩子,让孩子把重点都放在可以获得哪些报酬上,而不是良好的行为上。父母应该让孩子自己发现,完成一件事情所带来的满足与成就感,而不是用物质报酬来奖赏他。

6.确保孩子吃得健康

健康的饮食,不仅让孩子身体健康,也能让孩子的情绪较稳定。不论是正餐还是点心,尽量遵循健康原则,例如:低脂、低糖、新鲜、均衡的饮食。

7.激发孩子内在的艺术天分

虽然科学家已证实没有所谓的“莫扎特效应”,但多让孩子接触音乐、美术、舞蹈等活动,依然可以丰富孩子的内心。孩子随音乐舞动或拿着画笔涂鸦,都是孩子在抒发他内在世界、情感的方法。孩子喜欢画画、跳舞或弹奏音乐,也会对自己感到比较满意。

8.常常拥抱

轻轻一个拥抱,传达的是无限关怀,是无声的“我爱你”。研究发现温柔的抚触拥抱,可以让孩子变得较健康、较活泼,情绪也较稳定。对于大人而言,拥抱也能让人减轻压力,抚平不安的情绪。

9.用心聆听

没有什么比用心聆听更能让孩子感受到被关心。当孩子对你说话时,尽量停下你正在做的事情,专心听他讲话。不要中途打断、急着帮他表达或是要他快快说完,即使他说的内容你已听过许多遍了。

陪孩子上学途中或哄孩子上床睡觉时,是最佳的倾听时刻。

10.放弃完美主义

我们都期望孩子展现出他最好的一面,可是有时候太过急切纠正或改善他们的表现。如嫌他们没把桌子擦干净,干脆自己再擦一遍;或纠正他们一定要把东西摆到一定位置。事事要求完美,会减弱孩子的自信心与不怕犯错的勇气。

当你忍不住想要参与孩子的活动,急着帮孩子把事情做得更好时,不妨先想想看:“这件事跟健康或安全有关吗?”想象“10年之后,这件事还有这么严重吗?”如果不是,就放手让孩子去做吧。

11.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学会系鞋带到自己过马路,每一步都是孩子迈向更独立的里程碑。当孩子发现他有能力面对问题,就能带给他快乐与成就感。当他遇到阻碍时,如被玩伴嘲笑或是无法拼好一块拼图时,你有以下几个步骤来帮助他:

(1)确认他的问题。

(2)让他描述他的解决方式。

(3)找出解决问题的步骤。

(4)决定让他自己解决这个问题或提供一些帮助。

(5)确定他能获得需要的协助。

12.给他表演的舞台

每个孩子都有特有的天赋,如果他喜欢说故事,鼓励他多说故事给你听。如果他对数字很擅长,带他去逛街,让他帮你挑选价格便宜的东西。当你能欣赏孩子的才能,并表现出你的热情时,孩子自然会更有自信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