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经常生病,妈妈很担心。但是你们知道吗,有时候宝宝生病并不是照顾不周,而是心理上出了问题。最常见的就是,很多宝宝已上幼儿园就会又哭又闹,发烧、拉肚子,去医院检查,任何指标却都很正常,不去幼儿园,烧就退了。这就是典型的心因性疾病。避免宝宝患上心因性疾病,在日常教育护理方面就要多注意了。宝妈们你们都了解宝宝常见的心因性疾病吗?

宝宝个子矮小,有可能是妈妈产后抑郁的原因

春天是万物生长的季节,也是孩子长高的黄金季节。因为总有些爸妈想给个子矮小的宝宝补这补那,认为孩子个子矮小是遗传和营养造成的。其实,宝宝个子矮小也有可能是因为心理因素引起的。

临床医学用标准差法和身高百分位法来判断矮小:儿童身高低于同年龄、同性别、同地区、同民族正常儿童身高标准的第3个百分位或两个标准差(即比平均身高低5-10厘米以上)。

矮小的病因多种多样,内分泌疾病、家族性矮小、体制性生长和发育延迟、染色体异常等等。有研究表明,若妈妈有产后抑郁,那么孩子的个子就会比较矮小。

有一个妈妈问我,怎么才能让孩子长个儿?——她和老公身高都很高,但是每次体检,孩子的身高却总是比同龄人的平均身高水平矮5厘米以上。在详细问了情况之后,得知她在生完孩子后,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所以经常发脾气,她觉得孩子是让他抑郁的根源,有时孩子哭泣的时候,她甚至有把孩子扔下楼的想法。

我跟她说,孩子矮小的根源其实在妈妈自身的情绪。因为产后抑郁会影响她的激素分泌,进而影响她的乳汁质量。乳汁的质量一旦有所变化,里面的成分随之发生变化,孩子的身体发育自然也会受到影响。

TIPS:

1.妈妈的情绪直接关系宝宝的身心发育,所以妈妈必须调节好心情。不管是婆媳关系,还是夫妻关系出现问题,都要积极应对,多想让自己快乐的事情,尽量让自己保持愉快的心情。

2.男人在成为爸爸之前最好能学习一些心理学知识,为妻子排除产后抑郁的隐患。

宝宝夜惊,可能源于焦虑、惊吓

夜惊也是孩子常见的一种心因性疾病。临床表现为孩子在入睡后约15~30分钟突然惊醒,继而双目直视,躁动不安,面露恐怖表情,不过意识仍呈朦胧状态;同时可能表现呼吸急促瞳孔扩大,出汗,历时数分钟至20分钟,然后再次入睡。多发生于3~8岁的儿童。

夜惊和恶梦惊醒有所不同,夜惊的孩子醒后完全不能回忆或者有零星回忆,而恶梦惊醒的孩子很快就清醒,并多能回忆梦的内容。

另外,患有夜惊的孩子在发作时还可能伴有梦游症,例如走来走去,做一些简单机械的动作,如开抽屉等,醒后完全不能回忆。夜惊还可癫痫的早期症状之一。

儿童夜惊的病因主要为心理因素,多因焦虑和受惊所致。

TIPS:

1.儿童期孩子的神经、大脑发育尚未健全。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部分,尤其是控制睡眠觉醒的大脑皮质发育的不成熟,对孩子的睡眠都会有一定的影响。这是孩子正常生理发育的自然现象。如果孩子发作夜惊的情形不很明显或偶然为之,父母们则不必过分在意。随着孩子的成长,身体各部分发育的逐渐成熟,症状就会逐渐消失了,这种状况属于是一过性的。

2.不要给孩子看恐怖惊悚的影片,也不要给孩子讲恐怖故事。这个年龄的孩子语言能力和思考能力都有了大幅提高,想象力也变得丰富,因此这些刺激会使他们做各种各样的梦,也就可能导致孩子当晚或这几天夜里出现夜惊。

3.如有亲人突然离世(尤其是自小就与他生活在一起的老人)或分开(爸爸妈妈出差之类的情况),要及时给孩子做心理疏导。

4.对孩子的要求过高过苛或者态度激烈,也会让孩子感到焦虑不安,从而夜晚睡觉出现惊厥。

夜间尿床可能是对孩子太严格

夜间遗尿症在儿童期较为常见。一般5岁以后仍出现频繁尿床者,称夜间遗尿症,简称夜尿症。分为气质型和功能性两大类。

除了体质亏虚等身体因素之外,功能性遗尿和心理因素及教育有很大关系。

这个案例故事你们可能听到过:

一个女子,因为夜尿症的关系,一直到40岁还没有结婚。而导致这个夜尿症的原因只是因为5岁时尿床了。五岁时候的小小的她尿床后,父母大为生气,并且进行了强烈的指责。父母的话让小小的她非常羞愧,内心充满担忧和紧张。这种紧张引起了她的第二次尿床。第三次尿床。而父母的批评指责随之加剧。最终陷入恶性循环中。

从那时起,她开始隔三差五地尿床。父母越是想要通过打骂来让她克服这个问题,她越是难以克服。

这个真实的案例充分告诉我们,打骂是一种多么顽劣的教养方式,尤其对于天生敏感的孩子,这种方式几乎会造成致命的打击。

TIPS:

1.如果孩子遇到心理和精神方面的障碍,如家庭成员死亡,变换新环境,失去父母的照顾所造成的焦虑状态,以及黑夜恐惧受惊、报复心理、母子关系不和精神过度紧张都可以促进以往已有控制小便能力的孩子发生夜尿症,而且如果父母引导不当,有些孩子在发生夜尿症后便逐渐形成习惯,有些甚至成人后仍无法改变。

2.对待孩子应该宽容。如果孩子不小心夜里尿床了,爸爸妈妈可以淡然处之,温和提醒就好,大可不必厉声指责。因为孩子3岁以后,就已经建立起自尊感。对于尿床,他可能自己都已经很羞愧了,爸爸妈妈如果再用负面性语言进行指责,往往会让孩子产生恐惧和焦虑,尤其是自尊性强的孩子。

很多宝宝的荨麻疹皮肤病等其实是躯体化反应

荨麻疹皮肤病是儿童最常见的一种心因性疾病,俗称风疹块,是一种皮肤病。通俗的解释,是由于皮肤、黏膜小血管扩张及渗透性增加而出现的一种局限性水肿反应,通常在2~24小时内消退,但反复发生新的皮疹,病状可能持续数日至数月。荨麻疹病因比较复杂,但很多慢性荨麻疹是由心理因素引起的。

我认识一个朋友,她的孩子每两个月就会得一次湿疹,全家人都着急上火。问到我,我告诉她,这根本不是病,而是孩子情绪上出了问题。因为我这个朋友非常忙,每隔两个月就会出一次远差,持续一周以上。而对孩子而言,每一次和妈妈的分离,都是一次痛苦的经历,孩子会觉得恐慌,无法理解妈妈为什么周期性消失。

孩子因为跟妈妈分开得了荨麻疹,其实这种现象在小小孩中,尤其在一岁以前比较普遍。这个阶段的孩子还没有认识到客体永恒性,亲近的人一旦消失,他就会害怕不会回来了。中医讲,恐伤肾。如此,孩子的身体抵抗力自然而然会下降。

而很多时候孩子心里的焦虑说不出来,于是最终引起一些躯体化的反应,比如湿疹、荨麻疹等。

TIPS:

1.在日常生活中,如果妈妈要短暂离开孩子,必须要让孩子知晓,并且在承诺孩子的时间范围内回到孩子身边。否则孩子就会认为你不要他了,由此引发更强烈的焦虑情绪。

2.在孩子3岁以前,不要频繁变化抚养人。因为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的基本思维是一维的,他们需要的是唯一的抚养人,而不是多样化;需要的是稳定,而不是改变。因此,如果这个时候给孩子频繁更换抚养人,孩子往往会因为心里的焦虑过度而导致体质不好。

3.有时候孩子身体生病,不过是情绪生病的投射。爸爸妈妈也注意观测。

相关阅读

新手妈妈大测试—脑部发育知多少?


新学期开学了!为了解各位妈妈在暑期的努力以及部分新妈妈的功课底子,我们先来一次摸底测验。

准备好了么?要开始考试咯!Go!

请判断以下说法是否正确:

1.婴儿期的宝宝只要吃得好、睡得好、不生病,就行了,智力发育对小宝宝来说太早了。()

2.DHA对宝宝智力发育至关重要。()

3.DHA有就可以了,补多补少都差不多。()

4.宝宝玩耍也是学习的方法之一,正确的引导及父母的陪伴让学习效果增强。()

专家解答:

1、这样的想法是错误的。0-6岁是宝宝脑部发育的黄金期,而0-1岁的婴儿期更是其中的关键时期,必须打好智力发展基础。

宝宝的身体健康固然重要,但大脑的发育更不容忽视。比起身体的其他发育,脑部发育更复杂,而且是妈妈们看不见、摸不着的。

在宝宝大脑发育的黄金期,一旦错过就不可重来。从研究数据来看,宝宝出生头12个月的脑重比出生时约增加175%,而在18个月之后就只有18%了,脑部发育的速度大大减缓。所以,应该在大脑高速发育的时期建立良好的基础。

这个时期的脑部发育主要在于脑细胞之间产生联接以及互相沟通信息。虽然,宝宝出生时脑细胞数量已基本确定,但出生后,脑细胞快速发展,长出许多分支——轴突和树突,并通过突触与其他多个脑细胞广泛联接,实现脑细胞之间畅通无阻的沟通和信息交换,为记忆和学习打好基础。因此,培养宝宝的智力千万不要错过这个良机。

2、这个说法是正确的。DHA对脑部发育功不可没。

既然我们说0-1岁是宝宝大脑发育的黄金期,那么补充脑部所需营养要及时。

DHA,俗称“脑黄金”,它是大脑的结构成分。人脑的干重中主要是脂类,DHA在大脑中就占脂肪总含量的30%-45%,视网膜磷脂中50%都是DHA。补充DHA就好比为宝宝的脑部发育搭建好基础设施,有了牢固的基础设施,才谈得上进一步发展。

其次,DHA有助于脑细胞之间信息传递的完整性及顺畅性,使突触功能发挥正常并且高效地工作,产生更多新的联接,形成学习和记忆功能的基础。当缺乏DHA时,脑细胞联接就会遭到影响,使信息传递受阻。<详细>

动手动脑知多少


你知道吗?孩子的智力开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早期教育的激活

儿童8岁的时候,智力就发展到一生水平的80%,因此在8岁之前的关键时期,家长应当运用科学的方法给与他们的大脑以适当刺激,科学研究发现,在大脑皮层功能区中,双手所占的“地盘”最大,几乎占到全身的1/3,足见手和脑有着最直接、最紧密的神经联系,精细的动手活动成为大脑最初记录信息并对身体发号施令的刺激因素,动手多的孩子,大脑的活动也多,智慧自然更胜一筹。早期的动手经历越丰富,大脑的效率便越高,智力发展就更快。因此“动手”是一种有效的激活智力的方法。

儿童发育,触觉先行

触觉系统是感觉系统中最重要的一部份,它是在胚胎中最早发育的感觉系统,也是人体分布最广、最复杂的感觉系统。正因为触觉成为人体最早、最基本的感觉,所以小孩子对于冷热、软硬、粗糙光滑、疼痛舒适的认知要早于他们对颜色、味道和声音的认知,他们最初的笑与哭、快乐与害怕都来自自己小小的身体对于周遭事物的“感触”,触觉成为他们认识世界的主要方式,透过多元的触觉探索,有助于促进儿童的动作及认知发展。良好的触觉刺激是宝宝成长不可或缺的要素,幼儿更会通过各种触觉游戏,主动探索世界,发育身心。相反,触觉学习不足则容易造成感觉及智力发育迟滞。

儿童触觉体验的积累也是智慧的储备

手中抱起一个球,孩子第一次有了轻重的概念,将球抛起又弹起,孩子见识到了有趣的弹力;玩水的时候,第一次认识了压力;在攀爬中,体会到内与外、高与低的空间概念;捏起一块泥巴,知道了软硬,渐渐地,还调动起自己的记忆,捏出一个个小物件;坐在沙土堆里,孩子们发现干燥的沙子非常松散,什么也堆不出来,而加上水搅拌过后就不一样了,原来潮湿的沙土更利于塑造形状。不知不觉中,孩子们以直观的方式认识了地球上这些永恒的原理,他们用小手发现和探索世界,同时锻炼自己的骨骼和肌肉、充实自己的大脑,这些对世界的最初探索都成为日后认知世界的智慧储备。

动手还能帮助你的孩子塑造性格

妈妈们经常为自己的宝宝不能精力集中的做一件事情而烦恼,但其实不难发现,当给孩子手里放一个玩具,他们会立刻聚精会神地摆弄起来,动手比听和看更能迅速调动起他们的注意力,很快就能达到智力活动的兴奋状态,不易出现单纯听和看时容易产生的心不在焉,可见,动手对于培养孩子集中注意力等非智力因素也很关键。孩子在动手创作的过程中,他们总能从自己的“作品”中获得成就感,认为自己很能干,从而增强自信心、建立起健康的心理及人生观;如果是和小伙伴一起玩,通过合作与竞争,孩子们可以从这些最初浅的人际交往中认识到,别人会以不同的方式来看待外界,而且别人的看法可能是正确的,学会了宽容、欣赏别人,有利于形成健全的人格。儿童在发展过程中,依靠对自己所获得的经验的组织和改造,来使自己不断的获得精神的愉悦,在愉悦中不断地发展。儿童发展的过程复演了人类文明的整个发展过程,也就是说儿童的发展模式证实了人类的发展模式。

妈妈过分“爱护”孩子,有可能会阻碍孩子的发展

在孩子们以手探索世界的敏感期,许多家长的做法却与孩子的早期发展需要发生了冲突,比如害怕孩子伤害到自己、担心孩子接触到脏东西、健康受到威胁,总是不自觉地“剥夺”孩子“动手”与接触大自然的机会,把孩子留在一个“舒适区”。这样做无疑是片面而短视的,智慧的父母应当给与孩子丰富的外界刺激,让他们尽情探索世界,把游戏的权利还给孩子,又教给他们自我保护的方法,为他们的健康发展创造安全、有利的环境。

走亲访友,宝宝过年礼仪知多少


快要到春节了,春节是我们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当然,这个时候也是让孩子学习礼仪的好时机。除了拜年收红包,走亲访友、亲友聚餐的时候,爸爸妈妈也要让孩子讲究礼仪礼貌,做一个人见人爱、人见人夸的好孩子。那么在这个时候,如何让孩子学礼仪呢?爸爸妈妈要让孩子具体学什么呢?

【小朋友学礼仪之拜年篇】

春节最特别的礼仪莫过于拜年了,孩子要会说吉祥话,并且父母和孩子都要端正态度--拜年可不仅仅为了讨红包。因此,孩子可不能只是单纯地会说一句“恭喜发财,红包拿来”。除此之外,应该教会孩子一些应节、应景的吉祥话,例如祝长辈健康长寿、祝哥哥姐姐学业进步等等。建议父母,抽时间跟孩子讲讲“年”的由来,有哪些习俗传统,告诉孩子过年意味着家庭团圆,也寄托着对来年的展望。明白了什么是过年,孩子们才会对传统节日多一些敬意。

拜年可不只为了讨红包,要教会宝宝说一些应节应景的吉祥话,此外,特别要教会孩子收红包的礼仪。过年红包本就图个吉祥热闹,若孩子的礼貌不到位,可能还会惹得长辈、邻里心生不快。网友霖月儿就有类似不愉快的遭遇:有一年过年给亲戚家的孩子封红包,这孩子当面拆了封,还嘟囔着:“才一百,这么少,不要!”熊孩子把红包直接扔到地上就自己玩去了。

任何人遭遇上述情况时,都会心有郁闷。因此,爸爸妈妈一定要教好孩子礼仪:2岁以下的幼儿,不会知道红包是什么,但爸爸妈妈也要告诉他们说声;大点儿的孩子,父母要告诉他,双手接红包,一定要说谢谢,并且不要马上拆红包。此外,要向孩子灌输正确的观念--红包不在多少,而是过年时长辈对晚辈的一种心意和祝福。

【小朋友学礼仪之做客篇】

衣着整洁,吉祥话不离口

以往过年,讲究穿新衣新鞋,如今随着生活水平提高,随时都会穿新衣,过年也就不那么讲究了。但是走亲访友,去别人家做客,衣着整洁还是要做到的。

此外,特别要注意的是孩子的鞋袜卫生。不可让孩子在别人家爬高上低,更不能穿着鞋踩沙发等等。此外,也要提前教会孩子,去别人家要有礼貌,要跟主人家问好,要说吉祥话,同时要多谢主人家的款待。

注意孩子的活动范围

却别人家做客,一定要注意孩子活动的范围。可以提前告诉孩子,别人家不是自己家卧室、书房之类的房间不经过主人家的允许是不应该乱闯的。可以告诉孩子,要乖乖待在客厅,想要干什么一定要先问爸爸妈妈。另外,主人家的物品也不可以随意乱动,更不能因为喜欢就顺手拿走,这一点特别要提醒年龄较小的宝宝,因为他们的物权意识还不清晰,并不能很好地理解“别人家的东西”和“自己家的东西”有什么区别。

父母做好表率

除了宝宝要有良好的礼仪表现外,若宝宝做客时出现闹别扭的情况,父母也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用平和的方式安抚孩子,而不能对宝宝批评打骂。最后,结束拜访时,要教会孩子道别、表示感谢。

这些礼貌行为,不仅要督促孩子去完成,父母也可以通过自己良好的言行做好宝宝的榜样:待人接物都要讲究礼貌礼节,宝宝看在眼里自然会向大人学习。

【小朋友学礼仪之就餐篇】

春节期间总免不了外出就餐或者和亲友聚餐,这时候让孩子保持良好的餐桌理由十分必要。而餐桌礼仪比起上文中的拜年和做客,更需要日常的培养。

对于还不能自己吃饭的宝宝,带宝宝出去聚餐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带着这些“小麻烦”,就餐时间可能需要尽量加以控制。对于已经能够自己吃饭的宝宝,要告诉他们:

1)吃饭时餐具不可敲得叮当作响;

2)不可用手抓饭抓菜;

3)上菜后要让礼让长辈先夹菜;

4)别人给自己夹菜时,要礼貌地说谢谢;

5)吃饭时间不可以大声喧哗,更不能含着饭说话。

有些宝宝因为在家中吃饭时,总是能吃到自己最喜欢的食物,而在外聚餐稍有不如意就会大哭大闹。这就需要爸爸妈妈在日常做好相应的教育,要让孩子懂得谦让和分享,并且知道最好的东西不是必然属于他的。

父母和孩子是彼此的镜子

春节来往,最能反映的一个家庭的文明情况,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一方面从小朋友的表现能看出爸爸妈妈日常的教导,另一方面从父母的举止也能预见小朋友的表现。在春节之际,较为频繁的社交活动是让孩子学习礼仪礼貌的最佳时机,正所谓“言传身教”,父母不仅仅要教会孩子怎么做,更要用自己的言谈举止给孩子树立好榜样。

新生儿早期教育知多少


新生儿是出生1个月内的婴儿,既不会说话,也不会走动,如何进行教育呢?

新生儿有自己的身心特点。视觉:出生后他的双眼运动不很协调,有短暂性的斜视,见了光亮会眨眼、闭眼和皱眉,并逐渐能对视野内的物体产生短暂的注视,目光可跟随近距离的物体移动。听觉:听到声音时能安静一下,停止啼哭,对较大声音能引起象是"吓了一跳"似的拥抱反射。味觉:已经发育良好,尝到酸、甜、苦、辣、咸的味道时能以眉眼舒眉、伸舌或挣扎等等表情来表示欢迎、厌恶、拒绝。其他嗅觉较弱,但强烈刺激性气味能引起反应,温度觉和触觉也较灵敏,痛觉比较迟钝。

以上这些特点,说明外界的许多事情已经被新生儿所感知。新生儿的早期教育就从训练五官感觉,培养敏锐的观察力入手,挖掘其智力和其它能力。

婴儿出生两周后,父母要为他布置一个适当的环境,可在距离新生儿眼睛20~40厘米处吊一个色彩鲜艳并有响声的玩具,并慢慢摆动,逗引孩子的视线,训练孩子目光固定和眼球的协调动作,并逐步训练追视活动,以此来发展孩子的视力和听力;可以用小手铃等音响玩具,在其耳边轻轻摇动,训练听觉反应;放一些轻松愉快的乐曲,使孩子保持良好的情绪,并有利于发展孩子的听觉感受力和美感;母亲在哺乳中要经常地和孩子面对面交谈,以发展应答反应能力和记忆力;还可以拿一件小东西让孩子摸摸,让孩子体验冷、热、硬等不同的感觉……在月子里对新生儿进行早期教育,这对今后孩子的成长是非常有益处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