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们你们是否知道中国有多少儿童有听力障碍,甚至耳聋?这些孩子不能像其他孩子一样听到妈妈爱的呼唤,甚至不能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所想所思,而造成这一切的原因有些是先天性遗传,有些是孕期误服药物、环境嘈杂、胎教不当,还有一些是宝宝出生后生病、用药不当等原因造成。所以,为了保护宝宝的听力发育,能够享受宝宝的每一声“爸爸”、“妈妈”,而宝宝又能够享受乳名、音乐流水、鸟语的美妙声音,妈妈们先来了解下宝宝的听力发育特点吧……

一、新生儿听力有那些特征呢?

1、喜欢听妈妈的声音

宝宝接受声源时通常喜欢听人说话,尤其喜欢听自己妈妈的声音,因为妈妈在无意中已对他说了10个月的话了,所以当妈妈在宝宝耳边呼叫时,宝宝就会将头转向妈妈这边,并专注地看着妈妈,觉得是那么的熟悉。研究发现,出生不到3天的新生宝宝就会表现出对母亲声音的偏爱,如果妈妈在照料宝宝的同时经常呼叫宝宝的名字或说说话,5~8天后大多数宝宝就能对妈妈的呼叫声发生反应。

2.喜欢听高调但不尖锐的声音

新生宝宝还喜欢听高调声音,因此父母和宝宝谈话时要提高声调,而这种音调似乎是世界性的,没有语种的区别。但宝宝一般不喜欢听过强尖锐的声音,当听到这类噪音时,宝宝的头会向相反方向转去,以示远离声源或以哭吵拒绝干扰。

3.安静觉醒状态时,听力最敏感

当然要使宝宝对声音作出反应,还必须注意宝宝当时所处的状态,宝宝对声音的反应会随意识状态而改变,深睡时对声音的反应可能不明显或仅有呼吸节律的改变,浅睡时可有惊跳,瞌睡时可突然变得觉醒起来,在安静觉醒状态时,他可机敏地慢慢将头和眼转向声源方向。

二、0-3岁小儿听力发育过程

0-30天

·在觉醒状态下听到声音后转动眼和头去找声源。

·听到突然的响声后两臂屈曲抱在胸前,四肢抖动并做出眨眼动作。

·听到友善或熟悉的声音会停止哭泣,喜欢听高音调和母亲的声音。

2-3个月

·大人用语言引逗时能够听到,并做应答式的回答,如“哦”“啊”“唉”等。

·听到柔和、悦耳的音乐时面露笑容,并很安静地听。听到刺耳的音乐时全身乱动,烦燥不安。

·已经能够倾听周围的声音,如说话声、乐器声、并在听到后将头转向一侧。

4-5个月

·在小儿的一侧耳后大约15厘米的地方用摇铃,能转过头向发声的方向去寻找声源。这是测试听力非常重要的表现,可以早期判断小儿的听力是否正常。

·能够分辨熟悉和不熟悉的声音,听到母亲的声音特别高兴,眼睛会朝着发出声音的方向看。

·对愤怒的声音感到害怕,但对发声的玩具很有兴趣。

6-7个月

·已经能够感知习惯的语声,如知道自己的名字。

·能够模仿声音。

·当大人叫小儿名字时,听见后会转向呼叫人并友好地微笑,表示应答。

8-9个月

·能够理解简单的语言。

·可逐渐据声音来调节、控制行动,逐步学会倾听声音,而不是立即寻找声音的来源。

·逐渐能够听懂几个字,包括家里成员的称呼。

10-12个月

·能够随着音乐摆手,并能寻找视野以外的声音。

·能对简单的语言做出反应,如爸爸、妈咪、自己的乳名等。

·听到大人的指令后能够指出自己的五官,如眼睛、耳朵、嘴等。

·能够和大人一样去判断声音的来源,并开始增强对词语的感觉能力。

1岁半

·会说出自己的需要,如拿、走、外、吃、尿、猫、狗等。

·能寻找隔壁房间的声音。

·在大人的指导下,已经学会叫爸爸、妈咪、爷爷、奶奶等人的称呼。

2岁

·大人让做什么能够照办,还能重复说过的字眼,还能说短句。

·已经学会一些简单句,如会说3-5个字的短句,如“妈妈抱抱”、“我喝水”、“上街看车”等。

3岁

·此阶段语言发育飞速,词汇丰富起来,能够学会一些复合句。

·可以说8-10个字的句子,如“妈妈带我去托儿所”。

·能够唱儿歌,叙述简单的事情。

三、促进小儿听力发育的方法

1、多让小儿听生活中的丰富声音

丰富的声音如走路声、关开门声、流水声、扫地声、说话声、汽车声、飞机声、风声、雨声等,这些自然环境的声音对促进小儿的听力发育十分有益。因此,要让宝贝多听到这些声音。

贴心提示:

如果太过嘈杂的噪音,如工地施工的声音、机器的噪声等,对小儿的听力会造成一定的损害,生活中要注意避开。

2、平时多对小儿进行听力训练

·抱孩子时最好采用左手抱的姿势,让小儿尽量靠近妈妈的心脏,以便清晰地听到妈妈的心跳声。

·对于新生儿可以在小床上系上不同音质或音调的发声玩具,刺激听力细胞,促进听力发育。

·平时多和小儿轻声说话,哼唱或播放一些节奏舒缓、旋律优美的经典音乐。

·在家里的阳台上挂一只风铃,让风吹动风铃发出悦耳的声音。

·给小儿听各种物体落地的声音,如球、椅子、书本、铅笔、罐头、木盒、纸盒等。

·给小儿听各种玩具发出的声音,如拨浪鼓、八音盒、橡胶玩具等。

·让小儿听铃铛、喇叭声,以区分它们的不同。

·分辨爸爸、妈妈及家里其他人的脚步声和说话声。

·分辨家里人和陌生人的声音,分辨男人和女人的声音。

·听某些动物的叫声,让小儿分辨是什么动物。

·让小儿重复简单的叠句或儿歌。

·在瓶子里灌上一些水,轻轻敲击瓶子,让小儿听瓶子发出的不同声音。

贴心提示:

选择的玩具不要音量过大,摆放时也要注意距离。强烈的声音刺激容易震坏小儿的鼓膜,过长时间的噪音也会引起小儿听力疲劳,反而使小儿对于语音差别的感受性降低。

小儿的语言发育与听力发育密不可分,听力是否正常,语言发育测试就是一块“晴雨表”。一个人必须先有了听力,再经过语言学习才会说话。一个正常的小儿(发音正常,决不是声哑),如果出生后被放在一个不与任何人接触的环境里,没人教说话,就永远也不会说话。一个听力有障碍的小儿,即使生活在有人和他说话的环境里,但因听不见也学不会说话,这就是所谓的“十聋九哑”的道理。

延伸阅读

宝宝的“第一次”,妈妈们懂得多少?


宝宝每一次摔跤、第一次发声、第一次迈出脚步、第一次发声、第一次微笑....有太多的第一次,那么对于宝宝这么多的“第一次”,妈妈应该如何帮助其学习与充电呢?以下就来学习下吧!

第一次微笑:情感交往的起点

时间:出生两个月左右

这时的宝宝经常会睁开双眼四处看,一切都觉得那么新奇。当妈妈出现在宝宝面前时,他会注视着妈妈的脸,手脚乱动,甚至会无意识地咧嘴微笑。

这是宝宝最初的交际形式,也是宝宝与人进行情感交流的起点。

年轻妈妈回应方式:

当捕捉到宝宝的第一次微笑时,年轻妈妈千万不可因兴奋而忘了和宝宝交流,这时的微笑正是表示他对妈妈提出了新要求:在宝宝醒着时,妈妈应经常出现在他面前,微笑着对他讲话;还可以利用各种色彩鲜艳的玩具,如红、黄色的气球,充气的彩色塑料玩具,花手帕,小铃铛等引逗宝宝,使他心情愉快。

宝宝手舞足蹈的反应会使身体各部分的骨骼、肌肉得到锻炼,同时也加深了与妈妈的感情。经常与宝宝进行这种“情感交往”,对宝宝身体、智力、心理的发育都非常有益。

第一次发声:理解沟通的开始

时间:出生4~7个月

这时宝宝给人的感觉更有趣,咿咿呀呀地整天叫个不停,表情也更丰富了。无论听到什么声音,他都会试着去模仿,学着利用舌头不断地实验和练习,享受其中的乐趣。

年轻妈妈回应方式:

听到宝宝的第一次发声或说出第一个“词”时,妈妈可乘机与宝宝做发声游戏:当他咿呀乱叫或咯咯直笑时,跟随着重复或模仿,会激起宝宝更大的兴趣,令他继续尝试发声。当他发出“啊啊”、“嗷嗷”之类的韵母时,妈妈可在前面加上声母示范,如当他说“啊—”时,可以教他念“妈—”、“爸—”。早教网

妈妈还可以把宝宝日常接触的物品拿给他示范发音,节奏放慢些,重点词予以重复,并作适当间隔,给他学习和回应的时间。需要注意的是,对宝宝说话不必总是用儿语,正常语音能使他更早学会正确的发音。

第一次摔跤:面对困难的态度

时间:1岁左右

一般来说,宝宝3个月会坐,6个月会爬,9个月就该走路了。宝宝在妈妈的指引下,靠着墙或者扶着凳子开始慢慢学习走路,却总是歪歪扭扭,稍不留神便摔倒在地,“哇哇”大哭。

年轻妈妈回应方式:

很多妈妈会赶忙跑上前,心痛地将孩子抱入怀里又亲又哄。其实,从宝宝第一次摔倒开始,妈妈就应该狠狠心不去抱他,而在旁鼓励:“宝宝,快自己爬起来,你真棒!”实在不行时再帮一把,扶他起来。有了这样的第一次,下回不管摔得多厉害,宝宝都能自己爬起来。日后遇到比摔跤更需要独自应付的事情时,也要让孩子记住“我能!我会!我很棒!”

第一次发现:接受新事物的开始

时间:10~18个月

宝宝已经可以摇摇摆摆走路,离开妈妈的视线了,这时周围的一切对他来说都那么新奇。

趁妈妈不注意,宝宝拿了茶几上的几张扑克牌,翻过来转过去地琢磨,按一按,咬一咬,然后兴冲冲连跑带爬来到你的跟前,举起牌高兴地“啊啊”叫个不停。

年轻妈妈回应方式:

妈妈要尝试着从宝宝的角度来看待他的新发现。如果宝宝把扑克牌含在了嘴里,不要立刻惊叫:“哎呀!脏死了!快扔掉!”最好轻轻地蹲下告诉他:“宝宝,这叫扑克牌,是爸爸妈妈用来娱乐的,你长大后也可以玩,但不能放在嘴巴里哦。”然后顺势把扑克牌从宝宝嘴里抽开。有时间的话,妈妈还可以将扑克牌一张张摊开,从颜色和数字上教宝宝分辨。过于成人化的理智,往往会打击宝宝的好奇心,成为学习、成长、发展创造性的隐形障碍。和宝宝一起分享他的发现,宝宝才能在不断的探索—展示—解说之中,接受和学习新的东西。

想培育出一个聪明可爱的孩子的父母,首先应学会从宝宝一出生就开始和宝宝交流。父母不用担心这种交流会变成单方面的意愿,因为宝宝一出生就有了与人交往的能力,而且愿意和你们交往。早期教育

妈妈是宝宝第一个和接触时间最多的交往对象,母子间目光相互注视就是交往的开端。母亲还可利用一切机会与宝宝交流,如喂奶、换尿布或抱宝宝等时候都要经常和他说话,并展示出微笑的面容,说一些诸如“看看妈妈”、“宝宝真乖”等亲密的话语。如果宝宝在吃奶时听那些话,就会停止吸吮或改变吸吮的速度,说明宝宝在听妈妈讲话。

交流的方式可以是多样化的,除了和宝宝“交谈”,还可以和宝宝逗乐,比如摸摸宝宝的头、轻轻挠宝宝的小肚皮,以引起宝宝注意,并逗引他微笑。当婴儿微笑时,要给予夸奖,更别忘了妈妈那轻轻一吻也是给宝宝的美好奖励。

利用一切机会和宝宝交往,使孩子在和父母的交往中辩别不同人声、语意,辨认不同人脸、不同表情,保持愉快的情绪。

本网站小编总结:据相关的统计,宝宝们的许多“第一次”可能都在年轻妈妈没想到的时候发生了,看着宝宝每天的新进步与惊喜,让妈妈不禁感到开心,希望此篇文章可以让父母们清楚的知道高兴的时候不要忘了重点!

新手妈妈大测试—脑部发育知多少?


新学期开学了!为了解各位妈妈在暑期的努力以及部分新妈妈的功课底子,我们先来一次摸底测验。

准备好了么?要开始考试咯!Go!

请判断以下说法是否正确:

1.婴儿期的宝宝只要吃得好、睡得好、不生病,就行了,智力发育对小宝宝来说太早了。()

2.DHA对宝宝智力发育至关重要。()

3.DHA有就可以了,补多补少都差不多。()

4.宝宝玩耍也是学习的方法之一,正确的引导及父母的陪伴让学习效果增强。()

专家解答:

1、这样的想法是错误的。0-6岁是宝宝脑部发育的黄金期,而0-1岁的婴儿期更是其中的关键时期,必须打好智力发展基础。

宝宝的身体健康固然重要,但大脑的发育更不容忽视。比起身体的其他发育,脑部发育更复杂,而且是妈妈们看不见、摸不着的。

在宝宝大脑发育的黄金期,一旦错过就不可重来。从研究数据来看,宝宝出生头12个月的脑重比出生时约增加175%,而在18个月之后就只有18%了,脑部发育的速度大大减缓。所以,应该在大脑高速发育的时期建立良好的基础。

这个时期的脑部发育主要在于脑细胞之间产生联接以及互相沟通信息。虽然,宝宝出生时脑细胞数量已基本确定,但出生后,脑细胞快速发展,长出许多分支——轴突和树突,并通过突触与其他多个脑细胞广泛联接,实现脑细胞之间畅通无阻的沟通和信息交换,为记忆和学习打好基础。因此,培养宝宝的智力千万不要错过这个良机。

2、这个说法是正确的。DHA对脑部发育功不可没。

既然我们说0-1岁是宝宝大脑发育的黄金期,那么补充脑部所需营养要及时。

DHA,俗称“脑黄金”,它是大脑的结构成分。人脑的干重中主要是脂类,DHA在大脑中就占脂肪总含量的30%-45%,视网膜磷脂中50%都是DHA。补充DHA就好比为宝宝的脑部发育搭建好基础设施,有了牢固的基础设施,才谈得上进一步发展。

其次,DHA有助于脑细胞之间信息传递的完整性及顺畅性,使突触功能发挥正常并且高效地工作,产生更多新的联接,形成学习和记忆功能的基础。当缺乏DHA时,脑细胞联接就会遭到影响,使信息传递受阻。<详细>

“早教误区”您知道多少?


“早教误区”您知道多少?

“我的孩子要是上幼儿园,就去最好的早教中心,挑选最好的早教老师为她上课!”朋友小李刚刚有了孩子,心中就有了这样的盘算。对于这些初为人父人母的家长们,诸多早教创造的成功例子让他们看到了通往光明和成功的大道,同时也深刻认识到了早教的重要性。一些“如果说你生下来第二天开始早教,那么你已经晚了一天了”的话语早在年轻的父母中开始流传起来。所以,越来越多的早教中心、早教教材受到了年轻父母的热捧。但是,仅仅知道早教重要是不够的,家长稍有不注意,就会进入早教的误区。

误区一:

最好的老师和幼儿园等于最好的早教

在生活中,很多年轻父母认为最好的早教就是让孩子进入最好的幼儿园和找最好的老师,我们可以常常看到很多年轻父母为了给孩子寻求一个好老师和幼儿园而四处奔波。家长们认为,最好在孩子智力发展的萌芽阶段,为孩子找到一位好的老师和幼儿园才是早教的关键所在。

对此,呼和浩特红黄蓝亲子园嘉茂分园园长苗长喜表示:“每个老师和教育机构都有自己独特的教育方法,但是这个‘好’未必真的适应你的孩子,作为父母要好好思量什么样的才是最适合孩子的,适合的才是好的。父母在早期教育中,不要一味地追求最好的学校。想培养出一个健康出色的孩子,仅仅有好的愿望是不够的,家长应该有正确的早教意识和科学的教育方法。”

误区二:

把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角色让给老人和学校

很多母亲在休完国家规定的产假后,就不得不回到了工作岗位。孩子很小只能托付给老人和保姆,在进入幼儿园前,所受到的教育是不正规不科学的。老人对孩子往往溺爱有加,凡事以包办代替为主,导致孩子缺乏生活能力,生活范围的局限性导致在入园后显示出缺乏社交能力、不喜欢和别的小朋友一起游戏的现象。

某幼儿园老师表示:在孩子幼年时期,父母的言行和榜样力量在日后是任何一位好老师、好学校都无法代替的,父母是孩子最好的启蒙老师,也是孩子最好的早教老师,因而父母一定要积极参与到孩子的早教中来,给孩子树立好的榜样。

误区三:

认为早期教育是灌输知识和技能培训

家长在潜意识中往往受“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思想的影响,对孩子的成长有了不切合实际的高期望值。他们将孩子的早期教育简单化为早期的智力开发。把一些超前的背诵、计算、识字等知识灌输给孩子。这也被一些家长作为孩子聪明与否的评判标准。

幼儿的健康成长所需要的不仅是识字、计算,还有怎样做人、怎样与人相处、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性格。从某种意义上讲,后者是幼儿更加需要的。对于孩子来说,游戏是最好的学习方式,生活是最好的学习内容。

早教的原则妈妈们都知道了吗?


我们总是在强调早教,可是关于早教我们知道多少?宝宝有没有必要进行早教?进行早教的话有需要遵守哪些原则?

1.0岁起步原则

如果把胎教划归优生范畴的话,早期教育则应从出生开始,重视全面培养,充分利用好0~6岁这一人生发展最珍贵的黄金岁月。因为到6岁大脑就基本成熟了,如果错过了这个生长期,人的脑力、性格和心灵就永远不会再有这样的机会去奠定精神健康成长的基础了。

2.家庭早教与托幼园所教育并重原则

这又是一个与中小学教育不同的原则,也是由婴幼儿的身心特点和认识规律所决定的。

孩子从来到世上第一天起,生理上便与父母断开了,精神上却与父母紧紧连结了。家庭是他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他的第一任老师,所以千万不可低估家庭教育在早期教育中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3.激发兴趣原则

兴趣是婴幼儿精神发育和主动学习的第一内驱力,正确的、浓厚的兴趣的形成(包括广泛兴趣和一定时期的中心兴趣),本身也是他们心理发展的重要内容。

对于一般人来说,兴趣尚且是“最好的老师”,那么对于婴幼儿来说,兴趣则几乎是他们“惟一的老师”。因为婴幼儿会拒绝兴趣以外的一切教育,对引不起兴趣的事就关闭注意的门户,封锁记忆的仓库,停止思维和想像的启动,甚至还会哭闹。相反,如果孩子对某些事产生了敏感,感受到趣味,有了新鲜感和好奇心,他就会不分是难是易,不管重要不重要,不管课内还是课外,也不管理解或不理解,都能无意识或有意识地逐步记忆,渐渐领悟和掌握。他无需“苦学”,就能像学好母语一样,精确地获得理想的发展。

婴儿处于无选择探求期,对一切新鲜事物几乎都会发生兴趣,所以要充分利用这个时期进行灌输才好。不给他灌输好的,他就会接受坏的;人的灌输使他成为人,狼的“灌输”就使他成为“狼”;灌输游游荡荡,他就成为“浪荡公子”或“悠闲公主”。

4.化难为易原则

在人才成长的路途上会有许多学习的难关,越是将来发展困难的方面越要早学,提前让孩子接触,以获得对这个方面的初步印象,产生兴趣的萌芽,为日后的学习铺平道路。这是化难为易的最佳办法,是一条全面和充分发展的捷径。

例如上小学以后,人人都觉得学习难,年龄越大越难,学得越高深越难。但是“初生牛犊不畏虎”,世界上惟有婴儿最不怕难,他们的心中只有兴趣和无兴趣之别,只有喜欢和拒绝之分,而丝毫没有困难和容易、怕和不怕的概念。所以任何将来学起来比较困难的东西,你只要变得法子逗孩子产生兴趣,他就会像学说话、走路那样容易接受。世界上还有比学听话、说话更难的吗?而每一个3岁的孩子却能学得那么好!

所以“化难为易”原则是人才学、教育学发展的一个突破,是培养优质人才的秘诀。

5.积极暗示原则

婴幼儿是世界的“生客”,他们缺乏知识,没有主见,毫无判断能力,处处只是接受环境以及人们的行为和语言的影响。他们是环境的动物,环境塑造着他们的个性。因此,必须坚持利用环境、行为和语言积极暗示孩子,使他们产生认同,反对任何消极暗示和影响。

要坚持以正面鼓励为基本教育方法,培养起他们的自尊心、上进心、自信心、同情心等,以保证他们得到全面和充分的发展。多一些鼓励、表扬、信任和严格要求,少一些批评指责,禁止无可奈何地消极数落,总让孩子觉得自己是好孩子,这是一条重要的基本原则。

6.生活课堂原则

丰富的生活和游戏活动是早期教育的最好课堂,是婴儿的惟一课堂和幼儿的主要课堂。这是由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决定的。

第一,他们的身体正处在生长发育最迅速的阶段,天生需要活动神经、筋骨和肌肉,不能坐得时间太长。

第二,他们处在无意注意占极大优势的阶段,总是随时转移注意力,不能用课堂上课的强制办法来按教材章节学习。

第三,对于婴幼儿来说,生活中的学习内容已经太丰富了,处处都有信息,处处都有乐趣,处处都能感受。他们以用五官感知世界为最大满足,而有益的玩就是最有兴趣的学,有趣的学就是最快乐的玩。

所以,在生活的课堂里,使“教者理智有意,学者快乐无心”,充分引导孩子感受生活中的学问,孩子的发展将是无可限量的。正因如此,国家教育部门要求

幼儿教育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中”。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