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小动物的童话故事
2020-05-13 一种小动物的童话故事 童话故事有哪四种 什么叫入学准备有一种伤害叫“无微不至”。
有这么一个故事:有一年秋天,一群天鹅来到天鹅湖的一个小岛上。它们从遥远的北方飞来,准备去南方过冬。岛上住着老渔夫和他的妻子,见到这群天外来客,非常高兴,拿出喂鸡的饲料和打来的小鱼精心喂养天鹅。冬天来了,这群天鹅竟然没有继续南飞。湖面封冻,它们无法获取食物,老夫妇就敞开茅屋让它们在屋子里取暖并给它们喂食,直到第二年春天湖面解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每年冬天,这对老夫妇都这样奉献着他们的爱心。终于有一年,他们老了,离开了小岛,天鹅也从此消失了。可它们不是飞向了南方,而是在第二年湖面封冻期间饿死了。
故事中渔夫夫妇像爱自己的子女一样对天鹅百般呵护,管吃管住,而且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奉献着爱心,人们不禁要感叹了:“多好的一对夫妇,多么幸运的天鹅!”然而,天鹅悲惨的结局又告诉我们,正是渔夫夫妇这种过分的爱,使天鹅沉溺在悠闲安逸的生活中,养成了惰性,丧失了生活的本能和生存的基础,无法再适应环境,最终被变化了的环境所吞没!
在现实生活中,有多少父母一辈子都在为子女营造舒适安逸的爱之窝啊!孩子小时,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孩子要星星不敢给月亮,不让孩子干一点点家务活、吃一点点苦、受一点点累,让孩子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老爷生活;孩子大了,又要忙着给他们谋个旱涝保收日不晒雨不淋的好职业,还想着要给他们留下一笔丰厚的遗产,哪怕自己为此吃尽苦受尽累也心甘情愿……
这就是典型的“渔夫夫妇”式的父母和他们博大无私的爱!然而,想想天鹅的结局,我们还能对这爱肃然起敬吗?其实,这种“无微不至”的爱,这种一味营造舒适安逸的爱,恰是人生的“陷阱”。陷入此“阱”的人,除了依赖和惰性,他们一无所有。一旦生活中出现“湖面封冻”,他们的结局绝不会比天鹅好到哪里去。人们固然需要爱,但是,当这爱变异为一种安乐的馈赠,一种包办一切的呵护时,它就不再是爱,而成了一把能置人于死地的温柔的刀子!
相关推荐
有一种再见叫永远(下)
关注孩子内心深处的恐惧
3至5岁的孩子常常会相信他们幻想的事实是真的。他也许会想像是因为他的缘故而导致某人死亡。例如,一个孩子的爸爸因为交通事故而去世,这个孩子也许就会在心里责备自己不该上次生爸爸的气而萌生希望爸爸消失的念头。你可以假设你的孩子也会有类似的想法而告诉他:“这不是你的错误,只是一个意外,是任何人都不可能操纵做到的。”
一个孩子心里最为恐惧的事情是有一天爸爸或妈妈也会死去,这在另一个家庭成员去世的时候表现得尤为真实。孩子会这样想:“假如爷爷会死,那我爸爸也会。”孩子会直率地问你这个问题。但是即使他没有这样做,你也应该假设他想到了这点,并通过某种方法向他重申这个事实。你可以告诉他:“爷爷去世了,但爸爸还不会,我要看着你长大,我们还会在一起待很长很长时间。”
心理学家指出,不要将死亡描述成睡着了或长眠不醒。如果你这样做一定会造成孩子的睡眠障碍,使他不能很好地入睡。相反,你可以这样说:“爷爷的身体已经停止了工作,而且他以后也不能再工作了。”
询问你的孩子是否要去参加葬礼
如果你是担心这种经历会令他不愉快而避免让他去参加葬礼的话,他也许会感觉被排斥在外。假如你认为你的孩子已经可以去出席一个婚礼时,那他也有能力去参加一个葬礼。但育儿专家也指出,如果孩子自己不愿去,不要勉强他。
事先告诉孩子葬礼上会发生什么事情。例如,你可以说:“全家人包括亲戚们会聚在一起共同分担悲伤。”也可以更具体些,像说房间会如何布置,遗体会摆放在何处,以及告别是怎样的。还可以事先告诉他:“也许大家会因为难过和思念而哭起来。”
如何向你的小孩子解释死亡
假如你已经与孩子谈论过死亡,那么孩子就更容易理解所爱的人已经逝去是怎么回事了。看看自然界中的例子,像树叶由绿变黄而后凋零,将你的解释更具体些:“当某种生命已经结束,他不会再移动,不会再有感觉,不会感觉到饥饿、炎热或寒冷;他不会再走路、呼吸、说话和吃东西。”
当书中的某个角色死掉了,这是一个询问孩子的好机会。你问问他:“你知道‘死亡’是什么意思吗?”相对电影来说,书里的情节更容易被孩子领会,然而,多数孩子最初了解死亡却是从《狮子王》之类的电影中得到的。不过,孩子在5岁以前,父母最好不让他看到这类型的电影,他有可能理解不了。
孩子最初的个人经历的死亡常常是所养宠物的死亡。不要立刻就允诺给他买新的宠物,要知道宠物也许是孩子最亲近的朋友,很快就买回一个替代品,会削弱孩子与宠物之间这种特殊关系的重要性。
3-5岁
3到5岁的孩子常常会认为死亡这个现实是可以改变的——奶奶还会在我生日聚会那天出现。你要简单而平静地向他重申这个事实,奶奶已经去世了,当一个人去世后,她永远都不能再活过来了。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还很容易担心“死亡”会怎样影响他的日常生活。例如,当你告诉他奶奶去世了,他的第一反应也许会是:那我今天还能和奶奶一起玩吗?
6-7岁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已经能理解“死亡”的含义了。他也许要看许多有关这位已故亲人的照片,经常谈论他与此人在一起时发生的事情。
惩罚不等于伤害(上)
惩罚绝不等于体罚,更不是伤害,不是心理虐待、歧视,让你觉得难堪,打击你的自信心。惩罚是个双刃剑,是一种危险的、高难度的教育技巧,弄不好会伤害人。我认为越要惩罚,越要尊重。
现在中小学普遍提倡“赏识”教育,认为好孩子是“夸”出来的。用鼓励的方式培养孩子的自信固然是一种方式,然而,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对此也提出了另一种看法。他认为,我们在提倡表扬、奖励、赏识的同时,不应该忽视“惩罚”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惩罚也需要尊重与信任
孙云晓:现在老师们非常普遍地有一种感觉,不敢批评孩子。前段时间,我去内蒙古呼和浩特的一所学校讲课,说到教育不能没有惩罚,老师们眼睛都直了,瞪大眼睛惊讶地看着我,说现在谁还敢批评、惩罚……在那里,刚有个14岁的孩子自杀,因为这个学生往老师身上甩钢笔水,被老师批评了。
记者:这样的例子不少,我们也常常能在一些新闻报道中看到,一些平时各方面都很优秀的学生,因为什么事被老师批评了,想不开,做出很极端的举动。而且,现在中小学教育中也并非没有惩罚,比如完不成作业,罚抄写课文20遍,罚去操场跑步之类。
孙云晓:这样的做法都不是我所说的教育意义上的惩罚。
我说的惩罚有几个观点,惩罚绝不等于体罚,更不是伤害,不是心理虐待、歧视,让你觉得难堪,打击你的自信心。惩罚是个双刃剑,是一种危险的、高难度的教育技巧。这一点必须意识到,弄不好会伤害人,必须要因人而异、适度。我认为越要惩罚,越要尊重。
并不只有赞赏才能给予孩子自尊与自信,惩罚更需要尊重与信任,要特别小心地为对方着想,要顾及对方的承受力、尊严,不要让对方难堪。教育的前提是了解,了解的前提是尊重,不能把孩子的特点当缺点。
让孩子为自己的过失负责
记者:简单粗暴的虐待、伤害,给孩子可能造成怎样的负面影响?
孙云晓:这会直接摧毁孩子的自尊自信,由此厌恶学习,厌恶学校,甚至厌恶生活。
我们说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一种健康的人格。人格的核心是自信,自信表现为人的一种自我概念,其实每个人都是按照你认为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在生活着。这种自我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是在10岁左右。这个时候,最可怕的是让孩子形成一个消极的自我概念,认为我是坏孩子,我是笨孩子,我是不被喜欢的。但我们现在的教育,恰恰没有足够重视这点。
其实,当一个人知道自己犯错的时候,内心都有一种要接受惩罚的准备,这是一种心理需求。为自己的愧疚承担责任,取得心理平衡。只有那些年纪很小的孩子,或是社会化程度比较低的人,才会选择逃避责任。回想我们自己长大的过程,一定有一些惩罚是让自己终生难忘的。一般来说,孩子犯错的时候,恰恰是教育的良机,因为内疚和不安会使他急于求助,而此时明白的道理可能使他刻骨铭心。
教育不是改造人,是唤醒人,唤醒人内心中沉睡的巨人。当一个孩子犯了错,要惩罚他,首先要肯定他是一个好孩子,再指出他的错误。比如,对他说你确实很优秀,但是今天这件事,你伤害了别人,你是怎么想的,你怎么办……惩罚的一个基本出发点和目的,应该是让孩子为自己的过失负责。
记者:怎么叫“让孩子为自己的过失负责”?
孙云晓:举一个例子吧。有一个12岁的少年,在院子里踢足球,把邻居家的玻璃踢碎了。邻居说,我这块玻璃是好玻璃,12.5美元买的,你赔。这是在1920年,12.5美元可以买125只鸡。这个孩子没办法,回家找爸爸。爸爸问玻璃是你踢碎的吗?孩子说是。爸爸说,那你就赔吧,你踢碎的你就赔。没有钱,我借给你,一年后还。在接下来的一年里,这个孩子擦皮鞋、送报纸、打工挣钱,挣回了12.5美元还给父亲。这个孩子长大后成了美国的总统,就是里根。这是他在回忆录中写到的一个故事,他说正是通过这样一件事让我懂得了什么是责任,那就是为自己的过失负责。
而我们的父母常常剥夺孩子承担责任的机会。比如孩子打碎了别人的玻璃,最常见的,就是让孩子道个歉,然后说走吧,回家写作业去。都是父母留下来处理,父母掏钱赔。甚至最典型的,小孩子摔倒了,家长跺脚,真讨厌,都是地不好,把我们弄倒了。上学的书包都是父母或爷爷奶奶收拾,什么东西没带,孩子就怪“都是奶奶不好”,奶奶也说,“是我老糊涂了,不怪我孙子”。
现在总说孩子没有责任心,实际上,很多时候是父母从小就剥夺了孩子为自己承担责任的机会。父母包办得越多,孩子的能力越差,这样的事情现在太多了。学校里,老师也包办代替,像少先队活动,不少都是老师策划组织、写演讲词。这就需要我们转变教育观念,让孩子感到责任,一个能承担责任的人,才是现代人。(转下文)
下一篇:惩罚不等于伤害(下)
惩罚不等于伤害(下)
父母必须帮助孩子树立远大的理想,尽快自主自立。宝宝的早教是每一位家长都关心的一个问题,早期教育可以让孩子拥有生活的智慧,父母该不该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惩罚不等于伤害(下)”,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记者:我们知道您有个女儿,在对女儿的教育上,您有什么实例吗?
孙云晓:那可太多了。比如吧,我女儿小学四年级的时候,爱睡懒觉。早上她妈妈叫她,“起床啦。”“待一会儿。”“该起来了!”“待一小会儿。”真要是晚了,就说“都是你们,让我迟到了,怎么办啊”。后来,我给她一个闹钟。我告诉她,从明天开始,该几点起来你自己上闹钟,闹钟响了不起来,你就是睡到中午12点也没人叫你。刚开始几天不行,闹钟一响,她手一抬就按掉了。结果睡过头迟到,我们也不说话,她自己也没话好说。几次下来,她自己就开始想办法,放两个闹钟,再把闹钟放在手够不到的地方。也就是一个星期的时间,她再也没有迟到过。
孩子是在体验中长大的,不是在说教中长大的。一位教育学家曾经说过教育有一个原则,孩子进一步,大人就退一步,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大人就不要替他去做。
教育本就是十八般武艺
记者:可是,像您这样“狠”得下心来的家长恐怕不会太多吧。
孙云晓:应该说还是越来越多了,现在的家长也在渐渐分化。的确有不少替孩子想得太周到、太细致的父母。我在西安讲课,一个妈妈说孩子总是丢三落四,她的办法是什么呢,在孩子每个口袋里都放着钱,每个口袋都装上名片。
而另一位母亲,则全然不同。孩子去夏令营,妈妈问,东西都准备好了吗,孩子说,都好了,你就别管了。这个妈妈一看,衣服带得不够,手电没带,就问孩子,那边的气候你知道吗?衣服够不够?晚上活动的东西都准备了吗?孩子答,没问题。这位妈妈就没再说什么。第二天,孩子背着包就走了。一个星期后,孩子回来。妈妈问,玩得开心不开心?开心。有没有什么麻烦?哎呀,冻死了,没想到山里这么冷。还有呢?晚上活动没有手电很不方便,那怎么办呢?以后得像爸爸一样,出差之前拉个单子,好好咨询一下。
这个妈妈的方法就是自然惩罚法,让孩子体验到自己过失的后果。因为孩子冻一点,晚上麻烦一点,没有危险,但经过这一次他就记住了。
记者:现在的确也有一些现实因素,导致父母的不放心和对孩子过多的照顾与呵护,比如交通、治安等。
孙云晓:是有一些客观因素,但我觉得这种因素被夸大了,就算交通之类的可以理解,还有很多别的方面可以做。
曾经有一个博士找到我,说儿子没有责任心,小黄帽一个学期丢了8个。我问,你是不是丢一个给买一个?他说是啊。我说你这样下去,孩子没法有责任心,他无所谓啊,丢了马上买新的,有什么可着急的。那怎么办呢?我说,他要是再丢了,让他自己找去,找不到,那就第二天光着脑袋去上学。那被老师批评怎么办?对呀,就是要让他受批评。然后呢?然后,用他自己的零花钱去买新的小黄帽。没有零花钱,就取消他一个最喜欢的项目,比如第二天要去麦当劳,那就不能去,因为那个钱要用来买帽子。这样孩子才可能知道珍惜。
教育本就是十八般武艺,表扬批评奖励惩罚,什么都应该有。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一种虚弱的教育、脆弱的教育、不负责任的教育。教育的秘诀是真爱。专制不是爱,把人家不需要的爱强加给别人,是专制;溺爱不是爱,溺爱对人是不尊重,明明你行我觉得你不行。在信任了解的基础上,给孩子充分的成长空间,其实孩子就是在磕磕碰碰中长大的。要相信,孩子的能力,永远超出大人的想像。
早教知识:莫让无心话语伤害了孩子
对孩子来讲,父母的语句具备肯定的权威性,因而父母一句無心的语句,就将会使孩子彻底否认自身,造成自卑感。因而,父母在文化教育孩子的情况下,一定要留意自身的语言是不是恰当,千万不要损害了孩子。亲子
宇出世在一个富有的家中,父母全是高級读书人,爸爸是大学老师,母亲正在读研究生。由于宇是独子,因此 父母把所有的期待都寄予在他的身上,期待她们的孩子和她们一样有专业知识、有造就,乃至跨越她们。因此从宇不大的情况下刚开始,父母就为他制订了发展趋势方案。亲子
当宇刚咿呀学语时,父母就教他念英语;到宇三四岁时,他每日的時间都被父母分配得浓浓的,如睡醒要练发音、早上念书,中午学舞蹈,夜里学琴。宇的父母期待他能变成一个各层面都出色的优秀人才,因此 对他的规定都十分严格。
宇无论在幼稚园里還是进了中小学以后,他每一项课业或者才艺表演都主要表现得十分优异,老师和同学们都很喜欢他。殊不知就算他在品行、课业、身体素质等层面,每样才华横溢,但仍没法使他的父母令人满意,由于父母给宇定的规范是永争第一。
每每宇拿着自身觉得令人满意的成绩表欢欢喜喜地回家了时,获得的一直父母的斥责:“这题为什么会做错?那么简易的题型你都不容易!”父母的反映让宇伤心欲绝低着头。
小学五年级时,宇报名参加院校的朗诵比赛,获得第一名。赛事完毕后,他喜悦地跑向父母,想不到应对的确是两个人冰凉的脸孔:“你看看别人获优等奖的哪个小孩子,响声多柔美,小表情多当然,比你许多了!你呀,真使我们心寒!”宇听着听着,禁不住流下来了憋屈的眼泪。
就在那样的教育方式下,宇渐渐地发生变化,慢慢地,宇好像换了一个人,原本开朗、乐观、顽皮、聪慧讨人喜欢的他,如今越来越喜欢一个人独居,常常羞涩,一直怯懦,也不喜欢和孩子们一起玩;授课从不积极解答问题,就算教师要他回应,他也一直主要表现得畏畏缩缩,老是说:“我不行!”“我也不知道!”宇已不再是之前哪个填满信心、活泼开朗的孩子了。亲子
现如今大部分父母的愿望是期待孩子可以成家立业,有一定的造就,因此,父母经常费尽心思各种各样方式来塑造孩子,但在父母一心为孩子的将来修路时,常常忘了孩子快乐成长的最重要要素,以致于事半功倍,万念俱灭。不仅使孩子的儿时充满了痛楚的追忆,还为亲子沟通蒙到了一层黑影。
有的父母平常总会孩子说“我家为什么会有了你那么一个不成器的孩子”或者“你怎么那么笨,看一下别人,相比你强多了”这类得话,通常这可能是父母一时冲动而讲出的让人灰心丧气得话,但孩子却非常容易把话真的,这种话会对孩子有明显的暗示着功效。
亲子当父母一心为孩子的将来修路时,常常忘了孩子快乐成长的最重要要素,那便是不必给孩子很大的工作压力,让孩子健康平安的发展。假如父母对子女的期待过高,给孩子的工作压力过大,那麼孩子如同被罩到了厚重的束缚,从此没法前行,乃至会逐渐丧失信心,深陷不自信的谷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