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一最严重的一次犯错,起源于一个放在她房间里的硬纸盒。那个硬纸盒是妈妈的储蓄罐,里边放了很多枚五毛和一元的硬币。国一自己的储蓄罐虽是空的,但也从来没有想过要动这些钱,因为每次她买东西需要钱时,爸爸妈妈总是痛痛快快地把钱给她。可有一次,她把才买回来几天的新钢笔弄坏了,本来想向妈妈拿点儿钱再去买一支,可一想妈妈会批评自己不爱惜钢笔,就不吭声了。

怎么办呢?国一突然想起了那个钱盒子,跑过去一看,哇,里边有一大堆硬币!她想,少几枚妈妈肯定不会发现。当时,她美滋滋地数了六枚硬币放进了口袋里,放学时买了一支新钢笔。嗯,花钱不用向妈妈要的感觉真好啊!此后,国一常常在上学前从钱盒子里数出几枚硬币,拿去买零食或者文具。

有一天,国一再去盒子拿钱时慌了神,因为里边只躺着孤零零的几枚硬币,那一大堆硬币都被她搬完了!接下来的几天,她一直提心吊胆,生怕妈妈问起这件事。但该来的还是来了。一天,她一进门,妈妈就问:“你有没有拿钱盒子里的硬币?”她连连摇头:“没拿,真的没拿。”说完,慌忙溜回自己的房间。

一连两天,爸爸妈妈都没有再提丢钱的事,国一更加不安了。她不知道该不该向妈妈坦白,于是找来两个纸条,一个上面写“说”,一个上面写“不说”。揉成两个纸团,信手一抓,是“不说”。那天中午,爸爸妈妈带上她请客人一起去吃饭,爸爸和客人走在前面,国一和妈妈走在后面。国一拉拉妈妈的衣角说:“钱是我拿的……”一句话没说完,眼泪就“哗哗”流下来。妈妈一点儿也不吃惊,平静地说:“先吃饭,下午再说。”天哪,看妈妈的反应,恐怕早就知道是自己拿了钱。那顿饭,国一食不下咽,吃完了饺子都不知道是啥馅儿。

回到家里,国一伤心地哭起来:“那些钱,大部分都买吃的了,还买了些文具……”

东子思考了一下:第一要批评,第二不能伤孩子的自尊心,不能让孩子由此对自己产生厌恶,所以话不能说得很重,否则孩子的心里一辈子都会因为所谓的“偷钱”留下阴影。东子严肃而温和地对国一说:“第一,不经同意就动别人的东西,是不好的行为。即使在家里,即使这个人是你的父母,也不能这么做;第二,不能随意拿家里的钱,更不能不经父母同意,无节制地乱花钱;第三,以后想买什么东西,向爸妈要钱就行了。”国一羞愧地低下头:“要不,我去打工,把钱盒子再装满……”爸爸又表扬说:“知道认错,是好孩子。”

让国一感动的是,钱盒子仍然放在她的房间里。后来,她再也没有拿过里边的一分钱。

如果父母就此把钱盒子拿走,国一会因为父母不再信任自己,而让“我是个好孩子”的信念发生动摇。

教育孩子,一定要让孩子相信自己是个好孩子,如此,孩子才会主动用好孩子的标准约束自己。如果孩子觉得自己是个坏孩子,那么,孩子就会对自己失去信心,甚至会无所顾忌地向坏的方向发展了。

温馨点读

东子把教育心得总结为“三三”教育理论,即“三多三好三强”。

三多:玩耍的时间多、看电视的时间多、看课外书的时间多。

三好:国文好、国语好、学习好,这学习好是指学习能力强,三好并不以分数为目标。

三强:自理能力强、自立意识强、心理素质强。

记者在广州见到范姜国一和她爸爸东子。在采访过程中,都是国一给记者讲故事,东子只笑眯眯地在旁边听。有一个故事可能给国一留下极深的印象,小姑娘给笔者讲得很仔细:

国一三年级时,一次期中考试结束后,英语卷子发下来,她吓呆了:“47分!我可一辈子也没考过这么少的分数啊!爸爸妈妈知道后会很生气……”眼泪一滴一滴地落在卷子上,把一个个叉号都打模糊了……她真恨不得自己是个魔术师,把分数变成100分!

国一磨磨蹭蹭地回到家,按响门铃,看见开门的是妈妈,她再也忍不住了,扑进妈妈怀里“哇”的一声哭起来。爸爸也出来了,连忙问是怎么回事。国一低着头,把卷子递过去。爸爸看了后笑着说:“分数不少嘛!”国一吃惊得忘了哭,抬起头:“爸爸,47分可不是74分……”爸爸笑道:“像你这么小的孩子应该刚上一年级,可你已经读三年级。如果让你原来二年级的那些同学做这些试卷,恐怕他们得不了47分。”也对呀!国一破涕为笑。爸爸又说:“等过一段时间,你适应了新课本,英语分数会上去的。”国一这时候心情好极了。

等国一进了屋,妈妈担心地说:“怎么才考了这么点儿分?”爸爸压低声音说:“越是这个时候,越应该给孩子安慰和鼓励。如果批评她,她对这门功课就会没了信心,那可就真的学不好了。”爸爸的做法是对的。期末考试时,国一考了97分。

东子说,孩子在学习上受到挫败的时候,特别渴望得到家长的帮助、理解、支持和鼓励,唯一不需要的是批评。他已经非常沮丧自责了,家长这时候还要雪上加霜,就会引发孩子在学习方面的创伤体验。

东子关于孩子私自拿钱的处理方式也非常正确。教育家陈鹤琴在他的《家庭教育》一书写到小孩子偷了别人的东西,做父母有两种处理方式:

第一种,责罚他,骂他“下流东西”“小偷”等等,目的可能是想激发他的羞恶之心,使他改掉不好的行为。

可要知道,无论干什么,人受奖励而行善是容易的,小孩子尤其喜欢听好话而不喜欢恶话。做父母的如果贬低他的人格,他心里就要很不高兴了,非但无悔过之心,反而助长其为恶之心,所以他的人格从此堕落了,变本加厉地去拿别人的东西。

第二种,倘若子女做的事不好,就责骂他所做的事,而不应责骂他的人格。父母对孩子说:“我知道你是个好孩子,不过这样去拿人家的东西是很不好的。”

于是孩子就会听父母的教诲,再不犯同样的错。做父母的只就事论事,他以为不好的是事,而非其人,就会努力改正错误。

在“万松浦论坛”上曾出现厉剑童的一篇文章《第99根电线杆》值得家有爱“玩”孩子的父母们一读:

五一长假,张老师带着儿子,王老师带着女儿,四个人结伴到十多公里远的一个小镇游玩。为了增加兴致,锻炼孩子的体质,两位母亲决定和孩子一起步行。

走了大约1.5公里路时,王老师的女儿累得小脸通红,一步也不愿意再往前走了。怎么办?正在一筹莫展之际,张老师的目光落在山路边的一根根相距100多米远的电话线水泥桩上,她眉头一皱,有办法了。张老师和王老师一商量,便开始为这两个小孩设下了第一个目标:“看谁最先跑到第一根电线杆。”张老师话刚说完,本来还在路边休息、大口喘气的王老师的女儿噌地站起来,又跑了起来。张老师的儿子也跑得飞快,第一个目标他最先到达。等两个小孩都站到第二个起跑线时,出现了奇迹,王老师的女儿劲头十足,她不时还跑在了张老师儿子的前面,最后小女孩先到达第二个终点。两个孩子又站在了第三个起跑线上……这次是张老师的儿子赢了。第四个、第五个、第六个……目标一个接着一个……

一路上,两个小孩子总是跑在大人的前面。有时,当他们已早早地到达了某一个目标时还会坐下来等妈妈,带着几分童稚,笑话大人走得比他们慢。两个孩子越跑越有劲,越跑兴致越高。就这样,一路上你追我赶,当电线杆数到第99根时,两个孩子在你输我赢、你赢我输中愉快地走完了整整十多公里的山路,胜利地完成了他们有生以来的一次“壮举”。

当我听完张老师、王老师讲的这件事的时候,我震撼了。10多公里山路,即便是大人一口气走完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却被两个四岁多的小孩子完成了!我佩服孩子的天真可爱,更钦佩两位母亲的教育智慧。是她们——两位年轻的母亲——将一个看起来难以完成的大目标分解成若干个小目标,才使得孩子完成了人生的一次跨越。

要善于将人生的大目标,分解成小目标,这样,成功就一步步地近了。

谁都免不了要犯错误,幼儿尤其如此,要学会了解宝宝犯错误的主要原因,学会分析并帮助宝宝去克服。

相关推荐

早教知识:为什么孩子对你的话充耳不闻?怎么说,孩子才会听


上星期,好闺蜜带著两岁半的孩子,全家人从中国万里迢迢赶到纽约市体会万圣夜。好闺蜜家出国旅游,娃爸多忙也会从工作上全身而退陪娃,再加长辈保驾,素来主力阵容奢华。我们一起出门用餐的情况下,菜还没有点,好闺蜜的孩子就爬上了桌椅,妈妈对他说几回”不能,坐着”,他熟视无睹,最终反倒站来到桌椅上,用劲晃动靠背差点儿掉下去,被好闺蜜发火的劝阻了。为什么孩子对你的话充耳不闻?

菜上去了,他又规定玩父亲的手机上。妈妈说不好,好闺蜜孩子刚开始惨叫不己,引来别的顾客不断侧目而视,他把盘内的饭食随意挑到桌子上,表明强烈抗议。父亲没理他,但姥姥实在看不下去了,他说:“就要孩子玩一下吧,不便是个手机吗,有哪些了不起的”。为什么孩子对你的话充耳不闻?

送好闺蜜回酒店餐厅的道上,她挽住我手埋怨说,你看看,男孩子便是那么难管啊,打不可,说不听,略微管严一点老年人也要出去干预,简直一个头2个大。那晚大家聊了好长时间,有关孩子怎么会把爸爸妈妈的话当耳边风。及其教导孩子时,究竟怎样说,他才会听。

老规矩这东西,尽早立最好是

我曾经听过一种很怪异的叫法:孩子不大就刚开始立规矩,是否会太惨忍。在家里都不允许他这,不允许他那,出来会更胆怯。我觉得有这类念头的人,将会把”遵循老规矩“和”沒有信心“给搞混了。不讲规矩的孩子并不一定是有信心的孩子。当一个不讲规矩的孩子和外部撞击时,他会发觉,只能家人会惯着自身,校园内,不讲规矩是会被别人反感的。他会对世界有多大会造成蒙蔽和躁动不安。反过来,这些自小明白自我约束的孩子,更具有完善的人格特质,更能信心的融入社会发展。

英国亲子早教权威专家Burton L White发觉,6个月之内的宝宝都还没“老规矩”观念,她们用抽泣表述要求时,父母应当尽可能考虑;可是6-8个月后,就可以刚开始立规矩了。实际上孩子对“老规矩”有令人震惊的理解能力。从一开始的一些简易的命令,到一岁后慢慢引进讲理,7-22月是创建宝宝规矩意识的关键时期。例如8个月的宝宝由于好奇心去用劲抓妈妈的脸,此刻很坚定不移的告知宝宝“好疼”,或是“不能”,而且把宝宝的手拿开,便是立规矩的刚开始。

立规矩的情况下,一家人观点一致太关键了。例如前原文中,父亲已经改正宝宝用餐看手机的个人行为,姥姥出去护着,那样孩子非常非常容易搞晕:因此究竟能看手机還是不可以玩呢?還是尽管父亲不许我玩,可是在姥姥眼前就能玩呢?全家人前线不统一,老规矩立了相当于白立。

给孩子一些充分准备時间

每一次带苏宝去公园,我都是观查到二种不一样的父母。一种告知孩子该回家了的情况下,孩子压根不理睬,磨磨蹭蹭三十分钟都走不上,要不便是在又哭又闹中父母把孩子拉走收尾。此外一种父母一直能很轻轻松松的让孩子离去。她们的差别取决于父母的管理方式。为什么孩子对你的话充耳不闻?

学龄前儿童的孩子,规则意识仍在萌芽期,当她们潜心某一玩具或是手机游戏的情况下,突然被切断会很惊讶,接踵而来的很可能是又哭又闹。我身旁许多英国妈妈在这些方面做得非常好,他们会在该离去以前,提示孩子也有十分钟,也有五分钟,也有一分钟,随后time up. 习惯这套程序流程的孩子,由于每一次该离去生态公园时都是有个充分准备,会较为遵循時间标准。

这一方法,对管理方法宝宝看电视剧的時间,该几点睡觉,吃零食的总数(例如,它是最终三块曲奇饼干了)一样合理。

讲话要算数

老规矩立好啦,就需要实行,千万别言而无信。

苏宝这段时间对绘画非常很感兴趣。一开始用水彩颜料的情况下,她造型艺术设计灵感大爆发,挽住衣袖就刚开始往墙壁、家俱上画,我赶快劝阻。她闻此声马上停手,可是已过一会又刚开始想往墙壁画。从一岁半刚开始,我刚开始对苏宝实行“二遍标准”。例如她在家俱上绘画,我能提示她不能,可是假如2次提示后她再次往家俱上画,我能轻轻地的把她手上的水彩颜料取走,而且告知她缘故。你能发觉,父母执行力强,个人行为和见解自始至终平稳,孩子会十分重视你的管教。

改正孩子的某一个人行为时,语调要柔和而坚定不移,不用高声吼,更不必碎碎碎念。苏宝有一段时间用餐时喜爱把厨具和饭食四处扔,有好几回,我告诉她不能之后,由于忙着烧菜,讲完就沒有都还没管她。到最终变为她一边扔,我一边碎碎反复“不能扔”,因此苏宝在扔食材这件事情上,变成老油子,刚开始不把老规矩当一回事。决策推行“二遍标准”后,我能劝阻2次,第三次再扔就请她离去餐桌。苏宝被威慑住了,扔食材的习惯性也自身好啦。

这一点我向身旁的英国妈妈们学得了许多。有一次在早教班,碰到一个两岁男孩儿有意用玩具打别孩子,妈妈清静的告知孩子几回“那样不对”,他依然不断手,妈妈告知娃儿子那大家今日不可以这里玩了,回家了。之后又看到这一孩子,他确实沒有再打挑球。

宝宝2岁上下会亲身经历一个自我认同爆发期称为Terrible twos,喜爱和父母唱反调,乃至蛮不讲理,这全是宝宝心态发展趋势必经之路的一切正常环节。

苏妈一个朋友两岁半的孩子不愿整理玩具,痛哭大吵大闹遍地翻滚。妈妈起先在旁边陪他嚎了一会,随后她用来一床毛毯说,妈妈如今要去办事了,你心里难受就再哭一会吧,但是地面上太凉了,你能裹着毛毯哭。讲完就要厨房做饭了(确实太机敏)。孩子发觉用哭泣声蛮不讲理威胁父母不可能,迅速就老老实实整理玩具了。

孩子全是很聪明的动物,她们无时无刻的在检测大家的界限感。由于坚持不懈这一标准,我对苏宝立了老规矩后,一般提示二遍就能达到效果,并不一定来到第三步。

不必随便对孩子满嘴说不,可是讲过,就需要让孩子搞清楚,妈妈是用心的。

立即沟通交流,明白同理心

苏宝近期也刚开始有一点Terrible twos的迹象,例如她有一次饮水时有意倒在木地板上,一不小心劝阻后,一臀部坐着地面上刚开始痛哭。我蹲下陪着她,等她心态略微宁静后,我告诉她刚刚哪儿做的不对,随后给她一个相拥,告知她妈妈依然很爱她。随后我能说:地面上打湿了,我们一起来把木地板擦干净吧。

这一方式是在一本称为《一分钟父亲》的小书里学得的,作者是Spencer Johnson, 这本书八十年代就早已被译成了汉语,就是我儿时妈妈买回去帮我爸看的,之后不经意一次一不小心从家里书橱里翻到,念完后确实获益匪浅,因此也买来一本给苏爸读。

为什么孩子对你的话充耳不闻?孩子不讲规矩,许多情况下仅仅一种消极情绪的自身表述,父母立即认同孩子的心态,协助她整理心态,了解到自身的个人行为,授予孩子明显的深爱的体会,是最有效的教导。愿我们都变成柔和而坚定不移的父母。(全文完)

孩子懂规矩,才会守规矩


每个当过小孩的人都知道,「听话、守规矩」几乎就是好宝宝的专属代名词;为人父母者,也总是因家里的宝宝听话乖巧,而感到骄傲、宽心。但是有些爸比妈咪也会发现,为什麽家里的宝宝总是爱耍赖、不听话,同样的规矩即使重申了好几次,软硬的手段兼施,最後还是以宝宝的哭闹来结尾?其实父母只要以同理心来了解宝宝,并从日常生活建立规矩,甚至以身作则,才能让宝宝了解好规矩的意义与重要性!

孩子,你为么耍赖?

当宝宝出现耍赖、不听话的情形时,绝对不会是「无缘无故」,背後一定有其动机与原因,因此不可只是一味地责骂宝宝脱序的行为。

一、孩子的表达能力有限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开始拥有自己的主见与想法,但却尚未学会管理自己,因此面对大人的规定而有所意见或者不满时,碍於表达的不完整,或者是不懂得如何说明,便会以反抗、不听话的表现,做为另一种形式的表达。

二、做为引人关注的手段

当宝宝乖巧听话时,父母可能因其他忙碌的事情而忽略对於孩子的关心,因此当孩子发现耍赖、不听话时,可以得到父母或长辈的更多关注时,就可能一反常态出现野蛮不讲理的举动,以引起他人的注意。

三、曾因「耍赖」尝到甜头

孩子因不听话而受到斥责时,最常见的表现就是藉由「哭闹」来耍赖,家长若因心疼或者是管教方便,而答应孩子的要求以求停止其哭闹的行为,便会建立孩子错误的价值观,认为只要哭闹就有糖吃,此後一遇到类似的情形,便学会沿用这套坏习惯。

对付耍赖宝宝该怎么办?

了解了孩子不听话的原因之後,除了设身处地的关怀宝宝、与孩子沟通、了解他的需求之外,当孩子已建立错误的价值观时,就要进一步予以导正:

处理孩子耍赖的当下反应

当孩子耍赖时,千万不要轻易妥协,父母的态度更要坚定,只要孩子发现哭闹与耍赖无法达到他所预期的目的时,自然就会停止,事後父母则应再藉机教育,告知守规矩的真正理由,不可当场就以太过情绪化的语气或用词来告诫孩子,才能让孩子真正了解守规矩的用意,而不是因畏惧责打而停止错误的行为。

日常规矩的建立

宝宝会耍赖,通常都是因为事情不如他的意,因此平时父母就应建立生活的规矩,通常就是对於玩具、零食的规范,并和孩子一起沟通、讨论,让孩子真正因了解而有遵守的意愿;而订定的规矩要明确,也不要随意更改,以免让宝宝产生观念的混淆。另外家长最好也能以身作则,方能让立下的规定更加具有说服力。

鼓励孩子正确的表现

坐而言不如起而行,订定了规矩之後,要让孩子认清是非的最好方式,就是在事实上给予明显的区隔,当孩子因表现良好受到鼓励时,自然能强化规矩的正面意义;孩子犯错时固然也要给予处罚,但不宜太过放大,把焦点放在宝宝的好行为上,他会更乐於表现喔!

叮咛

每个人都需要拥有自己不被打扰的空间,当然孩子更不例外,因此父母在教养孩子时,不要时时刻刻都以「规矩」框住孩子的生活,不让他有喘息的空间,让孩子自己思考正确的生活方式与态度,反而能提高孩子实践的意愿,更何况人都是会犯错的,有失败,才能有所借镜与成长,有时不妨让孩子自己去承担不守规矩的後果,得到的经验会更为深刻与珍贵

给孩子“犯错”的机会


给孩子“犯错”的机会

为什么孩子“犯错”不敢跟大人讲?因为我们的观念里,不犯错的才是好孩子,所以父母都不准许孩子犯错,一犯错就是重惩。结果没有使得孩子不犯错,而是逼着孩子学会蒙骗,只求眼前过关!你指望这样长期在蒙事中长大的孩子如何成为有用之才?

亲子关系中最重要的一环就是孩子愿意跟父母沟通,遇事可以随时求助父母。如此既可以舒缓紧张情绪,也可以得到父母实质的帮助,自然就能防患未然。可如若家长看到孩子出问题动辄打骂,让孩子心生恐惧,孩子自然会从此封口,打死也不让你知道发生过什么——

在餐厅看过一个亲戚家五六岁的小女孩,一不小心打破了碗,立刻从椅子上下来想收拾,但手惊恐地一直抖,拾不起碎片,叫人看了非常不忍。我们为什么这么苛责孩子,不准他们犯错呢?那天更离谱的是,她那个很会辖管孩子的母亲没有生气,也没有打骂。因为打破的是餐厅的碗,她不心疼。要是在家,孩子只怕免不了一顿狠打。

中国的父母不给孩子犯错的机会,也不准他们犯错。一楼小孩子的奶奶,常常孩子在学步时亦步亦趋,遇到台阶和高低不平,赶紧抱起来,生怕孩子摔着。有时奶奶不在一旁,那个孩子走台阶如履平地,一高一低叫人惊心。如果一开始就让他自己摸索,岂不是孩子早就练就了自我保护?

大人都很知道通过动手学习更有效,亲手操作才会知道轻重。为什么不鼓励孩子多动手呢,让孩子从“动手动脚”中尝试学习,就要有接纳孩子“出错”的能力,不要让孩子一出错就是大难临头,然后宁死不承认,把责任都推给别人,这还如何指望孩子能有责任心呢?

孩子犯错,批评有技巧


我家孩子现在五岁多了,令我苦恼不已的是孩子常常犯错误,有的是天天要重犯的,有的时候是隔一段时间会冒出来一些新问题,有时候我发现自己每天都在骂孩子,我也意识到自己的教育孩子方法有问题,但却不知怎么办。长沙市家长刘女士

答:每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大小错误,对家长而言,这些错误没有什么是不可原谅的,只要你能采用正确的批评方式,这些错误同样也能以教训的方式转变成孩子进步的基石。心理专家建议家长在批评孩子错误时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采用收缩和安抚的方式

家长应尽量避免从针对一件事情的批评扩张到一类事情的批评,更不能由事情而扩张到对孩子本身人格的批评。儿童极其敏感,并且容易受暗示,即便是善意的批评都会对其自尊心及自我认可产生冲击和伤害。他们在批评发生之前其实已经有了预感,并且知晓父母对自己有所期待,他们对于批评可能对自己造成的伤害产生了恐惧,怕失去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因此,家长的批评里应包含一定的安抚作用。

避免与结果直接挂钩

绝大多数家长批评孩子,是因为家长看到了孩子将事情的结果搞得很糟糕。家长一定要避免与结果挂钩的批评,选择心平气和地引导孩子将自己犯的错误阐述出来,在潜移默化的引导语言中将规则明确化、清晰化,更容易令孩子感到舒服,接受教育。

避免与别的孩子做比较

以别人为标准,实际上是没有标准,家长是不能始终如一地按同一标准批评孩子的。在家庭中,父亲和母亲对孩子使用的规则也会不一样,更何况是家庭中其他成员。这也正好能解释为什么孩子在家里不听话,而上幼儿园很听话。孩子对公平性要求很强,他们喜欢他人对待自己时,能使用对待他人一样的方式。这一点也是家长在批评孩子时最应当注意的地方。

不能冤枉孩子

对于孩子来说,最大的伤害莫过于受到冤枉。孩子真诚地对待每一件事,如果一旦受到最亲近的人的怀疑与冤枉,会感到十分委屈,这一事件引发的心灵阴影甚至可能会影响到他心理的正常成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