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要学会读懂孩子的“作”

讲过很多遍的故事,非要缠着大人讲无数遍;喜欢绘画,却总拿着蜡笔要在墙上画……孩子的很多表达方式,在大人看来是“作”。昨天,在思南路幼儿园举行的上海市首届思南论坛上,一些幼教专家指出:对大人来说,孩子的“作”是无理需求,往往采取呵斥或置之不理的手段,“其实这是他们没读懂孩子,对他们的‘不合理’需求,大人要尊重并引导。”

特级园长、思南路幼儿园园长郭宗莉说,孩子的一些捣蛋行为,是他们接受新事物的学习需要。比如,缠着大人讲故事,是因为他们每次听,都有不一样的“学习”感受;在墙上乱涂乱画,是因为有了好奇心,要尝试动手,探个究竟。随着年龄增长,经验累积,孩子认知性需要越来越强烈和复杂,家长要尽量满足他们的需要。临睡前,准备一本童趣盎然的故事书和一段无人打扰的亲子时光;每天或每周拨出一些时间,营造一次共同劳动的经历;为孩子涂鸦提供充分条件,如大小不同的纸张、各种美术用具,允许他们在墙上、地上、桌上尽情挥笔,并且在他们“工作”时尽量不干扰等。

专家们指出,还有一些孩子,“作” 的时候任你苦口婆心规劝,或是揽入怀中安慰也无济于事,这就需要一些“小道具”。一些初入园不适应的孩子,到了教室一直哭,也不愿意参加班级活动。思南路幼儿园老师细心地在教室门口摆放几张凳子,不急着让他们加入,而是先让孩子们坐着看,给他们一个“心理缓冲”,一段时间以后,孩子们自然而然地自己走入教室参与了活动。一次,郭宗莉到一家新建幼儿园参观。中午时,孩子都在吃饭,可一个两三岁大的孩子哭个不停,老师们怎么哄都没用。郭宗莉走过去,蹲下来,向这个孩子伸出了一个手指头,没想到孩子立刻停止了哭泣,勾着郭宗莉的手指安静地随她走到了餐桌旁。郭宗莉说:“低龄孩子在陌生环境中,会因为不知道需要做什么而紧张害怕,勾手指起到了安慰和指引的作用,符合孩子的心理认知特点。”

虹口区曲阳第二幼儿园王熙珍老师说,对于“作”的孩子,大人不要随便给孩子“贴标签”。有的孩子,你和他说了一两句话,他不理你,老师不要轻易说“这个孩子没礼貌”。其实,对一些反应较慢或是故意“作”的孩子来说,他没有立即回应你,是因为他在思考你说的话,或者考验大人的耐心,“老师要懂得留出时间给他们,也要经受得住他们的考验。”

入学准备扩展阅读

家长要学会与孩子平等对话


困惑:没办法才要打孩子

以下是记者昨日在南京几所小学门前采访几位家长的实录。

许宸瑞小朋友的爸爸许光友说:孩子该打还是要打,太惯的孩子长大了没有出息。儿子特别不听话的时候会打,道理也讲过了,他也答应好的事情,还会再犯,那就加深一下印象。

刘瀚青小朋友的妈妈瞿亚琴:现在很少打孩子了。上次打是因为女儿看电视说谎。我平时规定她在七点半之前写完作业可以看二十分钟电视,那天过了好长时间我看钟上时间还一直是八点十分,问她拨没拨钟她又不承认,被我狠狠打了一顿。

钱佳诣小朋友的妈妈张仙桦:我打得比较多。平时她爸爸不在家,就我一个人,早上那边要迟到了,她还在那慢啊慢的,怎么可能不打呢!她爸爸比我还厉害,孩子对他都有一点恐惧心理,她到现在周末回家时还会说:“完蛋了,我死定了!”

张若宇小朋友的妈妈曲亚波:我女儿动作特别慢,没有任何的时间观念。这学期的期初测试语文就没写完,回家我批评了一下,也没怎么太发火;可没过多久数学考试又是一大片的题没做,就打了一顿,要不她不长记性啊!其实我也觉得不应该打孩子,可真是没办法啊,就是控制不住自己!

亲子沟通 家长要学会换位思考


家长,请站低点细看孩子思考问题的角度,孩子不是不努力不是不用功,只是这世界没有十全十美的事物,孩子需要的是你的鼓励与支持;孩子不是难沟通,只是需要你用心去关怀。

单元测验的成绩出来了,婷婷一脸喜悦地回到家。“妈妈,我们今天考数学了。”“是吗,这回得了多少分?”“82分,比上次高10分呢。”婷婷有几分骄傲地说。“哦,这回是比上次进步了。对啦,你知道隔壁的扬扬考了多少分吗?”“好像是90分吧。”婷婷有点不高兴地回答道。

母亲似乎并没有察觉,接着说:“怎么又比她考得差?你努点力行吗?”“你凭什么说我没努力?比上次提高了10分,老师还表扬我进步了呢,就你总是不满意。”婷婷生气了,她提高嗓门喊了起来。“你怎么这么不懂事,我这不是为你好吗。你看人家扬扬,每次都考得那么好,哪像你时好时差,也不知道争点气。”“我怎么不争气啦?你嫌我丢你的脸是不是?人家扬扬好,那就让她做你的女儿好啦。”婷婷气冲冲地走进自己的房间,“砰”的一声把门关上了。

类似事情在很多家庭时有发生,本来很平常的对话,说着说着双方就吵了起来。与孩子对话为什么就这么难呢?孩子怎么就不能理解父母呢?像这位母亲一样,很多父母也曾不止一次地问自己。要使双方能有良好的沟通,学会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很重要。要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站在对方的角度去理解他的内心感受,站在对方的角度去说好每一句话。简单点说,站在对方的角度,就是要学会进入人的内心,了解对方的所思、所想和所盼,这样交谈才能流畅、愉快和有效。

比如上例,母亲听到女儿“妈妈,我们今天考数学了”的话后,可以对女儿说:“是吗,妈妈相信你这次一定比上次考得好。”当女儿回答说“82分,比上次高10分呢”时,母亲应该说:“都提高10分啦,真是太了不起了。我说了你很有潜力吧,妈妈相信你一定还会有提高!”女儿听到母亲的鼓励后定会很兴奋,这样对话就能顺畅地进行。

作为父母,当孩子取得成绩时,一定要与孩子一起高兴,给予孩子表扬和鼓励,让孩子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这不但能密切母子关系,还可以激发孩子的学习动力,使孩子更加努力。在孩子遇到困难和失败时,要注意给孩子支持和安慰,不要雪上加霜地数落孩子,这样孩子才会有信心。如果发现孩子不高兴,也不要埋怨和唠叨,要引导孩子把烦恼和痛苦宣泄出来,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抚。时间长了,孩子就能感觉到父母像伙伴、像朋友,就会在心里接受你,主动与你交流,并按照你的要求去做。

站在孩子的角度,是对孩子的尊重,是有效沟通的一种重要技巧。它能避免和减少对话双方的戒备和猜疑,弱化和消除对话过程中的不愉快,能使我们更好地了解对方,传递我们的意图,从而使对话朝着期望的方向进行。

宝宝爱比较 家长要学会因势利导


案例:小雨今年五岁了,平时是个乖巧可爱的孩子,可就是特别喜欢和别人比较。和小朋友一块儿玩游戏,我将小卡片作为游戏奖赏分发给他们,可他看见别的小朋友卡片比他多,就变得不高兴了,还不自由主的掉眼泪,大人说上一句:“好了,大伙儿一块儿玩!”他便号啕大哭。如果见到别人的画比他画得好,他也会立马把那个小朋友的画撕得粉碎,然后还嘟哝一句:“看你还画得比我好!”

其实,孩子在3岁左右,已经出现爱比较的心态。对于过分追求完美主义的孩子来说,他们的眼里经常会容不得一粒沙子,如果发现别人在其他方面比自己做得好时,会产生一种气恼、委屈、疑惑和愤恨的态度情绪,不肯容纳别人优点。如果不能及时引导,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将有害无益。作为家长,需要做到:

1、引导孩子接纳自己的缺点并欣赏他人优点

每个人都像一块银币,拥有了优点同时也存在了缺点。孩子也不例外,大人也应该保持一颗包容的心去接受孩子的缺点,不要因为孩子的缺点而去过度指责他,这样只会让孩子更加不愿意正视自己的缺点。

那么要如何让孩子接纳自己的缺点呢?

父母正确引导孩子,不盲目指责他。比如:宝宝到了用餐时间,不乖乖就餐,反而喜欢一边看卡通片一边吃饭。妈妈会特别烦恼,无论自己怎么批评他,还是不见效果。这时,妈妈可以用聊天的方式告诉宝宝“老师与妈妈都觉得宝宝是个好孩子,和同学们相处得很好,对老师又有礼貌。但有一点让妈妈很不满意”,通过先给孩子带“高帽子”,让孩子知道自己也有优点。再引导孩子去思考,自己的哪些做法是错误的。告诉孩子“只要改正了这些缺点,妈妈和老师都会觉得宝宝是个非常听话乖巧的孩子。”认同比批评更能让孩子去接纳自己的错误。

学会欣赏他人,就如建立友谊高峰的一块踏脚石。常常听到宝宝抱怨他的小伙伴不好。作为一名家长,先不要一口否定孩子的观点。而是试着去理解下孩子的说法,并且告诉他人无完人,小伙伴身上固然有缺点,但也有很多优点啊!妈妈还可以与孩子一起回忆,看看小伙伴都有哪些优点,比如帮助老师抹桌子,演讲故事很出色等。在妈妈的帮助下,孩子更能发现他人的优点,学会欣赏别人与包容他人。

2、把孩子爱比较的心转化为进步的动力

爱比较的孩子一般都爱争强好胜。作为家长,应抓住孩子的心理特征,尽量利用这种竞争意识去调动他们不动怒不生气的积极性,把孩子原本爱比较的妒忌心转化为进去的动力。以上述例子来讲,同桌长期受到老师的表扬,妈妈可以和琪琪一起来探讨,为什么同桌这么受老师的认可呢?

原来,是因为同桌各方面表现都很好。她会乖乖听老师的安排,认真完成作业,上课积极回答问题,而且各方面都很优秀,不仅功课做得很好,还有很多文艺才敢。所以老师才经常表扬同桌。妈妈接下来可以问琪琪,要怎么样才能像同桌一样备受老师肯定呢?相信孩子在妈妈的启发下,会很快明白,只要自己也能做到像同桌一样优秀,甚至做到比她更加优秀,老师也会给予肯定的。

3、不轻易拿孩子与别人比较

经常会看到,很多父母大声责骂自家的孩子,“你看自己,一点都不听话”“”你看谁家的小孩,跟你一样大,人家又聪明,又听话,为什么你自己就那么不争气呢?“其实,父母的这种教育方式,看似好心,却容易让孩子产生自卑和挫败感,影响孩子的自信心。其实,孩子的观察能力是很强的,即使没有大人把他们与别人进行比较,他们也会不由自主地把自身和其他孩子进行比较。他们也有自己的认知和评价系统。如果这个时候,家长再拿孩子跟别人进行比较,无疑就会雪上加霜。

作为父母,如何正确的教育孩子,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拿自己的孩子和别的孩子对比,这种教育方式普遍存在。在社会心理学家看来,和别人对比,在一个人心理成长过程中,具有两种重要的功能:第一是认识自己,每个人的成长都是在与其他人的交往过程中认识自己的,因此,每个人都是以他人作为目标。第二是,确立目标。人都是与别人的对比的过程里,找到自己正确的人生目标、理想与努力的方向。但是对孩子来说,在与人对比的过程中,如果出现不好或者不合理的情况,容易对孩子的心理造成伤害。

作为父母,也要学会欣赏自己家的孩子,学会赏识他们的优点,才能让他们获得进步;即便孩子有了缺点,也不要和别人对比来促进他改正,相反,抱着公正的态度,客观的告诉孩子,反而会让他获得进步。

其实,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天赋,有着各人不同的性格,如果父母一心只想着攀比,只看到自己孩子的短处,忽视自己孩子的长处,便容易造成孩子性格上的不足,缺少自信,父母要如何正确对待呢,有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教会孩子反问自己,正确认识自己

我现在各方面怎样了?自己有什么优点?自己有什么缺点的?相比以前自己有什么进步?有什么是退步的?自己要如何的处理?是否多听父母和老师的意见?

第二:用欣赏的心态对待孩子

父母要以身作则,要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孩子,教会孩子去发现别人的长处,发现自己的短处,再加以学习,以长补短,真诚的去赞赏别人。

第三:承认孩子在家长心目中永远最好的

孩子通过与别人的比较,他们会逐步建立起自己的参照系,确定自己的位置。这种比较也是认识自我的途径,通过了解自己的优势,最后转化成为自己前进的动力。如果孩子在比较中,经常不满足于自己的位置,但是又暂时不知道怎样超越别人,那么很就容易对那些他们认为“比自己漂亮”、“比自己聪明”的小朋友产生嫉妒的心理。而家长的适当肯定,则是对孩子的最好鼓励。

爱孩子,要学会尊重孩子


有些伤害是悄悄发生的。

著名哲学家JeremyBentham说过一句名言:“世上有两种人,一种人把世界分为两种人,另一种则没有”。而我认为,世上有两种父母,一种把孩子当“私人物品”,另一种则没有。

最近看了一位已经回国的留美学生的回忆录,里面痛诉了父母从小对自己“过度关爱”,导致他患上心理疾病,他不仅拉黑了跟父母的联系方式,并且已经12个春节没回家……

看完这份回忆录,我最大的感受是,这位留美学生“敏感”、“脆弱”,存在认知偏误,的确需要心理疏导和帮助。但一个孩子的成长,除了父母的教育,还有环境也是一个很大的影响因素。我们不能说一个孩子成年后的心理问题就是小时候父母导致的,但这对父母在养育孩子方面的确存在不恰当之处,他们把孩子当“私人物品”养育,而不是把一个孩子当“一个孩子”养育,根源是他们对孩子缺乏应有的同理心和尊重。我们作为父母,该从父母的角度,对孩子做正确的事情。

回忆录里有些细节,值得我们这些父母关注:

妈妈给儿子穿裙子,把儿子打扮成女娃;

儿子被欺凌时,妈妈让儿子要“哭着”跟老师说;

参加演出需要穿短裤,但妈妈仍坚持给儿子穿长裤;

儿子因为不会剥鸡蛋被亲戚嘲笑,父母不以为然;

……

多少父母懂得“尊重”的涵义?

把孩子当“私人物品”养育的父母,他们最大的特征是,孩子是我的,我爱如何养就如何养,我爱如何教就如何教,他们以一个父母的角度看待孩子和照料孩子;而一个懂得尊重孩子的父母,他们会把孩子当成一个脱离于父母的个体,把孩子当成一个人,给予尊重和必要的认可,还懂得对孩子换位思考。

一个懂得尊重孩子的父母,如果孩子不想穿某件衣服,他们可能会耐心地询问孩子的理由,理由合适便要支持;一个懂得尊重孩子的父母,在面对孩子被欺负时,他们会懂得先听听孩子的心声,甚至鼓励孩子给出解决方法;一个懂得尊重孩子的父母,如果遭遇孩子被嘲笑时,能感受到孩子的悲伤,及时保护好孩子……简而言之,就是“尊重孩子的内心”。

从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2,3岁的孩子已经有“自主感”的心理需求,具体地表现为“我要穿绿色的衣服,而不是蓝色”,“我要穿跳跳虎的鞋子,而不是白色布鞋”……而孩子到了4,5岁,他们有“主动感”的心理需求,具体地表现为“你让我吃饭,我偏不“,”你让我阅读绘本,我偏要玩玩具熊“……当孩子到了6,7岁,便有了“克服自卑感”的心理需求,当他们被嘲笑时会很受伤、备受挫折。

“尊重”孩子,父母至少要做到的3点:

1、有尊重孩子的意识

心理学家艾瑞克·弗洛姆说,没有尊重的爱是控制。有尊重孩子的意识,就是懂得从尊重孩子的语言和行为开始,有了解孩子语言和行为背后的想法,而不是一开始就否定和批评孩子,更不会强迫和打骂孩子。

某天在一个餐馆里,一位孩子因为不想吃饭被妈妈粗暴地强迫:“你不吃饭,我就不要你了……”没多久孩子便躺地上打滚,引妈妈怒吼:“我的脸面全被你丢光了!我从没见过一个像你这样不可理喻的孩子……”孩子没被妈妈尊重,所以他采取了不尊重妈妈的反馈;这个妈妈尊重自己,却没有尊重孩子。

2、给孩子自己选择的空间

儿童有一种强烈的个人尊严感,通常成人意识不到他们是很容易受到伤害和遭到压抑的,这是来自教育学家玛利亚.蒙台梭利的教诲。不少父母懂得要保全别人的尊严,却忽视了自己的孩子也需要尊严,即使小小孩也不例外。孩子从2岁起,就有自我选择的强烈意愿,比如要先玩什么玩具,要先吃哪种水果。虽然不是让孩子说了算,但父母最好给孩子适当的选择权。如果父母长期否定、总是帮孩子拿主意,会给孩子造成挫折,继而引起孩子的习得性无助,他们会放弃选择,甚至还会对父母有怨恨。

有一天我带孩子逛书店,旁边一位小女孩看上了一本童书,她被封面吸引,她非常希望爸爸给她买,但被爸爸冷冷地拒绝:“你怎么总是那样幼稚?小孩子不要看没用的东西!”我看到了小女孩脸上的尴尬。可想而知,这个孩子未来也不会快乐,因为她有一个不懂保全孩子尊严的爸爸。回家的路上,儿子问我:“妈妈,什么是没用的东西?”这个问题太难回答,以至于我想了很久才说:“没用的东西,只对觉得没用的人才是没用。就像你的玩具变形金刚,对我没用,但对你有用。没有什么东西是绝对的没用的……”

3、学会对孩子有同理心

心理学家TeresaWiseman说,同理心是一种与他人一起感受的能力。孩子小时候常常需要父母的认可,即使不认可,但他们也希望被父母理解。孩子感觉到父母对自己有同理心,便能获得自信,因为这对于孩子来说是关注和在意。有同理心的父母,也会养育出有同理心、理解他人的孩子,因为父母理解了他们的心思,他们也学会了理解他人。

在对孩子有同理心方面,哲学家孔子是典范。据说有一天,孔子跟子路驾马车去泰山,路上被一小男孩挡路,子路很生气,但当孔子听到孩子说,他在前面用泥巴建了一座“城池”,孩子说:“你是要让城池让马车呢?还是马车绕过城池前进?”听完后,孔子向孩子道歉,继而让子路驾驶马车绕开了孩子的“城池”。大概孔子知道,马车绕开前进用不了多少时间,而孩子用泥巴筑城池花尽了心思。

纪伯伦说,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孩子是他们自己,尊重孩子,才是父母最温暖的养育。

父母要学会适当夸奖孩子


孩子并不只需要父母供应物质上的一切,他还需要精神上的慰藉,需要心灵的沟通,需要周围人的鼓励,而爸爸妈妈的鼓励更是孩子最在意的。

一个合格的母亲,必须学会夸奖你的孩子。你也许会说:“夸孩子谁不会啊,拣好听的说呗!”其实还真有的母亲不会夸孩子。她们更多看到的是孩子的缺点毛病,而看不到孩子的闪光点。我认为再不好的孩子也会有灵光一闪的时候,学会夸奖你的孩子是母亲的必修课。

母亲是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最初和最常接触的亲人。母亲的夸奖,是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最早得到的鼓励,在孩子一生中作用最大,是一个孩子长大后自信、成功的基础。

有的孩子已经尽力去学习,也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甚至只是与满分失之交臂,可家长仍不满意,原因是有别的同学得了满分。有的妈妈听到孩子考得不好时,不分青红皂白,劈头盖脸就是一顿训斥。这会使孩子对学习产生厌烦情绪,直至对自己丧失信心。

这就是个不称职的母亲。她对孩子已经取得的成绩视而不见:他做对了90%的试题,只错了不到10%。母亲不但没有表扬孩子,反倒说了一大堆的不是。如果说这个孩子以后不愿意学习了,那么这位母亲应该负很大的责任。这位母亲使孩子对学习没有了兴趣,丧失了努力取得好成绩的信心。

曾看到很多家长,孩子没考好不是去安慰孩子,帮助他分析原因、找回自信,而是一顿批评甚至辱骂,一句“真笨,没脑子!”就把孩子的自信心一下子打垮了。殊不知父母的这一句话已经伤了孩子的自尊心,打击了孩子本来很脆弱的自信,再重新树立起自信就需更费一番工夫了。

父母如果经常批评孩子,就很容易让孩子产生自卑感,甚至留下“爸爸妈妈看不上我,别人什么都好,我什么都不好”的心理阴影。有的孩子甚至会产生“我是不是爸爸妈妈的亲生孩子”的疑问。孩子一旦产生自卑心理,人生成功的几率就大为降低。

很多家长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是啊,一切为了孩子,操心又费力,怎么还闹了一身的不是?作为家长,我们需要了解孩子。孩子并不只需要父母供应物质上的一切,他还需要精神上的慰藉,需要心灵的沟通,需要周围人的鼓励,而爸爸妈妈的鼓励更是孩子最在意的。我喜欢夸孩子,冬冬的每一个微小进步都是我夸奖他的理由。而每一次夸奖又都成为儿子前进的动力。

记得冬冬很小的时候,我就在家里的墙上给他自制了一个光荣榜,写上他的名字,然后剪了很多小红花,冬冬每做一件好事,每取得一点小小的成绩,我都会给他贴上一朵。儿子对红花的数量很在意,于是整天都想努力进步,干什么都很积极。一个光荣榜,几朵小红花就能鼓励一个孩子天天向上,努力进取。长期坚持下来,孩子必定会更加积极努力地做一切事情。

表扬与鼓励是增强孩子自信心的灵丹妙药,特别是婴幼儿时期。父母能注意到孩子的点滴进步,适时夸奖肯定,孩子就会乐此不疲,继续努力。爸爸妈妈的微笑赞许,或是一句鼓励的话语,都是孩子进步的动力。

有时候孩子的行为虽然是错误的,但动机是好的,我们也不能不分青红皂白地一概否定,应该是肯定正确的方面,引导孩子认识到错在哪里,让他接受教训并迅速想办法改正。这样可以保护孩子的自信心。其实当我们鼓励孩子经过努力达到新的目标时,就是在培养他们从失败的教训与成功的经验中寻找正确的人生之路。

小学一二年级时,冬冬的学习成绩在班里总是处于第一二十名的位置上,有时候回到家里就很不高兴。其实成绩也就差那么几分。我告诉他:低年级孩子学的知识少,成绩差几分并不能说明什么。你很聪明好学,在学校能专心致志地注意听讲,放学认真完成作业,考试中仔细答题就一定会有好成绩。妈妈绝对相信你的学习是最好的,而且你喜欢读书,课外学习能力强,肯定是越到高年级学习越好。孩子听到我的鼓励就很高兴,学习更有劲儿了。

到了初中二年级以后,冬冬已经是个很自信的孩子了。中考报志愿时只报了一所学校———省实验中学。问他为什么不再报一所低一点的重点高中,他却说从没有想过考不上省实验中学。我当时还想,这孩子是不是自信得过头了?

即使孩子长大了,也还需要父母的夸奖和鼓励。儿子在英国读研时,发来了一篇文章,我觉得写得不错,就好好表扬了他。记得我鼓励了他以后,他来信写道:“母亲:看到您的信,我很高兴。父母的肯定,是对孩子成长最大的鼓励。”

你看,母亲对孩子的鼓励和表扬有多么重要。切记:一定要适当夸奖你的孩子。

好孩子都是父母夸出来的,这句话非常正确,只要父母好好掌握夸奖的度,就能让孩子永远自信满满。

爸爸要学会做孩子的伴侣


爸爸与孩子的关系会直接影响到孩子未来的成长,目前我们都非常的提倡爸爸与孩子做伴侣,这样却可以加深亲子关系的合谐,也可以使小孩子们健康开朗的成长,以下就让我们来看下吧!

我们旧式家庭里面的父亲,大概是不同小孩子做伴侣的。不要说别人,就是我的父亲对待我也非常严厉,从没有和我做伴侣。我在6岁以前未曾和他一同吃过饭,我独自吃饭或同别人一同吃的时候,倘使高兴起来说说笑笑顽皮顽皮,那么别人就立刻说:“我要喊了!”或吓我说:“你爸爸来了。”我听到他们这种声音,正如同听见轰雷一般吓得魂飞九天之外。现在我父亲早早死了(当我6岁的时候),不过那种可怕的景象,还时时印在我脑筋里,永远不能忘却。现在我对待我的小孩子一鸣是这样的:有时候同他到旷野里去散散步,有时候同他到街上去买东西,有时候同家人和他举行野外聚餐。总说一句,我有空闲的时候,总同他做伴的。我觉得我们天伦的乐趣,父子间的感情,也来得格外浓厚。

父子不做伴侣,则父子间容易发生隔膜。父不十分爱其子,而子则竟不知爱其父,因此名虽父子,实同路人了。有时候做父亲的偶然高兴起来,要和子女说笑说笑,但是他的子女一见了他的父亲,就一声也不敢出。父亲问他一句,他就说一句,不问则不说;叫他立则立,叫他坐则坐,叫他进则进,叫他退则退。天真烂漫的一个小孩子,此时竟同木鸡一般了。我想做小孩子固然乏味,就是做父亲的,在这个时候,也未见得有趣。在头脑顽固的人说起来,以为做父亲的应当不和小孩子做伴,使得小孩子怕;做小孩子的也不应当同他的父亲做伴,须要怕他的父亲。不知道怕到极顶,大家就要发生恶感,做父亲的打骂他的子女,做子女的就讥讪他的父亲,因此就父子相夷了。这样愈说敬而愈不敬,愈说孝而愈不孝,推其原因,一部分实由父子不做伴侣的缘故。父子不做伴侣,于感情上既然如此,于训育教育两方面也有很大的害处。我常看见有许多小孩子喜欢吃烟吃酒以及做种种不卫生、不道德的事情,而他们的父亲实在是一个很有规矩、很有道德的人,那么做父亲的为什么不去训他们的子女呢?他们并不是不喜欢去训他们的子女,实在是因为没有和子女做伴,不晓得子女种种事情的缘故。我又看见许多家庭的子女,知识缺少,人情不懂。他们的父亲并不是不愿意去教他们,而是因为不和他们做伴,不知道他们知识缺乏、人情不懂的缘故。即使知道了,去教训他们,但是因为大家不相接近的缘故就往往发生隔膜。我上面已经将父子不做伴侣的害处说得许多了,现在我再将父子做伴侣的好处说一下:

(一)没有隔膜,父子间就会产生浓厚的爱情;父子一同做伴侣,那么常常在一起就没有隔膜。

做父亲的知道小孩子的性情,而小孩子也知道他父亲的性情。大家既知道性情,彼此就发生适当的反应,不会有什么恶感发生。我和我的小孩子一鸣时常做伴的,所以他对我时常有亲爱的表示。他有时候见我回家来,就跑出来欢迎我,有时候还拉我的手,嘴里“爸爸,爸爸”的叫着。有一天,他祖母把他抱在手里,一看见我进去,就闭嘴而哭要我抱,好像诉苦的样子。有时候他穿着美丽的衣服,欢天喜地的走过来给我看;倘使我说一声好,那他就更加喜欢了。有时他唱歌给我听,拍球给我看,一种爱我的样子真令无子者见而生羡。

(二)容易训育小孩子。

和小孩子常常做伴,那小孩子不好的行为,做父亲的就可以知道,就可以训育他,而小孩子因为爱他父亲或怕他父亲的缘故,就能听父亲的话而改他不好的行为。一鸣有一天,用右手去拿墙上的一张挂图,我看见就轻轻地把那只手打了一下,他现出痛苦的样子。又用左手来抚摸打的地方,并且嚷叫着“ē——”的声音。后来他又用右手去拿鸟笼,我又打他的右手,他现出痛苦的样子,就缩手。歇了一刻,他又要去拿鸟笼,我又阻止他。第四次他又伸手去拿,但是才伸出去,立刻又缩回来,恐怕是因为怕我打他的缘故。还有一天,他把猫的耳朵拉得很重,而且显出很快活的样子。这是因为他不明了他的那样动作于猫是很痛苦的;后来我看见了,就立刻代猫表示痛苦的模样,而且禁止他不要再做。又有一天同他的母亲到野外去玩。玩的时候他要撒尿了。那块地方离家很远,来不及回来,他的母亲就叫他在草地上撒,他对他母亲说:“撒勿得格,爸爸看见要骂的。”他不肯在野外撒尿,是因为我同他在一起的时候,常常对他说不要随地大小便的缘故。所以做父亲的应当常常同小孩子做伴侣,以改正他不好的行为。

(三)小孩子是容易教育的。

小孩子的知识是很缺乏的,做父亲的应当常常同他做伴侣灌输给他一点知识。我有时候同一鸣看看图画,讲讲故事,有时候同他到野外去走走,有时候同他到街上去看看,随时随地多少总使他增些知识,得些快乐。这种例子,不胜枚举,所以我也从略不举了。

有人说,做父亲的同小孩子做伴,那么小孩子慢慢儿就要轻视父亲了,父亲的斤两都被小孩子称过了,那做父亲的以后就不能教训他了;假使做父亲的不同小孩子做伴,除了应当见面的时候,就不同他说笑一句,那么小孩子就怕父亲了,骂也听了,打也不敢恨了,长大起来,就会可以成好人了。我说不然。做父亲的同小孩子做伴,并不是同小孩子轻狎。轻狎则小孩子容易生藐视心,而做伴则不要紧。以前颜之推先生说“父子之间不可以狎;骨肉之爱,不可以简。简则慈孝不接,狎则怠慢生焉”(《颜氏家训·教子篇》)。我说颜先生这几句话说得真不错,我们做父亲的实在应当如此。我们中国以前有几家旧家庭,也不是父子不做伴的。清朝乾隆的时候,有一位崔述先生,他的父亲是常常同他做伴的。有时候教他书,有时候同他到城墙上去玩玩,同他看看山呀,讲讲故事呀(北京大学《国学季刊》第二册)。你看崔先生父子间几多快乐。至于父子不做伴的,外表上做儿子的虽然怕父亲,但是他心里未必是爱父亲的。我看见有一位60多岁的钱老先生,他对待他的儿子是很严厉的,儿子也很怕他。有一天他的儿子在赌场上看赌,被他知道了,他立刻叫人去找他儿子回来,叫他自己脱去衣服跪在灶神面前。钱老先生就举起可怕的藤条在他30多岁儿子的身上大打而特打。你看这种威严,威到极顶了,似乎他的儿子以后永不敢涉足赌场了。不料过了10多年,这位钱老先生死了,他的儿子就大赌特赌了。现在我听说他的遗产,已去了一半了。你看这样严的父亲竞不能教好他的儿子,是什么缘故呢?我想这一位钱老先生只能一时禁止他儿子的行为,而不能够改他的儿子的心,所以到后来他的儿子非但去看赌,而且也要赌博了。倘使钱老先生当他儿子小的时候常常同他做伴,经常给他讲道理,教训他,那么父子间的感情就可以融洽,他的儿子也不忍背他的教训去赌博了。所以我说父子应当做伴侣的。

本网站小编总结:教育小孩子,父母在其中占有很大的角色,尤其是爸爸的角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之中,但愿看了此篇文章,家长们都能够学会如何做孩子的伴侣!让小宝宝们都能够健康成长!

让孩子变孝顺 家长需以身作则


“养儿防老”是中国许多家庭的观念,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孝顺,等自己老去的一天,能够得到孩子的照顾。可是,越来越多的虐待老人新闻、越来越多的不抚养老人事件,让大家觉得养个孝顺的孩子不容易。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他的言行最容易受到父母言行的影响。那么,什么类型的父母容易使孩子不孝顺呢?

一、孩子为何不孝顺:主要是家庭教育不当造成

1、经常打骂孩子,易使孩子埋下仇恨的种子

孩子很多的行为都是无意识的,但是,一些脾气暴躁的家长,见到自己的孩子犯错,或者达不到他们的要求,就会打骂孩子。

曾经有一个4岁的宝宝,在家里玩玩具的时候,不小心把茶杯弄到了地上,他妈妈看到后十分生气,拿起小棍打他的手,骂他是笨蛋,孩子听了以后觉得很受伤害,觉得妈妈一点都不爱自己。

的确,父母不问青红皂白就指责孩子,容易打击孩子的积极性,使他失去做事的信心,也容易误导孩子,并在孩子心中埋下仇恨的种子:等到自己长大了,我也可以打骂父母了。

2、溺爱孩子,剥夺孩子孝敬父母的机会

有的家长,只要孩子提出要买什么,无论物质条件是否允许,都会想方设法满足孩子的需求。有的家长,害怕孩子吃不饱,常常追着孩子喂饭,使孩子养成饭来伸手衣来张口的坏习惯。

由于父母的过分溺爱,孩子不懂得如何帮父母分担事情,孩子得不到锻炼独立性的机会,他们自然而然也不懂如何去孝顺父母。

3、过于啰嗦的父母,容易使孩子反感

总担心孩子长不大,很多父母,都希望通过叮嘱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爱。但是在孩子看来,父母过于频繁的叮嘱,却容易使他们反感。

刚读小学小明告诉我们,父母总是和他说出门要带雨伞,吃饭要吃青菜,在学校要听老师的话,每天周而复始地重复,让他觉得很反感,久而久之,他每次都会和父母顶嘴。

而在父母眼中,这些都是关心孩子的表现,孩子不领情,他们则认为孩子不孝顺、没良心。长期下来,双方心里都有了隔阂,这样就造成了矛盾的激化。

二、做好家长,让孩子变孝顺

很多人都说,孩子是父母的影子,有怎样的父母就有怎样的孩子,所以,如果想你的孩子孝顺你,孝顺其他长辈,父母要先做好自己的职责。

1、父母以身作则,培养孩子的怜悯之心

孩子对父母的行为是很敏感的,他们很容易以父母的情绪来体会生活,如果父母不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孩子也会对父母的行为进行模仿,从而养成不好的生活习惯和思想性格。

所以,要想孩子有孝心,父母需要以身作则。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教导孩子不能随心所欲,多尊敬老人家,多尊重他人的生命。

当然,父母平时对待长辈的态度也会影响孩子的想法。如果你平时对自己的父母也是不尊重,总是吆喝长辈,孩子会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2、注重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

家长的道德品质、生活方式、言语行动无不影响着孩子,它是孩子心灵上敲响的第一钟,对其日后的成长将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所以,请各位家长,要教导孩子学会尊老爱幼,助人为乐的优良品质。

当和孩子一起坐公交车时,要教导孩子给老人主动让座,看到老人家有困难,就要主动帮助。当你带孩子到公园玩时,看到其他小朋友跌倒了,你可以让自己的孩子主动去扶起他,告诉孩子,如果其他人有需要帮助时,要积极伸出援手。

3、父母要给孩子动手机会

孩子总有一天需要离开父母的怀抱去感受这个世界的风风雨雨,所以,适当放手,能让孩子成长得更好。在日常的生活中,要孩子学会如何独立生活、独立解决问题。

你可以叫孩子帮忙做一些简单的家务,孩子放学回家,第一件事是要求孩子到厨房帮忙洗菜之类的,不能让孩子坐着看电视等吃饭,这样,孩子在参与家务的过程中,也可以和家长互动,培养双方的感情。

总之,力的作用是双互的,要想培养孩子的孝心,最重要的就是从家长自己做起。在日常生活中,时时刻刻地表现出孝心,尊敬长辈,孩子耳濡目染,也就会变得孝顺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