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关键是要在玩中学

“对孩子的教育开始得越早越好,但早教并不是拔苗助长。”18日,有“能量老爸”之称的教育专家程泊华来到济南向众多家长传经,而能量娃儿童学习会馆也正式在济南开馆,迎来了第一批济南小朋友。

“我也是一名父亲,对于教育孩子有着一定经验和实践。”在济南能量娃儿童学习会馆内举行的交流会上,程泊华的自我介绍引来台下众多家长的会心微笑。程泊华,又被孩子们称为“能量老爸”,是我国能量教育的创始人之一,曾被评为“改革开放30年中国学前教育十大杰出人物”。面对着济南众多慕名而来的家长,程泊华强调着自己的观点———“教育孩子越早越好”。对于一个孩子来说,0—8岁是孩子教育的黄金期,而3岁又是孩子教育的分水岭,有着重要作用。中国古语的“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程泊华说,孩子的潜能和学习能力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是不会累着的,关键是要在玩中学,从兴趣入手。还有些家长盲目跟风或过犹不及,这些家长虽然认可早教,但见啥热学啥,不根据孩子的自身情况,不能做到知己知彼,这样学下来,孩子不但没有啥大的进步,还耽误了最宝贵的黄金发展期。程泊华强调,对孩子的早期教育并不是“拔苗助长”,早期教育也不是单纯的“小学学前班”,早期教育要激发孩子的潜能,缔造孩子的信念之心,让孩子更有活力。

要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如今这个观念已越来越深入众多家长心中。程泊华指出,尽管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认识到早教对于孩子的重要性,但一些家长对于早教还是存在着认识误区。如有些家长盲目崇洋,对品牌缺乏认知,对国情缺乏认知,虽认可早教价值,却十分崇拜洋品牌;还有些家长属于杞人忧天型,总是担心孩子过早开发会不会累着孩子,担心孩子万一成了天才会不会孤独,担心孩子上了学会不会溜号厌学。

会馆里,布局充满童趣,教室的门上分别写着“多啦A梦数学屋”、“水蜜桃班”、“加菲猫休息室”,老师们都佩戴着画有喜羊羊头像的闪光胸章。据能量娃的教员介绍,能量娃让孩子们在玩耍中学到知识,充分开发他们的观察、动手、逻辑、想象、语言潜能。在满足孩子爱玩天性的同时,把知识隐藏到玩的过程中。程泊华告诉记者:“传统学前教育要么不重视向孩子灌输知识,要么就杞人忧天地让孩子过早埋在书本里。能量娃重视协调好孩子玩与学的关系,充分调动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程泊华介绍,能量教育就是强调孩子要在“玩中学”,为此还开发了具有专利权的课程,涵盖识字、阅读、数学、英语、信念等。其中,识字课程“字海冲浪”是能量教育的代表性课程,可以让3至8岁的幼儿轻松“玩会”2500 个常用汉字。在能量娃儿童学习会馆里,被家长们带来的孩子们已经被能量教育的课程所吸引。“嘟嘟,给谁找着魔法咒语了?”老师问眨巴着小眼睛的嘟嘟,嘟嘟有点难为情。小女孩思彤抢着答道:“我把小鸟变成鹅。”小思彤刚回答完问题,多媒体就发出“我加鸟念鹅”的标准普通话语音。半小时试听结束后,老师拿出 10张纸板,上面写着刚学过的10个字。刚听完课程的小朋友们竟能快速且准确地读出每个字。

小编推荐

兴趣是培养孩子的才艺的关键


1、培养兴趣不一定靠上课

如果父母还在考虑要不要送宝宝上才艺课,那专家建议,不妨先试试其它方法来培养宝宝的兴趣,不需要急着下决定。

从日常生活中制造让宝宝接触各种事物的机会,例如,宝宝没有学乐器,不代表就无法培养音乐方面的兴趣,如果家里常有欣赏音乐的机会,也能为宝宝和音乐之间牵上一条线;又如带宝宝亲近大自然,了解环境生态,就不一定送他们去上自然科学的课;语言能力则可以借着看外文绘本、卡通电影等来学习。从日常生活中边玩边体验,有时候比中规中矩的上课更能让宝宝乐于学习。

参与小区的团体活动或学校的社团,也都是学习及培养兴趣的方法。在这些活动中,宝宝自己会发现最有兴趣的事,或让父母从中找到宝宝的天份,然后再集中资源栽培,把钱花在刀口上,那就不用塞给宝宝一堆他兴趣缺缺的课,亲子之间还为此搞坏关系。

不论宝宝上不上才艺班,更重要的是让宝宝保持对事物的好奇及热情,那即使不安排他们上才艺课,也不会剥夺他们学习的机会及乐趣。

2、不要将宝宝的艺术潜能简单定位

即使宝宝表现出扭扭唱唱或涂涂画画,也不能简单地推断说宝宝的艺术兴趣点就在画画或唱歌上。在宝宝的早期发展中,兴趣点有可能是多方面的,过早地、简单地把宝宝的艺术表现定位在某个方面,往往会造成宝宝片面发展。

3、重在艺术的审美体验

许多父母往往追求宝宝会弹几首曲子、会画几幅画,有的甚至过早追求过级考证。这些不仅不利于宝宝艺术潜能的发展,而且使宝宝失去了对艺术的兴趣。培养孩子的艺术潜能,要培养宝宝对审美要素的感受力。可以带宝宝到大自然中感受现实生活中的色彩、线条、平衡、对称、节奏、韵律等美的要素。生动的、活的审美源泉,可以激发宝宝内在的艺术潜能。

4、培养宝宝耐心

一位3岁的孩子能背许多唐诗,还会背乘法口诀,但老师拿着一样东西问他:“这是什么颜色?”他却摇头说:“不知道。”大多数家长总希望通过早期教育使孩子更出色。于是,不少家长早早地就让孩子识字、算术。还有家长让孩子背诵唐诗、圆周率,认为孩子背得越多,就越聪明。还有的家长认为“孩子现在听不懂,以后早晚会懂啊!早一点引导他,可以学得更快”。

孩子应该学符合自己年龄的知识,不能“拔苗助长”。相信很多家长会不厌其烦地教孩子一些高难度的知识,但这样的做法违背了教育规律。儿童会在不同年龄很自然地吸收不同的知识和技能,这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不必刻意灌输。

宝宝学才艺的过程中,尊重他的特质和学习步调也很重要,更不要拿他和别的宝宝的表现做比较,增加亲子双方不必要的压力。每一个宝宝天生个性及学习能力都不同,即使上一样的课,用同样的教学方法,每个人的表现和学习效果也有差异,重要的是宝宝能享受上课和做这件事的乐趣。让宝宝在学猜才艺的同时,一定要先了解一下宝宝的个性特质,天,兴趣爱好等,这样才能培养孩子的才艺。

惊呆了!孩子怎么玩也玩不厌的玩具居然是这个!


首先,除了大大小小的纸箱子以外,你还需要准备下面的材料:

玩法一:讲故事

不知道你有没有发愁每次给孩子讲故事的时候总觉得不够形象?或者大冬天在家不知道玩些什么样的亲子活动好?赶紧将家里的小纸箱子翻出来吧!

先和孩子一起剪出可能会用到的情景事物:动物、植物、房子等

然后就可以尽情发挥你们的想象力开始讲故事啦!

玩法二:情景游戏

和玩法一不同的是,这种玩法的重点在于纸箱里的内部规划,而且对纸箱的大小也是有要求的!

最简单的就是在纸箱里画出各种场景(主要是马路),然后把孩子往里面一丢,你都可以去睡一觉了!

万一实在找不到那么大的箱子,小箱子也有小箱子的玩法,比如这样的:

玩法三:粘贴出来的玩具!

每次看到别人家的孩子开着某宝上买的仿真汽车,真心觉得拉风啊!可惜又囊中羞涩,最主要的是担心买回来孩子玩了两次就不要了!那怎么办?

很简单啊!用纸箱子自己做一个呗,虽然不会跑,但也很有创意啊!

甚至还可以当凳子坐

玩法四:厨房、商店,既能玩又能学

还记得我们小时候喜欢玩的过家家吗?现在的孩子没有以前的条件了,不过这个游戏可没过时,升级下,在家里玩吧!

开商店啦!跟孩子扮演顾客和店主,还能学习算数哦!

玩法五:变形金刚,变身!

厌倦了虚拟的情景游戏,不是来点更真实的?把孩子装扮成他喜欢的人物或动物,一起happy吧!

一家人在一起更好玩哦!

玩法六:谁不喜欢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房子呢?

怎么样?这些既省钱又能帮你解决纸箱利用问题,关键是孩子还特别喜欢的玩法,你都get到了吗?

在游戏中学会与他人相处


小朋友喜欢游戏,这是因为他们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周围的事物感到新奇,活动的独立性逐渐增强,渴望自己能够做许多事。可是,由于幼稚,生活经验少,不能直接参加社会实践,这时,游戏就是他领会人生的最好方式。

游戏是宝宝走向社会、参见社会活动的开端。每一种游戏活动都以其独特的方式对宝宝的心理发展产生着影响,这对于宝宝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的丰富、完善、和发展都将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在宝宝游戏过程中,爸爸妈妈要给与必要的帮助,有的宝宝“见异思迁”,爸爸妈妈就要训练他把一件事情做到底,让宝宝学会克服游戏中可能出现的困难或产生的障碍,这是锻炼宝宝毅力和意志的极好时机。

在游戏中注意调动宝宝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也是不容忽视的,爸爸妈妈不该把宝宝管的过死。也不要对宝宝不停的下“这样不行、那样不好”的禁令,或发“你要这样、照着妈妈的样子做”的指示。游戏的目的是想让宝宝从中培养出:友爱、诚实、正直、勤劳、独立等等健全的性格,而不是让他变的更加专横跋扈,目中无人。

宝宝做游戏时,如果爸爸妈妈能及时给与帮助和正确的引导,让宝宝在游戏中更加愉快而生动的学习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那么,对于宝宝的成长将很有益处的。假若你还不能很好的组织、知道宝宝游戏,那就必须要在这方面下功夫了。

科学早教的真谛是“生活+游戏”


李慧:

专家介绍:北京师范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硕士。多年来,一直从事婴幼儿心理发展与教育方面的研究,有比较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参与教育部“处境不利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状况研究”、“儿童认知策略的发展及促进研究”等多项重大课题研究工作,参与编写《中国处境不利儿童现状调查》、《认知发展心理学》等书籍。

观点:

科学早教的真谛是“生活+游戏”,在吃喝拉撒的行为中巧妙地融入众多教育的内容,根据宝宝的需求和表现,适时为他各项能力的发展准备环境,并根据宝宝身体和心理状况的变化及时调整父母的方式,达到有一天可以不教的目的。因此,很多研究者认为,早期教育主要是根据脑科学的原理培养孩子的潜能,通过言语、音乐、运动、游戏、图画和社会交往的环境使孩子的大脑神经突触得到良好的刺激,从而建立更多的神经连接,为未来的学习、记忆和思维能力的提高打下良好的基础。

作为父母,我们应具有的正确观点:

1.父母是宝宝最好的老师。父母首先必须加强自己对早教的认知,知道自己在家庭中的教育角色。

2.早期教育是帮孩子开发潜能,不是单纯学习知识。在早教学习中不必要求孩子一定要记住什么,更为关键的是父母的参与,这可以让孩子以一种更愉快的心情得到更好的潜能开发。

3.教育无论何时都是父母的必修课。可以不上早教班,但一定要用爱心和适当的精力陪伴孩子成长。如果父母不能持之以恒,学以致用,那么早教就不会有效果。

9个益智早教游戏 让宝宝越玩越聪明


1、学穿鞋袜

宝宝会穿衣服了,现在可以学穿鞋袜。先穿袜子:将袜口叠到袜跟、提住袜跟将脚伸进袜子至袜尖,足跟贴住袜跟,再将袜口提上来。这种穿法能使足跟与袜跟相符,穿得舒服。然后开始学穿鞋:大脚趾最长,在脚的里侧,把两只鞋尖的一侧对放在一起,让宝宝认出哪一只鞋应穿左脚、哪一只应穿右脚。反复练习后,宝宝就能熟练地自己穿上鞋袜。

游戏作用:进一步练习宝宝的自理能力,使他产生自信,知道区别左右脚。

2、记住家人名字

告诉宝宝家里每个人的名字,然后在游戏中复习。比如打电话或有人敲门来访,妈妈先问爸爸的名字:“×××在吗?”宝宝会说在,然后去叫爸爸;如果问爷爷奶奶的名字,宝宝会说不在,他们要星期天才在。之后妈妈与宝宝互换,宝宝问,妈妈答,看宝宝是否能顺利念出家里人的名字。熟悉这个游戏后,还可以把家里的电话、地址及爷爷奶奶等常有联系的亲人的电话让宝宝背诵出来。

游戏作用:用游戏促使宝宝说话,同时记住家人的姓名、地址,促进语言及记忆力的发展,促进交往能力。

3、倒水入瓶

找两个酸奶瓶,让宝宝把其中一个装满水然后倒入另一个瓶内,尽量不让水漏出。熟练之后,再让宝宝将小碗中的水倒入瓶内而不泼洒。

游戏作用:通过这个游戏,可锻炼宝宝的手眼协调能力,做精细的操作。

4、变高和变矮

爸爸说“变高”,同宝宝一起踮起脚尖,伸直身体,举起双手,人变高了许多。爸爸再喊“变矮”,蹲下双脚,弯腰低头,双手抱住膝盖,身体变成一个球状。由快到慢,或由宝宝喊口令,爸爸和宝宝一起表演,或由宝宝单独表演。

游戏作用:练习伸展和屈曲身体,使关节和韧带得到锻炼,全身肌肉活动协调。这种身体活动的游戏最好穿插在一些静态的游戏中间,使宝宝动静结合,有利于健康。

5、学兔子跳

双手放在头的两侧,伸出中指和食指装扮成耳朵,双足离地向前跳,比比谁跳得远。可以一边跳,一边念童谣:“小白兔,白又白,两只耳朵竖起来!”以增加游戏的趣味。

游戏作用:练习足部活动能力。

6、了解身体部位功能

宝宝已经认识了很多的身体部位,现在要让宝宝知道每个部位的作用了。

妈妈和宝宝坐在一起,一边对宝宝说话:“我用眼睛来看东西,用耳朵来听声音,用嘴巴说话和吃饭,用鼻子闻香味和臭味,用手做事,用脚走路……”一边用手指着自己的相关部位,然后让宝宝来重复,眼睛是干什么的?耳朵是干什么的?

游戏作用:宝宝会不断地提问,妈妈要耐心地回答,增长宝宝的见识。

7、听音辨人

全家人在一起时,妈妈把宝宝带到另一个空间,确保能听见隔壁家人的声音。然后让宝宝辨认是谁在说话。宝宝能很轻易地辨认出爸爸、爷爷和奶奶的声音,如果宝宝全部猜对,妈妈应该及时表扬鼓励,增加宝宝对游戏的兴趣,宝宝会乐于仔细倾听别人的声音。家里来了客人,可以和宝宝再次玩这个游戏:先把宝宝介绍给客人们,然后把客人介绍给宝宝,再和宝宝一起躲起来,听客人们讲话,辨认是谁在说话。

游戏提示:猜完后让宝宝出来,告诉孩子刚才哪些人猜对了,哪些人猜错了。

8、建立统筹观念

妈妈可以让宝宝多帮忙拿东西。比如洗澡前要准备东西了,肥皂、毛巾、拖鞋、梳子、衣服等,宝宝往往一次只拿一种。妈妈可提醒宝宝还要拿什么,并告诉宝宝可以一次性把肥皂和毛巾都拿来。下次拿拖鞋和衣服时,妈妈和宝宝一问一答:“拖鞋在哪?”“在房间。”“衣服在哪?”“在房间。”“那你可以一次把拖鞋和衣服都拿过来。”经过几次之后,妈妈只需说一遍所需的东西,宝宝就会主动分配、安排每次取物的数量。

游戏作用:这种练习可帮助宝宝建立最初的统筹观念,学会做事前先思考判断,计划好行动的步骤,对宝宝来说将受益终生。

9、培养睡眠习惯

宝宝睡觉前必须要完成的几件事应形成常规,按次序做完这几件事后宝宝就会意识到自己该睡觉了。如洗漱、上厕所、道晚安、拿着睡前必读的小故事书、关灯等一系列动作,然后等宝宝逐渐入睡后,妈妈方可离开。

游戏作用:建立这种条件反射,养成按常规入睡的习惯,对宝宝的身心发展都有帮助,也有利于父母按计划安排自己的生活。

让孩子在游戏与活动中学习


游戏是宝宝整天都在玩的一种快乐、自发、活泼、丰富多彩和富有创造性的活动,与此同时还是宝宝学习的一条直接途径,是宝宝通过自己的劳动去获得经验的最好学习方法。也就是说,宝宝的游戏不仅是为了乐趣,而且还是发展认知和情感能力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游戏是培养宝宝认知、情感和社交能力的重要方法之一。宝宝在游戏中不仅训练了观察和联想的自然习性,而且能够理解词汇、物体和事件的意义。

幼儿期游戏主要涉及四个方面:

(1)运动游戏:顾名思义:如跑、跳、舞蹈等。一般在户外进行,选择一个晴朗的天气,在户外找一个阳光照射的地方和宝宝一起跳到下午。宝宝可以在阳光下看到自己的影子随着不同动作发生着变化。宝宝可以通过这种观察和学习,了解手臂、双腿、臀部的动作与影子变化的因果关系,培养身体的自我意识,训练大动作和精细动作技能。

(2)实物游戏:对实物的跳动、摆弄、敲打等。家长可以拿几块彩色积木和几个乒乓球,再准备一个小纸箱。家长和宝宝对坐在小纸箱两边,家长可以先拿一块红色的积木放进纸箱里,一边放,一边说,“这是红色的”,然后再拿起一个乒乓球扔进纸箱中,球碰到箱底又跳了起来,与此同时告诉宝宝“球跳起来了”。让宝宝学着家长的样子,拿一块红色积木放进纸箱,告诉宝宝是“红色的”,如果正好两块积木碰到一起发出撞击声,告诉宝宝“哈,打着了”,和宝宝一起鼓掌,再让宝宝拿一个乒乓球扔进纸箱,球跳起来,告诉宝宝:“球跳起来啦!”在扔积木及乒乓球时让宝宝感觉一下积木的形状、颜色和硬度,也感觉一下乒乓球的形状及弹跳性,宝宝可以通过这种摆弄物体的练习,训练手、眼协调能力,训练手的精细动作技能,训练手在触觉方面对形状、硬度的感知能力,加强对颜色的记忆,还可以提高语言能力。

(3)交际游戏:教育宝宝了解自己和他人。虽然1岁半~2岁的宝宝与同伴才刚刚开始交流,但是让宝宝在一起玩是很有好处的。宝宝们可以通过观察其他宝宝怎么玩沙子、玩滑梯、搭积木的场面,这样可以学到不少东西,而且也可参与到其他小朋友一起玩搭积木等活动,学习些游戏规则,宝宝们会通过游戏学习互相学习、互相帮助的好品德。

(4)想像游戏:把物件或行为相应作幻想对象——这是人类独有一种游戏。例如找小熊的游戏,家长把玩具“小熊打鼓”上好发条,小熊一边打鼓一边走,然后家长把玩具藏了起来,问宝宝“小熊到哪儿打鼓去了?”怎么不见了。然后叫宝宝把玩具找出来。如果找到了,家长要给予表扬。这种游戏可以起到训练记忆力,激发想像力的作用。随着宝宝想像力的不断发展,宝宝会在玩玩具和游戏时发挥自己的创造力。

自制玩具让宝宝在游戏中学习


自制玩具让宝宝在游戏中学习

俗语有云:“三岁定八十。”0——3岁是一个人智力发育最关键的时期,把握得好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这段关键时期应该如何把握,很多家长并不清楚。不少家长为了工作,采取传统育儿方式,以为孩子吃得好就行,把孩子全托付给老人、保姆(文盲)照顾,这种只停留在养、带层面上的方式并不利于孩子的智力成长。

也有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过于心切,孩子还小的时候就迫不及待地让孩子识字、做数学题等,这种揠苗助长的方式更不利于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

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科的林少勇医生指出,玩耍是孩子的天性,养育0——3岁幼儿的正确方法是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习,多与孩子交流、做游戏。

经典游戏积木是当仁不让的首选,它适用范围广,适合9个月以上的孩子玩。9个月的孩子开始能独自坐稳,还能灵活地转身,这时候就可以让孩子玩简单的积木,例如搭高。在搭高的过程中,不仅能训练孩子的手眼协调能力,还能训练孩子的手指精细动作能力。年龄稍大一点的时候,就可以让孩子玩比较复杂的积木,例如让孩子玩有形状的积木或者用积木搭建不同的造型。孩子的手指协调能力、空间想像能力等在游戏中就能得到训练。

林医生也一针见血地指出,积木是现在市面上少有的适合幼儿的玩具之一,现在市面上五花八门、琳琅满目的玩具虽然制作精美、奇趣刺激,其中不乏高科技含量,但是大多数并不适合0——3岁的孩子玩。幼儿并不适合玩太复杂的玩具。

林医生建议家长,不妨在家里自己制作一些有针对性的简单的“土玩具”,与孩子共同游戏,让孩子真正在游戏中学习。

自制玩具一:钓鱼。适合1岁——1岁半的孩子。

所需材料:硬纸数张(剪成鱼的形状),回形针数个(做鱼钩),线,小木棍(做钓竿),磁铁(与硬纸贴在一起)。

这个游戏能训练孩子的综合能力,特别是手指协调能力,认知能力(包括颜色、形状、动作等),还有语言能力等。

自制玩具二:自制图片。适合1岁半——2岁的孩子。

所需材料:纸、画笔。

家长可以制作一些有针对性的图片,例如画一匹完整的马与一匹缺失了一条腿的马同时放在孩子的面前,让孩子指出两副图的不同,这种针对性强的图片能训练孩子的观察能力,还可以灌输类别、数字的概念等,对孩子有启蒙的作用。怎样开发孩子的潜能

自制玩具三:高尔夫球杆(或称门球)。适用1岁半以上的孩子。

所需材料:塑料瓶一个,瓶口可用卷成柱状的报纸塞住,延长整体长度;小球一个。

家长可灌输游戏规则等观念给孩子,同时也能训练孩子的手臂力量,手眼协调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带给孩子更多学跑的机会。这个游戏的运动量比较大,尤其适合偏胖的孩子。

只要有心思,就能想出创意无穷、有益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游戏。林医生一直强调,游戏不只是玩玩具那么简单,也不是孩子的个人事情,游戏是有生命力的,玩具只是一种教具,是帮助家长与孩子沟通的实物桥梁,起辅助的作用。唱儿歌、玩故事接龙等游戏,虽然没有实物的桥梁支撑,但同样是很好的选择。

家长和孩子的共同参与,才是游戏的真正内涵,才是育儿的关键所在。

帮孩子玩好,玩透了


孩子是主动学习的人,他们有天生的好奇心去探索周围环境。玩,为他们提供了丰富的学习内容和探索发现的机会。对孩子来说,玩耍和学习不能分开。孩子正是在玩的过程中,通过用眼看、用耳听、动手做、动脑想来学习的。

而父母不放手让孩子去玩,客观上使孩子失去了很多主动探索的机会。一些父母不能客观地看待孩子的玩,认为孩子的学习和玩是互不相关的两回事,认为玩是没有明确目的、随意、闲散的事,孩子在玩的时候学不到有用的知识。父母的这种认识和态度,说明他们不了解孩子应有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这将极大地影响孩子的学习和发展。

让我们来看看孩子在他们常玩的一些游戏中可能会学到什么?

找东西。这是父母和1岁左右的孩子常玩的游戏。就是当着孩子的面把玩具放在毛巾下面,让孩子找。在这种游戏里,孩子开始感觉到物体是客观存在的,是相对不变的。这是孩子开始学习的重要基础。

捉迷藏。孩子学习与他人一起共同做一件事,学习根据线索分析、寻找和发现目标等。

玩球、扔沙包、滚铁环。孩子从中锻炼了跑、追、接、捡、扔、踢等动作,以及准确地把握方向的能力,大一些的孩子还会学习制定和遵守规则。

玩水、玩沙土。孩子可以从中发现很多自然现象,并去探索软硬、干湿、流动、沉浮、多少、变和不变、守恒等科学和数学的道理。

过家家。孩子开始关注生活和模仿别人(模仿是孩子学习的重要方式之一),同样也发展他们的想像力。

涂涂画画。孩子在涂涂画画中,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同时也学习并练习握笔及绘画的技能。

孩子们从他们平时玩的游戏中,学到很多的经验和能力,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父母们起着重要作用。父母除了要为孩子提供充分玩的机会外,更应关注孩子玩的过程并加以正确引导。因为孩子在玩中对自然和生活的好奇、模仿只是他们学习的起点,要使他们在玩的过程中深入发现、探索、思考,父母的关注、支持和引导是非常重要的。否则,只会使孩子的玩停留在表面的操作和摆弄上。

父母该怎样做

父母首先应树立这样的正确认识。玩是孩子的权利,玩是孩子发展的需要,孩子是在玩中学习的。因此,父母要给孩子充分玩的机会和时间,并了解孩子喜欢玩什么、怎么玩、和谁一起玩等。

利用当地自然、文化资源,向孩子提供丰富的玩具材料和素材。我们可以看到,孩子喜欢玩的活动以跑、跳、爬、玩球、做手工、玩民间游戏(滚铁环、捉迷藏、抽陀螺、跳房子)等居多。父母不必非买一些高档玩具,而应帮助孩子多玩一些以卫生安全的自然材料(如土、水、木棍)、家庭废旧材料为主的玩具。孩子们操作、运用这些材料,使他们更多地在贴近自然和生活的过程中去探索、发现,有更多的切实解决问题的机会。

利用当地的文化资源,如民间故事、民谣、图书和游戏等,与孩子一起讲故事、说儿歌、看图书、玩游戏等,引导孩子开展语言、阅读和游戏活动。

父母还应该和孩子一起用各种材料自制玩具,促使孩子在这个过程中,探索各种材料的来源、功能、性质和变化,并学习用这些材料解决实际问题等。如,孩子喜欢玩球,妈妈可以和孩子一起用编织带编成空心球,球心里放上小铃裆,这样,既可以踢着玩,也可以扔着玩,小铃档丁当作响,孩子们更爱玩。孩子在和妈妈一起制作的过程中,认识到编织带原是用来捆扎纸箱的(材料的来源和功能),它比其他材料质地更硬(材料的性质),认识到废弃的包装带可以变成有用好玩的球(材料的变化),学着用身边的材料解决没有玩具的实际问题,在把包装带缠绕编结成球的过程中,还发展了孩子空间知觉和空间建构能力。

参与孩子的玩

1、关注、观察孩子

父母应观察些什么呢?

在玩中,孩子能否恰当地表现出喜怒哀乐。能表现不同的情绪是孩子健康发展的标志。孩子的游戏是否过几星期就会变换新花样。如果是,说明孩子善于用新的、难度更大的方式来学习。

孩子对新事物、新人是否表现出好奇心,愿不愿意接受新任务。如果是,说明孩子有较强的自信心。

孩子是否乐于与同伴友好相处。孩子与同伴的交往越多,越有利于他社会能力的发展。孩子对父母关注的反应是否恰当,过分地拒绝或服从父母都是不当的。孩子偶尔表现出坚持自己的愿望并反对父母的要求,这是他有社会化行为的正常表现。

孩子能否坚持把一件事做完。能坚持到底,是孩子学习成功的重要品质。

孩子是否经常表现出被爱和爱的需要,表现他的快乐。如果是,说明孩子的心态平和而愉快。

2、作为孩子的同伴和孩子一起玩

父母应该尽量抽出时间和孩子一起玩,分享孩子玩的乐趣,这可以增进亲子感情,满足孩子安全与爱的需要。有研究显示,亲手交往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发展。

父母参加孩子玩的最佳方法是做一个平等的伙伴,而让孩子做主导者。父母要做的只是体力上的帮助、充当伙伴、提供建议、帮助他集中精力(陪着他、和他交谈、支持鼓励他)等。

有的父母会觉得自己很忙,不可能老陪着孩子玩。其实有很多办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在农村,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既不耽误父母干活,又在轻松愉快的氛围里一起玩的实例。如带孩子一起下地,父母在忙着收麦子时,孩子在捉蝴蝶、捉毛虫,奶奶又带他看正在生长的茄子,并告诉他茄子“出小骨朵了,长得更大了”;妈妈拔草,孩子专门拔茴香,妈妈说他“发坏心眼”,语气里也暗暗表扬孩子能区分草和茴香;爸爸拆卸自行车时,孩子在一边看,也模仿着卸开玩具螺丝,探索里边的结构;父母洗衣服,孩子就在父母的周围玩“吹泡泡”,大些的孩子还可以帮父母打水、晾衣服……

父母们应相信,和孩子一起玩,将对促进孩子的学习和发展有着重要的价值。

3、在孩子需要时,支持、帮助、引导孩子

当孩子在玩中遇到挫折和困难时,父母应通过回答孩子的问题,给予他帮助,启发他模仿同伴,向他提问题引发他思考等方式进行引导。如当孩子捏搓干燥的泥而捏不动时,父母可以问“这泥怎么捏不动呢”、“你看看小刚是怎么捏的”,如果孩子愿意接受,建议他“你用水把泥弄软,你看看能不能捏到一起”等。

父母要注意的是,给予孩子的建议、提问、引导都要以孩子是否需要,是否愿意接受为准。因为玩对孩子自己来说具有开拓性和试验性,他们不需要也不愿让别人教他如何做。如果父母坚持告诉他们正确的方法和答案,就会破坏了他们的学习进程。

鼓励孩子和小朋友一起玩,在同伴交往中逐步学会共享、交流、关心、合作随着孩子的成长,孩子越来越喜欢和小朋友一起玩。他们需要同伴的友谊,需要同伴之间的互相学习,需要在和同伴一起玩的过程中,学习待人接物的方式,学习与人的交流和合作。

父母要提供这样的机会,并且引导孩子在和小朋友一起玩时互相学习,学会听小朋友的意见,向小朋友表明自己的想法等。学会共享、轮流、互相关心,遇到困难时共同想办法解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