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要选择孩子最喜欢的教育方法,否则就不能取得好的效果。为了婴幼儿智利的开发,许多父母都会给自己的孩子进行早教。早期教育可以让孩子掌握更多的知识,培养一个良好的习惯。你们有对自己的孩子进行早期教育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孩子是怎么变“笨”的?,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爸爸妈妈都希望自己的宝贝儿能变聪明,不希望孩子变“笨”,如果希望孩子聪明,首先要知道孩子是如何变“笨”的,这样才能趋利避害,让宝宝向着聪明的方向前进。 1、永远也赢不了的游戏 如果我们让孩子玩一个游戏,这个游戏的难度超出孩子现有的理解能力,但我们又不向他做任何讲解,结果孩子总是不知道该怎么玩,每次尝试都失败,那么孩子的感觉会越来越糟糕,不用别人说,他也会觉得自己很笨。 若是在孩子的生活里,他很少得到“赢”的感觉,最终,他可能就会变成一个看起来笨头笨脑又畏手畏脚的孩子。 2、过早的知识传授 一些热衷于所谓“智力开发”的父母,积极地对幼小的孩子进行读写算训练。那些学业知识不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孩子虽然也能靠鹦鹉学舌的方式死记硬背下来,但并不理解,所以往往并未能促进他们的智力发展,反而给孩子带来很大的学习压力,降低了对学习的兴趣,挫伤了自信。 3、大量的负面暗示 有一个充满寓意的童话故事:有一位美丽的公主,从小就被一位巫婆关在一座高塔上面,每天只能见到巫婆。巫婆每天都对她说:“你的样子丑极了,见到你的人都会感到害怕。”公主相信了巫婆的话,怕被别人嘲笑,不敢逃走。直到有一天,一位王子经过塔下,看到了公主那如仙的美貌,惊为天人,救出了她。这位公主才对着镜子意识到自己原来如此的美丽。 事实上,很多父母都可能在无意间充当了“巫婆”的角色。 说孩子“真笨”是一些父母的口头禅,说起时甚至带着爱意。可是,孩子接受到的就是“笨”的信息;有时,望子成龙的父母有意无意地拿孩子与别人相比,“你看人家丁丁多聪明!”“李阿姨的女儿都能用英语和老外对话了,她比你还小呢。”……有时,父母在朋友、外人面前表现谦虚,“我儿子不行,很笨的。”“这孩子很没脑子的。” 整日被淹没在如此大量的负面暗示里,孩子怎么能不真心实意地相信自己真的很笨? 当孩子因为上述种种原因,深信自己的脑子很笨、学习能力很差的时候,他就会产生严重的自卑感和自我怀疑,他的潜意识就会产生“保护作用”,拒绝新的资讯进入记忆库,来保护主人的信念是对的。结果就真的成了“学什么都学不会”的笨孩子。 如果你不想孩子变笨—— 1、让他体验成功的喜悦 当孩子获得成功,体验到快乐时,大脑里会释放出“脑内吗啡”,这种化学物质会驱使孩子想重复这一经验。 所以,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说“成功是成功之母”。 在做游戏、玩玩具、做手工、参加竞赛及做家务等等活动中,鼓励孩子大胆尝试,适当引导,让孩子可以通过一定努力品尝到胜利的喜悦。比如,当孩子跃跃欲试想帮妈妈洗碗时,不要嫌麻烦,或是怕他打碎碗而拒绝他,不妨为他搬个高度适中的凳子,为他戴上围裙、套袖,告诉他怎样轻拿轻放,怎样冲洗干净。当孩子洗好一只碗时,大声夸赞他干得真棒,孩子会很快乐,对自己的能力充满自信! 对小孩子来说,各种探索都是学习的机会,那么,就让我们 “为孩子找一棵矮点的苹果树,让孩子踮起脚,伸手就可以摘到苹果”。一次次成功的体验会让孩子信心百倍,动力十足地向下一个更高的目标迈进。 2、兴趣永远第一 凌志军在畅销书《微软小子》里讲了个故事,朱丽叶的儿子沃伦秉性聪慧,才14岁,就已完成高中学业,可以上大学了。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中国父母都会很自豪地叙述孩子的成功,朱丽叶却并不想让儿子现在就上大学,原因是想让他更多地享受童年时光,让他做他喜欢的事情。 她与作者有如下的问答: “作为老师,你觉得“成绩、兴趣、快乐童年、道德”中什么对学生最重要?” “兴趣永远是第一。没有兴趣就没有一切。有了兴趣,伟大的成绩便随之而来。” “那么,作为母亲,你觉得什么对孩子最重要?” “兴趣,还是兴趣。我希望他有一个很快乐的童年。不过,兴趣还是第一位。有兴趣才有快乐。” 这位母亲的信念与一位前苏联的教育家异曲同工。一次,这位教育家给学前班的孩子们上课。他准备了一个“发言球”,一边从讲台扔出去,一边说“2+3=”,哪个孩子接到球,哪个孩子就说出答案,孩子们学得很高兴。听课老师有的就不理解,说你这不是多此一举吗?直接提问不就可以了吗?要什么“发言球”?他回答说,没有“发言球”,当然也可以提问,但是孩子们却没有了发言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已成老生常谈,却仍被很多父母熟视无睹。如果你希望孩子越来越聪明、越学越爱学,那就把激发、呵护、提高孩子对学习活动的兴趣放到每日日程上吧。 3、告诉孩子,失败了没关系 学习、活动总有胜败、输赢,怎么给予孩子评定是一门艺术。因为孩子本身不具备自我评价能力,大多数是靠他人对自己的态度来进行自我认识。 当孩子为“失败”而难过时,父母不应以怜悯的态度对待孩子,或者在孩子面前唉声叹气,更甚至劈头盖脸地责骂孩子,正确的方法是让孩子明白,失败、错误没什么大不了的,人人都可能碰到,勇敢、聪明的人会从失败中吸取教训,继续努力。 允许孩子失败,也是对孩子能够成功的一种信任。 最后,让我们思考国际21世纪委员会对“最初的教育”是否成功的判断标准:看它是否“提供了有助于终身继续学习的动力和基础”。如果是,这种教育可以说是成功的;否则就是失败的。 (来自:太平洋亲子)

相关知识

早教:父母说孩子是笨蛋,孩子会变笨吗


许多父母都常常说自身孩子是傻瓜,那麼常常被父母那么说的孩子确实会变傻吗?权威专家觉得,父母对孩子说的话措辞不当自然会危害孩子的心理状态。

陈女士有一个孩子,这孩子在念书前也不太聪明,有时候外出非常没面子,父母们好声好气的文化教育,但实际效果不太好。没法,父母就常常斥责他,暴力行为之中,孩子有一定的收敛性,便是不可以像别人孩子那般老老实实的。有一次,他由于要一件物品达不上目地,就睡在地面上翻滚,被孩子的父亲打过一顿臀部。

过后,陈女士察觉自己的孩子做错事的情况下,问起话,他就会有结巴的状况。念书后,非常简单的题型,他经常由于粗心大意犯错,父母也会禁不住说他“傻瓜”,规定他仔细点,常常提示,他还会犯一些低等的不正确,把成年人都愁死了。陈女士疑虑,是否由于家庭教育方式不善,危害了孩子的心里健康,使孩子确实变懵了?

幼儿心理教育专家表明,家庭教育方式不善,常常说孩子傻瓜,的确会危害孩子的心里健康,导致变懵了的错觉。像孩子有结巴的状况便是心理健康问题,并并不是生理问题,他的语言表达能力工作能力不足,表明少年儿童初期遭受了不适度的危害。傅专家教授说,儿童多动症的孩子不自信多,为什么?实际上,儿童多动症自身不容易导致孩子不自信,但会导致他违背社会规范和一些管理制度,教师、父母会因而指责他、斥责他,导致他精神压力大,总感觉自己做的不太好,老是挨指责,时间长了,愈来愈不自信。

专家认为父母何不多观查孩子的行動、語言,不必过多干预他的个人行为,适时地给与正确引导。

平静益智

研究表明,日常生活在平静,温和自然环境中的孩子智商较高,而一个噪音的自然环境则使大脑发育阻碍。美国研究工作人员用雏鸡作试验,发觉高韧性噪音能够 在数钟头内危害大大脑神经,仅不断二天,与耳朵里面联接的神经元细胞即刚开始委缩乃至身亡。荷兰的实验亦显示信息,噪音在55分贝时,孩子的了解差错率为4.3%,而噪音在60分贝之上时,了解差错率则升高到15%。因而,应让孩子尽量减少各种各样噪声的影响,有益于大脑发育和学业成绩的提升。

和谐益智

家庭幸福,氛围和睦,填满真情之爱,可提高孩子的智商。反过来,夫妻反目,相互指责,孩子享有不上母亲的爱和父亲的爱,这类极端的家庭氛围,导致孩子心情郁闷、孤单,儿童生长激素降低,使孩子个子矮小,智商减少。

相处益智

相处既能扩张信息内容,也是推动脑作用的关键对策,少年儿童特别是在这般。英国一位生物学家跟踪观查一组少年儿童达十年之久,发觉从小学三年级刚开始即喜爱和成人相处的孩子,其学业成绩一般不错,而不肯与成人相处的孩子广泛较弱。这提醒,成人的語言、逻辑思维和个人行为,有利于提高少年儿童的大脑发育。反过来,身患自闭症的孩子智商也低。因而,父母应多激励孩子摆脱家中,与同年龄和大龄少年儿童,乃至成人交友。

芳香益智

在孩子的住宅和课室放一些花草植物或芳香物件(如芳香枕头套、书笺、香袋等),或洒一点纯天然的淡香水,导致一个香味洋溢着的自然环境,有益智的作用。生物学家觉得,与一般自然环境较为,日常生活在芳香自然环境中的少年儿童,不管视觉效果、直觉,接纳与模仿工作能力等层面,都是有显著的优点。奥秘取决于芳香能给人一种优良刺激性,让人情绪松驰,热情高涨,提高听觉系统与味觉及逻辑思维的敏感度,进一步提高智商。

色调益智

浅蓝色、浅绿色及其橘黄色能提升精气神,提升学习培训专注力;而灰黑色、深褐色、乳白色可危害智商,减少智商。故将孩子的住宅或课室的墙面悬架一些淡蓝色背景的墙上装饰画或横幅,将有利于孩子学习培训。

“太吵”的玩具让孩子变笨


儿童都喜欢玩具,一件好的玩具可以起到启迪教育、开发智力、增长见识的作用,玩具开拓了儿童的思维,激发了孩子们的乐趣。现在出售的各式各样的玩具有的天上能飞,有的地上能跑,色彩艳丽,百玩不厌,其乐无穷。许多玩具还融进了声、光、电现代科学技术,起到了玩中长聪明,乐中增智慧的作用,就连成年人也爱不释手。

随着新奇玩具的大量出现,噪音大的玩具,对婴幼儿的听力危害也越来越大。瑞典一家科研机构在一份报告中说,尽管目前还不能准确地测出婴儿、幼儿对声音的灵敏度,但有证据表明,孩子们对声音的感应要比成年人灵敏。如果儿童玩具发出很大声响,就可能会给婴儿带来灾难性的后果。有些幼儿玩的冲锋枪、大炮、坦克车等玩具,在10厘米之内,噪音会达到80分贝以上。

噪音大小的衡量标准是用分贝为单位,我们日常普通谈话声为30~40分贝,高声说话为80分贝以上,大声喧哗或高音喇叭为90分贝。40分贝以下的声音对儿童无不良影响;超过70分贝的噪音会对小儿的听觉系统造成损害;当达到80分贝时,儿童就会感到吵闹难受;如果噪音经常达到80分贝,儿童会产生头痛、头昏、耳鸣、情绪紧张、记忆力减退等症状。婴幼儿的健康成长,需要安静舒适的环境,如果长期受到噪音刺激,会变得容易出现激动、缺乏耐受性、睡眠不足、注意力不集中等表现。

有人对我国七种类型儿童玩具(例如载人电动玩具车、弹簧发声玩具、惯性玩具等)噪声的声级进行了测试,下面的几个数字不得不令我们惊讶:

玩具机动车发出的噪声在10公分距离内为82~100分贝。

大型音乐枪在100公分距离内的噪声值为74~107分贝,最大可达130~140分贝。

一种经过挤压会吱吱叫的空气压缩玩具在10公分距离内的音量可达78~108分贝。

鞭炮在3米距离以内的平均噪声值达125~156分贝。

其中载人电动玩具车的声级最高,达74~97dB(分贝)。这类玩具车多出现在公园或大型商场等处的儿童游乐场所。

惯性儿童玩具的声级最低,为52~81dB。但是大部分儿童玩具的声级都超过了60dB。

这些提醒我们年轻的父母,在给孩子选择玩具时,一定要注意婴幼儿的身心发展和健康,玩具发出的声音要控制在70分贝以下,平时要尽量避免婴幼儿长时间在燃放爆竹、高音喇叭、电钻等高噪音环境,少玩音量高的玩具,多吃粗粮、花生、大豆及鱼、肉、蛋、乳等富含B族维生素及蛋白质的食品。我们同时也呼吁,玩具厂家尽量生产一些低噪音的,适合儿童身心健康的玩具。

强化早教会让孩子变“笨”?


在这个飞速发展的社会,人必须要有其长处才能在这社会更好地生存。因此,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培养孩子就意味着要早早地对孩子进行教育,越早越好”。可是,事实真的就是这样吗?

早期教育是父母们越来越关注的话题,但如今的早教越来越片面化,逐渐步入误区。市儿童医院体检中心脑象图室对本市和外地60名3-4岁儿童进行的早教效果抽样调查发现,接受过强化早教的孩子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完美,不仅创造力和学习能力没有加强反而减弱,还失去了善良的天性和爱心品质。负责调查的专家表示,早期教育除了智力开发外,非智力素质的培养也是一项重要内容,急功近利的做法只能为孩子日后的成长埋下隐患。

强化早教让孩子失去正常能力

0-3岁是儿童大脑发育最重要的时期,最初的身体素质、智力发展、个性品质的形成都从这时开始,因此目前家长们已经越来越看重在这个时期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近期,市儿童医院体检中心脑象图室对儿童早期教育效果进行了抽样调查。调查中,专家们共选择了60名3-4岁的儿童,为了增加可比性,除本市的20名儿童外其余40名孩子均来自外省市。这40名外地儿童中,有20人0-3岁期间在专门的早教机构接受了特殊教育,有的孩子在3岁时就已经达到了4岁孩子才能达到的知识层次,其余20个孩子则没有进行过这样的专门训练。而本市的20个孩子也都没有进行过特殊早教。

通过对比脑象图后发现,没有进行过特殊早教训练的孩子大都很有爱心、心地善良、懂得包容别人,而进行过特殊早教训练的20名孩子具有这种品格的人数则只有前一组的一半儿;没有进行过特殊早教训练的孩子逻辑记忆能力是进行过特殊早教训练孩子的一倍,说明强化早教非但没有增强孩子们的逻辑记忆能力反而减弱了逻辑记忆功能;右前脑能控制人的创造力,而左前脑则具有负责基础知识的储备、对基础知识储备的驾驭能力以及再学习的能力等,将外省市两组孩子左前脑和右前脑的脑象图进行对比后没有任何差别,证明强化早教并没有增加孩子的创造力和学习能力。最后,专家把这些结果和本市孩子进行对照证明,没有进行过特殊早教的本市和外地孩子情况基本没有差别,同样具有爱心强、逻辑记忆能力强、创造力学习能力并没有降低的特点。

3岁前孩子背诗识字都是“徒劳”

负责这次调查的儿童医院体检中心脑象图室主任表示,早教的含义是广义的,既包括感知、语言、认知的训练,也包括生活习惯、自理能力、性格、品德的培养。但现在有不少家长把早期教育片面理解为智力技能教育,认为孩子会背诗词、念字母表,背得越多越好。其实,这对婴幼儿的发展非常不利。调查已经证明强化早教并不会增强孩子的逻辑记忆能力,也没能使孩子变得更聪明。孩子大脑在3岁以前的记忆只是机械记忆,家长常常以自己的孩子这么小就能说会道、背诗词、数数为骄傲,其实孩子这时并不理解一个词一个数代表的真实含义,只是一种短期机械记忆,如果不定期重复,就会很快遗忘,而且这种做法并不能增强记忆力,也就是说孩子记住的东西并不比同龄人多。等到上学后,这些所谓的优势就会遗失,他们会重新与同龄人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以前记得东西都白学了。

调查还表明,孩子在经受过特殊早教以后变得没有爱心,不再懂得去包容别人。这是因为家长、老师在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灌输知识时会有意无意地把一些成年人间才有的竞争等观念强加于孩子身上。比方说,都在一个班里上课,家长往往告诉孩子要多表现,多和老师亲近,想办法让老师喜欢自己,不要被别的孩子比下去。久而久之,互相竞争、互相争宠的观念就在孩子心中生根发芽,造成爱心减弱、心地狭隘。其实,0~3岁的孩子除了早期的智力开发外,非智力素质的培养也是一项重要内容,家长不能把孩子某方面的技能来代替早教培养,期望过度急功近利的做法只能为孩子日后的成长埋下隐患。

早教不能急功近利

所以说,目前社会上对早期教育的认识要有所改变。早期教育应该更偏重亲子教育,开发孩子的注意力、记忆力以及观察能力,而不是单纯让孩子背书、数数。家长们要注意观察,比如说到动物园去玩,孩子看了猴子和猩猩,要让他知道猴子和猩猩有什么不同,耐心地给他们讲两种动物的形状、运动方式、吃的东西和玩耍的方式。带孩子到野外看看花草也是早教,小草发芽了,是绿色的;花开了,是红色的。孩子的眼里什么都是新奇的,孩子都有兴趣去观察,只是这种观察很多大人注意不到。早教就是根据孩子的身心自然发展规律,和孩子多沟通,让孩子多活动,多动手用脑,游戏和快乐才是孩子早教的主要构成。

小编点评:“养儿一百岁,长忧九十九”。这句话很好地概括了父母对于孩子的长优之情。对孩子进行早教,本就是一种爱的表现,因为担忧孩子的未来。爱,都是好的,但是,并非所有爱都是对的。凡事都有一个度,当正踏着点的时候,那一切都终归是好的,但若偏左或偏右了的时候,一切都无法估计。早教是父母给孩子作出的选择。在孩子的人生还是白纸的时候,父母的每一笔每一划都在影响着孩子的成长。让孩子的心灵能纯真一点,让孩子肩上的书包能轻一点,让孩子脸上的笑脸能多一点,每个人都有责任。把童年还给孩子,相信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平平安安,快快乐乐的就好。

强化早教孩子会变“笨”


早期教育是父母们越来越关注的话题,但如今的早教越来越片面化,逐渐步入误区。市儿童医院体检中心脑象图室对本市和外地60名3-4岁儿童进行的早教效果抽样调查发现,接受过强化早教的孩子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完美,不仅创造力和学习能力没有加强反而减弱,还失去了善良的天性和爱心品质。负责调查的杨俊丽主任表示,早期教育除了智力开发外,非智力素质的培养也是一项重要内容,急功近利的做法只能为孩子日后的成长埋下隐患。 强化早教让孩子失去正常能力 0-3岁是儿童大脑发育最重要的时期,最初的身体素质、智力发展、个性品质的形成都从这时开始,因此目前家长们已经越来越看重在这个时期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近期,市儿童医院体检中心脑象图室对儿童早期教育效果进行了抽样调查。调查中,专家们共选择了60名3-4岁的儿童,为了增加可比性,除本市的20名儿童外其余40名孩子均来自外省市。这40名外地儿童中,有20人0- 3岁期间在专门的早教机构接受了特殊教育,有的孩子在3岁时就已经达到了4岁孩子才能达到的知识层次,其余20个孩子则没有进行过这样的专门训练。而天津本市的20个孩子也都没有进行过特殊早教。 通过对比脑象图后发现,没有进行过特殊早教训练的孩子大都很有爱心、心地善良、懂得包容别人,而进行过特殊早教训练的20名孩子具有这种品格的人数则只有前一组的一半儿;没有进行过特殊早教训练的孩子逻辑记忆能力是进行过特殊早教训练孩子的一倍,说明强化早教非但没有增强孩子们的逻辑记忆能力反而大大减弱了逻辑记忆功能;右前脑能控制人的创造力,而左前脑则具有负责基础知识的储备、对基础知识储备的驾驭能力以及再学习的能力等,将外省市两组孩子左前脑和右前脑的脑象图进行对比后没有任何差别,证明强化早教并没有增加孩子的创造力和学习能力。最后,专家把这些结果和本市孩子进行对照证明,没有进行过特殊早教的天津和外地孩子情况基本没有差别,同样具有爱心强、逻辑记忆能力强、创造力学习能力并没有降低的特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