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份,又一批孩子从父母的羽翼下走进幼儿园。家长怎样做才能让孩子尽快适应由家庭到幼儿园的环境转换呢?

孩子初次离开家长的怀抱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家长、孩子无论从心理上还是生理上都不适应。家长担心:“孩子会喜欢这个新环境吗?老师会关注我的孩子吗?”孩子担心:“爸爸、妈妈把我单独放在这个陌生的环境里,是不要我了吗?是不爱我了吗?这里的人会不会欺负我?”

这就是家长、幼儿园老师要面临的第一个问题——让孩子有安全感。

孩子上幼儿园以前,幼儿园和家庭、老师和家长、孩子和孩子之间都没有接触过,所有的印象和感觉都来自于一面之缘。在这种情况下,把孩子交到一个陌生的环境,由陌生人来看护,作为家长难免有些不放心。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第一,需要时间磨合,这个过程大约需要两周;

第二,需要教师有很大的耐心和爱心对待因为第一次离家而哭闹的孩子;

第三,需要给孩子行动和空间的自由;

第四,需要家长的配合。

幼儿园方面会给家长一个承诺:每个孩子都是宝贝,老师会尽最大的努力爱孩子、保护孩子、照顾孩子;靠大环境来吸引孩子,让孩子喜欢幼儿园。孩子入园第一天,会有新奇感,所以可能愿意来幼儿园。第二天,孩子发现在新环境中家长不在身边,而且不像家里一样无拘无束、以自己为中心了,会感到拘束和不安。善于发泄的孩子就会哭,不善于发泄的孩子就会隐忍,到了晚上会有惊梦。第三天就不乐意去了,或者去了之后会找一个觉得“对眼”的老师黏着、缠着、哭着索求爱。这样的情况会一直持续到周五,但因为周末又会反复。第二周前两天的坚持入园会让孩子发现:幼儿园是必须要上的,老师是爱自己的,幼儿园的活动挺好玩的。所以周三时,他们就会调整自己来适应幼儿园的生活了。两周时间过去,孩子的分离焦虑基本度过,安全感基本建立。

孩子的适应历程是这样的,那么家长要做的配合是哪些呢?

信任老师。信任带来放松。家长放松,孩子才能更好地放松自己。如果家长还有焦虑情绪,就给老师打电话,把自己的心情和担心的事说出来,这样就会好得多。让孩子感觉到父亲或母亲就在身边。让孩子知道父亲或母亲一天的流程,知道父亲或母亲送他、回家或工作、放学后再来接,这样孩子就会安心,知道家长虽然不在眼前,但是一直关注着自己。入园前,家长要告诉孩子:“我送你入园后要去工作。在工作时,我会一直想着你,一直爱着你,赶紧把自己的工作做完,然后在你吃完第三顿饭后就来接你一起回家。”入园后,不要因为孩子哭就拖延时间,或“不哭的话,来接时给你带糖(或孩子想要的东西)”,这样会让孩子一天都处于等待和期盼中,时间会更难熬。更不要趁孩子不注意不打招呼悄悄地溜走,这样会让孩子有种被遗弃的感觉。要果断干脆地和孩子道别,让孩子明白你去干什么。晚上回家以后,要高品质地陪伴孩子,多用肢体语言和语言来向孩子表达“爸爸妈妈都爱你”!

总之,孩子从家庭到幼儿园有一个短暂的、痛苦的过程。只要家庭和幼儿园配合好,互相信任,这个过程并不难度过,孩子的安全感也会很容易建立起来。

入学准备编辑推荐

国外幼儿园玩得开心最重要


国外幼儿园玩得开心最重要

美国的幼儿教育注重幼儿创造性

他们注重培养孩子的体能、心智,过得快乐是最大目的。

最近有调查显示,88.6%的中国家长在孩子上学前教孩子识字、算数等知识,还有28.2%的家长让孩子学习外语,20.3%让孩子学习小学课程。中国的过早教育情况非常严重。那么,国外的学龄前儿童受教育的情况如何呢?他们更注重怎样培养孩子呢?

美国孩子练动手能力

美国幼儿一般年满3岁,如果能够大小便完全自理,能够自己吃饭就可以顺利入园,否则会被劝退。3岁之前的孩子可以入托儿所,最小的几个月就可以入托,但费用比较高。幼儿园的收费不便宜,记者所在的弗吉尼亚州,一个设施中等的私立幼儿园一个月收费1500美元左右。在美国也有照顾低收入家庭的公立幼儿园,但条件相对较差,因此不少家庭咬牙也要把孩子送进收费昂贵的私立幼儿园。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昂贵的托儿费成了不少中产家庭的一大负担,一些家庭因此选择自己在家带孩子节省费用。孩子年满5岁可以进入小学的学前班,就不用交费了。

美国幼儿园的教师通常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专业知识水平,曾在儿童教育学或初级教育学等专业学科获得过学位,或有较丰富的儿童教育实践经验。幼儿园给孩子设置的学习课程不多,而以动手制作手工和户外活动居多。

《世界新闻报》记者一位从国内到美国的朋友送5岁的女儿上学前班时,看到课程表上很少有阅读、数学等学习课程,就向老师咨询要不要在课余给孩子增加一些课程。老师惊讶地说,“孩子在学校一天已经很辛苦了,不要再增加负担了”。

6月底幼儿园的学年已经结束,在9月份新学年开始之前,各幼儿园是夏令营期,与平时相比增加了不少集体户外活动。《世界新闻报》记者看到一份3岁幼儿夏令营的内容安排,包括戏水、烧烤、模拟食品大排档做生意、制作柠檬汁打折广告牌等,趣味十足。

日本注重培养孩子兴趣

在日本,学龄前教育一直以来都是受到普遍重视的,其幼儿园教育的发展速度也非常快。在上世纪60年代,3-6岁幼儿的入园率为26.9%,到1976年,2-6岁幼儿的入园率达到63.5%,到1981年,4-5岁幼儿的入园率为100%。

对于在幼儿园里的启蒙教育,人们所期望的是能够让孩子们对社会有所认知,通过交朋友学会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并且在简单的玩乐中发掘出孩子的潜能,培养他们的兴趣。在日本的幼儿园里,除了会教授给孩子们一些基本生活常识之外,其一大特点就是进行各种各样的户外活动,让孩子们亲近大自然,通过玩乐来培养他们健康的身心和与人相处的能力。

此外在幼儿教育这一环当中,日本也比较注重对父母的教育方式的指导,比如开办“母亲班”、“双亲班”等。学习班分两种,一种是以婴幼儿的父母为对象的学习班,另一种是以即将做父母的人为对象的学习班。学习内容大致是幼儿心理学、生理卫生、家庭教育原理等。

现在,日本的家长也比较重视孩子的早期教育。近年来,在日本就非常流行双语幼儿园,让孩子从小便接受英语教育。此外,据一项调查显示,有6成左右的日本家长会在闲暇时间让孩子们去学习一些技能。在这当中,钢琴、英语、游泳分别占到了前三位,而仅仅有0.02%的家长会让孩子去参加学习班。

有半数左右的家长也表示,会根据孩子的兴趣来安排学习内容。对于日本的学龄前教育,有人也指出了现在所存在的一些弊端,比如批评大于表扬、过分干预孩子的成长。专家认为,家长们应该学习欧美教育中的表扬方式,同时也要相信孩子的能力,让孩子养成独立自主的性格。

澳大利亚孩子玩好最重要

澳大利亚幼儿园对儿童的培养非常人性化,也非常自由。基本上幼儿教师与儿童的比例不会超过1:10。这些幼儿教师的主要工作就是让孩子在幼儿园里玩得开心,从而培养他们独立的人格,帮助他们更好地与同龄人建立伙伴关系。除了教师之外,还有幼儿护理助理来协助教师的工作,负责照顾幼儿的饮食起居。

幼儿园鼓励孩子们自己进食,自己穿衣服,通过游戏和寓教于乐的方式来认知这个世界,同时还为他们提供反映多种饮食文化的食物。幼儿用餐时,至少有一位成人坐在幼儿身旁,边用餐边谈话,为孩子们营造轻松愉快的生活氛围。

总体上来说,让孩子们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是幼儿园的主要任务。年纪大一点的孩子,老师还会带他们出去做游戏,去动物园、博物馆、水族馆这些地方参观,让他们通过自己的眼睛,自己的触摸来感受这个世界。儿童参观博物馆,基本上都是免费的。

澳大利亚的幼儿园是按天计算费用,所以很多小孩不一定每天都去幼儿园,比如有时一家人出门度假,孩子就不去上幼儿园了。有些家庭也会选择自己来教育孩子,而不是把他们送去幼儿园。澳大利亚的家长对于孩子在上学前就学习算术或者外语似乎并不感兴趣。他们似乎更注重培养孩子的体能和心智。我们经常能在海滩看到很小的宝宝在冰冷的海水里游泳和冲浪,或者就坐在沙滩上玩沙子,一副无忧无虑的天真模样。

澳大利亚游泳冠军索普曾对记者说,当他去中国,看到中国的家长让三四岁的孩子去锻炼游泳,并告诉他要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像他一样的游泳冠军时,索普坦言自己“着实吓了一大跳”。因为在他看来,那个年龄的孩子的任务就是玩。自己在那么小的时候,从来没有人强迫他干什么,无论是上幼儿园,不上幼儿园;选择游泳,或者不游泳,都是在“玩”,没有任何目的。

过早入园的孩子没有安全感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已经成了众多父母的坚定信念。无论是早有计划还是跟随大流的,都几乎无一例外地认为:孩子越早接 受教育,身心成长就会越快越好。于是,很多刚刚才满2岁甚至连基本表达能力都不足的孩子就被送进了幼儿园的小小班。这样一来,他们受教育的时间比那些3岁 入园的孩子早了许多,但这是否真的适合这个阶段孩子的身心健康呢?

2岁童心理承受力差 较难适应入园转变

从幼儿教育专家的角度来看,判断孩子何时入园合适,最科学的办法是根据孩子的心理发展状况具体细分。但就现实情况而言,“家长们都希望把孩子早 早送来幼儿园,又有谁愿意自己的孩子比其他人上学晚呢?所以要细分孩子的入园年龄是不可能的事。”华南师范大学幼儿园副园长吴冬梅说。

她表示,绝大部分家长都只想让孩子早入园,早受教育,很少考虑孩子是不是能适应,心理承受能力够不够强。“现在多是独生子女,在家备受宠爱,到 幼儿园以后受关注和照顾少了,常常会觉得不安和痛苦。而2岁的幼儿心理发育不成熟,语言发展有局限性,而且不懂调节情绪,不能像成人那样逃避痛苦、平复心 情,就可能带来负面影响,包括缺乏安全感、不敢与陌生人交往等。缺乏安全感的孩子还可能有心理疾病。”

为慎重起见,一些幼儿园在每年入园报名后都会组织面试、家访、亲子活动日等等,由此了解孩子和其家庭的育儿情况。“孩子起码要能表达自己的需 要,并具有基本的生活能力。如果孩子不会说‘我想干什么’、‘我喜欢什么’,吃饭要喂,不能自己穿脱衣服鞋袜,建议还是不要太早入园。”

入园前要多准备 培养孩子集体生活兴趣

为了让孩子适应父母不在身边的生活,建议家长和孩子一起参加入园前的亲子班。从刚开始陪孩子玩一个小时,慢慢减为半个小时,直至完全不用家长陪 着,让孩子逐渐适应集体生活。家长应多称赞幼儿园和幼儿园的老师,当孩子喜欢上幼儿园,自然就能开心待下来。多带孩子参加集体聚会,并不断强化“和小朋友 一起玩真开心”,促使孩子对同龄朋友和集体活动产生浓厚兴趣。尽管孩子不具备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和适应能力,很多父母却坚持认为只要把孩子送进幼儿园,就会有利于他们的身心成长,诸多在家里养成的不良习惯也会得到纠正。吴冬梅提醒:孩子入园之前应提早两个月做准备,以便良好过渡。

孩子们入园后经常容易生病,吴冬梅说,孩子出生后第一次离开家庭,面对陌生环境,心理波动肯定表现为身体疾病。“新生入园焦虑是正常表现,是孩 子心理第一次经受锻炼。家长要有正确认识,不要表现得更为关心、照顾,要让孩子了解上幼儿园是应该做的,就像爸爸妈妈上班一样正常。如果家长动不动就担 心,会加重孩子焦虑的程度。”吴冬梅还不主张孩子春季入园,因为这个季节容易生病,在幼儿园很难得到特殊的照顾和护理。

适合宝宝的幼儿园老师最重要


我家宝宝现在6个半月,还没到去幼儿园的时候,不过有了在各种类型幼儿园工作的感受,相信为宝宝以后选择幼儿园也积累了一些经验。在这里说说,也算是为其他的妈妈们提供一些意见和建议吧。

我算不上是一个幼儿教师,我是在幼儿园教英语的,不过我带过班,也单独的上过课,在公立私利的幼儿园都呆过,带过孩子最小的两岁左右,最大的6岁左右,从托班到到学前。

可能大家都觉得带托班(一般都是18个月-24个月的孩子)的老师最累,不过现在想想,倒也不是。带托班的时候,主要是体力上的,孩子们都太小了,好多宝宝生活上是不能自理的,需要老师付出极大的爱心与耐心。当然也需要细心。一般在给孩子选择托班的老师的时候,我喜欢相对年龄大一点了老师,呵呵当然最好是有过宝宝的老师,这样她更能体会到妈妈们的心情。呵呵,这个时候,学习什么知识不是最重要的,让宝宝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自理能里才是最重要的。记得以前和一个妈妈聊天的时候,宝妈说,宝宝回家和她说,自己丢在卫生间里了,是他喜欢的老师给他找回来了,事实上,并不是这个样子,只是他走在了最后,前边的老师不停的提醒着他,一个有爱心,有耐心,更细心的老师是会给宝宝带来一种安全感的,这样的老师能让宝宝更快的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小班,一般是2-3岁的宝宝,这个年龄段的宝宝比较好带了。也是过度阶段的宝宝,我的感觉是老师的人品很重要,这个年龄段的宝宝是他认识世界,培养他世界观的一个重要阶段。至于什么样老师人品算好就只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感觉上来讲,中班的老师应该是最累的,中班的孩子一般都是3到4岁的孩子,这些孩子,还不能完全的自理,但他们已经有了强烈的求知欲。他们对美与丑,好与坏,有了自己概念。有的喜欢活泼的老师,有的喜欢温柔的老师,呵呵只要是他们喜欢的,就都会觉得是漂亮的好老师。呵呵。

现在大班的孩子,他的思想越来越成人化,他有更多的判断能力。有活力的老师更受到他们的喜欢。他们喜欢更大范围的游戏,更剧烈的运动,不过要是被老师降服住了,也会像是一只温顺的小猫。

幼儿园的学费吗,呵呵,在我经历的幼儿园里,最便宜的也要500-600之间,贵点的要上千了吧!我呆过的幼儿园都有外教,呵呵,当然水平也是参差不齐了。

好多妈妈都希望在幼儿园里让宝宝学到更多的“知识”,这个“知识”的定义应该是认更多的字,记住更多的英文单词,学会更多的数学题。可能说句话是很多妈妈们都不太喜欢听的。幼儿园的好多宝宝们,不是学出来的,是背出来的。背东西不是不好,但要是什么都背,宝宝们的思维能力就要大大折扣了,最重要的的是宝宝们学习的积极性,慢慢的学没了。好的东西宝宝们是要幼儿园学完,上了小学还要学的,反过来问问我们大人自己,一个已经学会的东西在让你学上好几遍,你还愿意学吗?呵呵,现在的宝宝都好聪明的。语言更是,以前上班的时候好多妈妈和我说,宝宝们学的单词发音不清,或者是感觉不对,呵呵我不否认,有些是老师在教的时候是没教明白,但相当一部分是宝宝们自己的口腔发育还不完全造成的。能够给他提供一个好的学习环境的老师的我想就是一个好老师。毕竟宝宝们能够模仿的不是只有老师一个人的。

幼儿园的场所,当然是宝宝能够活动的空间越大越好。如果幼儿园的活动空间不够,每个妈妈也能够给宝宝创造出更好的活动空间的。呵呵别忘了,我们可是宝宝的第一任,也是最重要的一任老师了。

当然我呆过的这些幼儿园里,不是大的就好,小的就不好,这就要看各位妈妈们到底想要的是什么了。在送宝宝去幼儿园之前,一定要考虑清楚。

还有是什么时候送宝宝去比较好,呵呵个人觉得冬天比较好,10月分左右吧,宝宝不容易上火,天也渐渐短了,开始的时候,可以适当的提前接接宝宝,另外,冬天好多宝爸,宝妈休息,幼儿园的孩子相当少,老师照顾的也细心。

如果真的问我自己想给宝宝将来找个什么样的幼儿园,那应该是,宝宝每天都能高高兴兴的去,玩的高高兴兴的回的吧,会玩的宝宝,才会学习。

幼儿期是性发展的最重要时期


18-30个月的儿童开始意识到男女有别,特别是他们注意到了男孩有“小鸡鸡”而女孩子却没有。慢慢的他们又知道了女孩有阴道和可以孕育小宝宝的“房间”——子宫,而这两样东西男孩都没有。

幼儿“性”事知多少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认为,性的发展在人的一生中经历三个主要时期:

第一时期:

从婴儿到五岁。这是最重要的时期,因为它打下往后一切性的发展的基础和方向。弗洛伊德说:幼儿性欲的特征是两个:

1、它是自体享乐的(即在自己身上寻找性对象,如吸吮大拇指、初期手淫等等);

2、它的每一个部分冲动,通常各自为政,互不相干,但皆致力于快感的获得。

第二时期:

从五岁到十二岁的儿童。在这一时期,儿童的性欲进入潜伏期。

第三时期:

青春发动期,约十二岁到十八岁期间。这时,幼年时期的性冲动全面地复活了,性生活的新流沿着早期发展的途径向前推进。

性发展阶段的最重要时期:幼儿期

弗洛伊德认为,在性发展诸阶段中,第一阶段,即幼儿时期是最重要的,它凝积成为潜意识的主要成分。由于幼儿性欲从社会、意识的标准来看是不适当的,所以,在人类心理发展中,它们总是要遭受压制和潜抑。

孩子到三岁左右,性心理开始迅速发展。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性别认同,性角色认同,性社会活动的学习,早期的性情感指向,性快感的体验。

这几个方面是儿童早期性心理发展的必然过程。是以生理的发展过程为基础,是由人遗传所决定。人和动物不同,人的先天的、遗传、潜在的基质是需要后天的环境才能得到很好的发展,不同的后天环境,可以造成先天基质的发展速度、指向、程度不同。不同的社会化过程造成个人性社会行为、能力也有很大的不同。无论如何,儿童早期性心理发展的几个方面不可缺失或太少,也不可太过。只有发展到一个合适的程度,对孩子成长是最为有利。

孩子入园适应期到底要多长


很多家长在宝宝在上幼儿的问题上都十分的困惑,宝宝适应得慢,或者宝宝的社交能力差一点,不能很快融入角色。其实家长可以查一查根源,看看宝宝为什么不愿意去幼儿园,然后对正下药。相信通过努力你的宝宝会成为幼儿园里的小明星。

案例

开学已经两个月了,青青每天上幼儿园对全家来说,还是一件头疼的事。先是不起床,起床以后也不愿意自己穿衣服,好不容易妈妈帮着穿上衣服,又开始找茬儿,“我不想去幼儿园吃饭”、“我不穿这个鞋子”、“我不坐妈妈的车,我要坐公共汽车去上幼儿园”……

到了幼儿园,又是一阵撕心裂肺的哭闹,老师连哄带劝地接过孩子,看着孩子哭着从妈妈的手里被抱走,看着女儿班上关上的门,妈妈的眼睛也湿了。“这个孩子适应得慢一些,我们也会遇到这种情况,慢慢来!”老师每次都会这样安慰青青的妈妈。

晚上回到家,青青也会不断地提要求,好像要将白天的不快统统发泄一下,“得给我讲两个故事”、“妈妈什么都不能干,必须陪着我”。连妈妈上厕所时,青青都要坐在妈妈的腿上。妈妈开始还在耐心地满足她的要求,慢慢地,孩子的要求越来越难以满足,正着不行,反着也不行,一会儿说,“你别管我,让我自己做”。真的不管时,她又大叫,“你快点过来,谁让你不管我了”。妈妈已经快被折磨得崩溃了……

家长讨论

家长甲:我的孩子上幼儿园时也适应了很长一段时间,每天送的时候都会哭,抱着我不肯松手,弄得我也很烦。后来发现姥姥送的时候会好一些。我就不去送她,让姥姥送,姥姥送时她只别扭一会儿就好了,我觉得孩子一般都比较缠妈妈,要是换个人送没准好一些。

家长乙:我们家孩子一直都是保姆带,带得比较粗,孩子上幼儿园适应得很快,哭了两天就不哭了,我的经验是让孩子从小就得多接触人,别让孩子太胆小,也不能太缠着大人。

家长丙:其实孩子哭也是好事,如果不让孩子哭,不让他发泄出来,他的不良情绪就没有“出口”,时间长了肯定生病。

家长丁:对,我们家孩子班上有一个小男孩,上幼儿园一天都没哭过,我们都觉得挺奇怪的,可是还不到3个星期,他就生病了,因为肺炎住了两个星期的院。他心里的“火”没有发泄出去,肯定会从身体里体现出来。

家长戊:孩子刚一入园,肯定有一个适应的过程,不过有的孩子适应能力强,有的孩子适应能力弱,让孩子及时地宣泄他的情绪,是帮助他适应的一个办法。同时,还应该多跟老师沟通,让老师了解孩子的性格。

专家解读

孩子入园的适应问题,是所有家长必须面对的一个难题。因为孩子的性格不同,每个孩子的适应期也会不同,像青青这样的孩子,入园的适应时间有些长了,这也是孩子适应环境能力差的一个表现。

一方面有孩子性格的原因,另一方面也有家长的原因,家长的“适应期”有些长,总是担心孩子在幼儿园不适应,在家中千方百计地满足孩子,对孩子的要求不加以区分,就使孩子的不良情绪受到助长,反而使孩子适应得更慢了。区分孩子的需求,给孩子适当的拒绝,让孩子自己学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才能让孩子更快地适应环境,同时家长也要积极地改变观念,不以“包办”为主,尽早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帮助孩子与陌生人交往,以更好地适应社会。

针对孩子适应新环境的困难,一方面要考虑孩子的特点;另一方面,要充分地反思家长教育策略的不足,帮助孩子更好地适应环境。

对于孩子,可以考虑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学习以下几种能力:

学习变换自己的角色

孩子在家中是一家的“中心”,几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孩子的要求很容易得到满足,到了幼儿园之后,孩子会感受到环境的变化,许多事情需要他自己完成,老师还会有一些要求和限制,“到喝水的时间了”、“应该学着自己脱衣服了”……孩子有可能由于自己能力的不足而产生不受“重视”的感觉,心理上的落差会让孩子产生焦虑,对环境产生拒绝甚至排斥。应该让孩子知道哪些事是应该自己尝试做的。

学习与人交往的需要

孩子在家中生活的环境、交往的人群相对比较简单,入园后,孩子开始与老师交流,还要与小朋友交流。原来在家中,孩子的需要都被家长看在眼里,没等说就满足了;在幼儿园,想小便时要告诉老师,想玩玩具得跟小朋友商量,想出去玩得征求老师的意见……孩子要学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要求,要学会与小朋友交往。知道用说的办法与小朋友交往,学会大胆表达自己的要求是迈向与人交往的重要一步。

学会基本的生活技能

孩子的基本生活能力是要及早学习的,吃饭、穿衣、如厕等能力的学习可以从1岁以后就逐渐开始了。基本生活能力的培养是帮助孩子走向独立,走向自主的重要前提。孩子缺乏自主的生活能力就会在适应新环境的过程中缺乏自信,就会产生退缩行为。“你应该自己穿衣服”、“你先用勺子自己吃,不能总让大人喂”。把孩子学习的权力交还给孩子,才会帮助孩子更好地适应环境,用自己的能力适应环境。

对家长而言,有一些教育策略也是应该重视的:

给孩子积极的暗示

家长对孩子的关注往往会对孩子产生一些负面的暗示。“看到孩子在班里哭,我也忍不住哭了”、“我的孩子天生胆小,没办法”。这些都是在暗示孩子,他的行为是“对”的,是被允许的。家长应尽量给孩子一些积极的暗示,让孩子知道“每个人都会面临新环境,每个人都要学习适应环境”、“你一定会很快就适应的”、“你一定会做的”。积极的暗示会帮助孩子更快地适应环境,同时也让孩子看到家长做出的好榜样。

培养孩子良好的性格

适应环境能力差的孩子还有可能比较娇气,在家中受到的“照顾”比较多,这样的孩子往往还会表现出不合群,与小朋友交往时“自我中心”等一些性格特点。家长要帮助孩子学会独立,学会替别人考虑,只有从小做起,才能帮助孩子形成一些良好的性格品质,如能吃苦、会独立做事、能考虑别人的想法、控制自己的情绪等,“有好吃的要先给爷爷、奶奶吃”、“如果不高兴,可以说出来,乱发脾气也没有用”、“这些事你已经能做了,要自己做”。只有关注孩子这些品质的培养,才能让孩子在新的环境中与人和谐相处,才能更快地帮助孩子融入到集体中。

加强与老师的沟通

孩子面临一个新环境,能否将对家长的“依恋”顺利地转移到“老师”身上,是孩子适应新环境的一个关键因素。让老师及早地了解孩子的性格特点,与老师针对孩子情况进行详细地沟通,听一听老师的建议,对家长是非常有帮助的。老师和家长共同配合,经常关注孩子的点滴变化,鼓励孩子的细微进步,对帮助孩子适应新环境都是有帮助的。

孩子入园适应期的教育技巧


宝宝进入幼儿园是走向社会群体的第一步,对于孩子的心理也是一次重大的挑战。如何让孩子融入家人之外的生活乐趣之中,是父母需要做好的功课。

1.及时鼓励孩子在幼儿园的进步

当孩子在幼儿园取得了一点进步,如学会一首歌,一支舞,父母应及时鼓励。鼓励形式可以是送他一个小礼品,在家人面前大声表扬等。通过这种方式,孩子会深刻体会到幼儿园生活给自己带来的成就感,加深对幼儿园的情感。

2.教给孩子一定的交往技巧

在家中,父母要有意识地教孩子学会使用一些礼貌用语,如“请”、“谢谢”、“对不起”等。孩子说话时,教他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意愿。例如,当孩子想去厕所时,应该说“我想去厕所”的完整句子,而不要让他用意义含糊的习惯语代替。

3.在孩子面前正确评价老师

父母首先应该信任教师,才能协同教师工作。老师在孩子们心目中的地位很重要,父母应该维护教师形象。所以,当孩子对父母说:“今天,我们画菠萝啦!我画得可好了,但老师没有让我‘上墙’。”明智的父母应该说:“那是因为老师认为你能够画出比这一次更好的菠萝,他等着你下一次的菠萝呢!”然后,私下里再与教师交流孩子的表现和情绪。

入园适应期,父母宝宝齐烦恼


刚入幼儿园的这段时期对宝宝来说苦痛异常,对父母来说则充满了烦恼,许多宝宝会因为不适应新环境而表现出现种种问题。在此,我们为各位父母介绍一些宝宝的常见不适应情况及其处理对策供大家参考。

不适应症一:回家以后发脾气

问题:有的宝宝从幼儿园回到家后,就变得爱发脾气、闹情绪,这是宝宝在幼儿园受了很多委屈吗?

对策:宝宝习惯了在家任性而为,自然难以适应规距众多的幼儿园。一旦他们回到家中后,他们的心情又会得到彻底放松,发一点小脾气也属于正常情况。因此,当宝宝发脾气时,父母先不要去管他,让他把脾气发出来,然后再去安抚,并讲清道理。如果宝宝哭闹得异乎寻常,父母要主动与老师沟通一下,向老师问问宝宝的情况,看看是不是老师表扬别的小朋友而没有表扬自己的宝宝引起的,以便让老师多给宝宝一点儿鼓励,进行正面教育。但是,对那些无原则的哭闹的宝宝,父母就千万不能一味迁就了,必须坚持自己的原则。等宝宝哭闹完毕,可以给宝宝喝点水,以免上火。

更多入园内容,请关注入园专题“轻松应对宝宝的入园焦虑!”

不适应症二:穿衣、如厕都不会

问题:有些父母,特别是老人,对宝宝太过溺爱,宝宝在家里的所有事情一律包办。这些宝宝进入幼儿园后,连吃饭、穿衣、如厕都不知如何应对。

对策:在宝宝1岁半到2岁的时候,父母应该有意识地教会宝宝生活技能,比如:让宝宝自己上厕所、自己穿衣服、自己吃饭。入园后结合幼儿园的要求,父母要配合幼儿园的老师,教宝宝学会漱口、洗手,用毛巾擦手、擦嘴,用勺子吃饭,认识自己的衣服、鞋子等。同时,教宝宝学说一些日常生活用语,使宝宝能较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愿,如:饿了、渴了、热了、上厕所等;该说话的时候要讲话,有事情要大胆地告诉老师。这样可以使家与园教育协调一致,还可以让宝宝产生自信心。

不适应症三:幼儿园里不午睡

问题:有的宝宝不习惯在幼儿园午睡,自己没睡好,还影响了其他小朋友休息。

对策:父母可以给宝宝带一个他最心爱的宠物玩具,让他抱着它睡觉,以减少孤独感。在小朋友都午睡的时候,让他帮老师做点事情,然后跟他说,如果你不来幼儿园,老师会想你的。如果你睡醒午觉再能帮老师个忙,为大家分水果,那就更好了,老师会谢谢你的。

不适应症四:缺乏朋友孤独少语

问题:入园前跟小朋友接触少的宝宝,入园后难以融入到小朋友之中,不愿参与游戏,群体生活似乎与他无关,表现比较孤独。

对策:父母可利用入园和离园时间,让宝宝认识本班的一个或者几个小朋友,互相介绍后,鼓励宝宝在一起,拉拉手,玩一玩。同时,父母主动请老师帮宝宝介绍一个活泼大胆的朋友,让宝宝也变得活泼起来。在家的日子,父母要尽量找一些邻居的小朋友跟宝宝玩,培养宝宝的群体意识。总之,父母要多给宝宝创造与外界接触的机会,日久天长,等宝宝熟悉了幼儿园,朋友就会越来越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