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随着母亲们外出工作比例的大幅度提高,孩子们常常在很小的时候起就被送到托儿所。就连那些在家当专职主妇的母亲,也因为害怕孩子周围没有(或很少)可以和他玩的小朋友而产生社交性差、不合群这样一些问题,把自己的孩子往托儿所里送。

然而,如果母亲在孩子还没有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的情况下,就过于着急地把他送到托儿所,其弊可能会远远大于利。因此,在你准备将自己的孩子送往托儿所的时候,你一定要认真仔细地考虑和权衡一下,孩子现在所处的状态以及托儿所现有的环境与条件。

问题一:对托儿所的考虑

1.托儿所里的老师要尽可能地多一些。对于那些还不满3周岁的孩子来说,平均每3-4个孩子就需要有一名老师照顾他们。对于3-5周岁的孩子,则平均每7-8个孩子就需要有一名老师。

2.如果托儿所里的老师所学的专业就是“幼儿教育”的话,当然更好。但是,无论如何最重要的还是她们要真正地喜欢孩子、并且心地善良、热情。当然,如果你重视的只是孩子的学习,那就另当别论了。

3.托儿所里的通风要好,空间也要尽可能地大。

当然,也会存在这样一些情况:自己住处周围的托儿所并不能完全具备以上的条件,可是由于客观的原因,你又不得不把自己的孩子送到托儿所去。在这种情况下,你不要突然就把孩子长时间地送到那里,而是要有一个过渡期。开始的几天,你要和孩子一起去那儿呆上几天;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每天你可以和孩子分开1-2个小时左右的时间;然后,再逐渐加大和孩子分开的时间。高分网小编认为采用这种方式就可以逐渐减少孩子心理上的不安,使他逐步适应托儿所里的生活。

在这种情况下,托儿所里的老师也要对这个孩子格外地加以照顾,要经常抱孩子,让他经常呆在自己的身边,从而使他和自己逐渐亲近起来。有时候,孩子上托儿所上得好好的,可是在某一天突然就不想去了。这时,你就要认真地检查一下,到底是哪些因素使孩子不想去了。等到这些因素都被完全消除以后,你再送他们去也不迟。如果你为了养成孩子上托儿所的习惯,经常使用强迫的方法硬让他们去,那么在不久的将来,很可能就会出现孩子坚决拒绝上幼儿园的情况。

如果孩子们硬闹着不想去托儿所了,那一定是有原因的,即使你暂时还搞不清楚这些原因到底是什么。高分网小编提醒家长一定要有耐心,可以先让孩子休息几天,然后再送他去。

问题二:对孩子的考虑

1.孩子在心理上必须成熟到足以承受和妈妈分开的程度。对于那些还不满两周岁的孩子来说,只要他在自己的身边看不到自己的母亲,他们就会误认为,妈妈永远地从自己身边消失了,从而就会产生巨大的心理不安。一般来说,只有当孩子长到3周岁左右的时候,他才能够产生“妈妈只是暂时不见了,过一会还会回来”这样的想法。当然,孩子和孩子之间的差异还是很大的。通常,女孩子在这方面成熟的会比男孩子更快一些。对于那些成熟得特别快的孩子,即使在他们2周岁左右的时候就把他们送到托儿所,他们一般也会适应的。对于未满2周岁的孩子,则要尽可能地不把他们送到托儿所里去。因为只有当孩子具备了一定的表达能力的时候,他们才能够把自己的意思正确地传达给他人。对于未满2周岁的孩子,他们的表达能力还非常欠缺,所以就很难判断他们的心理成熟程度究竟如何。

2.孩子要具有能够和自己的朋友达成一定程度的妥协的能力。如果你的孩子现在还处于霸着自己的东西不放、别人连碰都不能碰一下的阶段,或者还存在着总是试图“独占”自己老师的情况,那么,要想把他送到托儿所则为时尚早。

3.孩子必须懂得自己上厕所,不随地大小便,食欲好,不挑食,同时身体也要健康。对于正处在生长期的孩子们来说,他们的免疫系统还没有得到完全的发育,如果经常和其他孩子在一起活动,就非常容易生病。因此,对于那些身体素质弱的孩子,应该等他们长到一定的程度以后,再把他们送到托儿所里去。这样做的话,就可以减少以上情况的发生。

入学准备扩展阅读

要不要让匡匡去上托儿所?


不知道匡匡对托儿所的生活有没有心理上和生理上的准备?如果家中有条件照顾,还是迟点上比较好。

至于匡匡的依赖心理,可以有意识的训练他,设计一些小小的障碍让他面对,克服了就及时鼓励。老人带孩子总会宠着他,这点对匡匡很不利,所以在适当的时候,最好和老人统一方法方式,在育儿观点上取得一致。

1806的回复:

选个好的托儿所。

首先要看托儿所的条件和师资。老师和孩子的比例决定了老师是否有足够的精力和时间照顾孩子,不仅因为匡匡这么大的孩子吃饭、上厕所都需要成人的帮助,而且老师要能照顾到孩子的冷暖甚至每个孩子的性格特点,这样才能保证上托儿所的质量,不给孩子造成阴影。我家星星二十二个月上幼儿园,当时小托班上只有6个孩子,有3个老师,所以我还是比较满意的。

适应过程的长短因人而异,入托后生病增多应该是正常的,毕竟交叉感染的机会增多了,所以建议你考虑春秋季入托。

swlihy的回复:

铭铭是差不多十九个月开始上幼儿园的,我觉得对于你说的不适应问题倒是没什么,铭铭现在吃饭也还要喂,现在上幼儿园还是老师喂。由于在幼儿园的小朋友多,孩子容易互相传染疾病,这一点你倒是要考虑的。因为铭铭上幼儿园三个月,这一次咳嗽一个月还没完全好,我觉得跟上幼儿园有关,因为本来有一个星期没上幼儿园好了许多,上幼儿园之后又加重了。开始肯定会不适应的,可能比大点更容易适应,铭铭是差不多十天就适应了,而我们邻居有个三岁才上幼儿园的小朋友却要两个多月才适应。我觉得你最好等到天气暖一点再送较好,主要是现在天气冷怕孩子在路上受凉。反正你们也有家人帮着带。

渊渊的回复:

确实现在要送匡匡去托儿所嫌小了点,匡匡才二十个月,自理能力还没有,再加上本身他就粘大人,一下子让他独立起来,我想他还不能适应。而且托儿所,小朋友多,老师少,不能自理的孩子会吃很多苦的,也更会让孩子产生对托儿所的恐惧。我想如果家里有人带的话,最好还是不要送去,况且现在天又冷,等下半年了,天正好不冷不热,孩子又过了一个夏天,更加懂事了,再送去也不迟。我家萱萱就打算下半年送小托班。

nightingale的回复:

还是慎重点好,二十个月的孩子,还不到二岁呢!我相信书上写的道理。这个时候,妈妈应该在他身边才对。

匡匡的回复:

谢谢各位妈妈,这样的话我就让匡匡过了夏天再说,让他在家里再过些开心日子吧,毕竟这样的日子也不多了,以后更多的日子他要面对的是辛苦的生活。

如果匡匡知道,肯定要作揖感谢各位阿姨了:)

想要选对托儿所 必须考虑七方面


意识到孩子正在长大和准备好照顾孩子是每个父母一生中最为重要的事情。很多初为父母的人都不知道怎样照顾好自己的孩子。为了照顾好每一个幼儿,父母往往会选择托儿所来解决这一难题,那么选择托儿所时要考虑哪些因素呢?

第一印象

你的孩子在那个地方会不会感觉到受欢迎,照顾孩子的中心是不是整洁、有组织的,你能不能够听到孩子们的笑声,你有没有看到孩子们在玩耍,你对自己的孩子能否适应更小的照顾孩子的中心是否有足够的信心,吵闹的孩子在有很多孩子的照顾孩子的中心会怎样?

安全问题

你觉得这个中心是不是足够安全,这个中心的工作人员是不是都穿着显眼的制服,他们的制服上是不是都有他们的名字,他们的工作时间等等。

健康和安全

在将孩子们送去照顾幼儿中心的时候,父母可能会好奇,这个中心对于孩子的一些事故和疾病是如何处理的,工作人员能否准确的对孩子进行用药和应对紧急情况。

工作人员的监督

中心是否对工作人员的背景进行了调查,工作人员具有哪些证书,员工之间的值班是怎样的,在孩子们难过的时候,工作人员是怎样进行处理的,当孩子们很粘某一个人员的时候,他们是怎样对这种情况进行处理的。

饮食和就餐时间

食物的准备是否符合标准和清洁,你的孩子会吃和喝些什么,给挑剔的孩子准备的食物是怎样的,你的孩子期待的饮食是怎样的。

午睡时间

你的孩子会在哪里午睡,你的孩子睡觉的地方是不是远离其他孩子玩耍的地方。

活动和表演

孩子们的表演是怎样的,这些表演是不是以教育为目的的。

如果你选择的是家庭日托,那么你需要注意的是家庭日托提供者必须要符合国家标准和规定,如果不合格,那么爸爸妈妈宁愿不选。

送孩子到托儿所前应该准备些什么?


现在,随着母亲们外出工作比例的大幅度提高,孩子们常常在很小的时候起就被送到托儿所。就连那些在家当专职主妇的母亲,也因为害怕孩子周围没有(或很少)可以和他玩的小朋友而产生社交性差、不合群这样一些问题,把自己的孩子往托儿所里送。然而,如果母亲在孩子还没有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的情况下,就过于着急地把他送到托儿所,其弊可能会远远大于利。因此,在你准备将自己的孩子送往托儿所的时候,你一定要认真仔细地考虑和权衡一下,孩子现在所处的状态以及托儿所现有的环境与条件。

对孩子方面的考虑:

1.孩子在心理上必须成熟到足以承受和妈妈分开的程度。对于那些还不满两周岁的孩子来说,只要他在自己的身边看不到自己的母亲,他们就会误认为,妈妈永远地从自己身边消失了,从而就会产生巨大的心理不安。一般来说,只有当孩子长到3周岁左右的时候,他才能够产生“妈妈只是暂时不见了,过一会还会回来”这样的想法。当然,孩子和孩子之间的差异还是很大的。通常,女孩子在这方面成熟的会比男孩子更快一些。对于那些成熟得特别快的孩子,即使在他们2周岁左右的时候就把他们送到托儿所,他们一般也会适应的。对于未满2周岁的孩子,则要尽可能地不把他们送到托儿所里去。因为只有当孩子具备了一定的表达能力的时候,他们才能够把自己的意思正确地传达给他人。对于未满2周岁的孩子,他们的表达能力还非常欠缺,所以就很难判断他们的心理成熟程度究竟如何。

2.孩子要具有能够和自己的朋友达成一定程度的妥协的能力。如果你的孩子现在还处于霸着自己的东西不放、别人连碰都不能碰一下的阶段,或者还存在着总是试图“独占”自己老师的情况,那么,要想把他送到托儿所则为时尚早。

3.孩子必须懂得自己上厕所,不随地大小便,食欲好,不挑食,同时身体也要健康。对于正处在生长期的孩子们来说,他们的免疫系统还没有得到完全的发育,如果经常和其他孩子在一起活动,就非常容易生病。因此,对于那些身体素质弱的孩子,应该等他们长到一定的程度以后,再把他们送到托儿所里去。这样做的话,就可以减少以上情况的发生。

对于托儿所方面的考虑:

1.托儿所里的老师要尽可能地多一些。对于那些还不满3周岁的孩子来说,平均每3-4个孩子就需要有一名老师照顾他们。对于3--5周岁的孩子,则平均每7-8个孩子就需要有一名老师。

2.如果托儿所里的老师所学的专业就是“幼儿教育”的话,当然更好。但是,无论如何最重要的还是她们要真正地喜欢孩子、并且心地善良、热情。当然,如果你重视的只是孩子的学习,那就另当别论了。

3.托儿所里的通风要好,空间也要尽可能地大。

当然,也会存在这样一些情况:自己住处周围的托儿所并不能完全具备以上的条件,可是由于客观的原因,你又不得不把自己的孩子送到托儿所去。在这种情况下,你不要突然就把孩子长时间地送到那里,而是要有一个过渡期。开始的几天,你要和孩子一起去那儿呆上几天;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每天你可以和孩子分开1-2个小时左右的时间;然后,再逐渐加大和孩子分开的时间。采用这种方式就可以逐渐减少孩子心理上的不安,使他逐步适应托儿所里的生活。

在这种情况下,托儿所里的老师也要对这个孩子格外地加以照顾,要经常抱孩子,让他经常呆在自己的身边,从而使他和自己逐渐亲近起来。有时候,孩子上托儿所上得好好的,可是在某一天突然就不想去了。这时,你就要认真地检查一下,到底是哪些因素使孩子不想去了。等到这些因素都被完全消除以后,你再送他们去也不迟。如果你为了养成孩子上托儿所的习惯,经常使用强迫的方法硬让他们去,那么在不久的将来,很可能就会出现孩子坚决拒绝上

幼儿园的情况:

如果孩子们硬闹着不想去托儿所了,那一定是有原因的,即使你暂时还搞不清楚这些原因到底是什么。你一定要有耐心,你可以先让孩子休息几天,然后再送他去。

我们给开开找托儿所


我对美国托儿所的情况知道的只是些皮毛而已,关于考察托儿所的情况,我想,可以从这个方面写出来供大家参考。

我们这里的托儿所有家庭式的(FAMILYDAYCARECENTER),也有中心式(DAYCARECENTER),因为开开已经过一岁了,我比较倾向中心式的,而且觉得他们比较规范化,设施比较完全,小孩子也比较多,比较适应开开这个爱热闹的孩子。先在网上(也可以从电话本上)找到托儿所的电话,排除了家庭式的以后,给那些中心式的打电话,因为有些不收三岁以下的孩子的。这样就剩下不多了,然后一家一家去看,有时也带着开开,看看他对托儿所的反应如何,我们比较关心的问题如下:

1、安全问题:大门是否什么人都可以进?有些托儿所的大门是一定要有密码或者拉卡才能开启,这样保证了进进出出的都是AUTHORIZEDPERSONEL,比如家长、老师没有闲杂人等。教室里面是否CHILDPROOF?有没有不安全因素?校方是否重视安全问题。

2、询问一天的活动安排:是否劳逸结合,户外活动有没有保证,孩子的睡觉安排,如何进行早期教育。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老师如何和家长进行交流。好的正规一点的托儿所,每个教室的门口都贴有每周活动安排,给家长看。每天早上进托儿所,就签好SIGN-INSHEET(签到本?),表示孩子到了。放学回家之前,要签出,然后老师会给你一份东西(DAILYSHEET),详细记录孩子当天的情况,什么时候换的尿布(一般每两个小时换),什么时候吃的饭,吃的份量多少,什么时候睡的,睡了多久,还有孩子今天的表现如何,状态如何等等,还有一些特殊的情况,总之所有你想了解的关于孩子的情况都写在那纸上,有些托儿所是管饭的,我们这里的都不管饭,我觉得虽然意味着我们要多辛苦一点,但是换来对孩子吃的东西的绝对控制,还是值得的,托儿所在上午和下午会给孩子吃点点心,规范点的,每个礼拜会给家长一份食谱,有你不想给孩子吃的东西,可以告诉老师。如果你想给孩子吃些其他的,就要另带,孩子的尿布,擦屁股的湿纸巾和油都要自备。需要添了,老师也会在那张DAILYSHEET上面告诉你。等孩子到了POTTYTRAINING的时候,老师也会配合家长一起训练孩子。有些学校升班纯粹看年龄,有些是看孩子实际的能力,征得家长的同意才升。

我们看过的所有的托儿所,不管大小,都有户外活动场地。三岁以上的(称为PRESCHOOL)还有定期的FIELDTRIP,带孩子去外面玩,比如博物馆、动物园、农场。

3.老师和学生人数的配置:在我们州(康乃狄克州),规定是三岁一下1:4,三岁以上1:10,我是觉得还是大了点。

4.师资如何:一般的学校,每个教室都有两个老师,一个FULL-TIME(他们叫HEADTEACHER),一个PART-TIME(很多是高中生来做的,我以前有个同事的女儿,也做过,她很喜欢孩子,后来进了大学,学了学前教育,挺羡慕她的)。可以询问关于老师的培训情况,有没有所谓的上岗证。HEADTEACHER的教育背景,学校的情况等等。我准备送开开去的那所学校,索性把所有老师(FULL-TIME和PART-TIME)的情况——教育背景,有什么证书,得到过什么奖励等等,都贴在了一块板上,供家长参考。有老师在学校做了超过一年的,也有标记一年、两年等等。因为老师如果老在换,老是看到新面孔,孩子整天处在一个不稳定的环境中,对孩子的成长也是不利的。

5、学校的SCHEDULE,每天上学放学时间是否灵活,是否配合家长帮助孩子度过适应期。可以从PART-TIME开始,也可以先去实习一段时间,陪着孩子熟悉他要去的环境,熟悉老师和小朋友。

6、最后也是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老师是否有爱心,这是最重要的,也是对我们来讲最难在半个小时里面看得到的,只能靠细心的观察,和运气。我们看过好几家,都是在相同的时间段里,有些托儿所老师在放羊,手放在背后,人站得挺挺的,或者索性自己在干自己的事情,有次看到老师端着饭碗在吃饭,看到我们进去,也还是吃得挺欢的。开开看到地上散落的玩具,哇地一声就要扑过去,一个孩子看见,马上不开心,要阻止开开,不让他玩。老师看到,一声都没有吭。倒不是我要别人都让着开开,只是觉得如果我是老师的话,肯定要趁机教育孩子分享的道理,看到老师没吭气,我只能挺身而出。

还有一个方面可以看,就是老师是不是蹲下身子和孩子说话的?有些托儿所,老师就站着看孩子玩,有些是蹲着和孩子交流,和孩子一起坐在地上玩游戏、唱歌,让我感到很亲切。另外,托儿所里面的孩子也是可以告诉你他们是不是高兴的,他们看到老师开心吗?他们玩得高兴吗?总之要多问多看,直到看明白了为止。还有就是跟着你的感觉走。多看几家以后,你会心里有数的。

国外小宝宝入托儿所常见吗?


托儿所是孩子开始集体生活的第一步,从熟悉的父母身边来到陌生的老师身边,从众星捧月到为寒月辉映的一颗无名小星星生活在众多曾经同为皓月的小朋友中间,从一切全凭依赖大人到自己独立思考处理一些事情,所有的变化,对于一个3岁的小孩子无疑是极大的考验。把3岁以下的宝宝送入托儿所,这种情况在国外多见吗?一起来看看吧!

俄罗斯

俄罗斯有接收3岁以下小宝宝的日间托儿所,但一般都是妈妈不得不返回职场,家里又没有其他人可以帮着照顾,才会把宝宝送去托儿所。对于送小宝宝入托,人们的看法非常不同:一些人认为,日托非常好,因为3岁以下的宝宝非常容易融入集体;而另一些人认为,宝宝太小入托,容易生病,对健康不利。

通常情况下,如果你听说哪个宝宝上托儿所了,人们的第一反应是宝宝有个单亲妈妈,或家里有什么困难。大部分家庭都不会送这么小的宝宝去日托。但是,如果生活让妈妈们不得不做出这样的选择,她们会非常仔细地考察日托的资质,确保宝宝能得到细致的照顾。

西班牙

西班牙妇女的产假是16周,另有15天的母乳喂养假,很多妈妈都会把这两个假期合并,以便有更多的时间可以和宝宝在一起。但大多数职场妈妈会在宝宝4~5个月大时,返回工作岗位,因此,将宝宝送去日托,是很多职场妈妈的选择。

不过能接收这么小的宝宝的公立幼儿园并不多,而私立幼儿园非常昂贵。过去几年,由于经济危机,公立幼儿园大幅涨价,而且数量也减少了,很多父母无法负担送孩儿去日托的费用。加上持续增长的失业率,父母中有一人不工作,在家照顾孩子(通常是母亲)的情况越来越多。

意大利

在意大利,日间托儿所的数量不多,尤其在南部,而且费用非常昂贵。通常,妈妈们之所以将这么小的宝宝送去日托,大都是因为她必须要工作,而宝宝的祖父母都住得很远,这种现象在大城市尤为普遍。对于职场妈妈来说,还有一个选择,就是找个一住家保姆或日间保姆。但住家保姆的费用非常贵,而日间保姆在我们国家还不是很普遍。当妈妈们别无选择的时候,把小宝宝送去日托,是大家都能接受的。宝宝在托儿所里能得到细致的照顾,并且对宝宝的社交发展也有帮助。而对那些呆在家里的妈妈来说,如果她们也利用了托儿所的便利,则会被认为比较懒。

法国

按照法国现行的法律,孩子出生后,父亲可以享受两周的全薪产假;母亲可以休16周的全薪产假,生育第二、第三个孩子时,父亲产假不变,母亲的产假最多可达26周,薪水都由雇主承担。产假结束后,生有一个孩子家庭,父母中的一方还可以享受半年的不带薪育儿假,两个或有两个孩子以上的家庭最高则可享受3年育儿假,政府每月会对育儿假补助500欧元。不过,休育儿假的家庭并不常见,因为离开职场这么久也会有很多问题,尤其是近年还有经济危机的影响。在法国,接收3岁以下宝宝的日托机构并不多,帮着双职工父母照顾宝宝的,一是祖父母,二是保姆。目前法国政府承诺2015年,将新建100,000托儿场所。

3岁前幼儿不宜放托儿所


世界著名育儿专家史蒂夫·毕德甫在其即将出版的一本新书中警告说,把3岁以下的幼儿放进托儿所可能不利于他们的发育成长,因为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在这样的环境下培养出来的幼儿往往更具有攻击性和反社会行为。

据《星期日泰晤士报》报道,毕德甫在他下月即将出版的新书《养育婴儿:3岁以下应该进入托儿所吗?》中承认,他以前很相信托儿所以及其所扮演的扩展女性生活的角色,但他后来发现,现实与想象并不一致。

毕德甫说:“事实上,它们经常让人非常失望。最好的托儿所会尽力满足生活在群体中的每个幼儿的需要,但很力不从心,而最差的托儿所则玩忽职守、令人恐惧,里面的幼儿孤独而不知所措,看了让人寒心。”

毕德甫表示,他之所以转变观念是因为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在家庭之外被照看的婴儿常常表现出更具攻击性和反社会行为等问题。他认为,这样的婴儿以后可能会在与人发展紧密关系时出现问题。毕德甫的警告主要是针对那些从婴儿6个月起就将其“关进”托儿所并让其在托儿所度过一天大部分时光的父母。

毕德甫相信,对2岁以下的幼儿来说,没有什么能够取代一对一的照看,而父母是他们最理想的照看者。他称,婴儿的大脑需要爱的刺激,只有这样它们才能获得良好的发育。毕德甫说,保姆可以作为一种折中解决方案,但找到一位合适的人需要很大的运气。相比之下,由家庭成员或他们的朋友照看幼儿是“更加安全的选择”。

妨碍父母倾听的两大因素


一、评价

任何评判都是一个限定,父母太多的限定使沟通无法进行;预设的评判越多,沟通的障碍就越多。

实际上,妨碍我们倾听孩子或者是阻碍孩子跟我们讲话的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我们的评判。孩子还没说,我们就说“别说了,这有什么好说的”,“哭什么哭,这有什么好哭的,你怎么还哭呢”?都有一个预算的评判。比如——

这怎么行,这不允许vs你是怎么想的

例:妈妈,我不想上学了。

妈妈,我恨死我们班主任了。

当妈妈听到孩子说“妈妈,我不想上学了”,经常会说“你不上学怎么办?人家都上学,你怎么可以不上学呢”?这就是评判。实际上,更好的做法是问“你是怎么想的,你为什么不想上学了”?主要是先让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我们先不要着急去评价。

有一个更典型的例子。孩子对妈妈表达对别人讨厌的态度。比如说,孩子回来跟我们讲,“妈妈,我特喜欢我们班主任”,我们心里特高兴——他要是喜欢他们班主任,那他肯定愿意听他们班主任的课喽!但是如果他说“妈妈,我恨我们班主任,我恨不得杀了他”,这时候妈妈就有压力了。你可能会说,你怎么能这样想呢?他是你的老师。或者当孩子说“我特别讨厌我姥姥”,妈妈可能马上就说,“你怎么可以讨厌你姥姥,她是我妈,你怎么能讨厌我妈呢?”

其实,如何与孩子进行沟通很关键。任何感受本身都没有错,行为有对错,感受没有对错,感受是自然而然产生的。而感受本身是深入孩子内心的一条途径,当孩子还能跟我们这样讲的时候,我们就还有跟孩子沟通的机会。就怕我们这种评判太多,孩子无心听我们讲了。因为他已经确认我们从来不听。

如果再过几年,进入青春期以后,你感觉孩子什么话都不跟你讲,什么话都不说,你问他他都不说,就像跟陌生人相处,甚至有时候他跟一个陌生人都能敞开心扉,但是却跟自己的妈妈、自己的爸爸敞不开心扉,为什么?因为我们从小评判他,不“听”他的。

没有人喜欢被评判,因为任何评判都是限定。你评判说我是一个心理专家,但是我作为一个年轻人在谈恋爱的时候,心理专家就是一个负担。任何一个评价都是一个陷阱,因为每个人都是综合的,而评价只是针对人的某一个方面。所以,要想听必须敞开。对和错的标准不要那么明显,和我们相同、不相同也不那么重要。孩子可以不同意我,这不重要,我想听听他的道理是什么,这才是重要的。

你怎么是(能)这样vs哦,你是这样

例:这么简单的道理,你怎么就不明白?

这么重要的事,你怎么就记不住呢?

你怎么这么不听话?让人操心呢?

再有一个例子。比如说我们在生活当中经常说“这么简单的道理你怎么就不明白呢”?潜在的台词就是:这么简单的道理你早就应该明白了,你如果不明白那就太笨了。这种评判确实是让人非常不舒服的,因为你自己明白了,别人不一定都明白,别人跟我们是不一样的。

“这么重要的事情怎么就记不住呢?”对于我们大人来讲非常重要的事,对于孩子来讲可能并不重要;而对于孩子特别重要的事,我们也是经常忘的,经常不放在心上。这是非常普遍的事,因为大人和孩子有很多不同。

“你怎么这么不听话,这么让人操心呢?”这里也有评判的意思,就是你应该听话,孩子就应该听话,应该让大人省心,别让大人再操心了,你就应该让大人放心。其实做父母就是要操心的,甚至作为一个人来讲就是要操心的。人生的本质是什么?有一个哲学家认为,“人生的本质就是烦”。“烦”就是烦恼的“烦”,但不是烦恼的意思,是操持、操劳的意思。人只要活着必然操心、必然要操持,无论在哪时哪刻,因为你要选择。人有选择的自由,但是没有不选择的自由。就是在哪时哪刻哪天哪一个阶段,你都必须得操持,哪个时候都不会省心,除了在出生之前、死亡之后。所以,做父母的就不要希望省心,要多方面操持。如果你真的做好了这个心理准备的话,你会发现孩子越来越省心;而假如你打心底就怕孩子让你操心、就嫌孩子让你操心,你会发现孩子越来越让你操心。

二、期待

父母如果有很多强烈的未满足的期待,他们的注意力就会自然的放在如何满足自己的期待上,而看不到孩子的现实和孩子这个人。

为什么没有心思听孩子?

因为自己的期待还没有满足。

除了评判的因素之外,妨碍我们倾听孩子的还有一个因素,就是很多期待我们自己没有满足,很多人强烈要求孩子去满足。为什么没有心听孩子的?因为我们自己的心愿没有满足。

比如说,今天孩子期中考试刚考完,他回家跟你说,“妈妈,我们班一个同学刚买一个游戏机,你能给我买吗?”这个时候,你很容易就说,你先告诉我你考得怎么样,你先别说这个游戏机。作为领导是这样,我们安排工作人员出差,回来之后工作人员说风景特漂亮,这个领导就说,你先别管风景,你先说那个事办得怎么样。当一个人有期待未满足的时候,他自然去关注自己的期待,他没有心思来听别人的感受。

我给你们讲一个体验。我之前参加公众活动,什么沙龙、讲座、开会呀,各种各样的活动,最关注的就是自己表现得好不好,自己说得够不够吸引大家,够不够精彩,能不能给别人留下好印象,非常关注的是这个,其实这背后的期待是被认可。这个期待非常强,所以一个人在确认自己被人认可之前,是非常渴望被认可的。所以大家都有这种体验,这之前我就非常努力地去发表自己的观点,不太去倾听别人,这种未满足的期待就妨碍了我们去倾听别人,我们其实是听不到别人的,因为我们的期待太强烈了。

比如今天我来讲座,如果我始终没有得到认可,我非常想得到认可,那我就想表现得好一点,或者一点掌声,或者大家的倾听,或者是你脸上的微笑。任何一个证明我被认可的东西我都特别关注,而唯独不关注听众到底需要什么。

父母跟孩子也是这样,当父母对孩子的很多期待没有满足,父母对于自己的很多期待没有满足,孩子说什么父母就听不到,真的不是想听不想听,就是父母没有那个心思听,因为你的需要没有满足。好多人说倾听很重要,我要努力地倾听孩子但是孩子怎么不和我说,其实这个问题提得很好,无论你怎么努力都是很难让孩子开口,因为你评判他了,因为你期待他了,这不是一个可以猛踩油门就能解决的问题,是调转车头的问题。

为什么想让孩子听自己的?

因为这样比较可控,心里踏实——安全感

这样自己比较能发挥作用——价值感

这样自己比较能成为“好妈妈”——被肯定。

今天这期讲座是讲亲子沟通,当然也可能是我主观的揣测,其实大部分朋友可能是想听如何说服,不是如何沟通。那么,为什么父母这么想让孩子听自己的?不听有什么错?为什么要听我们?想清楚这点很重要。其实,这些都是可以理解的:当孩子听话的时候,我们心里会比较踏实,因为我们知道这样不会出错,这样比较牢靠,让孩子听我们的话,好好学习,成绩非常棒,考一个好大学,找一个好工作,那生活就无忧了,心里比较踏实。当孩子听我们的时候,我们会觉得自己特别地有作用,别人接受我们的建议会让我们感到很大的认同感。作为今天来讲座的人我必然也是这样的,特别希望大家能记住我的一句话,那我就觉得自己没有白来。这些都是自然的。请大家注意,我在讲这些的时候,对自己有一个要求,就是不要去评判好和坏,我们试图来理解我们生活中这些常见的事情。我特别地讨厌某些专家、领导,在讲课的时候采用对父母批判的方式。我觉得没有人有资格来这么说。当他这样说的时候,一定是他觉得自己不够好,他才这样说。总之,我想讲一个观点,就是“知行合一”,我比较追求我讲的每一句话都是我自己信奉的,自己做的。

还有一个非常常见的现象,就是被肯定。因为在很多人自己的童年当中,被肯定的时候是非常少的,比较少的家庭会了解到肯定的重要性。所以很多人一生都极力的追求被肯定。事实上,大多数人是太爱听好话了,太不爱听负面的话了。有的时候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就会导致吹毛求疵,就会导致自己对自己很苛刻,很不满意,这时候往往也会对孩子非常苛刻。

前不久,我参加一个课程,跟我一起上课的有一位妈妈。有一天她儿子从家里回来,跟她讲妈妈,今天我没做作业。妈妈说为什么?他说因为自习课老师没在,我就跟同桌聊天了。其实是很小的一件事,妈妈就大怒:“这怎么可以,自习课怎么能聊天呢?!回家这些事情就没法做?本来咱们家还有好多事要做呢……”像火山爆发一样暴怒了。其实是一件非常小的事情,而且她的孩子虽然这一天的作业没做,但是他的成绩是怎么样的?他们那个年级全校有500多个学生,他每次考试最差的一次是第二十名。500个人当中考第20名,这有什么不满意的?这个时候,她其实不是对孩子不满足,是她内心有很多期待没有实现。有一个经验,当我们感到伤心、生气、愤怒……等等所谓的负面情绪,如果超过3分钟,就不是这件事情本身产生的情绪,一定是我们内在有很多很多类似的情绪没有得到处理,有很多未满足的期待。经过聊天、对这个妈妈深入了解,其实她的暴怒和她的童年有关。她生长在单亲家庭,爸爸在她小时候就和她妈妈离婚走了。那个年代她妈妈作为一个离婚的女性非常地焦虑,人一焦虑就会看别人不顺眼,而最容易对自己的亲人发泄,更加容易对自己的孩子发泄。当一个人自己活得不开心的时候,最容易对自己的孩子发泄,也最容易去指责、挑剔自己的孩子。所以她的妈妈就很少肯定他,经常就说,将来没有人会娶你,就算有人娶你,你也绝对不会是一个好妈妈。这让作为女儿的她就特别地压抑、特别地不自信。因为妈妈的评价对于孩子来讲太重要了,所以我们要对父母说,最爱孩子的是父母,最能伤害孩子的是父母。因为尤其是在孩子小的时候,我们在孩子心里太重要了。现在这位妈妈工作也特别棒,老公也非常爱他,家人也非常好,各方面都非常好。但她就是不自信、就是觉得自己还不是一个好妈妈。可是怎样才是一个好妈妈呢?她认为就是让自己有一个好孩子,孩子好了自己才是一个好妈妈。所以,当她关注孩子好不好的时候,她其实更关注的是自己能不能是一个好妈妈,假如她只是关注孩子好不好的话,她的孩子足够好了,已经这么棒了。想想看,当自己那么伤心、那么害怕的时候,是不是只是因为自己太生气、害怕?

生活话语背后的期待

“你竟敢用这种态度跟妈妈讲话。”

“考这么点分儿,把我的脸都丢光了。”

“我们就这样了,将来就靠你了。”

“孩子,你要争气!”

这些生活话语背后都有特定的期待。比如,“你竟然用这种态度跟妈妈讲话”,这背后是期待被尊重,如果妈妈在社会上受到的尊重非常足够,小时候受到别人的尊重非常足够,就不会有这种生气。这种生气其实是一种害怕——连我的孩子都这样跟我讲话,那其他人怎么样?如果一个人觉得尊重够的话,她会觉得很有趣:“你今天怎么这么跟我讲话?”

“考这么点分,把我的脸丢光了。”这样说的妈妈还是靠孩子来维持脸面,还是比较依赖别人的看法,来确定自己好不好,所以这是她背后是被肯定的期待。

“我们就这样了,将来就靠你了。”没有成就感,没有获得足够的尊重和价值感的人,才会这么想。身心发展比较好的,在社会接触人群比较多的人,他们的确是感觉比较平和。我曾经采访过一个企业总裁,他就强调自己并不望子成龙。像刚才那位单亲妈妈就是因为望子成龙,而变得刻薄、对待孩子非常尖刻。父母越不成功越渴望孩子成功,因为我们的期待没有实现,自己很贫穷,就希望孩子将来不要这样,这本来是一种很自然的心理,但是这种心理往往妨碍了我们去尊重孩子自己发展的可能性。“孩子你要争气”也是非常类似的情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