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教一本通

2020-01-02 胎教一本通 胎教一本全 入学准备一本通

孩子为何喜欢反复读一本书?。

1.较小的孩子爱玩书、撕书怎么办?

桐妈支招:这是孩子爱上书的表现,因为这个时期的孩子是通过口和手探索感兴趣的事物。最好不要轻易制止,如果担心孩子撕坏了书太可惜,可以给他买一些不易破坏的布书等,或者换一些广告纸让他玩,以免破坏孩子对书的兴趣。

2.孩子出现乱翻书、倒着看等怪异的阅读方式怎么办?

桐妈支招:孩子的这些行为也是其阅读兴趣的独特表达,适当地予以尊重,才更有助于维持孩子的阅读热情。急于纠正,往往会让孩子失去阅读热情。

3.孩子喜欢重复读同一本书怎么办?

桐妈支招:幼小的孩子,由于记忆力和理解力还相对有限,新奇的词汇、表达方式和知识素材往往需要经过多次的重复才能在不断的强化中纳入长时记忆,成为可以随时提取的思维素材。当孩子重复要求陪读某个绘本的时候,家长一定要拿出宽容的态度,甚至鼓励孩子重复。

4.阅读时要不要教宝宝认字?

桐妈支招:我认为这件事可以顺其自然,只要孩子表现出识字的意愿,就指读给她听,如果孩子不喜欢这种做法,就果断中止。

5.早期阅读每周几次为好,需要固定时间吗?

桐妈支招:根据国外专家的提法,如果条件可能的话,最好每天坚持陪孩子读20分钟左右。当然,最好还是让孩子的状态做主,孩子的状态不佳时也不要强求,以免孩子对共读产生消极情感体验而逆反。同理,每天的阅读中,也不必强求给孩子固定共读时间,只要孩子喜欢,什么时候都可以开始。

扩展阅读

3岁baby为何喜欢争“第一”


幼儿期是人生智力发展的关键期,早期教育是对婴幼儿进行的全面的素质教育,早教让宝宝视觉、听觉、触觉,运动觉全面协调的发展。早教已经成为婴幼儿成长中必不可少的额一个环节了吗?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3岁baby为何喜欢争“第一””,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孩子从3岁左右就开始不断地跟别人比较:是第一名还是最后一名,是赢还是输——每个游戏对孩子来说都成了一较高下的比赛。宝贝们为什么喜欢比来比去?竞争带来的快乐与悲伤对他们小小的心灵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

三四岁的孩子喜欢和别人比赛,在幼儿园的门口,总能听到孩子们叽叽喳喳地对“接驾”的妈妈爸爸邀功请赏:“妈妈!今天我跑步得了第一名!”

“今天老师夸奖我的被子叠得最整齐。”“爸爸,今天在班上我的积木堆得最高。”总之,孩子们差不多把每个小游戏都当成一较高下的比赛。竞争意识成了小宝宝的成长动力,当然也免不了有时让他们伤心。

不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幼儿园里,宝宝们都要竞争,内容也包罗万象:谁可以把小自行车骑得更快?谁会把秋千荡得更高?谁能够更长时间地保持平衡?——这些还算比较正常的——有时比赛项目就有些“离谱”了:谁能更快吃完饭?谁第一个上完厕所?谁第一个睡着觉?……

有的父母支持孩子的竞争:社会机制就是优胜劣汰,宝宝只有在比拼中才能不断挑战自己,学会应付挫折感。而有的妈妈爸爸则,因为他们不希望孩子在压力中长大,只能在较量中才确立自己的自信。

那么到底哪一种方式更合适宝宝的成长呢?参与竞争?还是自得其乐?

我们需要先了解,竞争对于孩子到底意味着什么。根据科学家的研究结果:3岁到3岁半的时候,孩子的竞争意识就日益强大起来,不断地和他人参照、不断地更改“参照系数”——评判标准、不断地用比较来评价别人和自己。孩子的竞争有时显得赤裸裸的,甚至有点“残酷”,但是这个年纪的竞争是本能的,也是不可或缺的。宝宝在竞争中受益匪浅:学会评价自己和别人的能力;学会与他人相处(竞争也是人类交流的一种方式);学会面对压力;学会自信;学会应付失败和成功;学会自我展现等。

当然如果事事竞争、时时竞争,就会过犹不及,压抑孩子的天性,导致偏执。(这是个量的问题,不适当的量可以使水也变成毒药。)我们还是先看一下竞争对孩子的作用吧:

开始认识自己:我到底能做什么。

孩子会不断和同龄小朋友较劲,这是一种本能。3岁左右的孩子开始理解到:我是一个人,虽然个头很小、力气还没有爸爸妈妈大,但是我可以做一些事情了。从大约3岁起,宝宝开始有自己的“预谋”和“策略”,他要自己尝试一些新鲜事物,自己确定一些比较的标准,在比较中——有时和自己、有时和别人——确定自己的本事,自己的位置。

有时孩子的标准是奇特的,不像成人世界那么“唯利是图”:他们会比赛绕着椅子转圈跑而不头晕;看谁最快把一个冰块含化了;比哪一个在手腕上画的手表更漂亮;看谁溅起的泥浆更多……这些比赛虽然无用,甚至有点“无聊”,但它们是孩子成长中的礼物。孩子自制的游戏规则有时会让父母惊叹,对成人世界缺乏想象力的竞争感到厌恶。

儿童心理学家认为:大约在4岁的时候,儿童能够根据自己的经验进行自我评价,这种评价的依据就是竞争。对于孩子来说,大大小小的事情——包括游戏、吃喝拉撒——只有成或败、赢或输、领先或者落后的结果。尽管所有的竞争中只有一个第一名,也必定有一个倒数第一名,孩子们(也包括一些大人)对竞争的相对性还是看不透,他们依然有一种什么都要比一比、试一试的愿望,并为结果或沾沾自喜,或沮丧。竞争中的“常胜将军”会积累自信,而“败军之将”则渐渐变得不够自信。在这种情况下,父母需要给予一定的鼓励(这也是老少皆宜的激励策略),或者予以疏导——你虽然在幼儿园跑步很慢,但是你的手工做的特别漂亮。

至于成败输赢到底意味着什么,孩子需要慢慢的消化。孩子理解的竞争大都和能力有关,属于一锤子定输赢的“竞争”,时间和学习对竞争的影响,孩子们需要很长时间才能理解。

最早的集体意识:我能做到的,别人也能做得到。

现在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的比较,只能以父母为坐标测量自己。这样的孩子会又有两种比较极端的倾向。要么是:我所有做的事情都很伟大,独一无二——我可以用五块积木盖一个塔楼啦!要么就是:爸爸妈妈做什么都比我做得更好,他们可以用积木把塔楼盖成一米那么高,塔楼都不会掀翻在地——这无疑让宝宝倍感挫败。只有在幼儿园里,孩子才开始对自己形成一个比较现实的认识,他可以遇到一堆个头差不多的同龄小朋友。现在可以比较一下:我堆积木堆得高,还是其他小朋友堆得高?别人能做到的是不是我也能做到?这时候,每个小朋友都成为一面镜子,可以帮助宝宝更好的认识自己。

竞争如同一个刻度表,时刻标志着孩子的成长,以及衡量成长是否适龄,所以阻止孩子的竞争是没有多大意义的。孩子们会了解到:我可以做到的事情,别人也可以做到;反之亦然,每个人都可以“有所作为”。

成功和失败在这个年纪表现得很直接,因为它通常与体能联系在一起,比如说:跑步、跳高、爬山、跳远等等,竞争的标准也多半是最快、最远、最高、做到与做不到。虽然孩子在“失败”时的挫折感是真切的,但是只要批判标准是天然的,或者小朋友们自己定的,而不是外界——比如老师或者家长——强加的,孩子们就会特别快地摆脱挫折感。

父母的愿望:你可以做得更好!

小小的竞争也可以成为家庭生活的点缀,甚至成为父母们屡试不爽的家教手段:“如果你能比爸爸穿衣服穿得快,就可以得到一个‘加长版’的睡前故事”;“不许磨磨蹭蹭了,谁最快把鞋穿上,就可以得到一块巧克力。”“如果你得第一名,爸爸妈妈周末就带你去爬山”……由于竞争是这个年纪的孩子的天性,他们在幼儿园也适应了竞争机制,如果父母把比赛当成伎俩使用,孩子会乖乖上钩。这样倒也无可厚非,但是如果家庭中类似的竞争鼓励过于频繁,甚至每天都以成败论犒赏,孩子就会有过大的压力,还会产生一种让人伤心的错觉:爸爸妈妈的爱与我的成绩、能力有关。

社会的要求:显示出你的能力!

社会对人的能力要求已经达到苛刻的程度,孩子也未能幸免:你会自己系鞋带了吗?你会弹什么乐器?考过几级了?能说几句English了吗?……日常生活不可避免地给父母和孩子的生活塞满了太多的“斤斤计较”,那么我们可以为孩子做些什么呢?其实我们能做的并不复杂:无论在幼儿园还是在家里,我们应当注意宝宝的兴趣变化,根据“先天配备”增加软件支持。孩子的厌倦和好奇心一样旺盛,所以也不能信马由缰,一旦确定了孩子的长处,要给予一定的强度和压力,让孩子学会持之以恒,哪怕会有一定的排斥,因为学习习惯是需要培养的。在特长的培育中,孩子可以确立自信——我有与众不同之处。

即便不受外界多大影响,孩子也会潜移默化的接受一些现成方式来衡量自己:比如说要有比较时尚的手机;穿比较有形的牛仔裤;购置奔腾X的电脑;开个性鲜明的车……。这些庸俗的“超标”要求渗透在制造产品和制造欲望当中,就连美好的价值也处处有刻意的影子,就算父母排斥这些攀比,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被流行的东西左右,也不能干预他去和同龄人竞争。孩子们希望从游戏中有成就感,禁止孩子与他人比较会影响孩子的自我发展。

只要竞争的动力来自孩子自身,就听之任之。如果父母的虚荣心煽风点火,或者反之,父母禁止孩子与别人竞争,那都是有害的。缺乏斗志的孩子会面临很大的问题,有的甚至会用拒绝和逃避来对待挑战与责任,因为他们没有学会相信自己。

问:如果孩子不断地与他人竞争会不会太累呢?

答:不会的。因为孩子的竞争和大人的不一样,大人的标准大多是可量化的——更好更坏,而且常常由他人来决定竞争结果。而孩子之间的竞争是游戏式的,内容、规则和评判结果常常由他们自己决定。重要的是让小家伙们在游戏中竞争,以游戏的态度竞争,所以做父母的要避免这样一些“鼓励”孩子的话:“给他们点颜色看看”,“加油,你比他们强多了”……这样使游戏变成了功利的比较,而且无形中给孩子带来了压力。

问:小家伙因为得了第一名洋洋得意,我觉得不是很舒服,我更希望自己的孩子和小朋友们一块儿玩儿,而不是一块儿比较。我该怎么做?

答:父母最好不插手孩子的游戏和竞争。当然有些界限要事先确定下来:比如不要让竞争对孩子的身体造成危险,或者不能共同排斥一个弱小的孩子等等,这些需要成年人的适当指导。大人也应当注意孩子的团结,孩子不能单枪匹马的逞能,而是要有与小朋友们一起玩的能力。

两三岁孩子为何喜欢嫉妒人


为什么会嫉妒

比较中的不平等

小宝贝大概从1岁左右就会开始产生这种嫉妒的情感,两三岁时会变得比较明显。那么,当他们连很多情感究竟是什么还分不清的时候,怎么就会产生了嫉妒的心理呢?

一位心理医生这样解释道:“这个阶段的孩子,正处在一个认识自己的过程中,他们把自己当作一个真正的独立个体来认知。那么他们靠什么来建立这种认识呢,就是靠主动地把自己和其他的人做比较。”因此,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往往是一个看去很小的“不平等”——“别人有,我没有”或者“妈妈抱弟弟,没有抱我”等等,就会被那些小家伙认为是一件很严重的事,从而生气或哭泣。

渴望爱和关注

其实不仅仅是孩子,成年人也同样渴望被爱、被关注,我们每个人,包括我们的小宝宝,都生活在或大或小的群体里,无形中从比较得出的“不平等”,极有可能引发孩子种种不安、烦恼、痛苦的嫉妒心理。而一旦嫉妒心膨胀起来,孩子就会出现愤怒、闷闷不乐的抑郁情绪。

帮助被嫉妒心困扰的宝贝缓解情绪

对于家长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要明白:对于两三岁的小宝宝,嫉妒并不是恶习,更算不上是什么“道德问题”,他们只是还太小。父母要给予他们的,不应该是斥责,不应该是娇纵,也不应该是回避。而是要用智慧和耐心,引导他们健康地把握自己的情绪和欲望。下面这些方法,也许能够帮助你缓解孩子的嫉妒情绪,并且给他们以正确的引导。

不要否定他的情感

当你的孩子让你把那个抢了妈妈怀抱的小baby扔掉时,你不要马上就斥责他,而要正视他的这种强烈的感情,告诉他:“我知道你有的时候希望小妹妹走开,特别是当你希望我跟你玩儿的时候。但是我现在正忙着给她换尿布呢。我当然一样地爱你,但是我们最好还是等你的小妹妹睡觉了,再找机会一起玩儿,好不好?”这时你也可以让他坐在你旁边,边给小baby换尿布,边给他唱歌。

给他一个也可以自豪的理由

丽丽看到莎莎天生的自来卷头发很漂亮,而自己却没有,难受得直哭。丽丽妈亲切地抱起她说:“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美丽,就像别人也会羡慕你直直的头发一样。”然后妈妈给丽丽梳了两条麻花辫,系上了漂亮的蝴蝶结。丽丽开心极了。丽丽妈通过这种方式让丽丽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和优势,要学会欣赏属于自己的美丽。

转移他的注意力

当你的小宝宝想跟大一点的孩子一起玩儿,可大孩子却不愿意带着他玩儿时,他可能就要产生不愉快的嫉妒心了。这时,你可以先对他的这种感情表示认同,然后分散一下他的注意力,找一些你可以和他一起玩儿的有趣的游戏来玩。

作为父母,首先应正视并尽量去理解小宝贝的嫉妒,但同时必须意识到,嫉妒毕竟是一种消极的情绪。学习调节和克制嫉妒心理,是一个很微妙的长期的过程。

好方法教您让孩子喜欢读书


宝宝从出生到长大,离不开的就是教育。我们可以通过以辅助游戏的方式,对幼儿进行早教。早期教育可以让孩子更好的融入陌生的环境,让孩子更好的接受教育。你都知道哪些早教知识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好方法教您让孩子喜欢读书”,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1、每天定时给孩子朗读,讲故事或讨论书中的人和事。故事能满足孩子情绪上的需要,对于幼小的孩子可以在睡前给他们讲故事;对于年纪较大的孩子可以和他们讨论看过的书。

2、利用益智的电视节目刺激或提高子女的阅读兴趣。例如科技片、卡通片或据名著改编的儿童剧。

3、引导孩子多读报章杂志。报刊大多反映了一些贴近我们生活的新内容,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往往有不少参考价值,且对培养阅读习惯有好处,家长应为孩子订阅三五种报刊。

4、鼓励孩子记读书笔记。随便写什么都可以,写个简单的书名也好,要培养孩子从阅读中获取知识的习惯。

5、孩子喜欢模仿父母,父母应以身作则,时常在子女面前阅读,让子女觉得阅读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像吃饭、睡觉一样的自然和必要。

6、阅读是一项终身受用的生活技能,也是一种生活乐趣。父母切勿过于看重阅读的教育功能而忽视阅读带给孩子的乐趣。因此选择读物时要照顾孩子的兴趣、口味和情绪上的特殊需要。童话、小说、散文、科幻、探险、历史,只要是健康有益的,只要是孩子喜欢的,都可以让孩子选来读。

7、要注意观察孩子读书的兴趣。如:当孩子走近书柜(无论商店或是家里)时,他是否径直走向某个特定的书架?他是否懂得到哪里去找科学书籍、小说或诗歌?如果孩子阅读时,看看孩子是否迅速进入了阅读,他实际阅读的时间有多长,是否经常谈论与书有关的内容等。如果孩子能自己直接找到一本书,不看其他的书,阅读时迅速进入情境,阅读时间较长,经常与伙伴谈论书的内容,或做有关的游戏,则说明他对这类书感兴趣。

8、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这些习惯包括:爱惜图书,保持图书清洁,不撕书,不折页。鼓励儿童保存看过的图书。

9、经常带子女参观书展、逛书店,并给孩子买书。书是最好的礼物,玩具只能给孩子以有限的乐趣,而一本书对孩子心智的启发是不可估量的。

10、把上图书馆和买书作为家庭活动的重要内容,教给孩子利用儿童图书馆的技能,如图书馆是怎么对图书进行分类的,怎么能找到他最想看的书等。最好能参观一下儿童常去的图书馆,替孩子申请图书证,帮助孩子适应图书馆;教给孩子买书的技能。在孩子小的时候,每次买书都带着孩子,商量好买什么书后,把钱交给他,让他自己从售书员手里亲自接过书,完成模仿父母买书的过程,这样做比父母从街上带回一本书更能让孩子满足。

为什么孩子喜欢“吹牛”?


“上星期叔叔带我捉蚯蚓,在地上挖呀挖呀,挖出好多条,我还把它们放在脚上、手心儿里,可好玩了……”4岁的冬冬眉飞色舞地跟小伙伴讲他的“壮举”。站在一旁的妈妈禁不住皱了皱眉头,因为冬冬的讲述的确夸大其词了。

孩子为什么会有“吹牛”行为?

1、听话“断章取义”

三四岁孩子的专注时间有限,“听话”也有所侧重。其注意力全在自己关注的事情上面,忽略了妈妈提的条件。同时,要求孩子听一遍,就能把妈妈说过的话全部、清楚地记下来,的确比较困难。由于这个记忆上的“失误”,孩子在回忆妈妈说过的话时,便会用自己希望的样子代替记忆中不确切的部分,说出来的话自然就难免有“吹牛”的成分了。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听话”的丢三落四状况会有所改变,理解力也会提高。

2、谁都不如我

如果孩子听到的都是表扬和赞美的声音,久而久之他就确信自己是最优秀的。为了表示自己的“强大”,往往以炫耀和吹嘘使自己表面占上风,以获得心理平衡。也有的幼儿,自尊心强,好胜心切,把话说得大大的,以压倒对方来维护自尊。另外,当三四岁的孩子想引起他人注意,让别人了解他的“壮举”时,也会夸大其词。

3、想象惹的“祸”

孩子富于幻想,天马行空。但由于年龄小、生活经验少,认知能力不强,经常将现实、想象和愿望混淆起来,说出一些“大话”,比如想象着自己在海洋馆里穿上潜水员的衣服,和大鲨鱼比赛游泳。这与孩子的年龄、心理特点有一定的关系。

听到吹牛怎么办?

当说大话变成一种习惯,孩子的夸夸其谈、盲目自大就会成为不自觉的行为,而孩子的虚荣心也会越来越强。下面这些方法能帮助孩子少说大话。

1、还孩子一个真相

一旦孩子的话与妈妈的“原版”相比走了样儿,妈妈一定要还事情一个本来面目。否则,孩子很容易将自己曲解的内容和想当然的成分信以为真。

2、强化自己的说法

妈妈讲话时母子一定要对视,语速要慢,确认孩子听明白了。另外,不妨多说两遍,指望这么小的孩子听一遍就能记住是不可能的。

3、争强好胜与实事求是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但夸奖要恰如其分,引导孩子学会正确地评价自己。父母不妨对孩子的争强好胜给予肯定,但也要策略地告诉他们:争强好胜不能夸大其词。使之明白:实事求是不丢面子,言过其实才是不受欢迎的。同时,恰当引导孩子的好胜心,多鼓励。

4、孩子也要换位思考

当听到孩子夸耀自己、贬低同伴时,父母应悄悄提醒他:“如果小朋友这么对待你,你心里怎么想,是不是很不舒服?”启发他将心比心、设想一下他人在遇到类似情况时的感受。让他意识到,处处占上风的孩子,会受到同伴的嫌弃,最后就没有朋友了。然后,再给他们一些建议,比如,当他下一次想吹嘘自己有多棒时,就先来告诉爸爸和妈妈吧,“我们愿意做你的听众。”这不但能抑制孩子吹牛,还能帮他学会尊重别人、为他人着想。

5、利用“大话”激励孩子

孩子的“大话”,有助于父母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趁机引导他们分清哪些是真实的、哪些是自己想象和期望的。告诉孩子,有愿望是好事,我们要从零开始,好好学本领,朝着这个目标努力。比如,要想在海洋馆潜水,就得先学会游泳,且要坚持不懈。学潜水是第二步。

6、多带孩子去“开眼”

经常带孩子实地学习,了解事物的本质特点。有了这个基础,即便孩子的思维信马由缰,其想象也能远离不切实际的“吹牛”。

了解了以上孩子吹牛的原因及纠正孩子吹牛的方法,就不难改正好吹牛孩子了。

胎教一本通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