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嫉妒

比较中的不平等

小宝贝大概从1岁左右就会开始产生这种嫉妒的情感,两三岁时会变得比较明显。那么,当他们连很多情感究竟是什么还分不清的时候,怎么就会产生了嫉妒的心理呢?

一位心理医生这样解释道:“这个阶段的孩子,正处在一个认识自己的过程中,他们把自己当作一个真正的独立个体来认知。那么他们靠什么来建立这种认识呢,就是靠主动地把自己和其他的人做比较。”因此,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往往是一个看去很小的“不平等”——“别人有,我没有”或者“妈妈抱弟弟,没有抱我”等等,就会被那些小家伙认为是一件很严重的事,从而生气或哭泣。

渴望爱和关注

其实不仅仅是孩子,成年人也同样渴望被爱、被关注,我们每个人,包括我们的小宝宝,都生活在或大或小的群体里,无形中从比较得出的“不平等”,极有可能引发孩子种种不安、烦恼、痛苦的嫉妒心理。而一旦嫉妒心膨胀起来,孩子就会出现愤怒、闷闷不乐的抑郁情绪。

帮助被嫉妒心困扰的宝贝缓解情绪

对于家长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要明白:对于两三岁的小宝宝,嫉妒并不是恶习,更算不上是什么“道德问题”,他们只是还太小。父母要给予他们的,不应该是斥责,不应该是娇纵,也不应该是回避。而是要用智慧和耐心,引导他们健康地把握自己的情绪和欲望。下面这些方法,也许能够帮助你缓解孩子的嫉妒情绪,并且给他们以正确的引导。

不要否定他的情感

当你的孩子让你把那个抢了妈妈怀抱的小baby扔掉时,你不要马上就斥责他,而要正视他的这种强烈的感情,告诉他:“我知道你有的时候希望小妹妹走开,特别是当你希望我跟你玩儿的时候。但是我现在正忙着给她换尿布呢。我当然一样地爱你,但是我们最好还是等你的小妹妹睡觉了,再找机会一起玩儿,好不好?”这时你也可以让他坐在你旁边,边给小baby换尿布,边给他唱歌。

给他一个也可以自豪的理由

丽丽看到莎莎天生的自来卷头发很漂亮,而自己却没有,难受得直哭。丽丽妈亲切地抱起她说:“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美丽,就像别人也会羡慕你直直的头发一样。”然后妈妈给丽丽梳了两条麻花辫,系上了漂亮的蝴蝶结。丽丽开心极了。丽丽妈通过这种方式让丽丽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和优势,要学会欣赏属于自己的美丽。

转移他的注意力

当你的小宝宝想跟大一点的孩子一起玩儿,可大孩子却不愿意带着他玩儿时,他可能就要产生不愉快的嫉妒心了。这时,你可以先对他的这种感情表示认同,然后分散一下他的注意力,找一些你可以和他一起玩儿的有趣的游戏来玩。

作为父母,首先应正视并尽量去理解小宝贝的嫉妒,但同时必须意识到,嫉妒毕竟是一种消极的情绪。学习调节和克制嫉妒心理,是一个很微妙的长期的过程。

相关阅读

让两三岁孩子听话的小妙招


仔细观察发现,不是小孩不听话,而是做父母的不会说孩子能听懂的话。这种年龄的小孩已具备一定的理解和接受能力,但这种潜在的能力只有通过适合其年龄特点的说话方式才能够被激活并得到充分发挥。那么,做家长的应该怎么说,两三岁的孩子才会听话呢?

借助孩子生活中熟悉的实物或动画形象

两三岁的孩子还不具备独立的判断能力,还不能直接依据父母口中的是、不是,要、不要,可以、不可以,应该、不应该等判断语句做出相应的行为反应。但若把他们喜爱或厌恶的各种实物、形象作为“外力”,却可以对其行为起到鼓励或制止的作用,因为在这些物象当中,饱含着他们多种纯洁而深厚的情感。譬如,小孩子都比较喜欢黑猫警长、白鹤阿姨、啄木鸟医生,讨厌毛毛虫、苍蝇、蚊子,害怕大灰狼、狗熊、刺猬等。依据小孩的情感倾向,有意识地经常使用这些物象与他们交流,就可以进一步强化小孩对这些物象的情感和行为反应。如冬冬睡觉不喜欢盖被子,爸爸说“天黑了,小朋友要睡觉了。蚊子就会嗡嗡嗡地叫着说:‘唉,我的肚子好饿呀,到小朋友的身上去找点吃的吧。’冬冬,你身上盖好被子,蚊子使劲一咬,哎哟!这是什么呀?一点也不好吃,还把我的牙齿弄歪了。再找找好咬的地方吧。”冬冬听完,乖乖地把被子盖上了。此后,每当睡觉时,只要妈妈说一句“蚊子又要出来找吃的了”,冬冬就会主动地盖好被子。

借助以小孩为“主角”的故事

快3岁的冬冬特别依恋妈妈。妈妈不在身边的时候,就哭闹不止,幼儿园的阿姨、家里的保姆怎么哄也哄不住。有一天,妈妈尝试着编了一个故事讲给冬冬听,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故事是这么讲的:“有一个小朋友,妈妈给他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冬冬。可是,这个小朋友给自己换了一个名字,叫跟—屁—虫,小名叫虫虫。因为他总是像一条小虫子跟在妈妈的屁股后面。他到幼儿园,班上的同学就问他:‘你就是虫虫同学吧。’冬冬想:班上小朋友的名字都挺好听的,虫虫这个名字多难听呀,以后妈妈不在的时候,我再也不哭了。于是,这个小朋友就又变成妈妈的好冬冬了。”爱听故事是小孩的天性,在他们心目中,虚构的情节也是真实的生活,而且对故事的内容深信不疑,尤其是把他变成故事中的主角时,他对自己在其中的表现就格外关注,如果大家对主角的表现满意,他就会高兴和喜欢,并在实际生活中体现主角的行为倾向;如果大家对主角的表现不满意,他就会反感或害怕,并在实际生活中避免主角的行为倾向。这种说话方式在运用过程中有极大的灵活性和有效性。

借助小孩心目中“权威人物”

两三岁的小孩常常会以不容置疑的口气向你表达这样的意思:你这样做不对,我们老师说应该那样做。也就是说,与小孩接触亲密、关系亲近的人的态度与行为会对他们的行为产生有效的引导作用。我们不妨把这样的人称为小孩心目中的“权威人物”。但小孩对待权威人物的态度有一个特点:当他和你在一起的时候,你的话他不一定听得进去,而不在现场的第三者却有可能被当成权威。譬如在家的时候,幼儿园的老师可能成为权威。在幼儿园的时候,父母就有可能成为权威。借助这些可亲可敬的人来引导小孩的行为,常常很灵。例如冬冬夏天洗完澡后,不肯让妈妈往身上抹爽身粉,妈妈就对他说:“宝宝洗了澡,抹上这个粉就会感觉特别舒服,再也不长那种讨厌的红豆豆了。你瞧,你的皮肤像白雪公主一样白,多可爱呀。幼儿园的申老师知道了,也会高兴的。”因为老师知道了会高兴,所以“思想工作”很快就做通了。

借助有趣的活动来鼓励

俗话说:小孩爱吃抢饭,的确如此。一个小孩吃饭可能吃得不好,要是几个小孩一起吃,他们就会争着吃、抢着吃。是饭菜香吗?不一定。原因就在于这不仅仅是吃饭,还是一场小小的比赛。小孩子一般都喜爱活动,活动的趣味性、竞争性和激励性对他们有着神奇的吸引力。我们可以有意识地把小孩的生活设计成各种活动,通过活动对他们的行为加以引导。比如,小兵不到3岁就能自己穿裤子了。看小兵穿好了裤子,妈妈拍拍手,说一句“小兵真能干”,就激起了他学习穿鞋、洗手等的欲望。实际上,小孩的荣誉感甚至比成年人还要强烈,但又很单纯、质朴,绝少功利色彩。想想一朵纸做的小红花在小孩心目中的分量,你就大可不必怀疑精神奖励在引导小孩行为当中莫大的激励作用。

实践证明,只要我们做父母的改变一下说话的方式,把引导小孩各种行为的道理同他们熟悉的形象、故事、人物、活动等紧密结合起来,耐心地启发、督促,就会发现:你的孩子原本是一个非常听话的可爱的乖孩子。

孩子总不能按家长的指令做时应注意:

●经家长多种方式的启发,孩子对指令仍没有什么反应,家长就应注意观察孩子的智力发展、接受能力是否有落后的表现,以便及时发现,及时干预治疗。

●有的孩子常常是还未听完家长的要求就急着做,因此出现偏差。

●智力发展没有任何问题,也听得懂家长的指令,但就是不愿意按家长的要求做,很有可能是孩子对家长的话毫无兴趣,是故意不愿做。

两三岁是孩子涂鸦的关键期


2、3岁的幼儿常常会吵着要蜡笔画画。除经特殊训练的个别孩子外,大部分孩子的画就是一些斜道和圈圈,不过是一些涂鸦画。

别小看这些涂鸦画,孩子在画画中往往伴随着丰富的想象。比如他们把圈叫做彩色气球,把斜道看成筷子等等。绘画比起听广播、学文字来得更直观,容易激发他们求知的兴趣。

另外,绘画又是发展孩子观察力、想象力与模仿力的重要途径,因而,2、3岁的幼儿一般对画画都格外喜欢。父母一定不要错过训练孩子绘画的良机,可以到文具店买些蜡笔及彩色铅笔给他们做绘画工具,先从画道和画圈开始,训练他们控制笔的能力,然后教他们画小红旗、小三角等简单的图形,以后还可教他们画小动物和小人。

另孩子与女孩子性别不同,爱好也有些差异,男孩子可教他们画飞机、大炮;女孩子可教她们画花朵、娃娃。这样,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使孩子不仅可以提高绘画能力,更重要的是可以发展孩子的观察、想象能力,有利于开发他们的智力。

孩子三岁了为何还不说话


孩子三岁了为何还不说话

我的亲戚有一个3岁的男孩,现在一直不能说话,听他的母亲描述:孩子1岁左右的时候说过几次爸爸、妈妈,但现在孩子3岁了,无论怎么哄,就是不叫人,后来通过与孩子的父母聊天获知,1岁左右的时候家搬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而且小区里没有一个同龄孩子与他一起玩耍,每天孩子只是自己一个人在玩,现在孩子这么大了,但依然不能正常说话,为此孩子的母亲和父亲也到儿童医院做过检查,但医生告知父母孩子并没有问题,现在孩子的父母担心孩子将来是个哑巴,为此一直很苦恼。孩子的父母也考虑过把孩子送到幼儿园,但孩子无法说话,园方人员无法与其孩子正常沟通,所以不能及时入园,而且孩子的父母为了孩子的将来又搬回原来住的小区,尝试让孩子与同龄的孩子一起玩,但效果依然不好。孩子的父母为了听一句爸爸、妈妈等了很长时间,内心的煎熬、痛苦无法言说,希望专家能帮忙找到一个好的解决办法。

不知这个孩子平时能否听懂父母说话,并且根据父母所说做出一些回应?如果可以,并且他1岁左右的时候也曾经叫过爸爸、妈妈,经过检查也没发现什么器质性的问题,那就说明孩子本身没有问题,可能需要从家庭环境来查找原因了。首先,孩子的语言发展需要有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只有提供这样一个环境,他才能从环境中学得语言。不知这个孩子的父母及其他家人平时跟他交流是否足够?其次,孩子有表达自己的欲望,前提是他没有压力。如果父母为了听到孩子开口,不断地给他提要求,甚至“逼迫”他开口,那么,要求他说话就会带给他非常多不愉快的心理体验,他就会更加抵制这个事情。再次,如果家里长辈没有给予孩子足够的关注与爱,孩子就可能让自己出现一些“问题”来吸引家长的注意,因此,家长也需要反思一下,是否给予了孩子足够的关注。最后一点,如果家庭成员之间关系欠佳,经常当着孩子的面争吵甚至有家庭暴力行为,那么,孩子的内心就会有非常严重的不安全感,他也会尝试对外关闭心扉,不说话就成了他自我保护的一种方式。建议家长在排除上述种种可能的前提下,多陪伴孩子,多跟他轻松自在地游戏,并且看淡孩子不说话这个事情,更不要逼迫孩子说,而要在跟孩子交往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去描述你们耳闻目睹的一切以及你们彼此的感受,通过这些实实在在的语言情境给予孩子更多的语言刺激,耐心等待他自我成长。如果家庭关系存在问题,那就先试着去改变一下家庭关系。家庭的问题消失了,孩子的问题某一天也会自然消失。 

宝宝为何不喜欢洗头?


许多年轻的妈妈都为自己的宝宝在洗头时哭闹不休而烦恼。其实,婴儿害怕洗头多半是与安全感有关,只要妈妈做好安全措施,也会让宝宝爱上洗头。

许多年轻的妈妈都为自己的宝宝在洗头时哭闹不休而烦恼。事实,幼儿害怕洗头,这种现象与幼儿在被洗头时缺乏安全感有关。洗头时,幼儿的躯体往往被悬空横放,仿佛摇摇欲坠,改变了原本安全稳定的姿势而使幼儿产生恐惧心理,因而在洗头时哭闹不休。

不妨在洗头时让孩子的身体尽量靠近妈妈的胸部,与妈妈的上身接触,小孩的头部也不要过分倒悬,稍微倾斜一点便可以了。洗头时,妈妈不断说:宝宝乖,现在妈妈给你洗头,妈妈在身边……等类似的话,以增加幼儿心理的安全感,几次之后适应了,幼儿也就不哭闹了。

哭闹的另一些原因,如与水的温度以及洗发剂的使用是否得当有关系。一般使用温和的水,以及不用含薄荷等刺激性药物浓度太高的洗发剂,可使小儿不致因为不适而哭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