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矛盾有关的童话故事
2020-01-02 与矛盾有关的童话故事 入学能力准备 怎样培养幼儿的入学准备培养孩子自己解决矛盾的能力。
孩子在交往中遇到各种矛盾冲突很正常,但该如何教会孩子自己解决这些问题?只有当父母学会该做的时候,孩子才能学会自己解决问题。
争吵发生在一堆积木、一个玩偶和两个小姑娘之间。5岁的莉莉搭了一个城堡,但她的城堡却搭到了小米过家家的操场上。小米拿着玩偶小马,一下就冲撞到莉莉的城堡上,把它撞得唏哩哗啦。你装散了我的城堡!莉莉几乎是咆哮起来。可那是我的小马跑步的地方!小米也非常愤怒。莉莉一把拿走了小米的小马,不还给她,小米大声地喊着:还给我!还给我!这时该怎么办呢?
有的父母也许会想,这时最佳的解决办法就是:要么没收小米的小马,要么警告莉莉到其他的地方搭积木,总之,分开他们,让他们不要互相打搅,也就不会再继续争吵了。但作为一个有着多年经验的幼儿园老师,我认为,帮助孩子们自己去学习处理发生在他们之间的矛盾,要比直接介入去为他们解决、告诉他们具体需要做些什么,会更有效。
专家说:事实上,当父母们鼓励孩子自己去想办法解决他们遇到问题时,孩子通常可能会对处理的结果更加认同和满意。他们会很乐意、很配合地按照他们自己想出来的解决办法来解决问题,而通常不会出现抱怨或者抗议。的确是这样的。
很多时候,也许我们可以通过大人的协助,来引导孩子怎么处理他们之间的矛盾。下面就是一些我经历过的有效办法,推荐给你们。
不要怒火了事
4岁的军军正在摆弄他的飞行大队,每一架小飞机都是那么精致和漂亮。在一旁看了半天的表弟芮芮拿起了两架:我想要两个!不行!那是我的!你凭什么不分给我玩儿!我说了那是我的!
你很可能这样做:
跟你们说了多少次了?!不要争抢、不要打架!如果你们不能好好玩儿这些飞机,我就把他们都收起来,你们谁也别玩儿! 更有效的方法是:
没收所有的飞机,也许能够制止他们的争吵但只是这一件事、这一分钟,也许他们马上还会因为其他的东西、其他的事情再次吵起来。关键就是要打破他们这样的循环,让孩子认识到问题究竟出在哪儿。看来你们之间出现了一些问题。告诉他们问题不仅仅是飞机应该属于谁或者给谁玩儿,让孩子们先冷静下来;同时,这也能留给家长自己思考一下的时间,不至于被孩子们烦得一腔怒火,反而起不到指导他们的作用。
你们坐在一起,让他们各自说出自己认为问题出在哪儿,这样的好处也是可以使得他们能够彼此倾听对方是怎么想的。一旦他们开诚布公了,你可以用一些有帮助性的问题来指导他们去解决当下的问题,例如,军军,你能不能和芮芮一起想出一个不吵架也能解决问题的方法呢?如果军军说:那我给他两个直升飞机行吗,那两个小飞机我想放在我的飞行大队里!好吗?让孩子互相商量,取得彼此一致认可。
不要用贿赂的方式
4岁半的豆豆正在和小朋友们一起踢球。突然,豆豆喊着就跑到了妈妈面前:晨晨他踢了我一脚!而妈妈刚才在和人聊天,并没有看到究竟发生了什么。
你很可能这样做:ZJ09.Com
好了,不要吵了。如果在我们回家之前,你都能和小朋友一起好好地玩儿,那一会儿路上,我就给你买一个双色的冰激凌!
更有效的方法是:
贿赂的方式,永远不能帮助孩子成长,甚至还会给孩子一种错觉:即便他们表现不好,也还是能够得到好处的。因此,这类情况,就一定要找到问题的根源。在这种情形下,通常我们习惯问孩子:发生什么事啦?但这种问话得到的答案却十有八九是孩子继续重复他的噩耗(例如他被踢了),或者是他根本说不出究竟。因而,这需要大人首先进入细节,例如问他:在刚才晨晨踢你之前,你们在做什么?孩子就会跟随你的问题,来提供你可能需要的信息。例如豆豆就回答妈妈说:我们在踢球!晨晨不给我球,我说他是蠢猪!结果他就踢我!
一旦了解了全部的情形,父母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帮助孩子们认识他们之间发生矛盾的原因,尤其是他们各自存在的问题。告诉他们,骂人和踢人都是非常不友善的表现,不能因为别人先做错了,自己就可以也做不好的事情。不仅要让他们认识到道理,更重要的是让他们自己说出怎样处理目前的矛盾,例如道歉、选择新的玩儿法或者协商让彼此满意的相处规则。帮助孩子自己处理问题的时候,多用一些你有什么主意吗你觉得你们应该怎么做呢这样的话语,孩子会感到他自己有权利也有责任去思考自己的问题。而只有你相信了他们有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自己也才能更有自信。
相关知识
怎么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
1、给予孩子充分的信任。一个两、三岁的孩子能让人信任什么。是的,他们很小,很无知,也很无能,但是他们是有潜力的。小到自己上厕所,大到自己整理房间,你相信他,鼓励他,他就会努力去做。第一次做不好,你要相信他第二次能做好,第二次做不好,还有第三次、第四次。信任,是一个人成长的最大动力。孩子在信任的目光下学会走路,他也将在信任的目光中学会做好自己的事。
2、教给孩子方法。这是对第一条的补充。你可以信任孩子能自己过马路并放手让他去实践,但是,如果你不教会他辨认红绿灯,不教会他如何应对突然而至的车辆,那这种信任就是盲目,甚至是危险的。在放手让他去做某件事之前,你必须告诉他步骤、方法和注意事项,并引导他最基础的事做起,由易到难,循序渐近。教他做比替他做也许会更麻烦,但授人以渔又绝对比授人以鱼更有意义。
3、适当示弱。家长什么事都替孩子想到了、做到了,那孩子做什么。家长要给孩子创造自己动脑、动手的机会,而且最好不要安排、指使他去做什么,而是应该尽可能的发挥他的主观能动性。
4、态度坚决并有耐心。在培养孩子自理能力的过程中,可能会有一些周折,比如,孩子刚开始兴趣很高,但过不了多久就开始打退堂鼓,或者费了很多功夫,孩子仍然学不会,这就需要家长有耐心,而且态度坚决:自己的自己做,不能指望别人。同时,家长也要对孩子多表扬、多鼓励、多引导,少否定、埋怨、少指责,帮助他尽快进步。
锻炼孩子解决纠纷的能力
好奇是入门的钥匙,兴趣是求知的开始。为了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我们要适当的对幼儿进行早教。早期教育可以让孩子更好的融入陌生的环境,让孩子更好的接受教育。你们有对自己的孩子进行早期教育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锻炼孩子解决纠纷的能力”,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孩子间的纠纷通常发生在一起玩耍、游戏的过程中,是孩子交往过程中的正常现象。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孩子间的冲突、纠纷有利于培养儿童的自我意识,有利于培养孩子学习与人交往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还可以锻炼儿童的坚强意志。因此,父母对于孩子间的纠纷采取何种态度是十分重要的。
一般来说,两个孩子发生争吵、纠纷,必然有一方吃亏。孩子吃了亏,有的家长是“惹不起,躲得起”,把自己的孩子带回家“闭门一统,划地为牢”,限制孩子与同伴交往。这样做的结果会使孩子变得不合群,缺乏人际交往的能力,形成内向、怯懦、孤僻性格。家长中更有“代儿骂、代儿打”的,自己孩子吃了亏,怒火中烧,“御驾亲征”,拉着孩子去“算账”,这样同样会使孩子变得不合群,养成依赖父母、不敢独立处事的心理,且有失风度,造成邻里关系紧张。可见,上述两种做法都是错误的。
孩子间发生纠纷,自己不会解决,家长该怎么办呢?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镇定自己的情绪,弄清楚事情的经过。孩子发生纠纷后,家长首先要冷静,镇定自己的情绪,不能皂白不分地说:“谁欺负你了,找他算账去”等等,使孩子造成“爸爸妈妈向着我”的感觉。应心平气和地告诉孩子:“爸爸妈妈只有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才能发表意见。”引导孩子如实地将事实经过讲清楚。在孩子讲述的过程中,家长不能给予诸如“是谁先动手打的”、“你没有动手,对吗?”等错误的诱导、暗示,而鼓励孩子讲真话,做个诚实的孩子。
2、与孩子共同分析情况。爸爸妈妈应和孩子一起分析事情发生的根源,即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是别的孩子无意识的行为,还是自己孩子不对;是自己的孩子还是别的孩子确实以强凌弱,以大欺小。在找到事情根源后,家长不要急于发表意见,而应让孩子想一想该怎么办,这样既可以培养孩子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又可以了解孩子的真实态度,便于针对性地进行教育。
3、指导孩子自己处理、解决纠纷,孩子间发生纠纷,爸爸妈妈应指导他们明辨是非、处理、解决。对于别的孩子无意造成的过失,应教育孩子持原谅对方的态度;孩子自己错了,则应启发、引导孩子向对方道歉。倘若责任完全在对方,则鼓励孩子鼓起勇气,去和对方讲理,从而培养孩子互相谦让、礼貌待人等良好品质。
4、和对方父母交心。孩子间发生了纠纷,家长最好能抽出时间诚恳地和对方父母交交心,彼此谅解,和和睦睦,易使孩子受到感染,化干戈为玉帛,在以后的日子里友好相处。
5、不要约束孩子的交往。爸爸妈妈不要因为孩子间常发生争吵纠纷而限制他与同伴交往,应创造条件,鼓励孩子与人交往,让孩子在交往、冲突、纠纷中获得经验,促进其社会性的发展。
如何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和社交能力?
宝宝出生后,就在不断地学习适应周围的环境,这是一个很艰难的任务。为了发展正确的社会行为和自我帮助的技巧,宝宝需要许多帮助和指导。当宝宝学会走路后,你可以每天让他做些力所能及的小事来培养他良好的习惯,例如让他协助你摆桌子、扫扫地。通过帮助父母做家务,他会逐渐懂得责任与义务,懂得尊敬他人及他人的劳动成果。良好行为举止的习惯是生理成熟和重复训练相互作用的产物。在宝宝表现出良好行为前,你应该反复地对他进行言传身教。最终,只要跟他说一两遍,他就可以回忆并再现学过的良好行为。
家长应该教育宝宝怎样与别人打交道,告诉宝宝哪些行为会被社会接受。父母应给宝宝提供更多的机会去与家庭以外的人接触,并尝试建立友谊。同情是对他人产生怜悯之心并能够理解他人感情的一种情感。宝宝很小的时候就会表现出同情心。例如,当你的宝宝还是婴儿时,他在看到或听到别的婴儿啼哭时也会哭。当然。同情心的具体表现形式会随发展阶段不同而有差异。对于已经有了自我意识的早期儿童来说,他会为其他人的疼痛而感到痛苦。所以,他会试图去主动帮助他人,此时他们普遍的反应是寻找自己的妈妈,并让妈妈去帮忙。2-3岁的宝宝,开始认识到那个遭受痛苦的人是与他没有联系的另一个人。到4、5岁时,宝宝会开始出现一种另外一种同情心,例如,如果其他小朋友受到家长的责骂,他会为小朋友感到困窘,也能感受到朋友所经历的痛苦。通过让宝宝了解他的世界是不断变化的,你可以帮助宝宝发展同情心。在解决问题和危机的过程中,父母起着重要作用。在给宝宝提供可依赖、可预知并充满爱意的环境的同时,也为宝宝发展信任感打下了牢固的基础。宝宝会在信任感的基础上,学习建立牢固的友谊。当然,也不要忘记告诉宝宝潜在的危险,比如应该怎样对待陌生人等。
8个月孩子的自理能力培养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早教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为了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我们要适当的对幼儿进行早教。正确的早期教育可以让孩子的智、德、体、美的到全面发展,我们该如何正确的为宝宝进行早期教育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8个月孩子的自理能力培养”,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宝宝的自理能力培养
8个月的婴儿生活中有什么事情能自理呢?不细想的话似乎没有,吃、喝、拉、撒、睡一件也离不开大人。其实不然,积极地培养孩子自理能力是非常重要的。8个月的生活自理还包括最早的坐便盆的训练。
首先,孩子要学的必然是吃。8个月学吃包括用杯子喝水,用小勺吃饭,还包括用手抓着馒头片、饺子、面包等能直接入口的东西吃。学习用杯、用勺的过程实际还有利于大脑发育。手眼协调和手的精细动作的发展,是提高孩子智力的过程。
家长要选择适宜孩子学习的用具,比如可以用双手抓住的有嘴的塑料杯。这种杯子轻盈、鲜艳、摔不坏,水不容易洒出来,孩子双手捧杯可以拿得比较稳。勺子应该选择软塑料小勺,这种勺绝不会伤着孩子;还有一种斜把的勺,孩子不用掉转手腕就可以把勺尖对准嘴巴顺利地吃到食物。
其次,家长要善于帮助孩子使用杯和勺。比如帮孩子托起杯底让他喝到水;用另一个勺做示范,让孩子模仿你用勺,并保证在30分钟内吃完一顿饭。
第三,孩子学用杯子和小勺时,开始掌握不好一定不可训斥和讽刺他。孩子的心灵之敏感有时是我们始料不及的,或许你不经意的斥责使他就此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孩子学习任何本领时家长的鼓励和耐心地指导都是最需要的。
总之,好的习惯让孩子受益一生,因此从小培养宝宝好的自理能力对孩子的成长有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