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神经学来看,神经对一直不停地进来的刺激有饱和的现象,疲乏了就不再处理它了。这就是为什么“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的道理。

孩子在上了八个小时的课之后再去上补习班,继续学同样的东西,神经已经疲劳了,学不进去了。在记忆的研究上有个现象叫Release from Proactive Inhibition(前向抑制中的主动释放),是指当我们一直在做同样性质的记忆时,记忆的项目会相互干扰。例如记忆花卉的名称,每一次记10种花的名字,当进行到第三个名单时,再去问受试者,哪种花在第几张单子上,受试者已经记不清了;但是如果这时换成10个家具的名称,受试者的记忆会立刻回复到跟第一次记花卉时一样的好。

在课程的安排上,我们每四五十分钟就得换另一科目来上,就是怕造成孩子学习上的饱和;而且一天不能学得太多,到一定时间就要休息。但是父母在送孩子去补习班时却忘记了这一点。

人不是机器,在疲劳后,反应会迟钝,会“有听没有见”,所以我们常在补习班上看到目光呆滞的孩子,手在无意识地抄着黑板上的公式,难怪会有孩子在桌子上刻下了“我在浪费生命”这句无声的呐喊!

有人做过一个“练习”实验,受试人是一对双胞胎兄弟。在他们11个月大时,先训练双胞胎的哥哥走路,然后记录兄弟两人可以独立行走的时间。经过训练的哥哥果然比弟弟早一些开步走,但是等到弟弟13个月时,他也学会了走,而且后来走得跟哥哥一样好。

先前的练习固然可以使某个行为提前出现,但练习并没有很多的帮助,时间到了,孩子成熟了,行为自然水到渠成地出现。脑神经发展的研究证实了这一点。父母根本不需要特别开发孩子的智力,只要给他正常的家庭环境,他的脑就可以发育得很好;而且父母不要对孩子限制太多,不要给孩子设立太多的规矩和目标,要让孩子任意去探索。童年时越爱探索的孩子,长大后越聪明。因为他到处跑,到处玩的经验,促进了大脑神经元的连接,而我们现在对智慧的新定义是神经连接的密度。

作为家长,松开你的手,让你的孩子尽情地去翱翔,不要用人力强求,也不需用人力强求。

家长也不要指望高级玩具可以让孩子变得更聪明。最近有个研究发现,3岁时被判定为外向的孩子,11岁时,学业、人际各方面的表现都比内向的好。这其实一点都不奇怪,内向的孩子是自己玩,而外向的孩子喜欢跟别人玩。对3岁的孩子来说,同年龄的玩伴是最好的玩具,远远超过昂贵的机器人或遥控车。因为后者的变化有限,而前者的变化无穷。无穷的变化会刺激神经的发展,增加神经之间的连接,而现在我们知道记忆、创造力、理解力就是同步发射的神经回路。

了解到这些,我们就能认识到,“顺其自然”四个字是最好的育儿真经。当你顺其自然时,孩子自然就会把天生的长处发挥出来,自然就会去做他拿手的事,做得好会促使他更喜欢去做。这种正回馈会使他天生的长处很自然地显现出来。有了自信,这个孩子才会有勇气去面对未来,才会成功。自信来自他人对你长时间的肯定,不是每天早上对着镜子大叫三声“我最棒,我最强,我最好”就可以达到的。

现在很多孩子不快乐,因为他的兴趣、长处不符合主流的趋势,而被强压抑了下来。更多时候他是忙着补习,玩父母要他玩的东西,看父母要他看的书,被动地生活学习,没有时间去了解自己的长处在哪里。当孩子养成被动学习的习惯后,再好的天赋、再好的智力,也无用武之地。

唐代柳宗元借种树的郭橐驼之口说得好,要让树长得好,必须“其根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种下去了,就要放平心态,耐心等着,不要时时挖起来看,让它在春风细雨中自然生长,它自然以茂盛的果实来回报你。

相关阅读

早教教什么?养育孩子好都要顺其自然


对孩子是该“穷养”還是“富养”,这一异议一直都存有,也分不上谁高谁低。实际上,养育孩子是自己家的事儿,量力而为、随遇而安为最好是,穷养還是富养不可以只凭字面去了解。

在物质条件日渐丰富多彩的今日,许多 父母在无形之中的确“富养”了孩子,一直倾尽全力给孩子最好是的,“富养”不仅仅仅化学物质层面,精神层面上的“富养”也不可以忽略,塑造孩子有一个健全的人格,不会受到外部化学物质的引诱,这才算是真实实际意义上的“富养”。

此外,要塑造孩子有恰当的心理状态,接纳一些社会现象,他人有着的精神财富,自身不必盲目跟风,关键是要用自身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去造就这种財富。“穷养”还要重视挫折教育,使他在持续栽跟头中越来越更完善。

一般来说,男孩养斗志,女生养气场。例如看待男孩,能够 多一点自立自强的文化教育,不怕困难,想要吃苦耐劳,要对将来挺大理想;看待女孩子,有标准得话学习君子六艺,修身养性,让孩子学好关注他人,帮助他人。

穷养富养要多效合一

大家如今关心孩子的“穷养”、“富养”关键核心点取决于孩子的品性塑造层面。孩子和闺女在社会道德、品性的塑造上面需有“穷养”“富养”的重要性。富养孩子有宽阔和见识、丰富多彩的专业知识、优雅的气场、得当的礼仪知识,穷养孩子有坚强的意志力、单独的个性化、节俭的质量、良好的心态,因此无论是男孩女生,做为父母都期待她们二者兼具,因此,在穷养還是富养的难题上不必太担心,都有益处和优势。

穷养化学物质富养精神实质

男孩和女生个性化不一样,男孩调皮爱动,女生娴雅比较敏感,因此在教育方式上也需有不一样。能够 激励男孩把调皮转换为聪慧和勤奋,激励女生把比较敏感转换为丰富多彩和强劲。化学物质上“穷”一些,使孩子不丧失奋斗精神和能力;精神实质上“富”一些,有强劲的精神层面,不容易以便权益放纵自己,这才会对她们的成才有一定的协助。

穷养富养掌握限度

对孩子如今的文化教育,大家无须有意去追求完美“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的方式,可是在生活起居中能够 让孩子做一些有意义的事的事,学会生活自立。等孩子上中小学后,父母能够 适度地给他一些零花钱,教會其投资理财的方式,掏钱但不奢侈浪费。还应让孩子们意识到,一切物件必须辛勤努力才可以换得,沒有理所应当的索要。

富养孩子层面,关键還是精神世界,标准容许得话能够 带孩子去旅行,开阔视野;报名参加适合的社会发展人际交往,搞清楚和人相处应当具有的礼仪知识;让孩子学习培训一些才艺表演,不但是兴趣爱好,还能够协助她们修身养性。

养育孩子是每名父母的责任和义务,挑选如何的教育方式也是父母的随意,可是不管“穷养”還是“富养”,必须认真去考量,挑选合适孩子的,由于孩子都必须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都应当有着全方位的素养,身心健康的人格特质和心理状态,这才算是恰当的文化教育。

早教科普:孩子弹钢琴也要顺其自然


郎朗、李云迪、陈萨、王羽佳……越来越多的中国青年钢琴家在国际乐坛上崭露头角,他们凭着精湛的技艺和辉煌的奖项,为无数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中国家长勾勒出了一副完美图景,于是有越来越多孩子开始在家长的督促之下开始了他们苦乐参半的“琴童生涯”。

学琴真的有那么好吗?什么样的孩子适合弹钢琴呢?家长应该怎么样引导和培养呢,以下就为您揭示“关于孩子学琴的ABC”——

1、学琴有什么好处?

钢琴被称为“乐器之王”。它有着优美的音色和多声部合奏的音响效果,这是任何乐器都无法比拟的,而弹钢琴则是一项高超的技艺,除了陶冶情操修身养性之外,弹钢琴在一个人的生长期所起到的作用是相当巨大的。双手手指的频繁活动会促使大脑更活跃,而双手的协调合作(以及脚部踏板的配合)则使左右脑功能同时得到开发,身体各部分的协作能力更佳,所以说“弹钢琴会使人更聪明”这句话是很有道理的。孩子的脑力、听力、灵活度、协调度都很因为弹钢琴而增强。

2、孩子多大开始学钢琴最好?

一般而言,孩子五六岁的时候更适合开始学习弹钢琴,因为这个年纪的孩子已经有了一定的自制力,可以坐下来听老师讲解和指导了,同时他的审美能力也有所提高,可以慢慢地体悟音乐之美了。而现在很多家长让孩子两三岁就开始学习弹琴,这是笔者所不提倡的,因为那么幼小的孩子还是更需要的玩耍中成长和锻炼,过早地学琴会令他们损失很多童年的快乐。

3、孩子弹钢琴,家长是不是越狠越好?

众所周知,郎朗的成功和他的父亲郎国任极其严苛的教育方式有很多关系,所以很多家长想效仿郎国任,用一种残酷的方式逼迫孩子练琴,笔者建议千万不要这样做,毕竟郎朗只有一个,毕竟不是所有的琴童都能成为钢琴演奏家,孩子的天赋、良师的教导,还有良好的机缘,对于一个人能否成为成名成家都是至关重要的,所以不要以简单粗暴的方式去终结孩子童年的快乐。

总结:总而言之,孩子弹钢琴也要顺其自然,家长不要抱太大的功利之心,还是更应该引导孩子从中领悟音乐带来的愉悦和美好,一定要记得毕竟郎朗只有一个,而孩子的童年也只有一次。

早教知识大全:顺其自然更利于孩子智力发育


现在孩子发育的都比较早也快,所以很多家长认为教育要趁早,的确是,不可否认,提早对孩子进行数学、语言等方面的教育是比较有效的,但是这个早一般也是到孩子3岁以后,很多父母在孩子1岁多甚至不到1岁,就以一个3岁孩子的标准要求,为孩子立下各种各样的规矩,其中,有专家指出,过多的条框会影响孩子的智力发展。

现在很多父母在聊天时总是提到自己孩子比正常规律的时间提早学会了一些事情,比如:提早走路、提早说话、提早出牙等等。其实,这些提早未必很好,例如下面这对我曾经遇到过的父母。

有一天春天的清晨,我带女儿外出散步,,看到对面有对夫妻,牵着一小孩,说是牵着,不如说是被夫妻两个架起来。小孩的身子向前倾斜,脚也近似悬空。孩子站在那哭闹,可是,两人还不停地说着:“宝宝,快走。”

我赶上去询问,知道小孩才十一个月,可是夫妻俩却急于教孩子走路,全然不顾孩子的哭闹。孩子妈妈问我:“你的女儿什么时候会走路的?”我想了想说:“大概一岁两个月的时候吧。”她说:“走得不算早啊,我宝宝才十一个月,都想学走路了,你看,刚才他走得好不好?”

我不好回答,只好说:“孩子说话走路顺其自然的好,勉强让他学走路,对他身体说不定会有影响。”夫妻俩听了显然有些不高兴。他们说:“老人说了,走路早的男孩事业有成。”

我看着那对夫妻,依旧认真架着孩子来回走,不禁为那孩子担心。其实,让孩子自由发展,父母适度引导是可以的,但未必一定要孩子在父母规定的条框里成长。那样,孩子能有自己的幸福童年吗?

早教,最好的老师是父母


如今,早教是个热词,也是时尚。特别是年轻的父母,唯恐在早教上落在人后。但细细一考究,发现早教仿佛一桶越捣越浓的糨糊,令人迷糊,也容易让人被忽悠。

在我国教育法及教育行政规章中,似乎找不到“早教”一词,规范的提法是“学前教育”。早教,如何谓之早?有一种说法,3岁至6岁是学前教育,3岁之前的统统是早教范畴。其实,说白了,这是早教机构抢占市场自己划出来的“势力范围”。

即便是3岁前,早教的提法也不尽科学,突显的问题是究竟“教”什么。“以养为主,教养融合,强调婴幼儿的身心健康是发展的基础。”这句话可以解读为:3岁前应当以养育为主;对宝宝的教育内容和方式,应当与养育目标结合在一起,不能教大于养甚至以教代养;施以的一切教育,都应当以尊重和满足宝宝的身心健康为前提,切忌拔苗助长。

0至1岁主要是建立亲子关系,父母在照料婴幼儿的过程中,充分的体肤接触、感情表示、行为表现和语言刺激,会对婴幼儿的成长产生深远的影响;1岁以后,随着动作能力、言语能力的发展及活动范围的扩大,开始表现出追求玩伴的愿望,于是出现一对一的玩伴关系。”这段话至少说明一点,就是3岁前的小宝宝,他们最大的“教育”空间应当是在家庭里,他们的最好老师不是外人,而恰恰是养育他们的父母。

我们不妨给“早教”下个定义,即并非“早期的教育”,而应当是“早期的教养”,是一种让宝宝顺其自然健康发展的教养。再丰富多彩的早教,都必须建立在亲子关系基础上。因为,像宝宝们特别渴望的“体肤接触、感情表示”,再训练有素的早教专家,也会无能为力或留有破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