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现在的孩子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心理疾病的儿童越来越多,这就很容易使孩子们走向极端,那么对于有心理问题的宝宝,我们应该如何的教育呢?以下就来详细的了解下有关此方面的育儿知识吧!

父母应当怎样处理孩子的心理问题?下面给您推荐几个方法

解决孩子的心理问题要用科学的方法指导

由于传统教育观的长期影响,我们的父母不具备系统的教育子女的理论知识,教育方法不适应孩子的发展规律。要改变这种现状,小学生的父母需接受比较系统的再教育。社会也有责任给他们提供学习的条件,如举办家长学校,使家长正确认识和处理家庭同子女教育之间的关系,积极营造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最大限度地减少溺爱型和专制型家长,使小学生的父母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并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指导子女的学习和发展。

待离婚问题要谨慎

对待父母离婚,打破了原有家庭的宁静,使子女得不到完整的父爱或母爱,不少子女因此心理开始扭曲。为人父母者,当夫妻关系不和时,为了未成年的子女,千万不要轻易去赶时髦、闹离婚。即使夫妻感情确已破裂,在离婚前,也应当多为子女考虑,毕竟孩子是无辜的,而且他们正处在发展时期,给他们创设一个良好的家庭生活环境是我们的责任。

要配合学校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首先,家庭教育要重视培养孩子美好的心灵、幼稚的心灵更需要关心。首先家长要知晓孩子的心灵更加需要关心,从小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是每一个家长应尽的义务。例如小学生在学校被老师批评时,希望其他人能安慰他、劝解他,可是小学生被老师批评后,回家还会被家长变本加厉地再批评一顿,孩子肯定会感觉很委屈。因此,老师和家长应默契配合,由一方担任批评的角色时,另一方担任劝解,万不可两面夹击,要给孩子“温暖的家”的感觉,家庭教育要重视培养孩子美好的心灵。幼儿疾病

其次,要倾听孩子说话。家长往往习惯于自己说话,让孩子听话。在学校里一个教师面对几十个学生,主要也就是教师说,小学生说话的机会相对少,说心理话的机会更少了。家庭应该是孩子说心理话的地方,家长要注意把说话的机会留给孩子,特别是内向的孩子,家长更要给予重视,鼓励孩子多说话。家长不能因工作忙忽略与孩子的思想交流。特别是父亲要跟孩子作有益的思想交流,有研究说父亲对孩子的影响在孩子的健康成长中地位重要,建议工作忙的父亲们每周至少要与孩子共同用餐3-4次,在餐桌上的话题往往比较轻松,当孩子说话家长倾听时是最美好温馨的时光。

最后,宽容与约束都重要。对孩子宽容好还是严格好,并没有一致的意见,现实中家庭教育失败的教训往往过宽或过严。家长应平等地对待孩子,在宽容孩子的同时要给孩子必要的约束。过分宽容则陷于溺爱,过分严格则陷于寡爱。家长要明白这样的道理,孩子的快乐性格不会是在训斥声中养成,家长的适时表扬比其他物质奖励更能帮助孩子养成好品性,表扬孩子与约束孩子的不良行为不构成矛盾,尊定孩子愉悦的幸福人生基础从鼓励与表扬开始。儿童疾病预防

本网站小编总结:育儿专家指出,若是孩子的心理问题解决不了,会对孩子的一生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父母们学会处理孩子的心理问题很重要,希望以上的文章可以用到现实的生活育儿中!

zj09.com小编推荐

如何迅速的纠正宝宝的坏习惯(深秋幼儿教育指导)


前言:家庭都希望自己的宝宝能够养成一个好的习惯,但是我们都知道好的习惯并不是那容易养成的,这其中也与父母们的教育有关系,以下就让我来看看迅速为宝宝纠正坏习惯的方法吧!

0—10秒:迅速行动

如果孩子正拿着口红或吃着饼干,首先应该将口红、饼干立即拿走,而不是呵斥。自己也要暂时离开孩子制造的狼藉环境,以免忍不住心烦气燥,做出不当的举动。

10—20秒:保持冷静

保持冷静才能处理好问题。如果大发雷霆,甚至说他“你这个不懂事的孩子”等,只能影响他的健康成长。而且这会让孩子只专注于你的激动情绪,却不知道你要表达什么。

20—30秒:了解状况

孩子乱发脾气可能因为饥饿;看似不堪的涂鸦可能源于某个神话故事的启发……发现原因后,你就会更加理解孩子的行为,从而帮助他们改善。亲子网

30—40秒:简短对话

用简短的语言告诉孩子为什么做错及其后果。注意,这个后果不是惩罚,是事情的直接后果。孩子越小,语言越少,让孩子能明白,如“我们不在墙上画画,应该画在纸上”等。

40—50秒:承担后果

惩罚孩子是家教中的下下策,只有在多次教育和劝告后依然屡次犯错时才可以适当为之。另外,让孩子承担做错事的后果,如他打了其他小朋友,就会承担没人跟他玩的后果。

50—60秒:强化结果

教育孩子要坚持一致性。如果父母无法履行诺言,并总是吓唬孩子,如“你再也吃不到饼干了”或“一个月不许玩”,这只能让孩子伤心,到最后降低自己的权威。父母的自我约束和言行一致是教导孩子的最好榜样。亲子教育

本网站小编总结:好习惯的养成并不仅仅靠教育,父母们还要学会给孩子带一个好头,毕竟小孩子们的模仿能力都能够的强,因此家长们的言行举止对孩子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所以家长们要考虑到这一点!

农村的幼儿教育需如何完善?(幼儿入园指导)


前言:幼儿的教育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家长们所关注的重点,虽然目前许多农村都开设了幼儿早前教育,但是对于教学的内容有不少的家长们感到担忧,这是什么原因呢?以下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小女今年正上幼儿园中班。她每天一回家就开始做家庭作业,不是写阿拉伯数字,就是做算术。

女儿很认真,使出吃奶的力气一笔一划写字,但是她连铅笔也握不稳,字更是写得东倒西歪。

我认为这样做法是不对的,就想让女儿不要写字做算术了。可她却说:“老师要骂的,还要站黑板呢。”看到孩子一本正经的样子,我真不知道说什么好,小小的年纪就开始写字做算术,将来还了得,这还是幼儿教育吗?入园指导

在我的印象里,幼儿园里就应该教孩子唱歌、跳舞、做游戏、讲故事、涂涂画画等等,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团体合作精神,大可不必教孩子读书写字,读书写字是中小学生的任务,而且这样对孩子的发育也是很不利的,他们小时侯的许多不正确姿势大起来就很难改变。因此,在幼儿园里就迫不及待地教孩子读书写字,而不是教孩子做游戏、讲故事等,这样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

此外,由于种种原因,6岁的女儿已经读过3所幼儿园,我也看到和了解到其他一些幼儿园的情况,但觉得都不是很满意,总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投资少,设施陈旧,只有简单的几样玩具,如滑梯、摇篮等,而且大多还是摆设,平时根本不用。二是教学模式落后,实行封闭式教育。大概是出于安全的因素考虑,从进园到出园的的五六个小时里,全部局限在一二十平方米的小教室里进行吃喝拉撒和其他活动,真的是“圈养”啊。三是游戏活动少,读书写字多,导致幼儿教育小学化。

究其原因,我认为也有三个方面:一是政府没有投资,办幼儿园的个人也不愿意投资,导致投资主体缺失,设备难以更新换代。二是农村的家长观念落后,他们总是认为,读书写字才是学习,而做游戏是“不务正业”的表现,同时对于孩子过分的溺爱,不能有一点点磕磕碰碰。三是农村的幼儿教师素质也有待于提高,有些人跳也不行、唱也不行、弹也不行。

在此,希望在政府和有关人员的共同努力下,使农村的幼儿教育走上健康、科学发展的道路,也使农村的幼儿有一个天真、快乐、活泼的童年,而不是现在这种“拔苗助长”的幼儿教育模式。入园须知

本网站小编总结:小孩子们是祖国未来的花朵,想要教育好他们,就要从小开始做起,尤其是对孩子情商的培养,与积极向上的心态,希望此篇文章可以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并积极的改善农村的幼儿教育!

如何处理孩子的恶作剧行为


一个星期天,宝宝的妈妈有事要去同事家。宝宝缠着要一同去。妈妈因为路远而把宝宝留在家里。回来后,家里却不见了宝宝。妈妈屋里屋外、楼上楼下地边喊边找,惊动了邻居的爷爷奶奶,大伙一起找呀、喊呀,可就是不见宝宝的踪影。而当妈妈心急如焚,精疲力尽时,宝宝却若无其事地从大衣橱里走了出来,看着大伙哈哈大笑。

宝宝的这种行为就是典型的恶作剧,诸如此类的还有把水倒在火炉里浇灭炉火;故意把大人关在门外而不开门等等也都是恶作剧行为。

对待这种行为家长一般有这样几种做法:

1、是恼怒训斥,体罚痛打。家长不问缘由不论场合,声色俱厉,严辞呵斥,甚至拳脚相加,让孩子饱受皮肉之苦。

2、是溺爱袒护,轻描淡写。家长明知孩子的做法不对,可是却以孩子还小,大了自会好为理由不做批评教育,只想息事宁人地告诉孩子“不要再这样”了事。

3、是不认真对待,甚至曲解夸赞。有些孩子恶作剧的对象是别人,因此家长会觉得自己的孩子“点子多”,“机智能干”,而把它作为一件好事加以夸耀。

4、是探寻原因,批评引导。对孩子的恶作剧家长既不护短,也不粗暴处理,而是探寻其行为的缘由,指出其作法的错误或不妥处,引导孩子提高认识,改正错误。

显然,前三种做法是不可取的,正确的处理方法应该是第四种。

处理孩子的恶作剧行为时,家长要注意这样几点:

1、要从品德培养的高度来认识孩子的恶作剧行为。恶作剧行为往往是孩子无意间偶然的灵机一动,并不是其品德意识直接而真实的反映。但不重视它,任其发展,也将养成孩子不良的行为习惯。这是处理这类问题的立足点。

2、要积极引导孩子正确认识恶作剧的后果,促进孩子形成良好的品德意识。恶作剧是一种非理智行为,其后果总是事与愿违。家长要向孩子讲明其危险,引导孩子认识这种行为不光对孩子自身有一定的危险,而且给他人也带来一定的损害,从而教育孩子从小树立关心他人的良好品德。

3、要认真分析恶作剧的动机,注意区别对待。孩子恶作剧的动机有所不同,有的是对家长未满足其要求的报复,有的是出于对事物的好奇,也有的是认识上的局限,等等。因此,不可一概而论,而要区别对待,该批评的要批评,该引导的要引导,该教育的要教育。

4、发现孩子恶作剧时要及时处理,抓住时机,趁热打铁;同时要讲究场合,注意保护孩子的自尊心,使孩子乐于接受。

陪读的定义是什么(幼儿教育指导)


前言:据相关的调查得知,现在越来越多的父母加入了陪读的行列,不仅仅小学需要陪读,就连高中生,大学生都需要家长们的陪读,家长们这样的付出真的就会得到回报吗?仔细的回头想想,还不是苦了家长又害了孩子!

每天陪孩子写作业,检查作业并签字;给孩子听写生字、陪着预习课文;周末带孩子上辅导课,来回接送,耗上大半天时间;更有甚者放弃工作,举家搬迁,专职陪读……如今这样的家长陪读潮汹涌而至,不仅小学生读书要陪,初中生要陪,就连高中阶段的陪读现象也已不是个案。“过度陪读既苦了家长自己,更害了孩子。”专家建议,家长要学会适时抽身,还给孩子学习的主动权。

“陪读”战线无限延伸

在银行工作的徐女士每天下班急着要去打“第二份工”——回家陪小学三年级的女儿做作业。作业太多是陪读的主要原因,“像默写、听读、预习等作业都要家长盯着,否则孩子就会偷懒不做,抄写本、默写本、练习卷也都要家长检查签字才算完成。不陪的话,孩子不知道要做到几点才能睡觉!”徐女士无奈地说。亲子网

一项面对小学生家长的调查显示,近五成小学生回家做作业需家长陪着,四成学生需要家长监督,仅一成学生回家后能独立完成作业。

如今,“陪读”战线不断向上延伸。小萱今年读初二,最近一次物理测验有道题搞不明白,小萱妈妈硬着头皮帮女儿一起想、一起做,她重新捧起女儿的课本对照着概念解题,还查了不少教辅书。“孩子不会的题目,总不见得不教吧。”小萱妈妈调侃起自己,“从没有这么认真读过书。”

高中学生中父母陪读现象也不少见。上海民本中学教师王老师身边就有不少“陪读”家长,一些家长甚至不惜辞掉工作,做起“保姆式”的“全程陪读”。“高中家长选择‘陪读’,往往是出于让孩子吃得好一点,生活负担小一些,多点学习时间等现实考虑。”王老师说,“这些家长有‘两个担心一个减少’,一方面担心孩子因自理能力缺乏而导致学习生活混乱;另一方面担心孩子因自制能力缺失而导致学习等行为失去规范;还有就是减少孩子在日常生活上所花的‘不必要’时间,尽可能多地增加学习时间。”

家庭教育出现“异化”

“陪读现象的出现,说明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之间出现了矛盾。”王老师认为,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不可缺失的一部分,然而,面对升学考试、不良竞争等压力,许多家长失去了家庭教育的“定力”,觉得“陪读”或许是一种比较“积极稳妥”,甚至是“保险”的选择。

“殊不知,家长一旦选择陪读,就体现了对学校教育的过度参与和干涉,削弱了学校教育的‘本体’功能,同时又淡化了家庭教育在指导孩子基本生活技能、培养社会角色、规范道德情操等方面的功能。陪读,让家庭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出现‘异化’”。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家庭教育研究所郁老师的观点是“做个‘懒’家长,坚持不陪读”。“家长过度陪读,既苦了自己,更害了孩子。”郁老师说,“虽然确实有部分孩子可能会因家长无微不至的照顾和坚持不懈的督促,成绩有所上升,但同样会有孩子无形中承受家长陪读带来的压力,没有个人空间反而滋生厌学情绪。”

还孩子学习主动权

“孩子一旦放手就不行,这是家长们普遍的思维方式。”郁老师分析,从有人陪伴支持,到自己独立面对枯燥而长久的学习任务,对大部分孩子来说都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对这个时期,很多家长应该首先学会适应,正确对待孩子独立学习的成绩波动,更不要表现得比孩子还焦虑。亲子教育

对于那些陷入“陪读”深渊的家长们,郁老师的建议是,在培养孩子学习习惯的同时,不时地给孩子打打“预防针”,告诉孩子父母迟早是要退出的,孩子会慢慢接受。

对于高学段家长的“陪读”,王老师建议是:“一定要及时地在孩子面前亮明‘陪读观’。”即变简单的“生活陪读”为“学习陪读”,变单向的“监督陪读”为多向的“信念陪读”,变盲目的“攀比陪读”为有意识的“责任陪读”,变消极的“盲从陪读”为积极的“协调陪读”,引导孩子合理地处理好自己所面对的学习与生活压力。

本网站小编总结: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情,若是家长们一味的采取陪读的措施不仅仅会加强孩子们的负担还会使孩子失去学习的自主权,希望家长们能够关注更多的来自此方面的相关知识吧,学会了放手才会使孩子飞的更远!

如何处理师幼之间的关系


幼儿教育是件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它有别于其他种类的教育活动。幼儿本身就是一群特殊个体,他们可谓是富有灵魂的白纸,他们在接触社会的同时也进行着无行的渲染,未来是丰富多彩、无法预料的,而教育是极为关键的因素。

作为一名新型的幼儿教师,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怎样才能更好地处理与孩子们的关系呢?孩子是独有的生命个体,同样有被尊重的需求。尽管老师要树立一定的威信,但我们的人格是平等的,要想真正的了解孩子,就必须“蹲”下来和孩子说话,用心和他们交流。我们班的孩子都非常的可爱聪明,讨人喜欢,而我呢,本来就非常喜欢孩子,喜欢和他们做朋友,一起聊天玩游戏,倾听他们的心声,体验孩子们的快乐聪慧,可谓是孩子王,很受孩子们的喜欢。可是它也让我有几丝烦恼,活动中虽然很活跃,积极性都非常高,可过于高涨放松的气氛使之看起来有点乱乱的,没有一个很好的纪律感,影响活动的顺利开展。轻松舒畅的良好氛围和秩序感该怎样处理的更为妥当呢?我想营造那种轻松自由的环境,突显幼儿的主体性,使之没有拘束感。可在活动中我很难掌控局面,没有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因为孩子们说的欲望特别强,争先恐后地要发表自己的想法,而少了倾听的习惯,没有一个安静舒适的氛围,教育目标很难到达理想状态,活动没办法进一步开展。那么,究竟该如何达到一种最好的效果呢?我想,它是一个需要我们教师不断探索学习的过程,提高自己的教育驾御能力。

海外父母如何处理孩子任性?


有的孩子从幼儿园回来,一刻不停地在屋里又蹦又跳,一会儿窜到沙发上,一会儿又爬到床上,屋里被弄得凌乱不堪,他自己也浑身大汗,满脸通红;有的孩子看电视时,总爱把音量放得大大的,家里人简直无法谈话、学习和休息,谁要说他几句,他就大吵大闹,不管地上是水是泥,躺在地上又哭又叫;有的孩子常发“人来疯”,客人来了,喜欢拿着东西乱扔,一会儿投个布娃娃,一会儿又抛个小枕头,甚至能把一只拖鞋踢进一盆香喷喷的鸡汤里。

孩子的任性使父母万分头痛。面对着任性的孩子,父母们往往按捺不住自己的冲动,劈头盖脑地一顿打骂,简单处理这令人尴尬的局面。但是过了几天,孩子的任性依然如故。那么,孩子任性该怎么办呢?

根据国外的一些行为科学家的研究,我们提出如下一些方法供父母选用。

一、强制休息片刻。

对于又蹦又跳的孩子,作为惩罚,可采取把孩子带进另一间小屋,让他脱离使之兴奋的环境,两眼冷静地审视他,强制他休息片刻。

二、转移注意力。

如果孩子爱在客人面前扔东西,不妨在屋里门上设一只尼龙靶盘,当客人来时,征得客人的同意,大家一起投掷,看谁扔得准。这样既满足了小孩的表现欲,又使孩子从游戏规则中学会约束自己,使无序的乱动迁移成有序的竞赛。

三、一个轻柔的暗示。

如果孩子正在拨弄电视机音量,你千万不要大声叫骂,不妨在他眼前做一个轻轻走动的动作,再问他:“你知道,妈妈最喜欢怎样看电视?”然后引导他把音量放小,问他:“为什么妈妈喜欢这样做?”

四、培养自我管理的意识。

任性的最根本原因之一是孩子缺乏自我控制、自我管理的能力。平时注意培养孩子自我管理的的意识,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例如,让孩子把玩完的玩具放进柜里,睡觉起床后把小枕巾盖在枕头上,久而久之,他会学会约束控制自己,形成良好的自我管理的习惯。

总之,要想让孩子不任性,首先父母的态度很重要。对于孩子的要求,该拒绝的就得拒绝,不让孩子不合理的随便得逞。

如何处理三代同常的家庭战争呢?(圣诞节亲子教育指导)


前言:隔辈亲的意义我们都很清楚,许多的时候父母们的教育观念与老一辈的观念有着很大的冲突,但还是要提醒家长能够及时的解决内部的育儿矛盾,否则最终害了的只会使孩子自己,以下就让我们来看一则实例!

童童的睡觉问题已经成了爸爸妈妈的一大心病。因为和爷爷奶奶控在一起,奶奶每天晚上看电视到很晚,所以,爸爸妈妈哄童童睡觉的时候,童童就会嚷着“我找奶奶去”,奶奶一边看电视一边哄童童睡觉。由于受电视声音和画面的吸引,童童一般都不会睡,几乎每天要熬到十二点,才和奶奶一起去睡,有时困了熬不住睡了也有十一点多。

点评:入睡过晚会影响生长激素的分泌,影响宝宝的发育和身高。3~4岁的宝宝不但要保证早睡,而且要保证每天10~12小时的足够睡眠时间。要尽量帮助宝宝从小建立起健康的睡眠习惯。

妈妈旁敲恻击地跟奶奶说过几次,希望奶奶早点关电视睡觉,哪怕把童童哄睡着再继续看也可以。奶奶拿大牌不听,还说大人要睡觉就让童童也睡,童童不困反而睡不着,这倒成了爸爸妈妈无理取闹了。其实每次奶奶关了电视睡觉,童童都会很快进入梦乡,如果不因的话,以小孩子的秉性又怎么可能马上就睡着呢?妈妈也没办法了。亲子网

点评:从两岁开始,宝宝对满足心理需要的渴望会渐渐超过生理需要的渴望,如为了玩游戏不小便,结果尿了裤子,童童在生理上需要睡觉,但心理上更喜欢和成人在一起,希望和成人的生活节奏保持同样的步骤,所以她可以下意识地抑制睡觉的生理需求。

一般来说,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就是同时平衡人的心理需要和生理需要,不是为了心理需要的满足而牺牲生理需要,也不是为了生理需要的满足而扼杀心理需要。如果家中有小宝宝,那么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就需要每一个家庭成员做出一些兴趣的牺牲和行为的改变。)这件事情终于发展到了一个高潮。妈妈每天都没法熬到很晚,这天也不例外,童童还在玩,妈妈就趴在床上睡着了,由爸爸继续带童童。童童一会儿在爸爸这边,一会儿在奶奶那边窜来窜去。爸爸便去奶奶那边陪童童,奶奶说:“去跟你爸爸睡觉去。”

爸爸把童童抱了过素,关灯、瓶音乐、喝奶,这一切都是为了哄童童睡觉、可是童童折腾了半天最后还是“我找奶奶去”。爸爸终于发怒了:“不行,哪也不许去,都几点了还不睡觉,今天就在这边睡!”童童使出了她的杀手锏一嗷嗷大哭,妈妈也被吵醒了。但是妈妈决定狠下心不把童童送过去,于是童童更厉害,哭得都吐了也不罢休。因为事先爸爸把卧室的门关上了,再加上奶奶那边电视的声音很大,奶奶没听见童童的哭声,不然爸爸不会有机会这样管教童童。

点评:在三代同堂的家庭中,常常会形成这样的模式——祖辈更习惯于“带养”,就是照料保证好宝宝的吃,穿、住和安全,对宝宝的心理需求可能不甚了解,也无法很好地满足。而爸爸妈妈通常更注重。教养“——看重宝宝的人格,品质,智力、能力的发展,着力让宝宝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这时,冲突发生了。

尽管爸妈认为自己的教育比较科学,但宝宝只会选择对他迁就的人作为依靠对象。这时如果像童童爸一样态度粗暴,则适得其反。其实爸爸可以温柔地问问童童:“我有一个好听的故事,很有趣的,你来不来听?“如果宝宝有兴趣,则进一步明确要求:“那你今天要乖乖和妈妈睡觉,好不好?”宝宝的好奇心得到满足后,会乐意遵守你制定的规则。

童童把哭作为自己的杀手锏,爸爸妈妈就该反思,是不是平时的教育方式过于简单了,没达到自己期望的效果就粗暴压制,结果宝宝和自己都很不开心?)

战争结局以妈妈投降结束。妈妈实在看童童好像没有罢休的意思,只好把童童抱到了奶奶那边。奶奶一看童童哭成那样马上就心疼了。爸爸继续追了过去把积压在心里的怒炎发泄出来,大声地对奶奶说:“您感情退休了想睡到几点就几点,弄得童童也跟着您,谁家孩子这么晚睡觉啊!“奶奶气急败坏地说:”有的是!还管起我来了?“爸爸说:“我管不了你,我管童童。”爸爸气急贱坏地囔了奶奶几嗓子,最后妈妈把童童安置给奶奶,拉着爸爸回屋了。

点评:尽管爸爸妈妈大多时候秉持同样的立场,但在冲突中,妈妈心疼童童,将宝宝抱给奶奶,实际上是变相支持了童童与爸爸对抗,并削弱了爸爸的权威。这样只能求得暂时的安宁,对童童良好睡眠习惯的养成并无益处,同时还造成奶奶和爸爸之间的冲突。当宝宝的面争执,结果使双方都丧失了权威,会使宝宝产生困惑。

过了一会儿妈妈再回去看,童童和奶奶都睡着了。其实童童确实是困了,虽然她中午睡了觉,可是小弦子熬到晚上十一点也该睡了。跟奶奶说这些,老人家总是较劲不肯听。以前都是妈妈一个人委婉地和奶奶说,现在爸爸终于发脾气了,奶奶会改变吧可不一定,不过生气是一定的了,一定会给爸爸脸色看。亲子教育

点评:与老人沟通困难,是因为生活经历和角色定位造成彼此观念差异。有时,明知祖辈观念老套,但一定要记住:方法比目的更重要,最好能打着关心老人的旗号。童爸童妈可以对奶奶换一种说法,“妈妈,童童皮了一天,您一定累坏了吧,早点睡吧!书上说,太晚睡觉不利于气力恢复。早点睡觉有助于延年益寿呢!”这样委婉的说法会使奶奶意识到自己不太好的睡眠习惯,想改变也有台阶下,也许还会为这份关心而感动,童爸童妈也达到了使童童早点睡觉的目的。如果奶奶的习惯实在难以改变,可以试试这么说:“妈,童童晚上挺磨人的,她明天还要上幼儿园,白天打瞌睡老师会批评,以后就让我带她早点睡觉吧!别把您累坏了!”这样的“体谅”让奶奶无可挑剔。

这是一场没有胜利的战争,纵容了童童,气坏了大人。

点评:三代同堂家庭中,如果两代人之间不能形成一股教育的合力,则对家庭的每一个成员都是一种伤害,没有人能在指责和埋怨中得到能力的增长。反之,如果分工明确、配合默契,方式得当,家庭教育则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几点建议供年轻的爸爸妈妈们参考:

主动担起教养宝宝的责任

你们有教养的义务,祖辈有能力可以帮一点,没有能力也不要指责。意见不统一的时候,你们先讨论,取得一致意见后再与祖辈商量,听听他们有没有合理的意见补充。

定期沟通沟通的形式很多:找一些育儿杂志或上网搜罗一些信息,有意无意给长辈看看;聊聊亲戚邻居家的好的教育方法。沟通时态度要诚恳,不要嘲笑或直接否定老人的观点。

不当着宝宝的面起分歧

学会反思反思并弥补已有的过失或不足,是家庭教育水平不断提高的秘诀。

本网站小编总结:由以上的我们可以看出,家庭内部的矛盾很容易使小宝宝们养成不良的习惯,其实教育小孩子,做为父母的还要是占主要的成分,长一辈的主要是起到辅助的作用,希望家长们在一起能够多多的沟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