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有时我们会听到宝宝说:“妈妈,我肚子不舒服,我肚子痛。”家长往往就会特别紧张,是不是肠炎什么的,赶紧去医院。经医生检查说孩子是“胃肠生长痛”。没听说过呀,到底是怎么个情况。医生说:胃肠生长痛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多见于3~12岁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儿童。可在这段时间内反复发作,每次疼痛时间较短,一般不超过10分钟,疼痛发作次数也因人而异,有的每天数次,有的每小时数次。疼痛部位以脐周为主,其次是上腹痛。孩子的这种疼痛无一定规律,疼痛程度也不一致,轻则仅为腹部不适感,而重则表现为肠绞痛,可见儿童疼痛难忍,面色发青或发白,甚至恶心呕吐,还可听到“咕噜咕噜”的肠鸣音。 医生解释了胃生长痛的原因:由于儿童期生长发育快,使机体的血液发生一时性的供给不足而引起。当骨骼迅速生长时,其周围的神经、肌腱不能相应增长而产生牵拉性下肢疼痛;肠道在暂时缺血的状态下,会出现肠痉挛性的收缩而引起腹痛,另外也可因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导致胃肠神经抑制作用不协调而引起腹痛。 那么,在宝宝胃肠生长痛时,我们该采取什么样的方法缓解呢? 热敷:爸爸妈妈可用热毛巾对孩子疼痛部位进行热敷,热敷的作用是促进局部的血液循环,加速炎症的吸收,缓解肌肉的痉挛,从而缓解孩子疼痛之感。 按摩腹部:孩子肚子疼,可以通过按摩肚脐周围减轻疼痛。方法是用手掌或三指并拢按在腹部轻轻的摩动,顺时针逆时针各半,按摩5分钟。按摩时,妈妈用力要轻柔适当,不然有可能加重孩子不适感哦! 揉足三里穴:孩子发生疼痛时,妈妈可以按揉孩子足三里穴帮助减轻疼痛感。方法是用双手拇指按揉双腿足三里穴(位于膝盖下三寸,胫骨外侧一横指处),待有酸麻胀感后坚持3至5分钟,胃肠生长痛便可明显减轻。 本网站小编总结:宝宝肚子痛有时候是受凉、过食生冷食物引起的,我们家长要加以判断是否是“胃肠生长痛”。如果果宝宝腹痛持续时间长,用手按压时疼痛加剧或孩子害怕触摸肚子,则考虑患肠胃炎、肠套叠、肠虫症等其他疾病,应尽快上医院。

入学准备编辑推荐

频繁眨眼可能是眼病?(本网站推荐)


前言:有时家长并没有过多的注意孩子的眨眼频率,如果孩子的眨眼频率过快就可能是有问题的,造成频发眨眼的原因也有许多种,如果发现就要及时到医院就医。

小儿眨眼过多过频繁,在医学上称之为儿童多瞬症。它主要表现为阵发性的不规则的眨眼,为随意或不随意的运动,眨眼的频率很快,每分钟可到15次以上,常突发或间歇发作,大部分为双眼发作,主诉有眼睛干涩、异物感及揉眼等。那么,孩子频繁眨眼,主要有哪些原因造成的呢?

1.先天性眼睛内翻或倒睫:有些小孩因为先天性眼睑内翻,使得睫毛倒伏在眼球表面,刺激角膜而引起眨眼和流泪等现象,这种情况下的频繁眨眼,只要家长细心观察还是可以发现的。眼睑内翻的情况,很多会随着孩子慢慢长大逐渐减轻,至4岁左右自愈,但严重的话则需要通过手术矫正。

本网站小编总结:切莫忽视孩子生活中的小细节,如有类似情况出现尽快到医院就医,早发现早治疗。

2.习惯性眨眼:在3岁以内的婴幼儿阶段较为少见,年龄稍大些的孩子相对多一此;表现为小孩平时没有什么异常,有大人或外人在场时为了引起大人的注意而挤眉弄眼的,或者是身边有频繁眨眼的人,孩子模仿他,结果,慢慢就形成了习惯性的频繁眨眼了。像这种情况,父母应该要及时提醒并帮助孩子自我控制。

3.眼部炎症或异物的刺激:除了眨眼增多之外,还有诸如眼睛发红、发痒、分泌物增多、流泪等表现,年龄在些的孩子会诉说眼睛不舒服或眼痛,此时父母应该带孩子先到医院请医生检查后,再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一些眼药水或取出异物。

4.眼睛疲劳而引起的眨眼:有些孩子由于过多地使用电子产品如电视、电脑、手机、Pad等,出现不同程度的眼部不适症状,主要表现为眼干、眼痒、眼部烧灼异物感、视物模糊、视力下降、眼部胀痛、眼眶痛等症状。对于这种情况,应适当安排孩子的学习生活,让孩子连续近距离用眼时间不宜超过40分钟,尽量减少电子产品的使用(每天总的时间不宜超过1小时),必要时验光配镜,及时屈光矫正近视、远视、散光等现象,以免发展为弱视。

5.儿童抽动症:儿童抽动症是多组肌群不自主抽动,在眼部主要表现为频繁瞬目或不自主瞬目,另外还可伴有多部位抽动或复合性运动抽动,如皱眉、歪嘴、耸肩等,以及注意力不集中和多动行为改变,有的孩子还会发出怪声,甚至骂人、说脏话等。这种疾病严重影响孩子的正常生活、学习和心理健康,在治疗上要以矫正为主,家长应积极配合医生,及时提醒并帮助孩子自我控制,但切忌操之过急,切勿训斥打骂孩子,以免造成孩子心理紧张而加重病情。

本网站小编总结:如果孩子出现上文所提到的情况,家长应尽快带孩子到医院查明原因。

孩子不听话?可能是大人的错


当孩子渐渐成长,他开始变得不那么听话,并对家长的话置之不理。其实,我们说话的方式、沟通的技巧、言语中隐藏的潜台词都会对孩子产生巨大的影响。很多父母抱怨孩子不听话、不能跟父母好好说话,实质上只要我们去反思,就会发现孩子的这些行为习惯很多是我们教给他们的。

1.沟通不专注

大人往往很忙,所以不少家庭经常是孩子叽叽喳喳说个不停,父母却忙着手头的事。无形中,孩子就学会了“不用专心听别人说话”,就会一边玩玩具,一边听别人说话。因此,孩子说话时,父母要用对孩子的期望来要求自己,看着孩子的眼睛,认真听他说的每一个字,并及时给予反馈。同时可以提一些问题,加强互动。假如当时很忙,要明确告诉孩子需要等待多久,以及这段时间他可做些什么,让孩子不必茫然等待。

2.要求不合理

当父母给孩子制定的日常要求不合理时,很容易使孩子积累起负面情绪,导致他不听话。洋洋刚上小学,为了让他养成不拖延的好习惯,父母规定他放学回家必须先写作业。不过,洋洋喜欢的动画片一般都是刚回家时就开始,爸妈的规定让他很不满意,却也无能为力。半个月后,洋洋爸妈突然发现,原本乖巧的儿子越来越不听话,不好好吃饭,到点不睡觉,早上起不来。洋洋不听话的根源就在于父母不合理的要求。所以,家长给孩子定规矩前,要先想想是否符合其年龄特征,是否超出其能力范围等。同时要每天跟孩子交流感受。

3.不注重倾听

有的父母对孩子的话题不感兴趣,或者觉得童言无需在意,所以不注意倾听,心不在焉。然而,美国心理学家的一项研究指出,倾听可对人的心情起到“净化作用”。有心结的人倾吐后会舒服很多。所以,父母要有倾听孩子心声的意识,倾听时要蹲下或弯腰,眼睛平视孩子,而不是跷着二郎腿坐在椅子上,叫孩子“你给我站好”。

4.说话太啰嗦

有些父母说话抓不住重点,絮絮叨叨,还夹杂着许多抱怨、责备的话;还有的家长说话毫无逻辑,几件事翻来覆去地说。这样做,孩子完全搞不清楚父母究竟想要说什么,希望自己做什么,结果家长喋喋不休说得痛快,孩子却昏昏欲睡,不知所云。因此,父母在跟孩子提要求时,尽量使语言简单明了。每次只说两三件事,并让孩子重复自己说过的话,同时督促他去做。

5.态度过于粗暴

一些父母为了让孩子重视自己的话,会下意识地提高语调,但孩子此时的关注点更多在父母恶劣的态度和愤怒的表情上,而不是说话的内容。从心理学角度看,父母说话越温和,孩子越容易关注父母说的话。即使很生气,父母也要按捺住情绪,看着孩子,让他停下手里的事,和颜悦色地说出自己想说的话。

总之,让孩子听话,父母的言传身教很重要。切不可对孩子、配偶、父母等身边人的话敷衍了事,甚至无动于衷,也不要当着孩子的面与人争吵。只有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完善了,他们才能心服口服地听话。

孩子不会“玩”,到底谁之痛


孩子不会玩,家长需反思

“让孩子看碟片看电视是最简单的。这样,你可以上网聊天,可以去做家务。”邹女士说,在孩子难得的“空闲”的时间,家长往往却图省事,草草打发了孩子。

采访中,一位父亲无比感慨地说,“我的儿子居然不喜欢运动,真是让我想不到。”因为这位父亲从小就是运动场上的猛将,体育成绩出色,可他的儿子在爱好和兴趣上却完全不像他。问起他和孩子呆在一起的时间,他坦言忙于工作,很少与儿子交流,陪孩子玩更是少之又少。

还有一位父亲,喜欢户外活动,他自己可以半夜去捉蟹,下河去捞鱼,但他9岁的儿子却没有这股子劲头。他这么喜欢户外活动,却一次也没有把儿子带到山上过。“山上都有危险,现在都只有一个孩子,有很多担心,另外,户外活动也很辛苦,怕孩子受不了苦。”

陈女士的儿子已经上高一了,儿子性格内向,喜欢玩电脑。回想儿子的成长过程,陈女士遗憾的是当年没有满足儿子养狗的心愿。“他从小就爱动物,我 们却不给他机会。主要是嫌养狗脏,没时间料理。现在他再不提养狗的事,但我想想,如果让他养狗,是不是能培养他和动物相处,培养他的爱心,甚至是不是能让 他的性格变得开朗呢?”

用心陪伴,让孩子健康成长

有些父母,却非常支持孩子去玩。李先生生意做得不错,他对教育孩子也有一套自己的理念。李先生总是很鼓励12岁的女儿牵头去组织小朋友玩,组织各种活动,欢迎在家里搞聚会开PARTY。“只要她喜欢的活动,我都非常支持。”李先生对记者说。

今年国庆节时,李先生甚至和若干个同学朋友,专为孩子们组织了一场自行车拉力赛。他们不辞辛苦地租来一辆大车先将孩子们的自行车从城区拉到野 外,像正式比赛一样有模有样地制作横幅,给参加活动的孩子都发了号牌,然后一声令下,孩子们骑着自行车,开始了30公里的比赛。他们开着车一路上跟着……

如此的用心,李先生说他的想法就是两点,一是能让孩子过得很快乐,很开心。一个幸福开心的人,会给周围的人带来正能量;二是他希望能通过各种活动培养女儿的组织沟通和协调能力,培养她负责任的能力。

省教育研究院一位专家说,天性可贵,童趣无价。玩是孩子的天性,也是他们的权利,是童年少年生活的底色和根基,但是应试教育的价值取向,异化的 训练和测试的行为,剥夺了孩子的权利和快乐,这是家长之痛,是教育之痛,也是社会之痛。现有的人口政策、城市化进程和城市化的生活方式限制了孩子的生活空 间,桎梏了孩子的生存方式,固化了孩子的生活内容,也是文明化进程之痛。

海南大学中文系一位教育专家说:过去在没有玩具的时代,用手在灯光上就可以做出各种动物的样子,甚至用泥巴也能玩出很多花样,对开发智力也有帮助。踢球,跳皮筋,丢沙包等集体游戏,不仅可以增加小朋友之间的友谊,也可以让孩子们锻炼身体。

这位教育专家说,国外的学校是特别重视课外活动,很鼓励孩子在一起玩。而我们的课外活动还是在补课,甚至学校不补家长还要补。他建议学校真正的 把科学课和体育课手工课重视起来,在布置作业时布置一些玩的功课。另外,家长也要从牌桌上,从电脑旁抽身出来,一定要抽出时间与孩子一起玩,让孩子们在玩 中收获友谊健康和知识。

家有小霸王 妈妈不用慌


尚未经过社会化洗礼的幼童,在看似天真、活泼又可爱的外表下,实在很难把暴力、攻击与孩子联想在一起;当襁褓中的小婴儿逐渐长大,感官与活动力趋向复杂,在还不会用言语正确表达想法的状态下,“肢体语言”就成了重要沟通工具。

驯服暴力儿之原因探究

虽说“女人心,海底针”,但孩童千变万化的情绪起伏,可也难以捉摸。面对部分小朋友对家人、同伴所出现的粗暴行为,拥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专家,为学龄前孩童的暴力行为,归类出4项诱发原因。

1 嬉戏时,不当误导

对尚未有是非观念的小小孩来说,表达情感方式,多从模仿与观察中学习。当爸比妈咪与宝宝嬉戏时,若小宝贝对大人出现无意识的攻击或挥拍行为时,父母没有适当予以制止与教育,就会造成宝宝“误以为”可用“打人”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开心或喜欢的心情。

2 挫折时,是非混淆

“哀哟!宝贝怎么跌倒了?都是地板坏坏,妈咪帮你打它!”家长一句护儿心切的安慰话语,看似爱儿,其实害儿!

专家提到,“家庭”是每个宝宝人格启蒙的发源地,父母亲的一言一行,都对孩子带来深远影响。以孩子学步期中常见的“跌倒”为例,若因怕孩子难堪、伤心,而把跌倒当下的失误,归咎于如地板等外力,会让孩子养成“不开心=别人的错”这项错误认知,日后面临不顺心,就会养成以“报复”手段来解决问题。

3 孤独时,吸引目光

“跟你说过不要一直打弟弟?你就这么想被骂吗?”面对孩子没来由的攻击行为,总让父母火大又无奈。专家强调,当孩子出现粗暴肢体动作时,家长必须细心的观察、思考宝宝的暴力行为,究竟是生气、难过,还是为了吸引目光。

专家表示,小孩子心思其实极为细腻敏感,当宝宝得不到父母或师长的关心与正向互动时,会因内心孤独,渴望引起“关爱眼神”,而以暴力、大哭,或各种无理取闹的方式宣泄情绪,同时吸引目光。

4 互动时,有样学样

解释孩子没来由的暴力行为,除了宝宝先天气质的本性使然之外,专家认为,“家庭教育”是重要关键。她表示,在实务辅导经验中,若家长本身有动粗等“家庭暴力”的行为出现,或是长期让宝宝收看有打斗场面的电视节目,长期“耳濡目染”下,易对宝宝的人格启蒙产生负面影响。

整治暴力儿之心态建立

“我家宝宝爱打人该怎么办?”身为新手爸妈,该如何在化解纷争之余,彻底驯服因不当动粗而惹事生非的小霸王?纠正错误前,专家先教您建构正确心态。

1 找出诱因,耐心处理

寻找原因,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身为家长,面对宝宝不理性的攻击行为,务必仔细观察孩子的情绪背后,是因为受欺负难过、生活挫折,还是融入幼稚园团体生活后,因为尊宠的关注不再,所以靠“打人”吸引目光;只要仔细观察孩子的本性,都能正确解读宝贝的负面行为。

2 适时纠正,爱的教育

当宝宝的攻击行为出现时,除了厘清原因之外,千万不可用以暴制暴态度教育下一代,应以充分沟通错误为先,并予以适度开导安抚,才能真正对症下药,有效扭转孩子歪曲的人格。

3 争执必然,安全至上

家长可把小朋友间看似吵闹的争执行为,视为宝宝学习团体生活的一部份。人与人相处,摩擦在所难免,当争吵、暴力的行为发生时,爸比妈咪应与学校老师保持良好互动,在留意安全之余,给予正确观念引导。

4 公正判断,抒发情绪

在处理纠纷的过程中,别以为孩子还小,家长就能敷衍了事。除了明订规则,帮助孩子判断对错;面对宝宝犯错,在告诫之余,应适时站在孩子的立场替他著想,并给予抒发管道,让宝贝的压抑情绪,找到合适出口。

结语

除了少数行为异常,多数宝宝的攻击行为,都非与生俱来,攻击行为仅是情绪的表达手段,当错误行为出现时,父母亲除了用心观察,找寻原因,透过转移注意力与正面的行为引导来教育家中暴力儿,只要对症下药,孩子的暴力问题,其实不难懂。

公办园难进成家长“切肤之痛”


公办幼儿园?太难进了!民办幼儿园?太贵了!幼师素质?差别太大了!

这三大感慨,几乎成了无数幼儿家长的切肤之痛。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全面放开二孩,并在“十三五”规划建议中明确提出发展学前教育,鼓励普惠性幼儿园发展。然而,随着适龄儿童增多,原本就紧张的幼儿园优质学位可能会更加供不应求,入园难、入普惠园难问题,究竟能否解?怎么破?

“上不了”“上不起”成普遍担心

尽管老二还有两年多时间才上幼儿园,可武汉市民刘先生早就开始托人为孩子挑选一所合适的公办幼儿园。在他看来,伴随着全面放开二孩,今后几年肯定会迎来生育的小高峰。

“民办幼儿园条件好是好,可是学费太高有点吃不消,现在好多家长都想把孩子送到公办幼儿园去,学校招生名额就这么多,不早点未雨绸缪怎么行?”

武汉市卫计委提供的统计数据显示,从去年2月武汉实行“单独二孩”政策以来,共受理“单独二孩”申请7821份。据了解,武汉符合条件的“单独二孩”家庭有17.57万个,近半家庭有生育二孩的意愿。上海市卫计委提供的统计数据显示,从2014年3月1日至2015年9月30日,全市共批准单独夫妻再生育申请2.98万例,其中近1.5万例已生育,约占一半。

伴随着全面放开二孩政策的实行,专家预测,下个人口高峰将在2017年前后到来。也就是说,之后的学前教育可能会迎来第一波入学高峰。但与此同时,以幼儿园每月2000元费用计,3年幼儿园学费就是7.2万元,比大学学费还贵,在九年制义务教育之前,“上不起幼儿园”会成为很多家长的烦心事。

在以上海本地网民为主的篱笆论坛育儿版块中,有关入托入园的话题非常热闹,示范园、一级园、二级园,家长们纷纷表示,想进心怡的幼儿园并不容易。

“难死了。”一位女儿已经上初中、儿子2岁的二胎妈妈包女士告诉记者,她家儿子报名了长宁区某热门公办幼儿园,虽然学区对口,但抽签比例高达17比1没有入选,只得去了私立,“私立的一个月3800元但条件真心不好,装修味道很大,孩子去了4个月老是哭、还生病,所以我只能辞职自己带了。现在私立幼儿园动辄每月5000元以上,万元的也很多,随着二孩放开,希望有更多普惠制但高品质的幼儿园。”

缺口,咋就这么大

为了保证儿子一年后能上公办幼儿园,广州市民王女士提前一年报了公办幼儿园的“亲子班”,每学期5000元。“其实就是花钱买名额,‘占个坑’,担保一年后能上这个幼儿园。”

截至2014年底,武汉市有幼儿园1097所,其中公办幼儿园302所,民办幼儿园795所。沈阳市有幼儿园1157所,其中公办幼儿园及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总计约500所。多地教育部门负责人坦言,从总体上看,学前教育仍是各地国民教育体系中的短板,普惠性资源短缺,尤其是公办幼儿园资源相对不足。

有专家表示,入园难的原因主要在于公办幼儿园占比较少,不足幼儿园总数的三成。武汉市江汉区银河幼儿园是区教育局直属的公办幼儿园,幼儿园负责人告诉记者,现在每次招生都只需几小时就能完成,不少来晚了的家长只能遗憾错过。她分析说:“可以预见的是,新政的施行肯定会带来入园需求的增长,三五年后公办幼儿园入园难的现象可能还会进一步突显。”

多位家长表示,私立幼儿园学费贵,教师队伍不稳定。武汉市民陈先生的儿子在一家民办幼儿园上学,每个月费用在4000元左右,孩子班上一学期就换了三四个老师,对孩子的成长非常不利。再加上各地陆续曝出的幼师虐童事件,更让家长对私立幼儿园百般不放心。

记者在多地采访了解到,近年来,各地教育部门推行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大力发展民办学前教育,但幼师流失率高、办学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还没有根本改善。

重庆市江北区一所幼儿园园长告诉记者,现在幼儿园一年得到的财政补助比过去几年得到的总和还要多,但客观地讲政府对学前教育的投入还远远不能满足普惠园进一步提高办学质量的要求。尤其是目前老师每月所有收入仅仅2000多元,根本无法形成一支稳定的教师队伍,更难以吸引高素质人才。

普惠,离普通大众还有多远?

从世界范围看,推行普惠制幼儿园,解决入园难入园贵,保障教育公平已经以法律形式在很多国家得到保障。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庞丽娟说,墨西哥早在2002年就颁布了《学前义务教育法》,规定政府财政投入占主导发展学前教育。在古巴,政府通过“教育你的孩子”计划,为困难家庭提供免费的优质学前教育。我国也通过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计划,在大力推行普惠制幼儿园。

但同时专家表示,由于我国长期以来的投入欠账,遭遇到“二孩来袭”,高品质幼儿教育需求高速增长的刚性需求无法得到满足,“普惠而不普通”的幼儿园离普通大众似乎还有不少距离。

西南大学学前教育系教授李静认为,为让所有孩子能早日进入优质普惠园,国家应借鉴国际经验,通过法律形式,对各级政府主导推进学前教育公平的基本理念、原则做出高位规定,并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主导推进学前教育公平的主要责任内容,将其明确化、具体化,加快推进普惠园扩面和提质行动。

面对幼师师资紧缺的现实情况,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范先佐认为,幼师师资不是绝对匮乏,而是结构性匮乏。幼师队伍没有必要人才“高消费”。特别是对于辅设学前班的农村小学来说,它们缺乏的是像全科医生一样的全科教师。建议继承和借鉴过往中等师范办学的优势和传统,扩大培养面向农村、扎根农村的全科教师型人才。

多位专家和园长认为,适当扩大学前公共资源,能够抑制学前教育的价格,也能缓解中低收入家庭第二胎的育儿压力,缓和社会矛盾。因此,扩大普惠性优质公办幼儿园的比例,是各地政府需要优先考虑的一个问题。

儿童打鼾有可能是因为睡眠的障碍引起的(本网站编辑)


前言:应为要培养孩子独睡的习惯所以应该逐渐的让孩子自己睡,但是在孩子睡着后我们应该再观察一下他们的状态,有可能踢被子而感冒,也有可能在熟睡后打鼾。打鼾都并不认为打鼾是一种病,但是专家认为打鼾可能是由睡眠呼吸障碍引起的。

很多家长并不觉得打呼噜是一种病,患儿就医原因常是因为扁桃体经常发炎或鼻塞等。也有一部分是因为孩子学习成绩差、体格发育慢等就诊,由神经科或者保健科转到我们科的。还有的孩子易激动、脾气大、多动、注意力不集中也与睡觉打呼噜有关。儿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医学上的定义是指睡眠过程中频繁发生部分或全部上气道阻塞,扰乱儿童正常通气和睡眠结构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专家解释说,频繁发生睡眠呼吸暂停,轻者可造成儿童精神不集中、疲倦乏力、智力发育滞后等;重者可出现高血压、心律失常、呼吸衰竭,甚至猝死。此外,儿童如果长期用口呼吸,气流长时间冲击硬腭会使硬腭变形、高拱,久而久之,面部的发育会变形,出现上唇短厚翘起、下颌骨下垂、鼻唇沟消失、硬腭高拱、牙齿排列不整齐、龅牙等情况,称为“腺样体面容”。专家建议,家长如果发现小儿睡眠中存在憋醒、张口呼吸、反复翻身等情况时,应及时带他们到医院就诊。睡眠呼吸监测仍是确诊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金标准”。它可以同步记录脑、眼、心、肌的电活动,以及胸腹呼吸运动、口鼻气流、血氧饱和度等。据此,医生可确诊睡眠疾病的类型和严重程度,然后有针对性地选择治疗方式。本网站小编总结:睡觉打鼾也有可能是因为白天过于劳累和睡觉的姿势不正确造成的,如果父母发现打鼾的情况要排除是否是这两种情况,如果不是的话应该带孩子到医院做细致的检查,因为睡眠障碍有可能使人在睡梦中呼吸不畅导致死亡,不可小视。

孩子免疫力低下有可能是处在亚健康状态(本网站编辑)


前言:孩子的免疫力低下总是动不动的就得一些小病,这说明孩子处在亚健康的状态应该及时的进行调养。在调养的过程中不一定要借助药物,可以通过物理手法和食补的方法。但是首先我们应该了解它的成因是什么,对症治疗。

儿童亚健康有哪些原因

儿童亚健康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一是脾胃不和,肠胃功能不好。家长以为常给孩子吃大鱼大肉,就能让身体越来越好。其实这些肥甘厚味及饮食的不规律,恰恰是引起孩子亚健康状态最常见的因素。孩子的脾胃功能尚未完全发育成熟,而长期不恰当的饮食会增加孩子的脾胃负担,造成小儿脾胃功能的紊乱,从而形成脾胃不和。二是处于“病瘥期”。某些急慢性病后期也是亚健康期,特别是急慢性感染疾病之后,病后初愈,此时孩子身体的正气、脾胃尚未完全恢复,中医称之为“病瘥期”。三是反复使用多种抗生素药物。虽然病好了,但人体正气已伤,尤其会伤脾胃之气,造成脾胃不和。四是体质方面的原因。有的孩子先天禀赋不足,脾胃虚弱。孩子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可引起反复的上呼吸道感染,而反复的上呼吸道感染又反过来使孩子经常处于亚健康状态,二者形成恶性循环。

儿童亚健康防治

孩子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可引起反复的上呼吸道感染,而反复的上呼吸道感染又反过来使孩子经常处于亚健康状态,二者形成恶性循环。刘素文提醒家长,日常生活中注意以下几点,就可使孩子远离亚健康状态:

1、生病慎用抗生素。当孩子出现反复感冒等病时,不要追求“快点好”而随意、过多地使用抗生素,以免使孩子正气受伤,疾病迁延难愈。

2、病后缓缓调理。很多家长出于心疼,孩子病后赶紧做高热量、高蛋白的食物让孩子补,殊不知,此时孩子的脾胃还未恢复正常,需要清淡饮食。

3、饮食不可过精。不要给孩子吃过多的大鱼大肉、煎炸油腻食物及零食等,要让孩子的食谱多样化,五谷杂粮、蔬菜水果等,什么都要吃一点,但什么都别多吃。

4、多到户外活动。运动可活跃气血,调动孩子的自身免疫力,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有利于孩子远离亚健康。

本网站小编总结:夏季就要到了,气温升高,同时紫外线也变的十分强烈。虽然我们倡导大家应该多多运动,但时间一定要掌握好,避免孩子在长时间的暴露在紫外线下。治疗的时候应该听听专家的建议,当然现在没有的也要做好预防工作。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