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力胎教

2021-06-28 创造力胎教 童话故事想象力创造力 养成好习惯的童话故事

培养孩子的好习惯 有助发挥创造力。

儿童只有亲手操作,才能获得真知识。我们在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之前,一定要遵循其内心的发展规律。早期教育可以让孩子掌握更多的知识,培养一个良好的习惯。早期教育时应该注意些什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培养孩子的好习惯 有助发挥创造力”,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有研究发现,孩子的创造力和行为习惯是有直接联系的。有些孩子特别调皮,但是却拥有超人的创造力。这样的孩子,父母应该如何教育呢?

经常听到妈妈们唠叨:“你这孩子怎么这么不听话!”可专家们告诫父母,“太听话的孩子问题更大,因为他们很可能失去更重要的东西——创造力。”

怎样对孩子“说不”

经验证明,“淘气”的男孩子往往比“老实”的女孩子更有创造力。其原因就是淘气的孩子接触面广,大脑受的刺激多,激活了孩子的智能。因此,给孩子一点“不听话度”对提高孩子的创造力是有好处的。

我们中国的老传统是喜欢老实的孩子。父母总希望孩子规规矩矩,百依百顺,孩子稍一调皮就不能容忍,往往是管得过死,限制过多,把孩子的创造性给扼杀了。其实调皮、好动是儿童的天性,也是创造力发展的幼芽,只要不出大格,不要限制太多。什么都看着大人的眼色行事,唯唯诺诺,将来注定是个没出息的孩子。

创造力高的孩子招人厌

据美国旺尼苏达大学教育心理学主任托伦斯研究,创造力高的儿童多数具有三个让人讨厌的特点:

1、顽皮、淘气、荒唐和放荡不羁;

2、所作所为时逾常规;

3、处事不固执,较幽默,但难免带有嬉戏态度。

创造力、听话,如何兼备

第一,我们要求孩子行为上要基本听话,整天打架、骂人、不听话不行,但思维上可以不太听话,可以有自己的想法。

第二,孩子小时,以听话为主,要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孩子大了应给一点“不听话度”,甚至行为上也可以有自己的做法。

美国总统尼克松写了一本书《领袖们》,他说,中国的教育制度可以为群众提供很好的教育,但却失去了中国的达尔文和爱因斯坦。因为中国的教育制度过分强调每个人要样样都好,样样搞统一,从小把他们训练得十分驯服,不允许有独立见解,更不允许有爱因斯坦称的“离经叛道”,这样只能培养出守业型人才。父母要真心热爱创造型孩子,就不要对孩子求全责备,不要用传统的观点把孩子训成“小老头”。

美国科学家福克曼说:“固执与执著两者之间的区别非常微妙,如果你的想法成功了,每个人都说你非常执著、坚持不懈;如果你没有成功,人们就说你固执、顽固不化。”西方人认为应该允许孩子“固执”,因为那里面可能有执著,应该允许孩子“不听话”,因为那里面可能有创造。

“蓝太阳”的寓意

国外有一个孩子,父母让他画太阳,他画了一个蓝太阳。问他:“你怎么把太阳画成蓝色的?”孩子说:“我画的是海里的太阳。”父母说:“好极了,你太有想象力了。”

有一位幼儿教育专家到国外看到一个幼儿用蓝色笔画了一个“大苹果”,老师走过来说:“嗯,画得好!”而且爱抚地摸了摸孩子的头,孩子高兴极了。这时中国专家问教师:“他用蓝色画苹果,你怎么不纠正?”那个教师说:“我为什么要纠正呢?也许他以后真的能培养出蓝色的苹果呢。”

外国家长这样容忍孩子“不听话”是有道理的,它可以保护孩子的想象力,激发孩子的创造力。允许孩子“不听话”指的主要是思维上的“不听话”,孩子们看到的世界是独特的,他们的想象力是很丰富的,如果我们用成人的思维方式对他们粗暴地干涉,就会扼杀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给孩子一点“不听话度”就是对他们创造思维、创造欲望的保护。

“管而不死、活而不乱”乃最高境界

创造人格中“敢”字很重要,敢想、敢说,敢做才有创造,给孩子一点“不听话度”就是不同意见,敢于实践,这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家长应该接受“听话是优点,太听话是缺点”的观点,对孩子的教育要做到“管而不死、活而不乱”。

创造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如果把孩子捆得死死的,一点自由支配的时间都没有,他们怎么去进行创造?家长应该给孩子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去“淘气”,让他们自由自在地去遐想、去活动、去创造。

相关知识

怎样培养有创造力的孩子


儿童只有亲手操作,才能获得真知识。我们可以通过以辅助游戏的方式,对幼儿进行早教。早期教育可以为孩子以后的发展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对孩子早期教育有什么好处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怎样培养有创造力的孩子”,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父母要培养孩子的创造力,首先应该了解创造力是考虑周密,与发明不太一样。在处理事情时能发现问题的关键、了解问题的症结所在,这是“敏觉力”;能想出很多解决的方案,这是“流畅力”;一个方法行不通就采用别的办法是“变通力”;能用别人想不到的方法叫“独创力”;做事周详则是“精密力”。所以创造力是一种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发明是有差异的。

另外父母本身也要有创意,才能培养孩子。至少观念要开通、心情要开放,那么身旁的一景一物莫不可做为教材。我有个口诀:“微笑和点头,专心听他说。”或是蹲下看他画、看他做。要了解和帮助孩子就要走入孩子内心的世界;微笑就是倾慕、喜欢他,而点头表示接纳,这样才能走入他的世界。有人几年前在女师专当主任时,有一天他儿子对他说:“我希望有两个爸爸”当时他吓了一跳,可是马上又接着问:“哦!为什么?”“我希望一个爸爸在女师专上班,一个爸爸在家陪我。”这句话使他知道陪他的时间太少了,所以“倾听”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之了。

孩子一天天聪明,只靠学校是不够的,也要家庭密切的配合。激发孩子的潜能在家庭部分,父母应该有几点认识——

了解父母要知道孩子哪些行为是创造力、哪些不是。有个外国学者以孩子像狗或像猫来分别,猫是比较淘气、调皮而狗则比较呆板、不拐弯;因此有创造力的孩子较像猫。

示范有怎样的父母就有怎样的孩子。

鼓励父母要鼓励孩子提出各种想法,即使有些答案是想像也不要遏阻;更何况,很多事经常不是只有一个正确的答案,而且往往有很多的成功是得自第二个正确答案。

父母要多充实自己父母不要一心寄望学校;如果不懂方法,现在有非常多的亲职教育参考书或讲座中以学习,成功的父母和孩子是一块儿成长的。我家经常开家庭会议,大家都要说出家人的优点与缺点,然后依情况再贴贴纸或画星星;另外,我也鼓励孩子写日记来增进语文能力。

根据研究显示:“父母教养态度如果比较热情、民主而非冷漠、独裁,孩子的智能比较高。”在温暖而充满爱的家庭中,父母能尊重和接纳孩子的问题,鼓励和赞美孩子的优良表现,不但可以帮助孩子发展健全的人格,还能激发其创意而变得更聪明。最后,还有一个重点要提醒的是,不仅要父子连心、母子连心,夫妻还必须连线。因为,家庭破裂固然是青少年犯罪的根源,但最大的祸首是夫妻的教养态度不一,所以夫妻一定要事先沟通好,给孩子一个自由、安全、和谐的气氛……

总之,“怎样的父母,就有怎样的孩子。”父母是孩子第一位启蒙老师,也是孩子最早的认同对象。有创意的父母常会把日常生活中的学习变得新奇有趣;他们会倾听、有容忍不同意见的雅量,能鼓励孩子自动自发的学习,提供无批判性的家庭气氛;并允许孩子从错误中学习;对孩子所能处理的事情也尽量让他参与决定。在一篇‘如何培养超级巨星’的研究中,带来令父母兴奋的消息——只要有合适的环境,几乎任何一个孩子都可以更有成就,生活的更好、更灿烂。

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与创造力


0-6儿童的发育

0―6岁儿童的发育、发展历程非常特别。

作为医学博士的玛利亚o蒙台梭利从她的研究中知道,人类大脑在发育过程中会让孩子能够将环境中的一切毫无保留地吸收进来,而在孩子的敏感时期(即0-6岁),这种有效率地吸收能够使孩子的能力得到快速发展。

在孩子发育的这个关键时期,通过孩子的眼耳鼻舌身,从环境中吸收了许多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信息,这些信息储存在大脑里作为日后发展之用。而3-6岁孩子藉由实际的动手经验,即将之前吸收的感官讯息,藉由操作适当的教具,以配对、序列、分类的方式整理感官信息,从而渐渐形成了认识这个世界的能力。蒙台梭利认为教室里的每一个教具就是给孩子一把"打开世界的钥匙"。

伊顿的蒙台梭利教室不仅为孩子提供了这种"完备的环境",老师还会给孩子的想象力提供充分的支持,在孩子操作教具时提供示范和指引,激发起孩子学习的兴趣,鼓励孩子按照自己的想象力去自由的发挥和创造。

伊顿蒙台梭利教育法

很多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对学习充满兴趣、具有创造力,而在中国传统的教育环境下,对孩子填鸭式的教育体制,却在抹杀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而在这方面的科学探索和教育模式,正是伊顿蒙台梭利教育法大放光彩的地方。

如何培养孩子的创造力


创造力即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创造思维能力在婴幼儿身上虽然有所表现,但是却很微弱和不稳定。因此,家长对婴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为了有效地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家长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1.鼓励好奇心

婴幼儿的心理特点是活泼好动,好奇好问。他们不断地用身体和感官探索周围的一切事物,积累着知识经验,发展着思维能力。对此,父母不能像对成人般地看待孩子,对他们作出种种限制和随意斥责。根据心理学的原理,凡是因好奇心受到奖励的儿童,一定会愿意继续进行试验和探索,否则就会妨碍智能的发展。

2.培养首创性

为了培养婴幼儿的首创性,特别需要父母在生活中多关心和了解孩子,让他们能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意愿,对其微小的创造性表现给予鼓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3.避免焦虑感

有的婴幼儿因好奇心而做了错事:如想看看玩具里面究竟有什么东西,结果把新买来的玩具拆坏了。对此,单纯的惩罚只能阻碍其创造性的发展。父母既应该对他们讲明道理,指出其错误,又要鼓励他们试验探索的精神,以避免对所犯错误的焦虑感。

4.提倡多样性

在生活中,父母不要对孩子照顾过多,担心过多,限制和剥夺他们独立活动的机会。父母要允许孩子按自己的意愿去活动,为其智能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

5.诱发想象力

创造思维不同于一般思维之处在于有创造想像成分的参与。孩子天真发问或用想象来解释客观事物时,父母都要积极地诱导。同时,也要积极引导他们参加各种活动,促使他们广泛而仔细地观察、比较和体验,使之头脑中形成丰富准确和鲜明的印象,更好地发展创造想象力。

培养具有创造力的宝宝


每个孩子都有成为天才的潜力,关键是父母和教师是否有点石成金的双手。早教是宝宝在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早期教育能够促进婴幼儿大脑的开发,你都知道哪些早教知识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培养具有创造力的宝宝”,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每个宝宝都是小天才,每个宝宝都具备非凡创造力的潜能。爸妈正确的启发、引导将给宝宝的创造力发展带来无限可能。

培养创造力很重要

每个人都受益于创造力,我们穿的衣服、用的电器、看的小说……都是源自创造力。让宝宝从小拥有较强的创造力,也就能创造更美好的明天。

创造力并不是专属于天才宝宝,而是每个宝宝都拥有的潜能。爸妈往往低估了宝宝的这一能力,或因为过度保护和太多的介入,没有激发起宝宝的创造潜能。

什么是创造力

创造力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爸妈总是容易把创造力限定在创作艺术品、音乐作品的艺术能力上。简单地说,创造力就是思考并做出反应的过程,是把想像的事情变为现实的能力,是用独特的方式建筑或者改造现实世界的能力。创造力是宝宝学习的动力,是宝宝重要的潜能之一。

创造力对宝宝的深远意义

宝宝在成长过程中需要许多能力,比如:应付变化、处理突发事件;把知识运用到新的情境中去;整合先前无关联的信息;用新方式运用旧信息;调整和控制自己的世界;更灵活地思考;使用各种材料;与人沟通、交流、合作。宝宝的创造力,是他们发展以上所述能力的基础。

拥有较强创造力的宝宝,一定敢于与众不同、敢于冒险、富有创新精神,并且能够创造性地迎接挑战。

创造力的三个方面

创造力并不是一种单一的能力,它有三个方面,换言之,有三种不同的创造力:二维三维创造力、音乐律动创造力和语言文字创造力。

一般来说,视觉空间智能、数学逻辑智能、自然观察智能强的宝宝,具有较强的二维三维创造力。他们将来可能成为:画家、雕塑家、工业设计师、航海家等。

音乐智能和肢体运动智能强的宝宝,通常都有很棒的音乐律动创造力。他们将来成为舞蹈家、歌唱家,作曲、编舞的可能性较大。

语言文字创造力,需要较强的语言智能、人际智能、内省智能来支持。他们成为作家、演说家、节目主持人、外交家、学者、律师的机会相当大哦。

宝宝创造力的表现

宝宝的创造力主要表现为:喜欢探索和试验;运用游戏和语言认识世界;长时间关注一项任务;给旧的、熟悉的事物添加新的含义;通过多次重复学习新知识。想一想,是不是每个宝宝都是这样的呢?身为爸妈的你,有没有经常为了安全考虑或时间限制而去阻止宝宝呢?你有没有总是把自己的经验强行灌输给宝宝呢?小心哦,你正在抑制宝宝的创造力呢。

12个艺术、音乐、语言创造力培养大法

创造力是宝宝认知发展的一部分,也是知觉发展的一部分,是语言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更是社会性需要和情感发展表达方式。

世界上所有的新生事物都归根于创造力,但是归纳起来大致是这三种创造力:二维三维创造力、音乐律动创造力和语言文字创造力。

二维三维创造力

二维三维创造力就是宝宝对平面和空间的创意能力,往往被爸妈认为是有美术天赋的宝宝的专利。每个视力健全的宝宝自出生开始,就接触视觉形象,被各种形象所包围。宝宝的画是超写实的,在成人眼里和真实并不像,但请从中发现宝宝的创造性构思。那么,怎样才能提升宝宝的二维三维创造力呢?

★尊重绘画能力的发展

宝宝对所画物品与真实事物的相似程度是有一个发展过程的,第一阶段是偶然写实主义,即能注意到自己随意画的东西与所看到的物体之间的相似性,可能这种相似性微乎其微。第二阶段是知觉写实主义,此阶段宝宝想表现自己所知道的,并不是目前看到的。第三阶段是视觉写实主义,开始画正在看到的东西。在绘画技巧上,更要尊重宝宝精细动作的发展规律,强求不得。

爸妈一定要尊重宝宝的这一发展过程,不要在宝宝没有能力去画得像时,一定要求他要画得接近真实;也不要在宝宝努力画得十分像的时候,一定要求他创新;更不要随意批评宝宝画得太离谱。可以用商量的口气,启发式的指导,让宝宝想办法表现在画稿上。

★充分开发宝宝的触觉

爸妈应该提供宝宝尽可能多的材料,让他自由创作。但爸妈往往只想到各种画笔、纸张、颜料,其实“材料”远不止这些。各种织物,甚至可以编、织、染、印、绣的各种材料都可以作为平面创作的材料。而那些粘土、彩泥、沙子、米饭、面团、积木等可以用作雕刻、建构、制作模型的材料则可以充分提升宝宝的空间创作能力。许多废弃物或散步带回来的石子、落叶也可以用来做拼贴画或是小装饰物哦。

创作过程中,爸妈可以给宝宝当帮手,注意不要反客为主。爸妈更多的是要保护宝宝的安全,协助使用各种工具,创意请听宝宝的。

★试图从宝宝的视角看事物

也许站在你的视角永远无法理解宝宝的作品,如果你蹲下来或是趴在宝宝身边,或许你就看到了完全不同的景象,你就能更认同宝宝的画或工艺品。

提供展示宝宝作品的空间

在家里布置出陈列宝宝作品的区域,哪怕是一块留言板、一块搁板那么小小的地方。可以展示实物,不方便保存的作品可以用相机拍下来,家里来客人一定请他们去观看,会让宝宝拥有更多自信。

★多看多总结

有时间多看看别人的作品,见识越广的宝宝往往创作的思路也越宽。

音乐律动创造力

音乐律动创造力的主要表现形式是音乐和舞蹈,这是两种表演艺术,他们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培养宝宝的音乐律动创造力,并不是单纯的学习乐器和舞蹈,而是要提供宝宝更多的由音乐和舞蹈带来的乐趣体验。

★有趣的音乐活动

音乐活动给宝宝提供了广泛的探索机会,他们可以了解声音的特点(即音色)、各种声音的混合方式(即结构)、音高、力度、节奏、音长、和声。

最原始简单的乐器——人的声音

宝宝刚出生妈妈就可以开始对宝宝唱歌,宝宝最喜欢妈妈的声音,包括妈妈的心跳声。爸妈用嘴发出各种声音,能引起宝宝的极大兴趣。渐渐地,宝宝可以辨别其中隐含的情绪变化,并开始模仿。

给宝宝听各种声音

所有的物品发出的声音是不同的,可以向宝宝演示不同乐器发出的不同声音。带领宝宝尝试着用简单的方法来给熟悉的歌曲伴奏,哪怕这种伴奏几乎只是打拍子,可以使用各种方式来为同一首曲子打拍子。宝宝如果表现出兴趣,可以放手让他自己去摆弄乐器,更可以和宝宝一起动手制作一些简单的乐器,比如装了不等量水的杯子等。

★尝试用肢体来说话

舞蹈是通过肢体语言来表现的一种表演艺术,当身体运动包含创造性和想像性时,它就成为舞蹈。跳舞能充分发展宝宝的各项运动能力,如移动、跳跃、旋转、翻滚、平衡等;脸部表情、手指、手臂、脚的控制能力;静止和保持姿态的能力……舞蹈还能用来表达宝宝的情绪,快乐时可以跳,愤怒时也可以用跳舞来宣泄。

宝宝天生会跳舞

几乎每个宝宝8~10个月大的时候,都会跳扭屁股舞。科学家研究证明:如果宝宝从新生儿期就接触舞蹈,那么到4个月时,他就能伴随音乐表现出近似舞蹈的姿态。2岁左右,大动作的发展到一定程度,宝宝就可以自由移动身体、运动四肢,在音乐的伴奏下跳舞。仔细观察,宝宝的表情是极丰富的。

让生活里经常有一点音乐,给宝宝一点指引,让他明白音乐是可以用舞蹈来表现的。鼓励他们用各种姿势和动作来表达自己的意思,而不用去过多地考虑传统规范。

从模仿开始

宝宝很喜欢模仿,在他们“似是而非,拷贝必走样”的表演中,你会发现,他们往往加入了自己的想法和理解。周围人的动作、声音和手势对宝宝来说是非常有吸引力的,模仿对他们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学习。

★帮宝宝记录创意

不论是乐曲还是舞蹈,或是宝宝自创的歌舞,都是稍纵即逝的短暂创意。想办法帮宝宝记录下来,录音或摄像,重复播给宝宝听(看),通过重温让宝宝记忆深刻。既保留了珍贵的成长记录,又让宝宝十分自豪,说不定还得到了一个不错的灵感呢。

语言文字创造力

该如何系统地培养宝宝的语言创造力呢?

★抓住语言发展的关键期

宝宝们开口的时间有早晚之分,早的可能十多个月就能说会道了,晚的却要到近两岁。虽然这方面的时间差别如此巨大,可他们的语言发展关键期却几乎都集中在2~4岁之间。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这个阶段的宝宝在字词的理解上有了长足的进步,而他们掌握的词汇、句式也达到了一定的程度,另一方面,宝宝观察世界、表达自己的认知感受及内心情感的能力都达到了相当的水平。所以说,2~4岁是语言发展的关键阶段,抓住关键期,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亲子阅读不偷懒

很多爸妈每天都会给宝宝讲睡前故事、亲子故事,但大多是照本宣科,没有什么发挥,如果是讲绘本故事,他们往往也是一页页翻过去,将那些美丽的图画置之不顾,一味地诵读文字。宝宝在几次三番地聆听之后,也可以照样讲述同样的故事,甚至读得一字不差,有些爸妈会很得意,觉得自己的亲子阅读取得了成果,宝宝的复述能力得到了提高,认字水平也有了进步,然而你有没有想过,宝宝对事物的观察能力、描述能力与创造能力却正在一点点地消退呢?

所以,训练的第一步就是爸妈纠正自己的亲子阅读习惯,不能偷懒。低幼故事的文字虽然优美,但往往很简单,有时出于版本精美的考虑甚至精简到宝宝难以理解。那么,爸妈绘声绘色的讲述就变得不可或缺了。也许故事书上只有一句“下雨了”,但爸妈是不是还可以描述一下雨的声音、雨的样子、下雨的情景呢?

美丽的绘本不是文字的陪衬,它为故事的发展提供了无数的可能。一幅画只能有一个解释吗?一串连环画只能编一个故事吗?当然不是!爸妈完全可以和宝宝一起,抛开原有的文字,编出另外的版本来。

★利用生活中的点滴时间进行语言训练

有的爸妈说自己很忙,没有时间对宝宝进行系统的语言训练。其实,语言虽然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可它的成功却源自于生活,只要利用点滴的时间就可以对宝宝进行语言训练。

比如送宝宝去幼儿园的路上,看到路边的小树,你可以让宝宝描述他所见到的树的样子,也可以让他想像若干个月后,随着季节的变换,这棵树又会变成什么样子。比如给宝宝洗澡的时候,你可以让他观察水的状态,从颜色到形状,从温度到特性,还可以让他想想除了液态的水之外,还有什么也是水变的,在怎么样的条件下它们又会变回水来。

学会观察生活中的点滴,并且将这些观察所得用语言表述出来,这是语言训练的基础,而在此基础上的想像,则是创造力更进一步的提高。

★让宝宝成为故事里的主角

如果你能让宝宝成为亲子故事里的主人公,那会是非常令他兴奋的一件事情。你不必让他知道故事里的“呆呆”就是他自己,但慢慢地,随着情节的延伸,源于自己生活的故事内容会令他恍然大悟:原来,这是我的故事。

慢慢地,这样的兴奋会促使宝宝的创造力得到发挥,他觉得光被爸妈讲进故事里已经不能满足了,于是他开始自己编故事,用生活中所看所听来编故事。也许一开始只是支离破碎的字句,但难能可贵的是他有了这个想法,所以爸妈们要耐心地帮助他,细心地呵护他的这个念头,语言的能力便这样渐渐习得了。

0~6岁宝宝创造力发展的时间表

虽然大家都很尊重创造力,也希望能激发宝宝的创造力,可是当富有创造力的宝宝挑战爸妈制定的“规格”时,很可能被认为是“故意捣蛋”。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0~6岁的宝宝创意能力发展的规律及爸妈引导的正确方法吧。

年龄段

爸妈应该做的事

可以提升创造力的玩具

0~1岁

做出重复的动作和声音,让宝宝模仿。

鼓励宝宝用各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意愿,并尽量对他的一举一动都作出回应。

利用一切照料活动,激发宝宝的好奇心。

采用多种面料、剌激触觉发展的布玩具;

会发出好听声音的玩具;

可以摆出各种造型的玩偶

1~2岁

给宝宝充裕的自主游戏时间,做好实况录像。

提供安全的环境,让宝宝自由探索。

提供丰富的材料和机会,让宝宝自发探索这些东西的用途和作用。

拓展宝宝的视野,增长见识,去商场、公园、乘车、短途旅行等。

增加宝宝语言的复杂性。

鼓励宝宝参加角色扮演游戏、模仿他人。

大块的积木;

无字书、布书、布卡;

玩具乐器

2~3岁

增强宝宝的安全感,特别是在接触陌生人和参加新活动的时候。

让宝宝多和年龄相仿的宝宝一起游戏,不要过多介入他们。

让宝宝接触各种各样的材料和玩具,维持他们的兴趣,关注他们的喜好。

有一定难度的拆装玩具或积木;

角色扮演用的道具;

涂鸦用具

3~4岁

合理安排宝宝的每日活动,让宝宝有足够的时间从事自主的活动。

宝宝的愿望变得复杂时,指导他清楚地表达出来。

提升宝宝的判断能力。

支持宝宝的想像性游戏。

较高难度的拆装玩具、模型;

有主题的作画;

画书;

打击乐器

4~6岁

增加他们想像内容的复杂性和逻辑性,比如追问“接下来呢?”

在有课业负担后,依然尽量保证宝宝有一些可以自主活动的时间。

培养宝宝对视觉和表演艺术的喜爱。

能带来强大成就感的玩具,比如模型、复杂的电子积木;

童话书;

键盘乐器

创造力胎教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