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成长路上,会养成许多习惯。一些好的习惯需要继续下去,而那些坏毛病就需要改正。那么不能纵容孩子的坏毛病有哪些?一起来看看吧。

儿童成长教育这个问题上,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有一句名言:

“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比如,你从小要求孩子遵守“饭桌礼仪”、吃有吃相,时间长了,吃饭时礼貌、优雅就成了孩子的习惯。

这样的饮食习惯,能帮孩子建立起乐观、大度、包容的性格特征;这种性格,很受欢迎,能帮孩子在学业、事业、爱情上取得很多优势,一辈子的路,或许能比其他孩子更顺畅一点。

童年时期的孩子,正处于一生的起步阶段,习惯和性格都还不成熟、未定型。

想要教给孩子好的行为与习惯,一开始培养的过程肯定充满烦躁,但是孩子越长大你就越轻松。

如果我们总是觉得“孩子还小,长大就好了”,从而忽略了对行为习惯的培养,那等你发现不对劲想纠正的时候,很可惜,孩子已经长大了,习惯、性格几乎不可能有太大的改变了。

下面这4个坏毛病,就是越长大越难改的,一定要从孩子小的时候注意纠正。

1、未经允许,乱翻别人东西

被亲戚家小孩子乱翻抽屉、床头柜,这种既尴尬又气愤的事情,估计很多人都经历过。虽然很想上去抽两巴掌,但是碍于情面,还要违心地笑笑:

“没事嘛,小孩子都这样!”

其实,小孩子的很多行为表现就跟小猫小狗一样,特别好奇,特别喜欢探索那些隐秘的犄角旮旯,比如翻翻柜子、钻钻床底。

但是,孩子毕竟是人,而不是猫狗畜生。

3岁前在别人家乱翻、乱动尚可理解,可是3岁后还这样,那只能说明家庭教育中严重缺乏“界限感”,不知道区分“我的”、“你的”。

一个没有界限感的孩子,在幼儿园、小学很容易跟其他小朋友打架,因为他总觉得自己最好、所有东西都应该是自己的。

这样的孩子即便上了大学,跟舍友的关系也会很糟糕,因为他可能乱动别人东西、半夜听歌不带耳机、自己脏袜子随地扔……

所以,一定要从小让孩子知道一条做人的基本素养:

别人想动你的东西时,你如果不同意,可以说“不”;但是,你动别人东西时,一定要询问一下别人同不同意。

2、宅在家里

大多数孩子在放学后、周末里,都不太愿意待在家里,更喜欢跟同伴跑出去“疯”。

但是有些孩子可能会因为性格、脾气等原因,不太爱出门,总是闷在家里看电视、玩手机、看小说。

对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的孩子来说,总是“宅”在家里,对孩子的成长弊大于利。

首先带来的问题就是活动量不足,肌肉、骨骼得不到良好锻炼的话,免疫力肯定也跟不上,爱生病。

其次,总“宅”在家里的孩子,也容易养成吃零食的习惯,再加上活动量就不足,就特别容易发胖。

再者,太“宅”、太封闭的孩子,跟外界交流不足,精神状态也会不好,整天一副懒懒散散、萎靡不振的样子。

所以,父母们不要再认为孩子不爱出门就是“老实”“省心”了。

放学后、周末里多带孩子出去逛逛,多鼓励孩子跟其他孩子玩耍,不论对身体还是精神状态都是很有好处的。

3、生活邋遢,做事拖延

孩子养成坏习惯,非常容易,什么都不做、什么都不要求自己,自然就会变得懒懒散散;但是好习惯的保持,却很不容易,需要付出很多的自我克制、自我约束。

而且,一旦孩子养成了邋遢、拖延这样的生活习惯,不及时纠正的话真的太难改变了,甚至会伴随终身。

有机会的话,你可以到大学宿舍区逛逛,总能看到有些大学生的被子脏得乌黑发亮,阳台上扔满了臭袜子,饮料瓶子乱七八糟堆满整个阳台……

这样的学生将来能把事业、家庭都打理好?不太信。

所以,趁着孩子还小,一定要有意识地培养他的勤快、自理能力,比如自己收拾整理玩具,自己收拾书桌,适当分担点家务。

4、对老人粗鲁

我前几天还在小区碰见一个小男孩,也就四、五岁的样子,正让奶奶替他举着手机看动画片。

奶奶本来就不会鼓捣这些电子产品,结果一不小心碰到了屏幕,把动画片关掉了。小男孩立马就不干了,转身就对着奶奶又哭又挠,小巴掌不断地拍在奶奶脖子上、脸上。

其实,小男孩的妈妈也在旁边,但她并没有对孩子这种无礼、任性的行为做出什么教育,只是用讨好的语气说:

“别哭了别哭了,妈妈再给你打开。”

或许在这位年轻妈妈眼里,孩子的行为正好帮自己“教训”了婆婆,反正早就看不顺眼,但是她可能没意识到:

一个对奶奶动手的孩子,既没有长幼礼节,更缺少一颗感恩的心。

今天孩子跟老人动手、耍脾气的时候,你不教育,那等你自己垂垂老矣的时候,你确定这种德性的孩子能善待你吗?

孩子年龄小、不懂事,不代表可以被无限纵容。

相反,越是年龄小、不懂事的孩子,越需要家长的引导和教育,越需要让他明白分寸和礼仪。

一个有规有矩、言行得体的孩子,走到哪里都受欢迎,将来的工作、生活都能左右逢源;而一个邋里邋遢、自私任性的孩子,即便成绩再好,将来的路也会屡屡碰壁,走不远。

延伸阅读

孩子“反抗”不一定是坏毛病


案例:东东两岁半了,以前一直是一个快乐、随和讨人喜欢的可爱宝宝。可是最近一段时间以来,他总爱发脾气,仿佛任何事都要满足他的愿望,不然就发犟、吵闹!一次洗好澡后,他仍然坐在浴盆里玩水,妈妈考虑到天气已转凉要把他抱起来穿衣,可东东还未尽兴,试了几次后还不肯起来。于是妈妈硬抱起他,没想到“风暴”来了:他歇斯底里地大哭特哭了半个多小时,哭得面色酱红全身是汗,挣扎中几次差一点儿碰伤了头,还惊动了邻居。最后妈妈凑巧给了他一只平时最喜欢的小汽车而立刻止住了哭闹,渐渐入睡。对了,东东还有一个新的习惯,不管大人说什么话,也不管知道不知道是干什么,总是爱加个不字,比如让他吃饭,他就说不吃饭。吃饭是他懂的词汇,可有时东东根本不懂妈妈说的是什么,还是要加个不字,有一天,妈妈跟爸爸说:“现在有许多亲子游戏班,要不也给东东报一个吧。”爸爸还没来得及发表意见,正在旁边玩积木的东东大吼了一声:“不!”吓了妈妈一大跳。妈妈想不通:“我们家孩子小时候挺乖的,怎么现在老和大人对着干呢?甭管你让他干什么事,他说的第一个字就是‘不!’”。

分析:

许多年轻的父母都有这种体会:孩子到了两三岁就开始不听话,经常和父母顶嘴、说反话、发脾气。其实,这是很正常的,在三岁左右,几乎所有正常的孩子都会出现持续半年至一年的“反抗期”,这个反抗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一个必经阶段,心理上称为“第一反抗期”。突出表现为:心理发展出现独立的萌芽,自我意识开始发展,好奇心强,有了自主的愿望,喜欢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希望别人来干涉自己的行动,一旦遭到父母的反对和制止,就容易产生说反话、顶嘴的现象。

那么,为什么两三岁儿童会有反抗期呢?

首先,这是因为两三岁儿童在动作能力方面的发展。他们身体活动能力已经较强,日常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可以自己做。因此他们就渴望扩大独立活动范围,不断尝试去独立完成新的事情。但这些要求往往会受到家长的阻拦和限制,因此就会产生反抗。

其次,这是因为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原先,儿童还不能区分自己的意愿和别人的意愿。现在,他们已经清楚地知道哪些事情是让“我”做的,哪些事情是“我”想做的。因此,他们就想顽强地表现自己的意志。但是这种表现往往与成人的规范相抵触,于是孩子就会有挫折感,从而导致反抗行为。

第三,这是因为两三岁儿童在许多方面发展得不成熟。两三岁儿童的情绪控制能力还很弱,一旦他们感到不满,就会以直截了当的形式表现出来,比如吵嚷、哭闹等。他们不会像大些的孩子那样用拐弯抹角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意愿,因此往往被大人认为是故意作对。其实,他们无非是忠实于自己的想法,并非针对某个具体的人。两三岁儿童的思维发展水平也还不高,他们的思维缺乏灵活性,因此常常显得死心眼儿。他们的时间概念还不强,因此哪怕告诉他只等五分钟他也不能忍耐,凡想做的事情必须立即去做。这些都会导致儿童的反抗行为。

宝宝这些坏毛病 你可以忍受?


吃手指,扔东西,打人,发小脾气......宝宝身上的这些“坏毛病”,你真的可以忍受?宝宝成长的过程中,会形成一些坏毛病,这些坏毛病如果不及时改正,非常影响宝宝的性格和身心,长大后更难纠正,所以,今天我们就给宝宝的坏毛病来个大扫除吧!

“坏毛病”一:扔东西

孩子一般到了6~8个月,就开始有扔东西的行为了。

当孩子在无意中扔起东西的时候,他会异常兴奋,会认为自己又多了一项大本领,因此会非常高兴地进行多次重复,同时也希望引起爸爸妈妈的注意,能够给予他赞扬。在重复的同时,宝宝实际上也是在学习。

比如:他会观察物体的坠落轨道、方式,并注意不同物体落地时的声音;他会逐渐发觉扔东西和发出声音之间是存在着必然关系的,从而学习了逻辑知识;从扔出东西到等待声音,从而学会心理期待等等。

所以,扔东西对宝宝而言,是必经的一个成长阶段,对于宝宝的智力和心理成长都有很大好处。但是,父母在这件事情上的不同态度会导致孩子往不同的方向发展。正确的态度应该是,在宝宝开始掌握这项技能的时候,提供给孩子一些适当的玩具(比如线球、皮球等等),并创造一个安全、宽敞的环境,让宝宝扔个够。

在宝宝刚开始扔东西的时候,父母应当给予大量的表扬,这样可以增强小宝宝的自信心和快乐情绪,让他能快乐愉快地玩、轻松地接受知识。但当他慢慢长大后,应注意逐渐淡化他的扔东西行为,以免养成不良的习惯。

改正方法需要注意的是,宝宝因为年纪小,手、脑综合协调能力不够完善,所以在扔东西的时候,可能会不慎损坏物品(比如落下的球砸倒了桌上的花瓶),对此父母一定不要大呼小叫,也不要过于批评孩子,因为父母的反应会让孩子感觉很特别、很夸张,这将无形中强化了他用扔东西的方式引起父母注意的意识,以后一旦他想引起别人注意或想表现自己,都会想到用扔东西的方式来实现,这样最终会让他形成扔东西的坏习惯。

如果孩子已经形成了扔东西的坏习惯,那么妈妈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设计各种扔东西的游戏,让他扔个够,把坏习惯变成一种技能。如扔球、掷沙包等,并可教给他各种投掷技能。

2、宝宝两岁以后已经有一定的辨别能力了,爸爸妈妈要耐心地告诉他什么东西可以扔,什么东西不能扔。

3、如果孩子扔东西影响了其他人休息、工作等,要对孩子提出正面批评,让他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4、如果孩子是因为生气、发泄而扔东西,那么爸爸妈妈应先和孩子进行沟通,了解对孩子生气的原因。如果理由是正当的,要对宝宝加以同情,并给予他安慰;如果是因为无理要求没有得到满足,则可以采取转移目标的方法进行处理。

5、有时宝宝扔东西只是为了引起爸爸妈妈等成人的注意,所以只要稍微加强对宝宝的关注程度,让宝宝感觉到父母在注意他,就可以避免孩子乱扔东西的坏习惯。

6、告诉孩子扔出的东西要自己捡回来,这样可以有效地减少孩子乱扔东西的毛病。

捡脏东西吃(

“坏毛病”二:捡脏东西吃

几乎所有的宝宝都曾经有过捡东西吃的行为,但不是所有的孩子都因此形成了坏的习惯。在宝宝还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应当在日常生活中给他灌输东西掉在地上就脏了,不能再捡起来吃的正确观念。日常生活中难免会有食物掉到地上的情况,这时父母应该对孩子说:“哟,东西脏了,我们需要洗一下。”

并立即去清洗;或者告诉孩子食物已经脏了,不能要了,并立即将地上的脏东西打扫到垃圾桶里。而千万不要因为害怕浪费食物而将其拣起直接放入自己嘴中。有统计显示,有捡脏东西吃坏毛病的宝宝,其父母大多有那些食物掉在地上觉得扔了可惜,捡起来塞自己嘴里的做法。

记住:当你告诉宝宝“掉地上太脏了,妈妈吃了,给你新的。”的时候,宝宝根本理解不了这么多,他只明白的是,既然妈妈可以捡起东西吃,那么我也可以另外,因为小宝宝辨别事物和是非的能力还比较差,所以在他看来,东西掉在床上、桌上和掉地上是一样的。

因此爸爸妈妈对于掉到床上、桌上的东西也要遵照上面的原则处理,不要以为干净就捡起来吃掉,这样会在无形中误导了您们的小宝宝。当然,这里说的不仅是要在家中这样,在户外更是应当如此。改正方法因此爸爸妈妈要注意:

1、细菌在潮湿的地方繁殖得比较快,因此要避免宝宝在这样的地方捡拾东西吃。

2、在户外,任何东西掉到地上都不要捡起来吃,因为此处有可能曾留有猫、狗等动物的粪便。

3、餐桌有小东西,一定要立即拿走,以免宝宝当成食物误食造成严重后果。

4、当孩子在地上捡东西吃时,父母一定不要怒斥孩子,也不要用手打掉他手里的东西,这样会惊吓到年幼的孩子。

破坏性行为

“坏毛病”三:破坏性行为

孩子随着能力的提高,将越来越多地表现出一些破坏性的行为。它一般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宝宝长到快2岁的时候,好奇心开始逐渐增强,对所有的物品都很感兴趣,喜欢东摸摸、西看看。但是由于他们的动手能力和手、眼协调能力都还比较差,对各种物品的性能也不是很了解,所以难免会破坏一些东西(有时甚至可能是父母十分喜欢的东西),这应该得到父母的谅解。

另一种情况是:当孩子手中的工作远远超过了他的实际能力,多次尝试失败后的挫折感往往会激怒年幼的孩子,为了发泄自身的沮丧感,孩子就会做出一些破坏性的行为。如果属于这种情况,父母千万不要训斥孩子,因为这样会使孩子感到很委屈和被误解,感觉自己很孤立,从而产生愤怒的情绪,甚至有意采取更大的破坏行动来表现出他的愤慨,或者故意继续破坏来挑逗父母,看父母生气的样子,从中获得满足抵消失败的感觉。

改正方法:对于孩子的破坏性行为,父母要注意采用以下几种策略来帮助他改正:

1、对于他所破坏的东西,凡是能恢复原状的,父母要求孩子和自己一起将它加以恢复和修补。

2、告诉孩子不管是因为什么,破坏东西是一种不好的行为,应尽量避免和改正。

3、搞清孩子破坏的原因,不要过分批评,应采取措施安抚他的异常情绪。

4、多陪宝宝做游戏,提高他的动手技能,帮助他取得小小的成功,培养他的成功感。

5、对于孩子的各种情绪,成人要多用心加以体会,并适时地替孩子表达出来。

当孩子明白爸爸妈妈理解他的意思后,他的愤怒就会大大地降低,从而放弃过激的破坏性行为。同时,这对亲子关系也大有好处。

6、在日常生活中,爸爸妈妈首先自己要平静,要冷静地处理各种问题,给孩子做出好的表率。

7、要积极鼓励孩子的好奇心,并尽可能地提供给孩子一些可以满足好奇心的玩具,如拼拆玩具。

8、成人要仔细观察是否有其他人恶意或无意地怂恿、纵容孩子的破坏性行为,如果有,一定要立刻加以制止。

任性与发脾气(图)

“坏毛病”四:任性与发脾气

随着孩子自我意识的成长,大多数的孩子会出现一些任性的行为,尤其是在2~4岁最为常见。一些爸爸妈妈对孩子过于溺爱、娇惯,凡事都顺着孩子的心意。

一旦某件事不能按照孩子的想法去做,孩子就会任性地大哭、大闹。如果爸爸妈妈为此而心疼做了第一次让步,这就让孩子意识到了他的这种做法十分有效,以后就会不断使用这种手段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这就滋养了孩子任性妄为的坏毛病。

此外,孩子因为自己的能力有限,在多次尝试、努力做某件事情后仍旧失败,这种挫折感也会让孩子大发脾气。改正方法对于这些情况,爸爸妈妈可以参考以下的一些方法:

1、平日不要过于娇惯孩子,要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让他知道爸爸妈妈不是万能的,不是他的每一个要求都能够实现。

2、年幼的孩子在情绪上比较多变,因此爸爸妈妈在处理事情时要思想先行,在考虑好可能发生的情况及处理的办法之后再行动,以免到时不能应付孩子的任性撒娇。

3、对待孩子任性和发脾气,虽然心里很着急,但脸上不要过于表露,可以采取不理睬的方式淡化法处理,孩子在自觉没趣后会自己停止。

4、用孩子感兴趣的事物转移孩子的注意力,让他将精力投入新的事物中。孩子是健忘的,自然就会忽略刚才发生的事情。

5、尽量不要让孩子第一次发脾气就得逞,胜利感会激励他以后次次都使用这种方法。

6、当着孩子的面多夸奖别的听话的孩子,让他多接受正面暗示,意识到任性的孩子爸爸妈妈不喜欢。为了博得爸爸妈妈的表扬,他也会学得很乖。

7、不要当着孩子的面表现出自己没办法,也不要说诸如“再不听话我揍你”等话语。

8、不要轻易对孩子许诺,特别是做不到的事情,而答应了的一定要做到,这样你说的每一句话,孩子才可能信任、明白它的分量。

9、适当惩罚,告诉孩子因为他发脾气而错过了他盼望已久的活动,这足以令他在下次发脾气前慎重考虑。

10、家人态度要一致,不能一人一个态度,让发脾气的孩子钻空子。

11、让孩子在多种选择中自己做出决定,因为是他自己的选择,他不太好意思发脾气。

12、要坚定,不要因为孩子的大哭而改变主意。5、攻击性行为绝大多数的孩子都会经历咬人、打人的阶段,这是一种很正常的成长阶段。一般情况下采用淡化的方法很快就会过渡过去。但是也有不少宝宝会进而养成具有攻击性行为的习惯,需要大人加以纠正。

图文无关(

“坏毛病”五:攻击性行为

造成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很多。打人可能是一种自我保护方式;可能是他发泄不快的一种方法;也可能是模仿别的小朋友、父母或电视的行为等等。咬人可能是1岁半前口唇期宝宝的探索性行为;可能是模仿小动物的动作;也可能是亲吻的表现,不过是力度掌握的不准而已。

改正方法对于这些攻击性行为,父母要注意:

1、父母要以身作则,平日不要有打孩子等攻击性行为。

2、不要让孩子看暴力电视。

3、平时要教育宝宝讲文明,在孩子在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时要友好,不要打人骂人,如果欺负了别的小朋友要道歉。

4、要培养孩子的各种技能,特别是社交能力和语言能力。

5、教孩子讲出愤怒的情绪,父母加以适当的疏导。

6、如果自己的孩子被打了,父母要勇于批评别人的孩子。否则,我们的宝宝会失去安全感,觉得只有打别人才能保护自己。

7、不能双重标准,自己孩子被攻击就没完没了地大吵大闹;自己孩子攻击了别人就无所谓,甚至洋洋得意,这只能给孩子非常坏的影响。以上列举了一些宝宝常见的不良习惯,希望对各位妈妈爸爸有所提醒,您们的正确指导将影响孩子今后的行为规范。

6大妙招改善宝宝赖床坏毛病


看到宝宝睡得又香又甜,每个父母脸上都会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可是,眼看着上幼儿园的时间就快到了,宝宝却还赖在床上,怎么喊都不起来,这时,您除了抓耳挠腮之外,是不是感觉一点办法都没有了呢?别着急,请注意如下对抗宝宝赖床的6大妙招,以及诸多妈妈的宝贵经验,相信一定会让您茅塞顿开!

宝宝赖床4大原因

小孩子平时又没有太大的学习压力,难道还会休息不足吗?为什么老是会赖床呢?据李淑丽老师介绍,根据其多年的教养经验来看,宝宝会赖床的原因确实有很多,而最常见的就是如下4种:

1.睡眠不足

晚上睡得太晚,造成睡眠的时间不足。通常1岁以上的学步儿每天所需要的睡眠时间为10~15个小时,所以,请不要让宝宝养成晚睡的习惯。

2.午睡过久

如果宝宝午睡时间太长,或睡午觉的时间接近傍晚,那么都会让宝宝在晚间精力旺盛,到了就寝时间也睡不着,于是间接造成晚睡、睡不饱的状况。

3.睡不安稳

有些宝宝在睡觉的时候会有踢被子、翻来覆去或磨牙的情形,这时家长要多多留意,看宝宝是否存在情绪上的问题或身体不适,或是有其他环境因素干扰了宝宝的睡眠品质。

4.噩梦干扰

小宝宝也难免会做噩梦,一旦惊醒就很难再入睡,即便能够再睡着,睡眠品质也大大下降。而除了做噩梦之外,还有很多原因会导致睡眠障碍,比如担心害怕、心理压力大或身体不适等。

TIPS:家长切忌乱发脾气

其实,有些宝宝的赖床情形并非特别严重,他们只是喜欢每天在起床时和家长较量嬉闹一番,只要家长方法得当,宝宝很快就会爬起来。此时最需要家长注意的就是,尽量不要对宝宝发脾气,否则宝宝很可能大哭大闹来表达自己的不满,反而惹来更大的麻烦。

改善睡眠品质4大方法

从宝宝赖床的4大原因可以看出,睡眠不足或睡眠品质不佳是导致宝宝赖床的2大因素。如果家长遇到这些状况,应该怎么做呢?李淑丽老师给出的建议是:

1.家长以身作则

从小就让宝宝在固定时间上床睡觉,养成规律的作息习惯。另外,只要就寝时间一到,父母即便还有很多事要忙,也应该先停下手边的事,在床边陪着离子,趁着入睡前的时间和宝宝聊聊天、讲讲床边故事,一方面可以增进亲子互动的机会,另一方面可以放松宝宝睡前的情绪,有助提升睡眠品质。

然而,当宝宝就寝时间一到,有些家长只是急着赶宝宝上床睡觉,而自己的眼睛却还紧盯着电视,或者还在忙东忙西。其实,家长这种做法会让宝宝有“孤单”和“不公平”的感觉,而且产生“为什么只让我去睡觉,而你们却不睡”的疑问,再加上宝宝对成人的活动本来就充满好奇心,所以也就更降低了睡觉的意愿。因此,只要到了就寝时间,全家人最好都能暂停正在进行的活动,帮助宝宝营造良好的入睡气氛。

2.午间小睡即可

宝宝睡午觉的时间不宜过长,也不要在接近傍晚的时候还让宝宝睡午觉。以幼儿园来说,午休时间通常是下午1点到2点,如果让宝宝在下午睡得太久或太晚才午睡,那么宝宝很容易在晚上变成精力旺盛的小魔头,等他筋疲力尽入睡后,第二天早上势必又得花一番功夫才能把他从床上拉起来。所以,请家长不要以为宝宝午觉睡得越久越好。

3.找出情绪伤害

宝宝有时会因为身体不适或情绪上的不稳定而影响睡眠品质。其中身体上的异常状况比较容易观察,需要父母多加留意的是情绪上的问题。有些宝宝年纪还小,表达能力还不是很好,如果在幼儿园或日常生活中受到挫折,就不知道该如何表达,再加上父母没有多加留意,那么宝宝受伤而无法抒发的情绪便会更间接反映在睡眠品质上。因此,一旦遇到类似宝宝有心病的情形,应该适时找时间和宝宝聊聊,尽快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

4.终结噩梦来源

宝宝做噩梦最常见的原因有怕黑和怕魔鬼两种。怕黑是出自于人类对未知的恐惧,如果宝宝因怕黑而不敢睡觉,甚至还因此做噩梦,不妨在宝宝的房里添置一盏小夜灯。如今市面上出售的夜灯有许多可爱的造型,如果情况允许,还可以让宝宝挑一个自己喜欢的卡通造型夜灯,在睡觉时有可爱的夜灯散发着微弱光芒来陪伴自己,会让宝宝感到安心不少。

此外,家长也可以在就寝前和宝宝玩光影游戏,通过光线和手势的变化让影子呈现出各种不同的面貌,这个好玩的游戏也能有效降低宝宝怕黑的心理。

相信很多家长都曾经听宝宝说过对魔鬼的可怕描述,如果家长没有适时去转化宝宝的想象,反而给予更多充满刺激的形容,甚至当宝宝不听话时,还用“你要是再不乖,小鬼晚上就会来抓你”之类的话来吓唬宝宝,就更容易加深宝宝对魔鬼的想象和恐惧,那么做噩梦的几率就更高了。所以,家长在平时不要去强调黑暗或魔鬼的可怕。

TIPS:如何帮宝宝安心入睡

1.提供有安全感的物品

有些缺乏安全感的宝宝需要有安慰品的陪伴才能安然入睡,比如小玩具或小被子等。但是要注意适时戒除,避免以后形成过度依赖,同时还要注意安慰品的清洁问题(尤其是过敏体质的宝宝)。

2.可爱的卡通床具

让宝宝去挑选自己喜欢的卡通床具,让他觉得睡觉时好像有很多好朋友在一旁陪伴。

3.区分游戏区和睡眠区

在房间的布置上,最好把游戏区域和睡觉的地方区别开来,不要在床边放置过多的玩具,否则很容易引发宝宝想玩的欲望。

改善赖床6大妙招

1.让宝宝决定作息

和宝宝讨论就寝、起床时间,问问宝宝喜欢父母用什么方式叫他起床。让宝宝自己决定作息时间,可以让宝宝知道应该对自己的承诺负责;用宝宝能接受的方式叫他起床,更可以减少宝宝起床时产生的不愉快情绪。

2.准备可爱的闹钟

帮宝宝买一个闹钟,让他挑选自己喜欢的铃声。相比被门铃或父母叫喊声唤醒的不悦感觉来说,当宝宝早上听到闹钟发出的可爱声音时,自然更能提高起床的意愿。

3.营造起床的气氛

在叫宝宝起床的时候,可以随手播放一些轻松的音乐,或者放一些宝宝喜欢听的故事CD,让宝宝在轻松的气氛中醒来,缓解被吵醒的不快。

4.睡前准备就绪

在睡前要求宝宝整理自己的书包,把明天该带的东西都准备好。如果天气寒冷,也可以先把第二天要穿的内衣当成睡衣穿,这样起床后就只需要帮宝宝套上毛衣、外套即可,不但可以避免宝宝在穿脱之间着凉,也可以减少起床后的准备时间。

5.理清先后顺序

父母在起床后先把自己的问题都处理好,然后再叫宝宝起床。这样家长就不用一边急着处理宝宝上学前的准备工作,一边还要忙着整理自己上班的琐事。在时间有限的情况下,只要家长一急躁,亲子之间就很容易产生摩擦。所以,无论是先处理好自己的事,还是以宝宝事务为优先,都可以节省不少时间。

6.留出发泄时间

如果宝宝确实对起床有严重的抵触情绪,只要一被吵醒就会大哭大闹,而且上述各种方法都不太管用时,那么家长就只好提前叫宝宝起床,先让他发泄一通再说。在宝宝哭闹的时候,家长不要去责骂他,就试着让他一个人宣泄情绪好了,等宝宝闹劲过后再去安抚。同时要注意,在宝宝发泄的这段时间里,尽量多处理一些出门之前要做的其他事情。

TIPS:亲子共同努力

为了改善宝宝赖床的习惯,除了对宝宝有必须的要求之外,家长的心态和处理方式也要多加注意,先给宝宝一点缓冲时间,态度不要过于急躁,只要温柔坚定地去执行既定策略就可以了。

解决宝宝磨蹭坏毛病的提速方案


早晨,囡囡在床上磨蹭了半个小时不起来,爸妈急得不得了,在抱怨的同时赶忙给她系扣子,可囡囡一点也不急。洗脸时又是磨磨蹭蹭,把手按到洗脸盆里半天不动,爸爸说她,囡囡有理地反驳:“我慢慢洗,才能洗干净。”每天最先一个上桌吃饭,最后一个吃完。对囡囡的磨蹭,爸妈实在头疼啊,怎一个“累”字了得。

宝宝磨蹭,你动气不如动心,找出原因才是解决之道。

从宝宝的角度看

1、和注意力发展特点有关

2~5岁的宝宝注重力不集中,很容易受环境的影响,旁边有什么好玩的事就会让他忘记初衷。边干边玩是造成这个年龄段的宝宝磨蹭的主要原因之一。

2、和动作的不熟练有关

年龄越小,神经肌肉活动越不协调,动作的不熟练导致了宝宝做事缓慢。

3、和没有时间紧迫感有关

宝宝的思维具体形象,对看不见、摸不着的时间没有概念。宝宝做事的动力,往往是盲目地服从大人的要求,并不懂得时间的价值和浪费时间的危害。

4、和先天的气质类型有关

不同气质类型的人在思维、言语和动作上表现出不同的特点:胆汁质的宝宝言语动作急速难于自制,多血质的思维言语动作敏捷,黏液质的思维言语动作迟缓,抑郁质的言语动作细小无力。可见,黏液质和抑郁质的宝宝是“天生”的慢性子他们做任何事都是慢吞吞的,老跟不上别人的速度,哪怕你发脾气也快不起来。

从成人的角度看

1、和成人衡量的标准有关

做事缓慢磨蹭是一个相对概念,不能说宝宝做事慢就是磨蹭,慢不慢不能与成人相比,而要与同龄人相比。通常大人觉得宝宝磨蹭主要是因为达不到成人期望的速度,其实宝宝表现得已经很好了。

2、和成人过多的包办代替有关

爸妈常常感到与其让宝宝自己做,比如吃饭,还不如喂他吃来得快些,而且更省心,更省事。这种包办代替恰恰剥夺了宝宝锻炼的机会,宝宝的惰性会因此越来越强。

从事情本身来看

有些宝宝对于他感兴趣的事,动作就很快,没兴趣的事或事物本身难度较高,都会妨碍他做事的速度。如囡囡在屋里玩厌了,想到外面去玩,妈妈非让她把弄得乱七八糟的玩具收拾整齐,她不高兴又非干不可,自然就磨蹭了。

“小磨蹭”提速方案

1、玩比赛提高做事速度

经常与宝宝搞一些小比赛,如比赛吃饭。比赛穿衣,使他在游戏中提高动作的敏捷程度。还可以和别的宝宝比赛,如“你看隔壁的贝贝已经去幼儿园了如果你不快点,幼儿园的老师就会表扬贝贝,批评你了”。这时宝宝会很高兴地赶紧把事情做完。

2、和时间“赛跑” 每天进步一点点

帮宝宝设计一张“比赛”成绩表,记下最初做某件事所用的时间,然后记录每天实际完成所用的时间,如果比以前有进步,就给予奖励。让宝宝先从简单容易的做起,逐渐向比较困难的任务进发,一直到达合适的时间为止。这样做的目的在于缩短完成每一件事情所需要的时间,这是克服动作慢的直接办法。

3、记数法 督促完成任务

与宝宝事先讲明白,看数到第几声的时候他可以做完某件事情。等他准备好,你说“开始”就计数,“1、2、3、4,5……”,宝宝为了完成任务,会尽量抓紧时间将事情做完。如果在计数开始的时候,他的动作依然很慢,你就故意数快一点,让他感觉到时间就快要到了。如果在快要结尾的时候,他还差得较远,就放慢记数速度,让他有尽快完成的希望。如果你总能很巧妙地常常使宝宝在快接近尾声的时候把事情做完,就能使他获得成功的感觉。只要及时完成了任务,就要口头表扬他哦。

4、体验“磨蹭” 带来的后果

你首先估计出宝宝尽最大能力完成某件事情的时间,然后规定在这个时间内完成这项事情,否则就不让他继续做下去,时间一到就停止。如到了吃饭时间,他仍然不愿吃饭,或慢腾腾地吃,到时间就把饭菜收起来,对他说:“我很失望,我希望你下次能按时把饭吃完。”同时杜绝给宝宝吃零食,等他一会儿饿了又没东西吃的时候,就会尝到磨蹭的苦头,认识到吃饭磨蹭的害处。

5、小闹钟——学会管理时间

和宝宝一起制订一张作息时间表,什么时间起床,洗漱用多长时间,吃早点多长时间,都做出合理的安排。对时间管理越严越细,效率越高。在宝宝做一件事之前上个闹钟,到点时闹钟铃声大作,提醒他时间够久了,不能再磨蹭了。小闹钟嘀嘀答答地响,对宝宝就是一个督促,容易产生紧迫感。

在提高宝宝做事速度的同时,一定要告诉他,动作快不等于做事马马虎虎、敷衍了事,而是在做好的同时,速度能再快一点就更好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