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胎教
2021-06-19 孩子胎教 在家中如何做好入学准备 孩子入学准备孩子突然安静了,肯定是在捣乱。
孩子天生的好动,停不下来,如果孩子突然安静了,不一定是好事,肯定又在捣乱了,看看下面宝妈的分享吧!
等娃到了两岁后,家长会发现,孩子安静下来不一定的好事。俗话说“孩子静悄悄,必定在作妖”,下面这些家长用血泪经验告诉你,当孩子突然安静了,先别急着高兴,赶紧去看看他是不是又在作妖了!
A:有次在家睡午觉,没管孩子,他倒也安静不吵不闹的,后来睡醒了才发现,他在卫生间把我的牙杯拿来盛马桶里的水,还玩的不亦乐乎!
B:我在厨房做饭,孩子一旁捣蛋,被缠的实在没办法了,我就骗他去房间里找爸爸玩。本来我心里还暗暗自喜,觉得自己真是太机智了,突然有一种不好的预感,不应该这么安静的啊,我扔下手里的菜飞一般的冲进房间,不其然,我刚买的口红、眼影全都被他当成了颜料盘涂在了地上,要不是老公拦着,我非要打哭丫的!WWw.zj09.coM
C:如果孩子安安静静的在客厅玩,相信我,不出20分钟,你就会收获一个垃圾场一般的家。
D:家里的奶粉、面粉一定要放在孩子够不着的地方,别问我为什么知道,说起来都是泪!特别是面粉,你经历过满屋飞面粉的绝望吗?!
E:最怕孩子突然安静,那是暴风雨前的宁静。
F:娃非要洗衣服,我给他拿盆子接了水就随他去了,没想到一会儿没注意,他就把洗衣粉全都倒进去了,还开心的说有很多泡泡.....我的心在颤抖。
G:家里的东西没有他们不能玩的,柜子里的衣服翻出来,梳妆台上的口红掰断,厨房里的大米抱出来....甚至有一次,娃趁我睡着的时候玩起了便便....
看看这些家长的经历,没有一颗强大的内心还真当不了爸妈!你家孩子都有过哪些搞笑的作妖经历呢?
扩展阅读
孩子在家到处乱画,要不要管?
本期话题:孩子到处乱画,管不管?
Q:我孩子现在喜欢在家里到处画画,今天画在沙发上,明天又画在墙面上。这种情况一直持续着,教育也没有用,可是我也不能放任他不管啊,弄得家里乱七八糟的。您说,我这该怎么引导他呢?
A:所以您纠结的应该不是孩子喜欢画画,而是孩子喜欢到处画画吧?
如果您突然发现这段时间,孩子变得特别喜欢画画,每天都要画好长时间,那有可能,您的孩子是进入到了绘画敏感期。
敏感期的一个明显的表现就是,孩子在这个阶段会把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这一个点上,其他的一概看不见。
比方说,处在绘画敏感期的孩子就特别喜欢画,每天都想,我要画画,我要用画画去表达我各种各样的想法,但是至于“能在哪画?不能在哪画?”,这个事情,他是注意不到的。
但是我们家长又明明很抓狂、很纠结。
当他在不应该画画的地方画时,我们可以怎么办呢?
我们可以给他们提供一些他可以自由画画的选择。
比方说,当时我的女儿处于这个阶段的时候,我去超市买了很多一次性塑料桌布,非常便宜,里面很多张,每天晚上我就把它铺在我们客厅的地上。
因为它很大,所以我可以在上面放上很多材料,有白纸(甚至是废报纸也行),一些她已经不穿的衣服,然后她就可以在纸上画,可以在报纸上画,也可以在衣服上画,甚至可以用手画、用笔画,都没关系。
如果她画完了,觉得这个衣服很漂亮,第二天想穿出去,那也没有什么不可以的。
画画的颜料上我也准备了很多种。比如有一种颜料是可以用手洗干净的,她把衣服画脏了之后,我可以洗干净,她下次想画还可以。
另外一种颜料就是食用色素。谨防孩子手上抹上颜料之后,一不小心放到嘴里,吃坏肚子。食用色素相对来说比较安全。
其实慢慢地,孩子过了绘画敏感期的阶段,这个问题会缓解一些。
而且最重要的是,孩子在这个过程中也会明白,当我想画画的时候可以在纸上画,可以在衣服上画……但不可以在墙上画,不可以在家具上画……
他慢慢会知道的。
观点支持:孙瑞雪
著名儿童教育专家
《爱和自由》《捕捉儿童的敏感期》作者
说了那么多遍,怎么你就是不听呢?这四个方法,你肯定不知道!
有孩子的家里经常会爆发这样的“口水战”:“你怎么没记性啊,我昨天刚说了”“说了几百遍你就是听不进去是不是”“怎么我说话你没反应啊?你听进去了吗?”
为什么父母说了很多遍,孩子还是没反应呢?
今天好妈来帮爸妈们谈谈孩子“不听话”的原因。
说了很多遍孩子都不听,这叫做超限效应。
什么是超限效应?
超限效应是指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从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
马克·吐温听牧师演讲时,最初感觉牧师讲得好,打算捐款;
10分钟后,牧师还没讲完,他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些零钱;
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决定不捐了。
在牧师终于结束演讲开始募捐时,过于气愤的马克.吐温不仅分文未捐,还从盘子里偷了2元钱。
而这种由于刺激过多或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逆反心理的现象,就是“超限效应”。
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往往会引起对方心理极不耐烦或逆反,这样会事与愿违。
就象马克·吐温一样不仅不捐钱,反而还从盘子里偷走了2元钱。
超限效应反应了几个问题:
以自我为中心;没有注意方式方法;
没有注意“度”的把握;
没有换位思考。
晨晨每天都会赖床,让妈妈很犯愁,每天早上妈妈都会提早叫她起床,但是每天晨晨都还是会迟到。
每天早上就听见晨晨妈妈说:“晨晨,起床了”
过了五分钟“晨晨,你怎么还没起床”
又过十分钟“晨晨,再不起床就要迟到了!”
就这样日复一日,每天叫晨晨起床妈妈都要催十遍八遍。
这种超限效应在家庭教育中时常发生。
这种反复的唠叨容易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就像马克·吐温一样,过多的唠叨还可能产生超限效应。
孩子对父母的唠叨很反感,父母可以为孩子换位思考一下。
父母一定要改变唠叨的习惯,改变教育的方法,避免孩子因为对唠叨的不耐烦而产生逆反心理。
1不要过多批评第一次挨批评时,孩子的厌烦心理并不太大,但是在第二次,往往使厌烦度倍增。
如果再来个第三次、第四次……那么批评的累加效应就会更大,厌烦心理就会以几何级数增加,
说不定因而演变成反抗心理,甚至达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除非是个乐天派或个性特殊的人,否则,一旦遭到批评,总是需要一段时间,
才能恢复心理的平衡,遭到重复批评的孩子的反抗心理就高亢起来。
孩子心里会嘀咕:“怎么如此不信任我?”
这样一来,孩子的挨批心情就无法复归平静。
可见,我们父母对于批评不能过度超量。
为避免这种超限效应在批评中的出现,父母应该切记,“孩子犯了一次错,只能批评一次。”
千万不要对孩子的同一件错事,重复同样的批评。
如果一定要再次批评,也千万不要象像鹤佬学话那犹重复一次。
应该换个角度进行批评。
这样,孩子也不会觉得同样的错误一再被“穷迫不舍”,厌烦心理、反抗心理就会随之减低。
2就事论事批评孩子的时候,切忌用一件事引出别的事情,把很久的事情全部翻出来,或者说孩子笨之类的。
要求过多,孩子可能会觉得,即使他改正了其中一个让父母唠叨的事情,
别的事情父母还是会不停唠叨,索性就都不改了。
因此,父母批评孩子的时候一定要就事论事,切忌东拉西扯,把别的事情也扯出来。
3巧用表扬俗话说:“打一巴掌,再给个枣。”
虽然巴掌不能随便打,但是打了之后,父母如果再给孩子个“枣”,
对孩子的其他表现进行适度的赞扬,会让孩子心理平衡,有一定的成就感。
平时如果孩子有小小的进步,或者有一点小成就,父母也不要吝啬表扬。
在表扬中长大的孩子肯定比在批评中长大的孩子要幸福、懂事得多。
4让孩子承担自己的错误父母要让孩子学会负责任,为自己所犯的错误造成的后果承担责任。
比如孩子不小心把新买的玩具弄坏了,即使孩子恳求新买一个,
父母也不要顺从孩子的心意,要让孩子知道他不会爱护自己的玩具,那么就不会给他买新玩具。
让孩子成长的最好方式就是父母放开手,让孩子自己成长,该孩子承担的责任,父母不要承担。
让孩子明白,自己做错了事,就要承担后果。
这样孩子以后做事的时候,就会反思自己有没有做错,这样做会有什么后果。
记住,任何沟通,特别是旨在诱发别人态度改变的说服和引导,
都必须避免无意义的重复,否则效果适得其反。
音乐胎教不要有突然巨响
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宝宝能赢在起跑线上,因此他们开始重视起胎教,我们一般会通过抚摸胎儿、听音乐等多种方式对胎宝宝进行胎教,胎教能促进胎儿听力发育,对胎儿在体内的发育具有积极意义,让我们来学习一下胎教知识吧!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现“音乐胎教不要有突然巨响”,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最近,在“母亲节准妈妈胎教音乐会”,专家指出,孕期不同,音乐胎教选择的音乐和方式也不同,准妈妈们要特别注意。
孕早期即妊娠3个月后,宝宝的听觉器官开始发育,这是进行音乐胎教的好时机,孕中期宝宝的听觉器官已经完全发育,这时胎教音乐内容可以更丰富一些,增加轻松活泼,稍快节奏的乐曲。孕晚期时,准妈妈感觉越来越接近分娩,心理难免会紧张,焦虑,这时您应该选择柔和,舒缓,充满希望的乐曲。需要提醒的是,胎教音乐音域应该在500~1500赫兹,音乐中不要有突然的巨响,每次10-15分钟,准妈妈、宝宝一起欣赏音乐音响播放时,距离扬声器要达到1.5-2米左右。
专家还推荐了三类经典胎教音乐:1、中国传统名曲如《春江花月夜》、《渔舟唱晚》、《平湖秋月》,《花好月圆》、《喜洋洋等》。2、童谣,如《春姑娘》,《童年》,《铃儿响叮当》,《一闪一闪小星星》等。3、巴洛克时期和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其音乐节奏与妈妈的心跳旋律接近,所以对胎儿和新生儿有启发和安抚的作用。
2025最新胎教知识:听胎教音乐宝宝动了好还是安静好?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对宝宝的教育愈发的重视起来,最常见的得胎教方式有听音乐和为宝宝讲故事等,良好的胎教可以为宝宝建立良好的生长发育氛围,你知道有哪些医生都推荐的胎教小知识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2025最新胎教知识:听胎教音乐宝宝动了好还是安静好?”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胎教毫无疑问是有一定作用的,那么听胎教音乐宝宝动了好还是安静好?下面的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听胎教音乐宝宝动了好还是安静好?
1、 首先这可能证明宝宝比较喜欢这种听音乐的胎教方式。因为他非常喜欢这种方式,所以在进行音乐胎教的过程中,他就在享受这个音乐胎教,所以他就不动了。就是相对于平常性格比较活泼的宝宝来说。
2、 其次对于平常性格比较,稳定的宝宝来说,如果他在听音乐的时候不动,那么就可能证明他并不是很喜欢这种听音乐来胎教的方式。因为她不喜欢,所以在听音乐胎教的过程中并没有太大的情绪波动,所以他也就不动了。
3、 当然要看你的宝宝是不是喜欢这种,音乐的胎教方式绝对不能通过一次或两次的胎教音乐过程中他的反应来作出判断。这是需要通过一个长期的反应来做出的判断的,这样的判断结果才会更加的有效真实。
胎教音乐的作用有哪些?
1、音乐除了艺术上的价值之外,还有各种生理的、心理的效应。心理学家认为,音乐能渗入人们的心灵,激起人们无意识超境界的幻觉,并能唤起平时被抑制了的.记忆。
2、胎教音乐能使孕妇心旷神怡,浮想联翩,从而改善不良情绪,产生良好的心境,并将这种信息传递给腹中的胎儿,使其深受感染。同时,优美动听的胎教音乐能够给躁动于腹中的胎儿留下深刻的印象,使他朦胧地意识到,世界是多么和谐,多么美好。
3、在生理作用方面,胎教音乐通过悦耳怡人的音响效果对孕妇和胎儿听觉神经器官的刺激引起大脑细胞的兴奋,改变下丘脑递质的释放,促使母体分泌出一些有益于健康的激素如酶、乙酰胆碱等,使身体保持极佳状态,促进腹中的胎儿健康成长。
别不信,这5个特征决定了你的孩子是优生还是差生!
小学阶段是孩子习惯的定型期,各种学习习惯将开始逐步固化下来,甚至伴随孩子一生。当然,这种学习习惯既包括了好的习惯,也包括不好的。孩子在小学阶段所表现出来的好的或是坏的学习习惯,会在某种程度上预见孩子在今后的学习生涯中是优生还是差生。
在孩子的学习方面,家长一定要见微知著,防患于未然。孩子今后是否会变成老师、家长眼中所谓的“差生”,从下面5个习惯中就可以判断出来。
在学习上爱和家长讨价还价
很多孩子喜欢在学习上和家长讨价还价。妈妈让孩子先做作业再看电视,他便提出交换条件:做完作业后要比往常多看一小时的电视;妈妈让孩子努力学习,争取考试有进步,他又盘算着一个交易:考试进步了就要买玩具去游乐场玩……生活中,孩子和家长讨价还价的例子不胜枚举。
这种讨价还价,也许会在短期内取得预期的效果,但却不会是持久的。而且,孩子会丧失主动追求知识的动力和兴趣。学习是一条漫长的道路,这种只考虑眼前利益的奖励是非常脆弱的。
其实,仔细想想,孩子喜欢讨价还价,祸根在父母身上。家长们是不是经常对孩子说:
“如果你这次考试考满分,我就给你买玩具车。”
“如果你乖乖把作业写完,我就让你看一集动画片。”
你自己总跟孩子谈条件,孩子又怎么不能有样学样的反过来跟你讨价还价呢?孩子总能很敏锐的感觉到,你这是在求他们,他们就会觉得自己手里有了谈条件的筹码,自然也就懂得如何跟家长讨价还价了。
孩子讨价还价时,家长一定要守住自己的立场。不管孩子怎么软磨硬泡,家长都不要心软。温柔地耐心地向孩子反复叙说原因,让孩子明白你的立场和原则,慢慢地,孩子就会知难而退。
家长不要害怕孩子哭闹。当孩子因为没有达成目的而大哭大闹时,家长可以试着转移孩子的注意力,让他把心思放到别的东西上。总之,只要不是孩子伤着了,他哭的时候就尽量不要满足他的要求,否则孩子就会得寸进尺。
或者在孩子应该做一件事之前,先给他两个选择,让孩子自己做决定,并学会为自己的决定负责。比如,孩子吃完晚饭想看会儿电视再写作业,这时家长可以让孩子选择先看20分钟电视就去写作业,或者写完作业后看30分钟电视。
爱看电视,爱玩手机电脑
看电视、玩手机电脑对孩子的学习和成长有着非常大的危害。
首先,它阻碍了孩子语言的发展,因为看电视、玩手机电脑是单向的,而语言的学习是需要通过交流来实现的。
其次,沉迷于电子产品,会让孩子习惯不假思索地接受信息,从而懒于思考和探究。
第三,看电视电脑等阻碍了孩子想象力的发展,因为孩子处于被动灌输的状态。
最后,看电视多的孩子注意力不集中,使今后的学习变得更加困难。
无规矩不成方圆。家长一定要给孩子立规矩,吃饭、做作业时不能看电视,电视要看多长时间等,家长要提前和孩子沟通好,让孩子减少赖皮的机会。当孩子因此哭闹时,可以按照上面所说的方法化解。
家长不可以把看电视或玩手机作为一项奖赏或惩罚,这样只会增加它们在孩子心目中的价值。
最重要的是,家长一定要多花时间和孩子相处,玩真实的游戏。在室内玩纸牌,享受户外活动,还可以聊天,辩论,以及参与讨论。一起学习有趣的东西,不管那是新乐器、新手艺、跳舞,还是运动。这些都可以减少孩子对电子产品的渴望。
遇到难题就放弃
有的孩子遇到不会的题目,就会选择放弃,要么向老师、同学、家长求助,从来没想过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解决问题。
孩子容易放弃,一是因为他懒得思考,二是因为他的力量感不够,认为自己无法看到完成的那一道曙光。
孩子找父母问问题的时候,父母首先要区分出来这道题目是属于孩子应该会的范围还是超过了孩子的能力范围。如果在孩子本该会的范围内,父母可以“装笨”,抽掉孩子可依赖的拐杖,让孩子学会独立思考。
作为家长,除了安慰和理解,更重要的是用言行教育孩子,当我们遇到挫折的时候,我们是如何积极面对和努力改变,争取下一次成功的积极态度。
生活作息不规律
随着天气越来越冷,孩子起床变得越来越困难。每天叫孩子起床时,都得磨蹭个十几二十分钟才行。而赖床的原因,绝大多数是因为晚睡引起的。
晚睡晚起的直接后果就是白天精神不济,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成绩下滑。除此之外,生活作息不规律还会让孩子的抵抗力变差,不利于身高体重的发展。身体是学习的本钱。身体素质差,学习自然跟不上。
孩子作息不规律,一部分原因是父母的原因。现在很多80后父母习惯了夜生活,于是也让孩子过上了“昼夜颠倒”的夜生活。所以,父母尽量起一个表率作用。
建议给孩子规定一个睡觉时间,作为一个“死规定”,除非有特殊情况,平时到了这个时间就必须得去睡觉。比如规定孩子9点要上床睡觉,那么8点半的时候,就要试着让孩子静下来,进行睡前准备了。
孩子睡觉前,一定要避免孩子进行激烈的运动。不要再让孩子看动画片、玩游戏了,这只会让孩子的大脑处在兴奋之中。大人需要多花点心思,尽量形成一个固定的模式,比如给孩子讲睡前故事,听听舒缓的音乐,安抚孩子的情绪,给孩子营造一个安静平和的睡前环境,目的就是要让孩子知道,安静下来以后就该睡觉了。
注意力不集中
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做作业的时候三心二意,拖拖拉拉,导致效率低下;孩子注意力不集中,课堂上要么经常想东想西,要么喜欢交头接耳,总之就是不认真听课。
能否定心专注于一件事,是造成孩子学习差异的重要原因。成就优秀的学生,大多能专注于某一件事。做任何事情,专注都是成功的基础,不专注都是败事之主因。
所以,培养孩子的专注力是非常必要的。家长可以让孩子每天抽出十分钟左右的时间大声朗读课文,在朗读的过程中,要特别注重正确性。要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换字、不回读、不读破词,这是培养专注力非常有效的一种方法。
另外,孩子在做自己的事情的时候,家长不要干扰他们,不要进进出出制造噪音,不要嘘寒问暖打断他们的思路,给他们独立私人的空间,避免他们分心,从而提高专注力。
别不信,这四个习惯决定了你的孩子是优生还是差生!
小学阶段是孩子习惯的定型期,各种学习习惯将开始逐步固化下来,甚至伴随孩子一生。当然,这种学习习惯既包括了好的习惯,也包括不好的。孩子在小学阶段所表现出来的好的或是坏的学习习惯,会在某种程度上预见孩子在今后的学习生涯中是优生还是差生。
在孩子的学习方面,家长一定要见微知著,防患于未然。孩子今后是否会变成老师、家长眼中所谓的“差生”,从下面5个习惯中就可以判断出来。
在学习上爱和家长讨价还价
很多孩子喜欢在学习上和家长讨价还价。妈妈让孩子先做作业再看电视,他便提出交换条件:做完作业后要比往常多看一小时的电视;妈妈让孩子努力学习,争取考试有进步,他又盘算着一个交易:考试进步了就要买玩具去游乐场玩……生活中,孩子和家长讨价还价的例子不胜枚举。
这种讨价还价,也许会在短期内取得预期的效果,但却不会是持久的。而且,孩子会丧失主动追求知识的动力和兴趣。学习是一条漫长的道路,这种只考虑眼前利益的奖励是非常脆弱的。
其实,仔细想想,孩子喜欢讨价还价,祸根在父母身上。家长们是不是经常对孩子说:
“如果你这次考试考满分,我就给你买玩具车。”
“如果你乖乖把作业写完,我就让你看一集动画片。”
你自己总跟孩子谈条件,孩子又怎么不能有样学样的反过来跟你讨价还价呢?孩子总能很敏锐的感觉到,你这是在求他们,他们就会觉得自己手里有了谈条件的筹码,自然也就懂得如何跟家长讨价还价了。
孩子讨价还价时,家长一定要守住自己的立场。不管孩子怎么软磨硬泡,家长都不要心软。温柔地耐心地向孩子反复叙说原因,让孩子明白你的立场和原则,慢慢地,孩子就会知难而退。
家长不要害怕孩子哭闹。当孩子因为没有达成目的而大哭大闹时,家长可以试着转移孩子的注意力,让他把心思放到别的东西上。总之,只要不是孩子伤着了,他哭的时候就尽量不要满足他的要求,否则孩子就会得寸进尺。
或者在孩子应该做一件事之前,先给他两个选择,让孩子自己做决定,并学会为自己的决定负责。比如,孩子吃完晚饭想看会儿电视再写作业,这时家长可以让孩子选择先看20分钟电视就去写作业,或者写完作业后看30分钟电视。
爱看电视,爱玩手机电脑
看电视、玩手机电脑对孩子的学习和成长有着非常大的危害。
首先,它阻碍了孩子语言的发展,因为看电视、玩手机电脑是单向的,而语言的学习是需要通过交流来实现的。
其次,沉迷于电子产品,会让孩子习惯不假思索地接受信息,从而懒于思考和探究。
第三,看电视电脑等阻碍了孩子想象力的发展,因为孩子处于被动灌输的状态。
最后,看电视多的孩子注意力不集中,使今后的学习变得更加困难。
无规矩不成方圆。家长一定要给孩子立规矩,吃饭、做作业时不能看电视,电视要看多长时间等,家长要提前和孩子沟通好,让孩子减少赖皮的机会。当孩子因此哭闹时,可以按照上面所说的方法化解。
家长不可以把看电视或玩手机作为一项奖赏或惩罚,这样只会增加它们在孩子心目中的价值。
最重要的是,家长一定要多花时间和孩子相处,玩真实的游戏。在室内玩纸牌,享受户外活动,还可以聊天,辩论,以及参与讨论。一起学习有趣的东西,不管那是新乐器、新手艺、跳舞,还是运动。这些都可以减少孩子对电子产品的渴望。
遇到难题就放弃
有的孩子遇到不会的题目,就会选择放弃,要么向老师、同学、家长求助,从来没想过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解决问题。
孩子容易放弃,一是因为他懒得思考,二是因为他的力量感不够,认为自己无法看到完成的那一道曙光。
孩子找父母问问题的时候,父母首先要区分出来这道题目是属于孩子应该会的范围还是超过了孩子的能力范围。如果在孩子本该会的范围内,父母可以“装笨”,抽掉孩子可依赖的拐杖,让孩子学会独立思考。
作为家长,除了安慰和理解,更重要的是用言行教育孩子,当我们遇到挫折的时候,我们是如何积极面对和努力改变,争取下一次成功的积极态度。
生活作息不规律
随着天气越来越冷,孩子起床变得越来越困难。每天叫孩子起床时,都得磨蹭个十几二十分钟才行。而赖床的原因,绝大多数是因为晚睡引起的。
晚睡晚起的直接后果就是白天精神不济,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成绩下滑。除此之外,生活作息不规律还会让孩子的抵抗力变差,不利于身高体重的发展。身体是学习的本钱。身体素质差,学习自然跟不上。
孩子作息不规律,一部分原因是父母的原因。现在很多80后父母习惯了夜生活,于是也让孩子过上了“昼夜颠倒”的夜生活。所以,父母尽量起一个表率作用。
建议给孩子规定一个睡觉时间,作为一个“死规定”,除非有特殊情况,平时到了这个时间就必须得去睡觉。比如规定孩子9点要上床睡觉,那么8点半的时候,就要试着让孩子静下来,进行睡前准备了。
孩子睡觉前,一定要避免孩子进行激烈的运动。不要再让孩子看动画片、玩游戏了,这只会让孩子的大脑处在兴奋之中。大人需要多花点心思,尽量形成一个固定的模式,比如给孩子讲睡前故事,听听舒缓的音乐,安抚孩子的情绪,给孩子营造一个安静平和的睡前环境,目的就是要让孩子知道,安静下来以后就该睡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