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提到关于孩子吸手指的问题了,想借着这个机会就再扩展一下,顺便说说孩子关于啃指甲的问题吧,很多孩子也会有这样的情况,不少父母为此很苦恼。孩子经常啃指甲其中危害也不少首先,孩子的手经常随时随地触碰各种东西,尤其孩子们的好奇心比较强,什么都想摸摸看看,这指甲缝隙不可避免携地会带细菌,孩子在咬指甲时会食入不卫生,还可能会引起相应疾病;其次,长期啃咬指甲会造成指甲畸形,甚至可引发甲沟炎;再次,啃指甲导致孩子牙齿咬合不齐影响美观。

孩子啃指甲是儿童期常见的一种不良习惯,比如孩子不光啃指甲还咬手指旁边的倒刺,手指头经常会红肿着,指甲都被啃得光秃秃,周围皮肤都会破损,有些孩子就连脚趾甲都不放过……有时候父母反复多次劝说提醒都没用,甚至也会打骂孩子希望能改正。孩子啃指甲的原因1、孩子爱啃指甲,父母除了关注孩子的身体健康方面需找原因,心理上也不可忽视。一般来说只有的孩子情绪比较容易紧张、焦虑,有些也会感到自卑、沮丧、内心压力过大。

2、家庭环境方面,如果父母两人关系不和经常吵架、争执,孩子难以得到到父母的关爱和安全感,感受不到家庭带来的温馨和关爱,孩子也会有啃指甲来回排解自身的不良情绪。

3、孩子在学习上感受到压力过大,父母期望值过高,使孩子心理负担过重,或者有时父母和老师的批评会让孩子倍感压力,自然也会不自觉的啃手指和指甲来减轻压力。

4、生活上发生一些变化。比如小宝宝最近换幼儿园、大点的孩子换了学校、搬了新家,陌生的环境和新的小伙伴、老师、邻居等可能会使孩子有点紧张,容易引起啃指甲。父母怎么帮助来应对?1、对于小宝宝来说,父母不用过分在意啃指甲的行为,在长牙期牙齿会痒痒让宝宝有不适感,而啃东西有助于缓解,有的宝宝在断奶喜欢啃指甲,这些多数属于自我安慰行为,一般情况下过一段时间就会消失。如果父母过分关注在意反而会强化孩子啃指甲的行为。

2、父母不要训斥打骂孩子。如果父母对于孩子的啃指甲的行为态度过于激烈,去威胁、训斥、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去禁止,多数起到的是强化这种行为的作用,让孩子感到更紧张、自卑感。

父母可以对孩子强调啃指甲危害,最好是温和而坚定的状态给出建议和改变方法,或者和孩子一起商量要是再出现这样的行为,希望父母怎么做?自己想要怎么做来改善?消除造成孩子紧张的因素关键,当孩子表现进步时,应适当地给予鼓励。

3、转移孩子的注意力。看到孩子出现这样的行为,可以给孩子一些玩具、安排一些手工活动、喜欢的绘本等都可以递到孩子手里用以转移孩子对指甲的依恋。

4、父母学会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平时生活和学习中对孩子不要过分要求、追求完美,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更多的是需要一个温馨宽松的家庭氛围,感受到来自父母的关爱和所带来的安全感。有时间多和一起互动和交流,就算有情绪也能及时宣泄,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也会逐渐有改变。

小育提醒:

孩子啃指甲的改变需要一个时间过程,父母要有足够的耐心和信心,避免反复唠叨孩子,多让孩子参加一些活动、交朋友、逐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勤剪指甲。必要的时候也可以预约心理咨询师,了解孩子是否还伴有其他方面的问题。

扩展阅读

【怎样改变孩子马虎的坏习惯】怎样改变孩子马虎的坏习惯


怎样改变孩子马虎的坏习惯:把做功课的时间化成功课量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很多孩子在做作业的时候总是想着玩电脑、看电视。有的家长为了让孩子完成作业,便规定做1小时作业,才能去看电视。孩子在做作业的过程中总是心不在焉。如果家长把督促孩子学习的条件改为“再做对5道题才能玩”,结果可能他5道题做得有质有量。因此,家长帮助孩子改掉“粗心”的方法是:化时为量,即把“再做30分钟”,改为“再做5道题”。这样,孩子的劲儿就来了,从“必须忍耐30分钟”的消极状态,转变为“快把练习做完”的积极状态。这种积极状态能帮助孩子集中注意力,不知不觉中克服了粗心的毛病。

2怎样改变孩子马虎的坏习惯:为孩子准备一本错题集

当孩子因粗心而做错作业时,不妨让孩子在错题集中把错误记录下来,同他一起分析做错的原因,并找出规律。这种方法对于提高孩子认识粗心大意的危害,提高改正粗心缺点的自觉性很有好处。

3怎样改变孩子马虎的坏习惯:要避免做作业疲劳

许多孩子作业前半部分质量好,后半部分字迹潦草,错别字很多,大多数家长会说孩子粗心,其实这是疲劳所致。心理学家认为,疲劳是由于长时间持续活动,导致学习能力减弱、效率降低、错误率增加的心理状态。疲劳不能恢复,粗心问题就难以纠正。若适当休息,疲劳得以解除,学习“引擎”再度启动恢复效率,粗心问题便能解决。

4怎样改变孩子马虎的坏习惯:用目标激励孩子上进

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制定减少“?”的近期目标,并辅之以奖励措施。如:本周或今天作业本上有五个“?”,下周或明天要求减少一个“?”,直至消灭“?”。每到一个目标就给予精神或物质奖励。这种用目标来激励孩子上进的方法,也能帮助孩子逐步乃至最终消灭因粗心造成的错误,从而养成仔细认真的好习惯。

5改变孩子坏习惯的注意事项

1、要从培养好的生活习惯做起

我们发现,如果一个孩子的房里一团糟,鞋子东一只西一只,他的作业往往字迹潦草、页面不整,做事丢三落四、凭兴致所至,观察没有顺序、思考缺乏条理,那么他已经表现出典型的马虎粗心的特点。因此,从生活中小事做起,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能减少孩子的马虎粗心问题。

2、要从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做起

孩子的马虎粗心,最根本原因是缺乏责任心所致。一个有很强责任心的人(也包括孩子),做任何事情都不可能马虎、不可能粗心。所以要纠正孩子马虎粗心的习惯,首先要从责任心的培养做起。有了责任心,他自然能够小心谨慎地对待每一件事情,从而避免马虎。

3、要从家庭环境和家长自身找原因

对于学习粗心的孩子,家长应避免在孩子学习的时候,把电视声音开得过大,也不要打麻将或打牌。因为孩子的注意力是极易受到干扰的,你的这些做法让孩子无法将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上,久而久之,孩子便养成了一心二用、马虎粗心的坏习惯。

4、要从孩子的作业量中找原因

有时候孩子功课太多,紧追慢赶,往往就丢三落四,忙中出错,表现出马虎粗心。针对这种情况,家长就要和老师交流,适当减少孩子作业量,以少而精的练习,克服因为赶时间的忙中出错。

怎么改掉孩子做事磨蹭的坏习惯


孩子做事磨蹭、拖延、需要家长时时盯着督促的“毛病”,常常会引起父母的焦虑,担心这种坏习惯会一直伴随着孩子。

如何帮助孩子改掉磨蹭的坏习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呢?首先,要了解孩子为什么会磨蹭、要家长盯着督促。或许是他对做的事情不感兴趣,也可能由于他对父母有较强的依赖,还有可能是因为他缺乏时间管理概念等等。

面对不同的原因,家长也当采取不同的应对方式,来看看专家们怎么说吧!

Q1:我们家宝宝做事比较磨蹭,让她吃饭,她说要看一会书,让她刷牙洗漱,她说再玩一会。有什么办法能让她做事速度快点?

建议:

孩子喜欢做自己感兴趣的事,被要求做的事往往没有兴趣,所以用磨蹭时间来延迟被要求做的事。因此:一,你可以把被要求做的事以有趣的方式来做;二,可以告诉她做完了这个事还可以继续玩一会她感兴趣的事;三,培养时间观念,允许他再过一会儿,但说好时间,跟她说再给你5分钟,于是准备一个钟,让她看好,现在长针在几,等长针走到几就结束,说到一定要做到。

Q2:6岁5个月男孩,做事时时刻刻盯着,稍一放松他就松懈。也先跟他好好说,但最终还是凶凶的、强硬的态度解决,他也能做好。觉得实在是不和谐,不能开心把事情做好,放不开手怎么办?

建议:

六岁孩子做事没恒心,容易懈怠,需要被盯着,是因为缺乏时间管理的意识。著名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在幼儿阶段,如果孩子得到自我管理的机会和支持,他们就会发展出自主性,独立行为的能力和意志力——自由选择和自我控制行为的能力。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和自我管理能力,不能等到孩子上小学以后再开始,而是需要从幼儿园阶段就有意识地着手训练。

那么,可以采取哪种方式呢?推荐大家巧用工具,让孩子拥有自主感。比如,五到六岁的时候,大部分孩子已经学会认识钟表,并对时间以及与时间相关的规则有一定概念,完全有意愿和能力自由支配本就属于自己的时间。如果孩子的时间能得到自主管理,那么他们的自主感相应地也会得到进一步增强。常见的现象是,家长出于担心、害怕孩子浪费时间等方面的考虑,总喜欢不厌其烦地催促孩子。于是,孩子几乎失去了对所有时间的自主支配权,晚上睡觉得听大人的,早上起床需要大人提醒,做作业更需要大人守护。长此以往,不利于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家长可以尝试让孩子选一款喜欢的闹钟,无论做什么事情,提前调好时间,只要闹钟开始“呼唤”,就立即开始行动,绝不磨蹭。这样的限时法,不仅能培养孩子的主动意识,还能帮助孩子在一定时间内集中注意力。此外,还可以使用白板和贴纸,帮助孩子自己制定日程。这些方式,都能锻炼孩子的时间观念,对升入小学阶段后的作业完成速度有帮助。当然,家长在教育孩子过程中应该以朋友式的耐心交流为主,不应过分焦虑、过分强硬。只有循序渐进,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处理问题,方能得到孩子的认可,甚至感兴趣和喜欢,并主动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完成相关要求。

Q3:我家宝宝现在做什么事情都很慢需要家长督促,担心以后上学会有更多问题,有什么好办法?

建议:

这位家长,看来你的孩子对于家长有依赖性,对自己缺乏自信心。希望家长多鼓励孩子,孩子有了点滴进步要及时表扬,帮助他建立信心。常常对孩子说:你能行,试一试,别放弃。家长要有信心,坚持不懈,相信孩子的能力会逐渐被激发。

孩子这5个坏习惯不改正,一生就毁了!


朋友圈看到一条短视频,一个看样子也就8、9岁的小男孩,据说因为爷爷不给钱充值游戏,竟挥舞着菜刀要砍爷爷!嘴里还声嘶力竭地喊着“给我钱,给我钱”“你死到别人家”之类狠话。

看到辛辛苦苦养大的孩子变成了这样,这一家人肯定也是无比的心寒和无奈。

据说因为父母长期外出务工不在家,小男孩只能跟着爷爷奶奶在老家住。为了方便联系,父母就给小男孩买了一部手机。

可是小男孩在有了手机后,却对游戏越来越着迷,还经常跟爷爷要钱去充值。

爷爷奶奶本来就没有多少收入,肯定看不惯孙子这样乱花钱,结果就引起了小男孩的不满,出现了视频里那一幕……

这才多大点年龄,就敢跟爷爷动刀了,真要到了叛逆的青春期,谁还管得了?到了社会上,如果再跟不三不四的人混在一起,简直就为祸一方了。

如果一个这样的人生活在我们附近、流荡在孩子的学校附近,想想都觉得可怕。

其实,因为某些父母的过度宠爱、教育无能而养出的“白眼狼”,远不止这一个。

前段时间,有网友在广州某医院拍到,一个男孩因为妈妈不让玩手机,就抬腿狠狠地飞踹自己的妈妈。虽然旁边的奶奶试图劝阻,可男孩仍不依不饶,短短几秒钟里踹了5脚!

有人对孩子的行为非常气愤:“这样的孩子不打断腿,难道留着过年吗?”

不过也有人觉得,视频中的妈妈自作自受:“养不教,父母之过!你看画面中妈妈和奶奶的反应,被孩子踢竟然没表现出愤怒的抗拒,反而是一味地退让、躲闪。

这说明什么?说明孩子这样不是一天两天了,很可能经常对妈妈撒泼胡闹、拳打脚踢。把孩子惯成这样,难道不是活该吗?!”

对于孩子,每个家庭都几乎倾注了全部的爱与关怀,怕孩子冻着饿着、怕孩子被欺负、怕孩子受委屈、怕孩子受苦……我们以为,只要给孩子足够多的爱与呵护,他就能健康成长。

可是俗话说得好:“惯子如杀子!”在父母毫无原则的娇惯、袒护下长大的孩子,很容易就“跑偏了”。

小时被宠坏,大了成祸害!如果孩子有下面这些表现,父母们就需要反思一下了:

1.重度沉迷手机游戏

孩子过度使用手机,一方面会损伤视力,总是低头也会影响颈椎、脊柱发育;另一方面,沉迷于虚拟世界,容易让孩子的性格变得孤僻、暴躁、冲动、易怒,那个拿着菜刀砍爷爷的小男孩,就是这种情况。

其实孩子接触手机、电脑,总体来说算是一件好事,无论对学习、交友还是人身安全都非常有帮助。

但问题是,如何区分正常使用手机跟“重度沉迷”呢?

中科院陈琦老师,在“家长必读讲堂”做分享时,曾提到过一个判断方法:

“当你觉得孩子已经玩了太长时间游戏,把手机从孩子手里要过来时,如果他表现出强烈的反感、抵触,甚至冲你发火,基本上就算比较严重的沉迷了。

有些孩子在手机被收走后,会表现出注意力涣散、不集中,喊他吃饭都没精打采,也有可能是沉迷,因为他还在沉浸刚才游戏的情节里无法自拔。”

有统计显示,经常参加游泳、打球、围棋、舞蹈等健康锻炼的孩子,沉迷手机的几率非常小。所以,让孩子摆脱手机的最好办法,就是分散孩子精力,趁着暑假陪孩子出去走走,或者报几个兴趣班,培养几个健康的爱好。

另外,如果你之前从没限制过孩子玩手机,现在最好不要突然没收她的手机,这样容易激发孩子的抵触情绪,跟你闹别扭、对着干。一定要循序渐进,慢慢商量着来。

2.要挟父母

很多孩子在上幼儿园的时候,就学会了跟父母谈条件:“妈妈,我要是得个小红花,你给我买个冰淇淋行不行?”“妈妈,我要是跑个第一,你带我去吃披萨行不行?”

这其实不算坏事,最起码孩子知道用自己的努力去换取想要的东西。

但是,有些孩子在想要一个东西时,首先想到的不是用自己的努力去交换,而是耍脾气、威胁父母:“不让我看电视,我就把饭倒地上!”“不给我买玩具,我就摔你的手机!”……这就成了无理取闹的“强盗逻辑”了,我才不跟你讲什么道理,反正你就得满足我!

如果孩子用这种手段用惯了,尝到了甜头,那你的任何教育都没意义了,因为他根本不会听。

所以说,如果你家孩子有这种苗头,你最好反思一下:是不是经常轻易地满足孩子的任何要求?是不是经常用物质奖励诱惑孩子做一些事情呢?

3.使唤爷爷奶奶

我女儿班里的很多孩子,平时都是爷爷奶奶负责接送的。每天上学、放学的路上,经常能听见孩子对老人吆三喝四:“哎呀,都迟到了!你怎么不早喊我!”“奶奶,你怎么忘了给我装水杯呀?你糊涂了么?”

养孩子总是“隔代亲”,所以老人们一般舍不得对孩子动粗,总是百依百顺。但是这也使得孩子的骄纵情绪急剧膨胀,觉得自己了不起,觉得别人对自己好那是理所应当的。

这样的孩子,目无尊长,对长辈毫无敬畏之心,越长大越难管教。

而且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基本不怎么孝敬父母。他小时候怎么对待爷爷奶奶,将来也会怎么对待年迈的父母。

4.对外人发脾气

从小孩子会说“我”这个词开始,他的“自我意识”就慢慢建立起来了,并且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里,会变得以自我为中心:见到吃的就要、见到玩具就抢,不管是不是自己的。一旦得不到满足,就开始发脾气,哭闹、打滚。

虽然这个时期的孩子有点任性、难缠,但是大多数孩子也仅仅是“窝里横”而已,在外面还是比较规矩、老实的。

但是,如果你发现孩子对外人都耍脾气、无理取闹的话,就要注意了,这表示孩子的“自我中心”有点过度膨胀了,有点越界了。

这时候,父母就该反思一下,是不是平时对孩子有些过度纵容。

5.从来不帮忙做家务

现在很多孩子都是“眼里没活”的:桌子上明明有洒落的菜汤,却不知道擦一擦;书桌上乱七八糟一堆东西,不知道收拾一下;自己的袜子攒了一堆,就等着妈妈洗……

可是要知道,做家务是培养孩子参与感和责任意识的最好方式。

一个孩子只有通过分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建立起了对家庭的参与感、责任意识,才会觉得自己是家庭一员,才能体谅父母的辛劳,才能变得听话懂事。

宠爱孩子很简单,谁都会,可是把孩子培养得勤快、有责任心、尊重长辈,却是需要大家一起反思和努力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