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学前的八种技能准备
2021-06-08 入学前的八种技能准备 聪明的老鼠童话故事 童话故事聪明的小鸭八种处罚孩子的聪明招数。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早教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家长一定要注重孩子早教的这个环节,早教可以让孩子的大脑的以开发,从而让孩子从小学会面对和解决问题。在早期教育中你有什么不一样的见解吗?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八种处罚孩子的聪明招数,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许多父母常会为了宝宝的闹情绪,而伤透脑筋。面对孩子不当的行为、举止时,做家长的应先了解其原因,再以适当的方法处理。但如果孩子以丢东西、打架等方式,达到自己的目的时,父母就需适当给予处罚,让孩子了解他的这些举动是不对的。
1、规劝
案例:与同伴吵架、抢夺玩具……
方式:先放下手边的工作,并走到孩子身旁,让孩子知道你正在注意和关注;然后询问孩子争执、吵架的原因,并耐心听完孩子的想法;灌输孩子打人、抢夺是不正确的行为和观念,并要求孩子学习说“请、谢谢、对不起”。
建议:勿以很大声音去压住或威胁孩子;勿直接将孩子拉开,然后大声训斥孩子不是;言语间避免伤孩子的自尊心。
2、面壁
案例:吵闹不休、吵架、乱丢东西、故意从高处往下跳,车上跑跑跳跳…………
方式1:在处罚区上摆上软垫或一张椅子,可取个名字;准备闹钟或时钟,计时处罚时间。
建议:处罚地点不正对大门、不在太明显地方;限制处罚时间,或让孩子讲处罚多久的时间;处罚完后,让孩子说出今天被处罚的原因。
方式2:在家中规划一个处罚区,可取个名字,地点以靠墙壁、不正对大门为主;地上铺上软垫;准备一个时钟或闹钟,计时孩子处罚的时间。
建议:处罚地点不宜太明显或正对大门,以免伤及孩子自尊;与孩子讲处罚时间不宜太久,否则会造成孩子更顽皮的反效果;视孩子的高度来决定垫子高度;处罚完后,询问孩子被处罚原因,让孩子自己知道做错的原因。
3、帮忙做家务
案例:乱画,乱丢东西、玩具……
方式:准备一条抹布、扫把、盆子等清洁用具,让孩子学习清理和养成整洁的习惯。
建议:父母应随时注意孩子的安全;较小的幼儿可由父母一起带领做家事;训练孩子养成物归原处的习惯;询问孩子在帮忙家事时学习到什么。
4、画画
案例:喜欢骂人、抓人、踢人、咬人等小动作。
方式:依家庭的情况,在固定处摆放一张小桌子(此处罚桌最好不要是平常使用到的书桌、餐桌、客桌等,以免孩子日后使用到这些桌子时,会产生害怕、恐惧的心理);准备一本画册及颜色不同的画笔,让孩子画出、写出心中的想法。
建议:当孩子有受伤时,先处理受伤部位再处罚;让孩子将发生的时间和做错的事情画下来;大人先控制自己的情绪,可从孩子的画中了解到,孩子犯错的心理想法;此为艺术治疗法,较不会伤害到孩子自尊心。
5、看书、写字
案例:暴力倾向、说谎、顺手牵羊……
方式:选择固定处罚区铺上软垫或摆放小桌子;在处罚区里面放铅笔、画纸、彩色笔、故事书、色纸……;让孩子自己先写字或看书,化解孩子愤怒的情绪。
建议:当不能马上放下的工作时,可先叫孩子到处罚区去反省;别怒斥孩子的不是,与孩子先隔离,缓和彼此的情绪;等情绪平复后,询问孩子犯错的动机。wWW.Zj09.COm
6、没收心爱的东西
案例:吵闹不休、乱丢东西、不收玩具……
方式:将孩子乱丢的物品予以没收,作为惩罚。
建议:先放下手边的工作,并走到孩子身旁,让孩子知道妈妈正在注意和关注;告诉孩子将乱丢的物品收好、停止吵闹,否则将有所处罚;让孩子说出为什么犯错,和妈妈生气的原因。
7、排豆子
案例:针对耐心不足,乱丢东西等情况。
方式:准备一个盒子、盘子,里面有红色、绿色等彩色的珠,几个塑料罐子;让孩子在处罚桌上,将各种颜色的珠,摆放在正确位置。
建议:如果孩子本身很叛逆,视情况针对孩子修改来处理,可先罚站、罚坐再做处罚;此目的在训练孩子养成物归原处的习惯;可训练手眼协调、分辨能力;完成后,让孩子知道被处罚的原因。
8、禁止某些权利、要求
案例:不爱刷牙、挑食、乱丢东西……
方式:将孩子爱吃、爱玩的东西暂时禁止碰触,作为惩罚。
建议:不以威胁、愤怒的态度大声对孩子说;让孩子知道禁止这些权利的原因,当孩子日后表现佳时,恢复其权利。
此外,专家也表示,孩子成长过程当中,难免都会犯错,无论是无心的或是故意的,当父母在处罚孩子时,还需注意一些事情,以免造成不良的后遗症。
1、控制自己的情绪反应;
2、处罚的地点应选择不明显、不正对大门地方,以免伤到孩子自尊心;
3、注意措词、语气,勿以威胁、恐吓的话语对孩子说;
4、处罚内容需彻底执行,不宽容、妥协;
5、处罚后,安抚孩子,让他知道父母对他的关心和关爱。
相关阅读
处罚孩子的8种实用招数
宝宝从出生到长大,离不开的就是教育。家长一定要注重孩子早教的这个环节,早期教育可以让孩子拥有生活的智慧,对于早期教育,你觉得应该怎样做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处罚孩子的8种实用招数”,供您参考,希望能够以帮助到大家。
许多父母常会为了宝宝的情绪闹情绪,而伤透脑筋。面对孩子不当的行为、举止时,做家长的应先了解其原因,再以适当的方法处理。但如果孩子以丢东西、打架等方式,达到自己的目的时,父母就需适当给予处罚,让孩子了解他的这些举动是不对的。
1、规劝案例:
与同伴吵架、抢夺玩具……方式:先放下手边的工作,并走到孩子身旁,让孩子知道你正在注意和关注;然后询问孩子争执、吵架的原因,并耐心听完孩子的想法;灌输孩子打人、抢夺是不正确的行为和观念,并要求孩子学习说“请、谢谢、对不起”。
建议:勿以很大声音去压住或威胁孩子;勿直接将孩子拉开,然后大声训斥孩子不是;言语间避免伤孩子的自尊心。
2、面壁案例:
吵闹不休、吵架、乱丢东西、故意从高处往下跳,车上跑跑跳跳…………方式1:在处罚区上摆上软垫或一张椅子,可取个名字;准备闹钟或时钟,计时处罚时间。
建议:处罚地点不正对大门、不在太明显地方;限制处罚时间,或让孩子讲处罚多久的时间;处罚完后,让孩子说出今天被处罚的原因。
方式:在家中规划一个处罚区,可取个名字,地点以靠墙壁、不正对大门为主;地上铺上软垫;准备一个时钟或闹钟,计时孩子处罚的时间。
建议:处罚地点不宜太明显或正对大门,以免伤及孩子自尊;与孩子讲处罚时间不宜太久,否则会造成孩子更顽皮的反效果;视孩子的高度来决定垫子高度;处罚完后,询问孩子被处罚原因,让孩子自己知道做错的原因。
3、帮忙做家务案例:
乱画,乱丢东西、玩具……方式:准备一条抹布、扫把、盆子等清洁用具,让孩子学习清理和养成整洁的习惯。
建议:父母应随时注意孩子的安全;较小的幼儿可由父母一起带领做家事;训练孩子养成物归原处的习惯;询问孩子在帮忙家事时学习到什么。
4、画画案例:
喜欢骂人、抓人、踢人、咬人等小动作。
方式:依家庭的情况,在固定处摆放一张小桌子(此处罚桌最好不要是平常使用到的书桌、餐桌、客桌等,以免孩子日后使用到这些桌子时,会产生害怕、恐惧的心理);准备一本画册及颜色不同的画笔,让孩子画出、写出心中的想法。
建议:当孩子有受伤时,先处理受伤部位再处罚;让孩子将发生的时间和做错的事情画下来;大人先控制自己的情绪,可从孩子的画中了解到,孩子犯错的心理想法;此为艺术治疗法,较不会伤害到孩子自尊心。
5、看书、写字案例:
暴力倾向、说谎、顺手牵羊……方式:选择固定处罚区铺上软垫或摆放小桌子;在处罚区里面放铅笔、画纸、彩色笔、故事书、色纸……;让孩子自己先写字或看书,化解孩子愤怒的情绪。
建议:当不能马上放下的工作时,可先叫孩子到处罚区去反省;别怒斥孩子的不是,与孩子先隔离,缓和彼此的情绪;等情绪平复后,询问孩子犯错的动机。
6、没收心爱的东西案例:
吵闹不休、乱丢东西、不收玩具……方式:将孩子乱丢的物品予以没收,作为惩罚。
建议:先放下手边的工作,并走到孩子身旁,让孩子知道妈妈正在注意和关注;告诉孩子将乱丢的物品收好、停止吵闹,否则将有所处罚;让孩子说出为什么犯错,和妈妈生气的原因。
7、排豆子案例:
针对耐心不足,乱丢东西等情况。
方式:准备一个盒子、盘子,里面有红色、绿色等彩色的珠,几个塑料罐子;让孩子在处罚桌上,将各种颜色的珠,摆放在正确位置。
建议:如果孩子本身很叛逆,视情况针对孩子修改来处理,可先罚站、罚坐再做处罚;此目的在训练孩子养成物归原处的习惯;可训练手眼协调、分辨能力;完成后,让孩子知道被处罚的原因。
8、禁止某些权利、要求案例:
不爱刷牙、挑食、乱丢东西……方式:将孩子爱吃、爱玩的东西暂时禁止碰触,作为惩罚。
建议:不以威胁、愤怒的态度大声对孩子说;让孩子知道禁止这些权利的原因,当孩子日后表现佳时,恢复其权利。
此外,专家也表示,孩子成长过程当中,难免都会犯错,无论是无心的或是故意的,当父母在处罚孩子时,还需注意一些事情,以免造成不良的后遗症。
1、控制自己的情绪反应;
2、处罚的地点应选择不明显、不正对大门地方,以免伤到孩子自尊心;
3、注意措词、语气,勿以威胁、恐吓的话语对孩子说;
4、处罚内容需彻底执行,不宽容、妥协;
5、处罚后,安抚孩子,让他知道父母对他的关心和关爱。
聪明父母惩罚孩子的九大学问
父母必须帮助孩子树立远大的理想,尽快自主自立。家长一定要注重孩子早教的这个环节,早期教育能够培养开朗外向的性格,让宝宝有自信的与别人交往。早期教育时应该注意些什么?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聪明父母惩罚孩子的九大学问”,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孩子究竟要不要惩罚?绝大多数家长肯定会持否定态度。
眼下,随着家庭教育知识的日益普及,“重教轻罚”已成广大家长的共识。在人们的潜意识中,惩罚是打骂的代名词,因而我们常常在报刊上见到少数家长对孩子罚站、罚跪、罚饿甚至虐待孩子致死的报道,这些家长便是对惩罚缺乏正确的理解和把握。
其实,惩罚的方式多种多样;打骂只是其中的一种,是惩罚的极端性行为。错用、滥用惩罚以致不负责任地对孩子的肉体和心灵施暴,会加重孩子的逆反心理,长期以往就会使惩罚失效,导致最终“管不住孩子”;而适当、适时的科学的惩罚却能对孩子起警戒作用,促使孩子改正错误,从而收到以罚助教、以罚代教的效果。
所以说,惩罚是一门家教艺术,惩罚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关键是看父母能否使用得当。笔者认为,父母在惩罚孩子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学问1:惩罚的“量刑”要适当
惩罚孩子的目的自然是为了引起孩子的良性转化,那么惩罚的“量刑”就必须合乎孩子的行为。
惩罚过重容易引起孩子的对抗情绪,太轻了又不足以使孩子引以为戒。因此惩罚孩子要以达到目的为原则,既不能轻描淡写,又不能小题大做滥用“刑罚”。
大教育家洛克说过“儿童第一次应该受到惩罚的痛苦时候,非等完全达到目的之后,不可中止;而且还要逐渐加重”,其中的道理耐人寻味。
专家提示
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一种经验,对绝大多数孩子来说,父母只需要用自己的言语或行动向孩子表示一点点哪怕是极其微小的不满,孩子都会觉得是对他的错误的惩罚,从而自觉改错。因而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惩罚包括间接的和直接的批评。给孩子使个眼色、对他的行动加以限制、扣留他喜欢的东西、没收他的玩具,甚至在吃饭时减少他爱吃的菜肴或者让他穿一件旧衣服等等都是惩罚的手段与方式。
学问2:指明“出路”不含糊
惩罚孩子不能半途而废,应要求受罚的孩子作出具体的改错反应才能停止。
家长要态度明确,跟孩子讲清楚他应该怎么做、达到什么要求或标准,否则有什么样的后果。如孩子有乱丢东西、不爱整理的习惯,家长在惩罚时就应该让其自己收拾好东西、整理好玩具;使其明白必须要做好,否则又要受罚。
家长千万不能含糊其词甚至让孩子“自己去想”。家长不给“出路”,孩子改错就没有目标,效果就不明显。
专家提示
惩罚之所以能促使孩子改正错误,这是教育心理学中的效果律在起作用。效果律认为:孩子“快乐则接受;痛苦则拒绝”,要使孩子继续或终止某种行为,我们可以通过奖励或惩罚来做到这一点。
事实上,有很多事情是不可能通过奖励的办法让孩子满足的。如孩子故意损坏东西、坚持“顶风作案”、乱提不切实际的要求等,这种情况下奖励就不起作用,惩罚却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
学问3:罚了又赏要不得
父母教育孩子要相互配合,态度一致,赏罚分明。
该奖时就要郑重其事甚至煞有介事地奖,让孩子真正体会到受奖的喜悦;该罚时也应态度明确、措施果断,让其真正知道自己错之所在。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孩子明辨是非、知错即改的品行。如果在对孩子实施惩罚之后,父母中的一方认为孩子受了委屈,随即又用钱物或食品来安慰他,这将会使惩罚失去作用。
实践证明:惩罚——奖励——惩罚的恶性循环会使孩子产生认知偏差,错误地将犯错和受奖联系起来,从而使惩罚归于失败。
专家提示
诚然,惩罚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而且还有一个使用方法的问题,正确使用可以以罚代教,如果使用不当,则会使孩子的坏习惯变本加厉。如有些儿童在感情冲动时会用坚持错误行为来报复惩罚。而惩罚的反复执行要么使孩子产生恐惧父母的神经官能症,要么使孩子破罐破摔,对惩罚“逆来顺受”无所谓,这都是不足取的。
学问4:及时惩罚莫迟疑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惩罚的效果部分是来自条件反射,而条件反射在有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的间隔时间越短则效果越好。
所以家长一旦发现孩子的行为有错,只要情况许可就应立即予以相应的惩罚;如果当时的情境(如有客人在场或正在公共场所)不允许立即作出反应,事后则应及时地创造条件尽可能使孩子回到与原来相似的情境中去,家长和孩子一起回顾和总结当时的言行,使他意识到当时的错误行为,并明确要求他改正。
学问5:劣性转嫁不可有
俗话说:“世事不如意者常八九”,日常生活中我们总会遇到这样那样不顺心的事情。父母在心情不好时很难把握好自己的感情,容易使自己恶劣的情绪转嫁到孩子身上,其后果往往不堪设想。
一来孩子无过受罚,父母小题大作,会使孩子感到有失公理。二来如果此时父母再因不能自制而使惩罚无限制地升级,则往往会激化孩子对父母的反抗情绪。因此,建议父母切勿在醉酒之后或自己心情不佳、情绪低落、脾气暴躁等时候惩罚孩子,以免过激失态,影响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和威信。
学问6:讽刺挖苦最忌讳
父母惩罚孩子应力戒讽刺挖苦,更不能自恃“孩子是我生的、是我养的”而随意用恶毒的语言指责谩骂孩子。
实践证明,讽刺挖苦和恶语谩骂已超越了孩子的理智能够接受的范围,将会刺伤孩子的自尊心。
因此,做父母的应该牢记自己惩罚孩子的目的是帮助孩子改正错误,决不是为了图一时嘴巴痛快而去刺激孩子灵中最敏感的角落——自尊心。
有些家长在惩罚孩子语言不文明、满口脏话时,自己也“出口成脏”,这就使得训教效果大打折扣,甚至失去说服力。
学问7:事后说理不可无
管家长和孩子之间存在着教与被教的关系,但教育孩子仍当以理服人。惩罚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因此,惩罚之后必须要及时与孩子说理,否则,孩子在忍受了惩罚之后还将会依然如故。所以,家长在罚了孩子以后要通过说理、剖析的方式使孩子明白他为什么会受罚、知道犯错误的原因,讲清楚如果坚持犯下去将有什么后果。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惩罚只是一种劣性条件刺激,其效能是短时的,不能持久。受罚的孩子改正了错误并不等于他已明白事理,并不能保证他下次不会再犯。因此,让孩子明白自己受罚的原因才是根除错误的关键,说理是惩罚孩子之后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步骤。
学问8:点到为止莫唠叨
有些家长训教孩子喜欢没完没了,而且还时不时地喝问孩子“我的话你听见了没有?”孩子慑于家长的威严,为了免受皮肉之苦;只能别无选择地说“听见了”,其实他可能什么都没听进去,甚至左耳听了右耳出,根本就没听。
孩子之所以说知道了,只是顺着家长的意思,为了早点结束训斥。于是,当孩子下次再犯同样的错误时,家长便感“痛心疾首”,随即说孩子“不把我的话当回事”,当成了“耳边风”,说孩子“不听话”。其实这并非孩子不听父母的话,而是父母的唠叨太多了,让孩子分不清主次,不知道听哪一句为好;再者,经常性的唠叨多了,也会导致孩子耳朵“失聪”,对家长的话产生教育心理学中的“0反应”,无动于衷,使训教失去效果。
因此,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务切要改掉爱唠叨的毛病,凡事点到为止,然后观察孩子的反应再采取适当的应对措施。
学问9:就事论事莫牵连
孩子作为受罚者的角度来讲,最厌恶父母“倒咸菜梗”,一事既出又将陈年老账翻出来。
可作为过来人的很多家长却不了解这个道理,训教孩子时总忘不了东扯西拉、横牵竖连,说出孩子的种种不是来,有的甚至将孩子说得一无是处,直至忘记了本次训教的主题。
孩子怎么样呢?反正自己没有一处是对的,以前取得的成绩、改正的缺点家长都看不到,自感自己天生是挨训该罚的料(有的甚至认为父母是在找茬整他),对改错失去了信心,也就破罐破摔、我行我素,这样的教育效果可想而知。所以,家长训教惩罚孩子务必要一事一议,就事论事,切勿搞牵连、翻陈账。
孩子聪明的行为表现有哪些 孩子聪明的四种表现
爱说话
有些孩子很喜欢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会整天唠唠叨叨说个不听,大人们可能觉得孩子话太多,一刻都不闲着。其实,这是孩子语言的一个突出表现,表达能力变强,还会自言自语说话,这其实是智力发育的表现。
2模仿能力强宝宝的行为习惯都是在模仿中习得的,他会模仿周围人的一举一动,通过模仿,宝宝可以较为熟练的掌握日常技能,增强与外界的联系。宝宝越爱模仿,就说明他各方面的能力越出众。
3爱乱写乱画有些妈妈总说自己的孩子太不听话了,说了一百遍还是喜欢在墙上地上画来画去,但是这其实不是坏习惯,仔细想想这样的孩子其实是在通过画画表达自己的情感,他们的画作在你看来只是胡乱涂鸦,实际上宝宝是在探索新世界,同时也是在促进大脑和肢体发育。
4好奇心重宝宝到了某个阶段,好奇心开始加重,看到什么都想拿过来看一看、咬一咬,拦都拦不住。好奇心是人类进步的一大动力,宝宝好奇心强,探索欲也就越强,有利于对世界的认知及自身想象力发育。
孩子的“小聪明”≠真聪明
要充分发展幼儿的大脑,最重要的工作是引导幼儿读书。我们在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之前,一定要遵循其内心的发展规律。早期教育可以让孩子拥有生活的智慧,父母该不该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孩子的“小聪明”≠真聪明》,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凌志军:日本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稻田太作是一个对人类智能寄托崇高乐观精神的人。他相信,人的智力的差别不在于天赋的高下多寡,而在于你能在多大程度上唤醒你的天赋。
他提出了“头脑指数”的概念,就是说,大多数人本来拥有的智商和实际表现出来的智商并不一致。在天赋相同的情况下,“实用智能指数”越高的人越聪明。这个规律导致了我们的第一个公式:
实用智能指数=天赋×大脑使用效率
比如一个人虽然具有200的智商,但是只使用了其中50%,所以他的智能只能是100;另外一个人的智商只有150,却利用了其中80%,那么他的智能指数就达到了120,反而比那个天生聪明的人还要聪明。这就是稻田太作所谓“头脑指数”的巨大价值。
然而,是什么东西在影响人的“大脑使用效率”呢?是态度。
你只要用心体会就会发现,态度是你的学习过程中最无价的财富、最伟大的力量。在“天赋智能”相等的情况下,提高“实用智能”的关键在于改变你的学习态度。这个规律导致了我们的第二个公式:
大脑使用效率=智力×态度
一旦拥有较高的“大脑使用效率”,孩子们会惊喜地发现他们比过去更聪明了。
记者:孩子们如何才能提高自己的“大脑使用效率”呢?
凌志军:“大脑使用效率”与大脑集中指数、大脑开放指数、大脑主动指数这3个最重要的因素密切相关。
我们可以给孩子说,你如果想更有效地使用自己的大脑,那就要最大限度地把你的精力集中在一件事情上。我们可以用“大脑集中指数”来衡量一个人聚精会神的能力有多大。通常情形下,你集中精力的时间越长、程度越深,你的大脑集中指数也就越高,所以:
大脑集中指数=集中精力的长度×集中精力的深度
张亚勤就说,他的过人能力就是善于聚精会神。他说:“我想我一般都是在脑子比较清楚的时候,就把该做的全部做完。我的大脑经常处于发散状态,有时候太长时间的学习,效果并不好。我不会那么傻,学不进去的时候还坐在那里学。实际你用在学习上的时间越长,也就越累,一累精力就分散。脑子已经走神了,人还坐在那里,当然就没有效率。有时候虽然还没有走神,但已经钻不进去了。”
“与其心不在焉地学10小时,不如集中精力学1小时!”张亚勤总结道,“无论是学习还是做事,大脑一定要连贯。就好像激光,放射出来之前一直是在集中,集中好了以后一下子把它放出去,这时杀伤力是最强的。”
大脑的开放指数=想象力×独立性
对此,“微软小子”王坚深有感受。他本是文科学生,大学毕业前,却选择了高等数学作为报考方向。他的突发奇想、他的孤军奋战成就了他的事业。他的老师早就预测说:“如果他将来有所成就,那就在于他的独立性和想象力。”
大脑主动指数=热爱×激情
对此,“微软小子”胡耀华就说过:“我觉得一个人是不是天才不重要,能力强不强也不重要,重要的是主动,是进取,是把潜力发挥出来,才能与众不同。”“大多数人很难摆脱成绩啊考试啊名次啊这些东西,但如果有一天你真的在做自己要做的事,而不是别人要你做的事,那么考试就不重要了,名次就不重要了,名牌大学就不重要了。你就会有一种强烈的主动精神。
记者:孩子们都渴望聪明,如何才能帮助他们变得聪明、走向成功呢?
凌志军:聪明对于普通孩子并不是高不可攀的事。“神童”张亚勤就说过:“人的最大差别不在于聪明不聪明,而在于怎样使用自己的聪明。”
关于聪明,张亚勤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聪明人有很多种,聪明也有很多种。有些人的聪明是很容易显示出来的那种;有的人是大智若愚;有的人的聪明很缓慢,但在某些方面可能钻得很深;有些人反应很快,但不能达到很深的程度。有一种聪明很有扩张性,可以影响到周围的人,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还有一种聪明就像酒一样,得靠时间去慢慢品味,时间越长,你就越是感觉强烈。还有的人就是小聪明,时间一长,你就觉得淡而无味。大家都有不同方式的聪明,重要的是,相信你自己就是聪明人。”
许多人没有走向成功,往往不是因为他们天生不够聪明,而是因为他们失去了“我自己”。他们不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去使用聪明,而是按照别人的标准去使用自己的聪明,这就使他们的聪明投错了方向,最终导致了结果大不一样。
我研究的这些事业有成的人,追溯他们的成长道路,可以明显地看到,他们不仅关心哪些事情是必须做好的,而且更关心哪些事情是自己真正想要做的,哪些事情是真正适合自己做的,哪些事情是绝对不能做的。他们无一例外地都在自己想要做和适合自己做的事情上投入了更多的精力。
要想孩子走向成功,首先应帮助他们克服厌学的心理,不排斥书本和老师;其次应帮助他们摆脱消极、被动、麻木的学习态度;接着是帮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之中,按部就班地朝着一流的方向努力;然后是帮助他们自信、主动、积极地把必须做的事情做到尽可能好;最后是主动、自由、坚韧、快乐,有个性、有激情,有想象力,享受学习而不是完成学习,朝着既定的目标执著地追求。
按照这个方向鼓励、培养孩子,相信你的孩子一定会成功。
采访感言
多年前,就看过凌志军老师写的《追随智慧》,后来又看过《联想风云》,再后来看了《成长》这本书,才知道他对教育也深有研究。看过他的书,与他有过交流后,笔者深深地感到:凌老师是一个国内少见的采访时思路严谨、思维活跃、紧跟时代、敢于直面现实、公正客观、深度写实、一丝不苟的人。他的才华和他的做人一样令人敬佩。泱泱大国,有像他这类人的声音出现,我们就感到,中国知识分子的良知还没有泯灭,我们民族的脊梁还没有垮塌,我们还能看到客观、公正、理性的中国问题报道,还能听到发自肺腑的、代表民众的、能给人力量催人振奋的时代之音。
凌老师的上述观点都很客观、很公正,不带任何个人情绪,所以,在现今中国,凌老师所指的这条人才培养道路,可谓是稳妥、现实、适合大众的一条路。虽然,他的教育观也许还不是无懈可击,也不见得对所有的孩子都适用,但是,对于普通孩子,对于立志成才的孩子,对于有理想、有抱负的孩子,他的教育观还是非常精辟的、切实可行的、很有启发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