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那个童话故事
2021-05-27 就那个童话故事 科学做好入学准备这么写 孩子提前入学的准备这么小的孩子就悲观。
好奇是入门的钥匙,兴趣是求知的开始。作为父母,我们要正确的理解早期教育,早期教育可以让孩子拥有生活的智慧,对于早期教育,你觉得应该怎样做呢?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这么小的孩子就悲观》,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友:我的儿子马上六岁了。他胆子一向很小,在幼儿园几乎不敢和老师讲话,更不用说上课主动举手发言了。在肯德基,不敢和肯徳基阿姨要小礼品,哪怕看到其他小朋友兴高采烈地炫耀他们的礼品。昨天,我们养了没几天的小鸡死了,他大哭了一场,然后自言自语得唠叨:我们养的小鸡死了,养的小鸟飞了,养的花枯萎了,养的小松鼠跑了,养的小孩子顽皮极了(因为我们说他调皮)。我想不通,怎么这么小的孩子会有如此多的悲观情绪?前天,小鸡生病的时候,他说我代替小鸡生病好了,如果小鸡死了我也不活了。我们很担心他的这种心态。对这样的孩子我们该如何引导他?
茅于燕:孩子胆子很小,性格内向,有一点先天原因,有些抑郁气质的儿童往往是比较敏感畏缩、孤癖的。但是,后天的环境更为重要。如果他生活在一个很理解他、很关心他的环境里,他这样的气质可以不表现出来,而表现出胆汁质、多血质的气质,这叫做气质的掩蔽。胆汁质气质的孩子往往是反应快、易冲动;多血质气质的孩子则往往是活泼、灵活、好交际。
有了这样一个比较敏感的孩子,我想可以这样做:
1、平时在假日多带孩子到亲友家去串门,出门以前先和他说:“咱们今天到XX家去,人家跟你说话,你要答理人。人家小朋友和你玩,你一定要和他们玩(他已经快六岁了,完全能理解你的意思了),回来我会奖励你。你不是喜欢XXXXXXX吗?回来我就给你买(或给你做、让你玩……)”
2、让家里的基调是欢乐的,经常讲讲笑话,说点有趣的事。到肯德基时,带他到阿姨那儿要小礼品,自己先开个头,再叫他向阿姨要。一次、两次、几次,再让他自己去要。其实不去要,不在乎其他小朋友炫耀他们的礼品,也没有关系,不必过于注意。
3、和幼儿园老师谈一谈,在时可以在课堂上喊他回答他一定会回答的问题,然后在小朋友面前大大地表扬他,树立他的自信心。过些时候再走到他面前,鼓励他举手只要他有一点举手的意思,也马上表扬他,然后大大表扬。注意:和老师谈话时,一定不要让他看见,因为他很敏感,他会联想你们是在说他,这就不好了。
4、对于一些事情(如小鸡死了、养的花枯萎了、养的小松鼠跑了等)很可能大人在他面前表示过惋惜、难过,他也受到影响,有了这种情绪的确是痛苦的。但是,靠语言解释和安慰,还是不够的。比较好的办法是转移注意,说点别的、带他到超市走走,买点零食回家吃吃、到书店逛逛,买几本书回家看看、到玩具店买几样玩回家玩玩,冲淡那种痛苦的情绪,过些时,会好的。
5、要冷处理,当作没有这回事,最怕是直接解释,因为这些事是不好,又不能复原,也解释不清楚。Www.zj09.Com
相关知识
这几种孩子天生智商就高
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宝宝不仅健康快乐还能聪明机灵有颗灵活的脑袋,其实看一个人的智商并不在于考试能考多少分还在于日常的行为表现,做家长的还要有一双伯乐的眼睛善于发现宝宝超常的智力水平。通常情况下具有一下这些特征的宝宝常被认为是智商高的表现。爱玩游戏的孩子宝宝活泼好动在家翻箱倒柜可能会把客厅翻得乱七八糟,甚至是状况百出让家长疲于照顾,可能家长会埋怨宝宝的淘气或者将宝宝的行为看作是多动症。这样活泼好动的宝宝让人头痛的同时其实也是很可爱的。要知道小孩子生来好动以游戏为生命,时刻的运动能够让大脑处于最初的启动放松状态。这种状态下有利于宝宝各种发散思维的解散,机敏的宝宝更加有创造力。可以带着宝宝出门多走走看看更多的世界。爱搞恶作剧的孩子爱搞恶作剧的孩子尝尝有一些惊人的举动让家长哭笑不得,其实这些看似让人头痛的整蛊包含了宝宝无穷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这样的宝宝家长要正确引导,一味地严厉批评和责备不利于智商成长发育。父母智商高的孩子父母的基因不仅影响着宝宝的外观对宝宝智力的影响也不可忽略。据统父母的智商高的话宝宝的智商往往也会很高,父母智力正常孩子的智力水平也会倾向一般,英国曾经做过一项关于家长文化程度和下一代子女智商关系的调查,结果显示父母的智力水平高的下一代的智商水平也会更高。爱听音乐的孩子在成年人眼中音乐倾向于休闲娱乐陶冶情操,其实初次之外它也是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实验证明宝宝睡觉的时候放轻音乐能够安抚宝宝的情绪,婴儿会睡得更香。婴儿在精神状态好的时候听音乐也能帮助听觉发育,尽管宝宝听不懂音乐的内容,但是循环播放的声音在宝宝奶海中会留下印象,能够提高宝宝记忆力。稍大点的宝宝还能跟着音乐节奏手舞足蹈。
孩子就是这样因我们而变
朋友的宝宝20个月大时,有一次不小“啪”的一声跌倒在地上,妈妈正在写东西,从书桌那边问:宝宝没事吧,我们知道宝宝很坚强的!宝宝听了,没说话,眨巴眨巴眼睛慢慢往起爬。正爬着,外公从厨房快步走过来,边走边自言自语:咋回事儿?不是跌倒了吗,怎么没听到哭呢?宝宝闻此言,“哇”一声哭出来。妈妈笑了,说:宝宝呀,宝宝,你咋就这么“精”呢?宝宝听了又停了一下,然后就接着哭起来。
很幸运,当时我就在现场,目睹了这个耐人寻味的过程。凭着职业的兴趣,我想朋友那不足两岁的小小男子汉刚刚经历了一个复杂的心路历程:
回顾上面的那个场景,我们会发现:
当妈妈说“我们知道宝宝是很坚强的”时,那么妈妈倡导的是一种对痛苦的忍耐的坚强取向。而小孩子天然的会根据环境的要求行事,于是宝宝什么也不说,稍为调整一下,开始自己爬起来。
当外公说“不是跌倒了吗,怎么没听到哭时”,实际上有一个潜在的逻辑是,跌倒了应该哭,或者说跌倒了有哭(报警并获得安慰和帮助)的权利。孩子听后,马上“使用”自己的“合法”权利,大哭。
而当妈妈说“宝宝,你咋就这么精”时,宝宝就冲突了。妈妈提倡不哭,外公认为跌倒了就应该哭,自己先听了妈妈的,又根据外公的主张修改了行为,那么现在妈妈又说话了,自己会不会因此被怪罪呢?妈妈所说的“精”是什么意思呢?不过还好,妈妈是笑着说的,那至少说明妈妈还没有生气。反正自己已经哭了,再说自己还确实有点疼,那就继续哭下去吧。
当我想到这些时,心里形成一句话:孩子就是这样因我们而变!我们知道人根据遗传和环境来建构自我的,而家庭和父母就是孩子最重要的环境。孩子对环境静中的各种刺激无不进行不同性质、不同种类的吸收和反馈,对父母更是如此。我们对孩子的期望和要求,我们自己的价值取向和为人风格,甚至我们的习好和弱点,孩子无一不对此进行应对。当然,在孩子很小的时候,他们的自我意识和判断能力比较弱,所以他们更多的采取的是听从和模仿。
在我刚刚参加的成长夏令营中,有一个七岁的男孩可以在马背上放胆驰骋,却见到一只小的可以捧在手里的小狗心颤腿软,原因是妈妈从小就怕狗;而另一个妈妈特别爱干净的孩子,当他面临一段泥路时,他宁愿脱离队伍、退回营地,也不愿意弄脏自己的鞋子;我也看到一个脚上早就起了水泡的孩子,笑呵呵的走完了“魔鬼日”的20公里,这种“皮实”和“乐观”从他爸爸身上也一眼就能看出来。
孩子就是这样随时可能因我们的言行和态度而变,既可以变得很好,也可以背上不该有负担,关键在于为人父母的我们要对孩子和我们之间的这种互动,有足够的觉察和必要的改善。
不骂人也不打架就是“咬人”,这样的孩子该怎么管
“嘟嘟”妈妈领着孩子去幼儿园上亲子课,在老师领着跳舞的时候,“嘟嘟”被一个叫“乐乐”的小朋友咬住了肩膀上的衣服,不知发生什么事情的“嘟嘟”吓的哇哇大哭起来。“乐乐”虽然说了对不起,可是,在接下来做手工的时候,“乐乐”又再次咬了其他的孩子。现在很多孩子都怕“乐乐”,不愿和他一起玩,家长也很担心,天热的时候孩子都穿少了,要是“乐乐”再咬人怎么办呢?
“咬人”也是暴力倾向产生的一个原因,家长应该在孩子刚刚出现这种行为的时候就像办法去解决,或合理地利用自己的方式,或向医生咨询,切忌放任自流。
1、老师或父母遇到这种情况
咬人的无论是自己的孩子还是别人的孩子,都应予以严厉制止。因为这是一种攻击性行为,具有侵犯他人的严重后果。有些父母看到自己的孩子被别人咬,心痛不已,自己也想冲上去教训攻击者,但看到自己的孩子咬了别人时却沾沾自喜,觉得自己的孩子没吃亏,占便宜了。这种想法很危险,无论谁咬人都是一种侵犯性行为,不利于孩子和他人的交往。
2、成人应当改善自己的行为方式
研究发现,那些受到父母惩罚的孩子比起同龄的伙伴来会表现出更多的侵犯性行为。这是因为惩罚孩子,事实上就是在变相地向其提供侵犯他人的方法。所以每位成人(特别是父母)都应注意自己的行为,给予儿童一个模仿的榜样。
3、让幼儿也尝到被咬的“滋味”
有些父母为孩子咬人已经付出了精神和金钱的代价,因此,建议让咬人者也尝一次被咬的滋味。如他咬一次别人,成人也要他一口,只要掌握好分寸,这种被咬的滋味就是一种消退刺激,即让咬人的幼儿在施行下一次咬人时也想到他被咬的“滋味”而停止咬人。
为了分析孩子咬人的原因,可以和幼儿谈话,从具体情景中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如处在小班年龄的幼儿,在游戏时突然咬人,往往是幼儿拿不到玩具,与别人争夺的缘故,被抢的幼儿咬人常常是为了防御别人争抢。为了避免这种结果,老师应该在教室内放入与幼儿人数相等的玩具,防止幼儿产生纠纷,但对于大年龄的幼儿应讲一些道理,并要了解幼儿咬人的问题所在。
本网站小编总结:孩子的发展和个性有差异,因此有些幼儿对待困难和问题时采取一些不正确的方法(如咬人)。针对不同个性特点和发展水平的幼儿,父母和教师在分析的基础上,可以用轮流启发的方法,帮助幼儿慢慢把话讲清楚;也可以在发生冲突时,多提醒他,帮助他,以逐步减少咬人等不良行为的发生。
育儿大本营:家有“悲观派”孩子,家长应正确看待
家长都希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想要让孩子得到更好的发展,正确的早教是非常重要的。早教让宝宝视觉、听觉、触觉,运动觉全面协调的发展。父母该不该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育儿大本营:家有“悲观派”孩子,家长应正确看待”,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小姑娘兴高采烈跑进玫瑰花园,一会儿跑出来举着手指头对妈妈说:“讨厌的玫瑰花!花上有刺,扎疼了我!”妈妈微微一笑,对女儿说:“你也可以这么想,每根刺上都有一朵玫瑰花,多美好啊!”听过这个故事的人都会有所感悟,原来同样的事情,看待的角度不同,表达方式不同,带给自己和别人的体会也就不同。生活中,我们努力持有正向积极的人生态度,也希望孩子能够从小养成正向思考的习惯,但有些家长不管如何努力,还是会发现孩子比别人更容易陷入负面情绪,习惯以指责、抱怨的语气来说话。究竟应该怎么来引导呢?
某个星期天,我带着“妈妈PLAY”教室的孩子们临时起意去了北海岸。偏偏天公不做美,要下海玩的时候,竟开始下起雨来,孩子们还是淋着雨下海去捞鱼、找寄居蟹,不亦乐乎。后来倾盆大雨落下,大家才失望地上岸换干衣服,不甘就此打道回府的我们又寻到一家民宿,吃了一顿以新鲜海胆为主打的海鲜大餐,才心满意足地踏上归途。
悲观派与乐观派取决于天生气质
在大雨里去海边玩,是一个很特别的经验,有趣的是,也可以从中看出孩子们的个性与气质。一种就是不停抱怨的“悲观派”,同行的孩子中就有一个,不论到哪里他都是先批评:
“这里不好玩!”
“完了!下雨了!”
“我又不吃海胆,很无聊。”
种种令人扫兴的言论,令人闻言十分尴尬,他父母几度忍不住出言责备他:“再这样说,下次就不带你出来了!”
与之相反,另一种孩子就是苦中作乐的“乐观派”,我女儿就是这类小孩的代表。她看到下大雨了,仍很乐观:“没关系,说不定一会儿就停了!”
而且随时不放弃希望地询问:“妈妈,我们等一下还有机会下海去玩吗?”
听到要吃从吃过的海胆也很开心:“等一下我们可以看到活的海胆吗?”
我以前一直以为,乐观或悲观和后天环境、教养有绝对的关系。后来通过儿童心理学的课程和相关书籍了解到,原来一个人的悲观、乐观受天生气质的影响竟然比后天环境影响大得多!
拥有一个天生乐观的孩子很幸运,他们天生容易感受到环境里让他舒服、愉快的事物,总是展露笑容、甜蜜开心,比较讨喜;然而,有许多孩子却偏偏属于另一类,喜欢批评、抱怨,对生活存有许多负面,甚至唱反调的看法,他们被说成“狗嘴里吐不出象牙”。我们把这种差别归结为孩子的情绪本质不同。所谓情绪本质,就是一个人在一天清醒的时间所表露于外的情绪中,属于正向的和属于负向的比率。因此,孩子也大致可以分为“情绪本质正向”和“情绪本质负向”。
“情绪本质负向”孩子的教养方式环顾周遭认识的孩子,我发现排除家庭教养方式不当的因素之外,属于“情绪本质负向”的孩子仍然不在少数。这些孩子比较容易感受到环境中不愉快的部分,哭泣、发怒的时间居多,说出来话的总是没一句好听的,让人觉得他们难搞、麻烦,有时甚至让父母觉得丢脸、尴尬、抓狂。他们不容易讨大人欢心,也不容易受到同伴欢迎。教养这样的孩子通常比较辛苦。可是,我们首先应该明确的一点是,“情绪本质负向”的孩子,他的天生气质就是如此,并不是故意的。
如何对待和教养这样的孩子呢?我总结出两种比较有效的方法:
◇正向看待负向气质
作为“情绪本质负向”孩子的父母,应该努力做到的第一点就是:正向地看待他的个性。我们不妨这么想,习惯吹毛求疵的孩子,将来可能是一个很棒的评论家、发明家,只要我们要帮助他学习将追求完美的性格用在正途上,而不要把这样的个性用在对付亲近的人或家人的身上即可。
◇运用同理心,坚持原则,以不变应万变
对待“情绪本质负向”孩子的另一个方法,就是以同理心体谅他的抱怨,但要逐渐教导他用适宜的态度去面对,也就是建立一种思维语言规范。
比方说,你辛苦煮了饭,结果家里那个说话听话的孩子一上桌就大剌剌地抱怨:“我最讨厌吃饭了,为什么不煮面?”但是你明明知道,如果煮的是面,这个孩子一定又会说:“我想吃饭,为什么老是煮面?”这时你该怎么办呢?揍他一顿?不许他吃饭?自己气得半死?
或许你可以试着说:“喔!原来你今天不想吃饭。”(先接纳孩子独特的感受)
“妈妈很乐意煮你想吃的食物,不过因为你没有提前说,妈妈并不能保证天天合乎你的心意。你现在可以选择吃或不吃。”(坚持该有的规范)同理,孩子若是抱怨:“今天这里好无聊!难玩死了!”妈妈可以动怒说:“不好玩就算了!那下次就不要再带你出来玩了!”也可以心平气和地说:“喔!你觉得今天不好玩。”(同理而非责骂)
“妈妈也很希望今天是个好天气,不过,天气不是我们能控制的。虽然下大雨,但是妈妈还是很希望可以出来走走,才决定开车出来。你可以决定今天要不要玩得开心。不过,我们下一次可以找个好天气再来玩一次。”(引导他思考如何解决他的负面情绪)
这类的情况还有很多很多。例如孩子选了一个玩具,事后后悔了,说:“我怎么这么倒霉,选了这么烂的玩具!”妈妈听到这样的话很可能气话脱口而出:“我花钱买给你还嫌,还给我!不准玩了!”不过事实上这样并不能让孩子体会到他口出恶言所造成的损害。不如换个方法:
“看样子,你现在不喜欢这个玩具了。”(同理孩子的心情)
“很可惜,妈妈花钱买玩具给你,本来是希望你开心。不过,现在已经没有机会可以更换了。等我们明年再买生日礼物时,你可以好好想一想,选一个不会让自己后悔的礼物。”
我当老师的过程中也常遇到这样的孩子:“老师,你的礼物好烂喔,都没有我喜欢的!”
通常,我都会和颜悦色地说:“啊!老师辛苦地准备小礼物,却被你嫌弃,我很难过喔!不过,老师今天准备的小礼物就是这些,很抱歉没有你喜欢的,但是你可以自由选择要拿或不拿,都没有关系!”
通常,我这些话一出口,孩子就会露出稍带歉意的笑容,然后闭口不言,乖乖过来选礼物。因此,我发现这类孩子只是“习惯性挑剔”而已,并不见得是真的故意要藉此伤害对方的感情。所以,只要你换个态度同理并接受他们的情绪,他们就会改变态度。
如果,大人们能够一方面展现对孩子的了解与接纳,另一方面协助孩子体认生活中难免有不能尽如人意的事,那么这类孩子就能自在地说出想法、抒发感受,不舒服的情绪就能得到纾解。
当然,面对这样的孩子,即使用对方法,也未必能够立竿见影。因此心理学专家还给开出两个药方:“温柔的等待”和“用心而不期待的笃定”。孩子只有在被理解的情绪里,才能够觉察自己的特质,学习说抱歉,并逐步懂得关照别人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