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父母对孩子终日在电视机前感到忧心忡忡,其实只要适当地选择及揭示,卡通也能成为孩子的良师益友。

孩子从幼儿园回来,一进门便坐在电视机前,卡通一部接着一部看。有时全神贯注地盯着电视荧光幕;有时边看又边玩起别的玩具,或者四处走动。对于孩子们一直黏着电视看卡通的情形,大人束手无策,实在不懂卡通影片何以有如此大的魔力,让孩子百看不厌。

许多研究报告指出,看电视是现代儿童主要的休闲活动,其中卡通是儿童最喜欢的电视节目。孩子不只在家中接触电视卡通,在幼儿园中,有时卡通影片也是电视教学或是引起动机的主角。为什么卡通有如此大的吸引力?让幼儿自己看卡通会不会造成不良的影响呢?

卡通吸引幼儿的因素

根据研究提出,卡通之所以吸引幼儿,有下列几个因素:

1、卡通片中鲜明、新颖、具体形象的刺激,以及刺激的突然性、显著变化等,都是吸引幼儿的主要因素。所以影片中外形独特的人物、突然出现的声音或音乐与画面上的显著变化,是幼儿注意力集中的焦点。

2、幼儿会随着影片中的情境引起情绪上的变化。例如当卡通影片中的人物受到攻击或感觉孤单而落泪时,会引起幼儿生气和伤心的情绪。

3、卡通内容提供幼儿现实限制的想像空间。幼儿并非完全无法分辨影片内容和现实生活的区别,他们知道影片中的人物是虚构的,打斗场面也是"演"出来的;然而这些不存在于现实世界中的人物和情节却提供幼儿更广阔的想像空间。

卡通提供的学习机会

若能善加利用卡通对幼儿的吸引力,则卡通也可以是生动的教材,能给予幼儿下面的影响,不但提供幼儿认同对象及学习复杂的情绪反应,还可促进记忆力、理解能力的培养,以及语言和词语的学习。

(一)提供认同对象

小光身上披着被单,戴着面具,嘴里边唱着:“BatMan……”边在房间中跳上跳下。

卡通人物中,幼儿各有其喜欢和不喜欢的角色,男生偏向于男性角色,女生则偏向女性角色,这无疑也提供了幼儿角色认同的对象。正因幼儿会认同影片中的人物,因此人物的偏差言行,幼儿亦会模仿,造成不良的影响。

(二)学习复杂的情绪反应

小美:“电视里的那个人为什么哭?”

小光:“我不知道!”

小美:“她被别人打吗?”

小光:“可能是功课没写吧!”

卡通影片中的人物情绪较为复杂,不似幼儿单纯直接,但若人物出现复杂的情绪时,成人应该引导幼儿思考,如:“他会难过是因为……但她觉得很高兴是因为……”让幼儿接触多重的情绪反应,并试着了解其中的因果关系,幼儿则可借此感受复杂的情感。

(三)记忆力及理解力的培养

小光:“你们看!是燕尾服蒙面侠!”

小美:“不是啦!燕尾服蒙面侠已经死掉了!”

小光:“哪有?”

小美:“有,他上次被人杀死了。”

电视卡通多半以带状方式播出,幼儿不一定会记得上个星期甚至昨天的节目内容,但若能在幼儿看卡通时引导其回想上一集的情节发展,将有助于记忆力及理解力的培养。

(四)语言、词语的学习

影片人物:“哇!满山遍野的花,真漂亮!”

小光:“满山遍野……”

观看卡通时,幼儿会复诵影片中出现的词句,或模仿人物说话的声音和动作。如此一来,卡通中出现的词语语法即成为幼儿的语言学习内容,所以我们可利用动画卡通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情况下学习更多的词语,但也必须留意其中是否出现不当的言词。(转下文)

与卡通为友(下)

扩展阅读

玩具、学习与孩子(上)


每个孩子都有无限的发展潜力。在一个关爱的环境中,孩子得以遵循他自己的成长模式发展,于是他将日趋成熟而迈向独立,而于此过程中,发展潜力不只将被激发,还能成为孩子的实际能力。

每个孩子都是好奇而且积极的探险者,他发掘、经验、并创造事物。他以感官来探索、以思考来学习与他人互动,并且发展自我,进一步的成为一个全方位的孩子,而做为这样的孩子应事先要具备下列四种发展:

1、生理发展

2、思考能力发展

3、社会行为发展

4、情绪发展

一、生理发展

孩子以他整个身体去体验、了解这个世界,他们的神经肌肉系统帮助他们做出一些简单的动作,例如伸手触摸、踢脚碰物、翻滚、攀爬等,来探索他们自己的身体天赋的能力及其极限。对身体以外的讯息,他则习惯以五种感官来学习,这五种感官包括了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这感官的能力是在孩子响应他内在或外在的各种刺激时,自然形成的,而感官能力的发展,也提供了孩子学习与成长的基础。

二、思考能力发展

人类的脑和身体一样,都需要感官的刺激输入,才得以发展而发挥其功能。人类学习的过程是在于吸收、组织、并整合各种讯息,所以孩子首先必须学习分类与整合,需要言语沟通的技巧,才能进一步发展出基本的思考能力。由于孩子思考的成长是循序渐进的,所以一些设计良好的玩具,能帮助孩子成功的奠定智力基础。

三、社会行为发展

在与他人共处的经验,孩子将探索对自我的认知,及自我与社会的关系。他会有这样的疑惑,”我是谁?”、”我将来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在与周遭人事的互动中,他逐渐学习与人沟通、合作等技巧,来符合社会的期望。

四、情绪发展

“妈妈,我的心里面有一个微笑。”孩子对自我的认知,及他对自己的感受是很重要的。您的孩子是不是具有敢于冒险、体贴、勇于接受挑战、关心别人、信任他人、勇敢并自信的特质呢?

能够对自己满意,觉得自己很好的孩子,他的潜力往往是无限的。孩子学习的经验将深深影响他对自己的感受,而他的能力与他对自己的感受是息息相关的,当能力发展越复杂时,他对自己的感受越强烈,如果能力与感受能维持正面的平衡时,孩子内心自将充满欢笑。

孩子学习的管道大部分是来自于外在,他们从父母、家庭、学校、媒体、和社会得到各种学习信息,然而,有一种学习可以源于孩子自己--那就是玩耍。孩子在玩耍的过程中,运用丰富的想象,倾听自己的想法,练习并发展自己的能力,透过这种过程,孩子逐渐的发展自己,并使自己更有能力。

孩子若能全心的投入玩耍,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事实上,在他们醒着的大部分时间,便是醉心于玩耍-从玩耍中发现自我,和思考着为什么要这样,以及怎么做才能解决问题等等。可以说,玩耍满足了孩子好奇心,与提供他们学习和了解自己的途径。

玩具、学习与孩子(下)

在帮与不帮之间(上)


三岁左右的幼儿,在热爱创造与建构的过程中,当了们无法达成自己所希望的目标时,会特别容易感到挫折;面对孩子挫折感时,专家建议,父母当放手证孩子学习自己解决问题,您也许会因为他的创意和应变而倍感震惊。

伟伟是家中唯一的小男孩,祖父母天天将他捧在心掌心上,全家人尽心尽力将最好的享受与温暖给他;然而,这仔细呵护且不允许有任何挫折干扰的小宝贝,却一天比一天更为蛮横,不仅抢夺、破坏表妹的玩具和书本,更会出手伤害表姐和长辈,稍不顺心便大哭大叫。

此时,妈妈急于树立伟伟的生活规范,而显得急躁,动不动就拿出棍棒威嚇,而祖父母则急于维护伟伟的“安全”不被伤害。但伟伟从小被呵护惯了,情绪反应是一天大过一天,越来越任性,弄得父母不知如何是好。

过于溺爱影响自制力

像伟伟从小被宠爱、呵护习惯的案例,是许多家庭常可见到的。专家表示,每个孩子都是父母心中的宝贝,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适度满足孩子各方面的需求,乃是父母的天职。但是如果宝宝一有所需求时,爸妈立刻给予回应,来满足孩子时,孩子很容易就养成依赖性及缺乏自制的能力,日后在控制自我的能力上也将受到影响。

一昧地赞美孩子、事事为他代劳,只给孩子一件美丽的衣裳,却不让他学习如何自己穿,如此的教养方式,不但无法培养孩子独立性及自制能力,反而会让孩子误以为自己是最棒、最的。渐渐养成目中无人,稍不顺心便大哭大闹,日后如遇到挫折时,可能就无法爬起来。“溺爱孩子”不仅对他的成长无所助益,亦将影响他未来的人际关系发展,以及面对挫折的容忍度。

而太过依赖父母的孩子,对任何事情总是习惯"予取予求"的态度来对待,其自我控制的能力也会相当降低,因此,从幼儿时期开始,即训练宝宝养成独立、凡事自己动手试试看的习惯,就成为非常必要的事了。

在训练孩子探索、学习的过程中,父母常会以奖品作为利诱,引导孩子学习,其实不妨以激励的方式代替奖品,进而让孩子做到自我激励,从挫折中学习并做到自我激励。如此,才能够有所进步,并能够驾驭自己的情绪,不会动不动一遇到挫折,就会有激烈的情绪反应及发脾气,或毫无耐心。

适度给孩子挫折感

过于保护孩子,会影响孩子面对挫折的容忍度外,其实,三岁左右的幼儿,在创造与建构的过程中,当他们无法达成自己所希望的目标时,特别是容易感到挫折。专家表示,许多父母见到孩子这种情况时,总是迫不及待地想要插手,来帮孩子解决问题,但是在绝大多数的情况下,建议最好还是将问题留给孩子,让他学习如何自己处理、解决、鼓励孩子自我信赖和独立。

然而,在帮与不帮之间,以及放任孩子自我挣扎与伸出援手之间,这界线究竟在哪里呢?其实,在不需要给孩子解决每一个难题的原则下,做父母的还是可以给予他最大的支持与鼓励。当你放手让孩子学习自己去解决问题的时候,你也许会因为他的创意与应变能力,而倍感受震惊与兴奋的。

在日常生活中,孩子常会遇到一些学习的问题,如何在这个时候给予孩子适度的挫折感,让他从挫折中学习、成长,是有技巧的。专家提出一些孩子学习时常发生的情形,包括:

1、吃东西

拿汤匙吃东西这项动作,大约要到二岁半时,才能够完全熟练,在这之前,宝宝总会将饭粒、零食掉落或洒落汤汁在桌面上,别给孩子太过的斥责,或就此不让孩子练习,这会剥夺孩子的学习机会。让孩子在不断的拿取和正确放置过程中,慢慢练习。

2、学穿、脱衣服、穿鞋

先让孩子练习脱衣服,在学习的过程中,可能会将扣子扣错位子,穿鞋子可能左右脚不分;别给孩子太多的斥责或干脆替孩子代劳,而剥夺孩子独立学习机会。可拿出另外一件衣服或一双鞋子,教导孩子正确方式,让他知道错误并学习。

3、拼图、堆积木

玩拼图、堆积木等游戏,有助于宝宝脑力的开发,当然依宝宝不同年龄,而有不同阶段表现,有时孩子会因为堆不好或方法不对,而生气、发怒;父母不须强求也无须操之过急,可从旁观察,让孩子自己慢慢摸索。

4、涂鸦

给孩子一张纸、几只笔,任凭他的想像力而发挥,学习画直线、横线;也许宝宝会将色彩画出线外或纸张外面,父母无需生气,也不必随时抓住宝宝的手,教他如何画才好、才美;让他学习自行练习、摸索。(转下文)

在帮与不帮之间(下)

与奥尔夫音乐共快乐(上)


倪海霞(毓培)专业ORFF音乐教师。有数百小时的ORFF音乐教育研习经验,并吸收达尔克罗兹、柯达伊、铃木镇一等音乐教育理念,长期从事早期幼儿音乐教育的实践与研究。目前在杭州市少年宫、天目艺校等多个教学点从事教学工作,学生年龄从7个月至6岁不等。

还记得《音乐之声》里孩子们精彩绝伦的表演吗?还有那首歌——“‘do’是一只小母鹿,‘re’是金色阳光……”我敢说这是一群有史以来学音乐学得最快乐的孩子了!可以说玛利亚的教学理念,与奥尔夫的音乐教育思想不谋而合。

如果你快乐、主动地学习一样东西,其效果肯定远远好过被动地、机械地学习。音乐本是给人们带来快乐的东西,倘若作为一种任务来学习,那么它不但不能让孩子感受到愉悦,反而会成为孩子的一种负担和阴影。

超快乐的音乐课

当我走进倪老师的音乐教室的时候,8位小宝宝和妈妈们已经各就各位了,大家喜气洋洋地围坐成一圈,等着上课。

倪老师的面前摆放着一大堆乐器,有铃铛、小鼓什么的,有一些我都不认识。老师先教大家认识这些乐器,启发如何使它们发声。每个宝宝都可以自告奋勇地上前尝试演奏这些乐器,而且还在老师的启发下通过不同的动作让每种乐器发出2种、3种甚至是更多的声响。接着老师把乐器发到每个宝宝的手中,在老师的指挥下“演奏”乐器。所谓“演奏”,不过是摇响或击响这些乐器,让它们发出声音。但是令我惊讶的是,这些宝宝最小的只有2岁,而最大的也不过3周岁左右,却已经能听从老师用手势发出的指令——准备,奏乐,停止!一切行动听指挥,这对上了幼儿园的孩子来说都是很难做到的一件事,可这些小宝宝们却已经做得很不错了!而且更让小朋友自豪的事,他们也都有机会来当小指挥:准备;奏乐,停止!——哇,真的觉得自己很能干哦!

接下来倪老师教了一首儿歌:

××|××.|××|××.|

大头大头,下雨不愁。

××|××.|××|××.||

人家有伞,我有大头。

宝宝和妈妈们一边做律动一边跟着念,几遍就学会了。倪老师又变换花样,让大伙儿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配合儿歌打节奏,在老师的启发下,大家有时拍手,有时跺脚,有时甚至拍起了小屁股,虽然声音有点稀稀拉拉,但我又一次惊喜地发现,这些两三岁的小朋友竟然已经悄悄地摸着了门道,有点样子了。

这节课的压轴戏,是一首叫做《walking,walking》的英语童谣。显然孩子们都很喜欢这首歌曲,还没开唱一个个就摩拳擦掌的。只见大家手拉手成一圈,逆时针方向边踩节奏边唱歌,并依照歌词做一些动作。有趣的是,这首歌曲唱了三遍,每遍都不全一样:第一遍模仿小猫,脚步是轻轻的,唱歌也是轻轻的;第二遍模仿大象,脚步是“砰!砰!”的,声音也变得低沉;第三遍呢更绝,大家索性四脚着地,学起了乌龟爬!看着大家最后高兴地滚落在地,笑成一团,我不禁为倪老师的课所折服——连妈妈们也都卖力地参与其中,丝毫不见平日的矜持,仿佛回到了童年时代。

相信么——这可是一堂不折不扣的音乐课!这就是快乐的奥尔夫音乐教育。

奥尔夫,让孩子真正爱上音乐

我们对原本性的音乐所进行的许多种各不相同的尝试,半个世纪以来,基本上并未过时。原本性始终是一个基础,它是没有时间性的。原本性的东西永远意味着一种新的开始。在一切工作中,但凡赶时髦所做的和所能做的,都必然会衰落。一切摩登的东西都通过时间,而必然无条件地变成不摩登而原本性的东西,都会由于它的没有时间性。在全世界上一切人中间得到理解。因此,我为了记录一种理念所写下的和《学校音乐教材》走向世界的不是它,而是那个理念本身。

——卡尔?奥尔夫

我国《乐记》中有一段话:故歌之为言也,长言之也;说之故言之,言之不足故长言之,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不如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古时男耕女织,音乐与劳动和日常生活密不可分。人们的喜怒哀乐自然而然地通过音乐来抒发。随着生活的日益现代化,我们与音乐的紧密联系也日益被削弱。惟有对于孩子而言,音乐还是一种本能,一种全身心投入的行为。他们通过语言、歌唱、动作、舞蹈来感受音乐,表达情感。

奥尔夫原本性音乐教育的原理主要为以下几点:

1、综合性。

奥尔夫音乐教育是一个综合性的教育整体。在奥尔夫的音乐课堂中,孩子们有机会进入丰富的艺术世界,音乐不再仅仅是旋律和节奏,而是与儿歌说白、律动、舞蹈、戏剧表演甚至是绘画、雕塑等视觉艺术相联系。他们可能在老师的引导下去关注特定的一个声源,去倾听,辨别,想象来自生活和自然界的不同的声音。如小鸟的呢喃,和风的呼吸,汽车的抱怨,然后试着用自己的嗓音模拟,用自己的肢体去表现,用生活中一切可以发声的物品去表达,并用戏剧的形式来综合,最后还可能用画笔来将这发生在他生活周围的经由他自己的想象而产生的这些故事视觉化……

在奥尔夫音乐活动中还培养了一种“团队”的意识,它需要孩子们互相配合协作,学会领导与被领导。譬如上面所说的那个指挥奏乐的游戏,它不仅让孩子体验音乐,同时也训练了他们合作、服从的意识。

2、即兴创造性。

即兴性是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最核心、最吸引人的构成部分。在奥尔夫的课堂里,每个人都不是静坐着的,孩子们的思维和肢体都在积极地运转着。老师会经常地问:想一想,还有没有跟别人不一样的办法。。。你可以拍手来表现节奏,也可以跺脚,可以拍肩膀,甚至拍小肚子拍屁股。即兴创造的根本目的就是去让孩子用自己全身心去表现自己,表现音乐,与用语言一样得早!想象一下,有着这样的创造体验的孩子对他(她)的一生有着多么深刻的意义。

3、参与性

奥尔夫不同与传统音乐教育的很明显的一点是参与性。在它的课堂里,没有旁观者,人人都在老师的带动下通过说、唱、动、奏。。。来体验音乐,而不是老师的说教、传授、和示范。奥尔夫说过:尝试和做在这里意味着一切,因为所有语言文字的解释,只有经过自己的体验,才能真正理解。奥尔夫音乐教室里不需要技能技巧的反复训练,需要的只是你一颗全身心投入音乐的心

4、适合所有人。

哪怕是在襁褓中的小婴儿,也能体会到音乐带来的愉悦。当孩子小的时候,对音乐感受能力的发展远远先于其表现能力,他们不会唱,也不懂得演奏,只能用稚拙的肢体摆动和含糊不清的儿语来表现他们听到音乐时的欣喜与兴奋。这就好像他们学习语言的过程中,明白成人的语义要远远先于他们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所以,在宝宝的小嘴还不会唱,小手还不能演奏,身体还不会跳舞的时候,他已经能感受音乐了!你可曾尝试过,抱着你尚在襁褓中的小宝宝随着轻快的音乐轻轻旋转摇晃,他会快乐地手舞足蹈——虽然他并不能用语言抽象地去表达对音乐的感受,但从中得到的快乐却已全然“溢于言表”。我看到孩子们的妈妈们,也同样那么快乐地游戏着,丝毫没有大人的矜持和羞涩。倪老师说,她们可不是一开始就这样放得开的,是上了不少课后才克服了羞涩,现在已经是摸爬滚打毫不含糊了。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样,妈妈对音乐有热情,才能带动宝宝更好地参与到活动中来。(转下文)

与奥尔夫音乐共快乐(下)

蒙氏教育的爱与管教(上)


爱必管教——家规的建立与执行

父母爱孩子是天性,管教孩子则必须学习。若能在爱与管教中寻得平衡,就能帮助孩子建立良好行为。

当我刚从美国回来时,参加朋友的聚餐,很惊讶的看到孩子们吃完饭,在餐厅里追逐嬉戏,而服务生端着热菜穿梭其中真是险象环生,但只见父母毫不担心地忙于交谈。有时坐公车,看到年轻的妈妈放纵小孩,在座位上跳上跳下且大声吵闹,却不加以劝阻。

虽然,餐厅和公车里都是公共场所,也不需要特别安静的地方,但是否想到孩子的行为会干扰他人呢?

相信天下父母都深爱孩子,也关心他们,可是仅有“爱”是不够的。两、三岁的孩子还不能自我约束、辨别是非,一定需要父母的管教况且每位父母都拥有天赋的管教权,有管教才能让孩子有规可循,也才能帮助他建立正确的行为,发展健全的人格。

寻找爱与管教的平衡点在倡导民主教育的今日,与昔日长辈权威式的管教的极端差异中,现在父母对自己的管教方式产生了困惑与冲击,而有种逐渐管不住孩子的乏力感,失去“做父母“的信心与能力。

“爱”与“管教”在孩子人格的建立与成长中是并重的,缺一不可,两者需保持平衡。因为如果偏重权威而缺乏爱的管教,会使孩子心中充满畏惧,没有主见,对父母的服从也只是因为害怕。如此,父母与孩子之间将树立隔阂,使亲子关系不佳,沟通也就愈发困难。

倘若只有爱,却没有适当的管教,孩子会因缺乏行为规范,而自制力低落易以闹情绪控制父母,与同伴的人际关系也不好。

父母要在“爱”与“管教”中找到平衡点,确实需要多费心。首先,要用心去了解自己孩子的个性、能力和特质,然后夫妇俩共同沟通协商,具体讨论在哪方面的管教需加强?哪方面的情绪没有被顾及?最后在与孩子一起制定家规,让他们清楚地知道“什么可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不可以做”。

在说明理由后,应赋予孩子责任。当孩子一定要选择做“不可以做”或不去做“必须做”的事情,他就得为自己的选择和行为负责。父母一定要与孩子一起遵守,如此才能帮助孩子从内心产生自律。

家规的制定

每个家庭的管教模式都不一样,您不能将别人成功的管教模式套在您的孩子身上。因为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特质,我们先要了解自己的管教目的及孩子的需要,再决定如何协助孩子。一般常见的家规包括:教导孩子料理自己的事,培养良好习惯孩子自己能做的事,尽量让孩子去做,切勿凡事代劳。父母宜从小鼓励孩子料理自己的事,并依孩子的能力要求孩子分担家务。如此,孩子不仅能学习独立,也能从中肯定自己的能力,增进自信心。

所以,父母应衣自家生活习惯及孩子的需求,制定一些能帮助孩子建立良好习惯的常规。比如:就寝、起床的时间,吃饭时不看电视,饭后帮助收拾碗筷,饭后必须刷牙……等。此外,父母应避免设定太多的非必要的规矩,使孩子因做不到而放弃。父母也要依家中不同年龄的孩子修改常规,例如:3岁与15岁孩子的就寝时间不可能相同。

教导孩子有公德心、有礼貌

在蒙氏幼儿园里,老师教导孩子应该爱惜教具,使用后完整归回,好方便下一位小朋友使用;想介入别人的工作时,也会事先询问可否一起玩或工作;得到别人帮忙时也不忘说“谢谢”等有礼貌的表现。

虽然公德心是由大人教导给孩子的,但父母一定要先“以身作则”。例如:教导孩子不可随地丢垃圾,父母也要随时遵守。记得我孩子小时候,出外玩时如果找不到垃圾桶丢手旁的垃圾时,一定会放到我的手提袋或口袋中,带回家丢,而因养成了他们今天不会乱丢垃圾的好习惯。

下一篇:蒙氏教育的爱与管教(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