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胎教
2021-05-25 妈妈胎教 地球妈妈童话故事 妈妈的胎教妈妈胆小会遗传给孩子吗?。
幼儿的心灵是一个令成人迷惑的世界,在我们看来很普通的事物或现象,孩子却可能有这样那样的害怕。但是绝大多数孩子能够很快地摆脱恐惧并长大成人,这真是一个奇迹——这是幼儿拥有理性、潜力和自我保护,自我调适能力的明证。
胆小害怕对孩子有保护作用
胆小害怕说明幼儿对新事物的体验比较敏感,观察得比较细腻,这些虽然妨碍了他接纳新事物,适应新环境的速度。可是,胆小和害怕能够使孩子采取更安全、更慎重和更有益的方式协调他与外界之间的关系。
不同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害怕
胆小害怕在儿童的发展过程中是一种具有普遍性的情绪体验。研究发现,正常儿童中,90%以上的幼儿会有不同程度的害怕心理;40%的2-4岁的儿童至少有一种害怕;43%的6-12岁儿童有七种以上的害怕。
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有不同的害怕对象,如——
0-6个月:高分贝的噪音,突然而来的声响,身体陡然失去支撑;
6个月-1岁:一般意义上的陌生人和生疏的环境,浴盆和浴缸排水;
1-2岁:一般意义上的睡眠,和父母健康、受伤、排便;
2-5岁:害怕黑暗、孤独,想像中的怪兽、强盗、医生等。
检验孩子是否正常
惧怕与儿童身体发育的状况和应对能力有关,会随着儿童体力,智力和经验的发展而不断消失和变换。一般来说,正常发育过程中出现的害怕和恐惧,为时短暂,一种惧怕很少持续一年以上,多数在三个月内消失,很少会对儿童的行为产生严重的影响。
孩子的害怕属于正常还是病态,可以根据下列问题进行测定——
1、孩子的胆怯不安是否只是针对某个事物或现象,与这个事物或现象相关的其他因素不会引起他的恐惧?
2、离开了受惊物或现象后,孩子的惧怕反应是否随之消失?
3、在看图片、电视或一般的谈话中,如果孩子看到或听到他所惧怕的事物或现象,他是否表现出无所谓的样子?
4、经历了后,孩子的日常生活是否不受影响?
如果对以上问题的回答都是“是”,说明孩子属于正常发育过程中的胆小害怕;否则,说明孩子可能存在心理疾病,尤其是孩子害怕到了如下程度就是不正常的了,比如惧怕的持续时间超过三四个星期,以致于丧失某种能力,伴随明显的症状——心律过速,头晕眼花,恶心和失禁等,这需要到儿童医院就诊。
妈妈胆小不会遗传,会“传染”
经验表明,女性比男性的胆子小,研究也发现,女孩子比男孩子有更多的害怕。可并非天生如此。
前苏联的心理学家做过一项实验。这个实验主要是借助于皮肤电反应来客观地测量紧张情绪下的男性和女性差异,结果发现,男女在测定数据上的差异并不大,而在情绪表象上的差异很大,女性显得比男性更紧张、更害怕,更忧虑。显然,这种表象与数据之间的分化是文化因素作用的结果。也就是说我们的文化相信女性是胆怯的,也允许女性真实地表现自己的情绪真相,她们可以毫无顾忌地表现自己的情绪,成为女性特有的行为倾向。男性则相反,我们的文化不鼓励甚至否定男性表露自己的情感,理想的男性是不被情绪控制的,富有理性的人,从小到大,男性都受到这种社会教化,即男子汉大丈夫不为情所动,男儿有泪不轻弹。
这就说明了,妈妈胆小是被鼓励的,甚至是被爸爸欣赏的,妈妈毫无顾虑地表现出胆小的样子,经由孩子们的面容、学习和模仿,成为他们行为倾向的一部分,尤其是女孩子们,她们就更乐于同化妈妈的性别特征了。
用渐隐法消除孩子的惧怕
美国心理学家琼斯用行为学原理成功地消除了一个孩子的惧怕。小彼得年仅两岁,特别害怕兔子、白鼠等,甚至连皮毛和棉绒也怕得要命。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已经不得而知,但是这不重要,用行为学原理中的渐隐技术可以根治他胆小甚至不如鼠的毛病。琼斯的做法并不复杂,就是当彼得与其他孩子一起玩得高兴的时候(这一点是关键),她给孩子看一只兔子,她天天坚持这样做,先是远距离地,后来兔子的距离与孩子一天比一天近。开始时,彼得对兔子仍然怕得很,但随着这一过程的进行,他的恐怖开始减弱。渐渐地,他能够容忍兔子与自己靠近,到了第四十五次,他已经可以将抱到自己的怀里抚摸它,并让这个可爱的小动物轻轻地咬自己的手指头。
渐隐法对祛除孩子的紧张、恐惧和焦虑等心理和行为问题有特殊功效。有的孩子怕在公共场合说话、怕黑、怕独处,怕坐飞机和电梯,怕某种响声、怕某种小动物等,都可以用渐隐法帮助孩子慢慢消除。
有效使用渐隐法的要点如下——
1、正确选择目标刺激和目标行为
行为心理学所说的刺激就是我们在普通语言环境中理解的行为所发生的外在环境、条件或者前提。本案例中的目标行为是与兔子共处,目标刺激是不断拉近彼得与兔子的距离。
2、选择合适的起始刺激
在渐隐程序中,选择一个能保证引起目标行为的起始成绩是非常重要的。琼斯为小彼得选择的起始刺激是他能够忍受兔子出现的最远距离。
3、安排目标刺激的渐变程序
如果在开始训练时,孩子能被起始刺激多次促进出正确的行为,就可以确立下一步的目标刺激,目标刺激的渐变程序需要细心、耐心和慧心,父母要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确定渐隐速度。如果孩子开始出错了,可能是渐隐速度太快或者渐隐步子太大,这时必须要把目标刺激再细化到孩子能接受的程度。当然,渐隐速度和步子也不能太慢、太小,孩子有可能对低标准的刺激目标产生依赖,从而在原有水平上停止不前。
其他教育策略
把关注点放在事件发生的情境上,而不是责怪孩子的害羞行为,请参与到孩子的活动中来,帮助他扫除心理上的障碍。
对害羞的孩子要特别有耐心,尽可能让他按照自己的节奏来克服胆怯,不要急着让孩子采取行动克服胆怯。在你希望他有明显改善之前,先给他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的修整时间吧。
小心观察,表扬点滴进步,它促进孩子把自己不经意的行为变成稳定的行为。
树立良好的榜样。检查一下自己的言行,看看是否粗心大意地在孩子面前表现过焦虑、恐惧,这些消极感受都可能传染给孩子。
参加像亲子学校这样的集体活动,见多识广的孩子才会勇敢。
下列行为不宜,亮出“红灯”
常常吓唬。如“别哭,老虎来了。”“再闹,警察抓人。”“不要乱跑,外面有人抓小孩拿去卖。”
过度保护。因为你的保护不能帮助他摆脱所有的恐惧。
心情急切,强行让孩子面对新事物、新环境,因为幼儿这时在观察、在审视。
过份关注,因为这样不仅鼓励了孩子的胆小,还有使他更加害怕的危险。
生气嘲笑,害怕已经产生而孩子不敢释放,压抑则会使情感得到更大的伤害。
文:晏红
延伸阅读
早教:5个会“遗传” 给孩子的坏习惯,你有吗?
天才儿童不是天生的,是早期教育和生长环境影响的结果。想要给宝宝的将来打好基础,有些家长会选择早期教育宝宝。早期教育可以让孩子掌握更多的知识,培养一个良好的习惯。你们知道什么是早教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早教:5个会“遗传” 给孩子的坏习惯,你有吗?”,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我们在生活起居中经常出现那样的感受:某一孩子跟父母很像,不但外貌类似,行走和讲话的姿势也长得像,乃至那类由里之外的“材质”好像也是一样的。怎么会那样?难道说父母的身上的特点会像摸具一样遗传给孩子吗?
深有同感,除开父母的身上的遗传基因外,父母的身上的一些习惯养成也会不遗余力地“遗传”给孩子。尤其是父母下边的5种不良习惯,你要是略微比照一下那样的父母和她们的孩子,“遗传”规律性确实是刻骨铭心存有的。
暴力行为
小故事:
有一位父亲十分讨厌自身,他都会在愤怒中施暴自身的孩子和老婆,每一次打过便会深陷深深地的愧疚和痛楚,无法自拔。他说道,儿时在他的记忆深处,他的父母从沒有友善地说过一句话,如今即便她们早已年近七十岁,即便母亲有时候得病在床,父亲還是收不上手。他讨厌自身的爸爸,感觉她们的暴力行为从未给他们一天的幸福快乐,他在婚前也一度发毒誓,一定不容易像爸爸那般看待妻子,但实际上他却变成爸爸的翻板。
想修复父母刻在孩子儿时里的缺点,是十分不容易的。有一个喜爱打孩子、打亲人的父母,她们的孩子一定会校园内打架。这好像是一个永恒不变的规律性。不但是由于孩子从父母的暴力行为中,学得了解决难题的方法,那便是暴力行为让另一方妥协,孩子还学会了人和人之间的相处模式——暴力行为看待。
因此在她们初期的生命中,父母用行動告知她们,暴力行为是最强者的代表,友好与和睦是弱小的面罩,她们效仿父母解决困难的方式,难以言表地遗传着父母的“暴力行为遗传基因”。
脏话
小故事:
电梯上,一个小女孩一不小心踩了一脚生疏的男孩儿,男孩儿“呀”一声恼了,随后爆掉句脏话:“你是吃Pi 眼长大了的吗?”小姑娘急得两颊通红、差点儿痛哭。男孩儿的妈妈,一个佩戴眼镜的穿着打扮儒雅的女性指责孩子粗鲁,也要让男孩儿给小姑娘致歉。这时候女性恰好收到了一个电话,神色一瞬间大变爆粗口:“你是吃Pi 眼长大了的吗?%@#¥……”一大堆脏话,别人都震惊,果真是“有其母必有其子”啊。
沾染着“浊水”的孕妈,她的孩子也是带著“浊水”的印痕“出世”的。孩子的語言发展趋势,一开始从胎儿期耳闻目睹地在孑宫中体会了父母語言的互动交流,到出世后,无时无刻不置身在父母的語言深海中。从父母讲话的语调、语气到父母掺杂着脏话、不雅观关键字的語言,都是被孩子不遗余力地吸收并转换为孩子自身的語言。
特别是在留意的是,越幼年的孩子们,她们越不可以掌握脏话给他产生的实际意义,她们把脏话当做跟别的一样的語言,不清楚负面信息的語言说出来会损害到别人,因此她们也不知道脏话是不太好得话。下意识地,她们便应用这种不适合的语句用以人际交往中。
贪便宜
小故事:
两年前在商场看到一对母女,那时候男孩儿只能3,4岁上下,女性带著孩子在拿商场完全免费出示的包装袋,一边抽一边卷,没一会双手卷得浓浓的。孩子很“听话”地拿着大包装袋接到妈妈手上的包装袋。近期又看到这对母女,男孩儿早已上中小学,衣着学生校服有点儿神色焦虑不安地抽一卷又一卷完全免费的包装袋放进大包装袋里,妈妈在附近拣选平菇,有时候也要把一两片放入外衣的袋子里……
许多 情况下贪便宜不是什么大问题,但都会令人觉得难受,好似一件嫩白的衣服裤子沾染了污渍,心理状态上可表述为悄悄地获得了完全免费的小益处的那类成就感。这类“遗传”状况很趣味,一旦父母中有贪便宜的,孩子也毫无例外地都是有那样的特点。
那是由于父母的这类理所应当地贪便宜的价值观念,会让孩子承传。购物服务生算什么价格了、营业员弄错多给了产品,贪便宜的大家毫无疑问会欣喜进而惟恐另一方了解。这类习惯性对人格特质的沾污是存有的,会让一个孩子越来越不讨人喜欢和不能信了。
说谎
小故事:
某一星期日,父亲带闺女黑毛出门玩乐,黑毛发烧感冒扁桃体发炎,妈妈嘱咐说一定不能吃热性食物。結果,两父亲和女儿還是来到肯德基吃炸鸡。怕黑毛妈妈指责,父亲跟闺女说一定不可以跟妈妈说吃完韩式炸鸡,要跟妈妈说只吃完鲜面条。因此两父亲和女儿撒了谎。
不久,黑毛去世了。缘故是黑毛把祖父的降血压药当糖吃,祖父发觉药少了,但黑毛不承认自身吃完降血压药,而仅仅说吃完隔壁邻居小孩子给的糖块,祖父坚信了。黑毛因为降血压药过多、中毒了時间长时间造成 心脏猝死从此救治不回家。
父母习惯性说谎的不良习惯,给孩子传送的信息内容是,能够 以便降低不便、便捷自身而说谎,由于父母做得从容,孩子也会“遗传”得从容,假如没有人多方面纠正,孩子会把说谎当一切正常的为人处事方法。这些谎话连篇却根本不清楚自身有误的孩子就这样培养的,假如说谎能让她们得益,孩子便把说谎充分发挥得更为酣畅淋漓。因此,如果你无所顾忌地在孩子眼前说谎取得成功绕开了不便,祝贺你了,你早已给孩子干了非常棒的示范性。
不善解人意
小故事:
小的时候据说过村内某户人故事,说两婆媳吵架,媳妇儿被恼怒的老公狠狠地打过一顿,媳妇儿很憋屈很生气,做饭的情况下在鲜美的汤里一起吐痰咳痰,随后盛给家婆和老公喝,她幼年的4岁的孩子亲眼看到了一切,妈妈使他一定不可以喝、也不可以告知他人。之后孩子长大了,当初年轻的媳妇变成了别人的家婆,有一天她跟孩子争吵吵闹声很厉害,他便像妈妈当初那般,做饭时将脸部、嘴唇里的全部不干净的东西所有扔到鲜美的汤里一起,最终也要撒上一泡尿,熬出一碗汤“孝顺”妈妈。
不善解人意确实能够 “遗传”的,善解人意的父母以本身的行为规范给孩子干了个模范,不见利忘义、不占人划算,真心诚意看待别人,孩子也会以父母的个人行为为效仿目标标准着自身的个人行为。忠厚老实善解人意的父母没办法培育出冷酷无情卑鄙小人,因此真实善解人意的父母不必担心孩子不善解人意。
即便是善解人意的父母培育出残酷待人接物的孩子,那样的孩子必然是以前遭受过别人的损害,而这种孩子的天性還是善解人意的。不然,不善解人意的父母,培育出不善解人意的儿女也是基本定律,那是由于父母用不善解人意看待着这世界,包含她们的孩子,孩子一样也会以类似的个人行为和心态应对这世界。
栽下罂粟花不容易结得大樱桃,苦果不知道会在哪个枝干上结得。心理学专家艾普专家教授说:“好似水里的鱼类群居动物群嬉一样,孩子们会时刻参考附近的大家,相互之间观查、相互之间效仿。”托尔斯泰也说:“所有文化教育,换句话说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文化教育都归结为楷模上,归结为父母自身日常生活的摆正和健全上”。
因此,父母是啥“种”,便会结得哪些“果”,5种不良习惯会不遗余力地“遗传”给孩子,因此,假如想让孩子不“遗传”你的不良习惯,一定要慎重而而为,在孩子眼前勤奋当个“好”的人,而不是全身带著“恶”的人。希望你的孩子变为哪些,那麼你也就在孩子眼前主要表现成如何。
别把吸烟“遗传”给孩子
家长都希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想要让孩子得到更好的发展,正确的早教是非常重要的。早教让宝宝视觉、听觉、触觉,运动觉全面协调的发展。父母该不该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别把吸烟“遗传”给孩子”,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美国科学家最近发表的一项研究结果表明,吸烟的父母如果能在孩子8岁前把烟戒了则有可能防止孩子潜移默化地养成吸烟习惯。美国科学家首先对3012名三年级小学生的父母吸烟情况做了基本数据调查,然后等这些儿童长大到18岁时再次对这些家庭进行跟踪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与家庭中始终有吸烟父母的孩子相比,在父母双双都在孩子8岁左右时就戒烟的家庭里,孩子最终不会变成烟民的可能性高达近40%。而在父母中有一人在孩子6岁左右时就戒烟的家庭里,孩子变成烟民的机会则可以减少25%。调查还发现,防止孩子长大后也成为烟民最为有效的办法是家中父母都不吸烟。与那些父母双双都吸烟的家庭比较,在这种家庭里71%的孩子长大后不会成为烟民。
研究还表明,防止新烟民的出现,关键在于教育父母首先不要吸烟。
父母主动戒烟实际上是无声地向孩子表示吸烟是一种陋习,从而有利于引导孩子也不要学吸烟。当然,父母戒烟也并非易事。研究人员表示,那些一时还难以戒烟的幼小儿童父母,即使自己还在吸烟也应努力防止孩子步其后尘。例如经常在孩子面前讲吸烟的害处,在外面的公共场合里尽可能带孩子到非吸烟区,以及禁止任何人在家中吸烟等。这些都有助于提高孩子对吸烟的反感,从而避免他们长大后也养成吸烟的习惯。
让孩子不再胆小的妈妈对策
如果孩子从小就能满足强烈的知识欲,大多数孩子可能成为英才和天才。为了开发宝宝的潜能,我们要给宝宝进行早教。早期教育可以让孩子有更多的学习兴趣,你都看过哪些早教类的书籍?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让孩子不再胆小的妈妈对策,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奇奇妈的苦恼
奇奇长得比较文气,但胆子特别小。有几次在外面和小朋友一起玩,奇奇被抢了玩具,还被其他小朋友打了后,只会向爸爸妈妈求助。
奇奇妈妈很是担心,真怕奇奇受欺负而吃亏。是该教育宝宝动手打人呢?还是让宝宝忍气吞声?奇奇妈妈问了好几个妈妈,让大家都给她想办法。
做“逃”宝宝
青青妈妈:“宝宝之所以受人欺负,因为他性格懦弱,天生的。你就得教给他‘凶’方法。如他也学不会,没办法,打不过,还躲不过吗?遇到这种情况,我就让青青想法逃避。”
专家分析:为了避免孩子受到身体上的伤害,教孩子在紧急情况下偶尔以“逃”的方式躲避挨打,不失为一种自我保护的方法。但教孩子一味躲避和退让,则会使生性懦弱的孩子变得更加胆小怕事,他会认为自己没有能力,因此缺乏自信。长此以往,孩子在和别人打交道时会变得越来越懦弱,越来越怕见人,缺乏交际能力。所以,简单的一个“逃”字,并不是一个好的方法。
当“厉害”的“强者”
超超妈妈:“在家里要把宝宝培养得厉害一些。俗话说:“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这样可以避免宝宝在外面被别人欺负。所以我经常在家指导宝宝自卫时采用哪些技巧,果然,不管是在幼儿园还是在其他公共场合,都没有人敢欺负他。”
专家分析:把孩子培养成厉害的角色,的确可以避免孩子在外面受人欺负。但学会宽容、分享、合作、互助等亲善社行为,则能使宝宝在交往中立足。到幼儿园走一走,看一看,你不难发现那些“打遍天下无敌手”的孩子在交往中并不受欢迎;相反,那些心态平和、宽容的孩子往往会有更多朋友。所以,家长不能因为担心孩子一时“吃亏”,就一味教孩子以“强者”的身份去保护和谋求自己的利益,要教导孩子做一个能够适度让利的善良的人,这样更有利于孩子的心智发展。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婷婷妈妈:“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父母不可能陪伴宝宝一辈子,宝宝以后肯定是要独立面对一些事情的,总不能事事靠父母吧。
所以,我平时教育女儿,不要惹别人,但别人惹你,你一定要还手。”
专家分析:我们的确应该鼓励孩子自己面对和解决与同伴的冲突,过多的依赖和求助成人,并不利于孩子以后的独立性的发展。但是,教给孩子“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态度去解决问题,是不妥的。表面上看,让孩子以“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态度去解决问题,看似在教给孩子自卫,其实是教孩子用威慑方式来免受其他小朋友的欺负,这其中很可能产生诸多负面效应:由于受年龄和其他因素的限制,孩子很难准确地判断什么程度的反击才是自卫,往往很可能防卫过度,也有可能人小力弱,打不过别人,身体上受到更大的伤害。如此一来,孩子之间的矛盾不但没有得到解决,反而会进一步激化;另一方面,孩子会因为这一原则得到大人的认可,就会误认为自己可以打人,孩子的攻击性会得到误导和加强。教孩子“以牙还牙”的策略。虽然孩子挨打的几率会降低,但之后一旦和其他小朋友发生矛盾时,孩子能够想到的解决方法就是“打”,这会孩子很容易养成报复的不良心理。
可见以上三种方法都不是解决奇奇妈妈问题的最恰当的方法。那么奇奇妈到底该怎么办呢?
给奇奇妈妈的建议
给奇奇一些引导和帮助
由于奇奇胆子比较小,交往经验不足,所以作为“受欺负”的弱者,他在可能不敢去面对“欺负”他的孩子。
这时,奇奇妈可以适当地进行引导或者提供帮助。及时给予奇奇一些安抚和情感支持,鼓励奇奇尝试自己去解决问题,可以给奇奇一些建议,让他自己可以挡、可以躲、也可以面对面地据理力争。总之要避免自己受到身体上的伤害。切忌不要让宝宝一味地退缩或报复性还手,要鼓励宝宝学会宽容。同时让孩子想想自己是不是也有不对的地方,引导孩子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想问题,这样就会避免或化解冲突。
温馨提示
在引导孩子的时候,父母千万不要强迫孩子一定要怎么做,而是应该让孩子通过自己的思考,学会灵活运用各种社会交往的技能和策略。
让奇奇自主解决冲突的机会
在奇奇“受欺负”时,只要身体上没受到过大冲撞,妈妈就不要着急介入。如果奇奇每次受到欺负都来向大人求助,妈妈都又帮他解决问题,久而久之,奇奇就会依赖大人,他就会把“向大人求助”作为惟一的方法,这就不利于他独立个性的发展。妈妈应先尝试当“旁观者”,在关注事态发展的同时,放手让奇奇自己去处理。不少家长的经验是,一旦放手让孩子自己去改变受欺负的困境时,他们就会开始思考,尝试运用自己的方式和策略去保护自己。比如不再任凭对方拍打,或者学会用手挡住对方保护自己,或者暂时躲开;学会用“你再这样我就不跟你玩了”、“你要再这样我就去告诉老师”等语言表示强烈的抗议,或者用声音震慑对方。并和对方理论,和对方沟通和协商等方法来保护自己。当孩子发现自己也能解决矛盾冲突时,胆子就会变大,会敢于面对那些“欺负”自己的小朋友,社会交往能力也会由此逐渐提高。
告诉奇奇矛盾是正常现象
学龄前孩子在交往过程中,打打闹闹是很正常的,是他们“以自我为中心”的表现。其实在这些矛盾和冲突中,孩子也开始慢慢地了解别人和自己会有不同的立场和意愿,开始寻求和掌握解决争端的方法,学会思考、沟通、表达和协商,开始学会合作、妥协、分享,并学会与人友好相处。
爸爸妈妈您会给宝宝讲故事吗?
爸爸妈妈您会给宝宝讲故事吗?
孩子们喜欢听故事,爸爸妈妈也肯定都给孩子讲过故事。不过各位爸爸妈妈在给孩子讲故事之前是否想过为什么要给孩子讲故事?
现在许多爸爸妈妈在给孩子讲故事时,大多是从书本上照搬照套,有些家长们喜欢考孩子脑筋急转弯的题,以为对开发小孩的智力很有帮助。其实,大多数家长都不会给孩子讲故事。
利用故事培养孩子的创造能力,有一个很好的办法,那就是故事参与创造法。
有一位母亲很会用故事培养孩子的创造力。有一天,母亲对孩子讲,一只小猫追赶一只老鼠,老鼠上蹿下跳,小猫攀上追下,半小时过去了,小猫逮不着老鼠。就在这时,老鼠发现墙上有一个无出口的小洞,立马钻了进去,两眼瞪着小猫,再也不出来了。小猫在洞口瞪着老鼠,也够不着。讲到这里,妈妈问孩子,如果你是小猫,用什么办法去逮老鼠呢?孩子不假思索就说,我用手进去逮。妈妈说,手这么大,洞口这么小,能进去吗?孩子又说,我用筷子捣。妈妈说,筷子一捣会把老鼠捣死,死老鼠小猫不吃。孩子泄气了,妈妈马上鼓励说,你肯定比小猫聪明,一定能想出好办法来。孩子受到鼓励,又想到两个好办法。一个办法是用水灌。妈妈说,老鼠钻进的洞口向下,水进不去,还会湿了地板。另一个办法用烟熏。妈妈说,这个老鼠洞没有出口,不对流,烟进不去,老鼠熏不出,还会把我们熏跑。孩子说,那怎么办呢?妈妈又鼓励他继续想办法。孩子说我用灭蚊药喷,妈妈说,灭蚊药有毒,老鼠毒死了,小猫吃了毒死的老鼠也会死的。孩子又说,妈妈,我去拿刀,妈妈说,拿刀干什么?孩子说,我用刀把洞挖开。妈妈说,洞在墙上,墙挖开了,房倒了,我们住哪?就这样,孩子想,妈妈驳,一个接一个,使孩子开动脑筋。这就是通过故事参与来培养孩子的思维与创造力。
爸爸妈妈几乎没有不给孩子讲故事的,但能利用故事培养孩子创造力的有多少呢?应该说,培养婴幼儿思维与创造力的办法很多,凡是能让婴幼儿参与动手或动脑的活动,都可以培养他的思维与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