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只有亲手操作,才能获得真知识。家长一定要注重孩子早教的这个环节,正确的早期教育可以让孩子的智、德、体、美的到全面发展,我们为什么要对孩子进行早教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别把吸烟“遗传”给孩子,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美国科学家最近发表的一项研究结果表明,吸烟的父母如果能在孩子8岁前把烟戒了则有可能防止孩子潜移默化地养成吸烟习惯。美国科学家首先对3012名三年级小学生的父母吸烟情况做了基本数据调查,然后等这些儿童长大到18岁时再次对这些家庭进行跟踪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与家庭中始终有吸烟父母的孩子相比,在父母双双都在孩子8岁左右时就戒烟的家庭里,孩子最终不会变成烟民的可能性高达近40%。而在父母中有一人在孩子6岁左右时就戒烟的家庭里,孩子变成烟民的机会则可以减少25%。调查还发现,防止孩子长大后也成为烟民最为有效的办法是家中父母都不吸烟。与那些父母双双都吸烟的家庭比较,在这种家庭里71%的孩子长大后不会成为烟民。

研究还表明,防止新烟民的出现,关键在于教育父母首先不要吸烟。

父母主动戒烟实际上是无声地向孩子表示吸烟是一种陋习,从而有利于引导孩子也不要学吸烟。当然,父母戒烟也并非易事。研究人员表示,那些一时还难以戒烟的幼小儿童父母,即使自己还在吸烟也应努力防止孩子步其后尘。例如经常在孩子面前讲吸烟的害处,在外面的公共场合里尽可能带孩子到非吸烟区,以及禁止任何人在家中吸烟等。这些都有助于提高孩子对吸烟的反感,从而避免他们长大后也养成吸烟的习惯。

扩展阅读

别把孩子的“特点”当“缺点”


这和孩子的智商没有直接关系,也不仅仅取决于孩子的家境,后天的受教育环境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孩子未来的人生走向。

英国教育思想家洛克很早就指出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他说:“家教的错误和配错了药一样,第一次弄错了,不能指望用第二次和第三次去补救,它们的影响是终生清洗不掉的。”这种说法似乎有一点夸张,但是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确实有必要学习一些儿童心理常识,一些育儿的窍门,避免犯不必要的错误,伴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8岁以下儿童“拿东西”不算偷

案例一:chris今年上小学一年级,最近老是郁郁寡欢的样子,不愿意上学了,也不和妈妈讲和小朋友们的事情了。经妈妈一再追问才知道,chris在课堂上拿了邻桌的PSP游戏机,被老师和同学们称为“小偷”!

事实上8岁以下儿童尚未有分清自己和别人东西的能力,由于意识不清,出现“拿东西”情况很正常,这是儿童生理发展水平决定的。chris拿邻桌同学的P2P游戏机,可能只是出于好奇,想拿着玩一下,并没有占为己有的意思。因此对于孩子偶然“偷”走别人东西的做法,老师不能小题大做,过早给孩子贴上“小偷”标签。在众人面前道歉会使孩子失去自尊心,产生自卑心理,严重的有可能患上“社交恐怖症”、“上学恐惧症”,有的甚至还会发展成为不良行为,影响孩子一生。

保护孩子自尊心尤为重要。比如老师应私下找孩子谈话,和孩子讲道理,引导孩子把东西还给失主,并进行适当沟通,不要与孩子的品德挂钩;家长也要作心理辅导,了解孩子拿别人东西的动机是什么,可通过减少孩子开支,让孩子自己用零花钱赔偿等方法,让孩子学会承担责任,意识到这种行为的不正确性,下次要避免等等。

孩子啃手指甲的心理暗示

案例二:lucy已经四周岁了,最近让妈妈极为苦恼的是,她老爱啃手指甲,妈妈为此采取过诸多措施,如:带手套、抹药水、转移注意力等,但最后都以失败告终,弄的lucy对妈妈也很不友好。

看到孩子啃手指甲,很多家长不是无奈就是愤怒。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将出生后第一年称为“口腔期”,并指出吸吮是孩子的一种本能,是孩子用嘴对手的一种探索行为,说明孩子支配行动的能力达到了手、口动作相互协调的智力水平。此外,这一行为对稳定孩子的情绪有很大作用,但如果3岁以上的孩子仍在吃手,就得在身体发育或心理发展方面找原因了。

孩子体内缺少微量元素如锌、铁等,会引起异食癖,诱发吃手;压力过大或缺乏安全感时,可能通过吃手来降低焦虑,放松心情;孩子感觉无聊、或好奇心和模仿心理促使,也容易养成吃手的嗜好。

家长如果强硬制止孩子吃手,会给孩子心理上造成阴影,长大后容易焦虑、发脾气,缺乏基本的信任和安全感。家长可通过检查微量元素、多陪伴孩子,留意孩子心理需要,了解吃手的动机,帮助孩子进行纠正,让他与“吃手”说再见。

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我们要学会接受孩子的独特之处,永远不要拿孩子的短处和别人孩子的长处相比;给孩子更多的尊重和信任,不要将孩子的特点看成缺点;多与孩子进行心灵的沟通,用心将孩子的特点变成特长,做个快乐的父母吧!

别把孩子养成依赖人格


依赖性人格是日常生活中很常见的一种人格障碍,在儿童或者部分中年人中很常见。而依赖型人格的形成和教养方式有很大的关系,家长们一定要注意,千万别把孩子养成依赖型人格。

依赖型人格

1.元主见。在没有从他人处得到大量的建议和保证之前,对日常事物不能作出决策。

2.无助感。让别人为自己作大多数的重要决定,如在何处生活,该选择什么职业等。

3.被遗弃感。明知他人错了,也随声附和。因为害怕被别人遗弃。

4.无独立性。很难单独进行自己的计划或做自己的事。

5.过度容忍。为讨好他人甘愿做低下的或自己不愿做的事。

6.害怕孤独。独处时有不适和无助感,或竭尽全力逃避孤独。

7.难以接受分离。当亲密的关系中止时感到无助或崩溃。

8.易受伤害。很容易因遭到批评或未得到赞许而受到伤害。

只要满足上述表现中的五项,即可诊断为依赖型人格。

为什么会产生依赖型人格障碍

依赖型人格障碍的产生源于人类自身发展的早期。幼年时期儿童离开父母就不能生存,在儿童印象中保护他、养育他、满足他一切需要的父母是万能的,他必须放赖他们,总怕失去了这个保护神。

这时如果父母过分溺爱,鼓励子女依赖父母,不让他们有自主和自立的机会,久而久之,在子女的心目中就会逐渐产生对父母或权威的依赖心理,成年以后依然不能自主。

此类患者缺乏自信心,总是依靠他人来作决定,终身不能承担起选择和完成各项任务、工作的责任,形成依赖型人格。

另外,对子女关心得太少,或子女受到遗弃或受到挫折等。也会导致儿童的过分依赖性,例如孩子从小受到母亲的遗弃或成人对儿童的依赖性过早、过分地苛责,都会导致儿童过分依赖性。尤其父母开始时用粗暴拒绝的态度对待孩子的依赖要求。经不起孩子的纠缠又屈从孩子过分依赖的要求;或者是儿童在表示依赖的要求以后,再搂抱或亲吻孩子,这对孩子过分的依赖行为,无疑会起到鼓励和强化的作用。这也是依赖型人格产生的原因。

父母须知

国内外的研究者都认为,健康的家庭关系是孩子在外交友、建立良好伙伴关系的基础。家庭破裂或气氛恶劣会影响到青少年对“亚文化”的选择。

心理学家所做的大量临床研究发现,父母如何与孩子相处,与孩子进入青春期后的心理健康状况密切相关。例如,青少年的抑郁、焦虑、缺乏自信心、找不到生活目标以及孤立无助之感等等不健康的心理和情绪,相当多的因素来自父母和家庭关系中的不良影响。

至于父母对儿童的伙伴群关系采取何种态度,值得注意的是两个极端都不可取。一是权威型控制,二是放任自流。前者使孩子疏远、畏惧父母或产生逆反心理,其通常后果是撒谎或转入地下,所有丑事、坏事都可能在地下发生。后者使孩子无所约事、无所遵循,盲目放纵,可能在无知中出问题。这两个极端的结果都是妨害青少年健康成长。

早教:5个会“遗传” 给孩子的坏习惯,你有吗?


我们在生活起居中经常出现那样的感受:某一孩子跟父母很像,不但外貌类似,行走和讲话的姿势也长得像,乃至那类由里之外的“材质”好像也是一样的。怎么会那样?难道说父母的身上的特点会像摸具一样遗传给孩子吗?

深有同感,除开父母的身上的遗传基因外,父母的身上的一些习惯养成也会不遗余力地“遗传”给孩子。尤其是父母下边的5种不良习惯,你要是略微比照一下那样的父母和她们的孩子,“遗传”规律性确实是刻骨铭心存有的。

暴力行为

小故事:

有一位父亲十分讨厌自身,他都会在愤怒中施暴自身的孩子和老婆,每一次打过便会深陷深深地的愧疚和痛楚,无法自拔。他说道,儿时在他的记忆深处,他的父母从沒有友善地说过一句话,如今即便她们早已年近七十岁,即便母亲有时候得病在床,父亲還是收不上手。他讨厌自身的爸爸,感觉她们的暴力行为从未给他们一天的幸福快乐,他在婚前也一度发毒誓,一定不容易像爸爸那般看待妻子,但实际上他却变成爸爸的翻板。

想修复父母刻在孩子儿时里的缺点,是十分不容易的。有一个喜爱打孩子、打亲人的父母,她们的孩子一定会校园内打架。这好像是一个永恒不变的规律性。不但是由于孩子从父母的暴力行为中,学得了解决难题的方法,那便是暴力行为让另一方妥协,孩子还学会了人和人之间的相处模式——暴力行为看待。

因此在她们初期的生命中,父母用行動告知她们,暴力行为是最强者的代表,友好与和睦是弱小的面罩,她们效仿父母解决困难的方式,难以言表地遗传着父母的“暴力行为遗传基因”。

脏话

小故事:

电梯上,一个小女孩一不小心踩了一脚生疏的男孩儿,男孩儿“呀”一声恼了,随后爆掉句脏话:“你是吃Pi 眼长大了的吗?”小姑娘急得两颊通红、差点儿痛哭。男孩儿的妈妈,一个佩戴眼镜的穿着打扮儒雅的女性指责孩子粗鲁,也要让男孩儿给小姑娘致歉。这时候女性恰好收到了一个电话,神色一瞬间大变爆粗口:“你是吃Pi 眼长大了的吗?%@#¥……”一大堆脏话,别人都震惊,果真是“有其母必有其子”啊。

沾染着“浊水”的孕妈,她的孩子也是带著“浊水”的印痕“出世”的。孩子的語言发展趋势,一开始从胎儿期耳闻目睹地在孑宫中体会了父母語言的互动交流,到出世后,无时无刻不置身在父母的語言深海中。从父母讲话的语调、语气到父母掺杂着脏话、不雅观关键字的語言,都是被孩子不遗余力地吸收并转换为孩子自身的語言。

特别是在留意的是,越幼年的孩子们,她们越不可以掌握脏话给他产生的实际意义,她们把脏话当做跟别的一样的語言,不清楚负面信息的語言说出来会损害到别人,因此她们也不知道脏话是不太好得话。下意识地,她们便应用这种不适合的语句用以人际交往中。

贪便宜

小故事:

两年前在商场看到一对母女,那时候男孩儿只能3,4岁上下,女性带著孩子在拿商场完全免费出示的包装袋,一边抽一边卷,没一会双手卷得浓浓的。孩子很“听话”地拿着大包装袋接到妈妈手上的包装袋。近期又看到这对母女,男孩儿早已上中小学,衣着学生校服有点儿神色焦虑不安地抽一卷又一卷完全免费的包装袋放进大包装袋里,妈妈在附近拣选平菇,有时候也要把一两片放入外衣的袋子里……

许多 情况下贪便宜不是什么大问题,但都会令人觉得难受,好似一件嫩白的衣服裤子沾染了污渍,心理状态上可表述为悄悄地获得了完全免费的小益处的那类成就感。这类“遗传”状况很趣味,一旦父母中有贪便宜的,孩子也毫无例外地都是有那样的特点。

那是由于父母的这类理所应当地贪便宜的价值观念,会让孩子承传。购物服务生算什么价格了、营业员弄错多给了产品,贪便宜的大家毫无疑问会欣喜进而惟恐另一方了解。这类习惯性对人格特质的沾污是存有的,会让一个孩子越来越不讨人喜欢和不能信了。

说谎

小故事:

某一星期日,父亲带闺女黑毛出门玩乐,黑毛发烧感冒扁桃体发炎,妈妈嘱咐说一定不能吃热性食物。結果,两父亲和女儿還是来到肯德基吃炸鸡。怕黑毛妈妈指责,父亲跟闺女说一定不可以跟妈妈说吃完韩式炸鸡,要跟妈妈说只吃完鲜面条。因此两父亲和女儿撒了谎。

不久,黑毛去世了。缘故是黑毛把祖父的降血压药当糖吃,祖父发觉药少了,但黑毛不承认自身吃完降血压药,而仅仅说吃完隔壁邻居小孩子给的糖块,祖父坚信了。黑毛因为降血压药过多、中毒了時间长时间造成 心脏猝死从此救治不回家。

父母习惯性说谎的不良习惯,给孩子传送的信息内容是,能够 以便降低不便、便捷自身而说谎,由于父母做得从容,孩子也会“遗传”得从容,假如没有人多方面纠正,孩子会把说谎当一切正常的为人处事方法。这些谎话连篇却根本不清楚自身有误的孩子就这样培养的,假如说谎能让她们得益,孩子便把说谎充分发挥得更为酣畅淋漓。因此,如果你无所顾忌地在孩子眼前说谎取得成功绕开了不便,祝贺你了,你早已给孩子干了非常棒的示范性。

不善解人意

小故事:

小的时候据说过村内某户人故事,说两婆媳吵架,媳妇儿被恼怒的老公狠狠地打过一顿,媳妇儿很憋屈很生气,做饭的情况下在鲜美的汤里一起吐痰咳痰,随后盛给家婆和老公喝,她幼年的4岁的孩子亲眼看到了一切,妈妈使他一定不可以喝、也不可以告知他人。之后孩子长大了,当初年轻的媳妇变成了别人的家婆,有一天她跟孩子争吵吵闹声很厉害,他便像妈妈当初那般,做饭时将脸部、嘴唇里的全部不干净的东西所有扔到鲜美的汤里一起,最终也要撒上一泡尿,熬出一碗汤“孝顺”妈妈。

不善解人意确实能够 “遗传”的,善解人意的父母以本身的行为规范给孩子干了个模范,不见利忘义、不占人划算,真心诚意看待别人,孩子也会以父母的个人行为为效仿目标标准着自身的个人行为。忠厚老实善解人意的父母没办法培育出冷酷无情卑鄙小人,因此真实善解人意的父母不必担心孩子不善解人意。

即便是善解人意的父母培育出残酷待人接物的孩子,那样的孩子必然是以前遭受过别人的损害,而这种孩子的天性還是善解人意的。不然,不善解人意的父母,培育出不善解人意的儿女也是基本定律,那是由于父母用不善解人意看待着这世界,包含她们的孩子,孩子一样也会以类似的个人行为和心态应对这世界。

栽下罂粟花不容易结得大樱桃,苦果不知道会在哪个枝干上结得。心理学专家艾普专家教授说:“好似水里的鱼类群居动物群嬉一样,孩子们会时刻参考附近的大家,相互之间观查、相互之间效仿。”托尔斯泰也说:“所有文化教育,换句话说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文化教育都归结为楷模上,归结为父母自身日常生活的摆正和健全上”。

因此,父母是啥“种”,便会结得哪些“果”,5种不良习惯会不遗余力地“遗传”给孩子,因此,假如想让孩子不“遗传”你的不良习惯,一定要慎重而而为,在孩子眼前勤奋当个“好”的人,而不是全身带著“恶”的人。希望你的孩子变为哪些,那麼你也就在孩子眼前主要表现成如何。

别把孩子的任性当成“个性”


个性是个体对外界事物或刺激形成的一种稳定的态度与看法,具有独特性,不因外界影响而改变。而任性却是指放任性情,由着自己的性子办事。因此,个性与任性虽只有一字之差,却意别千里。

生活中有些父母容易混淆两者的概念,把任性误解为个性,孩子不守纪律,不讲道理,还觉得高兴,认为孩子有个性,加以肯定,乃至给予赞美。这样会使得孩子在个性与任性中陷入迷茫,分不清是与非,在学校和家中,全由着性子来,有了缺点,父母讲不得,老师说不得,稍受一点委屈,就接受不了。

把任性当个性,在很大程度上是父母溺爱的结果,过分宠爱孩子,对孩子的过分顽皮、无理要求加以怂恿,生怕孩子受到委屈;或是以不正常的心态看孩子,把孩子的缺点也看成是优点,孩子越是任性,就越是感到得意,觉得孩子有个性、有出息。溺爱和不良的心态,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与今后做人都会产生一定误导。

未成年孩子由于思想的不成熟性,对很多事物难以辨别,分不清是非。但作为父母还是应当多加教育、引导,让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性格与习惯,将来才能适应社会发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