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伊始,婴儿往往用哭声来表达他对吃、睡眠和拥抱的需求,但这还不是一种社会交流,直到满月以后,人生第一个微笑的出现才是传达他们想要交流的讯息。

大约在四五个月的时候,宝宝无声的微笑会变成发出声音的咯咯大笑,在接下来的半年时间里,他们会逐渐理解幽默的含义。一个认同并支持幽默的家庭环境对培养孩子的幽默感是很重要的。这里我们将告诉你一些让宝宝笑的窍门,以便你们更好地沟通。

起初的笑

宝宝的第一个笑容通常是对逗他的人(妈妈和爸爸)的回报。据迈阿密大学的教育心理学教授多雷士•伯根(DrisBergen)说,父母的鬼脸、可笑的声音会让宝宝觉得有趣并兴奋起来。当父母发出有趣的声音,他们的情感电波会传递给孩子,孩子会因此感到安全和满足,他会手舞足蹈地笑。

一段时间后,能够令婴儿咯咯大笑的是身体上的快乐:父母边拍他的肚子,边发出砸舌头的声音;搔他的脚底板;把他举起来,轻轻地在空中抛。大约4个月的时候,孩子会因为他所看到和听到的事物而微笑,当你夸张地瞪大眼睛,张大嘴巴,并发出“突、突”的声音时,他会因为这种极其简单的傻动作而咯咯大笑。

宝宝咯咯笑的时候意味着他正在享受,但此时他对幽默还没有真正的意识,在接下来的6个月中他会逐渐形成对幽默的辨认能力。

幽默感的出现

宝宝9个月的时候,幽默感开始出现了。虽然他仍会因为你拍他的肚子而快乐,但他的笑容会反映出对世界更高级的理解。这种理解表现为下面几种幽默:

1、破坏规则:乱扔食物或是把玩具扔得到处都会让宝宝兴奋地大叫。发现这些行为的乐趣表明孩子已经懂得什么是规则,并知道怎样去破坏规则了。

2、消失的东西:类似的游戏包括捉迷藏和变魔术等。当将要发生的事情符合孩子的预计时,他就会快乐地大笑。这种幽默感表明孩子已经抓住了事物的本质——那些暂时从视线中消失的事物仍然存在。

3、悖论式的幽默:这种游戏的获得首先要有令人吃惊的元素,即婴儿认为某件事情将会发生,然而结果却与他预料的完全不同。比如说跟他玩分离游戏,告诉他妈妈要走了,要去上班了,当宝宝因为妈妈的离去而大哭时,妈妈又探头出现了。这个时期的孩子已经有了一些逻辑思维,他知道什么将会发生,也有能力注意到应该发生的事没有发生。

要注意的是,不是所有的孩子都会对同一件事感兴趣。这很大程度取决于你宝宝的气质和他对特定刺激的反应。比如一个非常敏感的孩子会憎恨“飞行”游戏,而喜欢被呵痒。

从视觉游戏到语言游戏

在生命的第一年,悖论式幽默很大程度上是基于视觉的刺激,但在第二年,当蹒跚学步的孩子开始使用语言时,幽默表演的范围被大大扩展了。例如,当你呼唤孩子时,你假装不知道他的名字,而用别的什么称呼他。

大约两周岁的时候,你的宝宝已经会模仿游戏了。当你开始一个游戏时,他能熟练地跟着你的节拍,甚至在你押韵的儿歌中替换一个他所熟悉的词。

婴儿期的宝宝会通过活动来吸引大人的注意。他们可以轻易地发现他们就是舞台的中心,能够得到他人的注意将使他们产生欢乐。宝宝会试图做下列事情来逗乐周围的人:

•模仿让他感到有趣的动作——把一张小毯子遮在头上做青蛙跳,然后把毯子从头上揭开。

•用变化多端的表情和虎虎生威的运动展现自己。

•变化事物的性质,取得喜剧的效果。比如把一只鞋子穿在头上或是代表他的果汁杯讲话等。

TIPS:浴室幽默

当婴儿进行如厕训练的时候,他会把另一种幽默加入他的生活中,这被称之为浴室幽默。在这个阶段,宝宝对身体有了朦胧的意识,并会通过“嘘嘘”、“臭臭”等儿童语言来解释身体是如何工作的。就像成人,也会用浴室幽默作为一种强调和转移的策略来帮助宝宝更好地应付如厕挑战。

了解你的孩子,不要轻视那些让他开怀大笑的傻事,请用心地扮演好一个“大傻”,从宝宝出生起就培养他的幽默感。

延伸阅读

五招应对Baby坏脾气


1.注意力分散法

宝宝的任性往往在于对某件事物的执着,比如一定要拿到你手上的剪刀,或是临睡的时候突然要求去街心花园看大树。你坚决地说不,结果可能导致孩子更加的歇斯底里,不如转移宝宝的注意力让他忘记先前的执着。

老师巧方法:上课的时候要同时面对好几个宝宝,总会出现一、两个孩子不配合。他们会在玩橡皮泥的时候偏要去拿工具架上的毛笔,玩游戏的时候硬要开门出去找大堂里等候的奶奶。很多家长此时会去呵斥宝宝,不过我更建议用些小“诡计”,比如我会把橡皮泥做成好看的小环套在手指上,或是假装摔一跤让宝宝来扶我,一旦宝宝的注意力被我吸引我就“得逞”了,他们转眼就会忘记之前是想发什么脾气来着了。——金宝贝老师Sandy

2.和宝宝建立暗语默契

最容易让宝宝发脾气的莫过于大人猜不透自己的意思。还不会说话的宝宝如何和妈妈建立沟通呢?爸爸妈妈可以和宝宝约定你们之间的暗语,宝宝其实完全听的懂哦。

父母巧方法:我的女儿刚开口说话,这个时候的她性子最急躁,咿咿呀呀的表达不清自己的意思时,就选择大哭。但是我发现,虽然她说不清,可是完全听的懂我们的话,于是我们教她,饿的时候就指指自己的嘴巴,尿的时候拍拍自己的肚子(因为宝宝还够不到自己的小屁屁),类似的动作重复教了几次,现在已经很少为了这些事情闹了。而且现在更学会了一边做动作一边用语言表达。——萱萱妈

3.给孩子选择,但不要太多选项

再小的宝宝都希望能有自己做主的权利,当他发现他的这项“天赋人权”被你剥夺之后可是会哭声震天的!所以,在某些事情,给他一点选择的自主权,但是,两个就足够了,太多选择会让宝宝不知所措。

老师巧方法:通常情况下,我们会尽可能的给宝宝一些选择的机会。比如画画的时候,让他选自己喜欢的颜料,做动手劳技内容的时候让他们选择自己想要的工具,每次两样。我们会给他们一些提示:“你想要黄色的还是蓝色的?”“你想要小推车还是小锤子?”并且,我们会暗示家长不要干扰小朋友的选择,尊重他们的意见,让他们觉得自己像个大人一样,吵闹自然就会减少了。——金宝贝老师KK

4.给宝宝一点帮助,但不是替他完成

有时候,我们看到宝宝遇到困难,迫不及待的就冲上去帮他解决。可是孩子却认为你这是在干涉他,反而更加生气。所以,最好适当的提供一点点的帮助,让他享受下自己动手获得成功的喜悦之情。

老师巧方法:帮助宝宝,可以只是给他一点小提示。比如有一次看到一个宝宝在大堂搭积木,每次搭到两三层积木就倒了,他的妈妈有些不耐烦,花了一分钟帮宝宝搭好,可是宝宝看起来并没有因此而感到高兴。于是我走过去,和他一起研究为什么积木搭不起来,原来是因为他总是搭的底层小上面大。在我的引导下,他自己完成了,炫耀似的让妈妈来看,很兴奋。我想,有时候,带领他跳过绊脚石,比直接为他搬开绊脚石的效果要更好。——金宝贝老师Chris

5.适当的服软也没什么大不了

有时候,以上方法都不管用,但如果宝宝坚持的事情也无伤大雅,不如就顺从他吧。偶尔的服软未必会造成很严重的后果。

父母巧方法:有一次,宝宝捡了家楼下许多的树叶回家,我认为太脏不同意他带进家门,但是他爸爸说这只是一件小事,于是我表示顺从,但是条件是不能将树叶放在床上,只能在地上玩。于是,老公和宝宝一起坐在地上与那些树叶呆了一下午,帮树叶洗澡,用树叶粘成图画,我一看,嗨,还挺有创意的。宝宝玩累了,我顺理成章丢掉了那些废弃的树叶,也保留了他的树叶画,突然发现,这也是美事一桩!——球球妈

有人说,宝宝听话的时候像天使,发脾气的时候像魔鬼。可是如果你学会这些小技巧,你会发现,你家的宝宝,永远都是个小天使。

3岁baby为何喜欢争“第一”


孩子从3岁左右就开始不断地跟别人比较:是第一名还是最后一名,是赢还是输——每个游戏对孩子来说都成了一较高下的比赛。宝贝们为什么喜欢比来比去?竞争带来的快乐与悲伤对他们小小的心灵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

三四岁的孩子喜欢和别人比赛,在幼儿园的门口,总能听到孩子们叽叽喳喳地对“接驾”的妈妈爸爸邀功请赏:“妈妈!今天我跑步得了第一名!”

“今天老师夸奖我的被子叠得最整齐。”“爸爸,今天在班上我的积木堆得最高。”总之,孩子们差不多把每个小游戏都当成一较高下的比赛。竞争意识成了小宝宝的成长动力,当然也免不了有时让他们伤心。

不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幼儿园里,宝宝们都要竞争,内容也包罗万象:谁可以把小自行车骑得更快?谁会把秋千荡得更高?谁能够更长时间地保持平衡?——这些还算比较正常的——有时比赛项目就有些“离谱”了:谁能更快吃完饭?谁第一个上完厕所?谁第一个睡着觉?……

有的父母支持孩子的竞争:社会机制就是优胜劣汰,宝宝只有在比拼中才能不断挑战自己,学会应付挫折感。而有的妈妈爸爸则,因为他们不希望孩子在压力中长大,只能在较量中才确立自己的自信。

那么到底哪一种方式更合适宝宝的成长呢?参与竞争?还是自得其乐?

我们需要先了解,竞争对于孩子到底意味着什么。根据科学家的研究结果:3岁到3岁半的时候,孩子的竞争意识就日益强大起来,不断地和他人参照、不断地更改“参照系数”——评判标准、不断地用比较来评价别人和自己。孩子的竞争有时显得赤裸裸的,甚至有点“残酷”,但是这个年纪的竞争是本能的,也是不可或缺的。宝宝在竞争中受益匪浅:学会评价自己和别人的能力;学会与他人相处(竞争也是人类交流的一种方式);学会面对压力;学会自信;学会应付失败和成功;学会自我展现等。

当然如果事事竞争、时时竞争,就会过犹不及,压抑孩子的天性,导致偏执。(这是个量的问题,不适当的量可以使水也变成毒药。)我们还是先看一下竞争对孩子的作用吧:

开始认识自己:我到底能做什么。

孩子会不断和同龄小朋友较劲,这是一种本能。3岁左右的孩子开始理解到:我是一个人,虽然个头很小、力气还没有爸爸妈妈大,但是我可以做一些事情了。从大约3岁起,宝宝开始有自己的“预谋”和“策略”,他要自己尝试一些新鲜事物,自己确定一些比较的标准,在比较中——有时和自己、有时和别人——确定自己的本事,自己的位置。

有时孩子的标准是奇特的,不像成人世界那么“唯利是图”:他们会比赛绕着椅子转圈跑而不头晕;看谁最快把一个冰块含化了;比哪一个在手腕上画的手表更漂亮;看谁溅起的泥浆更多……这些比赛虽然无用,甚至有点“无聊”,但它们是孩子成长中的礼物。孩子自制的游戏规则有时会让父母惊叹,对成人世界缺乏想象力的竞争感到厌恶。

儿童心理学家认为:大约在4岁的时候,儿童能够根据自己的经验进行自我评价,这种评价的依据就是竞争。对于孩子来说,大大小小的事情——包括游戏、吃喝拉撒——只有成或败、赢或输、领先或者落后的结果。尽管所有的竞争中只有一个第一名,也必定有一个倒数第一名,孩子们(也包括一些大人)对竞争的相对性还是看不透,他们依然有一种什么都要比一比、试一试的愿望,并为结果或沾沾自喜,或沮丧。竞争中的“常胜将军”会积累自信,而“败军之将”则渐渐变得不够自信。在这种情况下,父母需要给予一定的鼓励(这也是老少皆宜的激励策略),或者予以疏导——你虽然在幼儿园跑步很慢,但是你的手工做的特别漂亮。

至于成败输赢到底意味着什么,孩子需要慢慢的消化。孩子理解的竞争大都和能力有关,属于一锤子定输赢的“竞争”,时间和学习对竞争的影响,孩子们需要很长时间才能理解。

最早的集体意识:我能做到的,别人也能做得到。

现在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的比较,只能以父母为坐标测量自己。这样的孩子会又有两种比较极端的倾向。要么是:我所有做的事情都很伟大,独一无二——我可以用五块积木盖一个塔楼啦!要么就是:爸爸妈妈做什么都比我做得更好,他们可以用积木把塔楼盖成一米那么高,塔楼都不会掀翻在地——这无疑让宝宝倍感挫败。只有在幼儿园里,孩子才开始对自己形成一个比较现实的认识,他可以遇到一堆个头差不多的同龄小朋友。现在可以比较一下:我堆积木堆得高,还是其他小朋友堆得高?别人能做到的是不是我也能做到?这时候,每个小朋友都成为一面镜子,可以帮助宝宝更好的认识自己。

竞争如同一个刻度表,时刻标志着孩子的成长,以及衡量成长是否适龄,所以阻止孩子的竞争是没有多大意义的。孩子们会了解到:我可以做到的事情,别人也可以做到;反之亦然,每个人都可以“有所作为”。

成功和失败在这个年纪表现得很直接,因为它通常与体能联系在一起,比如说:跑步、跳高、爬山、跳远等等,竞争的标准也多半是最快、最远、最高、做到与做不到。虽然孩子在“失败”时的挫折感是真切的,但是只要批判标准是天然的,或者小朋友们自己定的,而不是外界——比如老师或者家长——强加的,孩子们就会特别快地摆脱挫折感。

父母的愿望:你可以做得更好!

小小的竞争也可以成为家庭生活的点缀,甚至成为父母们屡试不爽的家教手段:“如果你能比爸爸穿衣服穿得快,就可以得到一个‘加长版’的睡前故事”;“不许磨磨蹭蹭了,谁最快把鞋穿上,就可以得到一块巧克力。”“如果你得第一名,爸爸妈妈周末就带你去爬山”……由于竞争是这个年纪的孩子的天性,他们在幼儿园也适应了竞争机制,如果父母把比赛当成伎俩使用,孩子会乖乖上钩。这样倒也无可厚非,但是如果家庭中类似的竞争鼓励过于频繁,甚至每天都以成败论犒赏,孩子就会有过大的压力,还会产生一种让人伤心的错觉:爸爸妈妈的爱与我的成绩、能力有关。

社会的要求:显示出你的能力!

社会对人的能力要求已经达到苛刻的程度,孩子也未能幸免:你会自己系鞋带了吗?你会弹什么乐器?考过几级了?能说几句English了吗?……日常生活不可避免地给父母和孩子的生活塞满了太多的“斤斤计较”,那么我们可以为孩子做些什么呢?其实我们能做的并不复杂:无论在幼儿园还是在家里,我们应当注意宝宝的兴趣变化,根据“先天配备”增加软件支持。孩子的厌倦和好奇心一样旺盛,所以也不能信马由缰,一旦确定了孩子的长处,要给予一定的强度和压力,让孩子学会持之以恒,哪怕会有一定的排斥,因为学习习惯是需要培养的。在特长的培育中,孩子可以确立自信——我有与众不同之处。

即便不受外界多大影响,孩子也会潜移默化的接受一些现成方式来衡量自己:比如说要有比较时尚的手机;穿比较有形的牛仔裤;购置奔腾X的电脑;开个性鲜明的车……。这些庸俗的“超标”要求渗透在制造产品和制造欲望当中,就连美好的价值也处处有刻意的影子,就算父母排斥这些攀比,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被流行的东西左右,也不能干预他去和同龄人竞争。孩子们希望从游戏中有成就感,禁止孩子与他人比较会影响孩子的自我发展。

只要竞争的动力来自孩子自身,就听之任之。如果父母的虚荣心煽风点火,或者反之,父母禁止孩子与别人竞争,那都是有害的。缺乏斗志的孩子会面临很大的问题,有的甚至会用拒绝和逃避来对待挑战与责任,因为他们没有学会相信自己。

问:如果孩子不断地与他人竞争会不会太累呢?

答:不会的。因为孩子的竞争和大人的不一样,大人的标准大多是可量化的——更好更坏,而且常常由他人来决定竞争结果。而孩子之间的竞争是游戏式的,内容、规则和评判结果常常由他们自己决定。重要的是让小家伙们在游戏中竞争,以游戏的态度竞争,所以做父母的要避免这样一些“鼓励”孩子的话:“给他们点颜色看看”,“加油,你比他们强多了”……这样使游戏变成了功利的比较,而且无形中给孩子带来了压力。

问:小家伙因为得了第一名洋洋得意,我觉得不是很舒服,我更希望自己的孩子和小朋友们一块儿玩儿,而不是一块儿比较。我该怎么做?

答:父母最好不插手孩子的游戏和竞争。当然有些界限要事先确定下来:比如不要让竞争对孩子的身体造成危险,或者不能共同排斥一个弱小的孩子等等,这些需要成年人的适当指导。大人也应当注意孩子的团结,孩子不能单枪匹马的逞能,而是要有与小朋友们一起玩的能力。

拥有幽默感,孩子多元能力加分!


在同侪间,拥有幽默感的孩子总是受到其他小朋友的喜爱,因为他们具有逗旁人开心的魅力;虽然各年龄层的孩子,表现幽默的方式不同,但幽默感对孩子的影响都是正面的喔!即使孩子不擅于讲笑话,他可以做一个懂得欣赏幽默的人。亲爱的家长们,掌握幽默感的引导技巧,从现在开始帮助孩子提升幽默感吧!

什么是幽默感?

幽默感是个很抽象的名词,认定标准则因人而异。儿童心智发展医生认为,以小孩来说,从正常事物里发现其中的不协调,就能使他们哈哈大笑;护理专家则把幽默解释为,从不平凡的角度去看平凡的事物。其实,每个人潜在都有幽默的基因,但能否把这样的特质发挥出来,就靠后天环境的养成了。

人类什么时候开始产生幽默感有两种说法,一为婴儿出生数周后即拥有幽默感。此派专家认为,婴幼儿已懂得肢体动作幽默,当大人扮鬼脸时,他们会露出笑容,这表示婴幼儿已有身体上的幽默了。

另一派说法认为、真正的幽默感是建立在情绪与互动上,而一岁以上的幼儿智力开始成长,已有认知能力。因此,当出现的情形与正常状况产生冲突时,他们会觉得好笑,因为这并非他预期中会发生的。幽默感应从孩子有认知开始,才算懂得表现出幽默。

为什么大人较缺乏幽默感?

并非大人没有幽默感,而是他们不敢表现出来,怕受到嘲笑。而天真的小孩不仅爱幻想,还会把所想的东西说出来,就算被笑,他们也觉得无所谓。此外,只要小孩自己认为是有趣的,即使别人觉得没什么,孩子还是可以为此笑个不停,且百说不厌。不仅如此,小孩会从平凡中去寻找乐趣,但大人却把这些平凡的一切视为枯燥乏味,更认为是理所当然的,所以不容易从日常生活中找出特别的事物。

幽默孩子具备特质

【受欢迎】

拥有幽默感的孩子,能够逗人开心,在同侪中也会受到喜爱与欢迎。

【乐观】

幽默感有助于孩子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幽默的孩子不会钻牛角尖,懂得换角度思考,因此他们总是乐观、正面的去面对每个瓶颈与挫折。

【想像力丰富】

天马行空的想像,能把平凡的事物幻化成无限的可能,激发更多创意及想像力,幽默的孩子能突发奇想,将单纯的事物变化出多种用途。

【自信】

当孩子有能力解决问题,就会更有自信,进而肯定自己。

缺乏幽默感的消极孩子

没有幽默感的小孩会想比较多,也会更加在意他人的眼光,甚至以为别人的玩笑是在批评或挖苦他,容易因此感到沮丧与悲观,社交能力亦较差。

年龄与幽默表现

【六个月大的幼儿】

不要怀疑,这时期的幼儿已开始懂得表现幽默感啰!6个月左右的幼儿喜欢玩躲猫猫,只要大人将手遮住脸再打开,就能使幼儿发出咯咯的笑声,这是因为幼儿已有物体恒存的概念,因此一隐一现的事物最能引起他的好奇心;不过此时的幼儿还不会爬或走,幽默感的呈现仅在身体上的变化。

【一岁半到三岁的幼儿】

此阶段的孩子,喜欢拿东西来做假装。他会故意戴爷爷的帽子,然后假装自己是爷爷,以此方式来逗大人笑。吴佑佑以两岁左右的孩子为例,这时的小孩喜欢从动作发展来找寻幽默,当孩子看到妈妈假装跌倒或是不小心跌倒,他们都会觉得十分有趣。

【三岁到四岁的小朋友】

三岁以上的小朋友,语言发展与命名能力已经很好了,他们会故意讲错话,例如对着妈妈叫爸爸,或是指着小狗叫小猪,这样的行为对小朋友来说十分有趣。另外,三岁多的孩子很喜欢厕所笑话,当他们听到屁屁、尿尿或咪咪这类的文字时,会使他们发笑,而且这时的小孩已看得懂故事书与电视卡通了,如果电视中出现,吃蛋糕时奶油不小心弄到鼻子上的情节,就能逗孩子开心大笑。

【四岁到六岁的孩子】

这时的孩子,喜欢做出和事实不合的事,例如他会刻意把小鸡画在天上,或是把牛画在树上,或在扮演游戏中,拿着小猫玩偶学小狗叫,但实际上孩子是了解真实状况的,只是他们会用这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幽默感。

【小学以后的孩童】

六岁以后的大孩子,不论是语言、逻辑思考的观念都已经很完整了,他们懂得比学龄前幼儿更多,他们明白一个字可以有其他意思,因此会使用双关语或同音异字来制造幽默。比方说,大孩子喜欢讲脑筋急转弯与猜谜游戏来考大家,因为这些不平凡且难以预料的答案,会让孩子感到新鲜有趣。

帮助多元能力发展的幽默感

幽默是种沟通,而沟通即为学习,因此拥有幽默感的孩子,学习能力更是一把罩。学习能力佳的能力,不管是化解尴尬、处理焦虑的能力较好,变通能力与抗压力也会比一般孩子强,幽默的孩子在身心发慌上亦较健康。此外,小孩的语言发展与创造力也会更棒喔!

影响幽默感的三大因素

1、认知

当孩子语言能力不够时,所讲的笑话若与语言有关,就会产生孩子无法理解的情形。例如语言能力发展已经很好的六岁的小朋友,与两岁大的小孩玩猜谜游戏,便会出现鸡同鸭讲的状况。孩子拥有足够的认知能力时,才能与人沟通,并从中得到乐趣,也才会产生幽默行为。

2、环境

城乡差距亦会影响幽默感的表现,当城市的小孩与在乡下生活的小孩一起玩时,容易产生因为两人生活背景不同,所说的笑话也因生活经验不同而有所差异。乡下小孩如果和都市的小朋友述说有关田野所发生的趣事,都市小孩容易因未曾接触过乡下环境,而造成沟通不良的情况。

3、文化差异

同一个国家即会出现城乡差异的问题,在文化完全迥异的两个国家的人,所展现的幽默方式也不一样。例如,在大陆成长的小朋友,可能就听不懂美国式的幽默,但同样的笑话,美国小孩就会觉得充满乐趣,主要原因就在于文化的不同。

亲子幽默小游戏

一岁多的小孩子已经会自己走路了,家长可以和他玩躲猫猫的游戏。一开始孩子不懂得去找人,但几次之后,当孩子开始去找你时,就表示他已开始拥有物体恒存概念与认知能力啰!而三、四岁以上的小朋友,爸爸妈妈可以和他玩角色互换的扮演游戏。建议家长们自己开发剧本,或是改编童话故事结局,既能引发孩子兴趣,更能达到亲子同乐之效哟!

培养孩子幽默感的小撇步

Point1:父母以身作则

希望孩子有幽默感,父母本身也应培养足够的幽默。如果孩子周边所相处的亲人,已具有十足的幽默感,孩子容易在耳濡目染下,也成为具幽默特质的小孩;当然,若与孩子常相处的大人们都没什么幽默感,却希望孩子拥有幽默特质,就得靠父母的努力了!家长们可以多看些幽默的书籍,先增加自己的幽默感,再帮助孩子培养他的幽默感。

Point2:说些有趣笑话与话题

以轻松、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在舒适的环境与气氛下,孩子的幽默感可以慢慢培养而成。父母可以讲些有趣的笑话或话题,让孩子在无形中吸收,学习面对事情的处理方法,当孩子未来碰到类似问题时,也会以幽默的方式去面对。

Point3:亲子共读

亲子共同阅读有趣的书籍也能帮助孩子增加幽默感。如果家长不知道如何选择,可以参考一些作品都十分诙谐幽默,易引起孩子的兴趣。另外,父母可以找些结局令人惊奇的童书来念给孩子听,若结局是如孩子预期的,孩子便会觉得乏味,当结果是出乎意料时,会让他们感到惊讶与开心。

搞笑=幽默??

虽说每个人都有幽默基因,但如何把此特质发挥出来,则和后天环境脱不了关系。许多孩子会把幽默和搞笑混为一谈,幽默是具有智慧的,真正的幽默不需仰赖刻意搞笑。幽默的人能制造欢乐,却不令人难堪;而搞笑通常是取笑他们,以伤害某人来换取其他人的笑声,并非幽默的表现。

【父母教导2大原则】

1、正确示范

父母的示范要是对的,不要让孩子产生错误的价值观。家长们应清楚地让孩子了解,幽默是要让对方开心,而非故意去寻对方开心、让对方觉得尴尬。如果孩子觉得掀小女生的裙子很好玩,认为这是幽默感的表现,家长应告诉孩子,这样的行为会使对方难过,并不好玩,如果你希望和小女生是好朋友,希望她是开心的,就要和她道歉,而且不可以再掀她的裙子。

家长不要只是一味禁止孩子的行为,还要告诉他正确的方法。如果家长只做到制止却没有给予正确建议,孩子会任意尝试,因为他不知道什么是错的,只好一试再试。家长应直接和孩子说明正确的方向,让孩子有遵循的标准,才是对的喔!

2、与照顾者做良好的沟通

父母要和平常照顾孩子的人保持良好的沟通。照顾者可能是亲人、保母或老师,不论是何者,父母都应清楚照顾者的教导方法,才不会产生标准不一致的情形。家长可能花了很多时间告诉孩子,敲其他小朋友的头是不对的,但在学校中,孩子做出相同动作却未被老师制止,孩子容易产生混淆,甚至发生孩子会依所在的地方不同,选择不同作法的情况。他在家可能会乖乖地停止这些父母已“阻止”他的行为,一旦到了学校又开始重复这些动作。

父母即使工作再忙碌,也要和照顾孩子的大人保持联系,了解孩子的日常行为,否则家长再努力也难以将正确的观念深植孩子心中。

对的环境造就幽默孩子

提醒家长们,希望孩子成为拥有幽默感的人,不只引导方式重要,更应给予孩子对的环境来表现与发挥。研究调查指出,在呵护与支持性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幽默表现会比在苛责与过度保护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孩子来的好,家长不要以为只有学校教育重要,而忽视了最基本的家庭教育。

孩子很在意大人的反应,孩子即使有再好的潜能,也需要好的环境。爸爸妈妈应该营造出温馨的家庭气氛,适时给孩子多些关爱,当孩子有好的表现时,大人应给予鼓励。冷漠的态度会让孩子觉得自己不受重视,久而久之,他就不会想再表现了喔!

早教:3招培养孩子的幽默感


“我的孩子十分羡幕这些讲话幽默、风趣的小孩子。感觉她们独有人缘人品,走到哪去都能产生一串欢笑声。他感觉自身欠缺这类风趣体细胞,因此很烦恼。”家长张女士向新闻记者询问道。现代家庭刚开始愈来愈高度重视孩子幽默感的塑造,在《早教视窗》频道设立至今,本频道常常收到家长相关“幽默感”话题讨论的热线电话。那麼,究竟家长该怎样塑造孩子的幽默感呢?如何培养孩子的幽默感?

如何培养孩子的幽默感?亲子早教权威专家A表明,幽默感是情商智商的关键构成部分,它也在社交媒体中起着至关重要的功效:大家反感冷淡、反感忧愁,但绝不会讨厌一个人所产生的欢歌笑语。而具备幽默感的孩子一般很开朗,在日常生活中不断生产制造欢歌笑语,让周边的人觉得轻松自在,自身也会颇具满足感和信心。

因而具备幽默感的孩子,也较非常容易得到友情,孩子的心身也随着获得更和睦的发展趋势。据了解,国外,很多父母在宝宝不久出生才6周时便开始了她们与众不同的“初期幽默感训炼”。一个典型性的事例是:当父母有意怀着孩子作“往下坠”姿势时,一些孩子在感受降落感的另外,还会继续入门地意识到是大人在跟自身开玩笑,小脸蛋将会会漾起微笑。

某大早教培训机构教师陈冰觉得,并并不一定的孩子都具备幽默感。“幽默感30%来源于与生俱来的性情,大量的则是后天性培育出的。我认为,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要协助孩子发觉风趣,造就风趣,运用风趣。”B明,下列三个方式 能够 协助塑造的幽默感:

1 用亲子小游戏来让日常生活填满欢笑声

在生活起居中,家长可以多跟孩子玩一些趣味的亲子小游戏,如捉迷藏、挂iPhone,让孩子在游戏里面填满开心的笑声。如何培养孩子的幽默感?常给孩子听一些轻轻松松风趣的短故事或相声小品,例如“两人三足”、“袋鼠跳”等,不但能够 让孩子在游戏里面提高亲子游情感,并且手机游戏浮夸趣味的肢体动作趣味盎然的出错阶段毫无疑问给你和孩子赞叹不已,让孩子在轻轻松松开心的自然环境中造成幽默感。

2 在日常生活中构建轻轻松松的氛围

当他学爬跌倒、一不小心遇到头时,或犯错事儿精神实质消沉时,能够 做下鬼脸,表明没事儿;这时他通常会被大人扮的鬼脸逗得破涕为笑。如孩子又哭又闹时,父母除开常见的一些宽慰方式外,还可以抚慰她:“小宝宝,你瞧你哭得像小白猫,流鼻涕流得像飞瀑,多不好看啊!”这类风趣的語言,相比简单的哄逗,不但使孩子破涕为笑,并且还能够使孩子学好风趣的语言表达技巧。

3 用语言的风趣来正确引导他

如何培养孩子的幽默感?父母平常能够 多给孩子讲下幽默故事,机敏小故事,脑经急转弯等,训炼孩子逻辑思维的灵敏性,丰富多彩少年儿童的语汇。家长可正确引导孩子们编幽默故事,改写影片、电视连续剧的剧情或加上令人捧腹的结果,来激起孩子的幽默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