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能健康快乐地成长是每个父母最大的愿望,但是爸妈可能想不到,有时正是自己无心话语成了谋杀宝宝自信与快乐的杀手,如何弥补无心之失?请看看我们的建议。

父母无心话语对孩子的影响有时候,父母亲一句简单的赞赏,给孩子的鼓励是无法估量的。如果一个3岁的孩子,能够自己穿衣服系上钮扣,做妈妈的如果说:“啊!学会自己穿衣服了,不用妈妈帮助,真了不起!”

这句话虽然很简单,可是孩子会觉得自己在妈妈的心目中长大了,很有满足感,因而建立了自信心,以后在生活上更加愿意尝试自己照顾自己。

口发的箭同样可以伤人,如“你真愚蠢!”“到底你会不会?”都会令小朋友产生挫折感、自卑感、不安感,在不知不觉的情况下,失去随机应变的能力,更加无法解决面对的问题。

孩子常会说:“我不能做完这些习题”、“我无法拼好这幅拼图”,这种“我不能”、“我无法”的背后,可能真正的目的是需要别人的帮助,或是懒惰,甚至可能是缺乏信心,而这些,恰恰有可能是父母日常的话语带来的影响。

孩子自卑的表现难道那么小的孩子也会感觉到自卑吗?那当然。著名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划分的人格发展的八个阶段中的第二个阶段——儿童早期(1。5-3岁),就认为在这个阶段的发展任务是获得自主感而克服羞怯感和疑虑感。如果,幼儿对自己的疑虑达到一定程度,就会产生自卑的心理,就会自我持有一种肯定或否定的态度,这种态度会使得幼儿认为自己是无能的、不重要的、失败的和没有价值的。

自卑的具体表现主要有以下几种:

过度怕羞

儿童,特别是女童略有怕羞纯属正常,但如怕羞过度(包括从来不敢面对小朋友唱歌,从来不愿抛头露面,从来不敢接触生人等等),则可能内心深处隐含有强烈的自卑情绪。

拒绝交朋结友

一般来说,正常儿童都喜欢与同龄人交往并十分看重友谊,但具自卑心理的孩子绝大多数对交朋结友或兴趣索然,或视为“洪水猛兽”。

难以集中注意力

自卑感强的儿童在学习或做游戏时往往难以集中注意力,或只能短时间地集中注意力。这是因为“挥之不去”的自卑心理在作祟。

经常疑神疑鬼

自卑儿童对家长、教师、小伙伴对自己的评论往往十分敏感,特别是对别人的批评,更是感到难以接受,甚至耿耿于怀。长此下去,他们还可能发展到“疑神疑鬼”的地步,总无中生有地怀疑他人不喜欢或者怪自己。

过分追求表扬

自卑儿童尽管自感“低人一等”,但往往又会反常地比正常孩子更追求家长和教师的表扬,而且可能采用不诚实、不适当的方式,如弄虚作假、考试作弊等。

贬低、妒嫉他人

自卑儿童的另一变态反应是:常常贬低、妒嫉他人,如可能为邻桌受到老师表扬而咬牙切齿甚至夜不能寐。心理学家认为,这是他们为减轻自家因自卑而产生心理压力设计的宣泄情绪的渠道,尽管这往往并不奏效。

自暴自弃

占大比例的自卑儿童往往会表现为自暴自弃、不求上进,认为反正自己不行,努力也是白搭。更有甚者,还可能表现出自虐行为,如故意在大街上乱窜,深夜独自外出、生病拒绝求医服药等,似乎刻意让自己处在险境或困境之中。要是遭到家长指责,便以“反正我低人一等”作辩解。

回避竞争、竞赛

虽然有的自卑儿童十分渴望在诸如考试、体育比赛或文娱竞赛中出人头地,但又无一例外地对自己的能力缺乏必要的自信心,因而断定自己绝不可能获胜。由此,绝大多数自卑儿童都是尽量回避参与任何竞赛,有的虽然在他人的鼓励下勉强报名参赛,但往往在正式参赛时又会临阵逃脱,甘当“逃兵”。

语言表达较差

据专家所作的统计,高占8成以上的自卑儿童的语言表达较差。他们或表现为口吃,或表述不连贯,或表达时缺乏情感,或词汇贫乏等等。专家们认为,这是因为强烈的自卑感极有可能阻碍了大脑中负责语言学习系统的正常工作之故。zj09.CoM

对挫折或疾病难以承受

自卑儿童大多不能像正常儿童那样承受挫折、疾病等消极因素带来的压力,每每即便遇到小小失败或小小疾病便“痛不欲生”,有时甚至对诸如搬迁、亲人过世、父母患病等意外都感到难以适从。

相关推荐

早教知识:莫让无心话语伤害了孩子


对孩子来讲,父母的语句具备肯定的权威性,因而父母一句無心的语句,就将会使孩子彻底否认自身,造成自卑感。因而,父母在文化教育孩子的情况下,一定要留意自身的语言是不是恰当,千万不要损害了孩子。亲子

宇出世在一个富有的家中,父母全是高級读书人,爸爸是大学老师,母亲正在读研究生。由于宇是独子,因此 父母把所有的期待都寄予在他的身上,期待她们的孩子和她们一样有专业知识、有造就,乃至跨越她们。因此从宇不大的情况下刚开始,父母就为他制订了发展趋势方案。亲子

当宇刚咿呀学语时,父母就教他念英语;到宇三四岁时,他每日的時间都被父母分配得浓浓的,如睡醒要练发音、早上念书,中午学舞蹈,夜里学琴。宇的父母期待他能变成一个各层面都出色的优秀人才,因此 对他的规定都十分严格。

宇无论在幼稚园里還是进了中小学以后,他每一项课业或者才艺表演都主要表现得十分优异,老师和同学们都很喜欢他。殊不知就算他在品行、课业、身体素质等层面,每样才华横溢,但仍没法使他的父母令人满意,由于父母给宇定的规范是永争第一。

每每宇拿着自身觉得令人满意的成绩表欢欢喜喜地回家了时,获得的一直父母的斥责:“这题为什么会做错?那么简易的题型你都不容易!”父母的反映让宇伤心欲绝低着头。

小学五年级时,宇报名参加院校的朗诵比赛,获得第一名。赛事完毕后,他喜悦地跑向父母,想不到应对的确是两个人冰凉的脸孔:“你看看别人获优等奖的哪个小孩子,响声多柔美,小表情多当然,比你许多了!你呀,真使我们心寒!”宇听着听着,禁不住流下来了憋屈的眼泪。

就在那样的教育方式下,宇渐渐地发生变化,慢慢地,宇好像换了一个人,原本开朗、乐观、顽皮、聪慧讨人喜欢的他,如今越来越喜欢一个人独居,常常羞涩,一直怯懦,也不喜欢和孩子们一起玩;授课从不积极解答问题,就算教师要他回应,他也一直主要表现得畏畏缩缩,老是说:“我不行!”“我也不知道!”宇已不再是之前哪个填满信心、活泼开朗的孩子了。亲子

现如今大部分父母的愿望是期待孩子可以成家立业,有一定的造就,因此,父母经常费尽心思各种各样方式来塑造孩子,但在父母一心为孩子的将来修路时,常常忘了孩子快乐成长的最重要要素,以致于事半功倍,万念俱灭。不仅使孩子的儿时充满了痛楚的追忆,还为亲子沟通蒙到了一层黑影。

有的父母平常总会孩子说“我家为什么会有了你那么一个不成器的孩子”或者“你怎么那么笨,看一下别人,相比你强多了”这类得话,通常这可能是父母一时冲动而讲出的让人灰心丧气得话,但孩子却非常容易把话真的,这种话会对孩子有明显的暗示着功效。

亲子当父母一心为孩子的将来修路时,常常忘了孩子快乐成长的最重要要素,那便是不必给孩子很大的工作压力,让孩子健康平安的发展。假如父母对子女的期待过高,给孩子的工作压力过大,那麼孩子如同被罩到了厚重的束缚,从此没法前行,乃至会逐渐丧失信心,深陷不自信的谷底。

让孩子变笨的3个父母无心之过


每一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聪明伶俐,异于常人。如果希望孩子聪明,首先要知道孩子是如何变“笨”的,这样才能趋利避害,让宝宝向聪明的方向前进。

1、永远也赢不了的游戏

如果我们让孩子玩一个游戏,这个游戏的难度超出孩子现有的理解能力,但我们又不向他做任何讲解,结果孩子总是不知道该怎么玩,每次尝试都失败,那么孩子的感觉会越来越糟糕,不用别人说,他也会觉得自己很笨。

若是在孩子的生活里,他很少得到“赢”的感觉,最终,他可能就会变成一个看起来笨头笨脑又畏手畏脚的孩子。

2、过早的知识传授

一些热衷于所谓“智力开发”的父母,积极地对幼小的孩子进行读写算训练。那些学业知识不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孩子虽然也能靠鹦鹉学舌的方式死记硬背下来,但并不理解,所以往往并未能促进他们的智力发展,反而给孩子带来很大的学习压力,降低了对学习的兴趣,挫伤了自信。

3、大量的负面暗示

有一个充满寓意的童话故事:有一位美丽的公主,从小就被一位巫婆关在一座高塔上面,每天只能见到巫婆。巫婆每天都对她说:“你的样子丑极了,见到你的人都会感到害怕。”公主相信了巫婆的话,怕被别人嘲笑,不敢逃走。直到有一天,一位王子经过塔下,看到了公主那如仙的美貌,惊为天人,救出了她。这位公主才对着镜子意识到自己原来如此的美丽。

事实上,很多父母都可能在无意间充当了“巫婆”的角色。

说孩子“真笨”是一些父母的口头禅,说起时甚至带着爱意。可是,孩子接受到的就是“笨”的信息;有时,望子成龙的父母有意无意地拿孩子与别人相比,“你看人家丁丁多聪明!”“李阿姨的女儿都能用英语和老外对话了,她比你还小呢。”……有时,父母在朋友、外人面前表现谦虚,“我儿子不行,很笨的。”“这孩子很没脑子的。”

整日被淹没在如此大量的负面暗示里,孩子怎么能不真心实意地相信自己真的很笨?

当孩子因为上述种种原因,深信自己的脑子很笨、学习能力很差的时候,他就会产生严重的自卑感和自我怀疑,他的潜意识就会产生“保护作用”,拒绝新的资讯进入记忆库,来保护主人的信念是对的。结果就真的成了“学什么都学不会”的笨孩子。

如果你不想孩子变笨

1、让他体验成功的喜悦

当孩子获得成功,体验到快乐时,大脑里会释放出“脑内吗啡”,这种化学物质会驱使孩子想重复这一经验。所以,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说“成功是成功之母”。

在做游戏、玩玩具、做手工、参加竞赛及做家务等等活动中,鼓励孩子大胆尝试,适当引导,让孩子可以通过一定努力品尝到胜利的喜悦。比如,当孩子跃跃欲试想帮妈妈洗碗时,不要嫌麻烦,或是怕他打碎碗而拒绝他,不妨为他搬个高度适中的凳子,为他戴上围裙、套袖,告诉他怎样轻拿轻放,怎样冲洗干净。当孩子洗好一只碗时,大声夸赞他干得真棒,孩子会很快乐,对自己的能力充满自信!

对小孩子来说,各种探索都是学习的机会,那么,就让我们“为孩子找一棵矮点的苹果树,让孩子踮起脚,伸手就可以摘到苹果”。一次次成功的体验会让孩子信心百倍,动力十足地向下一个更高的目标迈进。

2、兴趣永远第一

凌志军在畅销书《微软小子》里讲了个故事,朱丽叶的儿子沃伦秉性聪慧,才14岁,就已完成高中学业,可以上大学了。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中国父母都会很自豪地叙述孩子的成功,朱丽叶却并不想让儿子现在就上大学,原因是想让他更多地享受童年时光,让他做他喜欢的事情。她与作者有如下的问答:

“作为老师,你觉得“成绩、兴趣、快乐童年、道德”中什么对学生最重要?”

“兴趣永远是第一。没有兴趣就没有一切。有了兴趣,伟大的成绩便随之而来。”

“那么,作为母亲,你觉得什么对孩子最重要?”

“兴趣,还是兴趣。我希望他有一个很快乐的童年。不过,兴趣还是第一位。有兴趣才有快乐。”

这位母亲的信念与一位前苏联的教育家异曲同工。一次,这位教育家给学前班的孩子们上课。他准备了一个“发言球”,一边从讲台扔出去,一边说“2+3=”,哪个孩子接到球,哪个孩子就说出答案,孩子们学得很高兴。听课老师有的就不理解,说你这不是多此一举吗?直接提问不就可以了吗?要什么“发言球”?他回答说,没有“发言球”,当然也可以提问,但是孩子们却没有了发言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已成老生常谈,却仍被很多父母熟视无睹。如果你希望孩子越来越聪明、越学越爱学,那就把激发、呵护、提高孩子对学习活动的兴趣放到每日日程上吧。

3、告诉孩子,失败了没关系

学习、活动总有胜败、输赢,怎么给予孩子评定是一门艺术。因为孩子本身不具备自我评价能力,大多数是靠他人对自己的态度来进行自我认识。

当孩子为“失败”而难过时,父母不应以怜悯的态度对待孩子,或者在孩子面前唉声叹气,更甚至劈头盖脸地责骂孩子,正确的方法是让孩子明白,失败、错误没什么大不了的,人人都可能碰到,勇敢、聪明的人会从失败中吸取教训,继续努力。

允许孩子失败,也是对孩子能够成功的一种信任。

最后,让我们思考国际21世纪委员会对“最初的教育”是否成功的判断标准:看它是否“提供了有助于终身继续学习的动力和基础”。如果是,这种教育可以说是成功的;否则就是失败的。

父母11种行为让孩子自信全无


自信的孩子对自己的能力有正确的认识,对所处的环境也更有安全感。然而,有些时候,父母的不当教育方法,却让孩子的自信受到严重打击。

1.父母为孩子设立不适当的目标

孩子成长的速度不是一致的,有的孩子从小一直遥遥领先,有的孩子则在某个阶段受到激发,发展起来了。

所以,当一个孩子基础没有打好,能力没有开发出来时,突然给他设定过高的目标,父母逼着,尤其是小学的孩子对他自己能力的了解几乎是一无所知。他不知道自己的能力有多大,也不知道什么叫准备,什么叫操练。

比较负责的教师会告诉孩子这个需要练习,怎么练,练多少遍。假如说没有遇到好老师,他不知道怎么操练,这时给孩子树立不适当的目标,由于他对自己能力的不自知,他也同意了。你可能给孩子讲:“去年谁的孩子都做到了……”孩子相信了,然后他去努力了!然后不能成功,孩子就受挫了!这个孩子会相信自己不行,能力不够!一旦这种失败的感觉存留在孩子的记忆里,以后会在相同情境中自动的调出来。有一些学生在考研究生过程中,每次一到关键时刻就状态异常,导致失败。实际上就是从前失败的感觉在作怪。所以,作为父母,我们一定要保护孩子,不让他们经受不该经受的挫折!

2.没操练却希望卓越表现

家长在看护孩子过程中千万注意不要把自己孩子和别的孩子比。人家孩子可能准备了很多年,因为孩子绝对有互相比较的心理。

我女儿刚上初中时曾经非常沮丧地对我说:老师布置练习题在黑板上还没写完,有的同学就已经做完了,这是对其他孩子多大打击!原来这些孩子参加“化班”、“奥班”早就做过!这本身就给孩子很大压力,你没有操练过,没有积累,家长就要求孩子达到那个标准。这样比较,落在后面是毫无疑问的。

我女儿在小学六年级时,她的很多同学都去参加教中学课程、教竞赛试题的各种补习班。女儿问我的意见时我说:“我认为一个孩子在一个年龄阶段就应该受相应阶段的教育,正常的教育就可以了。”我女儿说:“我想去听听。”我说当然可以。她听了一次,回来就感觉受挫了,对我说:“爸爸我听不懂,他们在讲初二的课程,我根本不明白他们在说什么!”我说:“那就不要去了吗!”“那不行,我不去不是更差了吗!”“你不是没上初中吗,只要你上初中时把课程学好,然后就能学习初二课程,他们现在把初二课程学完了,初二时学什么?我并不想让你成为神童,你正常成长就可以了!正常地读大学,把自己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就好了,何必和别人比较这些呢!”

这样,上初一时,女儿班上上过“化班”、“奥班”有5、6个孩子,给女儿的压力特别大,我对女儿说:“你一定按自己的适应程度来,不要和人家比,这种比较没有意义。”到一年级下半年,那些孩子泯然于众,以前的优势积累没有了!别的孩子通过正常学习也都学会了。所以,我女儿对我说:“我现在在班上,数学完全没有问题了!”

慢慢让孩子把该学的学完就可以了。我们家长为孩子设立不适当的目标,不懂孩子在同龄人中竞争策略。盲目要求孩子,人家的孩子练了九年的提琴,你都没有练过,去和人家比,这样绝对不行!这样等于我们逼孩子跳过他们无法跳过的坎,最后孩子伤了自信心!

3.没准备就匆忙上阵

做为人生的向导,在孩子参与任何活动之前,你都要告诉他要做什么样的准备工作,生理的准备、心理的准备、物品的准备这些都是你要告诉他的。

否则,孩子挫伤的是他的自信心。

4.失败的阴影,或形成的负面心锚

学打篮球的人会有这样的体验:一旦投了坏球,这种感觉记住了,形成了负面心锚。这种负面心锚,我到大学以后才明白:实际上,你的信念,也就是你投球前看篮的想法决定了你是否击中。你若是感觉进不去,那怎么投都不进!你如果感觉进了,就进了。那你投十球,进五个、六个、甚至八个、九个。这个感觉太重要了!

孩子如果在心中有负面心锚,可能他在做体育运动、舞蹈动作时出现失误,大家开始嘲笑,这种耻辱的感觉他记住了。理智上这件事已经过去了。可是一旦做关键动作时这种感觉就出现了。焦虑、脸红、心跳、没有面子……这些感觉出现导致动作失衡,最后做坏了,结果大家又是一顿嘲笑。

学习、考试都是这样。比如你到台上讲话,由于没准备好,语无伦次,观众开始嘲笑。你可能特别敏感,把这种感觉记住了,可能导致一辈子都不再上讲台说话,因为一站到台上,你就会心跳,然后语无伦次。这种负面的阴影如果无法去掉,那么终生无法突破。

人的局限来自于自己的脑海。如果孩子有过失败的阴影,或者观念中有上限,那么他就无法突破。一个小时记住30个单词对一个孩子来说是很简单的,可是如果他的观念里认为不可能,那么他就真的无法记住。

5.破坏性批评

破坏性批评是说评的矛头指向了人本身。

一个孩子迟到了,家长说:“这么多人在等你!通过这件事,表现出来你是个不负责任的人。

我们都知道,父母是孩子生命中最重要的人,而仅仅因为一次迟到,孩子的“人”被他最在乎的人否定了!

所以说,破坏性批评是孩子自尊心、自信心的最大杀手!

6.拿别的孩子比较

孩子与孩子各有千秋,为什么非要和别的孩子比较呢?我们习惯性拿孩子缺点和别的孩子的优点比较,你认为你在激励孩子,殊不知你伤了孩子的自信心!人是没有可比性的!他就是最好的。卢梭有一句天才的话:“我是上帝独特的创造物,上帝造完我就把模子毁了!”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无论拿孩子缺点和别的孩子的优点比,还是拿孩子的优点和别的孩子的缺点比,都是错误的。前者让孩子自卑,后者使孩子自负,不能让他公正地确认自己的价值。

7.消极情绪

孩子被批评了,在班级里或是在家里受伤害了。假如这种消极情绪连续21天,就会形成稳定的情绪状态。他的体内不是分泌良性的激素,而是恶习性的激素,这使孩子身体发育受到极大的限制。

当一个人极端消极时,他看待这个世界的视角就极端消极,世界对他来说就太悲惨了!如果一个孩子每天生活在消极环境中,世界对他来讲就是地狱!他的智力处于萎缩状态无法开发,他的感觉模式完全是从恶性的角度来感受世界。在我们生命中,真正起决定性作用的不是发生了什么事,而是我们怎么看待这些事。父母要教会孩子从良性的角度体会世界。从恶性的角度去体验,这个世界永远都有消极的负面的东西;从积极的角度看,永远都有美好的东西存在,关键是你观察世界的角度。我们父母教孩子看这个世界上不如意处,看别人的缺点,看世界的灾难……如果一个人把目光盯在这些上,他会有何感受?我们可以设想一下:人在风景中,感觉心旷神怡,心胸开阔;换个场景,在垃圾堆前,你感觉如何?道理完全是一样的。

父母要引发孩子的良性情绪,乐观、向上、快乐、幸福、宁静……人生来都是追求快乐,逃避痛苦的。如果你的孩子总是从痛苦的角度去感受世界,那他的人生就太悲惨了!

8.身体不健康

身体不健康会导致孩子在与其他孩子互动中,产生技不如人的感觉,也会严重挫伤孩子的自信心,从而可能使孩子找到做不好事情的客观原因。

找到依赖,最后,形成不良的思维模式,变成一个平庸的人。

9.过分保护孩子

过分保护孩子,不让孩子自己实践。自信心的最初建立是因为人感觉他可以做成一点好的事情。如果你不给孩子实践的机会,他拿什么建立自信心呢!

所以,过分保护孩子等于害了孩子。

一个孩子到十几岁时,什么也不会做,为了防止别人看不起,他说他不愿意做。这是从自卑转变成自负。所以我们坚持孩子能做的事情绝对让他自己完成。这一点是牢不可破的。

10.自我价值严重缺乏

孩子在0-3岁时缺乏关爱,他在人前始终无法建立价值感。这时父母需要通过关爱、确认一些行为重新确立自我价值。一个人自我价值如果缺乏到极端就会导致他犯罪。因为他认为自己无价值,所以也认为别人无价值。无价值是对别人进行攻击伤害的前提,这是犯罪心理学上的公理。

当一个人认为自己是有重要价值的,他不可能学坏,因为他会感觉有太多事情要做,他怎么可能去伤害别人呢!当一个人认为人是无价的,能不敬畏生命吗!

11.强迫孩子做事

当人感觉被强迫时,是没有自信可言的。如果孩子感觉被奴役被支配,自信心就受到严重伤害。这是父母直接导致孩子自信心的伤害。

父母谨防三件无心事伤了孩子


伤痕一:不该出手也出手——皮肉之苦最伤孩子自尊

5岁的宣宣弹琴时表现出极大的随意性,老师讲过的正确指法、手型和要求在她的脑子里没有留下丝毫的印迹,仿佛从来就没有学过似的。妈妈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一遍又一遍地提醒外加亲自示范,可宣宣摆出了一副不合作的态度,在琴凳上扭来扭去,一会儿喝水、一会儿上厕所,没过两分钟又嚷嚷着累了要歇会儿。

错误批评:

内心的怒气终于冲破了忍耐的底线,妈妈一巴掌挥了过去,宣宣的手背顿时就红了—说服教育升级为武力惩罚。

留下的伤痕:

从根本上说,武力惩罚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只能使双方的矛盾激化,使原本有可能继续下去的学习中途搁浅;在父母的拳头下,孩子的自尊心也被打得一败涂地,容易形成破罐破摔的心理,甚至既而对所有的批评刀枪不入,那可真是两败俱伤。它的另一个直接后果是:你以什么样的方式对待孩子,孩子就会以同样的方式对待你和他周围的人—对暴力行为的模仿是轻而易举的。由于父母的坏榜样,孩子在独立面对自己和小朋友的冲突时,头脑中的第一反应就是“先下手为强”。

教育有方:

将批评升级为“战争”,那就是父母的不是了。幼儿还没有形成自我评价体系,他们是通过成人尤其是父母对自己的评价来看待自身的。而且,脆弱的内心特别希望得到父母的肯定,这能给孩子自信,也能使他们愉快地接受批评。教育的艺术在于正强化,而非负强化。与其强化孩子的弱点或全盘否定,不如将孩子的点滴成绩和好的苗头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挂在嘴边,强化其好的一面,给予必要的指点,让孩子看到自己的潜力,提升自信。所以,妈妈此时不如使用“表扬式的批评”方法,去发现孩子的点滴长处,先褒后批:“你的左手手型比右手的漂亮,左手三指比二指好看,这一遍强弱感觉掌握得不错”,接着再提要求:“右手能不能也像左手那样漂亮,二指能不能往回勾一点,速度如果再放慢一点会更好。来,我们来试一试,我想宣宣一定没问题!”孩子需要在比较和实实在在的夸奖中发现自己的差距,如果父母肯定了孩子的一点成绩,她会有信心纠正自己的九个错误;相反,父母对孩子的一个错误采取粗暴的方式,她很可能会毫无心情保持自己的九个优点。

伤痕二:大喊大叫——失控的情绪难以给孩子正确的引导

陶陶每天都把家里弄得天翻地覆:玩具散落一地,画笔、画纸摊满了桌子,床上也堆着他的各种小玩意儿,自己最喜欢的书也十有八九到想看的时候不知道去哪了。多次的提醒仍然没能使陶陶有任何改观。

错误批评:

屋内的一片狼藉点燃了妈妈心中的怒火:“跟你说过多少次了,从哪儿拿来的东西玩完了还放回哪儿去。你就是不长记性,你不收,看我全把它们扔掉!”说着假装把孩子最心爱的玩具扔了,接着是一阵急风暴雨般的叫嚷。

留下的伤痕:

不是你的嗓门越高就越能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声调和结果往往成反比;并且大喊大叫使孩子丝毫感觉不到尊严的存在,也把你的修养咆哮得无影无踪。如果大人孩子都发脾气,批评很有可能会升级为哭闹和打骂,教育的效果抵消为零。而且孩子很快就会知道,妈妈嘴上说“扔掉”,但是手上却没有真正“扔掉”,妈妈的威信也由此丧失。

教育有方:

千万不要以为你的态度,包括表情、语气和目光无足轻重,只有好心就足够了;不肯在表达方式上花心思,孩子难以心服口服地接受批评。因为,有时候他们拒绝的不是批评本身,而是父母的态度。

心平气和地批评孩子,有助于保持良好的亲子关系,也能达到批评的目的。所以,最好管住自己的脾气,让自己息怒。

收拾好自己的东西对孩子来说是一个很难养成的习惯,妈妈应该对陶陶耐心一些。先和孩子一起收拾,能收好一件东西就鼓励一下。孩子被妈妈的肯定激励着,会慢慢学会独立整理自己的物品。

伤痕三:喋喋不休——过滥的批评引来逆反

玟玟有一大盒子各种形状的小珠子,串起项链漂亮极了;但当她看到别的小朋友拿着几个透明的围棋棋子充当“夜明珠”时,哭着喊着要,对方不给,她就把人家装“夜明珠”的小瓶子扔到地上……

错误批评:

玟玟的举动让妈妈觉得很没面子:“跟你说过多少次了,你怎么就不明白呢?不能总是看着别人的东西好,你家里的玩具还少吗?自己的东西扔在一边不玩,一看到别人拿点什么就跟宝贝似的,真没出息……下次再这样,我绝不再给你买任何玩具!”

留下的伤痕:

如此絮叨、缺乏新鲜感的批评,不能给孩子大脑以明显的刺激,说得越多,孩子越会把这些话当成耳边风。而且,别看孩子小,对语言的领悟能力一点不差,“没出息”、“占有欲”一类不尊重孩子人格的话很容易引起他们内心的反感,明着或暗着和你对着干,身上的毛病很可能会有增无减。

教育有方:

漂亮的和新鲜的东西对孩子来说是一种诱惑,抵御诱惑其实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所以,父母不妨告诉孩子:她喜欢自己没有的东西并没有错,但他人的东西我们不能要、更不能抢或毁坏。接着向孩子讲清楚:世界上的好东西多得数不清,我们不可能全部拥有;如果特别想要,就得凭自己的努力去争取,比如如果对方愿意,可以用自己的漂亮珠子和小朋友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