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能力培养
2021-05-22 幼儿能力培养 孩子才艺培养 情感童话故事五种儿童情感培养需谨慎。
孩子生活中的事情,家长都在身旁时刻陪护充当“保护伞”。孩子过度依赖父母,无法自己独立完成一些简单的事情,遇到难处先向家长“求助”解决。
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一些情感的培养尤为重要,像明明和“宠物”之间的情感,往往容易被一些家长在不经意间所忽视,为了保护子女成长,家长没有站在孩子的角度来看待他们眼中的事物。市心理咨询师杜彬将孩子成长时常出现的情感培养归为5类。
1.过分依赖型
伤害指数
例子:孩子生活中的事情,家长都在身旁时刻陪护充当“保护伞”。孩子过度依赖父母,无法自己独立完成一些简单的事情,遇到难处先向家长“求助”解决。
后果:孩子过度依赖成人,致使孩子长大后独立生活能力差,恋母、恋父情结严重。
2.“标签”化情感型
伤害指数
例子:孩子们时常在一起玩“过家家”游戏,一些家长大惊小怪,认为孩子有“早恋”倾向,甚至将孩子无意识的行为认为“流氓”等等。
后果:用成人的道德观看待孩子的行为,给孩子贴“标签”,导致孩子心理成长受影响,性格胆小,成长“就范”,潜移默化中真的成为“标签”人物。
3.功利化情感型
伤害指数
例子:孩子和其他小朋友玩耍,父母干涉告诫孩子“他跟你玩是为了你的玩具”、“为了你的好吃的”。
后果:用成人的眼光来看待孩子的社交和行为,导致孩子变的冷漠、自私,诚信缺失。
4.错误引导型
伤害指数
例子:两个孩子为玩具等物发生争抢、打架,家长不分青红皂白为孩子“出头”,不让孩子受委屈。
后果:孩子的错误行为没有得到纠正,反而得到了认可。无形中使孩子错误认为“犯错之后,父母会承担”,导致孩子成长中公德心、责任心缺失,意识不到自己的错误和应承担的责任。
5.不断要求型
伤害指数
例子:孩子取得进步之后,家长很少表扬而时常说“不要骄傲,要向更好的目标进取",过度求全,或者在孩子未取得理想成绩之后,冷言冷语相加。
后果:孩子缺失荣誉感,对自身的价值无法正确认识,在经历失败之后,挫败感更加强烈。
相关阅读
幼儿的利他感情需早培养
利他感情是人际交往中的一种特殊的情感,通常表现于人的交往过程中,感情的发生是以使他人受益为前提。
作为生命最初的一段时光,不论在身体力量还是在社会权利上,与成年世界相比,幼儿总难免处于弱势。然而它却以另外的一些方式,显示着自己有别于甚至超越成年世界的特殊力量,那是一种与幼儿独特的理解力、丰沛的创造力,以及单纯的爱与快乐相连的力量。正是这种力量促使着幼儿表现出人类最为本原、最为淳朴的行为,而正是在年幼的婴孩身上所表现出的种种,更使我们进一步理解了中国古代哲学家孟子“性善论”的真谛。其实,在现实的生活中,细心的家长常常会发现:一个十几个月的幼儿听到一个婴儿在哇哇大哭时,会马上快步上去注视着他,甚至摸摸他的小脑袋。如果无济于事,婴儿还在哭泣,幼儿也就跟着哭泣起来,最后他把自己的妈妈找来,拉起妈妈的手放到婴儿的额上。心理学家们认为,这就是婴儿早期所表现出来的同情心,或称为“移情”能力,即把自己的感情转移运用到他人身上。幼儿的这种利他的行为恰到好处的阐释了何谓“性善”,而作为家长,更应该注意的是尽早对幼儿这种行为或感情的保护和培养,使幼儿这种原初而又可贵的同情心发展成为利他主义的思想感情。
幼儿的利他感情需早培养
利他感情是人际交往中的一种特殊的情感,通常表现于人的交往过程中,感情的发生是以使他人受益为前提。“利他”实际是一种道德情操的外在表现,并构成其社会能力的一种层面,它能增进幼儿的人际关系和社会适应能力。人们在交往中表现出来的谦让、帮助、合作、分享等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这种利他行为是一种自愿的行为,通常以他人为目的,有助于人与人之间高质量的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以适应社会生活的要求。
从各种研究结果我们可以看出,作为人之初的幼儿就已经有了利他感情的萌芽,而在幼儿此种感情的萌芽中,家长如何激发和培养这种利他行为,就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其实,如果我们将这种利他感情看成是人本性的一部分的话,那么年幼的儿童,由于其独特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则可能表现出更多的利他感情及相应的行为。作为家长,如果能抓住各种教育的契机,就能够使幼儿利他的本性得以发扬。同时,正是由于幼儿早期各种利他行为的出现,极早的通过引导培养幼儿健康、积极的利他感情,就尤为重要了。
榜样教育是培养幼儿利他感情的重要途径
榜样是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成就来影响个体品德的一种方法。有专家曾指出:由于幼儿通过榜样比通过告诫学得更多,我们就可以给他们提供好的典范来教给他们更多的东西,幼儿会热切地模仿有道德的人的行为。从专家的观点中,我们不难看出,榜样在幼儿成长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在幼儿利他感情的培养方面,榜样的作用同样占据重要的地位。周围人的一举一动,都在刺激着幼儿的神经,激励着幼儿对某一种行为进行简单模仿。
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幼儿是一个弱势群体,他们完全没有自主能力,在幼儿身上模仿性和依赖性是最为突出的特征。幼儿对父母存在着明显的依赖和对他们的模仿,他们的吃、穿、住、行无一不是借助于别人的帮助或引导而完成的,他们是一个个没有、且不能独立的个体。正是这种特点使幼儿依赖父母,贴近父母,从而在父母的身上或在他们的引导中感受世界、体验世界、认识世界。所以,幼儿表现出来的些许行为,都是对父母的模仿。比如,母亲在带孩子出去游玩的时候,看到别的小朋友跌到了,这个时候,母亲赶忙去扶起跌倒的小朋友。其实,这中间所有的过程,孩子都看在眼里,并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以后他会学着妈妈的样子处处关心他人。如果他看到一个婴儿躺在床上哇哇大哭,想要玩具又够不着的时候,他就会立即走上前去把玩具递给他,说不定还会安慰几句。因此,正是因为在幼儿身上所表现出来的种种特点,决定了榜样教育在幼儿阶段的特殊意义。
培养儿童健全人格五种方法
要培养幼儿做事认真的习惯,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和积极进取的意识。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事,一定要让孩子自己动手,父母不要包办代替。当孩子做事遇到困难的时候,要鼓励他们克服,并给予帮助。现在有不少家长包办太多,致孩子锻炼机会少,助长了孩子的依赖性。从小懒懒散散、怕苦怕累的孩子长大后是很承受挫折的,极易形成消沉的人格,在事业上也很难有所成就。
人格是在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人格是一个内涵很丰富的概念,人格是一个人心理特征的总和。它既包含了人的品德,又包含着知、情、意、行多方面的特征。6—7岁的幼儿正是人格培养的重要时期,那么应该从哪方面着手呢?
1、要培养幼儿做事认真的习惯,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和积极进取的意识。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事,一定要让孩子自己动手,父母不要包办代替。当孩子做事遇到困难的时候,要鼓励他们克服,并给予帮助。现在有不少家长包办太多,致孩子锻炼机会少,助长了孩子的依赖性。从小懒懒散散、怕苦怕累的孩子长大后是很承受挫折的,极易形成消沉的人格,在事业上也很难有所成就。
2、要鼓励孩子积极与伙伴交往,和小朋友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家长正确的教育会使儿童学会以诚恳、公平、谦虚、宽厚的态度对待别人,懂得尊重别人权益,谅解别人短处和失误。这样的人格特征,就会使别人乐于与他交往。有些家长生怕孩子出事,总把孩子关在家里,不与其他孩子接触,这是极不明智的做法,对孩子的正常发展极为不利。
3、让孩子学会正确对待自己。正确对待自己即不骄傲、不自卑,并且具有较强的自信心。家长对孩子的优点应恰当地给予表扬和肯定,但不能抬高自己的孩子而贬低别的小朋友。同样,对孩子的缺点和失误也不能不讲方式不分场合地指责和数落,更不能以揭短的方式进行挖苦讽刺,这样很容易挫伤儿童的自尊心而形成自卑感。
4、培养乐观的情绪和开朗的性格。乐观开朗的性格是从小形成的。在和睦幸福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性格一般都比较开朗。另外,打骂儿童、苛求责备等压抑个性的教育方式也会导致孩子对人敌视、自卑、忧愁等消极的人格特征。所以,在家庭生活中,家长应有民主的作风,允许儿童发表个人意见,尊重儿童的权益,从多方面发展他们的兴趣爱好。
5、增强适应环境的能力。人们常说,“适者生存”,适应性强的人能迅速调整自己与新环境不一致的行为习惯,在新的生存环境中发展。要增强适应性切忌娇生惯养。为了孩子将来的生存与发展,应有意识地从多方面加强培养和锻炼,以增强其独立生活能力和适应性。
幼儿教育之植物情感培养
瑞士皮亚杰在他的教育理论中说道:“知识——就其起点而言,既不是来自客体,又不是来自主体,而是来自他们的相互作用——最初主体与客体是纠缠在一起的。”是的,幼儿正是在与自然的亲密接触中获取了丰富的知识,得到了更好的发展。自然界里的一草一木、一鸟一虫,在孩子的眼里都是那么的生动、有趣,充满了秘密,吸引了幼儿的好奇心。好奇心是孩子的天性也是十分可贵的心理素质。因为好奇,孩子才会有探索周围事物的兴趣,并在探索过程中丰富和积累知识经验,从而获得发展。多姿多彩的大自然是一个活生生的课堂,何不让孩子在与自然的亲密接触中感受自然界的奥妙呢?淳淳是家中的独宝宝,平时家人对他都是百依百顺,他可谓是集“三千宠爱于一身”(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独坐三个家庭“小皇帝”的宝座,长此以往,养成了“独断专行”、“为我是从”、“逆我者苦”的“恶习”,归根究底“都是宠爱若的祸”。在幼儿园,“专行”的他在得不到别人的“顺从”时,唯一的解决方法就是――武力。这样横的他也会撒娇哦,别不相信。据他妈妈透露,有时他为达目的,会先向大人撒娇,在得不到满足时才会用耍赖或眼泪攻势,一般情况下大人总会被他那可爱的撒娇所折服,而他每每也总能“得逞”。针对这一调皮幼儿,在培养其关爱动植物的情感时,以下四方面应注意:(一)根――一日生活中的督促教育在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调皮的淳淳会抓住任何一个机会,释放他的调皮劲儿。这时,家长就必须多“带”几双眼睛,注意“跟踪”他的一举一动,以便发现不良行为及时制止并进行适当的教育,以引导他的行为向好的方向发展。通过移情教育,让淳淳小朋友站在他人的角度感受他人的情绪、情感状态,唤起其类似的情绪体验,学习并形成初步的关爱动植物的行为。(二)茎――成人言行中的榜样教育成人是幼儿认同、模仿的主要对象,成人的一言一行在无形中影响着孩子,会在他们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在培养孩子关爱动植物情感的过程中,不能忽视成人的榜样作用。(三)叶――突发事件中的随机教育在每日的游戏活动中,总少不了一些突发事件的产生,其中有很多的关爱动植物情感教育的契机。遇到这种情况,家长们应该灵活的转换头脑,发挥出最大的教育机智,让调皮幼儿对你的教育方法心服口服。(四)水、空气、阳光――动手实践中的强化教育只要家长们一点点细微的点拨,就能使他关爱动植物的情感得到强化,发自内心的关爱、照顾身边的动植物。
谈培养孩子五种品质
要充分发展幼儿的大脑,最重要的工作是引导幼儿读书。早教是宝宝在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早期教育可以为孩子以后的发展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父母该不该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呢?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谈培养孩子五种品质》,仅供参考,但愿对您的工作带来帮助。
育儿专家认为,对儿童来说,“信任、耐心、责任感、自信心、投入”是最重要的五种品质。后天的培养对这些品质的建立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信任
对他人有基本的信任是人际交往的基础,也是其他品质特性得以发挥的基础。如果孩子对他人没有信任,那么他在自信心的形成和与他人建立交往关系过程中就会遇到很多困难,也会体验到很多痛苦。
培养孩子对人的信任感,可以从日常的小事做起。例如,搂抱孩子的时候让他有强烈的安全感,让他对周围陌生的世界产生信任,从而让他渐渐地在内心建立起对人的信任。对小婴儿来说,让他产生信任感的最好方法就是满足他的基本需求,饿了就给他奶吃,尿了就换尿布,烦了就抱起来走走。还有,经常跟他说话、给他唱歌,用眼神跟他交流,告诉他“宝宝,妈妈爱你”。总之,不要忽略婴儿的需求,也就是不要让他对这个陌生的世界产生恐惧感,让他在一个舒服、安心的环境里建立起基本的信任。对幼儿来说,建立信任感的有效方法就是多给他一些关注。很难相信,在一个冷漠的环境里长大的孩子会信任他人。随着孩子身体和智力的发育,他已经不满足于吃、喝、换尿布这些事情,他开始产生独立的思想和行为。父母要对孩子的情绪变化多给予关注。孩子的性格各异。如果父母的行为模式符合他们的性格特点,他们对父母的信任就会多一些,表现出来就是对父母的依恋多一些,反之亦然。举例说,有的孩子喜欢安静,如果父母总是给予他过多的刺激,每天让他做很多运动,会引起他的厌烦。所以,首先你要了解孩子的气质类型,让他感到你很了解他,给他最想要的东西,才能让他对你产生信任。
耐心
那些耐性好、忍受力好的孩子获得成功的机会要比其他孩子多。
怎样才能让孩子成为一个做事长久、有耐心的人呢?首先,父母要切记自己是孩子的榜样,单纯的孩子还没建立自己的行为模式,他是一个默默的观察者,今天父母做事的习惯就是明天他做事的标准。如果父母做事无规律,一会儿扫地,一会儿洗碗,还没有放下扫把就去拿抹布,你能期待孩子做事井井有条吗?
你还可以通过和孩子交谈帮助孩子认识问题,培养耐心。幼儿虽然不能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但已经能明白你表达的意思。如果孩子因为搭不好积木而发脾气,把积木扔掉。作为父母你可以跟他谈谈,告诉他你知道积木搭不起来他很不高兴,但是把积木扔掉也解决不了问题。不要认为和孩子交流没有意义,其实他能听懂,至少他会知道自己这样做是不对的。这样做的效果比你为孩子的坏脾气生闷气,或者责怪他好多了。
孩子还没有建立时间观念,因此让他们学会耐心真是一件困难的事情。比如说,你正在收拾乱七八糟的玩具,孩子却要出去玩,这个时候你不要说“等10分钟”。你要告诉他“等我把玩具全部放到玩具箱才出去”。孩子会看着你把玩具一个个放到箱子里,而不是缠着你要出去玩。
责任感
做一件事情有始有终是责任感的基本体现。事实上,在你还没有察觉时,孩子已经开始观察和学习责任感了。记不记得1岁左右的孩子把奶瓶摔到地上,妈妈捡起来递给他,然后再摔——再捡——再摔——再捡。那个小小人儿在这个看似恼人的游戏中学习责任感。这样说很多人都不相信,在摔和捡的重复过程中,他开始对原因和结果这两者的关系有模糊的理解,认识到奶瓶掉到地上是他摔的结果。既然这么小的孩子可以了解行为和结果的关系,那么父母可以适当地培养他们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从而让他们意识到责任感的问题。
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可以从让他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入手。很多妈妈认为孩子会越帮越忙,自己5分钟能做好的事情,孩子半个小时都做不好,所以不让孩子做事情。其实你不妨变通一下。如果时间特别紧张的话,可以选择让孩子做最简单的事情,其他的事情你自己做。但是,如果不想要一个没有责任心的孩子,就千万不要做一个万事包办的妈妈。孩子小的时候,可以让他把小纸头递给爸爸,大一些时让他收拾自己的玩具。这些都是小事,但对培养孩子责任感起的作用不可忽视。
自信心
通过学习独立行为,孩子逐渐变得非常有主见,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且为自己寻找一个合理的理由。一个充满自信的人通常不需要别人的肯定,对自己所做的事情有充分的理由。
同样,让孩子建立自信心最好的途径就是让他独立完成适合其年龄特点的一些事情。1岁左右的孩子,让他自己学习用勺子吃饭,再大一点让他自己穿鞋子。注意刚开始尽量让他做简单的事情,孩子做不好太复杂的事情,连续的挫折会打击孩子的自信。让孩子练习自己穿鞋子时,给他穿带粘贴扣的鞋子,因为系带子太复杂了,他可能掌握不了。到了合适的年龄,试着让孩子为自己的事情做决定。比如说吃冰淇淋,你可以让他自己选择是吃巧克力口味的还是吃草莓口味的,让他从小事开始为自己作主。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要不断调整自己的心态和行为,不要让自己成为孩子成长的障碍。孩子小时非常依赖父母,等他逐渐长大,父母要一步步放开约束,让他为自己作主。要允许孩子犯错误。如果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没有犯错误,那说明父母管得太死,他根本没有尝试的机会。所以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父母要像放风筝一样,逐渐放松手中的线,给孩子一片自由的天空。
知觉他人的感受
知觉他人的感受是建立良好社交关系的基础。拥有成功人际关系的关键是了解他人的感受,然后做出适当的回应。3岁以前的孩子不会顾及他人的感受,他们只能从自身出发感受世界。如,一个2岁的男孩打了同伴的头,你不应该太过于责备他,因为他不知道同伴会感到痛,而这又是因为他自己感受不到被打头的痛苦,理所当然也不知道别人的感受。
虽然孩子还没有知觉他人感受的能力,但父母可以帮助他们建立这种感受。就像上面的那个例子,你可以这样告诉打人的孩子:“如果他打你的头,是不是很痛呀?”或者“你忘记了,上次小明打你,很痛,你都哭了”。通过自身的感受来理解他人的感受,这样比较容易被孩子接受。另外,遇到类似的情况,父母可以重复讲述他人的感受给他听,慢慢地他就会了解别人的感受了。
作为父母,也许你不能给孩子富裕,不能给他英俊和美丽,但是你能给他一个成功的人生。如果你能够从小事做起,给他信心、耐心、责任感、自信心、知觉他人的感受的品质,那你就给了他一个成功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