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能力培养
2021-05-22 幼儿能力培养 胎教方法大全 孩子才艺培养培养儿童健全人格五种方法。
要培养幼儿做事认真的习惯,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和积极进取的意识。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事,一定要让孩子自己动手,父母不要包办代替。当孩子做事遇到困难的时候,要鼓励他们克服,并给予帮助。现在有不少家长包办太多,致孩子锻炼机会少,助长了孩子的依赖性。从小懒懒散散、怕苦怕累的孩子长大后是很承受挫折的,极易形成消沉的人格,在事业上也很难有所成就。
人格是在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人格是一个内涵很丰富的概念,人格是一个人心理特征的总和。它既包含了人的品德,又包含着知、情、意、行多方面的特征。6—7岁的幼儿正是人格培养的重要时期,那么应该从哪方面着手呢?
1、要培养幼儿做事认真的习惯,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和积极进取的意识。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事,一定要让孩子自己动手,父母不要包办代替。当孩子做事遇到困难的时候,要鼓励他们克服,并给予帮助。现在有不少家长包办太多,致孩子锻炼机会少,助长了孩子的依赖性。从小懒懒散散、怕苦怕累的孩子长大后是很承受挫折的,极易形成消沉的人格,在事业上也很难有所成就。
2、要鼓励孩子积极与伙伴交往,和小朋友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家长正确的教育会使儿童学会以诚恳、公平、谦虚、宽厚的态度对待别人,懂得尊重别人权益,谅解别人短处和失误。这样的人格特征,就会使别人乐于与他交往。有些家长生怕孩子出事,总把孩子关在家里,不与其他孩子接触,这是极不明智的做法,对孩子的正常发展极为不利。
3、让孩子学会正确对待自己。正确对待自己即不骄傲、不自卑,并且具有较强的自信心。家长对孩子的优点应恰当地给予表扬和肯定,但不能抬高自己的孩子而贬低别的小朋友。同样,对孩子的缺点和失误也不能不讲方式不分场合地指责和数落,更不能以揭短的方式进行挖苦讽刺,这样很容易挫伤儿童的自尊心而形成自卑感。
4、培养乐观的情绪和开朗的性格。乐观开朗的性格是从小形成的。在和睦幸福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性格一般都比较开朗。另外,打骂儿童、苛求责备等压抑个性的教育方式也会导致孩子对人敌视、自卑、忧愁等消极的人格特征。所以,在家庭生活中,家长应有民主的作风,允许儿童发表个人意见,尊重儿童的权益,从多方面发展他们的兴趣爱好。
5、增强适应环境的能力。人们常说,“适者生存”,适应性强的人能迅速调整自己与新环境不一致的行为习惯,在新的生存环境中发展。要增强适应性切忌娇生惯养。为了孩子将来的生存与发展,应有意识地从多方面加强培养和锻炼,以增强其独立生活能力和适应性。
延伸阅读
培养孩子健康人格的早教方法有哪些
幼儿期是人生智力发展的关键期,早期教育是对婴幼儿进行的全面的素质教育,早教让宝宝视觉、听觉、触觉,运动觉全面协调的发展。早教已经成为婴幼儿成长中必不可少的额一个环节了吗?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培养孩子健康人格的早教方法有哪些”,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早期教育对于孩子健康人格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早教过程中,不仅仅是要帮助孩子学习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人格品质和道德修养。在这期间,作为专业人士,可以采取一些特定的方法来帮助孩子塑造健康的人格。
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情绪管理和社交能力。情绪管理对于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因为它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情绪状态和应对问题的能力。可以通过示范和指导的方式,教孩子认识自己的情绪并学会合理地表达和管理情绪。同时,通过与孩子互动并给予适当的社交经验,可以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沟通能力。
应该鼓励孩子培养积极的价值观和道德品质。价值观和道德品质是决定人格形成的重要因素,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教育孩子。例如,鼓励他们分享和帮助他人,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同理心。同时,还可以通过给予孩子正面的激励和表扬来增强他们的自尊和自信心,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培养孩子的自主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在早期教育中,要给孩子提供一个自主学习的环境,让他们有机会自己探索和解决问题。这样可以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自信心,使他们在以后的生活中能够主动面对所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还应该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良好的身心健康是孩子健康人格发展的基石。可以通过健康的饮食、充足的睡眠和适当的运动来保证孩子的身体健康。同时,也要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给予他们足够的安全感和关爱,尊重他们的需求和个性。
还要注重培养孩子的批判思维和创造力。批判思维和创造力是培养孩子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手段。可以通过启发孩子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引导他们提出问题和探索答案。同时,给予孩子足够的自由空间和支持,让他们能够开展自己的创造性活动,并从中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
早期教育是培养孩子健康人格的重要阶段。作为专业人士,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情绪管理和社交能力,鼓励他们培养积极的价值观和道德品质,培养他们的自主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并注重培养批判思维和创造力。通过这些方法的实施,可以帮助孩子塑造健康的人格,为他们未来的成长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5方面着手培养孩子健康人格
培养孩子不能只注重智力的培养而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非智力因素是指不受智力影响的行为、习惯、性格、品德、心理等。据有关幼儿工作者的观察,孩子在3岁以前是否接受过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培养,可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智力开发和今后健全人格的形成。在3岁前形成的“不良模式”以后是很难改变的。
1、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发展心理学认为,心态决定命运,细节决定成败,习惯成就未来。良好的习惯的形成,往往在孩提时代。所以从小就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形成初步的时间和纪律观念。让婴幼儿按时起床、吃饭,如果孩子不配合,可以告诉孩子:爸爸妈妈要上班,不能迟到,而不要迁就孩子。适当的约束可以避免孩子产生“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意识。
2、营造和谐的家庭环境
父母的教养、态度和方式对培养孩子健康人格作用巨大。和谐的家庭气氛有助于儿童生活态度积极、主动,他们能自觉地参与到家庭活动中。父母之间的互相爱护、关心、体谅;父母对长辈的体贴、尊重、照顾;父母对孩子严爱适度,有要求,有疼爱,能够使孩子形成自尊、自信、亲切、责任感等积极情感。然而,如果生活在充满不和睦、不健康的家庭环境中,如家庭成员关系不和,经常吵架,在这种环境生活的孩子缺乏安全感,对人不信任,有的甚至会有攻击性行为或暴力倾向。
父母首先要有健康的人格,才能去影响孩子。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现代社会中,家长不仅要努力地为生活而忙碌、工作,回家之后还要面对活泼、好问、好动的孩子,这时请千万打起精神随时随地做幼儿的表率,以耐心的态度引导他们,不要以粗暴缺乏耐心的态度对待他们,让孩子在自由、宽松、平等的家庭氛围中尽情表现自己。
3、保护自尊心,增强自信心
孩子虽小,却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愿望和爱好。家长要学会洞察儿童内心世界,要用商量、引导、激励的语气和孩子交流,要多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虑,而不是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不能因为孩子小,而随意斥责或辱骂,特别不要去嘲弄、讽刺孩子。这些都不利于儿童个性健康成长。对孩子一点一滴的进步,父母都应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增加其自信心,保护自尊心。
4、要培养孩子生活的独立性
现阶段的孩子,多数是独生子女,每个孩子都是家中的小太阳,吃、喝、玩的条件都是家中最好的。但是由于父母的过度保护,认为孩子只要专心学习就行了,其他的事都由父母包办代替,导致孩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根本没有生活自理能力。久而久之,孩子过分依赖,长大了容易形成依赖性人格障碍。
5、注意培养孩子的交往能力和爱心
交往能力对人的一生是很重要的,现在的孩子没有兄弟姐妹,是家庭的中心。因此容易养成任性、以自我为中心等缺点,也不擅长于与同伴交往,父母要多带孩子和其他小朋友接触,学会与人交往。
活泼开朗的性格对于孩子的一生都有利,孩子在学习、生活中会遇到一些挫折,这时,父母不应用指责、批评的语言,而应多用鼓励的口吻引导他们,让他们始终保持活泼、开朗。
培养儿童健康心理有哪些方法
培养儿童的健康心理,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方法:
1、鼓励法。儿童有一种需要承认、需要鼓励的心理,他们喜欢成功,喜欢得到大人的认同和赞扬。因此,家长就要经常鼓励孩子,孩子通过不断地被鼓励和赞扬,自身的行为才能得到肯定,由肯定产生心理升华。
2、反问法。语言是沟通儿童心灵的工具,因此,家长和孩子谈时要试探、发问、反问,这样才有利于提高儿童自身的分析和判断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
3、出难题法。给孩子出点难题,让他们知道什么叫困难,并要让其自己解决,只有经过风雨见过世面,经受失败和挫折,才能产生经验和教训。
4、讲故事法。儿童都爱听故事,家长应该抽出时间给孩子讲一些健康向上的故事,一个好故事能使孩子进行一次心理上的调适,还能鼓舞孩子上进。
5、兴趣引导法。家长要根据孩子的气质和性格去发现其兴趣和爱好。
6、反面教育法。家长利用反面教材让孩子分清是非,对生活中的反面事物,家长要给予引导,使其提高分析和判断能力,有利于其心理预防。
7、宽严结合法。对孩子过宽过严都是不正确的,要培养孩子有一个健康心理状态和较强的心理素质,既需要严教又要宽容,既有组织纪律又有个人的爱好,一旦孩子犯了错要批评的严一些,指出其危害,又要给予爱护和关心。
家长培养孩子健全人格注意十戒
如果孩子从小就能满足强烈的知识欲,大多数孩子可能成为英才和天才。早期教育是对婴幼儿进行的全面的素质教育,给宝宝进行早期教育,可以培养他们的人际技能。那么早教对孩子都有什么样的影响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家长培养孩子健全人格注意十戒”,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家长应把培植健全人格当作家庭教育的中心,重视和加强对孩子进行良好道德的培养,戒除掉家庭教育中会造成不良影响的行为,从而有效地建构儿童的健全人格。
不要瞧不起孩子
“你这么这样笨啊!”每当这类话脱口而出时,都会损伤孩子的自尊心、削弱孩子的自我观念。
不要恐吓孩子
采用恐吓的方式来管教孩子,也会减弱他的自我观念。如果父母说:“你下次再这样,就要你好看!”每当孩子听了这些话,他们会惶恐难过,从而对父母产生一种恐惧心理。
不要贿赂孩子
有些父母许诺孩子,如果读书成绩好,就给买什么东西,以此将刺激作为动力,这不是个好办法。这样的贿赂会引发孩子做事的动力由内转向外。这样不利于孩子树立良好的学习目的。
不要逼孩子答应“下次不敢了”
孩子犯了错误,妈妈气极地说:“好,现在你要答应我,你再也不敢这样了。”可不一会儿,老毛病又犯了,妈妈觉得自己受了骗,大怒地骂道:“你答应妈妈的,怎么又不乖啦?”妈妈应该知道,许诺和恐吓是一对难兄难弟,对孩子不会起积极的作用。假使碰上敏感的孩子,逼他许诺反而会使他再度犯错而感到难过。即使孩子不太敏感,也会使孩子口是心非。
不要过度保护和监督孩子
过度保护监督孩子会挫伤孩子的自我观念,削弱孩子自主能力的培养。因为当父母过分监督孩子的行为时,其实也是在告诉孩子:“你不能照料自己。”我们应该把“只要孩子自己能做,绝不包办代替”当作座右铭。这样才能逐步培养孩子自己照料自己的能力。
不要对孩子唠叨不休
过分唠叨不休会使孩子觉得父母认为他没有理解事物的能力,久而久之,孩子会产生厌恶不快的感觉。其实,有条理地向孩子交代事情,会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不要强迫孩子立即盲目地服从他人
如果你硬要孩子丢开他正做着的事,听你的话做别的事,他的反应会很不乐意。父母应事先提醒孩子,等一会儿要他做什么,同时,也可以允许孩子在服从命令之前有稍作抱怨的自由,比方说:“喔,妈妈,我非要现在进来吗?”要求孩子立即而又盲目地服从,对抚育出独立而自我调节的人,这种做法是无效的。
不要过分纵容孩子
纵容孩子并不利于孩子本身。因为孩子迟早要长大成人,要走上社会,有些在家里行得通的事,到外面就很难说了。因此,纵容孩子只会剥夺孩子的潜在能力的发展机会,阻碍他成为能干、独立、能自我调节的人。
不要用不一致的规矩管教孩子
有些父母凭自己的喜怒随意设立规矩,同样的行为有时遭罚,有时由他去。这样会使孩子感到迷惑。孩子需要你用一套一致、可信、可靠的规矩来教育他。
不要订不适合孩子年龄的规矩
假如你希望一个两岁的孩子同五岁的孩子一样循规蹈矩,只会使他自觉无能。因为你期望于他的,是他的年龄不可能达到的行为水平,这对他的自我观念有极坏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