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受了委屈,在家生闷气,我很不喜欢孩子的这点坏脾气,就没有理会他,过了一会,他居然大哭起来。

我连忙放下手上的事情,来看孩子,他已经是满头大汗,我帮孩子洗了脸,问他怎么回事。他很不屑的说:“明知故问”!我笑着摸着孩子的脑袋,告诉他:“不要生气了,看哭了一身的汗,多累啊。”孩子看着我,大声说:“要是你,不生气啊”我说:“要是我,我就不生气,我为什么要生气?生气自己多吃亏啊,对不对”?孩子说:“不对,不会生气,那不是窝囊费啊”我的劝说,没有起到作用,反而让孩子更加的生气。然后,我就和孩子来分析事情的经过,孩子越说越气,一个劲的认为不该冤枉他,其他是什么道理都不听。后来我也说生气了。强制性的不许他哭,他站起来就跑到另外一个房间,还回过头来对我吼到:“你懂个屁”!

我火了,甩他一巴掌,要他马上向我道歉。孩子很不情愿的说了对不起。然后,继续哭。我又给孩子洗了脸,把他拉到我旁边坐下,我问他:“你现在累吗?”孩子点点头。我又问:“你觉得哭的吃亏吗”孩子不吭声,我接着说:“肯定吃亏,看你多气啊,还出了这么多汗,大热天,肯定很难受。对吗?”孩子又点点头。我严肃的说:“不准点头,说出来。”孩子小声的说:“是”。我接着有说:“你被冤枉了,是谁的错?”孩子很快说:“是别人!”我说:“对啊,那你为什么要吃亏?”孩子说:“我想不通!”我又问:“想不通,就哭,就生气,这样就可以想通了吗?”孩子说:“至少,我可以发泄一下,难道我没有这个权利?”我说:“你当然有,你还可以去告他。但是你有妈妈啊,你也有权利告诉妈妈你受的委屈,为什么,要自己来承担?你不要妈妈了吗?”孩子看着我:“不是。”我笑了,把孩子的手放在我手掌里:“对啊,所以了,看见你你受了委屈,妈妈就来和你分析,我知道,你肯定能明白妈妈的意图,因为,你是妈妈聪明的宝宝。对吗?”孩子点点头。说:“可是,我不愿意被冤枉。”孩子的语气缓和了许多。

我接着告诉孩子,人活着,是一个很艰辛的旅程,很多的鲜花,也很多的荆棘。你都要面对。孩子似懂非懂的看着我,脸上的眼泪和汗水渐渐地没有了。最后,我问孩子:"妈妈为什么要对你说这么多?"孩子嘟着嘴巴说:“为我好”我接着说:“那妈妈今天说的话,对你有作用吗?”孩子点点头。然后,我笑着问:“还说妈妈懂个屁?”孩子不好意思的轻轻地在我身上打了一下,我连忙将孩子抱在怀里亲了一下。大声说:“走,我们去逛超市!”(来源:39健康网)

相关推荐

妈妈,难道让我说假话吗?


妈妈教育孩子说:你不能说幼儿园的小朋友太胖或是很难看,他们会不高兴的。孩子却反问道:那难道让我说假话吗?孩子的实话实说让妈妈哭笑不得。

其实,童言无忌的背后恰恰反映了儿童尚不具备相应的语用技能和语用知识,他因为不懂得人际交往中的礼貌原则,所以往往会说出成人不敢说或不愿说的话。 

在儿童早期,语言发展是儿童认知、情感及社会性发展的一个重要窗口,不同的语言发展水平代表着儿童不同的心理发展阶段,并且儿童的语言发展是以其他的心理发展为条件的。比如年幼的孩子很喜欢成人重复讲同一个故事给他听,是因为孩子认识事物的范围有限,熟悉的东西会给他带来亲切感,在重复听的过程中,他每次都会有新的发现。当儿童能够理解符号的功能时,他们开始从口头语言向书面语言转换,对文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慢慢地,儿童的逻辑能力又进一步发展,能理解一些比喻、幽默、玩笑等。当儿童意识到语言对他人的内心世界、他人的情感产生作用时,他们便开始理解或出现善意的谎言。 

因此,从儿童语言的发展可以很好地了解他的心理发展水平。

孩子说:妈妈,请别来打扰我!


也许有一天,你会为孩子这样的行为而震惊或者失落:当你乐呵呵地走到他的房间外,准备看看他正在做什么,或者问问他愿不愿意和你一起出门的时候,3岁的小人儿居然严肃地跟你说:“妈妈,你别进来。我现在有事儿……”这时你该怎么办呢?如果这一天真的来临,你千万不要大惊小怪,因为就像当了妈妈的你经常叫喊着要“给自己留一些空间”一样,孩子其实也需要自己的空间,而且这种需要从很小开始就有了。只不过,他不知道要怎么告诉你。

当然,每个孩子的性格不一样,他们的需求程度和表现形式也不一样。有的孩子只要拥有自己一个小小的“窝”,可以在需要的时候安安静静哄娃娃睡觉,或者隐藏一下下卡片就足够了,有的孩子却需要关上房门,并高悬“禁止靠近”的大警示牌才能安心;有的孩子喜欢自己待会儿,但如果你上前找他,他就会从自己的小世界里出来,有的孩子一旦受到你的干扰,就会大发雷霆,好像你踩了他的尾巴一样。

那么,孩子到底在想什么,我们需要给他们保留多大的自我空间呢?

0~6个月:妈妈,就让我发会儿呆吧……

他为什么需要自己的空间:对于一个小baby来说,独处的、安静的时间是真正的“停工期”——他终于有机会能休息一下了!每天除了睡觉和喝奶的时间外,爸爸妈妈以及亲戚朋友总是不停地逗他乐,虽然小宝宝已经可以承受20分钟之久的挑逗,但是他们每天都需要有些安静的、看上去无所事事的时间。

所以,我们应该花一些时间帮助小宝宝学会如何让自己快乐。比如当他一觉醒来,你不要立刻扑上去摸摸这儿,看看那儿,而是尽量让他学会玩自己的手指、脚趾或者练习发出“咕咕”的声音来帮助他自己平静而快乐起来。

提示:当宝宝醒来,情绪很好、很平静的时候,让他坐进躺椅或者婴儿车,然后把他推到窗前,让他在安静中远眺一下,虽然他的视力范围极其有限,但是哪怕就是感受一下腿上的阳光、听一听窗外的鸟鸣,或者就是出出神、发发呆,也很好啊!

1~2岁:我的地盘,我做主。

他为什么需要自己的空间:这个时候,孩子开始有了自我意识,知道别人和自己是不同的。因此,他们往往需要锻炼自己的独立能力,并且认识自己的能力。

当然,这个阶段的孩子因为“翅膀还没有长硬”,所以不可能太独立。他也许想自己在院子里走走,但不会走得太远。他也许想单独在房间里工作,但不会把门关得严严的,只不过是象征性地合上一些,给你留下大大的缝隙。不过,这个年纪的孩子已经能够比较明确地区分“我的地盘”和“妈妈的地盘”的概念了,即使都在你们家里,不同的地盘,他的表现也会有小小的差别。此外,你会惊奇地发现,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居然没有小时候大方了,他经常会独自享用美食,拒绝与你分享。

提示:这么大的孩子是不可能说出他需要自己的时间和空间的,因此,当他推你、拍打你或者跟你发脾气的时候,你不要惊奇,也许是他想要单独呆一会了。这时,最好的办法就是告诉他说推人是不好的,然后问问他是不是想自己待会儿,然后开心地走出他的“地盘”。

3~4岁:我自己能行,妈妈你别管。

他为什么需要自己的空间:这个时候的孩子有了一点点独立性,他能够处理一些生活中的技能。比如他能自己穿衣服、喝果汁、使用剪刀剪东西之类。而做这些事情的时候,他希望是自己独立完成的。

三四岁的孩子希望自己像个大孩子一样,如果父母在他身边指点不停地指手画脚的话,他反而很难做好了。而且,成年人的过多帮助,往往使孩子对事情失去想象力。所以,在孩子并没有发出救援邀请的时候,爸爸妈妈最好收起关注的目光,就让孩子自己去解决冲突、扮演角色,尽力去解决他遇到的问题。

有些3岁的孩子可能开始搞些小秘密了。他们喜欢把一些心爱的东西藏起来,比如一辆小汽车、一枚小贴画,并且对自己的秘密守口如瓶,然后在这种可爱的神秘感中获得满足和快乐。过几分钟或者过上几天,他们就会把自己的小宝贝翻出来,寻找下一个藏宝地点。

提示:对于很多父母来说,接收到孩子的“请勿打扰”信号是从他上卫生间时要关门开始的。其实,孩子并不是对自己的身体隐私有了意识,他只是在模仿成年人的行为。还有些孩子开始喜欢和他的小毛绒玩具、洋娃娃说悄悄话,玩一些过家家的游戏,并且不愿意有成年人在场……无论何种状况,你的突然降临,也许会引发他的尖叫,他甚至会恼羞成怒推你离开卫生间或他的房间。这时你千万不要生气,你可以平静地告诉他:“如果你不希望妈妈打扰你,可以说‘我想自己待一会儿’,妈妈就会走开了。”

5~6岁:我已经长大了!

他为什么需要自己的空间:到了五六岁,孩子变得更喜欢交际了,而且他们越来越喜欢同龄人混在一起,而尽量远离成年人的干涉。当然,即使上了小学的孩子也不可能成熟到无人监督的程度,所以爸爸妈妈应该坚持这样一个原则:在离孩子不远的地方呆着,当出现安全问题时,出面干涉一下。作为父母,尊重孩子拥有自己空间的权利,尊重他只想和小朋友一起分享的秘密是非常重要的。然而,你们也要让他知道你们仍然是父母,而且,隐私是要有一定的限度的。你可以通过很多机会告诉孩子:“在进入你的房间前我会敲门,但是我决不允许你把门插上,禁止我入内。”

提示:无论孩子在什么年纪,你应该都让他知道带着他的小秘密靠近你们,是非常安全的。这就意味着,当他信任你们、向你们倾诉的时候,千万不要反映过度。要知道,趁着孩子的隐私仍旧单纯而可爱的时候,比如偷吃了一块巧克力或者不小心把爸爸的画轴弄断了时,你要打好一个地基——一直保持你们和他之间的交流通畅到有那么一天,他有了真正的秘密时,他才会真诚地、信任地跟你交流。

让你的孩子告别“我不行”


许多实例证明,有些幼儿之所以变得越来越自卑,一个重要原因是父母以完美主义的态度过高地要求孩子,孩子可能时时处处被包围在批评乃至埋怨的海洋中,长此下去,自信便可能丧失殆尽,每做一件事他在潜意识中往往会对自己做出否定“我不行”“我的脑筋不好使”“别人就是不喜欢我”等等。孩子都需要从心理上不断的自我肯定来获取前进所必不可少的原动力。而对自卑的孩子来说,要摆脱自卑的阴影,并树立自尊和自信,自我肯定无疑更为重要。以下是专家提出的帮助孩子学会自我肯定的几个简单易行又行之有效的办法:

▲适当降低对孩子的要求

对待已有自卑心理的孩子,父母应适当降低对孩子的要求。假如孩子画了一匹马,那么你最好不要过多地挑剔这里不好、那里不像,而应对孩子的每一成功之处予以发现并做出由衷的赞赏:“看,那马尾巴画得真好呀,好像是在风中飘舞一样!”或者“你为马涂的颜色真漂亮!我敢说这可是世界上跑得最快的马儿!”

需要强调的是,你应该让孩子觉得:你对孩子的赞赏完全是诚恳的,而不是应付的,客套的,更不应该是虚伪的,做作的。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你须在思想方法上做出调整,在表述上讲究艺术。

其实,让自卑孩子学会自我肯定的首要目标即是:帮助孩子从自己的行为中获得满足和动力。我们应该让孩子懂得:做该做的事,并且把它做好,这本身就是成功,也是对自己的最好的肯定。

让孩子多作自我肯定的一个最简单方便的方法是变更你对孩子做出的所有的表扬的主语:只要把“我”改成“你”,把“我们”(父母)对你(孩子)的表扬改造成你(孩子)对自己的表扬。这种简单的变化能够更充分有力地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是正确的,因而实际上起着一种增加对孩子赞赏的效果。如:“你今天用积木盖起了这么高的大楼,我真为你感到自豪!”可改为:“你今天用积木盖起了这么高的大楼,你一定为自己感到了自豪!”

▲鼓励孩子确立主心骨

父母可以对自卑的孩子多作表扬,但其他人(包括小伙伴们)却不一定能完全做到这一点。他们或许会“实话实说”,或许会故意挑剔,甚至讽刺挖苦。此外,孩子不可能永远地依赖别人的评语,而迟早要依靠自己内心的动力前进。有些孩子完全依赖成年人的赞许,连怎样认可自己都不知道了。这样的孩子如果长大了成了个球员,那就可能在比赛时每打出一个球就会回头看看教练的脸色——自然他就难以成为一个成熟的球员。不妨指出他的正确之处,然后提醒他不必过分看重别人的评论。

的孩子由于做了一件错事而遭到了批评,一下子感到丧失了前进的方向。此时你应该告诉他,对待批评的最好办法便是承认并改正,当孩子主动承认了错误时,你完全可以告诉他:“你这样做很不容易,因为这可需要很大的勇气,你可以对自己说你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

▲努力强化孩子的自我肯定

对自卑情绪严重的孩子来说,他心中的自我肯定往往是脆弱的,飘摇不定的,因而极需要得到外界经常不断的强化。强化孩子的自我肯定方法很多。如:可让孩子为自己记一本“功劳簿”,让孩子每周花几分钟时间写出(或画出)自己的“功劳”,并告诉孩子,所谓“功劳”,并不一定非得是了不起的成就,任何小小进步,以及为这种进步所做出的任何小小努力,都有资格记载入册;也可为孩子准备一些小小的奖品(如画片、玩具、小人书等)——每当孩子做出了一点成绩,或一件令他自己感到自豪的事,他就有可能获奖;你还可以教孩子学会以“自言自语”的方法不断对自己作出赞扬——当孩子遇到困难正踌躇畏缩时,你不妨鼓励他自己对自己鼓劲:“来吧,小朋友,你可是一个不怕失败的好孩子,再作一次努力吧!”

▲自我肯定也不宜过度滥用

鼓励特别自卑的孩子多作自我肯定,并不意味着应该让他“滥用”自我肯定。不要鼓励孩子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使用自我肯定。自我肯定也应有个度,即要分时间、场合,更要有一定的原则、标准和尺度。再好的良药也不能下得过猛——孩子的自我肯定用过了头,那就可能变成了一个自负甚至惟我独尊的小霸王。

亲子早教:经常对孩子说我爱你


俗话说得好:不打不成人,黄荆棍下进善人。因而,很多父母在体罚孩子时,总觉得自身的作法是在改正孩子的各种不良行为,期待将她们再次引到正路上去。将会孩子会越来越“乖”一些,但父母见到的仅仅短期内的实际效果,即体罚所期待做到的实际效果,而没了解到它是一种自吃恶果的个人行为。亲子

少年儿童行为心理学研究发现,在1~三岁时常常遭到过体罚的孩子,易越来越虚情假意,冷酷无情,多事,善于撒谎,有暴力行为;这种个人行为会在体罚后好多个礼拜或几个月内刚开始造成。亲子

英国新罕布什尔高校的摩雷·史特劳斯医师领导干部的科学研究工作组调研了807位妈妈,发觉约44%的妈妈都打了孩子,体罚孩子的頻率为每星期均值2次;在其中,24%的妈妈每星期打1次,14%为两次,10%为3次。因为平时語言中不应用“体罚”一词,“打屁屁”就不但指打屁股了,它还包含打手心、拧手臂、揪耳朵这些,全是体罚的代称。为何要打孩子?父母们注重,打屁屁可做到改正或操纵孩子个人行为的目地,“改正”是对孩子应负的责任,要是“体罚”是在法律法规容许的范畴内。

体罚导致的孩子的叛逆个人行为,会在2年之后在一些层面主要表现出去。一般有六种状况:孩子会有时候或常常盗窃或说谎;对别人心态粗鲁或欠缺责任心;干了蠢事后欠缺信心;常常有毁灭性或暴力行为性生活,不听从院校的要求;与老师不可以交往和睦等。亲子

科学研究工作人员用趋势图来纪录2个值,即父母对孩子的体罚值和儿女受体罚后的暴力行为值。医生们发觉,2年之后,这两个值越来越愈来愈贴近,即体罚值越大,暴力行为值也越大。她们将之称之为“使用量关联”或“功效关联”。科学研究工作人员提议:降低乃至清除体罚,对孩子的快乐成长是极其有利的,另外也有益于减少社会发展的暴力行为水平。

自然,很多在童年时遭到过体罚的人,在长大以后并沒有变为虐待儿童的人,或变为低落烦闷的人。这就好像人要生病一样,在适度的“医治”或环境要素下,病患者会逃离病痛的威协。

与常常体罚孩子反过来,宝宝获得大量的相拥和抚摩,孩子长大以后便会做事不惊、从容淡定,并擅于调整自身。其中秘密为,相拥和抚摩会使孩子人的大脑中女性激素显著不一样,其結果是身体“压力生长激素”水准较低。澳大利亚麦克风吉尔高校的麦克尔·明尼博士研究生的一项研究表明,天性个人行为或亲子游个人行为,操纵着人的大脑特殊地区的特殊遗传基因的主题活动状况,它会危害到动物实验或人对压力的反映。在人们中,高质量的压力生长激素,会引起心血管并糖尿病并精神疾病等。明尼说,这种女性激素越高,与压力相关的病症就越非常容易发病。

亲子假如常常对孩子说:“我喜欢你!”“真开心,你是我的小宝贝!”等,及其常常相拥、抚摩和接吻孩子,会渐渐地给孩子以信心。孩子们长大以后终究要在填满压力的自然环境中存活,而从小就获得亲子游个人行为溫暖的人更能应对社会现状的压力,并防止这些与压力相关的病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