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万个为什么童话故事

2021-05-20 十万个为什么童话故事 为什么叫童话故事 为什么要做入学准备教育

为什么孩子放不开。

中国人在外国人的眼里始终是拘谨、刻板的,直到乔冠华1971年在联合国大会上的仰天长笑。中国的传统中过分崇尚名誉和成败,不知已经害了多少代人,即便是今天,中国人现在依然是实际上最容易放不开的民族。)

有一位张先生和自己的小孩到一个收藏家朋友那里做客,收藏家兴致勃勃地为他介绍自己收藏的珍品,尤为得意向张先生介绍了一件汝窑的瓷瓶,张先生听完他的来历和价值,自是赞叹不已。大人们的兴奋激起了小孩的好奇,张先生的儿子非要亲眼看看,可是左看右看,一不小心,瓷瓶“啪”的摔碎在地上。张先生脸色大变,就要发作。却被收藏家拦住。

收藏家说:“小心吓着孩子,如果让他感到打碎一个瓷瓶都这么可怕,他还敢做什么?这个瓷瓶的价值再高,要和一个孩子的个性相比,也是微不足道的。”

人类的智慧和能量是惊人的,但是大多数人所以烦恼和平庸,是因为他们自我困扰的能力更强。

在妨碍人类潜能发挥的诸多因素中,有一个臭名昭著的家伙叫做“放不开”。每当面对挑战、危险和不确定因素的时候,面对那些在我们心中高高在上的人的时候,面对那些重大的场合的时候,我们总是感到紧张、拘谨和不自信。人在放松的状态中,思维是开放而且活跃的,而在紧张中是封闭而僵化的,这常常让我们发挥时常,一场失败的演讲,很少是因为演讲者没有才能,更多的是紧张得找不到感觉。

谁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放不开,但是不少父母却在不经意间“帮”孩子形成了放不开的习惯,小时候见到老师的紧张和如今见到领导的紧张是一样的,小学时走进考场的紧张和后来面试时的紧张没有什么不同。

放不开的原因主要有二,其一太在乎别人怎么看,害怕自己的表现出乎别人期望会带来麻烦;其二太在乎事情的结果,害怕失败。两者都与中国的文化有关,中国人太看重名誉(名誉说到底就是别人的看法),舌头底下压死人;中国人向来以成败论英雄,胜者王侯败者寇,败军之将不言勇。其实我们应该告诉孩子,个性的完整大于荣誉,绝大多数情况下,真实地展现自己都是最高明的;对孩子的期望不应该都是具体的结果(如分数、名次),而应该是孩子是否真正的努力以及是否获得了成长,这样孩子的人生会有章可循而非唯唯诺诺。

只要孩子能关注当前的事情而不是外界环境和事情结果,他就不会感到紧张而放不开,只想着发挥自己,事情就简单了,这个时候,孩子最出色。据说,这就是“冠军心态”。

你是能放得开的人吗?

1、当让人欣喜的事或者让人感到重大压力的事出现时,通常辗转难眠。(是否)

2、通常宁愿自己吃点亏,也要让别人满意。(是否)

3、公众面前演讲时期望自己的发言早点结束,或者从未想过要当众演讲。(是否)

4、置身繁杂的环境时,很难适应,行为失序。(是否)

5、曾有过类似的经历:面对不容易亲近的师长时,很想礼貌的打招呼,可是话到嘴边却说不出来,事后后悔不已。(是否)

6、表达意见时,要打腹稿。(是否)

7、不得不承认自己是个完美主义者,经常会因为过分在乎细节而迟疑不决。(是否)

8、遇到突发事件时,会慌乱或者不知所措。(是否)ZJ09.cOM

9、幼时所受的家教很重视名誉,现在偶尔会为太在乎别人的看法而束手束脚。(是否)

10、对于意外的挫败,不能坦然面对,内心总有个声音:怎么会这样?这可怎么办?(是否)

11、在与人争吵或对峙时,别人的围观让自己无地自容。(是否)

12、想得到某些东西,一时不能够就会感到心中不舒服,十分难受。(是否)

13、如果有客人要来,你会刻意去等而不能安心做自己的事。(是否)

14、经常为和初识的人找不到话题而烦恼。(是否)

孟迁:劳动部高级育婴师资培训师中国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

延伸阅读

为什么孩子总说“不”


父母必须帮助孩子树立远大的理想,尽快自主自立。我们在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之前,一定要遵循其内心的发展规律。早期教育可以让孩子拥有生活的智慧,我们该如何正确的为宝宝进行早期教育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为什么孩子总说“不””,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出生后的第2年,看着渐渐能“健步如飞”的小宝宝,你总算是可以轻松地出口气了,宝宝长大了!先别忙着放松,也许忽然有一天你发现宝宝开始有主见了,他会说“不”了!而且经常是你说什么他都说“不”,别生气,实际上,这只是孩子表达独立意识的一个方式而已。

儿子刚满18个月的时候,开始进入这个总是把“不”挂在嘴边的日子。当我给他平时他最爱吃的香蕉时,他竟然会一把把香蕉扔到一边,嘴里嘟囔着:“不吃,就不吃”。到了该洗澡的时间,他更是一溜烟就跑了,同时尖叫着“不”。更叫人无法理解的是,他甚至在别人向他问好时也回应说“不好”。

我从不敢想象我那个可爱的小男孩有一天会变得如此叛逆,但就我了解,一个1岁多的孩子虽然嘴里说着“不”但实际上并不是在抵触什么,那是他们独特的表示自立的正常方式。专家说:“孩子在1岁左右,不论是大脑发育还是身体发育都有一个比较大的飞跃,孩子会意识到诸如‘我可以独立做事,我应该试一试’等概念,他在尝试他可以达到的极限,但所采取的方式并不存在任何恶意。”

事实上,1岁孩子说“不”时更多是带有玩耍的意味,而不是叛逆或脾气不好之类。在大笑着或微笑着对一切事情都说“不”的同时,让他们感觉到这个词本身的力量。这种反面行为也许不会恰恰发生在孩子刚满12个月的时候,但是在孩子进入第二年后,它可能会出现在这一年的任何时候,而且会持续几个月的时间。孩子做出的反叛举动实际上也是他们对正在形成的自我的认知。也许,他对你从衣橱中精心挑选出的所有的衣服都不置可否,但你要记住,他正在通过否定你的意见,肯定自己的喜好来学习怎样作出决定,怎样为自己考虑,他的反抗实际上是他觉得安全、信任的举动。专家说:“他得到的正是他探索自我世界所需要的精神上的支持。”

你要尝试了解孩子到底想说什么

对孩子的抵制情绪可以采取冷处理的方式,不要过于在意。有时候孩子有限的表达能力很可能就是他说“不”的导火索。很多情况下,当他无法准确表述自己的心情时,这个词出现的频率是最高的。尝试着了解他要表达的意思,然后替他说出来,并给出一定的选择性答案。假如他不让你替他剪指甲,你可以说:“你肯定是怕疼了,那咱们来先剪我的指甲,你会发现它一点都不会疼的。”

下面介绍其他几种可以正面引导孩子摆脱抵触情绪的方法:

1、提供有限的选择机会

要让一个刚学习走路的孩子慢慢地建立自信,给他自己做决定的机会非常重要。记住太多的选择只会让孩子无所适从。例如你的孩子拒绝在书桌上作涂色练习,这时你就可以给他提供两个选择方案:“我们可以在这里涂色,或者玩拼图游戏,你喜欢做哪一个呢?”

2、以身作则

众所周知1岁的孩子是最善于模仿的,而这个单词“不”又几乎是最容易吸引他们注意力的,所以,作为家长,你平时也要尽量避免说“不”,如果孩子很少听到你说“不”,他自己也就不会总是提起它了。首先,要提高家里的安全系数(对孩子而言),然后尽量多使用比较丰富的语言,比如“停”、“危险”以及“热”等,在表达反对的意愿时多使用正面的语言,比如可以用“我们坐下吧”来代替“不要站在高凳子上”等。

3、保持冷静

提高嗓门、恐吓或请求一般都很少能够改变孩子的意愿,让他从“不”变成“是”。实际上,愤怒的反应只会更加刺激孩子,将来甚至做出更偏激的行为。所以,要避免激化他的情绪。相反,我们可以采用分散注意力的方法,比如把他带到另一个房间,逗他开心,拥抱他,这样他就会忘记刚刚自己强烈反对的事情了。在与这个年龄段孩子的交往中,幽默的作用可是不可小觑的。如果孩子就是不要穿袜子,你可以假装袜子是一个娃娃,正在寻找它的伙伴——-脚趾呢。

4、坚定立场

如果你一定要孩子做某件他不情愿接受的事情,你应该向他作出解释,告诉他:“你应该戴上帽子,这样就不会被晒伤了。”然后明确告诉他戴与不戴的结果:“如果你戴帽子,我们就可以在公园里玩,如果你不戴,我们就只好回家了。”你可以给予警告,但必须说到做到,这样可以让孩子领悟到即使是试探也是有极限的。在孩子给予配合的时候,记得要夸奖他,你的鼓励和耐心对他的影响将是长远的。

分享1岁孩子的成长

喜欢“聚会”

即使才满1岁,孩子们就喜欢聚在一起玩耍了。每当他们看到其他小孩子的时候,就会用手指着他或高兴地尖叫。但是千万不要以为他们的聚会和大人的一样充满理性,这个年龄的孩子还不懂得怎样去分享,所以家长必须要准备足够的玩具,以便孩子们在发生争吵的时候分散他们的注意力。

同情心

在这个阶段,同情心开始萌芽。如果他受伤了,你可以给他安慰。你的安慰同时也会让你成为受益者,在你需要的时候,孩子也会给与相同的抚慰。马萨诸塞州18个月大的CavanCrowley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她的妈妈Lee说:“假如我表现出很悲伤的样子,Cavan就会给我一个拥抱,有时候,我故意作出类似的表情,就是想让她拥抱我一下。”

喜欢“反对”

在了解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情感的同时,孩子们也发现其他人的情感有时候和自己的是不一样的。实际上,这时候的孩子已经知道在好多问题上你不一定和他持有同样的观点,但是即使与你的观点冲突,他也不会觉得有什么不对。也许他的举动和观点有时会让你觉得非常不可理喻,但如果你把它当作是孩子的好奇心在作怪,你就比较容易容忍了。

编译/娜布琪

孩子为什么"不爱画画"


“我不爱画”

很少有孩子天生不喜欢画画的,那为什么有些孩子会变得不喜欢画画了呢?我觉得这里出问题的,往往是家长而不是孩子。孩子们最初的涂鸦很随意,随便涂涂抹抹、点点画画,就算完成了一幅“作品”,而且会很高兴地拿来给爸爸妈妈看。而父母们呢,却往往对这些“瞎画”的东西很不以为然,没有耐心、也没有能力去发现孩子“瞎画”中的兴趣点和潜藏的能力。“你画的都是些什么呀?乱糟糟的。”

“要画就好好画,别乱涂乱抹的。”

“他哪儿会画呀,不过瞎涂涂罢了。”

“都是他乱涂的东西,跟废纸一样,都扔了都扔了。”

这些话我们是不是都很熟悉?家长如果对孩子说的话和做的事情缺乏兴趣、缺乏理解,会在孩子的心灵上造成无法弥补的创伤。

有些不愿意等待的父母可能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失误。他们按捺不住地自己动手,迅速画出个太阳或者房子,要求孩子照着画。还有些父母为了吸引孩子,把家里挥洒得到处鲜艳卡通。

父母们这些“好心”,实际上可能适得其反,弄得孩子对自己本来很有兴趣的事情感到索然无味,甚至产生逆反心理。

有些碰巧被行家说是有发展潜力的孩子,家长却对他的“潜力”的实质毫不知情。孩子的天赋再高,也在父母的误区里变得黯然无光了。

旧的美术教育,使我们中的很多人觉得画得“好”就是画得“像”,似乎只对那些“跟真的似的”视觉艺术作品有兴趣。当孩子们的画比较抽象,因而显得不那么“像”的时候,我们就容易发急,开始批评孩子的画,斥责或者嘲笑孩子,看不到孩子的长处和闪光点。这对孩子的发展和自信心是很大的摧残。孩子的天赋和灵性渐渐地被消磨掉,孩子的兴趣渐渐地被抹杀,而家长还一无所知。

“我不会画”

成都一位3岁女孩的妈妈给我写信说:8年前,她的小侄儿只有5岁时,曾经与她有一段对话,让她刻骨铭心:

“维维,明天是你妈的生日,你妈属马的,你给你妈画匹马做生日礼物吧。”

“我不会画。”

“为什么?”

“老师没教过。”

这位妈妈当时就想,如果我有孩子,决不能重蹈覆辙!

可现在8年过去了,她发现她所在的地方,美术教学还是那么传统。

岂止是她所在的地方的美术教学有问题,在我们遍布全国的大大小小的城市里,幼儿园也好,中小学也好,这样的问题举不胜举,这样的教学现状使更多的家长陷入困惑。

“我不会教”

有位2岁多孩子的妈妈非常疑惑地说:到底我该如何帮助女儿?我实在是不知道。我小的时候对绘画不感兴趣,照着实物或书本,怎么也下不了笔。

还有位妈妈说:画画,我是最头痛的。小时候上画画课,经常被自己的画弄得灰心丧气。如今更是画不成画,毫无美感可言,指点孩子画画更加没有可能了。

这位妈妈为什么对画画课感到最头痛?是什么样的教育使她“经常被自己的画弄得灰心丧气”,认为自己毫无美感可言?为什么会这样呢?

这就是错误的美术教育的结果。我们曾经接受的艺术教育是个误区,它让我们把技法当作美术本身,把“画得像”当作美术好的标准。于是,如果我们不能对着一个东西画得很像,就觉得自己不会画;于是,我们看不懂那些抽象的艺术作品,也没法欣赏孩子们的涂鸦;我们不能像孩子们那样,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去感受,更不用提用画笔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了。到了我们的孩子这一代了,同样的问题还在继续。

家长表面上赞美着孩子的画,实际上却觉得孩子的画很乱、很难看。

有位妈妈惊喜地告诉我,她发现她的孩子特别喜欢梵高的画;可她也诚实地告诉我,对于梵高的作品,她除了觉得难看以外,实在没有什么别的感觉。

孩子不听话怎么办 孩子为什么不听话


好奇是入门的钥匙,兴趣是求知的开始。想要给宝宝的将来打好基础,有些家长会选择早期教育宝宝。早期教育可以让孩子拥有生活的智慧,那么早教对孩子都有什么样的影响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孩子不听话怎么办 孩子为什么不听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宝宝从2岁开始,爸爸妈妈可能就会发现孩子慢慢变得淘气了,有了自己的小主意。“不听话”的孩子真的成为了很多爸爸妈妈心中的一大烦恼。对于不听话的2岁孩子,爸爸妈妈讲道理,可能TA还听不太懂,但是又不能打骂孩子。那么,究竟孩子为什么不听话?孩子不听话怎么办呢?一、孩子为什么不听话

1.运动能力的发展

宝宝的身体活动能力逐渐成熟,异常渴望扩大自己的独立活动空间,因此不断地去独立尝试做新的事情。这时,很多妈妈对宝宝的行为会加以阻拦和限制,使宝宝产生不满情绪,自然就跟妈妈对着干了,所以“不听话”。

2.自我意识发展

宝宝两岁以后,自我意识开始发展,活动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有所提高,加上他开始意识到了“我”的力量,因而什么事都想参与,但这种表现往往与你的规范相抵触。如果你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到他身上,他就会反抗,进而产生挫折感,时间一长就变得越来越“不听话”。

3.好奇心得不到满足

宝宝好奇心强,对什么都要摸摸碰碰。如果你不理解这种好奇的探索心理,认为宝宝是在胡闹、调皮而限制他的行动,甚至训斥、打骂他,很容易引起宝宝不满,“不听话”就由此而生了。

二、孩子不听话怎么办

1.立规则

有时候孩子不听话,不愿与家长配合,是因为他不了解或忘记了行为的规则。再一次的提醒孩子,可以让孩子体会和了解,但要注意表情和声调,不要用喊叫的方式,要用坚定、温和的声调来对孩子说明或提出要求。这时我们家长要切记,在人多的地方讲话要小声点,这样既不会妨碍别人,也容易让孩子接受。如上街购物时,我们可以对孩子说:“我们今天上街是要给奶奶买礼物,其他东西一律不买”。家长在向孩子解释规则时,应该避免预先就认定孩子不听话。例如,“你要我说几百次,才会听话”。这会让孩子更加的任性和固执。

2.作榜样

年龄小的孩子虽然知道指令和规则,却很难决定该怎样做。当他不行动或不接受指令时,我们又以为孩子不听话。因此,在让孩子了解行动规则的同时,还要指点他(她)怎么做。例如,书如何摆、玩具怎么收、坐要怎么坐、话要怎么说等等。

3.严肃谈话

当孩子不听话时,成人用“责骂”或“处罚”来处理,常常很容易把主观的气愤、激动、疲倦、厌烦的情绪渗入行为的处理中,致使孩子的身体感到痛苦不适(体罚),心理产生恐惧,意志遭到压制,因此很难接受家长长篇大论的说教,反省自己不良的行为,更难以纠正孩子的不当行为了。

此时,如果我们家长与孩子进行“严肃的谈话”,就会让孩子心领神会。例如,先暂时停止他(她)的动作或行为,请他(她)到一个角落,好好的跟他(她)谈,可能会比大声责骂和处罚,更能启发孩子的良知,思考自己的不当行为。

4.耐心纠正

我们常常发现孩子不听话的原因,大多是由于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犯下一些不同类型的错误,长期下来,造成了孩子不良的行为。例如,一些父母认为孩子小,任性、胡闹、不听从吩咐是一种自然现象,长大就会变好或变听话,孩子的行为是累积的,长期下来就更加的不听话,甚至出现叛逆的情形。

孩子的行为是累积而来的,好的行为累积就变成好的习惯、好的道德,反之亦然。行为的养成和教育都是长期性的,所以不听话的行为也需要长时间的纠正与教育。孩子对人不礼貌或有其他不听话的行为,父母不能“充耳不闻”,要随时负起纠正的责任。如果我们缺乏这个耐心,实际上就是在姑息孩子更不礼貌、更不听话。

5.共同教育

孩子有很强的社会意识、荣誉感和自尊心。爸爸妈妈可以利用孩子在幼儿园或者小伙伴中,在意他人看法的心理,来纠正他(她)不好的行为。

教育:为什么不能打孩子


小巫,毕业于北京大学,美国Rutgers大学教育学硕士,国际母乳会哺乳辅导,两个孩子的妈妈,素食者。近年来大部分时间致力于儿童发展、家长心理及亲子关系的研究和咨询工作,著有《让孩子做主》、《给孩子自由》、《和孩子划清界限》等书。

我们都知道不能打孩子,可是很多时候父母在盛怒之下往往管不好自己的巴掌,把怒气释放在宝宝的小屁股上。让我们看看小巫怎样看待打孩子这件事,也许家长们会从中学会——我们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而不是用武力去控制小孩。

打孩子会对孩子造成什么伤害?

显而易见的是身体方面的伤痛,父母盛怒之下往往掌握不好分寸,非常容易给孩子带来生理方面的损伤,比如扇耳光造成鼻腔出血、牙齿脱落、听觉神经损伤,打屁股则会因皮下淤血而导致肾创伤,严重的会通过坐骨神经影响脊椎,造成脑干损伤。孩子非常娇嫩,用力推一把撞到什么硬物上,就很可能导致悲剧的发生。

更加严重的伤害则是心理方面的,打孩子伤害的不仅仅是孩子,也是孩子和父母之间的亲子关系。伤害了亲子关系,对于父母和孩子来说,都是后患无穷的。

首先,打孩子会给孩子带来极大的恐惧,而这恐惧的制造者又是自己最亲近的父母,这使得孩子丧失对父母的信任,继而丧失对整个环境和他人的信任,这是抑郁症的缘由之一。这种恐惧可能导致他们即便成年后也不敢跟任何人提出反对意见。这种心理阴影使得他们无法建立和维持健康良好的人际关系,也难以维护自己的各种权益。

其次,打孩子会在孩子心中产生极大的愤慨,如果得不到良好的心理辅导,这种愤慨会伴随他们一生,并且在每一个适当的关口都跳出来侵扰他们的生活。

这股怒火早晚会找到出口的,他们会通过其他方式来发泄愤怒。也许他们会在青春期的时候反抗父母(父母打不动他们了,他们也不需要依赖父母生存了),也许他们干脆把自己的生活弄得一团糟,以惩罚自己来惩罚父母。

尤其是女孩子,当父母不尊重她的身体时,她也会鄙视作践自己的身体。小时候挨打多,尤其是挨父亲打的女孩子,长大后很容易在性方面过于开放。在婚恋关系方面,她则容易找到脾气暴怒的配偶,甚至是暴力的、打老婆的男人,因为在她心目中,男人就是对女人施暴的。

“纠正”孩子是一种误解

实际上,孩子的很多“捣乱”行为,都是因为他有心理需求没有得到满足,甚至是因为父母行为的不当而引起的。只要耐心倾听孩子,找到行为背后隐藏的心理需求,并且恰当地满足这些需求,孩子就不会跟你捣乱了。被充分倾听和理解的孩子,感受到自己生命的尊严和价值,是不会把跟父母较劲当作一门武器来使用的。父母怎样尊重他,他也会同样尊重父母和他人。

另外,很多时候,父母看孩子的行为不顺眼,不一定是孩子真的做了错事,而是父母怀有不切实际的期待和要求,是孩子达不到的。父母跟孩子产生矛盾,往往不是孩子跟父母较劲,大部分时间是父母跟孩子较劲,一定要孩子服从自己,否则就感觉没有尊严。说不服就动手打,总之是要求孩子遵从成年人的意愿,而不是尊重孩子的生命,平等地与孩子沟通和交流。

其他教育方式不起作用时怎么办?

所谓教育方式不起“作用”,是因为成年人设立了不切实际的目标。不起作用的时候,成年人需要退一步想一想,我为什么如此执拗于这个目标?如果放弃的话,又会怎么样?这个时候,内心恐惧往往就会跳出来说话,一件小事无限扩大,成年人的想象展翅高飞,飞向遥远的未来——“他如果这样下去,今后可怎么得了!”云云。正视自己的内心恐惧,看看自己到底害怕什么?

如果我们放下内心的纠结,真正把自己交给孩子,仔细观察孩子,了解他们的需求,并运用我们的智慧去满足他们的需求,就不会出现剑拔弩张的场面了。

如果家中别的长辈或学校的老师打了孩子,家长应该如何处理?

如果家人打了孩子,要跟他们沟通,并争取让他们对孩子道歉。如果他们固执己见,父母则需要跟孩子交流,告诉孩子“某某打你是不对的”,同时告诉他这个亲人是爱他的。孩子如果很伤心和生气,则不要急于平息他的情绪,容许他发泄,在一旁认真地倾听,等待孩子自行平静下来。过两天再问问孩子,是否已经原谅了那个亲人。

如果这个亲人时常用武力来对待孩子,则需要把他与孩子暂时隔离开,以保护孩子不受伤害为第一要事。尔后再去解决与这个亲人沟通的问题,让对方知道,在这件事情上,你坚持原则,坚决不可以侵害孩子的身体。

如果学校的老师打了孩子,那决不可以忍气吞声。首先当然还是倾听孩子,让孩子倾诉情绪,你要安抚孩子,让孩子知道你是反对任何人以武力来对待他的。尔后则要与学校和老师沟通,告诉他们这是严重的错误,必须跟孩子道歉,而且保证今后不会再发生。如果老师不接受,则可以考虑给孩子换班。如果校方不配合,则可以考虑给孩子换学校。

孩子应该从父母这里确认:对任何侵犯我的暴力行为,我们的态度是“零容忍”。

十万个为什么童话故事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