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同还小,我不知道她将来会不会是个胆小的孩子。但我和老公在平时的教育中,比较重视培养孩子的坚强和勇敢。

有一次,同同在爷爷家玩。沙发和茶几之间的距离本身就很窄,还坐着两个大人。同同不小心摔倒了,头磕在了沙发的木质扶手上,并不是很重,只是磕了一下,没有受伤。同同爷爷非常夸张地站了起来,大喊了一声“哎哟”,原本没哭的同同看到爷爷的“关心”一下子就委屈地哭了出来,只哭了一分钟就停止,然后该干吗就干吗去了,徒留一脸无奈的爷爷尴尬地站在那儿。

爷爷的关心我们理解,但爷爷的表现我们非常反对。

同同每次摔跤了,磕到头了,我们都不会特别的关切,一般就是说一句:勇敢点儿,自己起来,没事儿,同同最坚强了。同同很快就会没事儿,有的时候甚至连眼泪都不流,继续她自己的游戏。

同同学走路时,有一次没站稳,脸磕在了茶几上,挺重的,好在茶几上贴着防撞条,要不一定会磕破流血的。那一次,同同真是磕疼了,哭得梨花带雨的。即便如此,我和老公也只是抱起了她,在确认没有磕破出血之后,说了句:同同勇敢,不哭。然后就用玩具来分散她的注意力,没过一会儿,同同就雨过天晴了。

有的孩子磕碰了,大人表现得特别夸张,大老远就冲过去,大喊大叫,甚至没等孩子哭,大人先心疼地哭了。这样做结果肯定是孩子哭大人叫,弄得鸡飞狗跳的,有什么用呢?孩子就会觉得,磕碰是一件特大特严重的事儿,是一件特值得向家长撒娇的事儿。

我们带着同同去奥林匹克公园的冰雪嘉年华,同同在雪地上走路,穿着靴子,靴筒太高,总摔跤。我和老公也不去扶她,让她自己起来继续走。不一会儿同同摔倒了就哭了起来,我们跑过去一看,是牙齿把嘴唇磕破了,流血了。这是同同第一次发生流血事件,说实话我心里挺慌的。

我和老公都没有大喊大叫继续吓唬孩子,老公抱起同同,我拿出了一张纸巾帮同同擦去血迹,我们一边处理一边用语言来安慰同同,柔声细语。很快,同同就停止了哭泣。同同不哭了以后,血还在流,我就悄悄给她擦去血,并没有表现出特别严重、特别着急、特别心疼的样子,虽然我心里觉得挺严重、挺着急、挺心疼的。

可能有人会说我们这对爹妈太冷漠。但我觉得,言语和动作表现出来的格外关心从某种程度上只会让孩子更恐惧,孩子会想:天啊,我妈妈怎么这么难过啊,我一定伤得很重……然后就会越琢磨越委屈,越想越伤心,越想越觉得自己好疼好疼啊,然后号啕大哭,没事也变有事了。其实真正的关心不只是在语言和行动上,是在心里。

孩子磕碰后,大人言语的鼓励和轻描淡写的态度,一方面会让孩子有勇气有力量去面对疼痛,一方面也会让他觉得这点儿小伤不算什么。一句“嗯,你是最坚强的宝宝”还会带给孩子无尽的满足感和自信,一箭双雕,何乐而不为呢。

人的一生会遇到多少坎坷,这个世界上没有一帆风顺的人。孩子从小就知道遇到困难要勇敢,受了伤要坚强,我想,会让他一生受益。

相关阅读

巧用情感对付孩子的哭闹


一般满周岁的孩子就开始表示“愤怒”了,而且往往以“哭闹”为手段,很多父母亲对此束手无策。更痛苦的是,这种“斗争”要一直延续到孩子长大以后。

换个角度看“愤怒”

家长多数只了解“愤怒”是一种负面情绪。但是,我认为幼儿的愤怒还有另一面积极的意义,它具有一定的自我肯定和自信的性质。这种愤怒一般是在幼儿的身体、心理受到限制时所产生的反应,它是孩子心理发展到一定阶段、自我意识萌发所产生的向外、有冲力的情绪。他在向父母和外界宣告:我已经是一个有独立个性的“社会人”了,别把我当你们的附属品,我有我的独立性。可惜的是,很多家长都无视孩子的这种心理成长,或采取粗暴的形式,或表现无可奈何的态度,来处理这件事。

“哭闹”有时是孩子的武器

我们经常看到这种场景:在超市买东西时,孩子想买一个玩具没得到满足,于是他就大哭大闹,甚至坐在地上不起来了。开始时,父母不予理会,等到哭声愈来愈大时,就会责备孩子。紧接着,周围越来越多的人投来目光,父母开始感到尴尬,于是就不得不顺从了孩子。于是孩子就在这种情况下懂得了一个“战胜”父母的“秘诀”——哭闹。下次,当他有要求时,他就会使出这个杀手锏,而父母则陷入一个恶性循环之中。这种以哭闹作为武器来“要挟”父母的“战争”就像阶梯似地逐步升级。这时,父母只有举手投降一件事可做了。

善用你手中的“情感武器”

要知道,当孩子用哭闹来提要求时,他会一面用手揉眼睛,一边还偷偷从指头缝里偷看你的反应呢。而且我们要知道:孩子天不怕、地不怕,就怕爸爸妈妈不爱他,这就是运用“情感武器”的有力依据。

方法1:冷处理法

刘艳工作很繁忙,她的女儿莲莲却因为一件小事对她大哭大闹。刘艳冷静一想,不能打孩子。她决定采取“冷处理”,不理睬孩子的哭闹,掉头就走。孩子见哭闹的对象都走了,就不哭了。等晚上下班回家,刘艳一反常态,既不问寒问暖,也不亲热,而是冷冷地对女儿说:“莲莲,吃饭吧,早点上床睡觉。”这时女儿感到惶惑了,感到不妙:妈妈不爱我了,平常妈妈不是这样的呀。

终于,孩子受不了这种冷淡的场面,开口说:“妈妈,别这样,我以后再不闹了。”这时,刘艳才改变态度,认真地对女儿说:“孩子,你大哭大闹,妈妈很生气。你只要不哭闹了,妈妈还是爱你的!”于是一切恢复了常态。这件事让莲莲知道:哭闹无用,这次无用,今后也无用。

方法2:低声批评孩子法

批评孩子是讲究技巧的。有的妈妈在情绪激动的时候,会以尖锐的声音厉斥大声哭闹的孩子。结果是,你愈是歇斯底里,孩子将以更大的哭闹作为回报。所以,责备孩子时要注意:声音和语调一定要比平常说话声低。这种方式意味着:你能够突破孩子哭闹的感性围墙。用这种不寻常的口吻,可让孩子感觉,这是一种不同寻常的决定。其次,低音调促使孩子集中精神、全神贯注,可以转移他的注意力、忘记自己的哭闹。另外,使用较低的声音似乎在强调没有第三者介入,只是我们母子之间的“私人声音”,拉近了与孩子的距离。这个方法建议家长不妨试试,效果一定不错。

孩子冷漠的心 由父母一手打造


当妈妈不小心摔倒在地上时,孩子不但不关心,还站在一边哈哈大笑;当妈妈生病躺在床上时,孩子却在抱怨妈妈没有带自己出去玩……种种冷漠让人心寒。为什么妈妈含辛茹苦为孩子付出了爱,却没有收到爱的回馈?

教会孩子感恩,也是父母“爱”的必经之路

当爸妈们付出了无尽的爱给孩子,收获的却是孩子的冷漠和自我时,每一位父母都会感到既吃惊又心寒:是谁让孩子变成这样的?

爱孩子是每一位父母的本能,为此,爸妈们愿倾尽所有,不求回报。然而,在父母所给予的无穷无尽的爱下,不少孩子把父母无微不至的爱看成天经地义,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体谅,更不知道感恩:爸妈们也许该自我反省一下了。要知道,爱的付出也有讲究,“不求回报”的爱也并非都是好的。从小学会爱别人,是孩子健康成长、适应社会的必修一课,而“爱”的前提是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因此,教会孩子感恩,也是父母“爱”的必经之路。

感恩进阶之路

第一步养成感恩的习惯

将感恩习惯的养成教育渗透于日常生活之中。让孩子从小就浸润在感恩的环境里,真心感受。父母要从自身做起,做好示范,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契机对孩子进行教育,如妈妈帮爸爸做事时,爸爸要大声地对妈妈说“谢谢。”妈妈接受爸爸的帮助,也要说一声:“谢谢,”爸爸送给孩子礼物时,要告诉他这件礼物是爸爸给你的,你要感谢爸爸;

这本书是哥哥姐姐送你的,你要谢谢哥哥姐姐。在这种氛围中,孩子耳濡目染,渐渐接受这种最基本的礼仪,也学会向父母道谢,将感恩内化于人格之中。

第二步利用各种节日

充分利用各种节日作为感恩教育的载体。如:春节时要教孩子热情接受爷爷、奶奶及其他亲属送给他的礼物,并表示感谢,不管价钱多少,回到家里都要求孩子妥善保管,学会珍惜别人的情意;

教师节,让孩子亲手制作贺卡送给老师,表达对老师的美好祝愿;

父亲节和母亲节,给爸爸妈妈说几句感谢的话语,不一定感谢爸爸妈妈给他们帮了多大的忙,而只需表达生活中感觉很幸福的一点一滴。

第三步让孩子学会给予

偶尔“示弱”,让孩子为父母做些事。比如假装拿不动衣服,让孩子帮忙拿一两件;

假装累了,请孩子倒杯水给爸妈喝……让孩子学会给予,懂得父母和别人的给予与帮助是一种“恩惠”,而不是理所当然或者欠他的。

让我们做父母的成为孩子爱的“银行”,而不是“自动柜员机”

从小就要培养孩子做一个感恩的好宝贝,平时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时时给孩子灌输这种爱的理念,让孩子也学会关心爱护他人,做一个有爱心的好宝贝。而每个人的生活都是有限的,不可能事事亲自参与,对于儿童来说,阅读一些生动有趣的小故事,可以让自己身临其境,从中得到启发。阅读实质上就构成了儿童对生活的参与性,构成他们经历上的丰富性。

比如,九月份的布奇成长绘本《爱的味道》告诉我们:爱是一种什么味道呢?

这天早上,布奇发现妈妈生病了,为了让妈妈尽快好起来,布奇不仅给妈妈拿药和湿毛巾,还给妈妈做了一个超级汉堡。当布奇在莫莫的帮助下将超级汉堡送到妈妈面前时,布奇妈妈边吃边幸福地说:“还有一种特殊的味道。这种味道是什么呢?”这时我的宝宝手指书本,奶声奶气地读:爱的味道。妈妈欣慰地笑了。布奇让妈妈懂得了如何把爱的种子播种在孩子的心里。给予爱比付出爱,会让人收获更多。

要想让孩子学会感恩,我们做父母的在孩子享受爱的同时要注意培养他们学会奉献。

让我们做父母的成为孩子爱的“银行”,而不是“自动柜员机”。存进多少,你才能取出多少,付出才有回报。父母的爱也是有限的,也是要回报的,让孩子懂得只有把爱源源不断地存进去,在自己最需要的时候才能取出。“自动柜员机”是不知道索要与回报的,孩子也就不会想到回报,这样的孩子能感恩吗?

让孩子懂得并感受爱,需要我们把爱溶入于生活。

早教:巧用压岁钱,教孩子理财


新春佳节时的孩子一直非常开心,爽快玩耍,大把的零食,并且压岁钱少则几百块更多就是上千元。许多 父母在为压岁钱犯愁:没收了压岁钱,怕孩子难过;让孩子自身管理方法压岁钱,又怕他(她)培养胡乱花钱的不良习惯。怎么教孩子理财?

多文化教育 勿攀比

北京师范大学幼儿心理权威专家A强调,给孩子压岁钱是我国的传统式。但怎样看待孩子的压岁钱反映的是亲子教育。实际上,孩子对压岁钱的来历并不清楚,只了解“恭喜发财,红包拿来”。有的孩子还会继续攀比谁接到的压岁钱多;有的孩子怎么教孩子理财?还觉得压岁钱是老人应当给的,是“自身赚来的”。因而,父母应告知孩子压岁钱是表述对孩子的一种爱,是老人的一份情意,不能用钱财的是多少来考量,因而不适合攀比。

多沟通交流 勿没收

孩子的压岁钱有的被父母没收,有些是自身解决。杨海燕强调,解决孩子的压岁钱并不是简易的钱给谁花的难题,只是让孩子具有恰当的价值观念和单独观念。怎么教孩子理财?假如孩子能单独应用钱,压岁钱就该让孩子自身解决,这对孩子的发展十分关键。假如父母把孩子的压岁钱没收,不许孩子学会独立操纵,非常容易给孩子导致投资理财的消沉心理状态,对孩子社会心理发展趋势也是不好的。

针对这些还不可以非常好地单独应用压岁钱的孩子,聪慧的作法是告知孩子由父母临时帮她们存放,另外教育 孩子怎么管理和整体规划一大笔钱,使孩子自小感受到財富累积的艰苦与有效收入支出的快乐。父母何不和孩子讨论一下压岁钱怎么花最更有意义,教给孩子恰当的投资理财意识,不必让压岁钱歪曲了孩子的心。

善心提醒

压岁钱要先消毒杀菌

怎么教孩子理财?数据调查报告,均值每一张RMB细菌很多数达118万只,在其中能发病的病菌包含橙黄色链球菌、大肠埃希菌、乙肝病毒等,这种都是威协孩子的身心健康。因而给孩子的压岁钱最好新币,或提早消毒杀菌。消毒杀菌最有效的方式是应用紫外线灭菌灯或放进太阳下曝晒。

宝宝吃手?试试“盗梦疗法”


再过一个月小鱼儿就4岁了,可是吃手指的习惯到现在都没戒掉,六个月的时候他开始吃大拇指,书上说这是正常现象,家长也没太在意,可现在吃手指的现象不但没有消失,还变本加厉,有事没事就把手放进嘴里,手指都起泡了,指甲变得特别软,都分了层。对玩具、玩游戏也不怎么感兴趣,在幼儿园里老师经常反映他参与活动不积极,在手指上涂白花油什么之类的都试过了,还专门买宝宝食指水都不管用,照吃不误。前段时间做智能测试,发育水平竟落后了8个月,医生说这跟他长期吸食手指,手缺乏锻炼有直接的关系,这可怎么办,真急人啊!

【诊断】:“吸手”成瘾是内心缺乏安全感的典型动作。

吮吸是每个婴儿一出生的本能,也是其赖以生存的首要条件,孩子之所以吸手指成瘾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内心缺乏安全感。由于安全感的缺失,孩子通过吸手指来提醒成人要注意关注他的心理需求了,他需要被关爱了,尤其是没有母乳喂养的婴儿中出现这种情况的几率更多。

而“吸手”成瘾不是一蹴而就,而是父母无意识长期培养的结果。一是父母在宝宝“口欲期”时,忽略了对“吃手”的重视和引导,时间一长成人的无意识将婴儿口欲期的行为培养成了习惯;二是强化误导的结果。如家长经常这样提醒孩子:不要吃手、不能吃手、吃手很脏。这种重复的语言提醒,反倒起了不断强化此行为的作用。

当孩子吸手指上瘾,说明他潜意识里已形成这种观点:我没有安全感,我是一个爱吃手指的孩子。因此,不管你在他的手指上涂抹任何难入口的东西,对于他而言都是可以克服的。当他不被人关注时,当他缺乏安全感、觉得无趣时,吸手指就成为了一种潜意识里产生的自我安慰的行为,就跟呼吸一样自然,不由自主、随时随地,所以,不管你涂的是辣椒水还是风油精,不管手指已经被吸开裂,还是起茧子,潜意识都可以轻而易举地战胜这些身体上的疼痛和难受!

【支招】:运用“浅睡聊法”跟宝宝的潜意识对话是纠正孩子不良习惯的最轻松、成本最低的方法。

“浅睡聊法”是指在一段时间内,在孩子入睡后10-15分钟,成人通过跟其潜意识所做的定向沟通,以达到从意识层面来纠正孩子平时不良习惯的心理暗示的方法。

心理学家在做过大量的试验后表明:人在催眠状态下,潜意识对所有指示和暗示都接受,哪怕是错误的暗示,而且一旦接受后就做出相应的反应。沿用“心理暗示”这种方法戒瘾,一般在十天就能有明显的改善,所以,需要的是家长的坚持。

因此,要注意两点:一、需持续15-30天,个别顽症如吸下嘴唇、闻毛巾角、摸或捏自己身上的某个特殊部位(痣、耳朵、脖子、肚脐等)则需30天以上。二、不能坚持就不要开始,无法持续就别拿孩子来打趣!这不是好玩的游戏,而是实实在在、每日成人必做的练习。任何一个方法的实施都需要通过一定的次数积累一定的量才能显现出效果。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把孩子需要纠正的行为以及期望其做出的正确行为写在纸条上,字数不超过30个;

2.开始坚持用聊天的方式对孩子的潜意识说话,包括鼓励、赞赏、引导和批评。如:“宝贝,手是用来玩游戏、捏豆豆、画画的,苹果、米饭是用来吃的,所以从明天开始,宝贝就会用手来跟妈妈玩游戏、拍手、用剪刀,妈妈希望宝贝有一双灵巧的小手,会用剪刀剪出大飞机来……”(这里最好用宝宝平时喜欢的物品来引导)

在孩子处于浅度睡眠状态时,跟他的潜意识沟通既是一个非常轻松又愉快的表达赞赏和鼓励的机会,也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引导和纠正其行为的方法,值得我们每个人去为孩子做,每天3分钟,为孩子的心灵大厦打下坚固的基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