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两三岁时,他们会对自己的性别产生好奇,想知道男孩和女孩到底“应该”是什么样子的。这时,父母该怎么做才好呢?

案例:玲玲今年2岁,平时胆子很小,尤其到了晚上,妈妈如果在她没有睡着前离开了她的房间或是关了灯,就会吓得大哭起来。妈妈总对她说,要学男孩那样勇敢点。

玲玲发现经常来她家玩的隔壁小哥哥,胆子确实比她大,但他没有小辫。玲玲便以为,只要自己把头发剪短了,就会成男孩,胆子自然就会大起来。一天,她天真地对妈妈说要剪掉自己的小辫,并且要把头发剪得跟那小哥哥一样,很短很短,自己就一定会勇敢的。妈妈听后真是哭笑不得。

性别差异:后天逐渐加大

专家们曾经一度认为,是男性和女性激素“构成”了大脑。但是通过对未出生的老鼠大脑进行的研究发现,在激素起作用之前,男性和女性基因在数量和类型上就存在差别。但那并不意味着男女之间的差别就此成为定数,加拿大有关研究发现,男孩生来就比女孩活跃,这是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以及其他社会因素也在不断地鼓励并加大这种差别。

提示:男孩的大脑要稍稍大于女孩,但女孩左右脑之间的联系却更为紧密。两种性别都能够有效地利用大脑的不同部分,这也就决定了他们存在不同的学习方式。女孩的语言能力、感官发展以及认知能力会发育得更快些,男孩发育稍晚,但在涉及某些视觉和空间感方面要超越女孩。

男孩女孩:各有模仿对象

通常,孩子都特别喜欢模仿自己的父母,这也有助于他们了解什么是男孩或者女孩应该做的。女孩可能会学妈妈,在她的玩具厨房里玩得不亦乐乎;而男孩通常更喜欢那些玩具枪、单双杠等,或是学父亲的说话语气和处事方式。他们喜欢别人称他们为“大男人”和“勇敢的小伙子”等。当然,在孩子幼小的时候,这两种性别角色的模仿,也可能会有交换。

提示:如果看到男孩正在穿妈妈的高跟鞋玩,不必感到惊讶。有时孩子只是在模仿一个大人,并不一定是特定的男人或女人。只要孩子喜欢,就不要干涉他玩什么玩具或是游戏。不然,就有可能抑制他们开发各种不同兴趣的热情。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自然会发现,自己真正喜欢的是什么样的衣服或爱做什么事情。

中性玩具:适合此时孩子

孩子在3岁前对自己性别的认识是模糊的,在他们心里,男孩和女孩的不同有些神秘,所以他们会产生好奇,此时他们更在乎按自己的喜好来选择玩具。如果父母借机对孩子进行性别教育,会有效地促进孩子性心理的正常发展。然而,只是按照传统男女的标准来要求孩子,会限制孩子的学习范围和途径,不但会增加孩子在选择上的麻烦,更有可能会限制了孩子的潜能,以及探索他全面性格特质的机会。

提示:让孩子慢慢了解性别角色,给他提供一些中性的玩具,让他们回到最自然本色的一面。父母可以在旁好好地观察和欣赏孩子所表现的特质和能力,并提供他需要的支持和空间,不要因为是男孩或是女孩而有所差别。

男孩女孩的不同点

男孩注意某一物体的时间比女孩短,但态度更为积极。

男孩的听力一只耳朵好,女孩则是两侧俱佳。

男孩空间结构能力强。男孩比女孩更熟练组合搭建块状物品。

男孩处理视觉问题常用左眼。

男孩的数字能力比女孩好,开口说话时间要比女孩晚。

女孩能更准确地读懂别人脸上的表情。

女孩对痛觉更敏感,也更喜欢长时间身体接触。

女孩颞叶上的神经链接比男孩更强,使她们有更大的记忆储存量和更好的听力。

女孩比同龄男孩更成熟。

入学准备扩展阅读

家长巧妙应对犯错宝宝的方法


几乎每个宝宝都会犯错,当孩子做了错事,你的处理方式是否得当?不管是严厉训斥还是一味纵容,都不够科学。父母要尽己所能让宝宝心服口服地改正错误,千万不能再错上加错!

下面的这些情景都是经常出现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希望我们的正确建议指导家长巧妙应对孩子的错误,帮助孩子克服不良行为。

情景一

平时在家里,小宇对于妈妈的指令从不放心上,每次都和没有听到一样。比如,妈妈说:“小宇把电视小点声。”说上三次,甚至四次,他仍然像没听见一样。

严厉型父母可能这样做:

你再不小点声,我就把电视给你闭了,以后再也不让你看。

纵容型父母可能这样做:

不愿意调就算了吧,你愿意多大声音就多大声音。

园长李曼丽建议:

不要在房子的另一侧跟孩子说话,走到她面前,告诉他该做什么。谈话时,让他看着你,并且回答:“好的,妈妈。”轻抚他的肩膀,呼唤他的名字。如果他不听话的话,告诉他后果是什么。

如果多次提醒宝宝“一个动画片也不让看了”或“两天不能出去玩”,那么妈妈们应努力做到不让步,否则小家伙会继续这种坏习惯的。

情景二

领着仔仔去逛超市,他会不断地往购物篮里放零食,妈妈要是不同意他就会坐在地上不起来。

严厉型父母可能这样做:

要什么要啊!零食对身体不好,你再闹,我就把你扔在超市里。

纵容型父母可能这样做:

好的宝贝,喜欢吃就多买,不过下次可不能在地上打滚啊!

早期教育中心主任宋杰建议:

家长遇到这种情景要采取以下两种方式:一、可以合理教育。告诉宝宝,妈妈今天只带了买一样小食品的钱,你可以挑选一个你最喜欢的;二、可以把宝宝的注意力进行转移,让他参与到你的购物当中。

情景三

多多是个性急的宝宝,每次不论妈妈在做什么,他都会毫不犹豫地打断妈妈的思路。

严厉型父母可能这样做:

不听宝宝说话,并大声告诉宝宝:“你不要打断我的思路,再打断我就再不和你说话了。”

纵容型父母可能这样做:

会放下手中的事,仔细听宝宝说话。

园长李曼丽建议:

你的孩子也许迫不及待地想要告诉你什么或问你某些问题,但是如果纵容他打断你的谈话,不利于教会孩子为他人着想,更不会让他学会在你忙碌的时候如何自己打发时光。

如果不对宝宝的这种行为加以纠正他会认为自己有权吸引别人的注意,并不能忍受任何挫败。下一次在你忙之前,告诉孩子他要保持安静、不能打扰你。给他安排点活动或者让他玩一个他平时没玩过的玩具。

如果在你谈话时,他缠着你,你可以指指椅子让他安静地坐在那,耐心等你谈完,之后告诉他干扰别人并不会得到他想要的。

情景四

依依是个好动的孩子,对家里的电源插座很感兴趣,只要大人一不留神,她就会用手去摆弄电源插座。

严厉型父母可能这样做:

电源插座不能随便动,再动妈妈就打你了。

纵容型父母可能这样做:

孩子,这个东西有电会电到人,你要实在喜欢,妈妈就把电源关了,你再玩。

园长傅剑英建议:

孩子到了动作敏感期的时候,是孩子培养细微能力的关键时期,所以父母一定要引导好孩子。

严厉父母的做法不但不能制止孩子停止玩电源插座,还会更加引起孩子的叛逆心,不让玩偏要玩。

正确的做法:让孩子明白什么是电,家长可以让孩子亲自操作。比如,电源插上了,电视就亮了,电源断了,电视就黑了。父母可以让孩子找插座随便玩,不过要严格看着孩子,安全要保证。如果孩子这次玩上了半个小时,那么她以后就不再对这种东西好奇了。

情景五

凡凡就是喜欢吃肯德基、麦当劳等快餐食品。已经连着吃了三天,可还是吵着妈妈去买。

严厉型父母可能这样做:

不给吃了,快餐吃多了对身体不好,你要是再闹,我连看也不让你看这种东西了。

纵容型父母可能这样做:

妈妈今天一定给你买,不要闹了。

园长傅剑英建议:

遇到这种情景,父母应该采取二选一的法则。在遇到宝宝无理要求的时候,父母一定要与孩子讲条件,告诉孩子,我们要做个约定,那就是在这一个月内只能吃两次快餐,要不然我们的身体就没有营养了。只要父母能坚持住第一次的约定,就会帮助孩子养成好的习惯。

以上情景中严厉父母的做法显然带有威胁的成分。

其实,无论对几岁的宝宝,你的这种做法都起不到任何作用。原因在于这样的威胁本身构不成任何威胁,潜意识中或者他们认为“妈妈不可能不让我看电视”、“妈妈不可能把我扔在超市”。

纵容父母的做法显然带有溺爱成分,宝宝会认为“只要我一哭一闹,妈妈、爸爸就会答应我所有要求”,这种纵容的行为,可能会让宝宝变得目中无人并极有控制欲。

如何应对孩子的性别好奇心(圣诞节教育专题)


前言:幼儿时期模仿是小孩子的最大爱好,许多的小朋友常常爱模仿别人的动作或是穿眘等等,尤其是对异性的模仿,有的时候往往让父母不知道应该怎么做,以下就让我们来具体的看下吧!

案例:玲玲今年2岁,平时胆子很小,尤其到了晚上,妈妈如果在她没有睡着前离开了她的房间或是关了灯,就会吓得大哭起来。妈妈总对她说,要学男孩那样勇敢点。

玲玲发现经常来她家玩的隔壁小哥哥,胆子确实比她大,但他没有小辫。玲玲便以为,只要自己把头发剪短了,就会成男孩,胆子自然就会大起来。一天,她天真地对妈妈说要剪掉自己的小辫,并且要把头发剪得跟那小哥哥一样,很短很短,自己就一定会勇敢的。妈妈听后真是哭笑不得。

性别差异:后天逐渐加大

专家们曾经一度认为,是男性和女性激素“构成”了大脑。但是通过对未出生的老鼠大脑进行的研究发现,在激素起作用之前,男性和女性基因在数量和类型上就存在差别。但那并不意味着男女之间的差别就此成为定数,加拿大有关研究发现,男孩生来就比女孩活跃,这是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以及其他社会因素也在不断地鼓励并加大这种差别。

提示:男孩的大脑要稍稍大于女孩,但女孩左右脑之间的联系却更为紧密。两种性别都能够有效地利用大脑的不同部分,这也就决定了他们存在不同的学习方式。女孩的语言能力、感官发展以及认知能力会发育得更快些,男孩发育稍晚,但在涉及某些视觉和空间感方面要超越女孩。亲子网

男孩女孩:各有模仿对象

通常,孩子都特别喜欢模仿自己的父母,这也有助于他们了解什么是男孩或者女孩应该做的。女孩可能会学妈妈,在她的玩具厨房里玩得不亦乐乎;而男孩通常更喜欢那些玩具枪、单双杠等,或是学父亲的说话语气和处事方式。他们喜欢别人称他们为“大男人”和“勇敢的小伙子”等。当然,在孩子幼小的时候,这两种性别角色的模仿,也可能会有交换。

提示:如果看到男孩正在穿妈妈的高跟鞋玩,不必感到惊讶。有时孩子只是在模仿一个大人,并不一定是特定的男人或女人。只要孩子喜欢,就不要干涉他玩什么玩具或是游戏。不然,就有可能抑制他们开发各种不同兴趣的热情。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自然会发现,自己真正喜欢的是什么样的衣服或爱做什么事情。

中性玩具:适合此时孩子

孩子在3岁前对自己性别的认识是模糊的,在他们心里,男孩和女孩的不同有些神秘,所以他们会产生好奇,此时他们更在乎按自己的喜好来选择玩具。如果父母借机对孩子进行性别教育,会有效地促进孩子性心理的正常发展。然而,只是按照传统男女的标准来要求孩子,会限制孩子的学习范围和途径,不但会增加孩子在选择上的麻烦,更有可能会限制了孩子的潜能,以及探索他全面性格特质的机会。

提示:让孩子慢慢了解性别角色,给他提供一些中性的玩具,让他们回到最自然本色的一面。父母可以在旁好好地观察和欣赏孩子所表现的特质和能力,并提供他需要的支持和空间,不要因为是男孩或是女孩而有所差别。亲子教育

本网站小编总结:一般宝宝两三岁的时候,就会对自己的性别产生好奇的心理,做为家长要让孩子正确的认识到自己的性别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希望以上的文章可以使家长们明白!

应对任性孩子的几大妙方


小孩子爱任性是很正常的事情,最重要的就是家长们应该持一种什么样的孩子去教育,以下就让我们来结合一个小实例,详细的了解下应对任性孩子的几大妙方吧!效果很不错的噢!

一位家长告诉我:“我的孩子耍起性子来,我们真拿他没办法。不管什么事,只要不答应就大哭大闹,甚至躺在地上不起来。越是人多,越是不听话。”像这样任性的孩子,早教网对家长朋友们提出几条建议:

明确告诉孩子该怎么做父母可运用像“太晚了,你不能再看动画片了”、“回到家你必须先完成家庭作业再去玩”这样表示明确意思的语言,而不是像“宝贝,要不然咱们去睡觉”、“你是不是应该先写会儿家庭作业了”等让孩子选择的话。

转移注意力当孩子哭闹着非买一件玩具时,我们可以说:“宝贝,快跟妈妈去看看那边有什么好玩的?”他可能愉快地就答应了,然后一边聊天,一边回家。

冷处理当孩子利用哭闹来发泄不满情绪时,我们可以置之不理,装作若无其事该干什么还干什么。孩子闹了一会儿后,看见没人搭理他,慢慢地也就没劲儿了。

适当惩罚如果孩子因为饭菜不合胃口耍性子不吃饭,我们大可让他饿上一顿,那他下顿保证吃得又快又好。有时怎么劝说也不行的话,家长还可以打几下屁股或手心,但一定要注意分寸。早期教育

对任性孩子的教育要持之以恒,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本网站小编总结:对于任性的小宝宝,家长越是退让,就越加的增强了宝宝任性的气焰,所以对于这类的宝宝,家长们一定要采服正确的方法,帮助孩子改掉任性的小脾气!

孩子犯错,家长巧妙应对!


对付孩子不是只有批评,这个爸爸妈妈都了解了,如今的孩子教育都开始转向“鼓励加油”教育,不是“批评指责”教育,然而太多的鼓励让孩子松懈,让孩子满足,适当的给孩子批评指责,让孩子明白什么是对错至关重要。

技巧:

一是沉默

孩子一旦做错了事,总担心父母会责备他,如果正如他所想的,孩子反而会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对批评和自己所犯过错也就不以为然了;相反,如果父母保持沉默,孩子的心理反而会紧张,会感到“不自在”,亲子早教,进而反省自己的错误。

二是低声

家长应以低于平常说话的声音批评孩子,“低而有力”的声音,会引起孩子的注意,也容易使孩子注意倾听你说的话,这种低声的“冷处理”,往往比大声训斥的效果要好。

三是暗示

孩子犯有过失,如果家长能心平气和地启发孩子,不直接批评他的过失,孩子会很快明白家长的用意,愿意接受家长的批评和教育,而且这样做也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

四是换个立场

当孩子惹了麻烦遭到父母的责骂时,往往会把责任推到他人身上,以逃避父母的责骂。此时最有效的方法,是当孩子强辩是别人的过错、跟自己没关系时,就回敬他一句,“如果你是那个人,你会怎么解释”这就会使孩子思考:如果自己是别人,该说些什么会使大部分孩子发现自己也有过错,并会促使他反省自己把所有责任嫁祸他人的错误。

五是适时适度

幼儿的时间观念比较差,昨天发生的事,仿佛已经过了好些天了,加上孩子天性好玩,刚犯的错误转眼就忘了。因此,家长批评孩子要趁热打铁,不能拖拉,否则就起不到应有的教育作用。

技巧:

一、批评孩子要给孩子申诉的机会

导致孩子犯错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有孩子主观方面的失误,但也有可能是不以孩子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原因造成的。从主观方面来说,有可能是有意为之,也有可能是无心所致;有可能是态度问题,也可能是能力不足等等。

所以,当孩子犯错后,不要剥夺孩子说话的权利,要给孩子一个申诉的机会,让孩子把自己想说的话和盘托出,这样家长会对孩子所犯的错误有一个更全面、更清楚的认识,对孩子的批评会更有针对性,也让孩子能心悦诚服地接受自己的批评。

二、批评孩子要注意时间和场合

批评孩子尽量不要在以下时间:清晨、吃饭时、睡觉前。

在清晨批评孩子,可能会破坏孩子一天的好心情;吃饭时批评孩子,会影响孩子的食欲,长此以往会对孩子的身体健康不利;睡觉前批评孩子,会影响孩子的睡眠,不利于孩子的身体发育。

批评孩子不应在下列场合:公共场所、当着孩子同学朋友的面、当着众多亲朋的面。

孩子的自尊心往往很强,在公开场合批评孩子,会让孩子感觉很没面子,会打击孩子的自信心,还可能会让孩子对父母心怀不满甚至心生怨恨,会影响父母同孩子之间的感情。

三、批评孩子之前要让自己冷静下来

孩子犯了错,特别是犯了比较大的错或者屡错屡犯时,做家长的难免心烦意乱,情绪波动会比较大,很可能会在一时冲动之下对孩子说出不该说的话,或者做出不该做出的举动,这都可能会对自己和孩子产生极为不良的影响。

因此,不管孩子犯了什么样的错误,在批评孩子之前,家长一定要强迫自己冷静下来。只有冷静,才能对孩子所犯错误有一个客观公正的评判,才能有利于问题的解决,才能帮助孩子找出犯错的原因和改正错误的方法。

四、父母在批评孩子方面要形成“统一战线”

中国有句古话叫“严父慈母”,很多家庭至今还沿袭着这一传统,父亲和母亲,在教育孩子方面,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其实这对孩子的成长是不利的。因为如果这样,当孩子犯错后,他们所想的不是如何去认识和改正错误,而是积极去寻求一种庇护,寻求精神的“避难所”,他们甚至可能因此变得肆无忌惮,为所欲为。

所以,当孩子犯错后,父母一定要旗帜鲜明,保持高度一致,形成“统一战线”,共同努力,让孩子能正视自己所犯的错误并努力去改正自己的错误。

五、批评孩子之前可先进行自我批评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所犯错误,父母或多或少都会有一定的责任。在批评孩子之前,如果父母能先来一番自我批评,如:这事也不全怪你,妈妈也有责任;只怪爸爸平时工作太忙,对你不够关心等等,会让家长和孩子的心理距离一下子拉得很近,会让孩子更乐意接受父母的批评,还可以培养孩子勇于承担责任、勇于自我批评的良好品质,一举多得,我们作父母的,又何乐而不为呢?

六、批评孩子之后要给孩子心理上一定的安慰

孩子犯错后,情绪往往会比较低落,心情往往也会受到影响,父母在批评孩子后,应及时给孩子一些心理上的安慰,以从语言上来安慰孩子,比如说些“没关系,知道错了改正就行”、“我知道你是个聪明的孩子,自己会知道怎么做”、“爸爸妈妈也有犯错的时候,重新再来”之类的话;也可以从行动上安慰孩子,比如,握握他们的手,拍拍他们的肩,或给他们一个微笑,一个拥抱等等,这样就会让孩子感到,虽然他们犯了错,但家长还是爱他们的,也还是信任他们的,他们会对家长充满感激,也会对自己充满自信。

如何应对孩子有关性的好奇


如何应对孩子有关性的好奇

早晨,妈妈在叠被子,爸爸穿着短裤找衣服。就在这时,4岁的女儿推开了卧室的门——

“爸爸,你那里怎么鼓鼓的?”

1.“你先出去,不叫你就不要进来——说过多少次了,进房间要敲门。”

2.“因为,爸爸那里藏着一只小老鼠……”

“小老鼠?”

“我要小老鼠,我要小老鼠……”

3.妈妈抱住女儿,在她额头上亲了一下。爸爸趁机穿好裤子。

“爸爸是男人,你和妈妈是女人。男人和女人是不同的。宝宝想想看,男人和女人还有什么区别?”

“嗯,女人的头发长、男人的头发短……”

评析:

生活中难免遇到这种尴尬的场景。

场景一中的妈妈,情急之下,把孩子推出门外,虽然在阻挡住孩子的目光之余,教导了孩子的礼节常识,但却没有消除孩子的好奇心,反使之更为强烈,而且,易使他产生这样的感觉:我是爸爸妈妈之外的人,我并不重要。甚至产生失落的感觉。场景二中的妈妈,谈笑间告诉了孩子一个“歪理”,这种引导将会让孩子对性及性别产生畸意。在这种尴尬的场景中,家长的表现极为重要,是亲切、随和还是紧张、惊慌,是视性为自然还是洪水猛兽,都会在孩子心中打下一个烙印。场景三中,家长的做法值得提倡。妈妈自然地抱住孩子,爸爸趁机“遮羞”,平静地告诉孩子,那是男人与女人的区别,并自然地引导孩子进入自我认知的学习当中。

对于4岁的孩子,也许告诉她什么是生殖器官,而男女的生殖器官有何不同,可能略显早了些。因此这个时候,我们家长需要做的,只是平静地告诉孩子:男性、女性不同,但无论你是男是女,都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

与孩子巧妙谈性的方法


某儿童剧团演出,结果高朋满座,但也出现怨声连连。有些激动地父母甚至投书报社,指责该剧充满且陋地性暗示,根本不适合孩子观赏。

我无缘欣赏该剧,自然没有理由妄做评论,但这样激动,却让我联想起久蛰于父母心中地禁忌——性。

也许该剧真地具有浓浓地“性暗示”,但以心理及幼教地观点而言,这无疑也是壹种教育,壹种企图告诉孩子什么为“性”地想法。

好几年前,我辗转听到两则笑话:

孩子问:“我从哪里来?”

父亲心想,这怎么得,这么小就有性问题,于是神色诡异地回答他;“长大之后,你就知道。”

孩子听完之后、非常不解地告诉父亲:“为什么要等长大之后呢?人家小明很早就知道他是从台南来地。 另外壹个笑话是这样子地:

孩子问:“我是怎么生出来地?”

妈妈壹听这个问题,马上有点不自在,然后轻声地说:“因为爸爸送妈妈壹颗QQ糖、所以就生你。”孩子也记住这样地答案。

过不久,妈妈地朋友生小宝贝,孩子跟着—起去探望,当看到小娃娃之后,这个小孩马上回头问妈妈:“叔叔是不是也送壹颗QQ糖给阿姨吃呢?”

这就是我们典型地性教育方法。

这也难怪,我们地孩子会跑去药房买“卫生巾”,为地是要治疗脚伤,因为广告说卫生巾是壹种戴之后轻松又自在地东西。我们地青少年,70%地性知识来自于不良地图书、杂志、电影及录像带。

曾有许多父母告诉我:其实他并不希望自己地孩子如此不解“性”事,只是自己所知也不多。这是个问题,意味着你必须看点书。

近年来亲职教育地书籍广受重视,但却少有“性教育”地著作,翻译作品地水准亦参差不齐。性教育并非只是狭隘地性行为,它还包括认识两性地差异、生育、男女恋情、性爱关系、与异性相处之道以及身体地发育等,亦即性教育是壹种生活教育及人格教育。也许迄今为止,你对孩子偷偷翻阅色情刊物,仍会严加责骂;对于孩子地粗言秽语,依旧动怒不已;当孩子问你生育地问题时,仍然习惯编个故事欺瞒他。

对于这样地父母,严格来说,本无所谓对错,但绝对有必要纠正。首先应该接受孩子地“性好奇”,亦即明白孩子对性地好奇,与他对鼻子、电脑、机器人地好奇并无两样。责备与惩罚都于事无补,相反地,只会徒增孩子地罪恶感与叛逆性而已。友善地引导与比喻,才是上策。

其次,务必做到“坦然表达”,不要谈及性问题便露出壹脸地尴尬与不悦,甚至把“性”当成污秽不堪地东西来处理。坦然开放地与孩子们沟通,会鼓励他们把对性地忧郁自然地向父母倾诉并互相讨论。

除此之外,父母还必须做到“以身作则”,亦即视性为正常生活地壹部分。如此做孩子地榜样,孩子才会心悦诚服。

曾有壹项研究调查报告指出,大部分地父母都有心做好孩子地“性老师”,但在他们地经验法则中,却壹直无法归纳出壹套很好地教育方法。对于这类地担心,我想提出壹套有效地性教育教导法。在此套法则中,包括五个要点:

1、有问必答;

2、利用适当时机;

3、个别辅导;

4、采用学名;

5、善用教材。

但愿在这样地“充电”下,父母们都能成为孩子合格地性老师。

如何巧妙应对孩子的性问题


“孩子会对性产生兴趣吗?”提起这个话题,很多家长都会持怀疑态度。但事实上,孩子的性萌动从两岁半就开始了。

郑州市福斯特心理咨询公司的心理咨询师彭熠告诉记者,家长不要回避、打击孩子对性的好奇心,要巧妙应对孩子的性问题及性表现。

问题:三岁半孩子“我是从哪儿来的?”

羞于谈性,搪塞过去:“你是妈妈从河边捡回来的。”“你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

用轻松简单的话告诉孩子:“爸爸给妈妈一颗种子,种子在妈妈肚子里长大,生出来就是你了。”

专家点评:事实上,三岁半的孩子,并没有完全的性意识,只是问一些简单的问题。这时,家长就可以尝试对孩子进行一些性教育,未必要讲得特别清楚。但切忌给孩子灌输类似“捡来”或者“石头缝”这类不科学的知识。

问题:四岁半孩子“为什么我没有‘小鸡鸡’?为什么我蹲着尿?”

粗暴地回答:“乱问什么,女孩儿就是要蹲着尿尿,这是规定。”

聪明的家长可以趁洗澡、游泳换衣服,或者上厕所的时候,很自然地让孩子认识个体的器官,跟孩子说明男女身体的不同。

专家点评:孩子进入幼儿园之后,开始逐步认识到男女性别的不同。他们渴望通过自己的观察与理解来认识这些。此时,家长要注意给孩子普及性别知识,告诉他男孩儿与女孩儿的区别、男孩或女孩的私处都不可以被其他人触碰。

切忌把男孩儿当女孩儿养,把女孩儿当男孩儿养,这样不仅会让孩子混淆性别,甚至有可能会在未来导致孩子同性恋倾向。

现象:五岁半小男孩掀小女孩裙子

一顿呵斥:“你怎么能这样呢?这是流氓行为,你知道吗?”

家长进行必要的引导,告诉他们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

专家点评:对于性的探索,是每个孩子发育中的正常反应,也可以把这种探索称为“性游戏”。孩子的“性游戏”大致可以分为“侵犯式”和“友爱式”。男孩子掀女孩子裙子或者跑上去亲一口属于“侵犯式”。孩子们玩“过家家”、“结婚”的游戏是“友爱式”。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幼儿期满足孩子对异性身体的好奇心,有利于他们今后性心理的发展。

现象:五岁男孩总玩“小鸡鸡”

大声怒斥孩子:“这是干什么呢?快把手拿开。”

告诉孩子性器官与身体的其他器官一样,都是人体的重要器官。借助科普图片如细菌、病毒的图片,使孩子逐渐明白玩生殖器是不健康、不卫生的。

专家点评:如果孩子玩生殖器已经影响到日常活动,家长就要引导孩子。但绝对不要大声怒斥,这样要么让孩子觉得更神秘,激发他们的好奇心;要么会让他们觉得性是罪恶的、耻辱的,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发育。

另外,彭老师提醒家长,虽然孩子的性教育仍然是一个陌生而敏感的话题,但研究表明,对于孩子的性教育应该越早越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