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子爱任性是很正常的事情,最重要的就是家长们应该持一种什么样的孩子去教育,以下就让我们来结合一个小实例,详细的了解下应对任性孩子的几大妙方吧!效果很不错的噢!

一位家长告诉我:“我的孩子耍起性子来,我们真拿他没办法。不管什么事,只要不答应就大哭大闹,甚至躺在地上不起来。越是人多,越是不听话。”像这样任性的孩子,早教网对家长朋友们提出几条建议:

明确告诉孩子该怎么做父母可运用像“太晚了,你不能再看动画片了”、“回到家你必须先完成家庭作业再去玩”这样表示明确意思的语言,而不是像“宝贝,要不然咱们去睡觉”、“你是不是应该先写会儿家庭作业了”等让孩子选择的话。

转移注意力当孩子哭闹着非买一件玩具时,我们可以说:“宝贝,快跟妈妈去看看那边有什么好玩的?”他可能愉快地就答应了,然后一边聊天,一边回家。

冷处理当孩子利用哭闹来发泄不满情绪时,我们可以置之不理,装作若无其事该干什么还干什么。孩子闹了一会儿后,看见没人搭理他,慢慢地也就没劲儿了。

适当惩罚如果孩子因为饭菜不合胃口耍性子不吃饭,我们大可让他饿上一顿,那他下顿保证吃得又快又好。有时怎么劝说也不行的话,家长还可以打几下屁股或手心,但一定要注意分寸。早期教育

对任性孩子的教育要持之以恒,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本网站小编总结:对于任性的小宝宝,家长越是退让,就越加的增强了宝宝任性的气焰,所以对于这类的宝宝,家长们一定要采服正确的方法,帮助孩子改掉任性的小脾气!

延伸阅读

应对缠人宝宝的几大攻略


友:我女儿现在一岁8个月,以前一直是姥姥帮我带,每天我上班之前由姥姥带着先出去玩,或者在她睡醒之前我就躲到别的屋子里,女儿看不见我也就不找了。

最近两周换了爷爷、奶奶帮着带,一是天气冷了不方便一大早就带她出门,二是她越来越醒的早,一睁眼就“妈妈、妈妈”的叫,而且始终让我抱着,甚至一听见爷爷、奶奶的说话声就要哭,看见我穿外套就哭的更厉害。其实爷爷、奶奶对她非常好,我上班以后她就可以和他们玩了,也不哭了。可是每天早晨去上班成了我最大的苦恼,我该怎么办?平时在家给女儿讲道理,告诉她“妈妈上班是去挣钱,好给宝宝买好吃的”,可她一听说“上班”就要哭。快帮帮我!

茅于燕:孩子缠着妈妈的现象很普遍,尤其是两岁以内的孩子就更多了。当然,每个孩子缠着妈妈的原因不尽相同,但主要都是亲子关系非常亲密所致。

针对你孩子的情况,我想提这么几点建议:

首先,思想不要紧张,不要在出门前躲闪,否则孩子会更紧张,更怕你“不见了”,而当她看到你时,就会更盯住你,不让你离开她。著名的育儿专家内藤寿士朗博士曾经说过亲子是相通的,母亲紧张,孩子也紧张。

其次,你的孩子还小,才一岁八个月,这个年龄段的儿童是容易产生不安的时期。为了逃避或“解脱”这种不安,她就老想紧紧跟在母亲的身边。作为母亲,要“体谅”孩子这种心理,抱着宽容的心情去满足孩子的这种期望,不要以为苦恼。

第三,“缠人”“跟脚”只会是短短一个时期的现象。过了两岁,孩子就会渐渐地自主起来。所以母亲应该满足这个短期性的要求,一边和孩子亲密地玩,一边逐渐放手,期待他的自立能力的到来。

第四,回到家里要与姥姥或奶奶一同和孩子玩,一同照顾她的生活(吃喝、穿脱衣物、安排睡觉等),使孩子懂得妈妈和姥姥或奶奶都爱我,都和我一块儿玩,妈妈不在眼前,和姥姥、奶奶在一起也一样。绝不要一回到家就把孩子放在自己身边,不要老人照看了,这样孩子就会把你和老人分开,变成“对立面”,只想要你了。

第五,从你的说明中可见老人带孩子都很好,并不是由于虐待,使孩子更依赖你。因此,你回家后,应该对老人表示尊重、亲爱,常常说些感激他们的话,孩子看到你对他们的态度,也会爱他们,对你可以少依赖些。

第六,也千万不要回家以后有一种歉疚感,觉得白天离开她太久了,很对不起她,因此回家以后,寸步不离她(不是她不离你)。要有一颗平常心,慢慢放手。

第七,早上离家这一段时间不要太紧张,即使她哭一哭,闹一闹,也不要太在意,因为你走后,她与老人玩得更好,并没有哭闹整天,不会影响她的健康。

第八,不要和她讲“为什么要去上班”的大道理,这个年龄的儿童是不能理解:“上班-赚钱-给宝宝买好吃的”的关系的。她只知道妈妈上班,妈妈就看不见了,所以听到“上班”就哭。

教育孩子的几大点


教育小孩子并不是一件随随便便的事情,其需要父母们掌握一定的技巧与方法,但是在我们的生活之中,有不少的父母们都没有掌握早教的相关的常识,因此常常会犯一些的错误,今天就让我们在这里学习下吧!

重视心理教育,培养他天生所具有的能力,这样的孩子当然也能应试,因此,我们重要的一步是需要我们承认孩子,多鼓励他,最终培养出坦诚开朗的孩子。

从不一样的角度看待孩子,也会有不一样的育儿方式。

(1)不看孩子的短处和缺点,只注重孩子的长处和才华并多加夸奖;

(2)不苛求孩子达到你理想的模样,应重视其成长的过程;

(3)不崇尚完美主义,一点点的进步也要真诚地夸奖和鼓励;

(4)不拿自己的孩子与别人的孩子作比较;

(5)孩子的教育不能以学力为中心;

(6)要完全无条件地接受孩子原本的姿态。

父母能够与孩子融为一体,承认他并持有一体感,慢慢地孩子就会打开心扉,与生俱来的一些才能潜质也会发挥出来。用心地教育孩子,从幼儿期就积极开发右脑,加以刺激,为孩子创造很好的环境,这些都与提高孩子大脑的吸收力、适应力有着很紧密的联系。

我上述一直提到的右脑有以下六项功能:

(1)能一眼估算出量,感应出数字的能力;

(2)比计算机还要快速的计算能力;

(3)过目不忘的犹如照相机眼的功能(直观映像);

(4)ESP(心电感应、透视力、触觉感应力和预知能力等);

(5)语言学习能力;

(6)绝对音感能力。

以上所述的能力,在幼儿时期,都可以通过快乐的游戏让孩子们掌握。而掌握这些能力的秘诀就是图像力、亲子间的一体感以及轻松的环境。七田式教育的目标就是希望能培养出感情丰富并能为他人着想、有丰富的创造力以及优越的平衡感的孩子。

此外,幼儿教育,不单单注重知识方面能力的培养,也重视激发孩子运动能力等其他能力的培养。小儿子在刚刚满两岁的时候,就已经会很灵巧地使用剪刀了。像用剪刀、拿铅笔钢笔之类的动手的行为,可以得到行动及感觉上的反馈,所以请尽量早地让孩子多动手。

儿子把市场卖的很多剪纸的绘本都剪了个遍,有一天,他拿着剪刀贵咔嚓咔嚓地空剪着,问我:“爸爸,接下来我该剪什么呀?”“要不剪剪报纸吧。”我便回答道,顺手给了他一沓旧报纸,拿到手后他就开始全身心地投入到剪报纸上了。早教网

然后又一次他剪纸的时候,我猛然一看,他竟然正沿着一条细线,灵巧地转着纸,高难度地剪着一个很难的形状,这些之前我都没有教过他。想必他可能是想要成为剪纸专家吧。

还有,我的父亲在养育我们的过程中在运动能力方面也遵循“才能递减法则”,他还开发了一套培养孩子跑步的教育方法。即把父母的怀抱当做终点,单纯地让孩子们每天练习跑步。当孩子向自己跑来时,父母一把接住迎面跑过来的孩子并抱紧他们。

练习跑步的第一周是大约跑三米远的距离,第二周开始就每周多跑五十厘米。最后达到能够跑三十米,一点点把距离延长来锻炼孩子。

这样锻炼下来致使我的妹妹和弟弟在小学入学后,竟能像参加赛跑比赛的孩子那样跑得非常快。但是我却没有跑得很快,关于原因,父亲说:“那是因为你开始的比较晚。开始练习的时候已经超过五岁了。”

本网站小编总结:据相关的调查得知,目前有不少的家长们习惯地性的采用填鸭式的教育方式,因此很难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与自觉性,反而不利于孩子们的成长与发展,但愿以上的文章可以使父母们明白育儿的几点方法!

干扰孩子成才的几大误区


家庭教育总是存在着许多的误区是家长们所认识不到的,今天在这里就由请我们的育儿专家来详细的向父母们说明下有关影响孩子成才的几点做法吧,希望有犯这种错误的家长能够及时的改正!

第一是期望虚高,脱离孩子的实际情况。

在对孩子的期望上,很多家长就像对股市一样,期望虚高,不从孩子的实际出发,一味盲目跟风、从众,对孩子高标准、严要求。事实上,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没有可供复制的成才之路。家长要基于孩子的实际,发挥孩子所长,让他成为一个可能成为的人。

第二是学习成绩至上,忽略孩子身心健康和品德的养成。

一些家长对孩子提要求的口头禅就是“只要成绩好,其他怎么都行。”育子标准的倾斜,导致一些学生成绩虽好,却品德欠佳。待孩子长大后才发现,重才轻德的教育育不出真正的人才,而有才无德的人也不会受到尊重。随着包括品德在内的综合评价纳入某些省份高考评价体系,品德已成为衡量教育效果和人才好坏的一个重要标志。

第三是唠叨、抱怨多于倾听和表扬,忽视孩子的内心感受。

当孩子没有考好或经过辅导仍对问题不理解时,有的父母便不冷静地说“笨蛋”、“猪脑袋”等。当孩子不愿意去做某件事或没达到父母要求时,有的家长不分情由地指责孩子“没出息”。当孩子成绩不理想,有的家长甚至说“你就不是念书的材料”。这些忌语会把孩子引入误区,产生负作用,导致孩子得不到认同和肯定,缺乏自信,更易产生对抗和愤怒情绪,使亲子关系往更差的方向发展。

孩子的自尊心很强,过于苛责会激发孩子的逆反心理,正面鼓励,肯定孩子的长处,才能树立孩子的信心,令孩子获得前进的动力。爱是有艺术的,训斥、打骂、放弃等“恨铁不成钢”的爱不是真爱,袒护、迁就、姑息等溺爱也不是真爱。真正的爱是激励。

第四是只顾言传要求孩子,忽视律己及身教。

一些家长给孩子立起各种规矩,提出种种目标,自身言行却不端,这样的教育对孩子而言不但毫无效果,更可能误导孩子的是非观。

做为父母,要求孩子努力学习,自身首先要勤奋,无论对工作还是家庭,要有高度的责任心。要求孩子在固定的时间上床睡觉、起床,父母自己应以身作则,少看电视,利用晚上做些诸如看书等静态活动,给孩子良好的示范;要求孩子玩耍后归放用具,父母也要注意家中整洁、不脏乱,让孩子潜移默化受到良好影响。

第五是强迫孩子学习,久而久之,令孩子厌倦学习。

孩子生而具有对万物的好奇,在此基础上让其轻松自然地学习,才能学有所得。若一味被迫学习,孩子对学习会产生厌倦情绪。

家长指导孩子学习时,可以换一种方法,改变常用的让孩子解答问题的方式,尝试着让孩子自己提出问题。父母要适时给予鼓励,表达对其创意的欣赏。

本网站小编总结:在家庭教育之中,父母做为孩子的指引者,其教育方式就是孩子成长的一个保障,因此不可以有一点的失误,希望家长们都能够多关注下有关这方面的小知识,使小宝宝将来能够成为有用之才!

与孩子谈性有妙方


某儿童剧团演出,结果高朋满座,但也出现了怨声连连。有些激动的父母甚至投书报社,指责该剧充满且陋的性暗示,根本不适合孩子观赏。

我无缘欣赏该剧,自然没有理由妄做评论,但这样激动,却让我联想起久蛰于父母心中的禁忌——性。也许该剧真的具有浓浓的“性暗示”,但以心理及幼教的观点而言,这无疑也是一种教育,一种企图告诉孩子什么为“性”的想法。

好几年前,我辗转听到两则笑话:

孩子问:“我从哪里来?”

父亲心想,这怎么得了,这么小就有性问题,于是神色诡异地回答他;“长大之后,你就知道了。”

孩子听完之后、非常不解地告诉父亲:“为什么要等长大之后呢?人家小明很早就知道他是从台南来的。

另外一个笑话是这样子的:

孩子问:“我是怎么生出来的?”

妈妈一听这个问题,马上有点不自在,然后轻声地说:“因为爸爸送了妈妈一颗QQ糖、所以就生了你。”孩子也记住了这样的答案。

过了不久,妈妈的朋友生了小宝贝,孩子跟着—起去探望,当看到小娃娃之后,这个小孩马上回头问妈妈:“叔叔是不是也送了一颗QQ糖给阿姨吃呢?”

这就是我们典型的性教育方法。

这也难怪,我们的孩子会跑去药房买“卫生巾”,为的是要治疗脚伤,因为广告说卫生巾是一种戴了之后轻松又自在的东西。我们的青少年,70%的性知识来自于不良的图书、杂志、电影及录像带。

曾有许多父母告诉我:其实他并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如此不解“性”事,只是自己所知也不多。这是个问题,意味着你必须看点书了。

近年来亲职教育的书籍广受重视,但却少有“性教育”的著作,翻译作品的水准亦参差不齐。性教育并非只是狭隘的性行为,它还包括认识两性的差异、生育、男女恋情、性爱关系、与异性相处之道以及身体的发育等,亦即性教育是一种生活教育及人格教育。

也许迄今为止,你对孩子偷偷翻阅色情刊物,仍会严加责骂;对于孩子的粗言秽语,依旧动怒不已;当孩子问你生育的问题时,仍然习惯编个故事欺瞒他。

对于这样的父母,严格来说,本无所谓对错,但绝对有必要纠正。首先应该接受孩子的“性好奇”,亦即明白孩子对性的好奇,与他对鼻子、电脑、机器人的好奇并无两样。责备与惩罚都于事无补,相反地,只会徒增孩子的罪恶感与叛逆性而已。友善的引导与比喻,才是上策。

其次,务必做到“坦然表达”,不要谈及性问题便露出一脸的尴尬与不悦,甚至把“性”当成污秽不堪的东西来处理。坦然开放地与孩子们沟通,会鼓励他们把对性的忧郁自然地向父母倾诉并互相讨论。

除此之外,父母还必须做到“以身作则”,亦即视性为正常生活的一部分。如此做孩子的榜样,孩子才会心悦诚服。

曾有一项研究调查报告指出,大部分的父母都有心做好孩子的“性老师”,但在他们的经验法则中,却一直无法归纳出一套很好的教育方法。

对于这类的担心,我想提出一套有效的性教育教导法。在此套法则中,包括了五个要点:

1、有问必答;

2、利用适当时机;

3、个别辅导;

4、采用学名;

5、善用教材。

但愿在这样的“充电”下,父母们都能成为孩子合格的性老师。

怎样帮助孩子解决任性


任性是幼儿普遍存在的问题。如果我们放任幼儿的任性,将会影响他们的人际交往,因为任性的幼儿很难与同伴友好合作、分享、协商,他们往往随心所欲,很难作出利他(如关心、谦让、助人、同情等)的行为。幼儿任性还会影响成人、同伴对他们的评价,并由此影响他们自我意识的发展。任性的孩子通常借助在地上打滚、不停地哭闹、乱扔东西等行为来表现他们的情绪、要求与脾气。如果这些消极行为经常发生,就会强化他们的不良个性品质。同时,幼儿任性时通常会伴随着烦躁、忿怒的情绪。一次情绪失控对身心影响不大,经常性的情绪失控,就会对健康产生较大的不利影响了。

那么,造成幼儿任性的原因究竟有哪些呢?

1、家长的教养方式不当。孩子任性时家长的态度如何,家长是否注意孩子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等等,这是关系到孩子是否任性的重要原因。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和独生子女比例的增加,不少孩子成为家庭的中心,孩子想怎么着就怎么着,缺乏行为规范和自我约束意识。还有的家长对孩子在知识方面要求严格,而在个性品质、行为习惯、社会适应性等方面没有要求,孩子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这样的教养方式必然会造成幼儿的消极创造性行为。

2、同伴交往机会缺乏。随着人们居住条件的改善,出现了不少“高楼儿童”,这些孩子很少有机会与其他孩子一起玩。同伴的缺乏,导致幼儿的玩伴由成人来替代。由于亲子交往常常炒是一种平等的交往,因此往往是成人造就孩子。在这种不平等的交往情景里,如不是有意识地对孩子进行教育培养,孩子就会缺少互助、合作的意识,缺乏谦让、自制的行为。

了解了孩子任性的原因,我们就可以运用以下方法来进行教育:

1、明确要求,预防在先。家长平时对幼儿的行为要有明确的要求,如制定一些简单、明确的规则。规则一旦制定,就要坚决执行,以此来规范孩子的行为,如待人接物的礼貌要求,作息时间的安排等。这些规则可以使孩子明白自己的行为并不是随心所欲的,而应该受到一定的约束。

2、家长教育孩子的要求、观点应保持一致。尤其在孩子任性时,家长应统一要求。如果一个严,一个宠,那么孩子的任性会越演越烈,很难得到改正。

3、采用“负强化”的方法。当孩子任性时,有的家长大声训斥、恐吓,甚至打骂,这不仅无益于问题的解决,还有可能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使幼儿进一步用任性的行为来与家长抗争,从而使他们更任性。家长可以用“负强化”的方法,即以不予理睬的方法来对待孩子的任性。例如,孩子吵着要买玩具,甚至在地上打滚,父母可采取不劝说、不解释、不争吵的方法,让孩子感到父母并不在意他的这些行为。当孩子闹够了,从地上爬起来时,父母可以说:“我们知道你不开心,但你现在不闹了,真是一个好孩子。”并表示出高兴、满意和关心,跟他讲道理,分析他刚才的行为对不对。这种“负强化”的方法往往比较有效。

造成孩子任性的原因有哪些呢


任性是幼儿普遍存在的问题。如果我们放任幼儿的任性,将会影响他们的人际交往,因为任性的幼儿很难与同伴友好合作、分享、协商,他们往往随心所欲,很难作出利他(如关心、谦让、助人、同情等)的行为。幼儿任性还会影响成人、同伴对他们的评价,并由此影响他们自我意识的发展。任性的孩子通常借助在地上打滚、不停地哭闹、乱扔东西等行为来表现他们的情绪、要求与脾气。如果这些消极行为经常发生,就会强化他们的不良个性品质。同时,幼儿任性时通常会伴随着烦躁、忿怒的情绪。一次情绪失控对身心影响不大,经常性的情绪失控,就会对健康产生较大的不利影响了。

任性的形成原因和对策

那么,造成幼儿任性的原因究竟有哪些呢?

1、家长的教养方式不当。孩子任性时家长的态度如何,家长是否注意孩子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等等,这是关系到孩子是否任性的重要原因。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和独生子女比例的增加,不少孩子成为家庭的中心,孩子想怎么着就怎么着,缺乏行为规范和自我约束意识。还有的家长对孩子在知识方面要求严格,而在个性品质、行为习惯、社会适应性等方面没有要求,孩子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这样的教养方式必然会造成幼儿的消极创造性行为。

2、同伴交往机会缺乏。随着人们居住条件的改善,出现了不少"高楼儿童",这些孩子很少有机会与其他孩子一起玩。同伴的缺乏,导致幼儿的玩伴由成人来替代。由于亲子交往常常炒是一种平等的交往,因此往往是成人造就孩子。在这种不平等的交往情景里,如不是有意识地对孩子进行教育培养,孩子就会缺少互助、合作的意识,缺乏谦让、自制的行为。

了解了孩子任性的原因,我们就可以运用以下方法来进行教育:

1、明确要求,预防在先。家长平时对幼儿的行为要有明确的要求,如制定一些简单、明确的规则。规则一旦制定,就要坚决执行,以此来规范孩子的行为,如待人接物的礼貌要求,作息时间的安排等。这些规则可以使孩子明白自己的行为并不是随心所欲的,而应该受到一定的约束。

2、家长教育孩子的要求、观点应保持一致。尤其在孩子任性时,家长应统一要求。如果一个严,一个宠,那么孩子的任性会越演越烈,很难得到改正。

3、采用"负强化"的方法。当孩子任性时,有的家长大声训斥、恐吓,甚至打骂,这不仅无益于问题的解决,还有可能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使幼儿进一步用任性的行为来与家长抗争,从而使他们更任性。家长可以用"负强化"的方法,即以不予理睬的方法来对待孩子的任性。例如,孩子吵着要买玩具,甚至在地上打滚,父母可采取不劝说、不解释、不争吵的方法,让孩子感到父母并不在意他的这些行为。当孩子闹够了,从地上爬起来时,父母可以说:"我们知道你不开心,但你现在不闹了,真是一个好孩子。"并表示出高兴、满意和关心,跟他讲道理,分析他刚才的行为对不对。这种"负强化"的方法往往比较有效。

因此,家长们一定要重视的,教育孩子,让孩子养成好性格,这样对孩子的未来好处很大的。

让孩子少点任性,多些个性!


培养孩子既有个性又不任性,关键在于父母的教育方法是否科学合理。那么,父母该怎么做呢?

尊重孩子,但不迁就孩子

如果,父母不尊重孩子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1、如果父母不管孩子的要求是否合理,而一味拒绝,会导致孩子因合理需要总得不到满足而产生不满情绪,形成不服管教的性格;

2、不敢提正当要求,一味顺从大人,行为畏缩,胆小怕事。如果孩子的不合理要求也给予满足,无原则地迁就孩子,孩子必然为所欲为,自私自利,不讲道理,任性胡为。

与孩子平等对话

只有做到平等交流,父母才能了解孩子提要求的真正原因,才能判别孩子的要求合理与否,才能明确区分孩子的表现究竟是属于任性还是属于个性。

适当给予孩子选择权

具体包括两个方面:

1、父母应注意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的自主性和独立意识,如要吃什么菜、穿什么衣服、玩什么游戏等,都征求孩子的意见;

2、父母不能让孩子随心所欲,应注意给他们一些限制,只有这样,孩子才会知道不是所有的要求都能得到满足,必须放弃自己的不合理要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