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意识会让人喜欢上劳动,劳动让生命变得更有价值,更有活力。让男孩具备更多的劳动技能,会让生命和生活都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教子个案】

刘军的玩具很多,每次他过完周末,家里从客厅到卧室、厨房,都摆满了各种玩具。每当这个时候,妈妈总会不厌其烦地帮他收捡。刘军对此很习惯,他常大声招呼妈妈帮他做各种事情。

妈妈正忙着做晚饭,刘军在客厅里喊:“妈,给我一杯柠檬水,我要加冰的。”妈妈探出头说:“没看到我正忙吗?你自己来吧。”刘军马上就抱怨了:“我怎么会呀,我做不好啊,算了,我不喝了。”以前,他只要一发脾气,妈妈会马上应允他,但这一次妈妈拒绝了。

半个小时候后,妈妈仍然专注于做晚餐,没有理会刘军。刘军实在渴得不行,就自己从壶里倒了一杯凉水喝了。

【专家剖析】

男孩热爱劳动的习惯,要从小开始培养。一个从小不爱动手的男孩,就算成年了、已经结婚生子了,他依然习惯于懒手懒脚,不爱做家务,也不热爱劳动。热爱劳动是一种行为意识,一旦养成,就会根深蒂固。

劳动需要多动手动脑,这是对男孩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及创造能力的一种锻炼。经常参加劳动锻炼的男孩,劳动技能更娴熟,做事情更有决断力。劳动是一个创造的过程,整个过程就是一个选择、判断、承担的过程,它能够提升男孩的独立思考、判断能力。

男孩能从小进行劳动训练,就不会排斥动手实践,还会从动手中找到乐趣。男孩最初的劳动多是一些自理性劳务,男孩多动手,提升的是自己的生存技能。这些自理技能能伴随男孩的一生,让男孩在生活自理中只依赖自己,不求于人。ZJ09.coM

一个热爱劳动的男孩,能够养成一种勤奋、进取的品质。男孩愿意用辛勤的劳动换取价值,这不正是一种生存能力的体现吗?勤奋往往和成功紧密相连,“人勤地不懒”,说的就是勤劳的力量。热爱劳动能培养出许多优秀的品质,这些是让男孩终生受用的。

延伸阅读

学龄前儿童应掌握哪些知识技能


一、需要向孩子传授哪些知识技能

(一)社会生活知识。1、认识自己和别人,包括知道自己的名字、年龄、性别,自己的家庭及所在地区,知道自己和别的孩子的关系。2、认识周围的环境,如家庭、幼儿园、小学、工厂、商店、军营、邮局、本地名胜及它们与人的关系和具有的意义。3、认识劳动的主要内容,使用的劳动工具和劳动成果以及劳动的价值和意义。4、知道国家的名称和首都,认识国旗、国徽,知道重大节日。5、认识常见的交通工具,知道它们的名称、特征、功能,了解必要的交通规则等。

(二)自然知识。1、认识天气和季节的变化,知道有晴天、阴天、雨天、刮风、下雪,知道春夏秋冬,知道一年四季与人的生活及生物生长的关系。2、认识常见的蔬菜瓜果、花草树木。3、认识常见的动物,能说出它们的名称、外形特征、习性并进行初步分类。4、了解日常生活中浅显的科学常识。如水、冰、蒸汽的变化情况,物体的沉浮以及电、热、光、声和磁等物理现象。5、知道有关安全和卫生的一些常识。

(三)数的初步知识。包括认识和比较物体的大小、多少、长短、粗细、宽窄、厚薄、深浅、轻重等;认识几何形体;认识时间,知道一年有几个月,一月有多少天,一天分上午、下午和晚上,一个星期有几天等;学会看时钟、日历;认识空间,分清上下左右前后;认识100以内的数,学会20以内的加减法。

(四)音乐和美术知识。教给儿童有关唱歌、跳舞、欣赏音乐的一点粗浅知识和技能;教给孩子有关绘画、泥工、纸工和欣赏美术作品的一些浅显的知识与技能,尤其是画画的知识。

(五)生活和活动的技能。教给孩子一些日常生活技能,包括穿脱衣服、鞋袜,盥洗、吃饭、入厕、睡眠,整理床铺、收拾房间和整理图书、玩具等。教给孩子正确地走、跳、跑、平衡、投掷、攀登和钻爬等基本动作技能。

(六)语言技能。教孩子掌握口头语言,发音正确,学会说普通话;能讲出自己经历和想象的事物;能比较连贯地看图讲述或围绕一定题目谈话;会正确地回答别人的问题。

二、怎样向孩子传授这些知识技能

(一)通过多种多样的活动向孩子传授知识。

1、游戏。游戏是孩子的一门主课,玩具是孩子的教科书。家长要保障孩子的游戏权利,给孩子提供游戏的玩具和材料,使他们在游戏中满足对知识的渴求。

2、观察活动。观察是儿童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也是他们智力发展的源泉。在观察活动中,家长应注意以下两点:A、培养孩子观察的兴趣。对于孩子的提问,家长不必急于回答,而要引导孩子进行观察,从中指导、帮助他们寻找答案。B、掌握科学的观察方法。(1)顺序观察法。让孩子从上到下、从前到后、从左到右、由近及远、由简到繁按顺序观察某一物体的外形特征。(2)典型特征观察法。引导孩子先观察物体最明显的特征,而后再观察它的一般特征。(3)分解观察法。将比较复杂的物体分成几个部分,对各个部分逐一地进行细致观察,然后再把各个部分综合起来以了解其全貌。(4)比较观察法。同时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或事物进行观察,比较它们的异同。

3、操作活动。在家长的指导下,让孩子通过动手练习、实地操作掌握知识与技能。家长可通过以下操作活动向孩子传授知识与技能:(1)捡东西、钉东西、穿珠子、玩沙子等。这是训练手指功能的活动。(2)泥塑、画图、上色、剪图拼贴和剪纸,这些手工劳动需要孩子脑、眼和手的协同配合,是锻炼和发展动手能力的好办法。(3)手工制作一些玩具。为孩子准备一些材料,纸筒、纸盒、小瓶子、小棍子等,指导孩子手工制作玩具,并鼓励他们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设计制作。(4)让孩子早些使用筷子吃饭。人用筷子夹食物的时候,要牵扯到肩部、胳膊、手腕、手掌和手指等30多个关节和50多条肌肉的运动,让孩子使用筷子吃饭,可促进眼睛、手、嘴和脑的有机配合。

(二)调动孩子的多种感官一起活动。

对儿童的感觉器官进行训练。(1)视觉的训练。视觉训练的措施有:从安全、卫生、光线、视力活动的紧张度等方面保护孩子的视力;创造明亮优美的家庭环境,玩具、图书的放置要井然有序,吸引孩子愿意观看;利用自然的景象、景物训练视力;让孩子观看各种图画、物品、服装,辨别衣服的样式、颜色,各种物体的大小、形状、长短。(2)听觉的训练。训练听觉的措施有:保护听力。3-6岁的学龄前儿童生理特点之一是外耳道短而窄易发炎,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耳朵的卫生与安全。通过悦耳的音乐、优美的诗朗诵、引人入胜的故事进行听力训练。提供安静、和谐、有序的生活环境,噪音或无声的气氛不利于听力的锻炼,还会损害孩子的听力。

让儿童的各种感觉器官参与感知活动。比如用眼认识和辨别物体的颜色、形状和大小;用耳朵倾听各种声音;用鼻子闻各种气味;用舌头尝各种味道;用手触摸和辨别物体的光滑、粗糙与冷热等等。

如何锻炼宝宝的运动技能,让宝宝更聪明!


为人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宝宝生下来就是个聪明的宝宝,那怎么才能让宝宝更聪明呢?

很多人说“让宝宝多看、多听,和宝宝多说话”,但是很多家长都忽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让宝宝多运动!为什么多运动就能让宝宝变聪明起来呢?

宝宝出生之后,脑细胞的数目和成人差不太多,关键就在于细胞的突触连接,突触连接越丰富,宝宝的大脑发育就越好,宝宝就越聪明。

那么突触连接怎样才能变得丰富起来呢?其中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运动。那么我们的宝宝从出生之后就在不停的学习,为什么会这么说?因为宝宝出生之后,他的大脑脑细胞与脑细胞之间的突触连接是在以每秒钟700个的速度不停地建立着连接。很快,宝宝就从刚出生时突出连接只是成人的1/10,到两周岁时,他们的突触连接就是成人的2倍了。在这个过程中,究竟是什么改变了宝宝的突触联结呢?就是外界的刺激,外界的刺激80%来自于视觉,还有更多其实是来自于运动。

对宝宝来说,运动是智力发展最直接、最有效、最主要的途径。因为我们的宝宝生出来就具有运动的物质基础,生理发育决定了他的四肢是健全的,是可以动的。

孩子的运动技能可以分为粗大动作和精细动作,其中粗大动作是指用手臂、脚或整个身体的运动,比如爬、站、走、跑,这些是用了那些比较大的肌肉。精细动作是指那些用比较小的肌肉,比如手,手腕和手指,做一些比较小的动作,比如抓东西、握东西等等。

运动与心理发育的关系

运动中枢是我们大脑各中枢中发育最早最快的,其次才是感觉中枢。与此同时,心理发展也是需要运动去体现的。

比如:同样的两个宝宝,一个宝宝会爬,一个宝宝不会爬。会爬的那个宝宝,他的心理活动一定非常非常丰富,为什么呢?他会通过运动、动作表达出来,他会看到前面有东西,就爬过去研究研究这个东西是干什么用的,这个东西怎么玩,这是个什么样的东西,圆的还是方的,能不能打出响声来?你会通过宝宝的动作去发现,宝宝拿起来可能会把它扔到地上,那么这个时候宝宝就会听到声音啦。如果是软软的东西,那就没有声音;如果是个硬的东西,掉到地上就会发出响声,宝宝就会想原来这是一个硬的,或者说这个东西是个圆的咕噜噜滚走了,那宝宝肯定会想这是个圆的会滚动的东西,它就会继续爬行拿到手里再进行下一步的玩耍。这就是宝宝心理活动的一个体现。对于同年龄段的不会爬的宝宝,就仅限于看到这个东西,就没有下一步的活动了。

运动与语言发育的关系

除了心理发展,语言发展也是和运动是息息相关的。研究表明语言发展和运动发展有一种很微妙的关系,尤其是像一些语言发展不是很好的宝宝,如果在语言训练的同时加上大运动的训练,尤其是类似于跳跃的运动,那么他的语言发展就会进步比较大。

1个月内宝宝可以做哪些运动?

1、俯卧抬头

抬头是小宝宝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动作,脊柱的生理弯曲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锻炼逐渐形成的,脊柱的生理弯曲会在孩子走、跑、跳的时候产生弹性,保护身体安全。

抬头会让宝宝的全身得到锻炼,抬头的过程中,肌肉力量、肺活量增加,促进血液循环、抬头四处张望的动作让宝宝从不同角度观察事物,有利于智力发展。妈妈要分月龄给宝宝锻炼。

当宝宝趴着时,敲一敲他的后背,让他抬一抬头,这个时候你就会发现宝宝努力的挣脱地心的引力,要把头抬起来,其实这个动作也是对我们的大脑中枢神经系统是一个很好的刺激作用,也会让宝宝大脑发展的更好。

2、仰卧位被动拉起

宝宝仰卧位的时候,拉拉宝宝的小手,你就会发现宝宝第一次第二次可能第三次第五次都没有反应,但是慢慢地,你就会发现他的手胳膊开始使劲了,开始使劲往下拉,开始蜷起胳膊来,想要自己起来,这就是一个配合,所以我们就可以在仰卧位把宝宝拉起来!

3、扶掖踏步

可以在宝宝踏步反射的基础上进行扶掖踏步的训练,做的时候必须要扶好宝宝的头颈部。这个踏步反射,你给他训练他也有,不给他训练他还是有,所以可以在原始反射的基础上进行训练,这个是没有问题的。

4、翻身前运动

可以把宝宝的腿搭到另外一条腿上,给他这种翻身的前运动,让宝宝知道“把腿搭过去,我就可以引动我的腰部,胳膊再一使劲就能翻过来”。

给宝宝多做运动,宝宝的空间知觉好,对于宝宝将来的协调平衡能力发展都有一个很好的促进作用,所以一定要让我们的宝宝动起来,不要在大人的怀里抱着长大!

早教知识:如何让宝宝掌握更多的语言


对于宝宝而言,语言是用来表达个人情感以及正常与他人交流的一种手段;掌握的词汇量越多,他越能更好的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以及与他人正常交流。同时也能显示出自己孩子的聪明伶俐,那么,我们该如何才能让孩子掌握更多的语言呢?

其实想让宝宝正握更多的语言,可以从日常生活中做起。宝宝呱呱坠地的第一声啼哭,是他人生的第一个响亮音符。在其生命的第一年里,宝宝的语言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从0—3个月处在这个阶段的孩子,是掌握简单发音的阶段。第二个阶段,4—8个月这个阶段的孩子正处在可以连续发音的阶段,这时发出的辅音更多,而且出现了连续的音节。第三个阶段,9—12个月是孩子处在学活的阶段,这时的宝宝已经学活模仿大人发音了,开始把词和对应的食物联系起来,开始对词义产生理解。

大约宝宝在7-8个月的时候,开始对词义产生反应。比如大人常常一面拍手,一面说“拍手”经过不断重复后,只要大人一说“拍手”,宝宝就会做拍手的动作。实际上宝宝并不能理解这些词的意义,只是经过大人反复刺激建立了词和物的一种联系。当宝宝不仅能听懂词,而且还能在听懂词的基础上会说出词,这时语言才开始成为他与外部交往的工具,一般要到1岁左右出现。而这时宝宝说话的积极性不高,也只能理解20个左右的词。

这个时候父母要经常与孩子对话,不管他们是否能听懂,反复的刺激孩子会逐步让孩子掌握大量的词汇。还可以给孩子买一些漫画书,边让孩子看父母边给孩子讲里面的故事,也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使自己的语言更儿童化,表情更加夸张,有助于提高宝宝的兴趣,在寓教于乐中会逐步增加宝宝的语言能力的。

但是家长需要知道的是,儿童的语言发展是一个由低到高的过程。只要将宝宝暴露在语言环境之下,就一定能够熟练的掌握更多的词汇,使其语言表达能力进一步加强。随着现在经济的迅猛发展,商业活动的进一步加强,人们越来越重视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性,好口才越来越被现代人视为职场竞争的必备能力。因此从小就培养一个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对其今后的发展也是很有利的。

总结:宝宝语言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由低到高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父母在培养宝宝语言表达能力的时候也是需要循序渐进的,可以先从最基本的发音开始逐步培养,让孩子的词汇量逐步增加,慢慢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就自然上去了。

如何让男孩子成为真正的男子汉


担忧:男孩越来越像贾宝玉

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这是传统男子汉的形象。可是你有没有发现,现在的男孩子越来越奶油了,扭扭捏捏,甚至行为举止都有女性化的倾向,活脱脱一个“贾宝玉”。

对一个男孩来说,这可不是件好事。前段时间,南肖埠小学老师徐峰专门就性别教育进行了研究,并发文呼吁:拯救男孩!

现状调查

男孩女性化现象日益普遍

徐峰老师在研究时发现,男孩子女性化的现象在一些地方的中小学中越来越普遍,比例在逐年增大。

究其原因,一方面,很多独生子女受到家长特别是祖辈全方面的呵护,在这样的环境下,男孩容易养成文弱、多愁善感等不像男子汉的习气。另一方面,我国目前的教育和考核标准有缺陷,多数幼儿园和中小学要求孩子循规蹈矩,把女生乖乖的遵守纪律的行为视为榜样,并以此为标准来要求男生,这是对孩子性别认识的一个误导。另外,目前,中小学女教师比例过高也是造成男生女性化的重要原因之一,这种现象在小学中尤其明显。

现象解读

性别弄不清,后果很严重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会员周振基指出,性角色错位的现象如果不及时进行心理诊治,最后有可能发展为同性恋。这样的男孩,长大了也不能承担“风雨一肩挑”的男人的社会和家庭的责任。

英语中,有“性别”(sex)和“社会性别”(gender)之分,分别表示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社会性别指男女两性在特定社会文化的建构下形成的性别和差异,即社会文化形成的对男女差异的理解,以及在社会文化中形成的属于男性或女性的群体特征和行为方式。它是后天文化习俗影响的结果。它不是恒定的,而是变化的。

真or假:男孩正在女性化?

现在的男孩大多温柔,细心,身材瘦高,很少有男子汉气概,虽然现在的男人对待女人细心体贴,没有以前中国男人的“大男子主义”,这是时代的进步,是男女平等的结果。如果一个男人很温柔,对人体贴,但是没有强烈的事业心,没有大胆冒险的勇气,没有战胜困难的意志,最终这样的男人是不会受到异性的青睐,也不会取得人生的成功,更不会实现中华民族的振兴。

现在的男孩大多是独生子,这样就决定他有权利去得到父母的宠爱,很多父母担心孩子的安全,生怕孩子出事,大大限制男孩的活动,在我们的生活中,男孩想游泳,怕淹着;想滑冰,怕摔,所以男孩正在女性化,在家里是由年轻妈妈和老人照顾,在幼儿园是女老师照料,在小学是女老师教育,虽然女老师细心和认真,但在小学里太多的女性化,使得男孩总在按照女性的思维去看待问题。不管怎样的时代,社会赋予男人的压力和责任都是比女人大,事业是男人的天职,如何去实现事业的达成,男人的素质就决定他的前途,他的自信,勇气,意志等都是可以决定一个男人是否走向成功。

据一位老师反映,小女孩看到一只老鼠窜出来,大声喊了一声“老鼠啊!”,所有在场的小男生们,齐刷刷的跳到凳子上,惊恐的看着老鼠跑掉!哎!这就是现在的学校教出来的!

一些小学开展“男子汉教育”的初衷,不难发现现今中小学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经调查发现,在学校大部分班级,都存在这样一个现象,凡有个性的男孩旁边,老师往往都安排了一个文静的女生,以乖女孩的行为标准来要求男孩,而且一旦男生调皮捣蛋,就将成为老师责罚的对象。这种教育方式将造成什么样的后果?

《中国青年报》披露的几个事实很能说明问题。在北京一所小学的办公室里,班主任老师正望着刚选出的班干部名单出神,那上面写着6个女孩和1个男孩的名字。她觉得有些惊讶,因为眼前这个男女生干部比例与14年前自己所带的第一个班完全相反。这位自称在教育思想上极度“重男轻女”的老师不得不接受这样的事实:如今的小学里,从学习成绩到爱好特长,从待人接物到活动组织,女孩都比男孩强。遇到麻烦的不光是北京的男孩们。上海市科学育儿基地对前来咨询的4000多名小学生进行统计,其中男孩有“问题”的占70%以上,除了学习问题之外,更多的是行为个性给他们带来的麻烦。对此,一位学生归结为:“老师喜欢安静乖巧听话的女孩,不喜欢淘气、任性、有想法的男孩。”其实,不单小学存在这个问题,初中、高中也同样,这只要看看近几年中考和高考的情况便一清二楚,更不必说班级、学校评比出的各类先进、三好学生的男女生比例了。

有人把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归结于小学教师的师资配备上。男女教师比例相差太大,这是一方面,但更主要的原因还在于现有的学校评价标准太保守、太偏颇及社会大环境变得越来越柔弱化。这种现象不改变,将会给学生个人和社会甚至国家的发展带来严重危害。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男生的个性如果长期受到压制,将导致这些男孩子一生之中最关键的创造能力、数学能力、抽象思维能力、果敢和自信能力的丧失,另外,男子汉应该具备的阳刚和血性之气也将一并失去。试问,这样的模式培养出来的男生今后能担当起家庭、社会赋予的责任吗?

出谋划策

A、家长可以这么做

1、给予承认和赞赏。家长首先要在口头上明确告诉孩子:你是男孩,或者你是女孩,也可以借一起洗澡的机会,告诉孩子关于性别的知识。

2、树立榜样引导。父母是孩子在性别角色方面的指导者和模仿对象,所以一定要注意自身行为的影响。家长可以帮助孩子选择不同年龄段的同性榜样,鼓励孩子比较自己和“榜样”的差距,确定努力方向。孩子和异性朋友的交往,既不能完全排斥,也不可以让孩子和异性过分亲近。

3、适当奖励和惩罚。孩子做了与自己的性别角色相符的事,家长应该给予奖励;对孩子不当的性别角色行为,家长要反应冷淡,让他感到自己的表现有误。

对已经有性别认同混淆或行为偏差的孩子,家长一定要注意态度,不能简单地训斥,使孩子产生紧张甚至是犯罪感。家长要多抽出时间,帮助孩子矫正这种不适宜的行为,甚至要做出示范行为引导孩子矫偏,循循善诱对孩子进行引导。

B、学校可以这么做

1、创设有利健康发展的教育氛围。其主要形式是组织一系列活动,在活动中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体验和探究某些心理状态,以此来改变性别态度和认知观念。培养男生的特长和爱好,使他们的性别角色在有趣的活动中得到强化。

2、在各科教学中渗透性别教育。如把“勇敢”、“学会负责”等内容和思想品德课有关内容结合起来。又如通过音乐学科的唱歌教学,区分男女同学的音乐表演的动作,让男生在音乐表现方面有小男子汉的气质。

3、关注教师的自身心理健康。教师要重视自身的心理健康问题,用教师良好的心理素质、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教师参加广泛的心理学知识培训,将性别健康教育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网友出招如何纠正男孩子的娇气

大罗山:如今的男孩子娇气,我分析原因如下:一是幼儿园、小学女教师偏多,在女教师的教育下,有些男孩子会刚性不足;二为了“养家糊口”和追求更大的事业成功,许多男性会把教育孩子的责任全部交给家里的老人和妻子,使得孩子缺少挫折锻炼;三是受到港台影视柔美之风的影响。

风知影:孩子爱哭并不一定就是娇气。有时候,孩子不知如何表达自己的情绪,所以用哭来发泄。如果只是简单地认定是孩子娇气,将会让孩子感觉到有情绪要发泄是件可耻的事。久而久之,他的性格将会扭曲。

樱桃红了:现在生活条件太好了,再加上大多是独生子女,孩子们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使得有些男孩子也变得娇气起来。要改变这种情况,我认为要让孩子在劳动中锻炼自己。我的孩子3岁起就开始做家务,很多事情都让他自己做,这给了他独立动手的机会。

在水一方:现在大多是独生子女,孩子娇气有些是家长惯的。所以,要想男孩不娇气,家长首先得学会“狠心”和适当放手。

荷叶田田:我的经验是别把男孩子管得太死,给他自由活动的空间和自由交朋友的权利,这样更适合男孩子的成长。我常对孩子说的一句话是,你现在成大了,要拿出男子汉的气魄来。

父母要放手让男孩向前冲

达尔文说:“幸运喜欢照顾勇敢的人。”父母不要事事控制,处处阻拦,而应该多鼓励男孩去探索,从小培养他们勇于冒险和竞争的个性。

男孩一般比较自信,也比较勇敢,做什么事情往往会冲在前面。当然,冲在前面就会有危险,父母不能因此就制止干涉,而应该让他多受一些磨炼。可是,中国父母常常喜欢把孩子抱在怀里,习惯于“抱”养的方式。孩子不会走路的时候,抱在怀里睡觉;会走路了,还要抱着出去玩;生活能自理了,父母却包办代替……如此“抱”养出来的男孩自私、娇惯、怕吃苦、怕负责任、受不起挫折、不懂得感恩、经不起风雨。其实,男孩比女孩更容易学会独立,更能忍受痛苦,父母应该采取“穷”养的方式,适当放手,让男孩自己向前冲。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男孩把一只鹰蛋带回到父亲的养鸡场,并和鸡蛋混在一起让母鸡孵化。母鸡成功地孵化出一只小鹰,小鹰和小鸡们一样生活着,极为平静安适,小鹰从没意识到自己不同于小鸡。

后来,小鹰长大了,它发现小鸡们总是用异样的眼神看自己。它想:我肯定不是一只平常的小鸡,我一定有什么不同于小鸡的地方。但是,它却一直无法证明自己的想法。直到有一天,它看到一只老鹰从养鸡场上飞过,看着老鹰自由地舒展翅膀,它顿时感觉自己的两翼涌动着一股力量,心里也激烈地震荡起来。仰望着在高空自由翱翔的老鹰,小鹰无比羡慕。它自言自语道:“要是我也能像它一样该多好,那样,我就可以远离这个偏僻狭小的地方,飞上天空,栖息在高高的山顶之上,俯瞰大地和人间。”

可是,怎么能够像老鹰一样飞翔呢?它从来没有张开过翅膀,没有任何飞行的经验。如果从半空中坠下岂不是粉身碎骨吗?犹豫、徘徊、冲动,经过激烈的内心斗争,小鹰还是决定冒着粉身碎骨的风险,去尝试展翅高飞。

它终于起飞了,飞到了空中。它带着极度的兴奋,用力往高空飞翔……

小鹰成功了,它发现世界原来这么广阔,这么美妙!

小鹰的成功展示了每一个成功者从幼稚走向成熟的历程。每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像鹰一样,飞出傲然的人生姿态。然而温室里的花儿永远不可能最鲜艳,室内的盆景永远不可能像参天大树一样与日月争辉。只有让孩子经受挫折的磨炼和风雨的洗礼,才能让他们像鹰一样张开翅膀,坚强地翱翔于苍穹。

放手让男孩向前冲,解开束缚孩子的重重枷锁,解放他们探索未知的心灵和思想,给他们一片自由的天空,让他们得以发展、发挥和创造,让他们去体验,去探索,去总结,去获得,同时,和他们一起体味收获的快乐。

有一个男孩4岁了,可走路还是踉踉跄跄。他不敢走楼梯,只会手脚并用地爬楼梯。究其原因,是他家里抱的人太多了,他根本没有下地走路的机会。大人满足了抱孩子的享受,孩子却失去了学习的权利。孩子虽然“小”,但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同样需要自由,需要自己的空间,需要实践自己的方式和思维,去迎接生活。

所以,作为父母,为了孩子的成长,不要抱得太久,管得太多,而要放开手,让孩子自己向前冲,在学习中成长。

在放手中,让孩子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从而体会父母的辛苦和不易,拥有一颗感恩的心。陶行知说:“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靠天,靠地,靠父母,不算是好汉。”就是说人要从小自立,学会打理自己的生活。小孩子对一切都感兴趣,对大人做的事也想试一试,家长可以鼓励孩子自己穿衣、叠被、自己吃饭,帮大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无论孩子做得好坏,都不要阻止他们的行动,而应教授孩子一些技巧和方法,让孩子体味劳动的乐趣,并适时地进行表扬和鼓励,让孩子感到自己在家中的重要地位和重要作用,提高孩子的自信心。

在放手中,让孩子体味成功的喜悦,成功也会让孩子更加自信,更加愿意探索未知的世界。虽然孩子学习之路荆棘丛生,坎坷不平,但孩子每次超越困难后都会获得欣喜和快乐。孩子做得好,家长应及时予以表扬,加以肯定,但要注意实事求是,不要太夸张,以免孩子自我膨胀,骄傲自大。孩子做得不好时,家长也要鼓励孩子面对现实,而不是一味逃避。

在放手中,解放孩子的思维,让孩子独自去探索,去想象,去表达。父母的放手是有意识的,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而孩子是无意识的,他只知道玩得开心就好,因此,父母应注意把目标方向融合、贯穿于孩子的生活游戏中去。仔细去分析发现哪里放手有不错的效果,如何放手才是恰如其分,做到“放手不放眼,放眼不放心”。

放手教育既不是让孩子放任自流,不闻不问,也不是过分地拔苗助长。放手教育需要父母在放手的同时,抓好孩子的日常生活教育,约束好孩子的一言一行,让孩子在社会这个大课堂中,学会与人相处所必需的宽容、理解和忍让,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自律意识,从而形成健康完善的人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