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小学后,儿童的主要活动是学习,这需要智力的参与,智力因素的准备情况直接影响到儿童的接受能力,如果智力水平高则接受能力强,智力水平低则接受能力弱。智力因素中又是注意力,观察力,方位知觉,语言能力,思想能力最为重要。

1、注意力:在学习活动中,即需要儿童具有稳定的注意力,又需要儿童能够灵活地转移注意力,使得他的思维方向始终跟着老师,但无疑对孩子这有一定的难度,需要父母和老师配合起来,不断地训练和培养。

2、观察力:汉字中有许多形近字,如:晴,睛,情,请,清,倩……它要求学习者具有较强的观察力,即:能够敏锐地观察到字与字之间的差别,把它们分辨得很清楚,如果不能够,那么就会在形近字中间发生混淆。

3、方位知觉:不论汉字,字母或是数字,每一个符号都有严格的方位规定,厂字不能写反了,而且汉字中的合体字更给孩子的方位知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在这方面不做好准备,就会出现汉字左右部首乱套的现象。

4、语言能力:语言能力中准确,清楚的发音能力是首要的,这是因为字母,文字和语言之间有严格的对应关系,如果某儿童发音不准,那么在学习读写过程中他会比别人更多一层困难。WWW.Zj09.cOM

另外,语言能力中语言理解能力也十分重要,现在我国正把语言视为我们教研的项目,因为小学教师的语言与幼儿园教师的语言有本质的不同,小学教师的语言是逻辑性较强,非生活化的语言,语言的内容是传授知识,这种语言要比幼儿教师的语言难理解得多,如果儿童语言理解能力不强,那么他将很难听得懂教师的讲课内容。语言理解能力的高低和儿童掌握的词汇数量有直接联系。

除此之外,语言能力中语言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也相当重要。

5、数学能力:数学能力中要求儿童:有连续量的概念;认识数字,知道数字和量之间的对应关系;C,会比较数之间的大小;D,知识基数和序数之间的区别;E,理解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知道整体可以被分解为部分,部分可以组成整体。

6、思维能力:这时的儿童应有抽象逻辑思维的初步萌芽,因为学习过程本质上是利用符号建立一系列条件反射的过程,它具有抽象性的特点。

入学准备扩展阅读

与孩子成绩密切相关的因素


国内的IQ测试30年未修订过

除了智商,还有情商、性商、财商

以“×商”衡量一个人某个方面的能力,最早从智商开始,之后陆续出现情商、性商、财商等。北京大学医学部医学心理教研室主任洪炜教授是国内心理测量学的专家,他表示,目前使用的智力测验在国内已经测了近30年,尽管内容和分数标准有待更新,但仍是一个获得学术界认可的准确测试,而其他“商”有的无法测量,有的尚存争议。

天下父母都关心孩子的智商,如何提高是万众关注的问题。有研究发现,父母“是什么人”比为孩子“做些什么”更具决定性。

国内IQ测验亟待更新

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美两国心理学家开始编制智力测验。1905年法国的比奈和西蒙首次公布了一个实用的智力量表:比奈-西蒙量表。1916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推孟把比奈的量表引进美国,修订成“斯坦福-比奈智力量表”,首次采用“智商”(IntelligentQuotient,IQ)作为测量结果。1939年D·韦克斯勒发明一个智力量表,并在以后不断开发成一个系列,其特点是在计算方法上采取了“离差智商”的革新,可以直接比较不同年龄者的智商高低,使得它成为中外多个国家最权威的智力测验之一。

智商的提出实现了对个体智力作连续测量,是人类认识自身的一大进步。智商及其相应智力测验的有效性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的实践检验,在战后被西方企业和行政机构广泛用来辅助招募员工。智力测验还极大地推动了心理学的发展,特别是人格测量的发展。

但上述智力测验都是法文和英文版的,测验分数的参考标准是基于外国人群的得分(学术上称为常模),中国人要测自己的智力还得进行翻译、建立本国人群常模等一系列工作。上世纪80年代早期,心理学家龚耀先、张厚澯、林传鼎等将韦氏智力测验引进中国,并作了修订,此后该版本测验成为国内最常用的智力测验,结果得到认可。洪炜说,在国内使用了接近30年之后,智力测验的内容和常模都需要更新,例如美国每隔十几年就要对其进行修订以保证测量的准确性。国内韦氏智力测验一直没推出新版本,一部分客观原因在版权问题上——当年美方不要求版权,费用很便宜;现在中国加入了世贸,修订测验要向美方支付高额版权费,而且费钱费力修订好了,又很容易遭到盗版,因此国内智力测验迟迟没有更新。据悉,目前北京有专家正在修订韦氏智力测验的第四版。

IQ能大致预测学业

一位20岁的大专学生到广州一家三甲医院的心理科测量智商。在一个房间内,一名护士单独对他进行测验,最后他分数为116分。护士还告诉他,你的言语分数比一般人高出50分,但逻辑思维的得分却比常人低10分。

一位29岁的北京大学硕士在国内一家网站上在规定的45分钟内完成了一套60道题的仿斯坦福-比奈智力测试,他的结果为142分。题目包括类比、数列、图形推理等,大多数为选择题。该网站显示,国内已有160万人参加了这个测验,平均IQ为104分。

洪炜介绍,经典的韦氏智力测验是严格的一对一测验,主持测试的人需要经过培训,严格执行测验的程序,细致到对测试者说的指导语都是有规定的。测试的内容包括常识、简单心算、背数字、词汇理解、填图、砌积木、排列数字符号、图形拼凑、通过迷宫等。测验时间大约需要1.5~2个小时,之后工作人员算分也要1个多小时。测完一次以后,如果要再测需要间隔2~3个月,避免记忆效应和学习效应造成分数虚高。

洪炜称,只要年龄在4~5岁以上,就可以参加智力测验。目前去医院测智商的以中小学生居多,主要是父母发现子女学习成绩不好,就担心是智力的问题;一些遭受工伤、车祸意外者也来测智商,作为大脑损伤的鉴定。智力测验在研发的时候,人为地规定智商的平均分是100分。智商虽然不决定学历的高低,但很多研究发现智商还是与学业有关,例如116分大约高出人群平均智商一个标准差,作为大专生的得分较为正常。他估计,北大清华学生的平均智商应该有130分,比人群平均智商高出两个标准差,相当于比97%的人都要聪明,其估计依据是高考的录取比例——在国内很多地区,考入上述两间顶级学府的考生比例在千分之一以下。

测得智商对个人会有一定影响。洪炜称,智商高者可能沾沾自喜而骄傲,智商低者也许会感到自卑,但他们需要明白智商只是一个方面的素质,对一个人未来的影响是有限的。因此,智商轻易不要去测,结论需要专业人士进行引导解读。网上的简易测试缺乏主试的指导,过程并不十分严谨,结果只能作为参考。

找个聪明配偶提高孩子IQ

无数心理学、教育学的专家学者介绍过提高孩子智商的方法,例如加强营养、胎教早教等等,令家长们趋之若鹜,不惜成本也要让孩子变得更聪明,也就有了良好的学业成绩。

然而,美国经济学家史蒂芬·列维特在其著作《魔鬼经济学》中,用大量社会数据统计的结果说明,与孩子学习成绩密切相关的8大因素是:

1.父母受教育程度高

智商是高度遗传的,而高智商的父母倾向于接受更多的教育。

2.父母社会经济地位高

社会经济地位高说明父母在事业各方面很成功,这样的父母更容易生下成功的子女。

3.妈妈在生育第一胎时30岁或以上

这样的妈妈很多想接受高等教育,或者想在事业上更成功,这会让她的孩子出生在更有利的条件中。

4.孩子出生时体重过低

低出生体重的婴儿往往是早产所致,早产对孩子的各方面都不好,而且还预示母亲对胎儿照顾不周,例如她有抽烟和喝酒的习惯。早产还提示家里可能会比较贫穷。

5.孩子的父母在家里讲英语

这是在美国的情况,相对于西班牙裔等少数族裔家庭而言。

6.孩子是不是收养的

研究显示,孩子的学习成绩受亲生父母智商的影响远远大于收养父母的智商,遗弃孩子的母亲的智商显著地低于收养父母,而且准备放弃孩子的母亲在怀孕时也不会对胎儿很好。

7.父母参加家长学校

这很可能说明父母愿意接受教育,但他们参加家长学校并不会让孩子更聪明。

8.孩子家里有很多图书

给孩子购买很多书的父母一般是聪明和受过良好教育的,把智力和处世之道传给了孩子,更关心孩子的教育,给孩子营造鼓励学习的环境,但图书本身并不会提高智商。

与之相对的,是8个与孩子学习成绩无关的因素:

1.孩子所在的家庭是否完整;

2.孩子的父母新近搬家到更好的小区;

3.母亲在孩子上幼儿园之前离职在家照顾孩子;

4.孩子有没有参加低收入家庭互助项目;

5.父母经常带孩子去博物馆;

6.父母有没有经常打孩子;

7.孩子有没有经常看电视;

8.父母每天给孩子念故事。

总而言之,列维特得出的结论是:父母“是什么人”比为孩子“做些什么”对他们日后的发展更有影响——受过良好教育、事业成功、健康的父母生下的孩子学习更聪明,学习成绩更好。列维特提醒醉心于孩子教养方法的父母,那些方法也许并没那么重要。当父母们准备学育儿经的时候,其实一切已很难改变了。你是谁,你跟谁结婚,你过着怎样的生活——这才是决定性的。

还有情商、性商、财商……

1985年,以色列心理学家韦恩·巴昂在其博士论文中首创“情绪智力”的概念,认为包括压力管理、心境等5个成分,他在1997年发表了首个情商测验。有心理学家将情商定义为:“监控自己和他人的情感和情绪,对其加以识别,并用这些信息指导自己的思维和行为的能力。”哈佛大学教授丹尼尔·戈尔曼在1995年写出《情感智商》一书后,让情商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行,成为所谓“非智力因素”中的主要成分,不少人认为比智商更重要。洪炜认为,很难说智商和情商谁更重要,但他个人觉得情商对于个人适应社会更有价值。

1999年,国内有人提出“性商”的说法。著名性学家胡佩诚教授认为,性商应该能测出一个人完成性生活的能力、对性反应的心理感受、性观念和夫妻关系的水平。巴西性学家卡米塔·阿卜多博士于2004年发布了一个性商自测问卷,主要针对男性。2007年,北京大学研制出国内第一个符合心理测量学标准的性商量表,分开男女进行测量,但其价值在学术界尚存争议。

2000年,日裔美国人罗伯特·T·清崎出版的著作《富爸爸,穷爸爸》引起一股“财商”热。该书认为,通过学习可以增强金钱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财商,包括四个方面的专门知识:会计、投资、市场、法律。但财商目前还没有达到心理测量学要求并获得学术界认可的相关测验。

IQ越高,睡得越晚

夜猫子比一般人聪明的原因终于找到了。我们缓慢进化的脑子对世上的新玩意儿并不熟悉——汽车、电视、热狗……世界产生了太多新事物,而聪明的人更适应。

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心理学家萨托斯·卡纳扎瓦认为,经过进化的发展,我们有专门的智力来适应辨别方向、社会交往等传统任务,而普通智力就要适应新的形势。他的研究数据显示,人们的IQ越高,在一些对于我们老祖宗没用的方面就越强,熬夜的本事就是其中之一。

有研究发现,夜间活动的人比日间活动的人聪明。卡纳扎瓦给出了理论上的解释:电的应用使夜间生活方式成为可能,而在一万年前是没有电的,因此我们现在必须依赖普通智力来克服早睡的本能,因此睡得晚的人拥有更好的智力。

妨碍父母倾听的两大因素


一、评价

任何评判都是一个限定,父母太多的限定使沟通无法进行;预设的评判越多,沟通的障碍就越多。

实际上,妨碍我们倾听孩子或者是阻碍孩子跟我们讲话的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我们的评判。孩子还没说,我们就说“别说了,这有什么好说的”,“哭什么哭,这有什么好哭的,你怎么还哭呢”?都有一个预算的评判。比如——

这怎么行,这不允许vs你是怎么想的

例:妈妈,我不想上学了。

妈妈,我恨死我们班主任了。

当妈妈听到孩子说“妈妈,我不想上学了”,经常会说“你不上学怎么办?人家都上学,你怎么可以不上学呢”?这就是评判。实际上,更好的做法是问“你是怎么想的,你为什么不想上学了”?主要是先让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我们先不要着急去评价。

有一个更典型的例子。孩子对妈妈表达对别人讨厌的态度。比如说,孩子回来跟我们讲,“妈妈,我特喜欢我们班主任”,我们心里特高兴——他要是喜欢他们班主任,那他肯定愿意听他们班主任的课喽!但是如果他说“妈妈,我恨我们班主任,我恨不得杀了他”,这时候妈妈就有压力了。你可能会说,你怎么能这样想呢?他是你的老师。或者当孩子说“我特别讨厌我姥姥”,妈妈可能马上就说,“你怎么可以讨厌你姥姥,她是我妈,你怎么能讨厌我妈呢?”

其实,如何与孩子进行沟通很关键。任何感受本身都没有错,行为有对错,感受没有对错,感受是自然而然产生的。而感受本身是深入孩子内心的一条途径,当孩子还能跟我们这样讲的时候,我们就还有跟孩子沟通的机会。就怕我们这种评判太多,孩子无心听我们讲了。因为他已经确认我们从来不听。

如果再过几年,进入青春期以后,你感觉孩子什么话都不跟你讲,什么话都不说,你问他他都不说,就像跟陌生人相处,甚至有时候他跟一个陌生人都能敞开心扉,但是却跟自己的妈妈、自己的爸爸敞不开心扉,为什么?因为我们从小评判他,不“听”他的。

没有人喜欢被评判,因为任何评判都是限定。你评判说我是一个心理专家,但是我作为一个年轻人在谈恋爱的时候,心理专家就是一个负担。任何一个评价都是一个陷阱,因为每个人都是综合的,而评价只是针对人的某一个方面。所以,要想听必须敞开。对和错的标准不要那么明显,和我们相同、不相同也不那么重要。孩子可以不同意我,这不重要,我想听听他的道理是什么,这才是重要的。

你怎么是(能)这样vs哦,你是这样

例:这么简单的道理,你怎么就不明白?

这么重要的事,你怎么就记不住呢?

你怎么这么不听话?让人操心呢?

再有一个例子。比如说我们在生活当中经常说“这么简单的道理你怎么就不明白呢”?潜在的台词就是:这么简单的道理你早就应该明白了,你如果不明白那就太笨了。这种评判确实是让人非常不舒服的,因为你自己明白了,别人不一定都明白,别人跟我们是不一样的。

“这么重要的事情怎么就记不住呢?”对于我们大人来讲非常重要的事,对于孩子来讲可能并不重要;而对于孩子特别重要的事,我们也是经常忘的,经常不放在心上。这是非常普遍的事,因为大人和孩子有很多不同。

“你怎么这么不听话,这么让人操心呢?”这里也有评判的意思,就是你应该听话,孩子就应该听话,应该让大人省心,别让大人再操心了,你就应该让大人放心。其实做父母就是要操心的,甚至作为一个人来讲就是要操心的。人生的本质是什么?有一个哲学家认为,“人生的本质就是烦”。“烦”就是烦恼的“烦”,但不是烦恼的意思,是操持、操劳的意思。人只要活着必然操心、必然要操持,无论在哪时哪刻,因为你要选择。人有选择的自由,但是没有不选择的自由。就是在哪时哪刻哪天哪一个阶段,你都必须得操持,哪个时候都不会省心,除了在出生之前、死亡之后。所以,做父母的就不要希望省心,要多方面操持。如果你真的做好了这个心理准备的话,你会发现孩子越来越省心;而假如你打心底就怕孩子让你操心、就嫌孩子让你操心,你会发现孩子越来越让你操心。

二、期待

父母如果有很多强烈的未满足的期待,他们的注意力就会自然的放在如何满足自己的期待上,而看不到孩子的现实和孩子这个人。

为什么没有心思听孩子?

因为自己的期待还没有满足。

除了评判的因素之外,妨碍我们倾听孩子的还有一个因素,就是很多期待我们自己没有满足,很多人强烈要求孩子去满足。为什么没有心听孩子的?因为我们自己的心愿没有满足。

比如说,今天孩子期中考试刚考完,他回家跟你说,“妈妈,我们班一个同学刚买一个游戏机,你能给我买吗?”这个时候,你很容易就说,你先告诉我你考得怎么样,你先别说这个游戏机。作为领导是这样,我们安排工作人员出差,回来之后工作人员说风景特漂亮,这个领导就说,你先别管风景,你先说那个事办得怎么样。当一个人有期待未满足的时候,他自然去关注自己的期待,他没有心思来听别人的感受。

我给你们讲一个体验。我之前参加公众活动,什么沙龙、讲座、开会呀,各种各样的活动,最关注的就是自己表现得好不好,自己说得够不够吸引大家,够不够精彩,能不能给别人留下好印象,非常关注的是这个,其实这背后的期待是被认可。这个期待非常强,所以一个人在确认自己被人认可之前,是非常渴望被认可的。所以大家都有这种体验,这之前我就非常努力地去发表自己的观点,不太去倾听别人,这种未满足的期待就妨碍了我们去倾听别人,我们其实是听不到别人的,因为我们的期待太强烈了。

比如今天我来讲座,如果我始终没有得到认可,我非常想得到认可,那我就想表现得好一点,或者一点掌声,或者大家的倾听,或者是你脸上的微笑。任何一个证明我被认可的东西我都特别关注,而唯独不关注听众到底需要什么。

父母跟孩子也是这样,当父母对孩子的很多期待没有满足,父母对于自己的很多期待没有满足,孩子说什么父母就听不到,真的不是想听不想听,就是父母没有那个心思听,因为你的需要没有满足。好多人说倾听很重要,我要努力地倾听孩子但是孩子怎么不和我说,其实这个问题提得很好,无论你怎么努力都是很难让孩子开口,因为你评判他了,因为你期待他了,这不是一个可以猛踩油门就能解决的问题,是调转车头的问题。

为什么想让孩子听自己的?

因为这样比较可控,心里踏实——安全感

这样自己比较能发挥作用——价值感

这样自己比较能成为“好妈妈”——被肯定。

今天这期讲座是讲亲子沟通,当然也可能是我主观的揣测,其实大部分朋友可能是想听如何说服,不是如何沟通。那么,为什么父母这么想让孩子听自己的?不听有什么错?为什么要听我们?想清楚这点很重要。其实,这些都是可以理解的:当孩子听话的时候,我们心里会比较踏实,因为我们知道这样不会出错,这样比较牢靠,让孩子听我们的话,好好学习,成绩非常棒,考一个好大学,找一个好工作,那生活就无忧了,心里比较踏实。当孩子听我们的时候,我们会觉得自己特别地有作用,别人接受我们的建议会让我们感到很大的认同感。作为今天来讲座的人我必然也是这样的,特别希望大家能记住我的一句话,那我就觉得自己没有白来。这些都是自然的。请大家注意,我在讲这些的时候,对自己有一个要求,就是不要去评判好和坏,我们试图来理解我们生活中这些常见的事情。我特别地讨厌某些专家、领导,在讲课的时候采用对父母批判的方式。我觉得没有人有资格来这么说。当他这样说的时候,一定是他觉得自己不够好,他才这样说。总之,我想讲一个观点,就是“知行合一”,我比较追求我讲的每一句话都是我自己信奉的,自己做的。

还有一个非常常见的现象,就是被肯定。因为在很多人自己的童年当中,被肯定的时候是非常少的,比较少的家庭会了解到肯定的重要性。所以很多人一生都极力的追求被肯定。事实上,大多数人是太爱听好话了,太不爱听负面的话了。有的时候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就会导致吹毛求疵,就会导致自己对自己很苛刻,很不满意,这时候往往也会对孩子非常苛刻。

前不久,我参加一个课程,跟我一起上课的有一位妈妈。有一天她儿子从家里回来,跟她讲妈妈,今天我没做作业。妈妈说为什么?他说因为自习课老师没在,我就跟同桌聊天了。其实是很小的一件事,妈妈就大怒:“这怎么可以,自习课怎么能聊天呢?!回家这些事情就没法做?本来咱们家还有好多事要做呢……”像火山爆发一样暴怒了。其实是一件非常小的事情,而且她的孩子虽然这一天的作业没做,但是他的成绩是怎么样的?他们那个年级全校有500多个学生,他每次考试最差的一次是第二十名。500个人当中考第20名,这有什么不满意的?这个时候,她其实不是对孩子不满足,是她内心有很多期待没有实现。有一个经验,当我们感到伤心、生气、愤怒……等等所谓的负面情绪,如果超过3分钟,就不是这件事情本身产生的情绪,一定是我们内在有很多很多类似的情绪没有得到处理,有很多未满足的期待。经过聊天、对这个妈妈深入了解,其实她的暴怒和她的童年有关。她生长在单亲家庭,爸爸在她小时候就和她妈妈离婚走了。那个年代她妈妈作为一个离婚的女性非常地焦虑,人一焦虑就会看别人不顺眼,而最容易对自己的亲人发泄,更加容易对自己的孩子发泄。当一个人自己活得不开心的时候,最容易对自己的孩子发泄,也最容易去指责、挑剔自己的孩子。所以她的妈妈就很少肯定他,经常就说,将来没有人会娶你,就算有人娶你,你也绝对不会是一个好妈妈。这让作为女儿的她就特别地压抑、特别地不自信。因为妈妈的评价对于孩子来讲太重要了,所以我们要对父母说,最爱孩子的是父母,最能伤害孩子的是父母。因为尤其是在孩子小的时候,我们在孩子心里太重要了。现在这位妈妈工作也特别棒,老公也非常爱他,家人也非常好,各方面都非常好。但她就是不自信、就是觉得自己还不是一个好妈妈。可是怎样才是一个好妈妈呢?她认为就是让自己有一个好孩子,孩子好了自己才是一个好妈妈。所以,当她关注孩子好不好的时候,她其实更关注的是自己能不能是一个好妈妈,假如她只是关注孩子好不好的话,她的孩子足够好了,已经这么棒了。想想看,当自己那么伤心、那么害怕的时候,是不是只是因为自己太生气、害怕?

生活话语背后的期待

“你竟敢用这种态度跟妈妈讲话。”

“考这么点分儿,把我的脸都丢光了。”

“我们就这样了,将来就靠你了。”

“孩子,你要争气!”

这些生活话语背后都有特定的期待。比如,“你竟然用这种态度跟妈妈讲话”,这背后是期待被尊重,如果妈妈在社会上受到的尊重非常足够,小时候受到别人的尊重非常足够,就不会有这种生气。这种生气其实是一种害怕——连我的孩子都这样跟我讲话,那其他人怎么样?如果一个人觉得尊重够的话,她会觉得很有趣:“你今天怎么这么跟我讲话?”

“考这么点分,把我的脸丢光了。”这样说的妈妈还是靠孩子来维持脸面,还是比较依赖别人的看法,来确定自己好不好,所以这是她背后是被肯定的期待。

“我们就这样了,将来就靠你了。”没有成就感,没有获得足够的尊重和价值感的人,才会这么想。身心发展比较好的,在社会接触人群比较多的人,他们的确是感觉比较平和。我曾经采访过一个企业总裁,他就强调自己并不望子成龙。像刚才那位单亲妈妈就是因为望子成龙,而变得刻薄、对待孩子非常尖刻。父母越不成功越渴望孩子成功,因为我们的期待没有实现,自己很贫穷,就希望孩子将来不要这样,这本来是一种很自然的心理,但是这种心理往往妨碍了我们去尊重孩子自己发展的可能性。“孩子你要争气”也是非常类似的情况。

对孩子的性格起到决定性因素


对于孩子的性格问题家长不可太过固定化,这并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让我们对于孩子的影响也是有一定的作用的,希望家长可以根据下面的内容当做你们的中介,通过我们的努力形成孩子的好性格。

测试:您的孩子是属于哪一种性格?

古人言:一样米,养百样人。人与人之间的区别确实天差地别,有些人是天生的社交家,有些人生来就会迎难而上,有些人万事力求完美,有些人却总是打落牙齿往肚里呑。同一件事,同一个场景,不同的人会有完全不同的处理方式。大人是这样,宝宝也是如此。其实,性格没有好与坏之分,但是每种性格都有其优势与劣势。爸妈掌握了宝宝的性格气质以后,就可以扬长避短,养育孩子就能更得心应手了。

活泼、力量、完美、平和组成个性

根据心理学家们多年的研究发现,每个人身上都可能同时具有4类因子,即活泼、力量、完美与平和因子。而上述问卷中,A选项代表的是活泼因子,B选项代表力量因子,C项为完美因子,D项为平和因子。

而每个宝宝身上也可能同时具备活泼、力量、完美、平和4类因子,爸妈可以仔细算一下,若您的宝宝某一类因子数达到3个或更多,就说明他是此类气质的宝宝。当然,宝宝亦可能是两种因子同时超过3个的复合型宝宝,那他就同时具备这两种气质。

此外,A、B两项所代表的是外向元素,C、D两项则为内向元素。换言之,A、B因子越多的宝宝个性越外向,反之,C、D两项多的宝宝就是比较内向的。外向、内向元素的比差越大,性格倾向就越明显。计算一下,爸妈就可以基本掌握自家宝宝是属于哪一类型啦。幼儿教育

4大性格典型表现

心理、性格、气质都是一些非常模糊和空洞的名词,爸妈们可能较难领会。因此,我们设定一些小场景,让4大典型性格的宝宝们粉墨登场表演一回,你一定就能看明白了。

不同性格不同教养方式

现在爸妈对宝宝的性格归属了解了,针对宝宝的性格特征,该制定怎样的养育方针呢?

复合型性格的宝宝又会有哪些特点呢?

宝宝的性格不同,爸妈需要制定相应的养育方针来对待,只有这样,才会发挥宝宝性格中的优势,将劣势降到最低。

1.喜欢新鲜感的活泼典型

个性特质:

乐天派的活泼型,总有新主意,思路特别活跃,说做就做。做事易受情绪干扰,心直口快,而且说得多做得少,遇到困难容易失去信心,杂乱无章,做事不彻底,爱找借口。容易交上朋友,天生的社交家。健忘多变,办事没有恒心。早期教育

教养方式:

爸妈要特别注重恒心与毅力的培养,做事力求有始有终,否则将来会导致学习和事业上难有所作为,这也需要爸妈不厌其烦的督促和鼓励。

2.永不言败的力量典型

个性特质:

力量型的宝宝目标明确,看问题具有全面性,组织力强,行动迅速,解决问题不过夜,果敢、坚持到底,在反对声中成长。但是,因为过于强调结果,往往容易忽视细节,处理问题不够细致。喜欢控制别人,不会说对不起。

教养方式:

爸妈在养育此类宝宝时注重情绪控制的培养,力量型的宝宝容易愤怒,性格比较叛逆。爸妈应当软性处理,这类宝宝可是吃软不吃硬的哦。

3.只有更好的完美典型

个性特质:

完美主义者的宝宝,标准高、计划性强、注重细节、讲究条理、整洁,能够发现问题并制定解决问题的办法,坚持己见,有始有终。但是,很可能是一个优柔寡断的人,容易自我否定,似乎始终有一种不安全感,特别需要别人的认同,又爱挑剔别人。幼儿早教网

教养方式:

给予充分的鼓励与肯定是教养的重点。千万不要管教过严,事事高标准严要求,以免导致宝宝将来有强迫倾向。

4.温和忍耐的平和典型

个性特质:

这种类型的宝宝能够按部就班地行动,有耐心,并能够持之以恒。但是,似乎总是慢吞吞的,很难被鼓动,懒惰,马虎,得过且过。人际交往中显得不热情,比较退缩。

教养方式:

爸妈在养育此类宝宝时应该多给宝宝创造交际的机会,比如购物付款、问路之类的小事,教会他们学会展示自己的优势,不善言辞的闷罐子在当今社会可是吃不开的哦。

5.复合型1:活跃的外向型=活泼+力量

兼备活泼与力量的双重特性,爸妈要注意是哪类因子比较占主导,以区别对待。这类宝宝是标准的外向型,容易取悦也容易激怒。爸妈要注意培养自省能力,让宝宝学着体贴他人。针对喜动不喜静的特点,可以让宝宝学书画、乐器,怡情养性。幼儿早教网

6.复合型2:内敛的内向型=完美+平和

兼备完美与平和的双重特性,爸妈要注意是哪类因子比较占主导,以区别对待。这类宝宝是标准的内向型,感情不爱外露。爸妈要注意培养人际交往能力,让宝宝学着与他人沟通。针对喜静不喜动的特点,可以让宝宝学舞蹈、运动,增添激情与乐趣。

7.复合型3:易于接近的人=活泼+平和

这种互补性格的宝宝最是平易近人,特别容易相处。爸妈应多多引导善恶观念,增加宝宝的自我保护意识。

8.复合型4:优秀的领导人=力量+完美

此类型的宝宝是另一类的互补性格,特别具有领导能力,既有力量型的执着又兼备完美型的细密。爸妈应多让宝宝学习体贴与忍耐,注意增加宝宝的亲和力,以防自大,目空一切。

9.复合型5:矛盾性格=活泼+完美或力量+平和

活泼与完美是一对矛盾,力量与平和又是一对矛盾,不论是哪一种矛盾性格的宝宝,爸妈都要特别地小心引导。注意观察宝宝的性格倾向是外向或是内向。既内向又矛盾的性格要防范忧郁哦,既外向又矛盾的宝宝就要防止乖张。

本网站小编总结 :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性格缺陷带来的问题,越来越多的爸妈开始关心宝宝性格的健全。身为爸妈的你,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深知宝宝的性格特质,爸妈就可以从源头上杜绝教育出有性格缺陷的宝宝。

学习的准备之五


人际交往水平的提高与身体、技能、智力等准备因素是否成熟有着密切的联系。当儿童在身体、技能、智力诸方面都达到成熟时,他就能比较独立地进行社交活动,使自己成为家庭、群体和同伴中的积极成员。

儿童的社交发展包括下面这些行为变化:⑴ 学会怎样参与复杂的团体活动;⑵依恋的对象从母亲和家庭成员扩展至同伴或群体;⑶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了更为充分和细致的了解;⑷能进行自我评价,增强了责任感,关心和热爱别人。

儿童的社交发展,在不同的年龄,有不同的表现。5岁儿童不仅能识别自己的作用,而且还能识别父母的不同作用,他们已经把自己作为家庭中的一员来看待,有了家庭成员的观念。这一年龄的儿童,社交关系已经出现某种复杂性,尽管在游戏中还不能合作得很好,但在监督之下,能积极地参与小集体的活动,而且在活动中明显地尊重权威。

6岁后,儿童在社交方面已从依恋家庭发展到依恋同伴。6岁前儿童趋向于父母,同伴友谊频繁多变,6岁后儿童则趋向于同伴,同伴友谊相对说来比较稳定。在有组织有计划的活动中,儿童学会了合作,遵守规则,并把这些规则发展到的同伴游戏中去。由于责任感的发展,使儿童喜欢督促其他同伴;由于自尊心的提高,使儿童学会了自我评价和社会评价。 这时儿童还常常将自己与同伴相比较,开始认识自己的优点缺点,能作自我批评,并且形成对同伴的敬佩感和同情心,但对同伴的赞许又很敏感,好胜心较强。

社会交往能力的形成与身体、技能、智力等准备因素是否成熟有着密切的联系。例如,一个个子矮小的男孩,在同伴中看起来他就像是个幼儿,甚至还成为同伴取笑的对象。由于长得矮小,同伴和父母都还是把他当成小孩,而在他看来这是对他的污辱。这样的儿童往往有一种否定的自我概念,有一种似乎被人抛弃的感觉,并表现出较多的依赖性和倔强劲。相比之下,那些成熟较早的男孩,由于身体发展快,自己感到像个成人了,其他人也把他当大孩子看待, 因而感到自信,有较强的独立感,更可能成为受同伴推崇的人。

心理学家马森(P.H.Massen)和琼斯( M.C.Jones)曾对33个男孩作过测验,其中10个是早熟者,17个是晚熟者。结果发现,那些成熟晚的男孩比较多地认为自己受人排挤和支配,在与人交往中往往作出很大的努力以求得社会的承认,由于自我感到不安全而引起较多的攻击性行为。另一方面,早熟者表现出独立、自信,在人与人相处中能扮演大孩子的角色。

同样道理,社交水平的成熟反过来也影响着身体、技能、智力等因素的进一步发展。心理学家的调查发现,社交方面较成熟的儿童,由于适应力强,同伴关系相处得很好,因此常常被成人看作是“有能力”、“有创造性”的人,在同伴中也多留下稳重、友好等印象, 这些评价和印象提高了儿童的社会地位,满足了他的尊重需要,从而进一步激发他掌握技能、发展智力的愿望。由此可以说, 社交能力的形成与身体、技能、智力等因素的成熟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导致孩子性早熟的重要因素


导致孩子性早熟的重要因素

近年来,儿童性早熟,已经成为不少家长的一大头痛问题。其实,静观身边许多由承认一手促成的“人小鬼大”的现象,儿童性早熟又是否那么令人惊讶呢?

语言、文化环境污染 直接导致孩子性早熟

受现代方式的影响,影响孩子发育过早过快的原因主要有食品、、生活习惯、生活环境等。如今的影视作品中的激情戏太多,不良的言情涉性电视剧形成的视听刺激,作用与孩子的垂体,使其分泌急速,导致性早熟。因此,影视作品的成人情节,无形中“污染”着儿童纯真的心理,成为了导致儿童性早熟的新兴杀手。

专家们特别强调,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影视传媒的普及,不良的言情涉性电视剧形成的视听刺激成为了导致儿童性早熟的新兴杀手。据统计,性早熟95%以上来自环境刺激,其中语言、文化环境的污染影响是最不容忽视的,电视、电影节目中戏太多,是导致孩子发育提早的直接原因。包括一些严肃题材的剧作,里边都刻意地要添加一些情爱场景;一些报刊越来越热衷于爆炒那些涉性题材;一些明星的私生活和性感照片被堂而皇之地搬到了报刊的版面上;黄色网络的泛滥是一个突出的现象;满街的按摩院、歌舞厅……在不良的社会土壤里,播种的即使是龙种,收获的也难免是跳蚤。

性教育严重滞后

许多资料显示,我国的性教育远远满足不了孩子“性知识饥渴”。学校讲课遮遮掩掩、点到为止;家长更是羞羞答答,谈性色变,造成孩子的神秘感和正常的性知识匮乏。加之儿童青少年青春期发育的特点,一些网络、不健康书籍、音像制品的影响等,也会通过感官刺激引发性早熟。

部分家长,房事的时候没有小心把门关好,很容易就让小孩子撞个正着。而这种尴尬时候,家长又不向孩子好好解释清楚,只是含糊带过。这就等于,把孩子推到“性窗口”的边缘,又不告诉孩子如何扶稳站好,让孩子随时都有坠落的可能。这样“半桶水”的性启蒙,非常容易诱发孩子性早熟。

娃娃亲配出“性早熟”?

“把你许配给我儿子吧,我们结个娃娃亲。”有的同事经常如此调侃,甚至全然不顾及幼小的孩子是否在场,殊不知此种举动也会引发儿童的性早熟。儿童内分泌专家表示,性早熟95%以上来自环境污染。

开学不久,不少幼儿园、小学里的孩子都已有了新“女朋友”、新“男朋友”。一位3岁男孩用稚嫩的语气告诉父母:“我已经有女朋友了!”还有一位一年级新生小男孩面对妈妈的提问:“你有女朋友了吗?”小男孩昂首挺胸地回答:“我已经有两个了。”“那原来幼儿园的同班同学丽丽呢?”妈妈继续追问。“她现在就是我的女同学,不是女朋友了!”

专家指出,儿童出现性早熟,与受到语言、文化环境的刺激有很大关系。不少家长喜欢在孩子面前谈及,但儿童性早熟有很大一部分因素来自于环境污染,其中,语言和文化环境的影响不容忽视。

娃娃选秀节目模仿成人

5岁的小女孩身穿比基尼、肩披薄纱巾,只见她一边打着手势将小脸蛋半遮半掩,一边不停地扭动着腰身,时而还抛出一个个媚眼,浑然一副成熟的小模样

最近,不少由学龄期阶段儿童参与的“儿童模仿成人秀”大受欢迎。舞台上参加选拔的孩子可能还不理解他们熟练哼唱的爱情歌曲,却惟妙惟肖地模仿着每位明星的动作、眼神和语调……各种小抹胸、露背装、露肩装穿在小女孩身上,显得既可爱,又成熟,可当小女孩一微笑,露出一口没有门牙的牙齿,原来她还处于换牙期。年龄和穿着显然毫不相称,甚至还有点不伦不类。

专家表示,孩子过早接触成人的环境,容易诱发性早熟。成人们在这种让孩子模仿成人的选秀节目赚足掌声的同时,也把本事天真无邪的孩子推向了性早熟的深渊。我们以便忧心孩子性早熟问题,一边又在无形中替孩子们“催熟”,这是否显得十分可笑呢?

哪些环境因素对宝宝发育有利


视听触环境:提供丰富的视觉、听觉和触觉刺激

丰富的视听触环境是指在宝宝出生后,依据宝宝的生长发育特点布置他的生活环境,以提供丰富的视觉、听觉和触觉刺激,促进宝宝感知觉的发展。

出生以后,宝宝就开始用自己身体的各个器官去感知、探索周围的世界。宝宝具有惊人的学习能力,丰富的环境刺激能激发宝宝的好奇心,有助于宝宝大脑的发育,并促进宝宝各种能力的发展。因此,创设丰富的视听触环境非常重要。

在婴儿床上方悬挂色彩鲜艳、能发出悦耳声音的玩具,例如摇铃、吊琴、各种充气玩具等;还可以悬挂父母放大的照片、中度复杂性模式的图案(如靶心图、国际象棋棋盘图等);由于宝宝喜欢看人的脸,在床上挂一面镜子可以让宝宝观察自己的脸。镜子应该由不易破碎的金属材料制成,宝宝在镜子中的形象要真实。

在房间内的墙壁上贴上颜色鲜艳的人像、风景、动物、物品等图片,宝宝满月后就可以竖抱着他来看(视距20厘米),观察宝宝偏爱什么样的图片。可以根据宝宝的喜好更换图片。

在宝宝醒着时,家长可以用自己的脸引起宝宝注视,一会儿把脸移向左,一会移向右,让宝宝用眼睛追随脸的移动;也可以用红球来逗引宝宝,当宝宝看到以后,缓慢地移动红球让他的视线追随,以发展宝宝的视觉。所有的这些活动都需要在距离宝宝眼睛20厘米处进行。

照料宝宝的时候,不论是喂奶、洗澡、换尿布或抱他,都要在宝宝眼前20厘米左右用温柔的声音、富于变化的语调,反复地和他说话,轻轻地叫他的小名,用简洁的句子告诉他你正在做什么。在宝宝醒着的时候,可以用缓慢、柔和的语调对他说话,如“好宝宝,你醒啦?”“宝宝,我是妈妈,妈妈喜欢你”等等,这样还能促进亲子之间的情感交流。还可模仿宝宝那些无意义的发音,以激起宝宝发声的兴趣。可以对着宝宝不同侧的耳朵说话,让他感觉到声音从不同的方向传来。

选择一些旋律优美的音乐给宝宝听(包括宝宝在子宫内听过的胎教音乐),音量比大人在室内说话的声音稍大一些。注意不要给宝宝听很多不同的曲子,一段乐曲一天中可以反复放几次,每次几分钟,过几周后换另一段曲子。

有意地触摸宝宝的身体和四肢,提供不同质地的玩具、材料让宝宝用手触摸、抓握。

早期阅读环境:对宝宝早期阅读能力的培养是至关重要

早期阅读环境是指根据宝宝的心理特点,选择适宜的图书、图片、挂图等阅读材料,并且每天为宝宝朗读,让宝宝熟悉父母的声音,习惯看到书,抚摩书,以产生对书的兴趣,形成阅读的自然习惯。

阅读是将伴随宝宝一生成长的活动,早期阅读不仅能增加知识,使宝宝对图书和文字产生兴趣,还能培养宝宝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宝宝早期阅读的教育,应是终生养成性的教育:让他们通过多种途径,接受各种信息,形成看、听、读、写一整套习惯,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家庭教育的参与和配合,对宝宝早期阅读能力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所以,应尽早地创设一个早期阅读环境。

读书时要以宝宝为中心。越小的宝宝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就越短,1岁前婴儿阅读图书,主要是培养宝宝与书的情感,帮助宝宝弄明白书是什么。所以,要根据宝宝的表现来确定是继续读书还是暂告一段落:如果宝宝抓住大人的手指,轻拍或蹭大人的手臂,并主动对书拍、抓、打等,表明宝宝能从阅读中得到满足,这时可以根据宝宝的需要重复阅读内容;如果宝宝把目光从书上移开,情绪烦躁时,表明宝宝不再有兴趣,这时,就要及时终止,不能坚持看完一本书或一个段落。

只要宝宝有兴趣,任何时间都可以与宝宝读书,哪怕只有短短的5分钟。1岁前,每天都要为宝宝朗读。在光线适度且安静的环境中,家长安详地、音量不高地边翻书指图画、边朗读,还可插入与宝宝的简单对话。简单的有韵律的儿歌,通常会引起宝宝的兴趣。

爬行环境:促进生长发育

爬行环境是指根据宝宝爬行的需要,对家里的环境重新规划和布置,给宝宝开辟一间专门的活动室或活动空间,创设一个安全、卫生、舒适的环境供宝宝爬行。

爬行可以促进宝宝身体的生长发育;爬行可以训练宝宝身体的协调能力,对学习走路有很大帮助;爬行可以扩大宝宝接触和探索环境的范围,增加认识事物的机会,发展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爬行还可以促进宝宝与他人更多的交往,锻炼宝宝的意志力。所以,为宝宝创设爬行环境非常重要。

爬行的准备。爬行的地方必须软硬适中,摩擦力不可过大或过小。可在瓷砖、大理石等硬地板上面铺设软垫(注意:厚度较高的软垫才能发挥功用),并且避免使用有很多小拼块的软垫,以防宝宝将小拼块抠起来误食;也可以把被褥拿掉,让宝宝直接在床垫上爬。在宝宝学习爬的时候,可以提供摩擦力小的接触面,这样有助于宝宝的活动;等宝宝熟练爬行后,可以增大接触面的摩擦力,以给宝宝提供不同的爬行体验。

爬行的安全。不要让宝宝离开自己的视线,更不要让宝宝独自爬行;特别注意宝宝周围的环境应当没有坚硬锐利的物品,不要让他嘴里含着东西爬行;家具的尖角要用海绵包起来或套上护垫;药品不要放在宝宝能抓到的地方;特别是电线要绝对安全,不要让宝宝靠近,要使用安全插座或电插座的防护盖;如果让宝宝在床上爬行,一定要防护好,以免摔下床。每隔几天就要对家里所有东西的下边以及角角落落的地方进行一次全面的安全检查,对那些不太牢固的东西得随时检查或者干脆将它们移开。

爬行的卫生。时常清洁、消毒地板和地垫等物品,不要让宝宝爬脏的小手直接拿东西吃。

爬行的乐趣。为了增加宝宝爬行的乐趣,可以拿一些宝宝喜欢的玩具放在前面吸引宝宝来拿。会动的玩具,如汽车、球类等对已经熟练爬行的宝宝更具吸引力,宝宝喜欢追逐这些玩具,这样可以让宝宝更多地爬行。当宝宝努力爬到“终点”时,父母要适时给予鼓励。

早期安全依恋环境: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关键

早期安全依恋环境是指成人对婴儿发出的信号做出及时、恰当、抚爱的反应,以帮助婴儿发展对成人的信任、亲近,形成安全型依恋。

所有文化环境内的婴儿都存在依恋的现象,依恋是一种社会性情感联结,是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父母亲密的身体联系的一种倾向。依恋是在婴儿与成人相互作用下形成的,依恋的性质取决于成人对婴儿所发出信号的敏感性和对婴儿的关心程度,因此,成人是否对婴儿敏感、有爱心,对婴儿安全依恋的形成至关重要。早期安全依恋的形成对儿童心理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安全的依恋可以使儿童自信、好奇、富有同情心和坚持性,在自我控制、社会交往与合作等方面有更好的表现。而消极的依恋关系将导致儿童焦虑、孤独、敌对和日后人际关系中信任感的缺乏。

对宝宝精心照顾、关心、爱护,让他从父母那里获得温暖和爱,满足其生理的、情感的需要;

增强父母的敏感性,对宝宝发出的如微笑、咿呀学语、哭叫、注视、依偎、追踪、拥抱等各种信号做出迅速而准确的反应,保证亲子之间积极而又愉快的相互作用;

多与宝宝交往、说话,满腔热情、耐心细致地陪伴他们玩耍,施以语言示范,并与他们共享进步时的快乐;

多与宝宝一起游戏,一起分享游戏的快乐,特别是父亲,要参与到游戏中来,让宝宝与父亲有更多的交往机会;

建立稳定的亲子依恋关系,让宝宝学会等待,也非常重要。随着宝宝各方面的发展,会出现“撒娇哭闹”,如果处理不好,会养成总是让人抱的习惯。当宝宝第一次要求妈妈抱时,让他坐到妈妈腿上,5分钟内放下,让宝宝自己去玩;第二次要求抱时,把宝宝轻轻抱到腿上,接着马上放下他,反复几次,宝宝就会按妈妈的“干完这件事再来抱你,等一会儿”的要求去做。当然,让宝宝等待的时候,大人的活动都要在宝宝的视线之内。经过多次强化和重复,宝宝撒娇的时间间隔就会逐渐延长,逐渐地建立起安全的亲子依恋。

社会交往环境:社会交往环境促进宝宝社会化

社会交往环境是指利用各种机会让宝宝认识、熟悉周围环境中的同龄伙伴和其他人,逐步让宝宝适应陌生的环境,以培养最初的社会行为,建立健康的亲子依恋。

从4个月起宝宝能认识妈妈,大约从6个月开始认生。认生标志着亲子依恋的开始,同时也说明宝宝需要在依恋父母的基础上建立更为复杂的社会性情感、性格和能力。一般来说,多数8个月的宝宝见到生人都有些拘谨或惊慌,8-12个月宝宝的认生达到高峰,以后逐渐减弱。要注意,这几个月是宝宝与父母形成巩固的亲子关系的关键期,所以利用社会交往环境来促进宝宝的社会化非常重要。

父母一方面要给宝宝安全感,不要长期离开宝宝,尽可能减少必须离开宝宝的次数,尤其是丢下宝宝一个人;如果必须离开,随着宝宝对语言的理解,用他所听得懂得语言告诉他父母要离开一会儿,让宝宝有心理准备。

另一方面不要保护过度,应创造条件扩大宝宝的生活范围,让宝宝步入社会:可以经常带宝宝上街、上公园、串门,向宝宝介绍社区中经常见到的人;特别需要让宝宝及早步入“同龄小社会”,鼓励他与年龄相仿的宝宝接触、玩耍,虽然这么大的宝宝还不知道如何与别人交往,但是与同伴在一起的益处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宝宝接触的人、物越多,认生的程度就越轻,时间也就越短。那种怕宝宝受惊吓躲避生人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如果家里来了“陌生的客人”,父母注意不要急于让宝宝接近客人,更不要随便让客人突然靠近、抱走宝宝,也不要在客人到来时马上离开宝宝,否则会加重宝宝的恐惧心理。

正确接触“陌生客人”的方法是:当客人到来时,父母可以把宝宝抱在怀里,不要急于走近客人,要用对客人的热情态度和友好的气氛去感染宝宝,使他学会“信任”客人;让客人逐渐接近宝宝,例如,让客人给宝宝一个漂亮的玩具;如果客人也带着自己的孩子,就可抱着孩子与宝宝接触;如果客人靠近宝宝时,他流露出害怕的表情,就立即抱他离远些,与客人谈笑,待一会儿再靠近,使宝宝逐渐适应、熟悉生人。

学习的准备之三


一般说来,儿童的生理成熟先于心理成熟。儿童生从出生到青年时期,生理上的发展具有迅速增长的特征,到了大约18岁时,生理的发展便基本上完成了。但是智力的发展并不象生理上的发展那样在18岁结束。婴儿期至学龄初期智力发展较快,到了30岁左右,智力仍然在发展,只不过速度渐慢而已。心理学家贝利(Bayley)曾用贝利婴儿智力量表、斯坦福-比纳量表、韦克斯勒成人量表对同一组被试进行了长达36年的追踪研究,发现13岁以前测验分数呈直线上升,以后逐渐缓慢,到25岁时达到最高峰,26~36岁属于保持水平的高原期,随后有所下降。

儿童语言的学习和推理能力的发展,是智力准备状况的主要标志。

在语言发展方面,5岁儿童已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思和进行交际;6岁时,用语便有相当技巧了,在读写方面均有进步;7岁的儿童已开始独立阅读神话和寓言故事;8~9岁儿童阅读的兴趣有所扩大和加深;10~12岁的儿童已可作读书研究,能就某一个特别有趣的题目写出较有创见的报告。

许多心理学家的实验证明,言语学习的有效性有赖于心理上的成熟。例如,为了弄清楚言语-记忆水平对学习和解题的影响,心理学家把一定的智力年龄作为儿童能否学习的重要标志。以2~9岁儿童作被试,选择8篇情节不同的故事。实验时,将8篇故事逐一读出,每一篇故事重读10次。接着,要求儿童回忆故事的情节。研究表明,智龄低于3岁2个月的儿童(不论年龄是2岁还是9岁),心理尚不成熟,无法借助一定的方法记住这些故事,他们能够回忆的平均字数还不到5个,因而给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智龄在5岁8个月时,记忆能力逐步提高,能够回忆的平均字数已达60~70之间,因而给学习带来了方便。实验表明,儿童阅读-记忆的能力一般在智龄5岁时,始能出现。不作好这方面的心理准备,阅读-记忆就不能顺利进行。

还有一些心理学家也借助实验手段来查明儿童在哪一个智力阶段才具备开始阅读的成熟水平。他们把智龄5~8岁的儿童作为被试,对这些儿童进行半年教育,随后测定他们在这半年里达到阅读标准的百分比。结果发现, 智龄低于5岁的儿童几乎无一人能顺利阅读,智龄在 5岁6个月的儿童只有极少数人能须利阅读,而智龄在6岁的儿童有半数以上的人不能顺利阅读,智龄在6岁6个月时,大约有70%的儿童取得了令人满意的进步。根据这些资料,可以认为,智龄6岁6个月是有希望在小学一年级顺利进行阅读的最低限度。

上述实验表明,对于刚入学的一些儿童来说,即使他们的年龄已经到达或越过6岁,但如果智龄尚未达到6岁,心理上的准备尚不充分,那么多关心这些儿童是必要的。父母应帮助这些儿童,使他们参加丰富多样的活动,提高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为阅读作好必要的准备。

推理能力的准备状况也对儿童的学习发生影响。推理能力是解决问题的前提,儿童是否作好推理上的心理准备,直接影响到他的学习能否顺利进行。

儿童推理能力的发展是随着年龄而递增的。年龄越小,成熟水平越低,推理能力越差。相反,年龄越大,成熟水平越高,推理能力越强。心理学家曾采用口头演绎推理方法测定成功的推理与年龄的关系,例如:“如果所有的蝌蚪都长成青蛙,而我的邻居打算养蝌蚪,你能肯定它们会长成青蛙吗”实验结果表明,对这类推理,足够的成熟是需要的。在口头演绎推理上,6~12岁儿童的推理能力随年龄而逐渐提高,6岁儿童解答上述推理题的正确百分数约20%,到12岁时已达到70~80%,以后仍有显著进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