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动、好哭、好“破坏”是孩子的天性,摔杯子、拆玩具、撕东西,“坏”起来就乐此不疲,有时候真叫爸爸妈妈哭笑不得,不知道该制止还是该鼓励。

到底该如何面对孩子的这些“坏行为”呢?“3岁前孩子拆玩具、摔东西家长应该给予适当充分的肯定。”北京回龙观医院心理科副教授刘华清大夫给出了这样的回答。刘大夫说,正常情况下,孩子从会说话到3岁左右,是人的第一个反抗期(第二个反抗期是青春期),孩子很希望展现自我,引起别人的注意,想告诉周围的人他也拥有独立自主的能力。同时,这也是孩子在探索未知世界,撕纸、拆玩具、摔东西都是常用的方式,证明孩子拥有探索未知世界的勇气和愿望。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头上。儿童的双手掌握的技巧越高超,这个孩子就越聪明。”孩子喜欢摆弄各种物品和工具,尝试自己想做的事,正是在这样的动手探索过程中,智慧得以发展。如果不去分析孩子的动机和心理特点,就采取断然阻止或粗暴批评的行为,会挫伤孩子的好奇心和积极性,浇灭孩子智慧的火花,对孩子成长不利。

遇到孩子有拆玩具、爱摔东西的行为,父母应该用科学的方式予以鼓励和引导。首先应该给予称赞而不是批评,更不是训斥,如果是能摔的玩具,父母应该让孩子重复这样的行为,然后帮助孩子把玩具重新组装好,让孩子知道这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东西。如果是贵重的东西,父母应该心平气和地先褒扬孩子,然后给他一个能摔的玩具(安全、卫生)让他尝试,逐渐让他认识到什么东西是不允许摔的,这样既及时制止了对物品的损坏,又调动了孩子的探索欲望与积极性。即使是孩子发怒摔东西,父母也不要打骂孩子,因为一次训斥就会挫伤孩子探索未知世界的热情。

延伸阅读

容易让父母误解的孩子行为


一、追求完美不是笨

生活镜像:

妈妈叫乔乔把小凳子搬来,乔乔走向凳子准备搬,这时姥姥拿起凳子,递给乔乔,乔乔大叫着:"不是这样的。"他把凳子放回原来的地方,再搬起来。姥姥笑到:“这孩子可真笨。”

专家分析:

乔乔不是笨,而是每个孩子都会经历的“完美敏感期”,即做事情讲究完整性。在他们的设想中,事情应该是这样办,一旦他们设想好的东西被打断,便不愿接受。这是他们从初步建立计划做事的意识,到掌握较强的思维能力的一个过渡。这时家长在给予必要的指导时,不妨对孩子的这种行为宽容一些。这也有利于培养孩子做事有始有终的好习惯。

二、实施破坏不是错

洲洲常常损坏家里的物品,撕毁过爸爸的稿纸,拆散过妈妈的化妆盒,自己的玩具也往往被拆得七零八落。于是,父母对洲洲大声地指责,试图阻止他这样的行为。

专家分析:

其实,孩子在玩弄物品的时候,实际上也是一种学习。孩子的智力发育,需要不断地信息刺激,他们四处探寻各种事物来满足他们的这一需求。从成人的角度看,他是毁坏了一件物品,而实际上孩子从中调动了自己的手、眼、耳等感官,得到了自己需要的信息。所以,父母不可轻易阻止孩子的探索过程。对的确不能让孩子尝试的事情,也要尽量向孩子说明道理,并找出替代的事情给孩子做。如果父母经常粗暴地阻止孩子做事,孩子就会渐渐地失去好奇心,失去了探索的动力。

三、重复不仅是为记忆

生活镜像:

艺可妈觉得很奇怪:给艺可讲的《灰姑娘》故事,孩子听了多少次也没听烦,每晚,艺可总是缠着妈妈讲《灰姑娘》的故事,从不间断。妈妈表示:妈妈知道你记住了,不用读了。但艺可还是不罢休。

专家分析:

重复是孩子学习的一个特点。孩子的智力发展,不是知识在头脑中的堆积,记住知识本身,而是通过刺激、记忆来促进脑部的发育。孩子的智力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重复作为力量,当重复到达了一定程度时,新的状态就会爆发出来。另外,孩子在听熟悉的事物时,对事物的预见会给他们带来信心与安全感。

四、依恋与自理并不矛盾娅俐心理咨询

生活镜像:

甜甜爸妈十分重视培养她的自理能力,从不让甜甜粘着自己。在甜甜很小的时候,就让她自己吃饭、穿衣,甚至为了培养女儿的独立性,把她送到全托的幼儿园锻炼。

专家分析:

粘父母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个必经的阶段,他们从对父母的依恋中感受亲情,认识世界。经过了这一阶段,孩子才能逐渐建立起健全人格。从心理发育上说,孩子很需要被重视,这与他们的自理能力并不矛盾。

教子感言

父母不宜用成人的标准来衡量孩子,而要深入孩子的内心,尊重孩子的想法。在阻止孩子的行为之前,先仔细考虑孩子这样做的原因。在对孩子提出要求的时候,先掂一掂这样的要求是否符合孩子的年龄特征。孩子像是一本书的作者,父母越有兴趣读他的作品,他就越有动力将这本书写得更加精彩。

这四种“坏行为”都是宝宝在变聪明,请不要错怪他!


宝宝越大问题就越多,爸爸妈妈开始担心,这样会不会不好,那样会不会不好。

怎么办?两手一摊!显然“出厂”时上帝忘记给你附上一本关于孩子这个“物种”的“使用说明”。

不过作为一个过来人,我还是可以挺直腰板给你们一些建议的。宝宝的有些行为只是因为他变聪明了,不用过分担心。

1.10个月内吃手

要知道宝宝的各种感觉器官中最先发育的是嘴唇和舌头,所以宝宝会用嘴巴感知自己身边事物的形状。

对一岁以内的宝宝来说,适当的吃手行为不仅可以促进宝宝智力发展、感觉统合。

吃手的同时,宝宝的吮吸能力得到锻炼,身体协调能力、大脑都开始迅速发展。

除此之外,还能带给孩子心理上的慰藉,吃手是宝宝自身用来缓解紧张情绪的方法。

2.宝宝开始“认生”

爸爸妈妈总担心认生的宝宝以后会不会性格内向,拜托拜托,这是宝宝智力发育的表现,和内向没有半毛钱关系。

认生是从6个月左右开始的,这个时候说明宝宝已经能区别爸妈等亲近的人与外人的面孔了,这是婴儿智力发展过程中必然要经历的阶段。正常过2-3个月就会逐渐消失。

不要随便给孩子贴上胆小、害羞等标签。如果宝宝认生情况严重,爸爸妈妈要给予一定引导,但是不要一开始就强迫孩子和陌生人打招呼:

到了陌生环境,拥抱和亲吻会给宝宝十足的安全感。

不要强迫宝宝见陌生人,甚至强迫他去讨好别人。

宝宝认生哭闹时,不可责怪、甚至打他,要耐心安慰。

3.撕书、扔东西,大搞恶作剧

有妈妈抱怨说“我家孩子什么都喜欢玩,一不注意,用我的口红在墙上乱涂乱画,还撕书、肥皂泡弄的到处都是,说是下雪了。”

恭喜你,庆幸!你有一个充满创意并敢于尝试的孩子。好奇心正是宝宝大脑快速发育的原动力。

千万不要骂他,如果你“制止”成功,你可能扼杀了一个“爱因斯坦”!

怕他们撕书,就给他们不用的报纸,让他们尽情撕扯。要想把纸撕破,需要两只手的协调运动,这就要求大脑必须具备相当复杂的神经。

别小看撕纸哦,这等同于他们长大找到数学题的解法一样,在锻炼大脑哦。

怕他们在墙壁上乱涂乱画,递给他很多纸,虽然只是乱七八糟的线。

4.撒点小谎,有时是聪明的表现

宝宝两岁左右就会“说谎”了。这个阶段的撒谎,爸妈别太紧张。这说明他们已经可以根据人们的心理状态做出判断和推测了。学前阶段,撒谎有时是聪明的表现,因为假装是需要智慧的。

想想我们自己小时候,是不是也有过特别想掩饰自己,蒙骗大人的阶段,一般从两岁多开始学会说谎,到小学二三年级,说谎能力达到巅峰。

出现撒谎的行为,我们不要随意给孩子贴上“坏孩子”的标签,而是要用正确的方式引导他们改正,保护他们的自尊和创造力。

我认为真正有问题的谎言是孩子仅能使用谎言来处理自己和旁人、和现实的关系。此时的孩子需要心理治疗的帮助,但儿童必须达到上学的年纪。

如果不到这个年龄,孩子需要的不是责备,而是理解和温暖的贴近。

所以,第一点:永远别发火。第二点:永远别太固着于“真相到底是什么”。第三点:永远别用太严厉的惩罚。

父母眼中的“坏行为”如何引导


宝宝怕生

宝宝怕生很正常很多家长发现宝宝6个月以前谁抱都高兴,可是六个月以后却越来越怕生。家里来了客人或换个环境就不开心,甚至大哭大闹,这让爸爸妈妈很是尴尬:“怎么宝宝越大越没出息了呢?”事实上,“怕生”是一种成长现象。六个月以上的婴儿已经开始会区分亲人和陌生人了,如果宝宝在脑子里检索不到眼前这个陌生人的形象,就会感到不安:“这个家伙是谁?”

正确的做法:一开始,让陌生人和宝宝保持一定距离,以防宝宝受到惊吓,然后让宝宝逐渐去适应。

咬东西

让宝宝尽情地咬1岁以内的婴儿都喜欢把能够抓到的东西放到嘴里“尝尝”,大人觉得很不卫生,通常都要把东西从宝宝嘴边拿掉,甚至还会喝斥“不许吃,脏”!其实错的是大人,而不是宝宝。12个月以前,宝宝感知世界的开始就是他们的小嘴,大人千万不要强行阻止。

正确做法:找一些干净、柔软、安全的东西让宝宝尽情地咬,适当给点磨牙饼,宝宝会很开心的!

爱搬东西

“乐此不疲”搬运工宝宝长到一岁多时,可以满地乱爬乱走,不少爸爸妈妈开始头疼了:小家伙特喜欢搬东西,只要能拖得动的东西,就会从这头搬到那头,又从那头搬到这头,忙得满头大汗却乐此不疲。其实,爸爸妈妈完全不必为此烦恼,当宝宝发现许多东西会因他的努力而发生改变时,就会很有成就感。

正确的做法:要多鼓励宝宝,在他能够得着的地方放些容易搬运但不会让孩子受伤的东西。

小提示:不要用大人的眼光去看宝宝的一些行为并试图去阻止和改掉,正确引导就好。

宝宝爱扔东西的行为是好还是坏


宝宝爱扔东西的行为是好还是坏

问题来了:我家宝宝还不到1岁,最近我发现他很喜欢扔东西,喂他吃饭,他拿起勺子就往地上扔,坐在桌子旁,能拿到什么就扔什么,牛奶喝完了,就把奶瓶扔到地上,怎么拦都拦不住,请问:我该怎么处理这个问题呢?

辣妈支招:给你讲一个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儿童心理学历史上最牛的学者之一)的一个发现:他以一岁左右的小朋友为实验对象,当着他们的面把小球放到一块棉布下面,结果刚才还拿着小球玩得很欢的小婴儿神情茫然,却不知道到棉布下面把球拿出来,皮亚杰一次又一次重复了这个实验,每一次都有同样的发现,于是,他下结论说,小婴儿眼里的世界跟成人是完全不一样的,如果一个玩具从他眼前消失,他就以为玩具不存在了,只有等过了一岁,婴儿才会慢慢知道,玩具就算被藏起来了,也不会凭空消失。

现在,让我们换位思考一下,假如你是一个不到一岁的宝宝,一个偶然的机会,你把手里的东西往地上一扔,它立刻就消失了,再往地上一看,呀,它居然又出现了,这是多么神奇的魔法。再扔一次会不会还是这样呢?到底是什么让它消失又出现的呢?

于是,你像一个努力寻找答案的科学家一样,一遍遍做实验,每一次的发现都让你兴奋异常,不幸的是,旁边的大人不这样看,他们认为你在淘气,快快夺走你扔的东西,把你抱离实验现场,你恼怒异常,但也毫无办法,只好哇哇大哭。其实,如果大人们多点耐心,你或许就能对空间和重力获得更多的体验。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曾说过,有效的学习一定是以经验为基础的。所以,谁说这些体验对将来的数理化学习没有帮助呢?

看完以上这些,我想你应该释然了吧,宝宝扔东西的行为在我们看来是淘气,却是他独有的学习方式,其实,宝宝在醒着的时候,无时无刻不在学习,通过学习,他才能逐渐了解周围世界的运行规律。我们保护好了这种热情,就为他将来的学习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所以,为他准备一些扔不坏的东西,耐心等待他度过这个敏感期吧,等他对万有引力现象习以为常了,你让他扔,他都不会扔了,因为他还有大把的学习任务要去完成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