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为什么会好斗?

你是不是有过这样的情况:刚把孩子送进幼儿园,正从窗外无比幸福地看着这个小天使呢!突然他举起小手,狠狠地打在另一个孩子的鼻子上。

也许你会对这一幕感到十分惊讶(其他看到这一幕的家长也是一样),但好斗是宝宝的一个正常发育过程。事实上,很多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都会时不时地抢其他孩子的玩具、打人、踢人或使劲尖叫得自己都快喘不上气了。有时候,宝宝这么做只是因为他感到害怕:例如,宝宝可能会因为被另一个孩子逼得没办法而打人。其他导致攻击行为的原因也多和本能没有太大关系,更多的是因为环境。毕竟,宝宝正在学习许多新技能,从使用剪刀到说复杂的字句等等。他在尝试完成某件事情的时候,很容易灰心丧气,并最终靠打人来发泄。如果宝宝是第一次上亲子班或幼儿园,还需要逐渐习惯离开家。如果他强烈地感到满腹怨气,或没人理睬他,就可能会推搡眼前的其他孩子来报复。有时候,宝宝只是累了、饿了,又不知道该怎么办,于是,就表现为咬人、打人,或发脾气了。

不过,别担心,等孩子学会用语言而不是拳脚来解决问题时,他的好斗阶段最终就会过去了。关键是要尽快帮孩子明白:发生争执时,讲道理要比揪别人的头发效果好得多。

宝宝好斗,我该怎么办?

迅速做出反应。当你看到孩子开始出现攻击行为时,尽量立刻做出反应。不过,(尤其是在刚刚过去的1小时里斥责过孩子多次之后),你很容易等到宝宝第三次打人的时候才说“够了!”。即便如此,最好还是在孩子做了什么错事时,立刻让他知道。可以把他带走,短暂地暂时隔离,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来说,三四分钟就够了。这样做是为了让孩子把自己的行为和后果联系起来,明白如果自己打人或咬人,就不能和小朋友一起玩了。但无论你有多生气,尽量不要对孩子喊叫或打他,或者说他是个坏孩子。因为这只会教他在生气的时候动口或动手去攻击别人,而不能让他改正自己的行为。所以,你要控制自己的情绪,镇静地把孩子拉开,给他树立一个好榜样。

坚持一贯原则。你要尽可能每次都用同样的方式对待孩子的攻击行为。你越用同样的方法(比如“好吧,你又推明明了,该再罚一次”),就能越快建立一套被孩子认识和接受的规则。最终他就会明白,只要自己做了错事,就得受罚不能玩——这是他学习控制自己行为的第一步。即使孩子是在公共场合做了让你尴尬的事情,你也要坚持这些规则。大多数家长都会理解你的处境,毕竟大家都经历过这种情况。但如果有人对你侧目而视,或者不正确地说些“怎么你不爱自己的孩子”之类的话,你不要理他们,要按照自己认为正确的方法去处理。

及时和孩子谈谈。等孩子冷静下来,你要心平气和地跟他说说刚才发生的事情,最好是在孩子心情平静但还没忘记整件事之前,就及时和他谈谈,理想的时间是在事情发生后半小时到1小时之间。问问他为什么突然爆发(“小勇,你为什么对小刚那么生气?”),告诉孩子有时候生气是很自然的,但不应该推人、打人、踢人或咬人。告诉他可以用其他更好的方法来发泄愤怒:找个球踢、用拳头打枕头、找大人调解,或只是说出自己的感觉:“小刚,你拿走了紫色的蜡笔,我真的很生气。”

现在还是个好时机,让你教孩子先离开使他生气的那种环境和人,直到他自己想出更好的解决办法,而不是挥拳打人。和孩子一起读一些关于这方面内容的书,帮助他控制自己的愤怒情绪。

强调孩子的责任感。如果孩子的好斗行为毁坏了别人的东西或弄得一团糟,他就应该帮忙再弄好,例如,可以让他把打坏的玩具粘好,或整理好自己生气时扔得到处都是的积木、饼干等。不要让孩子觉得这是一种惩罚,要让他知道这是好斗行为带来的必然后果,任何人弄坏东西都得这么办。

你一定还要让孩子明白,犯了错误要说“对不起!”,哪怕你需要拉着孩子的手走到被侵犯的那个人面前替孩子道歉。孩子起初道歉时,也许还不情愿,但最终他会明白这个道理的。

奖励好行为。不要只在孩子犯错时,才注意他,同时,要尽量关注他表现好的时候,比如,孩子玩电脑游戏时,不是一把抢过鼠标,而是先要求让自己也能轮到玩,或者把秋千让给另一个一直等在旁边的孩子。这时,要告诉孩子你为他感到骄傲。让孩子明白,自我控制和解决冲突,比把别人推得老远更让人高兴,带来的结果也更好。在冰箱上或孩子卧室里贴一个特别的日历,当孩子努力控制住了自己的脾气时,就给他贴上一张彩色贴画,作为奖励。

限制孩子看电视的时间。看起来似乎天真无邪的动画片和其他所谓的儿童节目里其实经常充斥着叫喊、威胁、推搡和打人的情景。所以,你要尽量和孩子一起看电视,监督孩子所看的节目内容,尤其是如果你的孩子容易好斗的话。要是电视节目里出现了你认为不好的内容,要和孩子谈一谈:“你看见那个孩子了吗?他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把朋友推开,那样做可不对,是不是?”美国儿科学会建议,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每天看“优秀”电视的时间应不多于1~2个小时,这也是你要让孩子少看电视的另一个原因。

不要讳疾忌医。有些孩子比其他孩子更好斗。如果你孩子的攻击行为经常出现,并且很严重,影响了上幼儿园或参加其他有组织的活动,最终对其他孩子或大人造成了身体伤害,你应该及时带孩子就医。和医生一起努力找出问题的根源,并决定是否需要看儿童心理医生或精神病医生。有时候,在孩子的挫折感和愤怒背后是未被诊断出的学习障碍或行为障碍问题;有时候,这种问题和家庭或情感困扰有关。不管是什么原因,专业人士能帮助你的孩子克服那些容易导致好斗的情绪,并学会自我控制。虽然很可能没必要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但如果你的孩子真的需要某种心理咨询,你至少会因为知道不是非得靠自己来处理这个问题,而感到轻松一些。

延伸阅读

面对“收藏控”宝宝 你该怎么办?


敏感期的教育是科学早教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而细微事物敏感期则是其中最为普遍和典型的敏感期之一!

地上的小石子,家里的小钮扣、玩具上的小零件……各种细小的东西突然之间成了宝宝们的“宝贝”,是不是很奇怪?

别担心!这些“收藏”行为说明他们已经到了细微事物敏感期啦!想知道这一敏感期产生的原因吗?想学习应对这一敏感期的方法吗?那就赶紧来充充电吧!

宝宝为什么喜欢“收藏”各种小东西?

在宝宝刚开始学会爬行和走路的时候,注意力都集中的爬和走的练习上。不过,当有一天他们可以很自在的走路时,精力便逐渐分散到各个角落,对于身边事物的关注度显著提高。这个时候,他们会突然发现“世界真美好、真有趣!”,尤其是微观的世界,虽然小,却充满了各种精彩。

这些小蚂蚁都在干什么呢?为什么那颗小石子颜色和其他的不一样?小钮扣上怎么还有各种形状的小孔?虽然这些小东西在成人眼里没什么,不过对于宝宝而言,它们与新大陆无异!于是他们迫切地想占有这些东西,因此,各种“收藏品”便被他们从四面八方搜罗起来,全部收入囊中。

面对“收藏控”,妈妈们应该知道这些!

细微事物敏感期看似都是跟无关紧要的小事物打交道,但对宝宝的影响却十分深远!如果妈妈们了解了宝宝这一时期的成长特点,教育起来也会更加“多快好省”哦!

【能力1——观察力】

细微事物敏感期一般在宝宝1.5~2岁时开始出现,将一直持续到4岁左右。这一时期的宝宝精力旺盛,且求知欲强,对身边事物强烈渴望去了解和探索。他们绝不会放过一丝一毫,有些动作虽然看起来很危险,不过却是他们观察能力发展的必然过程。

【能力2——精细运动】

处于细微事物敏感期的宝宝时常会给家里捡一些“小财宝”,这是锻炼精细动作的契机哦!一抓、一握、一捏、一揉……都是小肌肉的伸展运动,除此之外,对细微事物的观察,也让宝宝们眼周肌肉更具活力。总而言之,细微事物敏感期的各项运动都将为宝宝今后的肌肉和运动能力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能力3——想象力】

随着观察力的发展,宝宝们的认知范围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想象力也顺势起飞!没有太多杂念的他们,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常常让人惊叹!

妈妈们该如何应对“收藏控”?

【方法1——鼓励宝宝去观察和发现】

当发现家中的“收藏品”越来越多时,就可以着手考虑细微事物敏感期的教育啦!妈妈们不妨主动出击,多带宝宝们去户外转转,也可以去昆虫博物馆或植物园之类的场所,让他们能对大自然时刻保持新鲜和好奇!平时也要多鼓励他们去观察各种动植物和自然现象,引导他们去主动思考。

【方法2——创造细微小天地】

宝宝喜欢小玩意,那妈妈们不妨“制造”一些小玩意给他们“收藏”。小珠子、小豆豆、小型玩具都是很好的选择!这些“收藏品”不但满足了宝宝的收藏欲,又促进了亲子关系的培养。不过需要提醒妈妈的是,细微事物敏感期到来的同时,通常也是手口敏感期快速发展的时候,因此,务必要当心宝宝误事一些不能吃的东西哦!

【方法3——创意小游戏】

创意小游戏对于宝宝的动手能力和思维开发大有裨益。妈妈们可以和宝宝一同参与,在游戏中鼓励他们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最简单的当属画画和搭积木,别看宝宝年纪小,想象力可丝毫不比妈妈差,尤其是他们的想象都是建立在对细微事物认真、仔细、长期的观察之上的。

每天抽出点时间和宝宝一起玩一玩,一段时间下来,宝宝的表现说不定会让你惊喜哦!

孩子爱告状,你该怎么办?


“妈妈,某某某刚才又抢我的东西了!”

“老师,某某某打人了!”

“爸爸,某某某欺负我”"

……

如果孩子动不动就拿一些芝麻绿豆大的事情向你告状,这是不是让你有一些不知所措:对他的告状很关心,怕孩子养成动不动就告状的习惯;不去理会吧,又怕孩子真的遇到了问题,受了欺负,真是两难。

镜头一

大型玩具里有两个小秋千,过了一会儿Owen急匆匆跑过来对我说:“老师,Lily不给我玩。”Yong听见了也跑过来说:“老师,Rose也不给我玩。”我了解情况才知道,原来是Lily和Rose两个孩子在玩荡秋千,Owen和Yong也想玩,就冲着两个妹妹叫:“让我玩一会儿”“让我玩一会儿呀”可是两个妹妹不答应,于是两个弟弟就跑来找我告状来了。

镜头二

中班的活动区域里,小朋友们都在玩着玩具,突然听到晓东大声喊道:“老师,莫华把我的大桥弄塌了!”老师转过头去,对着莫华说:“不要打扰晓东,自己玩自己的。”过了一会儿,晓东又喊道,“老师,他又欺负我”……这时老师看了他们一下就忙自己的去了。

其实,父母和老师并不用对孩子的告状太过在意。孩子喜欢表现,是儿童期的一个特点,很正常。然而,这一时期,孩子的独立性没有很好地发展起来,依赖心理还比较严重,解决困难的能力也不强。因此,当他们面对生活中的一些问题的时候,很自然地就想到找成人去解决。

所以当孩子告状时,首先你需要清楚孩子为什么要告状。

●为渲泄紧张情绪而告状。有的孩子与伙伴发生了矛盾,或受了委屈,而向成人告状。这实际上是孩子渲泄紧张情绪,减少忧虑,以达到心理平衡的过程。

●检举他人,希望成年人对他的是非判断作出肯定。告状说明孩子有了一定辨别是非的能力。但孩子总是先看到别人的缺点,既使这些缺点很难发现。

●孩子告状是为了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孩子遇到问题时常手足无措,他们便告状,以求成人帮助解决问题。

●追求自我表现,想从成年人那里得到肯定的评价和好处。

●做错了事想逃避责任,免受批评和惩罚。

●嫉妒他人,企图利用告状来贬低别人,抬高自己。

●受成人评价标准影响。很多成人都认为温顺、听话、规规矩矩的孩子才是好孩子;而那些好说好动、好奇心强、有自我主见的孩子则常受限制,甚至训斥、责骂,使他们不敢“越雷池”一步。于是,稍有“越轨”行为的幼儿立即成为被告状的对象。

当孩子兴冲冲地跑到你面前又要告状时,你是不是立刻就感到头大呢?别着急,这样的时候你需要冷静一下,一步步来解决孩子的问题。

◆认真倾听要以尊重、理解孩子的态度认真倾听。一般情况下,当孩子告状时,父母和老师不能随便敷衍,这样对孩子是不礼貌、不尊重的,会使孩子更感委屈。父母应耐心倾听,并从孩子的角度去尊重和理解他。

◆弄清事实听完了孩子的讲述,接下来就是要弄清事实,帮助孩子寻求解决的办法。父母可以适当地安慰孩子,但不应完全无原则地相信自己孩子的话,更不应找别的孩子家长争吵,而是应该鼓励孩子说出事情的过程。如果孩子一时说不清楚,父母可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孩子回想一下发生的事情。

◆对症处理弄清楚了事实的真相和孩子告状的原因之后,应根据具体的情况采用不同的处理方式。

教孩子学会处理矛盾

对于3岁以上的孩子,成人已经帮他们处理过很多问题了,不妨让孩子试着处理小朋友间的矛盾。

当孩子告状时,应尽量鼓励孩子自己解决问题,千万不要事事包办代替,否则会养成孩子的依赖心理,还会助长孩子只看别人的缺点,不看别人的优点,搬弄是非等坏习惯。孩子学会了自己处理的方法,以后就不会动不动就告状了,而且对他将来面对困难、解决问题也有帮助。

宝宝认生该怎么办?


认生(怯生)是指儿童对不熟悉的人表现出一种害怕的反应。婴儿认生果真是不可避免的普通现象吗?如果宝宝认生,家长该怎么办?快和小编一起来学习下!

宝宝认生是普通现象吗?3个月以内的婴儿,虽能感知人脸的模样,还能逐渐辨认出亲近之人和陌生人,不过,却无记忆保存能力,因此转眼便忘。可是到了4-6个月以后,宝宝开始出现记忆储存能力,不仅能区分亲人和陌生人,而且对陌生人还会产生恐惧感和不安全感,于是会出现哭闹、拒抱的怕生现象。这种现象说明婴儿的感知能力和识记能力在发展,是心理发展的一个正常过程,也是一种天生的自我保护能力。到了18个月以后,由于接触陌生人的机会增多,“见多不怪”,宝宝会逐渐消除对陌生人的恐惧感,怕生现象逐渐消失。这种情况下家长什么也不需要做。

但如果宝宝认生很厉害,而且持续的时间有几个月,就要引起家长的重视,因为这样会阻碍宝宝认识事物,缩小宝宝的认知范围,此时父母就必须采取一些措施了。

如果宝宝认生,家长该怎么办?1.认识陌生人。

需要注意的是,在解决宝宝怕生问题时绝不能一厢情愿勉强宝宝和谁亲近,这样只会进一步加深宝宝的排外心理。家中来了陌生人,不要急于将宝宝抱到陌生人面前,介绍给客人,也不要让客人抱宝宝,不然会造成孩子心理上的压力和不安全感,他会因为紧张和惧怕出现哭闹。这时你可以把宝宝抱在怀里,大人们先交谈,让孩子有一段时间的观察和熟悉,渐渐地他的恐惧心理消退后,就会高兴地和客人交往。

2.在陌生环境中要陪伴宝宝。

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宝宝可能会将你抓得更紧,这时,你不要离开宝宝,而应当陪伴宝宝,和宝宝一起认识新环境,并对新环境里的一些有趣的东西指给宝宝看,让宝宝摸一摸,使宝宝对陌生的环境逐渐熟悉起来。等宝宝熟悉之后,就能放开手脚玩了。

3.减少宝宝对妈妈的依恋。

宝宝3个月的时候,妈妈就可以和宝宝玩藏猫猫游戏。对小宝宝来说:不在眼前的东西就是不存在的。那时,你可以用丝巾蒙住宝宝的脸,然后,把丝巾从宝宝脸上移开,对宝宝说:“猫。”或者用丝巾遮住你的脸,然后移开,宝宝一般会目不转睛观察。这就使宝宝初步理解,看不到的东西不是不存在了,而是暂时看不见。宝宝八九个月的时候,你就可以躲得远一些,比如躲在门后边,藏到其它房间,让宝宝适应与你有短时间的分别。并逐步和其他看护的人建立起信任。这样宝宝就不会只缠住一个人不放,有可能接纳更多的人。

4.带宝宝到室外。

只要天气好,每天都应该让宝宝到户外活动,一来可以认识许多事物,二来可以接触很多不同的面孔。对这些面孔,开始宝宝会惧怕,但时间长了,就渐渐不害怕了。

5.带宝宝参加集体活动。

父母们可以自发地,也可以到育儿机构,参加一些婴幼儿的活动,增加宝宝的参与意识,扩大宝宝和同龄宝贝的社交范围,让宝宝熟悉各种面孔,学会在陌生的环境与陌生人相处,让宝宝不再害怕。

孩子爱问“为什么”怎么办


小明今年5岁了,他的问题特别多,整天缠着大人问个没完没了,“为什么火车要在铁轨上跑?”“为什么鱼要在水中游?”“冬天河水为什么会结冰?”“为什么雨后会有彩虹?”等等。小明的这种情况是这个年龄阶段孩子的正常表现,他们对新鲜事物感到好奇,但是他们的知识经验又无法解答这一切,所以就喜欢向大人问这问那。孩子爱问“为什么”,父母应该怎么办呢?

一、当孩子提出为什么时,父母要表扬孩子肯动脑筋。在我们的生活中也会看到这样一种情况,当孩子提出问题时,有的父母嫌孩子缠人,会对孩子说:“去去去,不要问个没完没了,长大了就会知道的。”这是不对的,这样做会扼杀孩子学习的积极性,长此下去,孩子会因为怕父母责骂而不敢再提问题。当孩子提出问题时,父母千万不能嫌麻烦,要鼓励、表扬孩子肯动脑筋,同时,要认真地和孩子一起探寻问题的答案。

二、给孩子解答问题时,要多采用启发式。当孩子提出一个问题时,如果问题太难,考虑到孩子回答不出来,可以直接把答案告诉孩子。如果问题不是太难,孩子自己动脑筋后能够回答,父母则不要将问题的答案说出来,而要对孩子进行启发,鼓励孩子从多个角度去观察、去思考。如孩子提出“水是怎样流动的?”,这个问题通过做一个小实验孩子会自己得到答案的,这个时候,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来做下面小实验,用硬纸板做一水槽,在水槽中倒上水,然后将水槽变成一头高一头低,这个时候让孩子注意观察,孩子会发现水是由高处往低处流的。

三、当不能正确回答孩子的问题时,不能不懂装懂,含糊其词,要向孩子说清楚“这个问题我现在不会回答,等我看过书后就告诉你”,或者对孩子说,“等你上学后你自己会解决这个问题的”。这样做,可以激励孩子将来好好学习,探索未知的领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