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教该怎么做
2021-04-25 胎教该怎么做 怎么胎教 胎教仪怎么样宝宝认生该怎么办?。
认生(怯生)是指儿童对不熟悉的人表现出一种害怕的反应。婴儿认生果真是不可避免的普通现象吗?如果宝宝认生,家长该怎么办?快和小编一起来学习下!
宝宝认生是普通现象吗?3个月以内的婴儿,虽能感知人脸的模样,还能逐渐辨认出亲近之人和陌生人,不过,却无记忆保存能力,因此转眼便忘。可是到了4-6个月以后,宝宝开始出现记忆储存能力,不仅能区分亲人和陌生人,而且对陌生人还会产生恐惧感和不安全感,于是会出现哭闹、拒抱的怕生现象。这种现象说明婴儿的感知能力和识记能力在发展,是心理发展的一个正常过程,也是一种天生的自我保护能力。到了18个月以后,由于接触陌生人的机会增多,“见多不怪”,宝宝会逐渐消除对陌生人的恐惧感,怕生现象逐渐消失。这种情况下家长什么也不需要做。
但如果宝宝认生很厉害,而且持续的时间有几个月,就要引起家长的重视,因为这样会阻碍宝宝认识事物,缩小宝宝的认知范围,此时父母就必须采取一些措施了。
如果宝宝认生,家长该怎么办?1.认识陌生人。
需要注意的是,在解决宝宝怕生问题时绝不能一厢情愿勉强宝宝和谁亲近,这样只会进一步加深宝宝的排外心理。家中来了陌生人,不要急于将宝宝抱到陌生人面前,介绍给客人,也不要让客人抱宝宝,不然会造成孩子心理上的压力和不安全感,他会因为紧张和惧怕出现哭闹。这时你可以把宝宝抱在怀里,大人们先交谈,让孩子有一段时间的观察和熟悉,渐渐地他的恐惧心理消退后,就会高兴地和客人交往。
2.在陌生环境中要陪伴宝宝。
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宝宝可能会将你抓得更紧,这时,你不要离开宝宝,而应当陪伴宝宝,和宝宝一起认识新环境,并对新环境里的一些有趣的东西指给宝宝看,让宝宝摸一摸,使宝宝对陌生的环境逐渐熟悉起来。等宝宝熟悉之后,就能放开手脚玩了。
3.减少宝宝对妈妈的依恋。
宝宝3个月的时候,妈妈就可以和宝宝玩藏猫猫游戏。对小宝宝来说:不在眼前的东西就是不存在的。那时,你可以用丝巾蒙住宝宝的脸,然后,把丝巾从宝宝脸上移开,对宝宝说:“猫。”或者用丝巾遮住你的脸,然后移开,宝宝一般会目不转睛观察。这就使宝宝初步理解,看不到的东西不是不存在了,而是暂时看不见。宝宝八九个月的时候,你就可以躲得远一些,比如躲在门后边,藏到其它房间,让宝宝适应与你有短时间的分别。并逐步和其他看护的人建立起信任。这样宝宝就不会只缠住一个人不放,有可能接纳更多的人。
4.带宝宝到室外。
只要天气好,每天都应该让宝宝到户外活动,一来可以认识许多事物,二来可以接触很多不同的面孔。对这些面孔,开始宝宝会惧怕,但时间长了,就渐渐不害怕了。
5.带宝宝参加集体活动。
父母们可以自发地,也可以到育儿机构,参加一些婴幼儿的活动,增加宝宝的参与意识,扩大宝宝和同龄宝贝的社交范围,让宝宝熟悉各种面孔,学会在陌生的环境与陌生人相处,让宝宝不再害怕。
延伸阅读
宝宝不会认色怎么办?
好奇是入门的钥匙,兴趣是求知的开始。为了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我们要适当的对幼儿进行早教。早期教育可以让孩子更好的融入陌生的环境,让孩子更好的接受教育。你们有对自己的孩子进行早期教育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宝宝不会认色怎么办?”,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颜色的概念很抽象,不像平时教的其他事物、数量可以一一对应,对孩子而言是挺难建立的,而且一定要坚持。不知道你用了什么方法?
我是这样教的:先只教一种颜色,如红。而且在生活中常提到这个颜色,走到哪里观察到哪里(可能这样很烦:))无论孩子注意力有多久,也会关注到这个颜色。颜色要选用正红色。教的时候可以说“这些是红色,那些不是红色!”“这个是红色这个也是红色、他们都是红色”
看到复杂的图案或者由几种颜色组成的玩具,把红色挑出来,仔细的指认,边说“这个红色、这个不是红色”如果同时告诉他两种颜色以上,效果就会很糟。
平时可以给他的玩具、日用品玩颜色分类的游戏。如果她没有兴趣,我就和保姆玩游戏、分类,甚至用同类颜色来过家家等等吸引她参与。一般来说,孩子会把不同的颜色分类就已经成功了一大半了。第一种颜色学会可能花1个月至半年,概念建立后认第二种颜色就容易多了。不知道我的经验对你是否有用。
悄悄的回复:(写于7/15/200210:07:28AM)
在孩子所有的认知过程中,颜色几乎是最难的项目,因为它没有参照物,完全凭孩子的头脑、感官把颜色和概念对起来,所以一个两岁多的孩子对不上号是完全正常的现象。虎娃幼儿园的一个同学,都已经快4岁了,只能对上6种主要颜色,仍然是正常的,只能说明在现阶段不如其他孩子对颜色敏感而已。
妈妈们提供给了大家各式各样的认颜色的方法,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我个人认为,让小土豆多用蜡笔涂鸦会帮助他认知颜色,让他有颜色的感受。而且,一般12色蜡笔中的颜色会比较正。看过一篇文章中提到,对于有的孩子,如果妈妈经常利用看到的事物教认颜色反而会拖延孩子的认知时间。因为各个实物虽然都是红色的范畴,但毕竟红色是有差异的,孩子反而糊涂什么才是红了。这样的孩子反而因对颜色敏感而阻碍了他认知颜色了。
另外一点是,可以多做颜色分类的游戏,这样你可以清楚地看出他对于不同颜色是否可以分辨出。比如用带颜色的积木、乐高、跳棋子什么的都可以做这样的游戏。
宝宝好斗 你该怎么办
宝宝为什么会好斗?
你是不是有过这样的情况:刚把孩子送进幼儿园,正从窗外无比幸福地看着这个小天使呢!突然他举起小手,狠狠地打在另一个孩子的鼻子上。
也许你会对这一幕感到十分惊讶(其他看到这一幕的家长也是一样),但好斗是宝宝的一个正常发育过程。事实上,很多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都会时不时地抢其他孩子的玩具、打人、踢人或使劲尖叫得自己都快喘不上气了。有时候,宝宝这么做只是因为他感到害怕:例如,宝宝可能会因为被另一个孩子逼得没办法而打人。其他导致攻击行为的原因也多和本能没有太大关系,更多的是因为环境。毕竟,宝宝正在学习许多新技能,从使用剪刀到说复杂的字句等等。他在尝试完成某件事情的时候,很容易灰心丧气,并最终靠打人来发泄。如果宝宝是第一次上亲子班或幼儿园,还需要逐渐习惯离开家。如果他强烈地感到满腹怨气,或没人理睬他,就可能会推搡眼前的其他孩子来报复。有时候,宝宝只是累了、饿了,又不知道该怎么办,于是,就表现为咬人、打人,或发脾气了。
不过,别担心,等孩子学会用语言而不是拳脚来解决问题时,他的好斗阶段最终就会过去了。关键是要尽快帮孩子明白:发生争执时,讲道理要比揪别人的头发效果好得多。
宝宝好斗,我该怎么办?
迅速做出反应。当你看到孩子开始出现攻击行为时,尽量立刻做出反应。不过,(尤其是在刚刚过去的1小时里斥责过孩子多次之后),你很容易等到宝宝第三次打人的时候才说“够了!”。即便如此,最好还是在孩子做了什么错事时,立刻让他知道。可以把他带走,短暂地暂时隔离,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来说,三四分钟就够了。这样做是为了让孩子把自己的行为和后果联系起来,明白如果自己打人或咬人,就不能和小朋友一起玩了。但无论你有多生气,尽量不要对孩子喊叫或打他,或者说他是个坏孩子。因为这只会教他在生气的时候动口或动手去攻击别人,而不能让他改正自己的行为。所以,你要控制自己的情绪,镇静地把孩子拉开,给他树立一个好榜样。
坚持一贯原则。你要尽可能每次都用同样的方式对待孩子的攻击行为。你越用同样的方法(比如“好吧,你又推明明了,该再罚一次”),就能越快建立一套被孩子认识和接受的规则。最终他就会明白,只要自己做了错事,就得受罚不能玩——这是他学习控制自己行为的第一步。即使孩子是在公共场合做了让你尴尬的事情,你也要坚持这些规则。大多数家长都会理解你的处境,毕竟大家都经历过这种情况。但如果有人对你侧目而视,或者不正确地说些“怎么你不爱自己的孩子”之类的话,你不要理他们,要按照自己认为正确的方法去处理。
及时和孩子谈谈。等孩子冷静下来,你要心平气和地跟他说说刚才发生的事情,最好是在孩子心情平静但还没忘记整件事之前,就及时和他谈谈,理想的时间是在事情发生后半小时到1小时之间。问问他为什么突然爆发(“小勇,你为什么对小刚那么生气?”),告诉孩子有时候生气是很自然的,但不应该推人、打人、踢人或咬人。告诉他可以用其他更好的方法来发泄愤怒:找个球踢、用拳头打枕头、找大人调解,或只是说出自己的感觉:“小刚,你拿走了紫色的蜡笔,我真的很生气。”
现在还是个好时机,让你教孩子先离开使他生气的那种环境和人,直到他自己想出更好的解决办法,而不是挥拳打人。和孩子一起读一些关于这方面内容的书,帮助他控制自己的愤怒情绪。可以试试《生气汤》和《我好生气》这两本书。
强调孩子的责任感。如果孩子的好斗行为毁坏了别人的东西或弄得一团糟,他就应该帮忙再弄好,例如,可以让他把打坏的玩具粘好,或整理好自己生气时扔得到处都是的积木、饼干等。不要让孩子觉得这是一种惩罚,要让他知道这是好斗行为带来的必然后果,任何人弄坏东西都得这么办。
你一定还要让孩子明白,犯了错误要说“对不起!”,哪怕你需要拉着孩子的手走到被侵犯的那个人面前替孩子道歉。孩子起初道歉时,也许还不情愿,但最终他会明白这个道理的。
奖励好行为。不要只在孩子犯错时,才注意他,同时,要尽量关注他表现好的时候,比如,孩子玩电脑游戏时,不是一把抢过鼠标,而是先要求让自己也能轮到玩,或者把秋千让给另一个一直等在旁边的孩子。这时,要告诉孩子你为他感到骄傲。让孩子明白,自我控制和解决冲突,比把别人推得老远更让人高兴,带来的结果也更好。在冰箱上或孩子卧室里贴一个特别的日历,当孩子努力控制住了自己的脾气时,就给他贴上一张彩色贴画,作为奖励。
限制孩子看电视的时间。看起来似乎天真无邪的动画片和其他所谓的儿童节目里其实经常充斥着叫喊、威胁、推搡和打人的情景。所以,你要尽量和孩子一起看电视,监督孩子所看的节目内容,尤其是如果你的孩子容易好斗的话。要是电视节目里出现了你认为不好的内容,要和孩子谈一谈:“你看见那个孩子了吗?他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把朋友推开,那样做可不对,是不是?”美国儿科学会建议,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每天看“优秀”电视的时间应不多于1~2个小时,这也是你要让孩子少看电视的另一个原因。
不要讳疾忌医。有些孩子比其他孩子更好斗。如果你孩子的攻击行为经常出现,并且很严重,影响了上幼儿园或参加其他有组织的活动,最终对其他孩子或大人造成了身体伤害,你应该及时带孩子就医。和医生一起努力找出问题的根源,并决定是否需要看儿童心理医生或精神病医生。有时候,在孩子的挫折感和愤怒背后是未被诊断出的学习障碍或行为障碍问题;有时候,这种问题和家庭或情感困扰有关。不管是什么原因,专业人士能帮助你的孩子克服那些容易导致好斗的情绪,并学会自我控制。虽然很可能没必要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但如果你的孩子真的需要某种心理咨询,你至少会因为知道不是非得靠自己来处理这个问题,而感到轻松一些。
宝宝怕生怎么办
“怕生”是宝宝社会性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体现。它是宝宝感知、辨别和记忆能力、情绪和人际关系获得发展的体现。那么,宝宝为什么怕生?宝宝怕生怎么办呢?
宝宝为什么怕生细心的妈妈会发现,宝宝在3-4个月时已能对妈妈做出反应,只要妈妈走近宝宝,他就会冲妈妈乐,以此表达自己快乐的情绪。当妈妈在屋里走动时,宝宝的目光就会追随妈妈的身影移动,并表现出明显的想要得到妈妈关注的表情。一旦妈妈不予理睬,宝宝就会哭闹。如果发现妈妈不在视线内,宝宝也会以大声哭闹来表达自己的不满情绪。
5个月的时候,随着宝宝自我认识和活动范围的扩大,宝宝的识别能力不断增强,已能区别父母和其他人。
6个月的宝宝已开始有了依恋、害怕、认生、厌恶、爱好等情绪,对熟人表现出明显的好感,并且能够根据家庭成员的亲近程度表现出不同的反应。出于自我保护的目的,这个阶段的宝宝对陌生人和陌生环境就会表现出过敏反应,对妈妈则最为依恋。
8-9个月的宝宝认生的现象更为常见。1岁多的宝宝已经开始有了独立意识,对什么都好奇,再加上活动范围的扩大,就使得他们有了要离开父母的怀抱去探索周围环境的欲望。但是,这个年龄段的宝宝对父母和亲人仍然非常依恋,一旦遇到他从未见到过的人和物体,就可能表现出胆怯的样子。因此,这一时期的宝宝是独立性和依恋性并存。
即便到了2、3岁,宝宝仍然会对陌生人和陌生情景感到恐惧,这是宝宝发展的共性。
此外,由于遗传因素的差异,宝宝出生以后所处的家庭教养环境也千差万别,因此每个宝宝认生的程度也存在很大的差异。怕生对宝宝来说是一种非常正常的现象,但是如果父母不注意正确引导而任其自然发展,那么将来就有可能影响宝宝的社会化进程。
宝宝怕生怎么办1.提前预防
在宝宝还不懂得认生的时候,可以有意识地带宝宝多接触其他人。比如,让家里其他人员帮着给宝宝喂奶、喝水、换尿布、逗着说话、抱着玩、做简单的游戏,让宝宝不太熟悉的人逗宝宝玩等,通过与其他人的接触,帮助宝宝适应他可能接触到的各种社会环境。
2.逐步扩大交往范围
对于认生的宝宝,妈妈可以从宝宝比较熟悉的人开始,让宝宝习惯跟妈妈或者抚育人以外的人交往,然后让宝宝逐渐接触“熟悉的人比较多,而陌生人比较少”的环境,在熟悉了有少数陌生人在场的环境之后,再扩大他的接触范围,让宝宝一点点适应与陌生人交往以及适应陌生环境的能力。
3.别强迫宝宝和陌生人交往
需要注意的是,在解决宝宝怕生问题时绝不能一厢情愿勉强宝宝和谁亲近,这样只会进一步加深宝宝的排外心理。当陌生人到来时,如果宝宝怕生,可以允许他熟悉情况后再逐渐和陌生人接近。如果宝宝不愿意跟陌生人亲近,不要强迫他,更不要让他单独与陌生人在一起。此外,在遇见宝宝不认识的人时,父母要很正式地向陌生人介绍宝宝,并且不管宝宝多认生,都以轻松愉快的态度面对陌生人,这样可以帮助宝宝很快消除顾虑。与陌生人磨合的机会多了,宝宝害怕的心理自然就可以得到缓解并最终得到克服。
4.尝试投宝宝所好
一般宝宝比较喜欢年轻女性和小宝宝,因此,让宝宝接触陌生人可从这些人群入手。当带宝宝到户外玩耍、去亲友家或有友人来自己的家中做客时,父母可抱着宝宝先与那些漂亮阿姨或者小朋友打招呼,讲几句话,让宝宝逐渐意识到除了家里人外,周围还有许多别的人,他们也都是和蔼可亲的,用不着害怕。妈妈可以根据宝宝的这些特点,尽量围绕宝宝的喜好来扩展宝宝的社交圈子。
5.找机会发挥宝宝强势
平时多观察宝宝,看他究竟对哪些事物感兴趣,然后根据他的兴趣培养宝宝特长,让他有更多的机会表现自己,这样可以增强宝宝自信心。宝宝的自信心增强了,怯生的心里也就会逐渐减弱。
6.培养宝宝安全感
父母对宝宝的态度、情感要稳定,不要忽冷忽热。照料宝宝、与宝宝接触的时间最好固定,尽可能避免宝宝长时间见不到妈妈,尤其不能以“再怎样,我就不要你了”、“把你给谁谁”之类的语言威吓宝宝。
7.切忌溺爱宝宝
被溺爱的宝宝很多会胆小,比如看见宝宝正爬向床边,不要表现得过于吃惊;宝宝磕碰了一下,不必过分安抚;宝宝要自己拿杯喝水,就让宝宝自己拿等等。多数宝宝对成人的态度很敏感,如果父母对宝宝总是很担心、很焦虑,宝宝多半就会变得比较胆小。过分认生就是这种养育方式造成的后果之一。
8.交往的方式要得当
宝宝在跟不太熟悉的人交往时,喜欢离对方有一定的距离,不喜欢陌生人触及自己的身体。因此,当你抱着宝宝遇到熟人时,可先自然地与对方打个招呼,谈谈话,待宝宝习惯后再告诉宝宝对方是谁。
宝宝太敏感,我该怎么办
好奇是入门的钥匙,兴趣是求知的开始。早教是宝宝出生的第一个教育,早教能够提高孩子后期的学习效率,早教最孩子的成长很重要吗?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宝宝太敏感,我该怎么办”,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友:您好,我有几个问题想请教:
1、我女儿现在21个月,属于比较敏感的孩子,大人说话的语气较重或说她两句她都会哭。今天从幼儿园回来,我发现小孩的眼睛哭肿了,情绪也不好,请问这个年龄段送幼儿园是否合适,会不会造成心理上的创伤?
2、对待这样敏感的孩子,家长应该怎么办,采取什么样的教育方式?
3、以前主要是我在对孩子进行照顾和教育,经常听音乐、看动画片、教儿歌讲故事,现在幼儿园的条件不是很好,孩子们只能玩一些塑料积木。下午接回家后时间不长又闹着要睡觉,感觉没有机会教孩子东西了,这样对小孩的早期教育是否不利?
茅于燕:一、敏感的孩子适应陌生环境可能有一点困难。如果你们能有办法留她在家教养,最好还是过了两岁半再送,这时,她比较大了,对环境的适应会比较容易些了。
至于你说会不会造成心理上的创伤,我认为还不会,对21个月的儿童谈“心理创伤”还为时过早,她这种情况可以说是对环境适应方面有一点困难,只要对她表示关爱,晚一点再送她去幼儿园就可以了,不要过分紧张。
二、我想可以这样做:
1、表示很大的关爱。
2、在她碰到困难,请求你帮助的时候(比如拼图不会拼,画直线画不直等),你一定要立刻反应。
3、平时带她到亲友家多转转,接触更多的人,在她社会化的过程中,积累更多的交往经验。
4、敏感的孩子有先天气质的原因,不要一下子要求她不敏感。一般说敏感的孩子比较细心,情感比较丰富,比较愿意听话,这也是优点,所以不要认为需要纠正敏感。
三、如果幼儿园条件不太好,我认为对孩子的早期教育不利,是否能创造些条件,让孩子在家教养到两岁半,再送到教育条件比较好的幼儿园去。早期教育的好坏,关系到一个人的一生,你提出的问题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