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线一:某些丢人的毛病

某些“丢人的毛病”幼儿往往对诸如尿床之类的“毛病”十分敏感,因为他们觉得这些缺陷会使自己在同伴面前“丢面子”。所以无论是家长,还是幼儿园教师,都不应在小伙伴们面前提及,更不宜嘲笑、挖苦。

底线二:某些心理疾患

对于自己正罹患或曾经罹患过的诸如孤独症、抑郁症、多动症等与心理有关的疾患,幼儿往往更为敏感。如果大人们经常挂在嘴边,自然不利于疾病康复。即便疾病已痊愈,当着孩子的面常常提及也等于是“揭短”,同样不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

底线三:曾经的过失

一些在大人看来微不足道的“曾经的过失”,也会使得某些孩子长期耿耿于怀,只要有人提起,他们便会有“被揭伤疤”之痛。这些“曾经的过失”可能包括:某次游戏得了最后一名,某次表演砸了锅,某次郊游出了洋相,甚至小时候爱哭等等。

底线四:被体罚的经历

被打、被骂、被罚站等体罚往往是孩子“没齿难忘”的痛苦经历,因为不仅皮肉受了苦,心灵也可能受到创伤。即使孩子目前已很少遭到体罚,但在旁人面前频频提及过去的“受辱史”,仍然会使他陷入极度尴尬之中难以自拔。

底线五:身体缺陷

如平足、色盲、矮小、过胖、过瘦、眼小、脸丑等生理或身体上的缺陷,尽管是“明摆”着的,但如果大人时不时提及也会使孩子失意。即便说的是很久之前的事,如出生时瘦得皮包骨或样子像难看的“小老头”,也会让孩子不快。

底线六:独处的小天地

幼儿往往十分看重自己独处的小天地,并将其视为自己的“私人领地”。如果家长经常未经孩子同意在其“领地”里“检查”一番,在孩子看来也是对自己“隐私”的公然侵犯。

底线七:保存的“私房钱”

尽管幼儿并不爱钱,也不懂得理财,但如果家长经常对孩子保存的“私房钱”做“结算”,甚至占为己有,孩子也会感到自己的隐私没有受到大人的尊重和保护。

加拿大人普遍认为,尊重和保护幼儿的“隐私”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尊重和保护他们的自尊心。日常生活中,大人在孩子面前的一言一行都须经过大脑“过滤”,切莫在信口开河中无意间就“揭”了孩子的“隐私”,使得孩子自尊大失,从而对他的心理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

相关知识

孩子的“底线”雷区您知道吗?


老话常说:骂人不揭短。在行事风格上,成年人早已熟悉这样的一套不成文的“潜规则”——那就是不要触碰他人的底线和短处。其实,何止成年人有底线,孩子同样也有自己的“底线”!做个合格父母,就请别进雷区!

孩子的“底线”雷区您知道吗?

底线一:某些丢人的毛病

某些“丢人的毛病”幼儿往往对诸如尿床之类的“毛病”十分敏感,因为他们觉得这些缺陷会使自己在同伴面前“丢面子”。所以无论是家长,还是幼儿园教师,都不应在小伙伴们面前提及,更不宜嘲笑、挖苦。

底线二:某些心理疾患

对于自己正罹患或曾经罹患过的诸如孤独症、抑郁症、多动症等与心理有关的疾患,幼儿往往更为敏感。如果大人们经常挂在嘴边,自然不利于疾病康复。即便疾病已痊愈,当着孩子的面常常提及也等于是“揭短”,同样不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

底线三:曾经的过失

一些在大人看来微不足道的“曾经的过失”,也会使得某些孩子长期耿耿于怀,只要有人提起,他们便会有“被揭伤疤”之痛。这些“曾经的过失”可能包括:某次游戏得了最后一名,某次表演砸了锅,某次郊游出了洋相,甚至小时候爱哭等等。

底线四:被体罚的经历

被打、被骂、被罚站等体罚往往是孩子“没齿难忘”的痛苦经历,因为不仅皮肉受了苦,心灵也可能受到创伤。即使孩子目前已很少遭到体罚,但在旁人面前频频提及过去的“受辱史”,仍然会使他陷入极度尴尬之中难以自拔。

底线五:身体缺陷

如平足、色盲、矮小、过胖、过瘦、眼小、脸丑等生理或身体上的缺陷,尽管是“明摆”着的,但如果大人时不时提及也会使孩子失意。即便说的是很久之前的事,如出生时瘦得皮包骨或样子像难看的“小老头”,也会让孩子不快。

底线六:独处的小天地

幼儿往往十分看重自己独处的小天地,并将其视为自己的“私人领地”。如果家长经常未经孩子同意在其“领地”里“检查”一番,在孩子看来也是对自己“隐私”的公然侵犯。

底线七:保存的“私房钱”

尽管幼儿并不爱钱,也不懂得理财,但如果家长经常对孩子保存的“私房钱”做“结算”,甚至占为己有,孩子也会感到自己的隐私没有受到大人的尊重和保护。

加拿大人普遍认为,尊重和保护幼儿的“隐私”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尊重和保护他们的自尊心。日常生活中,大人在孩子面前的一言一行都须经过大脑“过滤”,切莫在信口开河中无意间就“揭”了孩子的“隐私”,使得孩子自尊大失,从而对他的心理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

教养宝宝的“雷区”


尽量使用禁止的语言

如果总是一味地用“不行、不可以”来阻止宝宝不对的行为,会让宝宝变得比较消极,无法建立自信心,并且不知道正确的行为应该是什么样的。

在宝宝做了一样不对的事情后,如果家长只是告诉宝宝不可以这样,却没有告诉他应该怎样,下次宝宝可能还是会犯同样的错误,因为他并不知道自己错在哪儿,也没有正确的经验可以借鉴。

在教育宝宝的时候尽量不要使用“不可以”这样简单的禁止词语,这类语言不仅于事无补,还容易让宝宝的资质变差。如果觉得那件事情宝宝做得不对,可以告诉他应该怎么做,只有当事情非常紧急或者威胁到宝宝的安全时,才应该马上说:“不能这样,危险。”

少用“不”,不要让宝宝觉得:“怎么我怎么做都不应该?”耐心地给宝宝正确的行为引导,比简单的制止效果要好很多。“不可以”这种否定的词语,给宝宝带来的影响也多是负面的。

不要吓唬宝宝

吓唬宝宝很有效,但是很愚蠢。常常会见到这样的情形,爸爸妈妈追着幼儿喂饭,但是宝宝就是不配合,爸爸妈妈没了耐心,就会说:“再不好好吃饭,警察就来把你抓走。”或者宝宝不愿意睡觉,想继续玩,妈妈就哄宝宝:“快点睡觉,不然大灰狼要来把你叼走。”“不要闹了,再闹大老虎就来了。”宝宝并不知道“警察”、“大灰狼”、“老虎”是什么,但是从大人的语气和表情里,他隐约察觉到这一定是些可怕的东西,从而对这些东西有不好的印象,觉得这些东西都是可怕的、不能接近的,这会产生不好的效果,以后他遇到困难的时候,如迷路了,也不敢找警察帮忙。

吓唬和威胁宝宝是大人无能的表现:我们对你已经无可奈何,让一种可怕的东西来代替我吧!用这种方式对付宝宝,结果要么让宝宝莫名其妙地恐惧,要么根本不买帐。

对产生了恐惧的宝宝来说,即使长大以后,仍然会害怕一些莫须有的东西,非常胆小,经常觉得自己身边有一些可怕的东西。还有一种情形是,家长威胁了无数次的“大灰狼”、“老虎”都没有出现,所以宝宝会不再相信大人,觉得爸爸妈妈都是骗他的,日后及即使真的警告他某些东西很危险,他可能也会当作耳旁风。

我们为什么不在教育宝宝的方法上多动些脑筋呢?现在的社会日新月异,我们教育宝宝的老方法,也该改一改了。

不要总是留给宝宝你的背影

现在很多家长都很忙碌,生活和经济的压力迫使爸爸妈妈每天有忙不完的事情,甚至长时间地加班。于是,照顾宝宝的重任就交给了长辈或者保姆,家里只有他们匆匆来去的背影,和宝宝好好相处,真的是一种奢望吗?

的确有很多家长为了生计不得不选择冷落宝宝,没法估顾及自己做为父亲、母亲的角色,但是,爸爸妈妈在宝宝成长过程中的角色是无人能够替代的。长辈在教育方式、喂养方法上,难免有落后和不科学的地方,他们给宝宝再多的爱也不能弥补父母缺失的那份。

时间是可以弹性安排的,即使再忙,也请每天抽点时间陪陪宝宝,哪怕只是和他说说话,或者在他睡前轻拍着他哼一会儿歌,都能有不错的效果。只要父母有心,总能挤出时间和宝宝互动的,有父母关爱的宝宝,在心理发展上会更加健康。

不要总把你的背影留给宝宝,面对宝宝,让他看见你的微笑,听到你暖暖的声音,让他知道你爱他。

别当众羞辱你的宝宝

小语的爸爸妈妈最近很怕家里来客人,也非常不愿意带宝宝外出交际,其实并不是他的性格内向、不喜欢交际,而是小语在参加聚会时的表现糟糕透顶。比如他把妈妈精心准备的大餐打翻在地;客人出于喜爱逗弄他一下,他就把玩具砸到了客人的脸上;到了朋友家,他总闹着要吃别人家没有的东西;或者一不小心就把别人喜爱的杯子给摔得乱七八糟……

父母为这个问题非常烦恼,小语的表现经常让他们觉得尴尬或者生气,他们也曾经狠狠在大家面前批评过小语,可是小语反而表现得更加激烈。

其实宝宝的行为都是天性的体现,父母不必过于在意宝宝在其他人面前的表现,更不必当众批评甚至羞辱宝宝。如果宝宝的表现不好,可以逐步教宝宝正确的行为规范,不要心急,更不要把宝宝当成自己炫耀的工具。

如果因为宝宝的表现不好就当众羞辱他,除了会让宝宝觉得委屈和伤心之外,还容易让他产生不好的心理影响,觉得自己在大家面前丢了脸,会被人看成不好的宝宝。如果宝宝的行为真得不对,或者他是故意在捣蛋,那也只是因为他想吸引大家的注意,而不能就此证明他是个坏孩子,所以千万不要在众人面前大声呵斥甚至责打宝宝。

对宝宝不良行为的教育方式有很多种,聪明的父母是不会采用最愚蠢当总羞众羞辱法的。记住,宝宝也是有尊严的,不要伤害他的自尊心。

不当宝宝的管家婆

有的家长因为担心宝宝自己动手做不好,或者觉得耽误时间,便什么都替宝宝做好,宝宝每天的衣食住行,甚至游戏、活动的安排,爸爸妈妈都一手包办了。表面上看起来,宝宝被照顾得非常好,实际上,却让宝宝失去了动手的能力,不仅让宝宝变得非常依赖家人,甚至在思想上,宝宝也不愿意主动思考了,因为爸爸妈妈什么都替他做好了,或者替他想好了。

其实家长在宝宝成长的过程中,更应该当宝宝的老师,指导他学会如何面对问题或者解决问题,而不是当个让宝宝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管家婆。你可以代替宝宝动手到几岁呢?他总有一天会长大,会需要自己面对许多事情,如果将来在这些事情发生的时候,宝宝没有足够的经验,他该怎么办?

给宝宝自己动手的机会吧,让他自己吃饭,虽然可能会撒得到处都是;让宝宝自己决定今天要穿什么,也许他的搭配让你很好笑;让宝宝自己扣上衣服的纽扣,当然他要花很长时间……

不要在宝宝学习的过程中不耐烦,学习过程中宝宝可能会制造一些麻烦和意外,但是和你一手包办的后果相比,这只是微不足道。相信宝宝,放手让他自己做。

其实,家长在教育宝宝的时候,有能要求过高,也不能过于宠溺,这些都是对宝宝的发展不利的。应该注意自己言行举止的适合度。

请不要触及孩子的“底线”!


就像成年人都有自己的底线,孩子也有自己的底线。社会有社会的底线,公众也有公众的底线,不然大家不会将目光放在那位德艺双馨的艺术家的儿子身上,也不会产生那么大的舆论了不是吗?把话题拉回到父母与孩子身上,如果父母挑战了他们的底线,就会让他们产生逆反心理,从而故意和大人对着干。那么,孩子们都有哪些“事”是家长不能触及的底线?

底线1

隐私的“事”

家长不要公开暴露孩子的隐私,不能当众说宝宝尿床,也不能把宝宝和你说的私密话抖出去,孩子可能说不喜欢某个人,也可能说长大后与某某结婚等。家长不要以为孩子小,说给别人听也无妨。当众暴露孩子的隐私,既伤了其自尊,又会让他缺乏安全感,也不再信任你,融洽的亲子关系被扭曲,不利于以后的家教。

底线2

被愚弄的“事”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会遭到成人或大孩子的欺骗,比如,大孩子把洗衣粉用彩纸包好骗小孩子说“好吃”,小孩子真吃了,大孩子哈哈大笑,小孩子方知上当受骗。家长如果在小孩子面前提起这件事,既让孩子感到难堪、后悔,又让他感到人心复杂,不敢与人交往。被愚弄的事,家长不能拿出来嘲笑孩子,否则会让孩子憎恨那个骗他的人,并对家长产生不满。

底线3

被打骂的“事”

以前孩子犯了错,家长打骂了他,如今又在别人面前提起,甚至把打骂的情形逼真地描述出来,无形中造成了对孩子的“二次伤害”。被打被骂,对孩子来说是不堪回首的“屈辱史”。往事再提,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会增加孩子对家长的反感,孩子可能会故意和家长对着干。

底线4

出糗的“事”

在成长的过程中,孩子肯定有不少出糗的事,比如,穿衣分不清正反面,说话口齿不清,总分不清“灰”和“飞”,登台唱歌忘词,等等。出洋相的事家长不应再提,否则,会让孩子感到尴尬,也会打击孩子的自信心。千万不要把孩子的糗事当笑料,家长一笑了之,孩子却可能耿耿于怀。

底线5

干不好的事

有些平常小事,一般孩子都能干好而自家孩子却干不好,比如2岁了还不会走路,3岁不会开童车,5岁不会搭积木,6岁不会吃鱼,等等。这些事孩子没干好,可能是因为自家孩子发育比同龄人慢半拍,这是正常现象。如果过分渲染就会让孩子产生自卑心理,对自己进行消极的暗示,给自己贴上“低能儿”的标签,从而影响今后的成长。

教孩子,尊重7大底线


大多数人认为,只有成年人才有不可触碰的底线和短处,其实,何止成年人有底线,孩子同样也有自己的“底线”!做个合格父母,在早期教育的同时请别进孩子的雷区!

老话常说:骂人不揭短。在行事风格上,成年人早已熟悉这样的一套不成文的“潜规则”——那就是不要触碰他人的底线和短处。其实,何止成年人有底线,孩子同样也有自己的“底线”!做个合格父母,就请别进雷区!

底线一:某些丢人的毛病

某些“丢人的毛病”幼儿往往对诸如尿床之类的“毛病”十分敏感,因为他们觉得这些缺陷会使自己在同伴面前“丢面子”。所以无论是家长,还是幼儿园教师,都不应在小伙伴们面前提及,更不宜嘲笑、挖苦。

底线二:某些心理疾患

对于自己正罹患或曾经罹患过的诸如孤独症、抑郁症、多动症等与心理有关的疾患,幼儿往往更为敏感。如果大人们经常挂在嘴边,自然不利于疾病康复。即便疾病已痊愈,当着孩子的面常常提及也等于是“揭短”,同样不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

底线三:曾经的过失

一些在大人看来微不足道的“曾经的过失”,也会使得某些孩子长期耿耿于怀,只要有人提起,他们便会有“被揭伤疤”之痛。这些“曾经的过失”可能包括:某次游戏得了最后一名,某次表演砸了锅,某次郊游出了洋相,甚至小时候爱哭等等。

底线四:被体罚的经历

被打、被骂、被罚站等体罚往往是孩子“没齿难忘”的痛苦经历,因为不仅皮肉受了苦,心灵也可能受到创伤。即使孩子目前已很少遭到体罚,但在旁人面前频频提及过去的“受辱史”,仍然会使他陷入极度尴尬之中难以自拔。

底线五:身体缺陷

如平足、色盲、矮小、过胖、过瘦、眼小、脸丑等生理或身体上的缺陷,尽管是“明摆”着的,但如果大人时不时提及也会使孩子失意。即便说的是很久之前的事,如出生时瘦得皮包骨或样子像难看的“小老头”,也会让孩子不快。

底线六:独处的小天地

幼儿往往十分看重自己独处的小天地,并将其视为自己的“私人领地”。如果家长经常未经孩子同意在其“领地”里“检查”一番,在孩子看来也是对自己“隐私”的公然侵犯。

底线七:保存的“私房钱”

尽管幼儿并不爱钱,也不懂得理财,但如果家长经常对孩子保存的“私房钱”做“结算”,甚至占为己有,孩子也会感到自己的隐私没有受到大人的尊重和保护。

加拿大人普遍认为,尊重和保护幼儿的“隐私”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尊重和保护他们的自尊心。日常生活中,大人在孩子面前的一言一行都须经过大脑“过滤”,切莫在信口开河中无意间就“揭”了孩子的“隐私”,使得孩子自尊大失,从而对他的心理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