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期是人生智力发展的关键期,为了婴幼儿智利的开发,许多父母都会给自己的孩子进行早教。早期教育可以让孩子拥有生活的智慧,你都看过哪些早教类的书籍?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早期教育--性格培养在首位》,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对0-3岁的婴幼儿进行早期教育如今备受年轻家长关注,但目前多数家庭教育仍停留于传统的育儿经验上。早期教育一定要改变旧观念,家长要像关心孩子吃饭穿衣那样关心孩子的智力发展,尤其应把孩子的性格培养放在早期教育的首位。

0-3岁儿童的早期教育堪称“根基教育”,能让孩子充分吸收知识的养料。早期教育的主教育场在家庭,父母应该承担起孩子早期教育的责任。家庭教育有四大规律可循

第一规律:

别错过最佳期

早期教育的最佳时期是在0-6岁。错过了这个最佳时期往往于事无补。就拿听音乐来说,在婴幼儿时期,孩子的听觉十分发达,可以分辨钢琴上88个半音的音调,错过了音乐开发的最佳期,到少年的时候再去听钢琴,只能听准44个半音。而到了中年,几乎就是“五音不全”。

第二规律:

两个“生命”要同时养育

我们把身体健康当作孩子的第一生命。对于第一生命,家长照顾得无微不至,关心孩子吃饱、穿暖、少生病,但却往往忽视了孩子的心理健康。我们把心理健康当作孩子的第二生命,如果心理不健康,将很难成才。从小实行胎教,多参加体育运动,学习与他人交往,学习音乐舞蹈、美术造型,种植花草,饲养小动物等活动可以让孩子受益无穷。

“学习交往”可以让孩子做到“半岁不认生、周岁会串门”;“音乐舞蹈”则能培养美感;“种植饲养”会让孩子学会热爱生命;“体育运动”让孩子变得开朗、乐观、勇敢、合群等,这些都是第二生命的“核心”。

第三规律:

看图识字,阅读广泛

“孩子太小,教他看图识字太难,等上了小学自然就会了。”这是家长的普遍观点。一些专家认为,认字和阅读对婴幼儿来说非常重要,他们将从小养成阅读的好习惯。

况且识字阅读并不难,因为对于婴幼儿来说,认东西和认字是一回事。只是因为父母天天说,孩子的模仿能力强,因此不到一岁就熟练掌握口语了,但认字和阅读训练的机会少就需要家长有一点技巧和耐心了。

专家主张用生活渗透法、趣味阅读法、游戏活动法帮助孩子认字和阅读。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像学会认物、走路、说话、听音乐一样,会在不知不觉中三岁脱盲阅读,五六岁博览群书。

第四规律:

把性格培养放在首位

俗话说“性格决定命运”,好的性格是人生成功或成才的保证,是智力发展的动力。因此,性格培养是早期教育中最重要的。塑造一个人,就要从性格培养开始。所谓“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说的就是在三岁之前性格的第二次孕育(第一次是在胎儿期)。

在家庭教育里,从小应注意培养孩子“七大优良性格”———快乐活泼、安静专注、勇敢自信、勤劳善良、有独立性、有创造精神、长大了做大事的英雄气概。

好孩子并不是打骂出来的。家庭环境、父母的爱、父母的言行都是影响孩子发育发展的“潜在力量”。没有一个孩子能在父母的抱怨下成才,也没有一个孩子会在父母的打骂下学好,培养一个孩子依靠的是潜教育。父母就是孩子的楷模。

此外,积极暗示同样重要。消极言行往往会打击孩子的自信心,所以,对孩子要多鼓励,多给予支持。

相关知识

早期教育在不同时期的重点


人的脑神经细胞大约在140亿个左右,大多数在三岁前就形成了。新生儿出生后大脑已经发育完备,具有反应能力和学习能力,可以开始早期教育。

新生儿具备了基本的运动能力以及视听触摸等感觉能力。新生儿可以把味觉、触觉、听觉和视觉传来的信息输送到大脑,并通过眼睛、手、腿、表情、声音等作出反应。这个时期的教育应从训练五官、培养敏锐的感知入手。训练视力可以悬挂色彩鲜艳的挂饰;播放音乐及玩弄音响玩具能锻炼听力,还要经常与新生儿进行交谈,创造一个好的听力和语言训练环境;通过触摸一些实物让他体验到冷、热、硬、软等不同感觉;为了锻炼他的运动能力还可以给他做一些被动体操。这些训练对新生儿的成长都极为有利,父母们不妨一试。

宝宝过了新生儿期以后,在各个发育阶段对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敏感期”,也是智力发育的关键期。在此期间,宝宝对某种刺激的接受能力是超常的。儿童教育专家认为,宝宝0-3岁是吸收性思维和各种感知觉发展的敏感期;1.5-2.5岁是学习语言的关键时期;1.5-4岁是器官协调、肌肉发展和对物品发生兴趣的敏感期;2-4岁是改进动作、时间、空间概念加强的时期;2.5-6岁是感觉精确化的敏感期;3.5-4岁是学习第二语言的敏感期,4-5岁对顺序排列特别有兴趣;4.5-5.5岁的宝宝特别爱阅读。

家长可以根据宝宝在不同阶段的发育特点,调整教育思想,适时地对宝宝开展教育活动,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早期教育的误区


早期教育越来越受到家长们的重视,但也出现了一些误区。常见的误区有以下几种:

1、让孩子提前学习一年级的课本,并给孩子布置大量读写算的作业,限制游戏时间。

2、提早入学。科学研究证明,孩子到6岁左右脑功能才较完善,一些家长认为入学越早越好,其结果往往适得其反。

3、片面让孩子具有“一技之长”。不少家长不顾孩子的兴趣、爱好、条件和潜能,盲目给孩子请专业教师,让孩子学琴、学画、学唱歌、学舞蹈等等,而且要求甚严,动不动就批评、埋怨,使孩子的心理受到伤害,可能会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4、只要早期教育抓出效果,以后孩子的学习就可以放心了。其实,一个人接受教育是终身的,早期教育不可能代替一生学习的需要。

5、有些家长在孩子的早期教育中只注重抓智育和灌输书本知识,忽视了其他方面的培养和教育。这种畸形教育必定产生不良后果。

6、如不进行早期教育孩子很难成材。实际上更多人是在不断地学习和工作中成材的,大器晚成的事例也是很多的。

早期教育的误区还有很多,家长们应该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科学地进行早期教育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早期教育不是早期知识传授


有这样的两个镜头:在幼儿园门口,妈妈对两岁多的孩子说:“好好跟阿姨读书、写字。”另一个是姐弟俩每人带着一个大书包,姐姐约6岁,弟弟约3岁,他们的妈妈叮嘱说;“到幼儿园里好好写字,看谁写得好。”

不少家长认为早期教育就是让孩子读书、写字、算算术。因此,家长硬是让两、三岁的孩子背唐诗,趴在桌子上认字、识数、写字。有些家长对幼儿园教得好坏的评价就是孩子认了多少字,会数几个数。其实,这样理解早期教育就太简单和片面化了。因为早期教育主要是培养孩子的智力,智力包括观察力、思维力、记忆力、注意力、想象力和创造力。这六大要素相互促进,构成一个完整的能力系统,共同影响人的活动,所以,在开发孩子的智力时,不能偏重于单个能力的培养。

在日常生活中,有人把孩子的记忆力强弱作为衡量智力的唯一标准,认为孩子能背几首唐诗,识二三个字就聪明,智力就好,从而不断要求孩子死记硬背,使孩子养成不动脑子的习惯。有的人知识虽不算多,但头脑灵活,智力水平也就较高,而有的人知识好像很多,但机械呆板,不会运用,智力水平也就不高。如大家熟悉的司马光砸缸救小朋友,曹冲秤象等,他们都是靠自己独特的智力活动,做出令人赞叹的事。而像英国有个叫亚克敦的,他嗜书如命、终日背诵,藏书7万余卷,但一生毫无成就。

早期智力开发,应是通过一些有计划、有目的的指导活动,如引导孩子游戏、讲故事、听音乐、学动作、设计、劳动来培养和促进孩子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让孩子在日常生活或游戏中学习百科知识,如在吃饭时你可问问,馒头是怎么来的,并给孩子讲讲做成馒头需要多少工序,对孩子进行爱惜粮食,尊敬他人劳动的教育。也可扩展到哪些农作物是粮食,哪些是干果、水果等,它们离开水、空气、阳光就不能生存,也可和孩子一起做小实验。

在看到鸭子游水时,讲讲鸭子的生活习性和与人们的关系。当你烧水做饭时给孩子讲讲水蒸气,让孩子想想,利用水蒸气能干什么?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开发孩子的智力是不分学科、不讲系统、不计深浅、不求一次巩固的。

多数事例证明,对幼儿来说关键在于开发智力,培养兴趣,使他们产生求知的欲望,并伴有想象、创造的活动。至于识字、背唐诗、算算术也可以教,但要本着不强迫孩子学为原则,也不能小学化,“填鸭式。”而应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利用生动活泼的游戏形式,点播式的提问和风趣幽默的语言,使孩子自然而愉快地吸收,而不是灌输。这是能力的培养,而不是单纯的知识积累;是启蒙,而不是系统教育。

璐璐的早期教育


呱呱落地的麻烦——我还是胎儿的时候特别好动,拳打脚踢,游手好闲,结果造成脐带缠上了自己的腹部,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给妈妈带来了很大的麻烦,动了刀子。听说,出生那天天气严寒,但医生只给我披了一件薄薄的被单,就把我抱出了产房,冻得我直哆嗦,使性子大哭。也有甜蜜的时刻啦,从妈妈温暖的肚子了出来,人生地不熟,我好奇的眼睛也不能闲着,睁着小眼直溜溜地看了看医生阿姨,害得阿姨忍不住在我小脸蛋叭叭地亲了好几下,以示友好。哈,真有意思,原来我从小就挺有讨人喜欢的,如果将来变成外交天才你可别奇怪。

成长的伴奏曲——妈妈是个细心人,当我还是六个月的胎儿时,就隔着肚皮欣赏到了外面奇妙的语言——音乐。几乎成长的每一天音乐都不曾中断过,其中也有一些值得记录的东西。满月之后的一天,我哭闹的时候,爸爸偶然顺着音乐节拍瞎指挥,听着那音符好像细细的泉水从灵活的手指流淌而过,着实让我入迷,马上停止无理取闹,转哭为笑。爸妈才发现原来我对节奏很敏感。不过这一发现也不好,以后每当我哭闹,爸爸的指挥变成了保留节目,看多了也挺没劲的。两个多月的时候,我自己就能和着音乐节拍手舞足蹈了,后来还会自己边欣赏音乐边指挥给大人看。爸妈觉得说不定我将来可能成为指挥家,但谁知道呢?不过,凭着对音乐的兴趣,我起码可以是一个爱好者。

妈妈的调教——妈妈注重早期教育,很早就给我念儿歌,什么“小兔子”、“小燕子”、“两只老虎”呀,我很喜欢听。我三个多月大的时候就发过“妈妈”的双音,这事让爸爸兴奋了半天,不瞒您说,我现在背好几首唐诗和儿歌了。妈妈还从周岁那天开始给我讲故事,现在这已经是我睡前必经的一道程序了,没有故事睡不着。听多了,我现在学会了表达简单的场景,而且会数数和运用简单的代词“我、你和他”了。不过,妈妈总是着急了点,拔苗助长似的,现在又在抓紧培养我对画画的兴趣,并且经常让我听儿童英语儿歌。我现在画画象涂鸦,但不能排除我在这方面的能力哟。英语是很好听的语言,我已经会说“HOWAREYOU、APPLE、GOODBYE、GOODNIGHT”等句子和单词了。学多了也有不好的地方,就是我经常夹杂着多种语言(国语、闽南话)说话,不熟悉的人听不来,老让我重复,烦死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