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从出生到长大,离不开的就是教育。家长一定要注重孩子早教的这个环节,早期教育可以让孩子拥有生活的智慧,对于早期教育,你觉得应该怎样做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早期教育不是早期知识传授”,供您参考,希望能够以帮助到大家。

有这样的两个镜头:在幼儿园门口,妈妈对两岁多的孩子说:“好好跟阿姨读书、写字。”另一个是姐弟俩每人带着一个大书包,姐姐约6岁,弟弟约3岁,他们的妈妈叮嘱说;“到幼儿园里好好写字,看谁写得好。”

不少家长认为早期教育就是让孩子读书、写字、算算术。因此,家长硬是让两、三岁的孩子背唐诗,趴在桌子上认字、识数、写字。有些家长对幼儿园教得好坏的评价就是孩子认了多少字,会数几个数。其实,这样理解早期教育就太简单和片面化了。因为早期教育主要是培养孩子的智力,智力包括观察力、思维力、记忆力、注意力、想象力和创造力。这六大要素相互促进,构成一个完整的能力系统,共同影响人的活动,所以,在开发孩子的智力时,不能偏重于单个能力的培养。wwW.ZJ09.COm

在日常生活中,有人把孩子的记忆力强弱作为衡量智力的唯一标准,认为孩子能背几首唐诗,识二三个字就聪明,智力就好,从而不断要求孩子死记硬背,使孩子养成不动脑子的习惯。有的人知识虽不算多,但头脑灵活,智力水平也就较高,而有的人知识好像很多,但机械呆板,不会运用,智力水平也就不高。如大家熟悉的司马光砸缸救小朋友,曹冲秤象等,他们都是靠自己独特的智力活动,做出令人赞叹的事。而像英国有个叫亚克敦的,他嗜书如命、终日背诵,藏书7万余卷,但一生毫无成就。

早期智力开发,应是通过一些有计划、有目的的指导活动,如引导孩子游戏、讲故事、听音乐、学动作、设计、劳动来培养和促进孩子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让孩子在日常生活或游戏中学习百科知识,如在吃饭时你可问问,馒头是怎么来的,并给孩子讲讲做成馒头需要多少工序,对孩子进行爱惜粮食,尊敬他人劳动的教育。也可扩展到哪些农作物是粮食,哪些是干果、水果等,它们离开水、空气、阳光就不能生存,也可和孩子一起做小实验。

在看到鸭子游水时,讲讲鸭子的生活习性和与人们的关系。当你烧水做饭时给孩子讲讲水蒸气,让孩子想想,利用水蒸气能干什么?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开发孩子的智力是不分学科、不讲系统、不计深浅、不求一次巩固的。

多数事例证明,对幼儿来说关键在于开发智力,培养兴趣,使他们产生求知的欲望,并伴有想象、创造的活动。至于识字、背唐诗、算算术也可以教,但要本着不强迫孩子学为原则,也不能小学化,“填鸭式。”而应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利用生动活泼的游戏形式,点播式的提问和风趣幽默的语言,使孩子自然而愉快地吸收,而不是灌输。这是能力的培养,而不是单纯的知识积累;是启蒙,而不是系统教育。

扩展阅读

早期教育的误区


早期教育越来越受到家长们的重视,但也出现了一些误区。常见的误区有以下几种:

1、让孩子提前学习一年级的课本,并给孩子布置大量读写算的作业,限制游戏时间。

2、提早入学。科学研究证明,孩子到6岁左右脑功能才较完善,一些家长认为入学越早越好,其结果往往适得其反。

3、片面让孩子具有“一技之长”。不少家长不顾孩子的兴趣、爱好、条件和潜能,盲目给孩子请专业教师,让孩子学琴、学画、学唱歌、学舞蹈等等,而且要求甚严,动不动就批评、埋怨,使孩子的心理受到伤害,可能会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4、只要早期教育抓出效果,以后孩子的学习就可以放心了。其实,一个人接受教育是终身的,早期教育不可能代替一生学习的需要。

5、有些家长在孩子的早期教育中只注重抓智育和灌输书本知识,忽视了其他方面的培养和教育。这种畸形教育必定产生不良后果。

6、如不进行早期教育孩子很难成材。实际上更多人是在不断地学习和工作中成材的,大器晚成的事例也是很多的。

早期教育的误区还有很多,家长们应该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科学地进行早期教育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早期教育,思维比知识更重要!


早期教育,思维比知识更重要!

1994年,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中国、香港等九个国家和地区参加的“未来家庭娱乐产品概念设计大赛”,中国共有20所学校1300多名选手参赛、真可谓阵容强大,气势磅礴。然而,比赛结果却令人寒心,两个组的冠军、亚军、季军中国孩子连边也没沾上,最后只获得一个带有鼓励性质的纪念奖。在人家闪耀着想象大胆、构思独特的作品面前,中国孩子的作品显得那样苍白,缺乏独创性,这怎能不令中国的家长们感到震惊!

世人周知,中华民族是一个富有智慧的民族,中国孩子智商高,在各类知识性考试中往往是出类拔萃的,但中国孩子的思考力和创造力为什么不如人家呢?

“教育就是叫人去思维”

教育教人以知识,是因为再没有别的东西可教。但知识并不能代替思维,如同思维不能代替知识一样。在大多数实际生活中,知识从来就是不完全的(因为我们处理的事情往往涉及将来),所以我们需要思维。

创造力也是一种思维能力,它并不是漫无边际、天马行空式的创意,而是能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创造新事物、帮助人适应环境的能力。

但相对来说,并不是比较聪明的人,就一定有较高的创造力。事实上,历史上有很多有成就的人,本身智商不一定很高,书也不一定读得呱呱叫,但因为他们点子多、心思巧,遇到问题决不放弃,所以成就反而比一般人高出许多。

知识与思维有密切的联系,但决不是同一个东西。有些孩子非常善于思考,很有创造力,但在校的考试成绩可能很一般;有些孩子的考试成绩非常好,但不善于独立思考,没有创造力,所谓“高分低能”就是指这类学生。

因此,孩子读书、学习,有着双重的目的:一是掌握知识,一是发展思维技能。大多数父母和教师往往注意前者而忽略后者。但教授一门知识课的更为重要的意义恰恰是为了使孩子的思维技能得到发展。“教育就是叫人去思维”,这句话很有道理。所以,家长在培养孩子的思维力方面应注意一些方法:

一、要善于对孩子发问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发问对于培养孩子是很重要的。要想激发孩子的潜能及创造力,父母必须掌握向孩子发问的形式和技巧。要善用发问的技巧,也学会听孩子发问。因为这既有助于增进亲子关系,更可激发孩子的思考能力,同时可培养其表达能力。

发问时,不要只问对或错的封闭式问题,最好依据孩子的能力,问一些没有惟一答案的开放性问题,如:茶杯有些什么用途?多少加多少等于10?等等。

台湾学者陈龙安总结出发问技巧的“十字诀”。这“十字诀”是:假、例、比、替、除、可、想、组、六、类。

“假”:就是以“假如……”的方式和孩子玩问答游戏;

“例”:即是多举例;

“比”:比较东西和东西间的异同;

“替”:让孩子多想些有什么是可以替代的;

“除”:用这样的公式启发,除了……还有什么;

“可”:可能会怎么样。

“想”:让孩子想象各种情况;

“组”:把不同的东西组合在一起会如何。

“六”:就是“六何”检讨策略,即为何、何人、何时、何事、何处、如何。举例来说,孩子要去郊游,就可和孩子讨论请谁一起去?何时去?为何要去?到哪里去?带什么去?问题愈多元化,孩子所受到的思考刺激愈多;

“类”:是多和孩子类推各种可能。

二、为孩子创造“想问”的情境

孩子积极思考,主动提出问题、这对孩子思维的发展极其重要。或许有些父母会问,如何才能让孩子想问、会问?要让孩子想问题并提出问题,一个重要的做法、是安排一个情境,以激发孩子想问的兴趣。所谓安排“情境”,有某些技巧可依循。

首先,让孩子感到好奇。如故事说一半、让孩子好奇地想问结果;玩猜谜游戏,给一些暗示,等等……;然后引导孩子如何问得清楚,而且能有礼貌地问。

其次,鼓励孩子积极思考,主动提出问题。在孩子的天性中,有一种求知的欲望、他们心中原本有着无数个“为什么”,想了解这个奇妙世界的本来面目。是成人习以为常的姿态和不以为然的态度,逐渐扼杀了孩子的这种求知冲动。

因此,父母如果能够有意识地引导孩子,保护好孩子的好奇心,鼓励孩子积极思考,对孩子的提问努力表现出自己的兴趣,与孩子一起去思考,去寻求未知的答案,孩子提出问题的欲望就会不断增强。

三、训练孩子的发散思维

我们经常碰到以下两类问题:

一类问题,就像课本上的习题——提出的问题很明确,要求我们运用已经学过的某些知识,针对问题“聚会思维”;而这个问题的正确答案往往是惟一的,这就像我们回答“1十1”只能等于2,等于别的就意味着错误。

另一类问题,就是可能有多种答案的问题——有时问题在开始时并不十分明确。其实我们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大量问题都是属于这种类型。解决这类问题,除了要努力明确问题外,还要打破平时习惯想法的束缚,将自己的思想从不同途径、不同角度扩散开去考虑问题,这叫“发散思维”;而这个问题的答案,往往是很多个创造性的设想,并且不能绝对他说哪个设想最好,只能根据实际的情况,评定某个设想更为合适。

比如“回形针有什么用?”这样一个问题,有兴趣的话,您可以先考考自己的小孩。

发散性思维要求一题多解,供参考的答案有:

回形针除了可以用来“别住纸张”外,还可以有以下的用途:

可以让回形针利用衬衣口袋,别住“服务员”或“小队长”等标志;

可以用它代替发夹,夹住散乱的头发;也可代替领带夹子;

假如有很多回形针的话,可以把它们联结起来,成为链条;

可以把回形针的一头拉开,代替牙签,剔除牙缝中的食物残渣(当然最好不要这么做);

同样可用它剔除地板、桌子缓和指甲缝的脏东西等等;

必要时,可以把整个回形拉直,当作鞋带使用——把它穿过鞋带孔扭结起来;

把回形针缝在窗帘布上端,代替窗帘圈;可将它别在纸模型飞机的头部,做重锤用;将许多回形针串联起来,还能做项链,等等。

下面是一则成功的家教案例:

鼓励孩子“异想天开”

儿子上小学二年级的时候,有一天数学老师让人捎口信要我们去,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件事:数学教学正进入直式运算阶段,学生们都能按照老师的要求,从低位向高位顺序运算,惟独儿子别出心裁地从高位到低位进行逆向运算,经老师指出后,他竟顽固地一意孤行。

我们回家盘问时,儿子振振有词:“左边算到右边是我想出来的窍门。对听这么一说,我们意识到,儿子虽然违背规律进行运算,却透露出一种萌芽状态的独创精神。于是我们在对他的“找窍门”给予充分肯定之后,循循善诱地告诉他,对自己周围的事物要多方位地观察,对思维结果还需验证,验证的标准就是看它的实际效果。然后,我们与他一起分析逆向运算的弊端。最后,他口服心服地毅然忍痛割“爱”了。

孩子总是要长大的。父母不是包办替代,而是要充分尊重孩子的主体地位,让孩子从小树立主体意识,从各方面给予他“参与”的机会。记得小学三年级一次数学考试,儿子对其中一道文字题有异议,我们马上会面数学老师,家长和老师一起鼓励孩子要有勇气,大胆叙说,据理力争。当确定孩子的异议是正确的时候,我们进而告诉他即使书本也有不正确的地方。我们并不认为“听话”是好孩子的唯一标准,我们要求他对父母和老师也不要一味服从和依赖。

按照传统观念,家庭教育是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其中首先是父母)对其子女实施的教育。而按照现代观念,家庭教育则是在家庭生活中,家庭成员(包括父母和子女等)之间相互的影响和教育。

家庭教育是大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是终身教育,它开始于孩子出生之日(甚至可上溯到胎儿期),婴幼儿时期的家庭教育是“人之初”的教育,在人的一生中起着奠基的作用。孩子上了小学、中学后,家庭教育既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又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伸。

为了适应当代社会对家庭教育的需要,家长必须认真学习现代家庭教育理论,转变家教观念,提高家教水平。家长学校则肩负着宣传党的教育方针和现代家教理论,帮助家长转变家教观念,提高家教水平,协调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任务。当前家长学校要着重抓好:

1、家庭教育观念的更新:

过去,家长的养儿防老、教育子女要出人头地、光宗耀祖的观念,必须代之以为国教子的观念,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把孩子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以适应未来社会的生活。

传统的德育观念必须改变,如子女必须无条件服从家长,听话才是好孩子;不为人先,不为人后;“千金之子,坐不垂堂”(不冒险)……应该培养孩子的科学与民主、自立与自强、公平竞争与合作等精神。

传统的重智轻德体,重知识轻能力,重分数轻实际水平的观念必须改变,应树立全面发展观念,学习知识与发展能力并重,重视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和人际关系协调能力的发展。

2、学习家庭教育的基本原则:

①循序渐进,量力而行,不要要求太高,操之过急。欲速则不达,揠苗助长,不仅无益,反而害之。

②因材施教和全面发展相结合。既要重视孩子的个性和特长的发展,又要重视各方面素质的协调发展。

③态度一致,教育统一。家长的教育态度要一致,要一以贯之,而且要与学校教育保持一致和统一。

④说服教育和实践锻炼相结合。

⑤表扬奖励与批评惩罚相结合。

⑥感情与理智相结合。

⑦及时教育与持恒相结合……

3、交流家庭教育信息和家教经验,研究家教中的新问题。

家长学校应在沟通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方面作出更大努力,以便共同完成培养高素质的一代新人的任务。

不要把早期教育变成了早期摧残


不要把早期教育变成早期摧残

比选择早教机构更重要的是,家长应学会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适应能力和爱的能力,关注智商与情商的和谐发展。

“调查显示,七成以上的家长认为,早教就是提前学习汉字、英语(论坛)和数学。这个可怕的误区导致越来越多的孩子从小学开始就厌倦上学。”沃建中说,北京某小学一年级的厌学率2年内上升了7个百分点,而厌学者大都接受过所谓的早教。

沃建中曾接待过一名“神童”。他6岁认识2000个汉字,能背110首古诗,会算100以内的加减法。上学后,课堂上他不听课,因为都会,一年之内连跳两级。到了三年级,开始听不懂了。因未养成听课习惯,成绩迅速下滑,产生挫败感,一心想退学。

“不要把早期教育变成早期摧残。”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认为,这个“神童”的不幸并非孤例。我国的儿童、青少年乃至大学生,虽然学业成绩上不亚于发达国家的孩子,但普遍表现出独立生活能力差,缺乏自主意识,做事被动胆怯,缺乏对环境的适应和应变能力;不懂得人际交往的技巧,人际关系差;只要求别人照顾,却缺乏同情心和帮助别人的能力;在家不懂得尊敬自己的长辈,在外缺乏社会责任感。这些缺点大都源自重知识灌输、轻人格培养的育儿积习。

“我们身边不乏这样的人:或滔滔不绝地高谈阔论,不顾及周围人感受;或他人讲话时,迫不及待地打断、插话。”沃建中认为,“这种交流时不会听别人说话的毛病,与婴儿期缺少一种训练有关10个月大的宝宝,应学会用眼神追踪父母的身影,学习以别人为中心。”

“关注智商和情商的和谐发展才是早教的要义。”沃建中强调,选择早教机构固然重要,但是家长都该学些发展心理学的知识,能够陪伴和指导孩子更为重要。

怎样训练儿童思维能力?沃建中举了一个例子,铺着台布的桌子上有只苹果,刚会走路的宝宝想拿到它。聪明的妈妈不会代劳,而是鼓励他想办法解决问题。宝宝试了多次够不着,妈妈就把桌布递给他,和他一起慢慢拉,苹果最后就落下来。

怎样培养健全人格?着力点是培养孩子独立生活能力、适应环境能力、爱的能力和公民意识。比如,从1岁半起培养婴儿自我服务技能,包括系鞋带、穿衣服、洗脸、刷牙、吃饭等,增强其独立性和成功感;训练从爬到走的最佳方法是,先教孩子学会爬,而后鼓励他扶墙站起来,再沿着墙走。培养其勇敢、独立意识。

再如1岁开始抓自律。发展心理学中有一个著名的“糖果实验”。上世纪6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瓦特·米伽尔给一些4岁小孩子每人一颗非常好吃的软糖,同时告诉孩子们可以吃糖,如果马上吃,只能吃一颗;如果等20分钟,则能吃2颗。研究人员经过十几年的跟踪实验发现,那些忍住诱惑的孩子,成年后在事业上更易成功。“延迟满足”一词由此诞生。1岁多的孩子最喜欢的事是吃,“延迟满足”训练就从这里起步,“先给大人分享,然后自己吃”。

让所有孩子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

通过完善制度设计和提供公共服务,创造条件让贫困儿童获得服务,解决我国儿童早期发展过度商业化、精英化的问题。

“传统的早教提法应该用科学的‘儿童早期发展’表述代替。”蔡建华介绍,“‘发展’的概念更为贴切,包括营养、体格、心理、情感和社会能力等要素。”

“投资儿童早期发展是打破贫穷代际传递、提高国家竞争力的战略选择。”蔡建华表示,随着我国跑步进入老龄社会,20年后,65岁以上老人将占总人口的1/5。维持经济增长和赡养老人的负担,将落在当今婴儿们的身上。目前,全国每年约有1600万新生儿,0—3岁儿童约5000万人,其中61%在农村。农村儿童中,1/3的孩子是双亲外出务工的留守儿童,其情感、社会和认知发展方面越来越多地出现压抑迹象,迫切需要儿童早期发展成为社会服务的重要方向。

然而,由于当前儿童早期发展投入低,仅占GDP的0.01%,远低于一些发达国家0.9%的水平,而且服务覆盖面不足,市场处于粗放型发展的初级阶段,商业性机构大都以赚钱为目的,不是把“培养人”作为目标,市场对象呈“精英化”趋势。贫困儿童缺少获得这方面服务的机会,成为我国儿童早期发展的突出问题。

“让所有孩子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据蔡建华介绍,2011年,教育部、国家人口计生委、卫生部等七部委联合颁布《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将儿童早期发展工作纳入人口计生公共服务范畴。目前,相关政策、标准等制定工作正在进行。现在已完成0—6个月婴儿《入户指导方案》公开征集,《婴幼儿早期发展测评》已在中国人口网主页挂出,供大众免费使用。婴幼儿发展指导师的职业标准和培训工作正在加快推进,北京市去年已培训200人,今年计划再培训200名,通过她们入户指导,教会父母们怎么科学育儿。各地已建立的50多个试点正在探索创新服务方式,如发放服务券、开展信息化服务等。在这方面,国外的一些经验值得借鉴。

美国从1965年开始,针对所有贫困儿童实施两个计划,即开端计划和儿童照料计划。前者由政府选择一些机构,为贫困家庭入户指导,一年服务32次。后者是政府发放服务券,家长自行选择服务机构。

“通过努力,我们将提供服务半径3公里、全覆盖的儿童早期发展基本服务。”蔡建华表示,公共服务的推进将促进市场行为的规范。

“儿童早期发展任务不能完全托付给商业性机构,教育中许多东西是金钱买不来的,家长必须身体力行。”孙云晓提醒,多陪陪孩子,与孩子一起成长,亲子关系好坏决定教育成败。

市场被贴上“高价”标签

0至3岁的娃娃一堂不到一小时的课,少则百八十元,多则二三百元,内容良莠难辨。

“如果从孩子出生第三天开始教育,那就已经比别人晚两天了。”时下流行的这句早教口号,不知打动多少年轻父母的心。于是,0至3岁的娃娃越来越多地奔波在“上学”路上。

在北京市朝阳区建外大街的一家国际儿童教育中心里,5个不到一岁的小宝宝偎在妈妈怀里,跟着边做手势边唱英文歌的老师,在妈妈的帮助下刮刮鼻子、摸摸眼睛,学做一些肢体动作。

“对于80后的家长们,早教正在成为一种育儿时尚。”该中心负责人对记者说,“每天有很多父母预约试听,来上课的孩子一岁半的居多,最小的只有28天。”

“这里开设音乐、娱乐、艺术课,整套课程打完折也要1万多元。”一名带女儿来该中心上课的妈妈说。

在不断升温的早教潮中,市场被贴上“高价”的标签。

“目前,0—3岁儿童教育市场多为商业化运作。一堂不到一小时的课,少则百八十元,多则二三百元。”国家人口计生委培训中心主任蔡建华介绍,经过10多年的快速发展,国内早教机构雨后春笋般地繁荣起来,既涌现出红黄蓝、东方爱婴等本土品牌,也活跃着美吉姆、金宝贝等国际名牌,但普遍价格不菲。

据了解,东方爱婴在一线大城市每课时收费150元,整套课程(72课时)优惠价为8100元。外资品牌高端代表金宝贝,在北京12次课时的课程每小时收费280元,96次课时收费超过1.7万元。即便一些幼儿园所办的走低端路线的亲子园,每小时收费也达60—80元。

除了收费高,市场发展也呈现无序状况。根据相关规定,教育部门负责3—6岁学前幼儿园的准入和管理,对0—3岁教育机构没有监管职责。目前,各类相关机构多以“信息咨询公司”、“科技发展公司”等名义在工商部门注册,进行商业运营。而“早教”的特殊授课形式,又让工商部门很难监管。监管机构缺失,导致办学标准、师资准入、监督考核等制度处于无序状态。一些机构的老师根本没学过教育学方面的知识,培训十几天就上岗了。很多早教机构设在商务楼或商场等人流集中的地方,楼层普遍较高,基本没有幼儿专用拉手、护栏,安全隐患令人担忧。

面对良莠不齐的早教市场,于慧和丈夫起初不打算追风赶潮。“我本来不信早教机构的宣传,但我们小区的孩子几乎都在上课。儿子快2岁了,说话还不连贯,而邻居家上过课的同龄女孩早就能背唐诗。”最后,于慧沉不住气了,也给孩子报了一个班,“他们都冲出起跑线了,我们没准备好也不成!”

也有始终不为所动者。“一切顺其自然吧。咱们小时候没有早教,现在不也挺好的?”初为人父的小张认为,3岁以下的孩子还太小,早教与否无所谓。

早期经历关乎终身健康和幸福

儿童早期的激励和学习经历会影响大脑发育,进而影响生命后续阶段认知和社会情感发展。

对于0—3岁的宝宝,早教究竟有没有用?

上世纪90年代,一种传统的育儿法“沙袋喂养”,仍在山东、湖北两省部分地区流行。即将出生不久的婴儿,放入盛满细沙的袋子里喂养。用沙土代替尿布,一天换一次土。母亲只在喂奶时看看孩子。经过一段无激励的日子,婴儿变得安静了,无悲无喜,不再表达感情。学者研究发现,“沙袋儿童”的平均智商低于正常人。

“儿童健康发展不仅有赖于营养,也离不开激励。”蔡建华说,国际经验和相关研究表明,儿童的早期激励和学习经历影响大脑发育,进而影响健康生命后续阶段认知和社会情感发展。

“眼下,小学生动作不协调的多了,运动能力弱了,有的孩子甚至打球、跳绳都不会,婴儿期缺少爬行训练是一个重要原因。”北京师范大学(微博)认知发展研究室主任沃建中说,美国斯坦福大学一项为期5年的调查显示,婴儿6—8个月时,是否进行爬行训练,可使动作协调能力相差20%。

在语言发育方面,沃建中举了一个例子。一名6岁小男孩上学面试时,讲不出话,被北京一家知名精神卫生研究所诊断为孤独症。孩子的妈妈不甘心,带孩子找沃建中咨询。经过仔细了解,揭开病因的迷雾。

原来,小男孩的妈妈十分内向,很少跟他交流。孩子1岁时,父亲出国学习,家里请了一名同样少言寡语的农村保姆。在两位大人的沉默陪伴下,孩子语言发育迟缓,不会正确表达。比如,他说“妈妈,狗狗”,表达的却是“想喝水”的意思。一年后,爸爸回国见状,不仅未及时纠正,反而常模仿孩子的话语哄他。结果,在幼儿园里,孩子常自言自语,别人不知所云。

小男孩最终被确诊为语言障碍,而非孤独症。通过一年半的艰苦矫治,如今已基本恢复正常。

“一岁半至两岁是语言发育关键期。看护人的行为影响儿童语言能力。”据蔡建华介绍,美国哈佛大学儿童发展中心公布的调查数据表明,家长与婴儿说话的数量与婴儿词汇量的关系,从孩子16个月后开始显现。到36个月时,语言交流多的家庭,孩子词汇积累可达1200个。而不爱说话的家庭,孩子的词汇量不足400个,差距超过3倍。

该调查还显示,在生命最初的3年里,儿童遭遇七八次严重负面体验时,如贫困、营养不良、看护人有心理疾病、单亲家庭、受到虐待、被忽视、母亲受教育程度低等,90%以上者发育迟缓,成人阶段心血管疾病发生率是正常人的3倍。

“儿童早期经历关乎终身健康和幸福。”蔡建华表示。

家长们如果真的是为了孩子好,那就请您们“高抬贵手”,不要你自己可爱的儿女。

璐璐的早期教育


呱呱落地的麻烦——我还是胎儿的时候特别好动,拳打脚踢,游手好闲,结果造成脐带缠上了自己的腹部,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给妈妈带来了很大的麻烦,动了刀子。听说,出生那天天气严寒,但医生只给我披了一件薄薄的被单,就把我抱出了产房,冻得我直哆嗦,使性子大哭。也有甜蜜的时刻啦,从妈妈温暖的肚子了出来,人生地不熟,我好奇的眼睛也不能闲着,睁着小眼直溜溜地看了看医生阿姨,害得阿姨忍不住在我小脸蛋叭叭地亲了好几下,以示友好。哈,真有意思,原来我从小就挺有讨人喜欢的,如果将来变成外交天才你可别奇怪。

成长的伴奏曲——妈妈是个细心人,当我还是六个月的胎儿时,就隔着肚皮欣赏到了外面奇妙的语言——音乐。几乎成长的每一天音乐都不曾中断过,其中也有一些值得记录的东西。满月之后的一天,我哭闹的时候,爸爸偶然顺着音乐节拍瞎指挥,听着那音符好像细细的泉水从灵活的手指流淌而过,着实让我入迷,马上停止无理取闹,转哭为笑。爸妈才发现原来我对节奏很敏感。不过这一发现也不好,以后每当我哭闹,爸爸的指挥变成了保留节目,看多了也挺没劲的。两个多月的时候,我自己就能和着音乐节拍手舞足蹈了,后来还会自己边欣赏音乐边指挥给大人看。爸妈觉得说不定我将来可能成为指挥家,但谁知道呢?不过,凭着对音乐的兴趣,我起码可以是一个爱好者。

妈妈的调教——妈妈注重早期教育,很早就给我念儿歌,什么“小兔子”、“小燕子”、“两只老虎”呀,我很喜欢听。我三个多月大的时候就发过“妈妈”的双音,这事让爸爸兴奋了半天,不瞒您说,我现在背好几首唐诗和儿歌了。妈妈还从周岁那天开始给我讲故事,现在这已经是我睡前必经的一道程序了,没有故事睡不着。听多了,我现在学会了表达简单的场景,而且会数数和运用简单的代词“我、你和他”了。不过,妈妈总是着急了点,拔苗助长似的,现在又在抓紧培养我对画画的兴趣,并且经常让我听儿童英语儿歌。我现在画画象涂鸦,但不能排除我在这方面的能力哟。英语是很好听的语言,我已经会说“HOWAREYOU、APPLE、GOODBYE、GOODNIGHT”等句子和单词了。学多了也有不好的地方,就是我经常夹杂着多种语言(国语、闽南话)说话,不熟悉的人听不来,老让我重复,烦死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