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孩子都会爱“吹牛”。

好奇是入门的钥匙,兴趣是求知的开始。作为父母,我们要正确的理解早期教育,早期教育可以让孩子拥有生活的智慧,对于早期教育,你觉得应该怎样做呢?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每个孩子都会爱“吹牛”》,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我儿子现在上幼儿园大班,是个健康活泼的男孩。我几次无意间发现他喜欢吹牛,这让我很担心。比如,有一天从幼儿园放学回家,他对我说:“妈妈,今天幼儿园的院子里有一只非常凶猛的大老虎。我和小军帮助看门的老爷爷用大网把老虎抓住了。可老虎咬了老爷爷,都咬得流血了。但是它不敢把我们怎么样,因为我们太厉害了啊……”这种情况三天两头发生,让我很担忧疑惑,孩子整天吹牛?我们该怎么办呢?

——夏天天妈妈

专家解题:

要知道,学龄前和学龄初期的孩子,想象力是十分丰富的。善于改造先前耳闻目睹的故事,这本身太正常不过了。虚构能帮助孩子建立和建设自我,它是不可缺少的。在7岁至8岁阶段,孩子已掌握了词汇的意义以及现实和想象间的区别。所以,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非常喜欢魔鬼、巫师和圣诞老人等故事。

做家长的不必惊恐,更不要斥责。孩子一贯是个健康活泼的男孩,偶尔发生的“胡言乱语”,决不能说明他有精神上的问题,更不能等同于谵妄。所谓谵妄,指的是由发烧或药物中毒等引起的精神错乱症状,是医学上使用的词语。如果孩子真的发了谵妄,那他对你的呼唤是不会有任何反应的,因为谵妄同现实完全脱节。

少年儿童都有好强好胜的心理,尤其是小男孩,他们更希望有表现英雄行为的机会。于是就和同学在放学后,互相启发想象编造了这样惊险的故事。有教育专家曾说过:“家长千万不要小看孩子们充满好奇的探究活动,或是傻气十足的胡思乱想,因为这正是创造能力的萌芽阶段。”我们首先要做的是倾听,使孩子得到受尊重的快乐,愿意讲出编造故事的初衷和过程。其次,可以引导他明白不是什么事情都可以编的,英雄行为的产生也要靠平时历练等道理。

事实上,编造荒诞的故事,是补偿自信的一种方式。孩子这样做,可吸引别人注意自己,填补他的弱势感觉。具体到故事中,孩子把自己描述成可以抓住老虎的人,这是个积极的取向。深究其原因,可能是孩子在生活中的安全性不足,所以用类似故事夸大自己的力量,以此引起成年人的关注。孩子编造这样的故事,可看作是他自我保护的表现,而做家长的平时就更应注意对孩子保护、支持和鼓励,让孩子有充分的安全感。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孩子这么讲故事也有另一种可能,那就是他本身就有一种霸气。思维的惯性让他不断扮演强者角色,殊不知有些话说着说着就说大了。当然还有一种可能性,他讲述这样的故事纯粹为了不挨说——因为他的裤子可能是被“大老虎”撕破的……

做家长的,倒不必要针对故事本身大做文章,也不可向“说谎”、“疾病”方向引导。既不要深究其真伪、刻意说教要求孩子诚实,也不要夸赞其编造故事和讲故事的水平。幽默地对待这个故事,也许是最好的处理方式,同时也可弄清孩子虚构故事的初衷:孩子是不是想让你高兴,或者只是希望某些事情能成为现实?同样,家长也可以帮助他掌握词汇的实际分量,你可以时不时善意地重提这个故事:“你本来想抓住这个大老虎,我们可以玩抓住大老虎的游戏,甚至是两只从动物园跑出来的世界上最凶猛的老虎,我们假装可以抓住它们……”无论如何,家长要让孩子明白——自己完全知道他讲这个故事只是为了说笑。

在平时的生活中,家长不仅可以同孩子一起阅读名人和英雄故事,慢慢帮助他成长,还可以引导孩子培养起多种兴趣爱好,丰富孩子课余生活,这有助于发展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多种兴趣爱好可以相互补充、借鉴和迁移,能更好地培养和发展孩子的智力,特别是创造力。做家长的,要成为孩子永久的朋友。孩子正处于发育成长阶段,只有了解他们的生理、心理特点和个性,又有适合不同年龄阶段变化的多种方法,教育才是有效的。

最后得提醒一句,如果孩子不停地编造这类故事,做家长的已经到了很难与他交流的程度,那还是建议带孩子去做心理治疗或心理分析。

相关阅读

孩子爱吹牛是自信的表现


儿童心理学家认为,对于4岁左右的孩子来说,自我夸耀不仅是一种正常现象,还是健康心态的表现。在一个充满爱的安全氛围中成长的孩子,就自然而然地总是自我肯定。当三四岁的孩子想引起他人注意,让别人了解他所做出的成就时,他会毫不掩饰地表达自己的心满意足,也许他值得夸耀的成就在我们看来很简单,只是画完了一幅画,或者出去玩的时候排在了队伍的第一个,可他却会非常自豪地告诉你:“我画得多有意思呀!”孩子不会有这样的想法:我擅长这个,但不擅长那个,他只能想到“我做得很好”。

直到上了小学,孩子才会开始对自己的能力和弱点有一个较为真实的认识。不过,如果孩子显得有些过度自我关注,也可能导致极端化,这个时候家长要进行正确引导。

自信的孩子才懂责任心

如果世界上只剩下头脑聪明却不会关心别人而且没有责任心的人,那么这个社会会变成什么样呢?很显然,那个时候社会上横行的就只有权势和诡计了。

有一次我刚要出门上班,电话铃响了,上小学三年级的女儿来电话说把招贴画留在家里了,让我赶紧给她送过去。当时只有立刻送过去才赶得上在课堂上使用。我就匆忙地往学校赶去了。但是,三年级的教室在三楼,如果我上楼去找的话,上班就要迟到了。正在我左右为难的时候,刚好碰到一个认识我女儿男孩。男孩说:“我帮你送上去吧。”我再三问他:“你能送到她手上吗?”他说可以。

但那天晚上我回到家,看到女儿一脸的不高兴。“妈妈,我没拿到招贴画,你说,怎么办?”孩子的眼泪都流了出来。当时我就后悔了,后悔没有亲手把画交到女儿手上。后来我仔细想了一下,那个男孩为什么没有把招贴画交到女儿手中呢?如果是一个有责任心的人,应该会很明确地表明“可以”或“不能”吧。但那个孩子为什么没有履行自己的承诺呢?我正在想这些的时候,女儿说:“妈妈,他可能是没有自信心才那样做的。”

“你为什么这么想?”

“可能是害怕老师说他。老师有时候还会打孩子的。你说,他怎么敢进别人的教室呢?妈妈,你不要责怪他了,他也挺可怜的。”

女儿说得对。要培养孩子的责任心,首先得培养他们的自信心。那么,孩子从小就应该有“我做得到”的信心。“妈妈,我可以自己洗碗。”“我可以按我的想法画画。”“我可以自己剪纸、抹胶水。”孩子会再做这些小事的过程中树立自信心。

孩子在自己选择食品或玩具的过程中也可以树立自信心。自己选择,并坚持自己的选择,那不就是履行责任的态度吗?

我们国家的孩子经常是大人在旁边时表现很好,可是一旦没人看着他时,就会随地吐痰、乱扔垃圾,甚至连借来的东西也不按时归还。

如果一个国家想发展成一个互相协作的美好社会,那么每一个国民都要品行端正,有足够的责任心。而责任心小时候如果没有养成,长大以后就很难培养了。父母应该努力从小就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在社会上我们常看到一些实力虽然差些,但很有责任心的人在工作上、人际关系上比实力强却没有责任心的人强很多的现象。

我曾经对一些母亲做过一个调查,调查她们在孩子的身体、智力、情绪、社会性中最重视哪方面的发育,当时,这些母亲不管所属社会阶层和年龄如何,都把身体和智力的发育当成首选的目标。而在英国,母亲最重视的是孩子的社会性发育。这是我们大家都应该再三思考的问题。人们极力动用所有可能的手段和方法来让孩子变得更聪明,却不重视与品德相关的教育。

如果世界上只剩下头脑聪明却不会关心别人而且没有责任心的人,那么这个社会会变成什么样呢?很显然,那个时候社会上横行的就只有权势和诡计了。哪怕我们只是一个普通人,但能在平凡的事情中感到幸福,在对待小事情时负起责任,这个社会就会变得温馨美好。

因为要上班,我经常雇保姆做家务。在这个过程中我接触过各种人:有的人毫无理由地对雇主怀有敌对心态,还有人在没有事先告知的情况下不遵守约定,弄得我没地方托付孩子,无法按时上班。

在各类人中最让我满意的是两种人:一种是能遵守约定的人,她们假如不能按时来,也会提前告诉我,然后另外安排时间再来;还有就是那种脸上总是带着微笑的人,她们什么都往好的方面想,连邻居都会夸她们好。所以我认为一个人的为人好坏跟学历、社会地位是没关系的,经济上富裕与否和社会地位高低也是不成比例的,正直、有责任心才是最重要的。

如果希望将来的世界更美好,那么,就从现在开始在家庭里用正确的方法教育孩子吧。不可能每个孩子都很聪明,都能学到高技术。大部分孩子都是普通人,聪明并不能决定一切。既是一个孩子不具备高技术,拥有高情商和高信赖度也能很好地生存下来。

探索·解读:每个孩子都渴望完整的爱


士勋和士勤是对双胞胎,目前都读二年级,两人一出生就大不同,哥哥士勋一出生,就只有弟弟士勤三分之二的体重,还被诊断有轻微智能障碍,成长的过程、所有的表现都不如弟弟;弟弟则一直名列前茅。

士勤理当很幸福、很快乐。事实却不然。他成绩虽好,但人缘差,常爆发一些意外让父母跌破眼镜,最近又因协助同学作弊,换取同学网路游戏的天币,被学校记过。

爸妈很不明白,他那么聪明,应该有很好的自我管理能力,也应该知道是与非,所以不假辞色地责骂。士勤以前会愤恨地瞪着父母,不发一语,这次却哭着咆哮:“你们生了士勋,就不该再生下我!我是多余的!”

爸爸气极了,打了他一巴掌,认为士勤实在太不懂事了,从小爸妈都是这样看重他,把所有希望都放在他身上,他竟讲出这样让父母伤心的话。士勤也不多说,一个人闷在房里,从此不再和父母沟通对话,也故意考坏,让自己成绩一落千丈,经常情绪失控,和老师、同学起冲突。

爸妈软硬兼施,孩子就是不愿意沟通,只流著泪重诉他的心情和想法:“我活着没什么意义和价值,您们就当做没把我生下,别再管我了!”爸妈十分伤心,两个孩子,一个智力不足,聪明的这个却这么的不受教。

爸妈花了许多心思和时间陪伴学习困难的哥哥;因弟弟很OK,所以他们就放心地让他独自参加安亲班或寒暑假的各种活动,弟弟也很努力争取所有好的表现,但爸妈很少给他具体的鼓励和奖赏,认为这是他应该做到的;尤其是在课业上,爸妈总认为他考第一名是应该的,有一点差池,就厉声责备,相对于哥哥,每次几乎都是最后一名,只要有一点好的表现或进步,爸妈就又抱又亲。

在他们还小时,我就有点心疼士勤,他总是自动自发把自己照顾得很好,避免给自己招惹麻烦。我问过他会不会因为爸妈全心全意在照顾哥哥而感到失落?当时小一的他还很成熟地回答我:“哥哥比我更需要爸妈,我有能力照顾自己,哥哥不会。”可是我在他回答的过程,看见他用眼睛的余光,瞄着爸妈在喂哥哥吃东西;口里虽讲出理性和成熟的话,心里却期待着爸妈能抱抱他。

弟弟想要父母关心却得不着,因为被要求懂事。

我陈述这段往事给爸妈听,希望能提醒他们士勤的渴望。妈妈听到我的话,毫不犹豫地回应我:“我们有给过他爱和关怀,但士勤叫我们好好照顾哥哥,他不需要爸妈的照顾。”我相信士勤内在里有着许多冲突性的想法和感受,如果直接去触碰他内在对父母爱的期待,他一定会立刻否认,因为他从小一直被教育和告知,要做一个懂事的孩子。

他需要父母的爱和关心,但他不可以要;他期待别人能懂他、了解他,但他必须让自己成熟懂事。

在没爆发这一连串事件前,士勤经常对父母透露这样的讯息,“书读得再好也不一定就会有前途,人生也不一定会更好。”爸妈也不知怎么回应他,被烦久了,就不高兴地回应士勤:“你不想读书,就去做苦工啊!”

爸妈给他的答案不是他要的。高学历和好成绩的确不能保证一个人一生的幸福和快乐。那什么可以让一个人的生命有意义和价值呢?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是,缺乏爱和温暖的人,即便有再多、再高的成就,也不会觉得幸福和快乐。

爸妈特别为哥哥请了家教,他身体又常有一些毛病,要长期做追踪治疗,爸妈的时间和心力就这么多?妈妈说着,委屈地哭了起来,爸爸情绪受了影响而有些失控,我察觉到我的陈述,是不是让爸妈感觉到指责他们不尽责。

每个孩子都渴望父母给完整的爱,我想让爸妈了解,每一个孩子都很重要,不放弃任何机会要把士勋带起来固然令人敬佩,但士勤也是他们的宝贝,他也很重要。

我认为要让士勋多一点自己学习的空间,因为过度的照顾将让他更难学习独立生活;而多给弟弟士勤一些时间和注意力,尤其他从小一直和爸妈保持著有距离的互动关系,爸妈不了解他,他也不懂父母。

每一个成长中的孩子,都需要完整的爸妈,我相信士勤要的不多,只要爸妈给“到”了,他就会让父母得到他们要的孩子。

“我们可以怎么做,能让士勤真正了解,我们对他的期待和重视呢?”

爱不是期待,也不是重视!如果爸妈企图用言语让士勤了解他们的爱,我想,会让士勤更加受伤。突然去拥抱他或安抚一个长期被爸妈“搁置”一边的孩子,会让彼此不知无措。

我建议爸妈写一张邀请卡给弟弟士勤,在一个没有哥事干扰的时空,和弟弟有一个约会。

爸妈先不要急著去了解士勤的想法和感受,而是先表白父母的一些想法。

例如,表达感恩士勤能谅解爸妈把所有的注意力全放在哥哥士勋身上,爸妈其实一直都很在乎士勤,但因他的表现,爸妈自觉可以放心;以及爸妈对兄弟的爱是没有分别的,但因士勤在娘胎里发展比较快,所以吸收了大部份的养分,出生后爸妈就要弥补士勋,把他缺欠的养分补回来,他们需要士勤的帮忙。

士勋一直觉得弟弟士勤不喜欢他、看不起他,所以都不愿理他,爸妈需要士勤帮忙,一起来协助士勋,做一个能够独立生活、快乐又幸福的人。

爸妈不懂:“谢谢士勤而不是向他道歉?”

爱就是爱,不应有条件手足对父母爱的需求,都是绝对的,是不能分享的,让手足能了解父母给彼此的都是全部的爱,虽有差异,但爱一直都是一样的多。让士勤不再因爸妈多关心照顾哥哥,而有种被冷落遗弃的感觉和想法。

爸妈高兴地说:“这样就会让士勤用功读书,恢复他的成绩。”我叹气。即使士勤没有好成绩,不如父母的期待,他依然是爸妈的宝贝。

父母没有条件、没有选择的爱,爱才不会受到打扰。爱和成绩无关;但因有爱,孩子才会保有希望,以及有动机为自己的未来而努力。

儿童早教:孩子爱吹牛,家长怎么引导?


儿童吹牛是许多 孩子都是有的习惯养成,许多 孩子享有吹牛时的荣誉感,当孩子习惯吹牛,习惯高谈阔论,习惯吹牛皮,这就变成一种不好的习惯,孩子的爱慕虚荣会愈来愈强,孩子爱吹牛家长怎么引导?

孩子怎么会有“吹牛”个人行为?

1、聪明“以偏概全”

三四岁孩子的潜心時间比较有限,“聪明”也有一定的偏重于。其专注力全在自身关 注的事儿上边,忽视了妈妈提的标准。另外,规定孩子听一遍,就可以把妈妈说过得话所有、清晰地记录下来,确实较为艰难。因为这一记忆力上的“出错”,孩子在追忆妈妈说过得话时,便会用自身期待的模样替代记忆深处不准确的一部分,说出来得话当然就免不了有“吹牛”的成份了。伴随着年纪的提高,她们“聪明”的丢三落四情况会有一定的更改,理解能力也会提升。孩子爱吹牛家长怎么引导?儿童

2、谁都比不上我

假如孩子听见的全是夸奖和赞扬的响声,长此以往他就相信自身是最出色的。以便表明自身的“强劲”,通常以显摆和吹捧使自身表层掌握主动,以得到 心理平衡。也是有的儿童,自尊心强,争强好胜切,把话说得极大地,以碾过另一方来维护保养自尊心。此外,当三四岁的孩子想造成别人留意,让他人掌握他的“创举”时,也会言过其实。

3、想象惹的“祸”

孩子富于幻想,异想天开。但因为年纪小、社会经验少,思维能力不强,常常将实际、想象和心愿搞混起來,讲出一些“大话”,例如想象着自身在海洋世界里穿上潜水员的衣服裤子,和大白鲨赛事游水。这与孩子的年纪、心理特征有一定的关联。

听见“吹牛”该怎么办?

当吹牛皮变为一种习惯性,孩子的高谈阔论、盲目跟风自傲便会变成不自觉的个人行为,而孩子的爱慕虚荣也会愈来愈强。下边这种方式能协助孩子少吹牛皮。

1、还孩子一个实情

一旦孩子得话与妈妈的“正版”对比离开了样儿,妈妈一定要还事儿一个真面目。不然,孩子非常容易将自身歪曲的內容和主观臆断的成份深信不疑。

2、加强自身的叫法

妈妈发言时母女一定要对望,声音速度要慢,确定孩子听懂了。此外,何不多讲二遍,寄希望于那么小的孩子听一遍就能记牢是不太可能的。孩子爱吹牛家长怎么引导?儿童

3、心高气傲与求真务实

好孩子是夸出去的,但赞美要恰到好处,正确引导孩子学好恰当地点评自身。父母何不对孩子的心高气傲给与毫无疑问,但还要对策地告知她们:心高气傲不可以言过其实。使之搞清楚:求真务实不没面子,沽名钓誉才算是不火爆的。另外,适当正确引导孩子的争强好胜,多激励。

4、孩子还要换位思考一下

当听见孩子炫耀自身、抵毁伙伴时,父母应偷偷提示他:“假如小孩子那么看待你,你内心如何想,是否很难受?”启迪他以诚待人、构想一下别人在碰到相近状况时的体会。使他意识到,随处掌握主动的孩子,会遭受伙伴的看不上,最终就没朋友了。随后,再给他一些提议,例如,当他下一次想吹捧自身有多棒时,就先来告知爸爸妈妈吧,“大家想要做你的观众。”这不仅能抑止孩子吹牛,还能帮他学会尊重他人、替人着想。

5、运用“大话”鼓励孩子

孩子的“大话”,有利于父母掌握她们的所见即所感,借机正确引导她们分辨什么是真正的、什么是自身想象和期待的。告知孩子,有心愿是好事儿,我们要从零开始,好好学习本事,向着这一总体目标勤奋。例如,要想在海洋世界深潜,就得先学好游水,且要锲而不舍。学深潜是第二步。

6、多带孩子去“睁眼”

孩子爱吹牛家长怎么引导?常常带孩子现场学习培训,掌握事物的本质特性。拥有这一基本,就算孩子的逻辑思维信马由缰,其想象也可以杜绝脱离实际的“吹牛”。

每个孩子都是艺术家


每一个儿童都是艺术家,的确他们天生喜欢涂涂画画,他们会用一粒石子、一小块瓦片或者一小段树枝,在墙上、地上、沙滩上绘出自己心中的欢乐与忧伤。

与孩子在一起的感觉很好,看着他们以童稚的笔触,描绘出一片清新、真实、活泼和自由的孩子的世界,可以使人长久地拥有着一颗童心。毕加索说,每一个儿童都是艺术家。的确他们天生喜欢涂涂画画,这不仅是城市的孩子,即使是在穷乡僻壤没有纸、笔、颜料的孩子也会用一粒石子、一小块瓦片或者一小段树枝,在墙上、地上、沙滩上绘出自己心中的欢乐与忧伤。

不少孩子在美术活动中的态度极其专注,他们常常不肯放下画笔,画面的大胆程度经常会令人倾倒。家长在欣喜地看到孩子爱画画之余,很快又厌烦和焦虑起来,产生一连串的疑问:“老师,为什么他们老画同一样东西,一再重复同一图案或符号?他们想表达什么意思?为什么他们老是这样乱涂乱画,什么都不像?为什么4岁的孩子画头手不画身体?是否出现了异常的现象?……”

其实,儿童绘画的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著名美术教育专家屠美如将儿童绘画分为四个阶段:

涂鸦期(1~4岁)

属于无目的的乱画。反映在画面上的是杂乱的线条,缺少视觉控制的肌肉运动。涂鸦后期,出现简单的目的,但不能成形,不注意色彩变化,常常使用单色笔,偶尔换另一种颜色笔图画。

象征期(4~5岁)

凭主观直觉印象描绘出物体的初略形象,以象征物体的外形轮廓,多半是不完全的、遗漏的,表现的是瞬间的、不明确的感情和意图。

概念画期(5~8岁)

知觉写实期以自我为中心观察现实生活,用画来传达各种概念,多半用线条勾出平面的二次元轮廓,形象较完整,并注意用相应的色彩表达。

写实期(8~15岁)

进入自然描绘阶段,能根据事物特点作出,并注意出现“三次元期”的立体性体验。绘画能力是随着儿童生理的成长和心理的成熟而发展的。成人应该根据这个进程来因势利导地去鼓励儿童进行自我创作。也必须尊重每个儿童各自的发展速度,强迫幼儿去进行绘画的练习是不必要的,也是无益的。

我们应该给儿童一些实际的指导:对年龄小的孩子我们应当以鼓励为主,多一些表扬孩子的绘画,虽然这些画称不上是一幅画,但这会大大提高孩子的绘画热情,并不时地拿画给你看,坚持下去您会发现孩子除了一腔热情外,还表现出充足的自信心。平时让孩子多了解大自然,留意身边的事物,有意识地锻炼孩子的观察能力,当孩子有一点进步时应及时表扬、鼓励,在孩子积累了许多经验后绘画内容会更为丰富。不要因教育他们而为事物制造标签:天一定是蓝的,太阳一定是红的。如:天太热了,一个孩子涂了一个像树叶的绿色太阳把天变得凉快。如果家长一看见这个绿色的太阳,不容分说就说是错的,长此以来只能破坏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不要认为成人是好与坏的判断者。

每个孩子都拥有一个诗意的、童话般的美术世界。让我们教师、家长共同保护好这些孩子艺术的童年。

每个孩子都喜欢童话故事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