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勋和士勤是对双胞胎,目前都读二年级,两人一出生就大不同,哥哥士勋一出生,就只有弟弟士勤三分之二的体重,还被诊断有轻微智能障碍,成长的过程、所有的表现都不如弟弟;弟弟则一直名列前茅。

士勤理当很幸福、很快乐。事实却不然。他成绩虽好,但人缘差,常爆发一些意外让父母跌破眼镜,最近又因协助同学作弊,换取同学网路游戏的天币,被学校记过。

爸妈很不明白,他那么聪明,应该有很好的自我管理能力,也应该知道是与非,所以不假辞色地责骂。士勤以前会愤恨地瞪着父母,不发一语,这次却哭着咆哮:“你们生了士勋,就不该再生下我!我是多余的!”

爸爸气极了,打了他一巴掌,认为士勤实在太不懂事了,从小爸妈都是这样看重他,把所有希望都放在他身上,他竟讲出这样让父母伤心的话。士勤也不多说,一个人闷在房里,从此不再和父母沟通对话,也故意考坏,让自己成绩一落千丈,经常情绪失控,和老师、同学起冲突。

爸妈软硬兼施,孩子就是不愿意沟通,只流著泪重诉他的心情和想法:“我活着没什么意义和价值,您们就当做没把我生下,别再管我了!”爸妈十分伤心,两个孩子,一个智力不足,聪明的这个却这么的不受教。

爸妈花了许多心思和时间陪伴学习困难的哥哥;因弟弟很OK,所以他们就放心地让他独自参加安亲班或寒暑假的各种活动,弟弟也很努力争取所有好的表现,但爸妈很少给他具体的鼓励和奖赏,认为这是他应该做到的;尤其是在课业上,爸妈总认为他考第一名是应该的,有一点差池,就厉声责备,相对于哥哥,每次几乎都是最后一名,只要有一点好的表现或进步,爸妈就又抱又亲。

在他们还小时,我就有点心疼士勤,他总是自动自发把自己照顾得很好,避免给自己招惹麻烦。我问过他会不会因为爸妈全心全意在照顾哥哥而感到失落?当时小一的他还很成熟地回答我:“哥哥比我更需要爸妈,我有能力照顾自己,哥哥不会。”可是我在他回答的过程,看见他用眼睛的余光,瞄着爸妈在喂哥哥吃东西;口里虽讲出理性和成熟的话,心里却期待着爸妈能抱抱他。

弟弟想要父母关心却得不着,因为被要求懂事。

我陈述这段往事给爸妈听,希望能提醒他们士勤的渴望。妈妈听到我的话,毫不犹豫地回应我:“我们有给过他爱和关怀,但士勤叫我们好好照顾哥哥,他不需要爸妈的照顾。”我相信士勤内在里有着许多冲突性的想法和感受,如果直接去触碰他内在对父母爱的期待,他一定会立刻否认,因为他从小一直被教育和告知,要做一个懂事的孩子。

他需要父母的爱和关心,但他不可以要;他期待别人能懂他、了解他,但他必须让自己成熟懂事。

在没爆发这一连串事件前,士勤经常对父母透露这样的讯息,“书读得再好也不一定就会有前途,人生也不一定会更好。”爸妈也不知怎么回应他,被烦久了,就不高兴地回应士勤:“你不想读书,就去做苦工啊!”

爸妈给他的答案不是他要的。高学历和好成绩的确不能保证一个人一生的幸福和快乐。那什么可以让一个人的生命有意义和价值呢?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是,缺乏爱和温暖的人,即便有再多、再高的成就,也不会觉得幸福和快乐。

爸妈特别为哥哥请了家教,他身体又常有一些毛病,要长期做追踪治疗,爸妈的时间和心力就这么多?妈妈说着,委屈地哭了起来,爸爸情绪受了影响而有些失控,我察觉到我的陈述,是不是让爸妈感觉到指责他们不尽责。

每个孩子都渴望父母给完整的爱,我想让爸妈了解,每一个孩子都很重要,不放弃任何机会要把士勋带起来固然令人敬佩,但士勤也是他们的宝贝,他也很重要。

我认为要让士勋多一点自己学习的空间,因为过度的照顾将让他更难学习独立生活;而多给弟弟士勤一些时间和注意力,尤其他从小一直和爸妈保持著有距离的互动关系,爸妈不了解他,他也不懂父母。

每一个成长中的孩子,都需要完整的爸妈,我相信士勤要的不多,只要爸妈给“到”了,他就会让父母得到他们要的孩子。

“我们可以怎么做,能让士勤真正了解,我们对他的期待和重视呢?”

爱不是期待,也不是重视!如果爸妈企图用言语让士勤了解他们的爱,我想,会让士勤更加受伤。突然去拥抱他或安抚一个长期被爸妈“搁置”一边的孩子,会让彼此不知无措。

我建议爸妈写一张邀请卡给弟弟士勤,在一个没有哥事干扰的时空,和弟弟有一个约会。

爸妈先不要急著去了解士勤的想法和感受,而是先表白父母的一些想法。

例如,表达感恩士勤能谅解爸妈把所有的注意力全放在哥哥士勋身上,爸妈其实一直都很在乎士勤,但因他的表现,爸妈自觉可以放心;以及爸妈对兄弟的爱是没有分别的,但因士勤在娘胎里发展比较快,所以吸收了大部份的养分,出生后爸妈就要弥补士勋,把他缺欠的养分补回来,他们需要士勤的帮忙。

士勋一直觉得弟弟士勤不喜欢他、看不起他,所以都不愿理他,爸妈需要士勤帮忙,一起来协助士勋,做一个能够独立生活、快乐又幸福的人。

爸妈不懂:“谢谢士勤而不是向他道歉?”

爱就是爱,不应有条件手足对父母爱的需求,都是绝对的,是不能分享的,让手足能了解父母给彼此的都是全部的爱,虽有差异,但爱一直都是一样的多。让士勤不再因爸妈多关心照顾哥哥,而有种被冷落遗弃的感觉和想法。

爸妈高兴地说:“这样就会让士勤用功读书,恢复他的成绩。”我叹气。即使士勤没有好成绩,不如父母的期待,他依然是爸妈的宝贝。

父母没有条件、没有选择的爱,爱才不会受到打扰。爱和成绩无关;但因有爱,孩子才会保有希望,以及有动机为自己的未来而努力。

相关阅读

每个孩子都会爱“吹牛”


我儿子现在上幼儿园大班,是个健康活泼的男孩。我几次无意间发现他喜欢吹牛,这让我很担心。比如,有一天从幼儿园放学回家,他对我说:“妈妈,今天幼儿园的院子里有一只非常凶猛的大老虎。我和小军帮助看门的老爷爷用大网把老虎抓住了。可老虎咬了老爷爷,都咬得流血了。但是它不敢把我们怎么样,因为我们太厉害了啊……”这种情况三天两头发生,让我很担忧疑惑,孩子整天吹牛?我们该怎么办呢?

——夏天天妈妈

专家解题:

要知道,学龄前和学龄初期的孩子,想象力是十分丰富的。善于改造先前耳闻目睹的故事,这本身太正常不过了。虚构能帮助孩子建立和建设自我,它是不可缺少的。在7岁至8岁阶段,孩子已掌握了词汇的意义以及现实和想象间的区别。所以,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非常喜欢魔鬼、巫师和圣诞老人等故事。

做家长的不必惊恐,更不要斥责。孩子一贯是个健康活泼的男孩,偶尔发生的“胡言乱语”,决不能说明他有精神上的问题,更不能等同于谵妄。所谓谵妄,指的是由发烧或药物中毒等引起的精神错乱症状,是医学上使用的词语。如果孩子真的发了谵妄,那他对你的呼唤是不会有任何反应的,因为谵妄同现实完全脱节。

少年儿童都有好强好胜的心理,尤其是小男孩,他们更希望有表现英雄行为的机会。于是就和同学在放学后,互相启发想象编造了这样惊险的故事。有教育专家曾说过:“家长千万不要小看孩子们充满好奇的探究活动,或是傻气十足的胡思乱想,因为这正是创造能力的萌芽阶段。”我们首先要做的是倾听,使孩子得到受尊重的快乐,愿意讲出编造故事的初衷和过程。其次,可以引导他明白不是什么事情都可以编的,英雄行为的产生也要靠平时历练等道理。

事实上,编造荒诞的故事,是补偿自信的一种方式。孩子这样做,可吸引别人注意自己,填补他的弱势感觉。具体到故事中,孩子把自己描述成可以抓住老虎的人,这是个积极的取向。深究其原因,可能是孩子在生活中的安全性不足,所以用类似故事夸大自己的力量,以此引起成年人的关注。孩子编造这样的故事,可看作是他自我保护的表现,而做家长的平时就更应注意对孩子保护、支持和鼓励,让孩子有充分的安全感。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孩子这么讲故事也有另一种可能,那就是他本身就有一种霸气。思维的惯性让他不断扮演强者角色,殊不知有些话说着说着就说大了。当然还有一种可能性,他讲述这样的故事纯粹为了不挨说——因为他的裤子可能是被“大老虎”撕破的……

做家长的,倒不必要针对故事本身大做文章,也不可向“说谎”、“疾病”方向引导。既不要深究其真伪、刻意说教要求孩子诚实,也不要夸赞其编造故事和讲故事的水平。幽默地对待这个故事,也许是最好的处理方式,同时也可弄清孩子虚构故事的初衷:孩子是不是想让你高兴,或者只是希望某些事情能成为现实?同样,家长也可以帮助他掌握词汇的实际分量,你可以时不时善意地重提这个故事:“你本来想抓住这个大老虎,我们可以玩抓住大老虎的游戏,甚至是两只从动物园跑出来的世界上最凶猛的老虎,我们假装可以抓住它们……”无论如何,家长要让孩子明白——自己完全知道他讲这个故事只是为了说笑。

在平时的生活中,家长不仅可以同孩子一起阅读名人和英雄故事,慢慢帮助他成长,还可以引导孩子培养起多种兴趣爱好,丰富孩子课余生活,这有助于发展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多种兴趣爱好可以相互补充、借鉴和迁移,能更好地培养和发展孩子的智力,特别是创造力。做家长的,要成为孩子永久的朋友。孩子正处于发育成长阶段,只有了解他们的生理、心理特点和个性,又有适合不同年龄阶段变化的多种方法,教育才是有效的。

最后得提醒一句,如果孩子不停地编造这类故事,做家长的已经到了很难与他交流的程度,那还是建议带孩子去做心理治疗或心理分析。

探索·解读:孩子,我把作文变简单了


“陪孩子写功课,是从陪伴到支持,一路放手的过程,”曾任国中老师,两个小孩目前都就读国小的周育如,姊弟俩从来都不曾上过安亲班。丰富的陪伴经验,让她谈起“陪孩子写功课”主题时,信手拈来就能举出一箩筐私房祕方。

“父母首先要能区辨问题根源,是出在习惯性‘不愿意做’,还是目前‘无法做到’,”师大人类发展与家庭学系博士,目前任职中央大学阅读研究室的周育如直指,当孩子写功课遇到困难,必须认清问题核心是出在“态度”还是“能力”,才能对症下药。

若是态度面问题,她的原则就是:约法三章,坚持到底。

“当然,孩子难免耍赖、讨价还价,此时她唯一的应对方法就是‘坚持’。”她坚守孩子必须写完功课,才能做自己喜爱的事,灌输“功课是自己的责任,要负责做到完、做到好、做到正确,妈妈只是在旁陪你而已”的观念。“孩子得习惯,妈妈在这条规则上就是很‘机车’……”说话向来温婉的周育如,谈到这不禁露出顽皮笑容。

但问题若出在力有未逮,即使陪伴再久、练习再多,还是无法解决问题。这时,用策略、找方法,反而是更迫切的事。

心得或作文,是许多孩子作业的“罩门”。周育如带领的方式,是打从小日记、短心得开始,透过“公式法”让孩子熟悉短文架构。

如孩子低年级要写心得、短文时,就从“这本书是在讲~~”与“我觉得~~”两个关键句开始填空,练习写出一小段心得。当然,一开始不免出现类似“我觉得这本书很好看”的笼统语句,但就会被打回票。她会要求“必须指出什么是具体的好看”,如“我觉得小男孩很勇敢”就是她可接受的范围。

升上中年级,开始有分段落的作文功课,周育如要孩子从「把想法的关键字写下来」开始,再带著刚才天马行空发想“捞到的货”分组,把不同想法归类到不同“篮子”里,最后让孩子根据发想内容,把每个篮子的想法串成句子。

如以“运动会”为例,她要孩子先回想所有与运动会相关的人事物,之后再一起讨论如何归类。如“有好几天练习到很晚”可归到“会前练习”,“某班的进场特色”属于“运动会当天的趣事”,“我觉得~~”则属“自己的体会”。透过一次次的引导,让孩子逐渐熟悉作文的发想、归类、分段的过程。后来女儿参加学校演讲比赛自己拟稿,周育如则趁机和她讨论“文稿”与“讲稿”的差别来进行修稿,最后还获得全校冠军。

同样方式,也可运用在高年级的专题报告上。像之前女儿的分组作业要介绍牛顿,周育如让女儿透过以下步骤,把资料转化成“组织过的内容”:

第一步:把搜集来的资料读一遍,把想要写进报告中的内容,用萤光笔画出来;第二步:再看一次萤光笔处,找出有哪些重点;第三步:把重点“分类”,如孩子找到的内容可能包括:被掉下来的苹果打到、把手表拿去水裡煮、曾发明牛顿运动定律等等,运用先前作文的归类模式,也逐步订出趣事、牛顿名言、重要发现、后人评价等四大主题;第四步:最后把所找到的重点,分门别类丢到各主题的篮子中。

“若大人在言谈或作业中,不断提示归类的方法与概念,慢慢的,就会成为孩子的习惯,”

如她女儿经过中年级的归类练习阶段,到高年级时,要独立完成一份有组织的报告已不成问题。即使才低年级、酷爱美劳的儿子说想拥有一台“豪华邮轮”时,她先带著儿子上网找心目中理想的邮轮照片,自己画设计图,一起讨论、修改、买材料、动手做,花十几天完成。

“只要用对方法,孩子就容易抓到窍门,”她用研究人员擅长的多观察、找方法精神,让孩子的学习能力,在写作业的练习过程中逐步成长。<<

探索·解读:让孩子用新鲜的眼光看世界


两岁多的玫玫洗澡时想尿尿,尿不出来,跟妈妈说:“尿尿在睡觉。”

朋友王金选说,小孩看到狗在路上大便,兴奋的拍手:“狗狗在做冰淇淋!”

在报上看到一则趣事,三岁小朋友在浴室摔了一跤,妈妈说:“不是跟你说了好几遍?在浴室要小心,眼睛要看路。”小朋友回答:“我眼睛塞车了嘛。”

每次听到这些童言童语,我都脑袋一亮,好像听到一首可爱的童诗,觉得生活又变得新鲜有趣起来了!

毕卡索说:“所有的孩子都是艺术家。问题是当他长大后,如何还能保有艺术天份。”的确,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诗人,心中都有童诗的种子(小三之前尤其明显)。可是,为什麼这些小时候一开口就让父母惊艳的孩子,长大之后,几乎都变成语言乏味、创意大打折扣的人呢?

答案有两个:一是成长的必然,一是教育的缺失。

对于前者,我们只能说这是生命的自然蜕变(还好,它的“命定比例”并未固定)。对于后者,嗯,好险,我们还有努力空间!

学校教育是文明的守护者,主要学科大多在培养一个“社会人”所需具备的知性、理智与道德。只有少数艺术学科,是在唤醒、激荡、保留住一个“自然人”的“感性基因”与“想像基因”。人的成长如果只是由“自然人”完全蜕变成“社会人”就太可惜了,就会出现“毕卡索的遗憾”!儿童之所以能口出妙语,“一句成诗”,是因為他们心中还没有逻辑、知识等框架,生活对他们来说,还是一场新鲜之旅,他们的心还是单纯的“童心”,还住在“万物共和国”裡。

如果把人类漫长的演化史,类比于人的一生。那么,儿童这个阶段就像是老祖宗从野蛮矇昧刚刚转入文明初启的阶段;各个民族面对宇宙万物所产生的炫丽神话,就像儿童面对生活所发出的奇思妙想。其中所涌动的新鲜、好奇与无限创意,都很类似。可以说,童年是人一生中仅有的“神话阶段”。这么美妙的时刻,怎么能让它轻易流逝呢?

如要避免“毕卡索的遗憾”,唯有滋润儿童本有的童心,让它在成长过程中,虽经转换却不消失。而童诗,正是最佳的媒介!

诗是文学之母,是所有艺术中最贴近心灵、最能兴发情感与想像力的类型。童诗保有诗的本质,却没有诗的门槛。因為“童诗,是用童心的话语所写出来的诗”,重点恰在“童心”,是用“新鲜的眼光去看这个老旧的世界”,跟儿童的心灵正好呼应。

读童诗,能使儿童在学习“社会人”的规范时,仍然保有“自然人”的纯真。当他们习惯用“诗的眼睛”去看世界,便能从同样的人事物中,看出更多层次、更多质感、更多趣味,从单一世界中瞧出万千滋味。

拉远来看,读童诗的好处说不完!

人有七情六欲,情感好好坏坏,都需要适当的宣泄、温柔的释放与美好的升华;人的脑筋东想西想,也需要脑力按摩,让脑细胞愈用愈灵活。读童诗,可以使儿童心灵柔软、感情丰美、想像飞扬。

在这个讲求创意的时代,一首诗就是一个小宇宙,就是一种创意展演。多读诗,能让我们的脑筋充电、创意无限。读诗,还可以培养生命情调,在儿童的“人格工程”中注入真善美的因子,让儿童的灵魂更有深度。

我们喜欢吹风、听雨、晒暖暖的阳光,说不出道理,却让生命更美好。读诗就是吹风、听雨、晒暖暖的阳光,说不出道理,却让生命更美好。读诗,最终会让我们发现:生命本身就是一首诗!

探索·解读:书介——演活自己,就是顶尖


顶尖,是任何一个人的专利,真正的意思叫做“真才实学”。

顶尖者,靠兴趣,做自己喜欢的事;靠努力,用时间与岁月完成之。

书名:演活自己,就是顶尖:兴趣是捷径,态度有魔法

出版:时报出版

教育不是教孩子随著时光流逝而变老,而是教他们长大,懂得人生有梦,

在不同的年纪做不同的事,织不一样的梦,有著不同的高度与视野。

永远从优势出发,才能演活真实而绝色的自己,迎向蓝天!

这是一本关于成功的教养书,也是励志书,更是一本亲子共读书。人人都是顶尖者;我们需要的不是学历或财富,而是态度与人格。

每一个行业都需要“优秀的人”,而成绩优异与优秀,其实不可相提并论。

成绩是考卷内的事,天分是赢家,背了就会;优秀则是考卷外的,必须慢工出细活,难度极高、耐心要足,还得有所坚持。

每个孩子都有属于自己的不传密码,得以展现独树一帜的优秀。

而解开密码的关键,就在于发掘孩子的兴趣,激发他的信念、韧性、执著和勇敢追梦的动力。

孩子能否成就自己的顶尖,取决于你是否给予他这三项无形的人生宝物:

6种顶尖的魔法:培养孩子不同的高度与视野,织一个不一样的梦。

7种受用的品格:让孩子跨越文凭的限制,拥有超越自我的力量。

7种关键的态度:改变孩子的心,把困难当作进步的阶梯,拥有非常的机会。

在本书中,亲职教育专家游乾桂,将陪伴父母和孩子们一起探索各种人生顶尖者的养成之道,并且提供自身的体验和中肯的建议,引领父母随时随地利用机会教育,帮助孩子发掘真正的兴趣、捕捉美好的创意,养成提升自己、脾益群体的正向品格与态度,让每个孩子都能各擅胜场,开创不凡未来,活出有意义的人生。

父母不会的,孩子才能自己会。凡事知道的父母,与其说是知识的提供者,毋宁说是掠夺者;顶多算是辞典、百科全书,一查就有答案。可惜这些全是别人给予的,孩子少了下功夫的历程。

“做什么都好”是我的信念,不可用金钱做为评断优劣的条件。孩子的兴趣最怕嘘声,最爱掌声,逼著他一辈子做一件不喜欢的事,这样的人即使赚到了钱,也会输了人生。

孩子各有各的优点,或许你能接受,但要说出孩子好在哪裡便难了。这便是父母的功课:用你的第三隻眼观察,明白孩子的好。记得告诉他:“你的想法很特别。”“我怎么都没想到?”“怎么办到的!”“真是厉害!”“太精彩了!”

我家每年至少有两趟亲子旅行,再穷也要出去走走。生活历练是课本提供不来的,有一天,这些不凡的经验,肯定可以化成优雅的智慧,在孩子人生中谱写美好的方程式。

奉献的精神非教不可。我善用每一次上帝赐予的机会,与儿女一起行善,尽一己之力。懂得关心社会、帮助他人者,相信一定懂得孝顺,等我们老了之后,成了心中有爱的助手。

学习一事,其实不是要孩子学到什么,而是学到“如何去学”,就如海绵,可以自由捏塑。顶尖者在我看来都似海绵,幻化无穷、创意无限,任何东西在他们手中全添得巧思。

我常请孩子把事情想清楚,真想做了,一经决定,就该义无反顾,千万别虎头蛇尾。因为我明白,成功一事,都是失败换来的,一旦挫败就退缩,无执著之心,永远不可能抵达彼岸。

分数决定“高下”,但兴趣决定“天下”。每个人都有顶尖的能力与不入流的才华。但我们常用自己的非专项应对人生,这才是盲点,于是演成了事倍功半。明明很容易,却做得很吃力;很想做好,却做不好。

让孩子学会坚持做喜欢的事,把自己发挥到最好。做自己会的事,而非别人要的事,并用本事赢得自己的位置,就有能力与机会掌握人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