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消除孩子的攀比心理?

尤女士的孩子4岁多一点,以前放在老家让爷爷、奶奶带着,后来才把她带到自己身边,也送进了幼儿园。也许爷爷奶奶跟她说过,爸爸妈妈在外面赚好多好多钱给你买好吃的,现在孩子变得爱攀比了。有一天她气喘吁吁地从幼儿园跑回来,一进门就问:“妈妈,莉莉说她妈妈赚的钱比你多,妈妈,你告诉我,你赚的钱比莉莉妈妈多是吗?”看着孩子期待的表情,尤女士只能对她说是的,妈妈赚的钱比莉莉妈妈多。可是尤女士家的经济条件比不上当地的家庭,平时买给孩子的玩具教具没有本地小朋友的好。孩子经常从幼儿园回来闹别扭,嫌自己的没有别的小朋友的好。尤女士也不好怎么批评她,毕竟这么小把她带到这里孩子也委屈。可是,怎样才能消除孩子的攀比心理呢?

【诊断】

人人都有自尊心,希望自己可以比别人好,孩子也是。3岁以后,孩子的自我评价体系发生了质的飞跃,由以前的内部精神满足——需要他人对自己或行为的赞赏和认可,发展到外部的物质满足上,开始通过物质比较来确认自己价值的成长过程,而这就是最初级的竞争意识。尤女士没有批评孩子是对的,但需要调整的是:没有给孩子提供好的条件委屈了孩子这种心态。要知道,当大人有这种心态时,孩子更觉得父母应该满足他的要求。父母给予孩子正确的爱和人格品质的培养,比给予他丰富的物质要重要得多。

【支招】

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并消除孩子的这种攀比心理呢?我有三项建议。

一、家长以身作则。一忌拿自己的孩子跟别的孩子来比。很多父母在训导孩子时,常会拿别的孩子跟自己的孩子比较,这样的刺激只会让孩子消极,并催生攀比心理。每个家庭的教育背景、生长环境都不同,也没有什么可比性。二忌大人之间比较。不拿自己的工作、能力、表现等去跟别人比较,要影响并引导孩子学会自己跟自己比,学会拿自己的这次跟上次比,今天跟昨天比。

二、教孩子用钱,学会“理财”。培养孩子的价值观念,让孩子知道父母的薪水和每月支出的标准。给孩子买东西时由孩子自己来付钱,让他学会记账,了解自己的索取与父母的付出。这不仅能让孩子懂得感恩、节制消费,还能培养其家庭责任感。

三、转移孩子攀比的焦点,将攀比转化为动力。当孩子与别人攀比时,首先说明孩子的心理开始有竞争的倾向了,想达到别人同样的水平或比别人更好。如果抓住这种心理,把孩子攀比的焦点转移到游戏、学习、创造、良好行为等方面,这会大大有助于孩子的心理发展。同时,也可以将攀比化为动力,让孩子设法满足自己的合理需要,以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自主性等良好的心理品质。此外,家长可以引导孩子了解认识更多东西,培养孩子对于文学、艺术、自然的兴趣。孩子的关注点转移了,就不会局限于与伙伴物质方面的攀比了。 

延伸阅读

亲子早教:怎样消除孩子的恋母心理


亲子本来4岁了还一直不可或缺妈妈,玩乐、入睡必须妈妈陪着,妈妈离去一会他就大吵大闹。本来对妈妈的依靠远远地超出了与他同年龄的孩子,这是怎么回事呢?怎样消除孩子的恋母心理?

原先,孩子在一岁半至三岁时是敏感度和依赖感最強的阶段,假如妈妈太过维护和娇惯孩子,就会导致孩子的恋母心理状态。一般来说,过度恋母的孩子通常是由妈妈的“感情独享”导致的。一些妈妈期待孩子只爱他一个人,只对妈妈一个人啪啪,孩子越依赖她越开心,不愿意见到孩子对他人有感情,觉得那样会淡化孩子对妈妈的感情。怎样消除孩子的恋母心理?亲子

妈妈的这类分别心会危害孩子的性情产生,乃至危害孩子的一生。宝宝阶段,妈妈对孩子的怀里、抚摸等良好刺激性对宝宝的心身生长发育极其有益,伴随着孩子逐渐长大了,妈妈对孩子的抚摸假如依然如顾,就会人为因素地导致孩子的宝宝化心理状态阶段增加,干涉了孩子自觉性的产生,在不经意间中加强了孩子的恋母心理状态。

孩子太过地依恋母亲,整天只为围住妈妈转,生活社交圈过度狭小,对孩子智能化、圆滑世故个人行为的发展趋势会造成负面影响。假如这类状况再次发展趋势下来,还会继续导致孩子性格内向和感情敏感,不可以融入社会发展。父母应当了解到,孩子是社会发展的一员,他务必同各种各样人触碰,务必具备社会性的感情,未来才可以融进社会发展中。那麼,妈妈应当怎么办呢?

让孩子同别的家人多触碰,塑造普遍的真情。请孩子的长辈、外公外婆、大姐姑妈等旁系来家里小住,还可以让孩子到她们家里去生活一段时间,让孩子适度离去妈妈,清除他的依赖感。怎样消除孩子的恋母心理?亲子

为孩子找好多个小伙伴们,塑造他对伙伴的感情。

让孩子与朋友们相互之间串亲戚,一起玩乐,让孩子慢慢感受到生活中不但有母子之情和家人之爱,也有友谊。

不必常常对孩子做看待宝宝一样的亲密姿势。

如接吻、相拥,过多地抚摩其人体等。要让孩子意识到自身已慢慢长大了,不用妈妈像看待宝宝那般看待自身,慢慢消除孩子对妈妈的依赖。

自小培养孩子独自一人入睡的习惯性。

一些男孩儿夜里非得妈妈搂着睡,不然就不愿入眠。这类孩子通常较柔弱,胆怯,爱闹,欠缺自觉性。自小培养独睡习惯性,能够合理地摆脱这诸多状况。

不必过多地限定孩子随意玩乐。

怎样消除孩子的恋母心理?尽可能让孩子单独听别人故事音频、看电视剧、念书等,孩子本身的主题活动多了,就不容易将注意力集中在妈妈一人的身上了。

如何克服孩子的攀比心理


聆听春天的声音问:

无疑,过度的纵容和溺爱是培养了孩子骄奢专横的个性。但是,孟老师,应该怎么引导孩子的这种对物质的攀比心理呢?怎样才能建立孩子正确的自信呢?这方面的知识我很匮乏,期待孟老师的指导。

聆听朋友你好:

物质攀比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不妨从两个角度看。

第一、价值观

孩子们攀比心理必然缘自大人,而大人的攀比则很大程度上与社会潮流有关。想象中国的五十年代,大家曾经以贫下中农为荣,就明白现在的商品社会的商业文化中的拜金意识对大众的左右了。所以,要做到让孩子没有攀比心理,必须建立他们独立的价值观。比如:物质仅仅是满足生活的需要,物质的优越在精神优越面前是不足挂齿的,每个人应该以自我完善、自我进步为追求。校园里,最受欢迎的孩子,不是最富有的,而是个性完整、有所追求、与人为善的孩子。当然,价值观传递的前提,就是我们自己就要有一个明确而坚定的价值观。

第二、自尊心

自尊心和虚荣心有很多微妙的关系,没有自尊就没有虚荣,没有自卑,就不必虚荣。如果自尊心不恰当的建立在比别人优越的追求上,自然就会攀比,如果自尊心建立在自我认同和自我提升上,人就不在乎和别人比起来怎么样。真正的高贵不是比别人优越,而是由于过去的自己。关于这个方面我写过一篇专门的文章叫“不仅是虚荣”,下面是链接,可供参考。

孟迁:劳动部高级育婴师资培训师中国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

怎样消除孩子的吮指行为


俗话说:“孩子手上四两蜜”。宝宝吸吮手指的样子虽娇憨可爱,但害处很多。

孩子吮指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种:

在婴儿期,吮指是作为吃奶反射的一种表现,有时也是由于母乳不足或等待哺乳时间过长而产生不满所引起的。孩子3岁后才开始吮指,则主要是由于父母爱护不够或过分溺爱而养成的习惯。一些儿童心理学家认为,婴儿没有安全感或心情焦虑,也会导致吮指行为。

可见,孩子吮指与其父母对他们照顾不周或过分周到有极大的关系。因此,家长如发现孩子有吮指习惯,就应该从自身寻找原因,注意以下事项:

母亲一定要按时喂奶,让孩子吃饱,同时,父母应充分地与孩子在一起玩耍,多些拥抱和抚摸,使孩子在精神上同样得到满足。两岁以前的孩子最好与父母亲睡在一起,孩子常因依恋父母或害怕黑夜而难以入睡。夜里不管孩子是否哭闹,都应多查看几遍,如果孩子在吮指,应把他的小手从嘴边拿开。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父母要注意培养孩子的自尊心和责任感,多给孩子关怀和鼓励。孩子吮指时,父母应避免流露出在注意他的举动,更不应该当面提出批评。事实上,许多孩子会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减少吮指习惯。当孩子停止吮指头时,父母要及时表扬他,并用搂抱、亲吻等热情方式爱抚他。如果父母迫不及待地想帮助孩子改掉吮指习惯,也不可粗暴斥责,甚至打孩子的手或嘴,而应温和地对孩子讲些他容易接受的话,这样效果要好得多。例如,家长可以对孩子说:“我很喜欢你不吮指头的样子”;“你不吮指头时真像个大孩子”;“吮指时会将病菌带进肚子里,肚子里有虫后会使你的肚子疼的”;等等。另外,家长可以采用“替代法”和“转移法”解除孩子的吮指行为。例如,孩子吮指时,给他一件玩具,教他唱一支歌等等。

怎样帮助孩子消除恐惧感


每个人都可能有过恐惧的体验,成人大多能从容对待,而对于婴幼儿或学龄前期的孩子来说,有时就会有些困难。因此,父母有责任帮助孩子克服恐惧感。

儿童恐惧的内容随着年龄和知识的增加会有所不同。

6-10个月的婴儿害怕陌生人。陌生的面孔会使婴儿感到不安。8-12个月的婴儿最怕被遗弃,他们并不明白消失的父母很快会回来。所以这一阶段父母应避免长时间与孩子分开或忽然不辞而别。

2-3岁时,孩子很可能害怕黑暗和蒙上黑布的脸。这时的孩子已能观察他人的面部表情,当这些表情变化消失时,他们就会感到不安。4岁左右的孩子感情特别脆弱,一点不舒服便会大惊小怪。

到了学龄阶段,各种害怕心理都可能产生,如:怕雷电、流血、凶恶的动物、恐怖的电影镜头等。

帮助孩子克服恐惧感的方法很多,传授科学知识,教孩子正确认识各种自然和生活现象,是一种最好的办法。告诉孩子他所恐惧的那种事物究竟是什么。比如孩子害怕打雷,就可以告诉孩子雷电是怎样形成的,距离我们有多远,怎样避免雷电的伤害等等,这样就可能减轻或消除孩子对雷电这种自然现象的恐惧。

第二,父母的示范作用对消除孩子的恐惧也非常有帮助。如果妈妈总是对一些事物大惊小怪,表现出畏惧的样子,就会使孩子对那些事物也充满恐惧;如果妈妈鼓励孩子并亲自去尝试一些事情,孩子也会从中得到勇气,打消恐惧。

第三,不要强迫孩子否认或掩饰自己的恐惧感。5-8岁的儿童有时会隐藏自己的恐惧心理,心理学家认为,这时应该安慰孩子,告诉他“很多像你这么大的孩子都会害怕,这很正常。”不要让孩子为此而感到难为情,然后再帮他消除这种恐惧心理,更不能因孩子害怕而讥笑或惩罚他。

第四,尽管儿童产生恐惧感是正常现象,但还是不要让孩子接受过多的不良刺激。惊吓和恐怖不仅影响孩子睡眠,严重时还会导致精神障碍。因此,不要带太小的孩子去气氛阴郁或有可能产生突然刺激的场所,如一些惊险刺激类的游乐场所、火葬场、墓地等。更要注意在日常生活中,不要让孩子观看充满暴力、血腥及描写妖魔鬼怪的影视作品,以免对孩子产生不良刺激。

此外,父母还应警惕孩子是否承受过重的精神压力。应确实了解孩子的恐惧感是否与他的年龄相符,是否厌食、厌学、失眠等等,如果有这些反常情况,应该引起高度重视,这样的孩子有可能需要医生的帮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