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性教育是父母较关注的话题,在孩子的成长中,每个家庭几乎都会遇到有关裸体的问题。例如父亲带男孩去洗澡或游泳,母亲带女孩去洗澡或游泳,这在前些年大城市的公共浴池里很常见。有时还会出现父亲带几岁的女儿进了男更衣室或相反的情况。同时,孩子们自然地也会见到其他人的裸体。这有何好处和坏处?

孩子们能看到父母的裸体的好处是在他们成长过程中能更好地、自然地接受他们自己身体的发育和性特征。小时候的肉体接触则能促使他们与成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和培养、这样他们会具有更强的安全感。如果孩子从小就能和父母共浴,一直有机会裸体相向的话,他们完全能自然地接受这一点,而且不会产生任何消极影响。

相反,如果过去在家庭中并没有这样的习惯,父母突然裸体出现在他们面前时,会令孩子感到震惊、不安、羞怯,特别是孩子年龄已经比较大时。让孩子们从小获得有关两性身体结构的知识并不是一件坏事,这些知识对确定他们的心理性别、即性认同很有关系。这样身体的形态和性器官大小的区别就会得到认可,并将向他们提供有关自身或对立性别在成年后会是何种形象的准确的想象。

所以,如果从小习惯于这样做的孩子将是幸运的。等孩子快到青春期发动时,他们也会自然而然地开始注意保持自己的隐私,这时无论是谁的隐私都应该得到尊重,不论大人或孩子都应该如此。

总之,父母能否和孩子裸体相向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但不能否认的是它在儿童早期生活的性别自认过程中的积极意义。

当然,随着年龄的增长,就应逐渐教给孩子们注意保持隐私,尊重他的隐私。到了这一时期,父母的行为尤其应该注意,不应作出违背上述注意事项的、令大人和孩子都感到尴尬、不自然的举动。

相关推荐

在BB面前“裸奔”的利与弊


我们随意请教了四个人:

“噢,不,绝对—绝对不可以。孩子绝不可以看到双亲没穿衣服,至少不能脱得光光。”

“我觉得,父母‘应该’光着身体在屋里走。当然喽,没必要时常这么作……”

“荒谬……只有糟老头子和嬉皮士之流才会光身露体。我是个健全的成年人,宁可服装整齐出现在他们面前,同时也希望他们在我面前能穿上衣服。”

“有什么值得争议的呢?重点在于你要认清自己的身份,以及认定该怎么做。我父母都是很高傲的人,老弟没穿戴整齐也从不走出浴室或卧室。所以我们都晓得无论到哪里,记住——得先敲门。”

第四种说法比较接近专家观点,即决定权在你。假如你认为父母不该在孩子面前光身露体,就穿上衣服吧。如果你觉得在自己家里、在孩子面前,脱光了是很自然的事,也尽管去做。重点在于,自在就好;否则,根本别去伤这个脑筋。尽量顺其自然,其次才考虑该不该做。

顺其自然

孩子看到了你没穿衣服,并不会对他造成任何伤害。孩子天生就对自己和别人的身体感到好奇,他好奇的对象包括父母在内。因此他们看到后,除了能增进对人体的认识外,也能由于看见父母的身体,预知自己日后发育情形。

也就是说,若父母觉得,偶尔让孩子在浴室或卧室中看到自己裸体是件很自然的事,同时这也已经成为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那么孩子就确实能经此不矫柔造作的方式得到“人体是美好的”信息。如果你从来没有在孩子面前裸露的习惯,可别为了“或许会对孩子有好处”的想法而勉强自己。

李门·吉摩博士说:“有些父母通过书籍或是因怀有罪恶感,觉得在家里该让身体显露更为“解放”,于是勉强裸露自己。遗憾的是,结果只会让孩子因而觉得,自己若是这么做也将是不自然的。”

裸体本身没有伤害

孩子在无意间瞥见你裸露身体时,你的反应对孩子的影响尤其深远。如果他平常很少看到你裸体,无意中撞见时,你愈生气,他们对你当时的反应愈难以忘怀。于是他们将会认定,自己一定做错了事,同时也认为裸露自己是件坏事——如此一来,可能造成他们日后对性持犹豫不决的态度。

为防止父母有过于强烈的反应,也避免使从未见过双亲裸体的孩子产生困惑,大部分的性教育学家认为:一般家庭在平时最好别太注重服装是否整齐。因为假如孩子常能看到成人的躯体,届时比较不会引起观念上的偏差或过度惊讶。

至于平常就习惯于穿得比较少的家庭,也不必担心所谓的“过于暴露”。如果超出了孩子所能容忍的极限,他们自然会明白地表现出来。

孩子到了青春期,会特别在意自己发育中的身体,逐渐把自己隐藏到门后,同时也要求你这么做,当孩子说:“爸,把门关上!”或者是“妈,请你出去!”时,教育学家及精神学家一致主张,父母应该注重这些讯息。专家建议,在家中,你不妨对性采取“开明”而“自在”的态度——但是得特别记住一点,千万别勉强自己。你自己对裸体的感觉,或许也正是孩子所持有的感觉。

父母和孩子裸体相向的利与弊

儿童性教育是父母较关注的话题,在孩子的成长中,每个家庭几乎都会遇到有关裸体的问题。例如父亲带男孩去洗澡或游泳,母亲带女孩去洗澡或游泳,这在前些年大城市的公共浴池里很常见。有时还会出现父亲带几岁的女儿进了男更衣室或相反的情况。同时,孩子们自然地也会见到其他人的裸体。这有何好处和坏处?

孩子们能看到父母的裸体的好处是在他们成长过程中能更好地、自然地接受他们自己身体的发育和性特征。小时候的肉体接触则能促使他们与成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和培养、这样他们会具有更强的安全感。如果孩子从小就能和父母共浴,一直有机会裸体相向的话,他们完全能自然地接受这一点,而且不会产生任何消极影响。

所以,如果从小习惯于这样做的孩子将是幸运的。等孩子快到青春期发动时,他们也会自然而然地开始注意保持自己的隐私,这时无论是谁的隐私都应该得到尊重,不论大人或孩子都应该如此。

怎样帮助和父母分离的孩子(上)


友:我的儿子一岁了,活泼可爱。可是我丈夫和我再过三个月就要去瑞典留学,我心中对儿子充满了不舍与愧疚。和爸爸妈妈分离一定是件非常痛苦的事,在这三个月里我应该怎样做才能使儿子少受些痛苦,少受些因母子分离带来的不良影响呢?我知道0-3岁是教育的关键期,在我不在他身边的时候我还能为他做些什么?非常希望能得到您的指导与帮助。万分感谢!

茅于燕:你们要在三个月后赴瑞典学,是一件大好事,希望你们学成回国,报效祖国,并与孩子团聚,尽父母之责。

在这三个月中我认为可以做以下这些事:

1、尽早确定照看人和照看环境。如果要接老人来家里照看,那么现在就应该接他们来,这样,你们有一段时间在一起,他的生活起居、早期教养会有延续性,过渡起来比较容易。当然,由亲戚照看或请保姆照看也是一样,现在就请来,如请保姆还要将其身份、家庭、健康状况弄清楚比较安全。如果要把宝宝送到老人家里去照看,那么现在就应该和宝宝一块儿到老人家里住一段时间,一起熟悉环境、熟悉抚养人,然后再离开,会好得多。

2、尽早确定医疗、保健单位,把孩子的情况和自己要离开的情况介绍给他们,万一孩子有个病痛,抚养人知道马上该往哪儿送去看病,常规体检也有人管了。

3、买好孩子衣着用品、玩具、图书,可以用一段时间,以后再由抚养人添置。你们买后,关照抚养人,玩具、图书不要一次拿出来,有些可在“关键”时刻(如哭闹一停、生病等)拿给他。当然,短期的生活费也要留下来。

4、要有平常心,不要因为自己快要走了就更宠爱他,平时要什么还有不给的时候,这时就全给他,这样可能会形成他的不良习惯,贪得无厌,使抚养人很难办。

5、也要和抚养人谈,不要因为父母亲不在身边,就更加宠爱他,使他完全没有“纪律”,不能控制自己,待父母亲回来后,就很难管教了。

6、和同在一地的亲朋好友联系,告知家里的电话和地址,也将他们的电话和地址,告诉抚养人,万一孩子有什么情况可以尽快联系,并得到帮助。

怎样帮助和父母分离的孩子(下)

怎样帮助和父母分离的孩子(下)


友:我的儿子一岁了,活泼可爱。可是我丈夫和我再过三个月就要去瑞典留学,我心中对儿子充满了不舍与愧疚。

茅于燕:家长去瑞典以前,要把孩子的一切安排好,为去了以后孩子与自己的亲密关系以及早期教育,也要有所计划:

1、给抚养人准备一张婴幼儿身体发育和智能发展表(儿童书店可以买到),让抚养人过三五个月给孩子测量一下,看孩子的发育和发展是不是与同龄儿童差不多。不过,注意:这不是做健康评价,也不是智力诊断,如果要做这两者还要带孩子到保健部门或医院去做,这样比较准确。

2、1岁至3岁是语言发展的快速时期,在这个阶段应注意教孩子说话,不仅语音正确,句子也要会讲。据调查,一岁的儿童大约会讲三五个词,一岁半会讲70个词,两岁会讲270个词,3岁会讲950个词。两岁以后逐渐出现比较完整的句子,先开始是简单句,到4岁以后复合句才增多,抚养人一定要给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经常对他讲话(简单而清楚的话),和他一起看图画并讲解,有时还要给他讲的故事,两岁半以后儿童就喜欢听故事了。3岁时,儿童已以会简单的复述,这对语言训练有很大作用。

3、有时带孩子到超市、游乐场去,让孩子与外界接触(不一定要见什么具体的人,做什么具体的事)。

4、有时带孩子到亲友家去串门,学习社会行为(如:向人问好、给东西要说“谢谢”、临走时要说“再见”等),逐渐成为一个社会欢迎的人。

5、再三关照抚养人不要过份娇惯他,要让他有点约束,自己能做的事,尽量自己做,培养他的独立性和自信心。

6、对他可能出现的不良行为(比如打人、抱毛巾被睡觉、吃手指甲等),要抚养人注意消灭在初起阶段,等到成为习惯了再改,就困难了。

7、经常打电话给抚养人,密切感情,如果孩子懂得听电话了,也要他在电话里和爸爸妈妈问好,谈话。也可以写信,谈得详细些。

8、如果可能,双方都录制一些录像带,请人带来带去,使父母和孩子的形象,对方都有,这对密切感情有很大好处,如果录像有困难,互送录音带或照片,想来是不大困难的(照片还可以寄),这对相互了解有很大好处。

9、如果有假期,经济条件以又许可,一定回家看看。

怎样帮助和父母分离的孩子(上)

婴儿游泳之利与弊


美国专家研究的结论是:

(1)水中的低重力环境不利于孩子骨骼的成长;

(2)婴儿的神经系统尚未完善,学习游泳不安全;

(3)游泳的高强度训练也容易损伤幼儿的身体。

第一个结论是正确的,但是那是有条件的,也就是如果象鱼一样长期呆在水里才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如果只是每天在水里呆20、30多分钟,并且是在水里运动,这个结论是不成立的。

第二个结论也是正确的,如果要婴儿象成人一样学习游泳确实不安全。所以必须有安全防护措施和安全意识的教育。婴儿游泳必须戴专用的婴儿游泳安全脖圈,必须有成人在旁边全程监护,成人与婴儿的距离必须保持一臂之内。水温、室温都有严格的要求。

第三个结论也是正确的,象成人一样的高强度游泳训练是容易损伤幼儿身体。但是如果是适量的运动就不存在这个问题。婴儿游泳是婴儿在水中的自由活动或自由运动,也不构成上述的担心。

研究人员告诫儿童家长,最好不要将孩子送去参加通过反复把儿童沉入水中等方式来锻炼游泳技能的培训班。因为这种号称首先要培养儿童不惧怕水的心理的训练,只会增加孩子对水的惧怕心理,而导致孩子成人后对水的心理障碍。这种训练方式现在主要在美国普及,中国还没有相应的机构和人员开展类似的培训班。因此美国专家的研究结果是建立在本国的婴儿游泳训练方式上得出的结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