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不同孩子与妈妈的依恋情结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有的孩子和妈妈单独在一起的时候,总是喜欢缠在妈妈身边,对探索活动不积极,对陌生的人和事表现拘谨和退缩;在妈妈将暂时离开的时候,他的情绪反应会非常强烈,会反抗,大喊大叫,或很悲伤地哭闹;如果妈妈返回来,他会急切地寻求妈妈的安慰,不容易平静。

母子之间的依恋关系决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形成的。作为妈妈,是否想过从自己的身上找找原因呢?研究发现,母子之间的这种缠人型依恋关系的形成,是与母亲的特点息息相关的。你不妨注意观察一下别人家的母亲对待孩子的态度是怎么样的,也不妨反省一下自己,是不是在为了满足自己的心理需要,总是喜欢孩子黏在自己身边;是不是为了满足自己对孩子的依恋,不鼓励孩子离开自己;在孩子独立活动的时候,你总是担惊受怕,总是千叮咛万嘱咐,对孩子的探索行为总是时时表现出保护过度。妈妈如果这样做与其说是对孩子的爱,不如说是对孩子的禁锢。起码可以说,这种爱不能算是积极意义上的爱。所以建议有这些问题的妈妈调整爱孩子的策略,适当放手,鼓励孩子独立地探索环境。

相关知识

不同气质婴儿的教养策略


儿童心理学家研究证实,婴儿气质是相对稳定的先天特性,同时也有一定程度上的可变性,往往受到环境的影响而发生改变,主要受父母的抚育方式、所提供的物质条件、父母的关心、责任感及教养方式的影响。

容易型

这类宝宝往往对各种教养方式都较适应,容易与父母建立和谐、稳定的亲子关系,父母也常常在育儿过程中得到极大的满足感。对于这类宝宝,父母要一如既往地给予关爱、重视,使宝宝的情绪和行为更加积极、愉快。

困难型

这类宝宝似乎一开始就会给毫无育儿经验的父母出些难题,初为父母,往往要以极大的耐心来处理一连串棘手的难题,比如适应宝宝没有规律的生活状态,掌握一定的技巧来应对易烦躁和爱哭闹的小宝宝等等。

宝宝再大一些,父母也许会在管教孩子方面遇到难题。必须注意的是,在教育孩子时父母的观点要保持一致,不要经常斥责、惩罚孩子,因为这样做的结果是,宝宝会表现得更加烦躁、易怒,从而变得更加“困难”。

对于这类宝宝,父母要考虑到婴儿的气质特点,积极地适应他,耐心地说服他,理性地克制自己的情绪,才能和孩子建立起和谐的、亲密的亲子关系,使孩子逐步适应社会。父母之爱,能使宝宝产生安全感,有安全感的孩子,情绪才能逐渐趋向于平和和稳定,而不易烦躁。

迟缓型

考虑到这类宝宝适应环境的能力、速度与特点,父母要有一份特别的耐心,如果给孩子施加压力,往往会事与愿违,孩子会选择逃避。

年轻父母要创造机会让孩子多尝试、去适应新环境与新刺激。积极的暗示和鼓励是孩子的“原动力”。这类宝宝一开始就需要一个没有压力的自由的“空间”,年轻父母应努力创设这样一个“空间”,使孩子能在新的环境中渐渐地活跃起来,对新的刺激慢慢地发生兴趣。

婴儿的气质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亲子关系,但父母对宝宝给予的爱、精心护理和敏感反应,能帮助宝宝更好地适应外部环境,也能改变、纠正他们不良的特性。

上一篇:婴儿的气质是怎么回事?

你的宝宝“缠人”吗?


宝宝说

有的时候,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只要妈妈一离开我,我就想哭。妈妈告诉过我,她很快就会回来的。可是,我还是很难过,觉得自己的依靠没了。我也很想让自己坚强点不哭。我知道这样妈妈会担心我,但我还是管不住自己的眼泪。每当我遇到陌生人,我就有点害怕。我要抱紧我的妈妈,这样我就不会那么紧张了。

妈妈说

我的孩子太缠人:已经断奶了,晚上还总是要摸着奶头才能入睡;我要去上班,死活哭闹着不让离开;像个跟屁虫似的,不是缠着要妈妈抱,就是跟东跟西;一会儿要妈妈讲故事,一会儿又要妈妈一起搭积木……,就是不愿自己玩,害得我什么事都做不了。

专家说

面对“缠人”的孩子,有些父母动不动就训斥、吓唬,或者置之不理。殊不知,这样做只会让孩子变得越来越胆怯,越来越离不开父母。

其实,孩子缠人是有心理原因的。缠人是孩子对父母依恋情感的一种表现。他害怕与父母分离,因此产生一种“分离焦虑”。而与父母在一起,尤其是与妈妈在一起,让他感到安全。

所以,孩子缠人的时候,父母首先要做的,是理解孩子的心理,不要粗暴地对待他,也不要冷落他,而是要充分地关心他,给予他情感的满足。当孩子从母亲那里获得安全感之后,他就会逐渐奠定起处理人际关系的基础。

孩子过分缠人,表明他缺乏自立、情绪不定。所以,除了给他情感满足,父母还要注意,不要过分保护孩子,要适时地与孩子保持一定的距离,让他一步步学会离父母远一点,去探索对他来说陌生的世界。要鼓励他与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在一点一点的进步中,孩子就会逐渐学会独立,敢于去面对外面的世界了。

依恋的定义

依恋主要是指婴幼儿对其主要抚养者(妈妈)特别亲近而不愿意离去的情感,是存在于母婴之间的一种强烈持久的情感联系,他们之间相互影响并渴望彼此接近。

儿童的依恋类型在其成长过程中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也就是说依恋的类型在外界环境没有变化的情况下是很少会自行发生改变的,在儿童期一旦形成,就会影响孩子的一生。所以对儿童依恋类型进行早期鉴别,并辅之以相应的教养,是非常重要的。

依恋类型及其影响

依恋类型可分为安全型、回避型和反抗型三种。儿童在早期所形成的依恋类型对其未来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依恋是儿童适应生存的一个重要方面,帮助婴儿终生向更好地适应生存的方向发展。

形成安全依恋的儿童更容易朝以下水平发展:能够积极探索外界环境,情绪稳定性强,情绪调节能力发展良好,社会认知能力发展良好,信任他人,未来发展会更自信、更合作、更友好、更热情、更乐观。

形成回避型依恋的儿童在未来的发展中更容易表现出:情感淡漠,胆小退缩、自卑,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往往不能够信任他人,不能够形成良好的亲密关系,人际关系质量不高。

形成反抗型依恋的儿童在未来的发展中更容易表现出:容易冲动,情绪稳定性差、易怒,容易发展出攻击行为等不良行为。

回避型依恋与反抗型依恋均属于不安全依恋,对儿童未来的发展是不利的,需要父母在教养方式方面作出调整。

怎样培养孩子的安全依恋?

1.要掌握一定的育儿知识,保持育儿热情。通过定期教养知识的指导,主动接触、观察、了解、读懂孩子发出的信号,准确理解孩子言行背后的含义,并做出及时的反馈。回避型依恋儿童的家长要特别注意这一方面的提高。

比如宝宝想去稍远一点儿的地方拿一个玩具,走了两步,又回过头来看着妈妈。这时候妈妈一定不要忽视宝宝这种微小的信号,而要积极回应、鼓励他。这样,宝宝就敢于大胆地去探索周围世界。因为他知道,不管前面发生什么事,妈妈都会在他身后支持他。

2.注重与孩子进行交流和互动。母亲不仅要及时满足孩子的生理需要,还要主动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不断提高与孩子间情感交流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与孩子想到一起、做到一起、玩到一起。这种交流的习惯与气氛,会使孩子得到一种健康情感的影响,从而建立对母亲的信任与亲近感,促进亲子关系的良性互动,形成对母亲的安全依恋。同时,这种交流和互动不是偶尔的,应该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形成一种家庭交流的氛围和习惯。回避型依恋以及反抗型依恋儿童的家长要特别注意这一方面的提高。

3.创造轻松和谐的家庭育儿环境。安全依恋的形成不仅仅靠母亲一个人的教养行为,整个家庭的环境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影响因素。对不安全依恋的改变更是需要如此。夫妻关系要和睦,夫妻双方都要具备一定的早教知识;家庭教养意见要统一,以便形成一种教养的合力,进而帮助孩子形成安全型亲子依恋。

早教:科学处理缠人宝宝,宝宝缠人怎么办


宝宝缠人是一个十分广泛的状况,宝宝这一个人行为让父母没法一切正常开展工作而让父母头疼不己。假如不可以妥善处理这个问题,会让宝宝没法快乐成长。宝宝缠人怎么办?

应对宝宝缠人,一些父母觉得,不可以太惯着宝宝了,要是冷暴力一段时间,宝宝就会更好。另一些父母觉得,宝宝还小,假如照顾不太好,会让宝宝缺乏安全感,会更为缠人。权威专家觉得这二种叫法全是有些道理的,能够依据宝宝不一样年龄层开展不一样的看待。宝宝缠人怎么办?

针对15个月下列的宝宝就一定要多宠一点,与宝宝创建优良的亲子依恋关系,能够让宝宝心理状态更健康。优良的亲子依恋关系会让宝宝长大以后会更为英勇,开朗,更能应对挫折。针对15个月之上的宝宝,则能够有可选择性的开展忽视解决。

如针对他自己能够保证的事情像穿衣服,用餐,整理小玩具这一类的事情,当他规定你帮他来完工了,你能忽视他的恳求,对他说“宝宝乖,宝宝长大以后,能够自身搞好这种事的,母亲相信你。”随后回身去忙自身的事情,使他自身解决自身能做的事情。宝宝缠人怎么办?

宝宝会缠人主要是下列好多个层面缘故造成 的:

1.父母陪宝宝時间太少,让宝宝缺乏安全感。

2.由于担忧外边不安全,而长期性把宝宝锁在屋子里,宝宝由于非常少触碰陌生人而认生。以便克服紧张而缠着父母。

3.对宝宝的照料过多,造成 宝宝的自做能力较差,不可或缺父母。

宝宝缠人怎么办?父母必须在让宝宝能够快乐成长的前提条件下让宝宝不缠人。作法是针对15个月下列的宝宝给与尽量多的照料,产生优良的亲子关联,让宝宝有归属感。随后在宝宝叛逆期,即想自身单独的阶段给与宝宝大量成才的机遇,不许宝宝过多依靠父母。随后有方案的带一些盆友到家中来,把宝宝送到外边去,让宝宝还有机会触碰生疏的人类与环境,让宝宝获得大量的锻练,学会独立存活。

怎样教养软弱的孩子


友:我女儿现在20个月了,经常有同龄或比她小的孩子打她,她从不还手,只要不疼,她就没反应,只有被打疼了,才哭着说谁打她。但有人抢她东西时,她却从不相让?女儿是软弱还是不懂事?

茅于燕:儿童天生有不同性格,两个极端的可能容易占强或随和依赖,绝大多数是中间型的。你的孩子可能偏于随和依赖这一端的。如果教养得法,两端的儿童未来都一定会有良好的性格。教养随和依赖型的儿童可以这样做:

首先接受她这种性格,不要在思想上就觉得他软弱,怕被别的儿童欺侮。儿童在社会化过程中往往是有强型的或弱型的区别,但在成人(教师或家长〕的教育、指导下,他们会逐渐适应,成为好伙伴,并不是一定强者一定欺侮弱者,有时强者还会保护弱者呢!

其次要带孩子串门(孩子才20个月,还不到上幼儿园年龄),多接触小朋友,在这个过程中使她积累与人交往的经验,这种经验会使她逐渐学会如何正确对待同伴。当然如果同伴打她,她应该告诉家长;如果有人枪她的玩具,他有权利保护,也告诉家长。这样,家长会主持公道,批评打她的小伙伴,并善意地要回被抢走的玩具,她也在这个过程中学习交往经验。

第三,表扬好行为。如果孩子能正确保护自己的玩物,善意地要求同伴还回来,而不是枪回来,则要大大表扬,这表明她的社会化进程又前进了一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