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要“保持平静”。孩子刚入幼儿园时有种种不太适应的表现,这是正常的。建议家长朋友接孩子回家后,要尽量保持家中往日平静的氛围,不要过分渲染对孩子入园问题的关注。家长平和的态度是孩子很快适应幼儿园生活的良好外部环境。

二要“分享快乐”。孩子来到陌生的环境,会有些心理压力。孩子回到家后,家长要有意识引导孩子回忆幼儿园一天的快乐。例如,老师带你们做哪些好玩的游戏了?……成人以平静并略带羡慕的态度与孩子分享快乐,有利于孩子建立良好的情绪体验,尽快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三要“积极配合”。家长要主动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生活、游戏及学习情况,进一步了解幼儿园对孩子的要求,积极主动配合幼儿园。

一忌“迁就放纵”。刚入园的孩子,有时也会出现“撒娇”或“耍赖”的现象。这个时候,可以用转移的方法排解孩子心中的不快,切忌“迁就放纵”孩子。

二忌“零食补偿”。一些家长唯恐孩子在幼儿园吃不饱,回到家中,各种零食摆在孩子面前任其挑选。其实这样做的结果会促使孩子更不好好地吃晚饭,时间长了,也会影响孩子的健康。

三忌“偏听偏信”。家长对刚刚入园的孩子有些不放心,会向孩子提出很多问题。由于这一阶段的孩子常常把想象与现实混淆,他们会说出与事实不符的答案。如孩子之间发生不愉快的事情时,他往往会说:“某某小朋友打我了”,遇到这种情况家长不要“偏听偏信”。建议家长多与老师沟通,以免产生不必要的误会。

延伸阅读

秋季入园 你和宝宝该怎样面对分离焦虑?


立秋之后,3岁以上的宝宝到了秋季入园的时间。大多数的家长都会担心孩子在幼儿园中吃不好、睡不好、玩不好,尤其是初入园的小朋友更让家长们担心不已。同时,面临入园与家长分离,宝宝心理也会感到焦虑。那么分离焦虑是什么?宝宝处在分离焦虑时会有哪些表现?又有什么方法能够缓解分离焦虑?

小知识:分离焦虑

分离焦虑:是指婴幼儿因与亲人分离而引起的焦虑、不安、或不愉快的情绪反应,又称离别焦虑。即婴幼儿于某个人产生亲密的情感结系后,又要与之分离时,产生的伤心、痛苦,以表示拒绝分离。是婴幼儿焦虑症的一种类型,多发病于学龄前期。

幼儿入园分离焦虑:幼儿入园分离焦虑是指宝宝从自然人到社会人转变过程中所发展起来的情绪。适龄宝宝离开父母和家庭进入幼儿园小班游戏和生活,进而迈出了其社会化进程中重要的一步。在这一过程中,由于直接面临着与家长的长时间分离,宝宝经受着分离焦虑所带来的痛苦。

入园分离焦虑的表现?

1、宝宝的生理变化:幼儿入园分离焦虑的主要表现在饮食、消化、睡眠及免疫力等方面。幼儿分离焦虑对幼儿生理影响值得关注。

2、宝宝的情绪变化:幼儿入园分离焦虑又一表现在情绪行为变化上。具体表现孤独迟钝、恐惧胆怯、固执任性、易怒等。

3、宝宝的具体言行:幼儿入园分离焦虑具体言行的表现就是大声哭喊、默坐、依恋老师、依恋自带物、不正常进餐与午睡等。

能够缓解入园分离焦虑的方法?

1、提前适应离开妈妈

分离最好能有一个渐进的过程。在入园前半年就要有计划地把视线从孩子身上移开,逐渐拉长你离开的时间,让孩子慢慢适应。有意识让孩子独立地玩、看书、看电视等,或多让家里其他人帮助照看宝宝。让他知道,你只是短时间离开他,一定会回来的。这个过程能够帮助孩子建立对你的信任感。

2、认识小伙伴

入园代表着集体生活的开始,和小朋友的交往关系会帮助孩子适应一个新的环境。邀请一两个幼儿园同班的小朋友到家里来玩或一起去户外玩。在你的陪伴下,孩子之间相对容易发展起较良性的关系,在幼儿园的新环境中就会更容易适应一些。

3、学会表达需求

如果你一向细心,这时候最好能放慢对孩子的理解,让孩子学着用语言表达自己的需求。在一个集体环境中,会说的孩子更容易得到帮助。

4、生活技能提前训练

有时候,不会上厕所、不会系扣子都有可能成为孩子在幼儿园感觉不好的原因,及时发现,及时训练,提高生活技能,也是缓解孩子焦虑的一个重要因素。提前了解幼儿园对孩子的生活要求,是不是要求自己穿鞋子、自己穿衣服,大小便时有没有老师帮忙?帮他进行一些生活训练。

面对入园分离父母更焦虑

在把宝宝送进幼儿园后,很多家长会徘徊在园外迟迟不肯离去,他们在面对与孩子分开时,焦虑的症状有时会更加明显。有的时候幼儿的分离焦虑时间的长短,分离焦虑的程度是由家长引发的。所以父母送孩子去幼儿园前,不仅要做好孩子的沟通,同时也要做好自己的心理建设。

父母分离焦虑的心理原因:

1、家长因不熟悉幼儿入园后的生活而产生的不安心理;

2、社会上对幼儿意外伤害的报道而使家长产生的过分紧张和担心;

3、因对教师工作质量和幼儿园生活条件的不了解而产生的担忧。

减少父母分离焦虑的方法:

1、让家长了解幼儿在幼儿园里的活动及生活内容,及时的让家长了解幼儿的进步。

2、有计划的邀请家长参与幼儿的活动,让家长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了解幼儿园的情况熟悉教师从而放心幼儿在园内的生活。

3、利用多媒体设备,将幼儿在幼儿园内的生活反映给家长如:照片、录制幼儿生活集锦等。

4、颁布对家长的服务措施,并加强与家长的电话联系和在网络上的沟通。

孩子从家庭走出来,第一次接触家人以外的集体就是入幼儿园。入幼儿园对幼儿的一生有着重要的意义,是幼儿成长中的一个重要的历程。幼儿的分离焦虑的产生与转变对幼儿能否比较快的适应幼儿园的生活有着重大的意义。为孩子们创设一个好的环境,帮助他们尽快的度过分离焦虑期,将会为幼儿更好的步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家有两宝爱争宠,怎样平衡孩子们的情绪


【导语】吃醋和嫉妒其实是人的本性,随着孩子越来越大,争宠的表现说明了他需要你的关注,甚至是完全的关注。而分享恰恰是现在孩子的欠缺,霸道、任性、自私都是没有学会分享的结果。尤其对于2岁的孩子来说,自我为中心很容易养成这样的性格。于是,我们看到许多孩子成了小太阳,所有的事都是他说的算,骄纵的情绪一直在助长。

孩子争宠的原因

宝宝在8个月时就能体会到爱和满足,1岁半左右开始有了愤怒、恐惧、不安等情绪,并渴求爱,发展出嫉妒的情绪。

1、渴望

孩子之所以会做出“争宠”的行为,真正的目的,是希望得到父母更多的爱。孩子的心是敏感脆弱的,如果父母多关心了另外一个孩子,那么这个孩子也会渴望得到父母的关爱。

2、恐惧

当第二个孩子出生后,难免将注意力放在照顾老二,而忽略了老大也需要被关爱。有时老大会害怕自己将要失去父母的爱了,老大的嫉妒心便产生,有时会去攻击幼小弟妹,或是把自己的行为退化,去模仿弟弟妹妹的行为来引起父母的关爱眼神。

3、愤怒

看不惯小宝宝比自己好,或别人拥有自己所没有的东西;大宝宝正在学习规矩而犯错要承担,小宝宝犯错没关系;大宝宝要让小宝宝,有时会引起大宝宝心理不平衡。

如果没有很好地把孩子的负面情绪导向正面,以后可能会有以下4种不良影响:

1、缺乏同情和分享能力,影响人际关系。

2、自尊心和虚荣心日渐高涨。

3、易有强者为王,败者为寇的心胸,处于竞争与比较的心态学习成长。

4、自私自利,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对周遭事物的关心。

家有俩宝父母如何平衡

孩子为什么有时会觉得父母偏心,心理专家表示,作为父母,首先要反思一下。自己对孩子爱的表达方式是否妥当,能否让他感受到呢?

不管是不是独生子女,孩子都喜欢被宠爱,渴望一种看得见的关爱,孩子这样做的原因是希望得到父母更多的爱。

宫外孕湿疹怀孕的表现手足口病症状宝宝感冒流鼻涕怎么办孕中期注意事项怀孕吃什么好盆腔炎有什么症状怀孕三个月胎儿图

心理专家建议,父母首先要明确告诉孩子你们的爱。例如说出你爱他、亲他的脸、牵他的手、拥他入怀。

其次,应该多和孩子聊天、玩耍。可以多聊聊孩子幼儿园或学校的新鲜事和孩子感兴趣的话题。多陪孩子去书店、公园、游乐园,也可以一起打扫房间、一起煮饭,以此增进彼此的感情和了解。

再次,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观念,乐于分享。独生子女往往以自我为中心,不会与人分享。父母应当引导孩子懂得和他人分享,让他们知道分享不意味着失去。

当孩子能够清楚地感受到来自父母的爱,又有着正确的判断标准,还乐于和别人分享时,他们就不会再抱怨父母偏心,也不会有强烈的争宠行为了。

具体地可以这样做:

承认孩子个体差异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孩子,每个孩子都有属于自己的个性和气质特点,虽然是同一父母所生,却不是完全相同。既然有差异,父母就不可能完全一样地对待每个孩子。

思想上要公平对待

孩子不管是平凡还是优秀,调皮还是懂事,都是父母的宝贝,孩子的一举一动都看在父母的眼里,所以父母对孩子的爱应该是平等的。

让孩子学会分享

不仅父母需要做出协调,孩子也要学会努力,学会分享和礼让,学会自己协调处理问题,这才是真正解决父母心头大事的关键。

建立孩子间的感情

孩子之间是有感情的,很多时候是无所谓公平不公平的,只要兄弟姐妹之间感情深厚,事情往往很容易处理,不会引发矛盾和冲突。

家有俩宝,父母肩上的责任更重大一些,你们要同等地对待孩子,关心关爱他们的健康,包括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在自己的生活中合理安排好两个孩子,巧妙地做好平衡。

入园前打造一个独立孩子


让宝宝完全生活在“全自动”的生活环境中,宝宝失去了锻炼的机会,难以体会成功的喜悦,久而久之,会挫伤宝宝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成为一个缺乏进取心的人。

孩子过度依赖父母的弊端

1、剥夺了孩子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

让宝宝完全生活在“全自动”的生活环境中,宝宝失去了锻炼的机会,难以体会成功的喜悦,久而久之,会挫伤宝宝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成为一个缺乏进取心的人。

2、害怕面对问题和新情况,会形成不良的个性。

宝宝长期在爸爸妈妈呵护的“温室”中成长,一旦脱离成人的怀抱,会显得手足无措,郁郁寡欢,对新问题和新情境缺乏应变能力。长此以往,会挫伤宝宝的自信心,变成一个懦弱、消极的人。

三步打造独立宝宝

生活自理能力对宝宝而言是从依赖到独立的一个过程,也是踏出家庭保护网的第一步,家长应逐步培养孩子的好习惯。

1、顺应宝宝的发展顺序,为宝宝创设独立学习的机会。

爸爸妈妈应该尊重了解宝宝的年龄特点和动作发展的顺序,并给于宝宝适当的训练,这样宝宝不会因为难度太高而失去兴致。例如:一岁的宝宝会自己站了,可以让宝宝试着洗手。一岁半的宝宝可以试着自己吃饭。两岁的宝宝可以尝试如厕、脱袜子、刷牙等等,这些活动既有利于宝宝的小肌肉的发展,又增强了宝宝独立意识的发展。

2、多赏识宝宝,让宝宝的做事态度由“要我做”转变为“我要做”

由于宝宝的小肌肉还处在发育期,动作的灵活性和准确性较差,所以每当宝宝独立完成任何小事,爸爸妈妈不要吝啬您们的表扬和鼓励,因为您的支持和鼓励是宝宝继续独立做事的动力。爸爸妈妈也应重视宝宝此时出现的每一个具有独立意识的要求和行为,加以鼓励和提供实现的条件。例如:宝宝看到您在剥毛豆,兴冲冲地跑过来。这时您可以提供一个塑料小碗和小凳子,事先将毛豆的壳拨开一小半,让宝宝在自已动手剥豆中充分体验成功地快乐。千万别害怕孩子要打碎碗或担心孩子不会剥,或害怕孩子给自己添麻烦而不让孩子剥,这样宝宝因为你的拒绝和责骂而扼杀宝宝独立意识的萌芽。恰当的引导和鼓励可以帮助宝宝建立自信,从而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3、爸爸妈妈的引导贵在持之以恒。

爸爸妈妈再让宝宝独立地做某件事情的时候,示范要求要清楚且形象生动,这样可以方便宝宝模仿学习。最重要的是让宝宝坚持天天这样做,把它当作一种习惯,这样宝宝的生活自理能力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得很快。例如:爸爸妈妈可以和宝宝作“成长记录”,完成什么事情,让宝宝自己在记录上打勾或贴五角星,以此激励宝宝的这种行为,久而久之便成了一种习惯。

上幼儿园之前帮宝宝锻炼自理,过起集体生活来会很容易适应,不仅有利于宝宝的成长,也为父母减了不少烦恼。那么快行动起来,入园前打造好一个独立宝宝吧。

早教知识:儿童厌学情绪是怎样产生的


具备厌学情绪的孩子,在遭受挫败时,并不是剖析原因,只是逃避实际,念头更改周边人对自身的观点。儿童厌学情绪是怎样产生的?

推脱义务

儿童厌学情绪是怎样产生的?这种少年儿童把简易的失败的原因引向外界,而不可以客观性地剖析学业成绩欠佳的主观和客观原因,查验自身,汲取教训。她们经常把考试分数不太好归入老师上课沒有讲明,试卷印的不清楚,教师判卷不合理等原因。实际上她们的内心对失败的原因很清晰,仅仅害怕正视自己的不够,用这类方法来遮盖自身的义务。

精神胜利法

儿童厌学情绪是怎样产生的?具备厌学情绪的孩子,在遭受挫败时,并不是剖析原因,只是逃避实际,念头更改周边人对自身的观点。通常非常容易沉溺于过去取得成功的追忆中。这种孩子的个人行为方法、心理特点、逻辑思维主题活动都和这种孩子的年纪迥异,这类手淫心理状态说明这种孩子对学习培训的厌烦心态。

合理性

这种孩子通常把自己学习上的失败变成合理性。当这种孩子达不上所要求的规范时,就否认或斥责这一规范不科学,尽可能找些看起来有效的托词,使现阶段的失败趋向合理性,那样的手淫能够使少年儿童降低自身品牌形象与受挫感的差距,防止猛烈的心里矛盾。

防范意识

这种学员在学习方面受挫之后,列举诸多的受挫小伙伴,说明自身与别人一样,并并不是最烂的,以推脱因受挫而造成的精神压力,事实上它是一种不正确的社会性较为方法,是以便推脱义务,摆脱精神压力。

消极悲观

一些厌学心理少年儿童在学业成绩上碰到挫败后,主动低人一等,极端化不自信,觉得自身在各个领域都比不上他人。不可以从科学研究地剖析中确信自身的自学能力,而消极悲观,自我否定,觉得自身的大脑发育落伍,并不是学习培训的原材料。现阶段的失败是因为自身的工作能力比不上他人,失败也是当然的事儿,这类状况是不可以根据自身的勤奋来变更的。

儿童厌学情绪是怎样产生的?之上这种心理活动描写通常会给这种少年儿童产生更大的心理健康问题,促使学习障碍变成两极化,不易改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