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话故事带分析

2021-04-28 童话故事带分析 孩子提前入学的准备 孩子胎教

分析孩子行走的目的。

我们朝着一个既定的目标直奔而去,而孩子却是因为他身体成长和发展的内在需要而往前行走。孩子通过走路来增长自己的体力。他走得相当慢,既没有固定的节奏,也没有明确的目标。他身边的事物吸引、鼓励他向前走去。

如果家长希望帮助孩子,那就要放弃自己的节奏和目标。

在那不勒斯,有这样一个家庭,家中最小的孩子才18个月大。夏天,为了去海边,他们要走大约1.6公里的下坡路。年轻的父母希望把孩子都带上,但一路抱着他实在是太累人了。孩子却表示自己能走完全程,从而解决了父母的难题。一路上,孩子时不时地停下脚步,看看路边的花儿,在草地上歇歇脚,看看草原上的小动物。有一次,他为了看一头驴吃草足足站了一刻钟。就这样,这个才一岁多的孩子在这条漫长的路上来来回回,从没有感到过度的劳累。ZJ09.coM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孩子能在很窄的楼梯上上下下走上一个小时。有很多母亲述说孩子的“淘气”的时候,都会涉及楼梯。经常会有年轻的母亲互相讨论,对待那些刚会走路的孩子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有的孩子一看到楼梯便会尖叫,当他被父母抱起时,他就会显得很不开心。有些母亲认为这只是个巧合,她们觉得孩子没有理由因为被抱着上下楼梯而又哭又闹。但很明显的是,孩子希望自己上下楼梯。楼梯在孩子们眼中是个十分有吸引力的地方,有可以抓握的栏杆,而且台阶就像一个个小凳子,这要比在平地上走路有意思多了。

因此,家长们应该了解孩子的行为,应该知道孩子的行为是什么样子的,这样才能正确的指引孩子成长。

相关知识

分析孩子心理调节策略


你带着孩子到饭店参加同事聚会。饭菜已上桌,但还有人没到,大家便边聊天边等待。孩子饿了,想吃,你不让,要求他再等一会儿,这时你的孩子可能是什么反应——

①他生气地拍桌子或者踢椅子。

②他反问你:“我饿了,为什么不让我吃?”

③他乖乖地坐在那里,什么事情也不做,什么话也不说。

④他开始翻你的手提包,看看里面有没有好玩的东西。

⑤他眼巴巴地望着桌上的饭菜,忍不住吮起了手指。

⑥你说如果他今天听话,明天就带他去游乐场,他想了想,就自己出去玩了。

⑦他问你要钱,自己到外面买了一个冰激凌吃起来。

或许孩子还有其他表现,但归结起来都属于不同类型的“心理调节策略”。

人一生会面临大大小小很多挑战,其中一个经常性的挑战就是调节自己的心理平衡,而且不同的人通常采取不同的调节策略。

这些策略中,有的是积极的,有的是消极的:

●积极策略帮助孩子隐藏或者改变自己的情绪反应,并采取相应的办法适应当前的新环境,从而改善自己的心理和人际关系。

●消极策略助长孩子的不良反应,造成人际关系紧张,也影响自己的心理健康发育。

因此,父母平时要多加留意自己孩子的心理调节策略,引导他向积极方向努力,避免消极心理状况不断升级。

孩子的心理调节策略通常有以下6种

1.发泄:这是孩子使家长比较尴尬和为难的极端方式,他采取一些攻击性、伤害性、破坏性的情绪和行为来表达自己的不满,宣泄自己的愤怒。除了①所表现的捣乱和破坏以外,其他还有尖叫、哭闹、摔打、骂人等消极行为。

2.被动应付:孩子不主动采取任何积极的措施来调节面临的矛盾,而是被动地承受,什么也不想、不说和不做,只是发呆。如③。

3.自我慰藉:孩子通过做一些无意义的重复动作来排解心中的焦虑,如⑤,或者“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说一些假想的话来歪曲现实以安慰自己,比如“这些饭菜不好吃”。

4.主动解决:孩子积极主动地采取针对问题和困难的适应性行为,尽可能地帮助自己减轻压力,摆脱困境。除了如②所表示的,要求给出理由以外,还有口头反对、提出疑问、摆出条件、寻求合作、自己尝试其他办法(如⑦)等行为。

5.替代活动:孩子自己想办法转移注意力,采取一些分心行为,忽略自己的需求,除了如④所表示的,主动寻找玩具以外,还有主动找别人说话、自己唱歌跳舞等行为。

6.重新思考:指孩子改变自己的观念和态度,对事物的价值重新做出判断和选择,最终调节心理平衡,如⑥,孩子“想了想”妈妈的话,在暂时的“小痛苦”(现在饿一会儿)和明天的“大快乐”(去游乐场)之间进行权衡,最后判断后者更有价值,经过重新思考,他愉快了调节了自己的心理平衡。

不同的心理调节策略对孩子有不同的影响

以上1和2属于消极策略,3属于中性策略,4、5、6属于积极策略。

面临同一情境时,年龄相仿的孩子由于思维水平和思维方式不同,采取的调节策略可能差别很大,这不仅会导致不同的调节后果,形成思维习惯之后,还会影响孩子的性格、人格以及修养和心理健康发展状况。

“发泄”容易导致孩子出现攻击和破坏等问题行为,养成抱怨、报复等不良心理倾向与行为习惯。

有些年轻父母认为,发泄有助于释放消极情绪,排解心理压力。事实上,在释放和排解过程中,孩子并不愉快,他情绪亢奋、行为过激甚至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伤害,破坏了和谐的人际氛围,之后还容易形成错误的思维模式,即出现问题都是外在因素造成的,于是,他通过把外在环境变得更加混乱,用两败俱伤来“扯平”。显然,与其他几种策略相比,这种方式是消极和不足取的。家长应该引导孩子学习积极调节策略,否则孩子在心理调节能力方面就落后于同龄伙伴了。

“被动应付”的孩子虽然不像“发泄”那样令人难堪,可能还显得比较听话,但孩子比较被动,不善于动脑筋,遇到问题就发呆;这种不喜欢意志努力的消极策略,阻碍孩子形成主动意识、创新精神和进取人格。

家长容易忽视“被动应付”的孩子,因为他比较安静和乖巧,显得息事宁人,家长常常意识不到这样的孩子还需要进一步积极引导。

“自我慰藉”是孩子用逃避现实的方式来调节心理平衡,达到自我安慰。遇到矛盾和困难时,年龄小的孩子常常这样反应,这有暂时性的自我保护作用,但如果孩子对此依赖过多,会养成幼稚、退缩、逃避的心理与习惯,不利于提高孩子正确认识和分析问题、勇敢面对现实的能力。所以家长应该引导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减少使用这一策略。

“主动解决”是孩子正确面对现实、认真分析问题、自主尝试办法的积极策略,它是人一生都在发展和提高的能力,研究发现,儿童从1岁就会出现使用这种策略的能力,并随着他运动、语言和思维水平的提高而不断提高。

孩子的经验有限,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有限,所以他的主动解决策略有时不正确,有时不成功,需要家长的启发和帮助。但是家长常常忽略了孩子的这种主动性,把他不正确和不成功的策略归为反叛、多动、固执和捣乱,因此采取否定、压制或者包办代替的管教方式,这将阻碍孩子主动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

“替代活动”是孩子调节自己需求的积极策略,当孩子“主动解决”策略不利的时候,他就退而求其次,选择一个对自己比较有意义的其他行为,从而求得心理平衡。它与逆来顺受的“被动应付”不同,也与逃避和歪曲现实的“自我慰藉”不同,孩子选择“替代活动”的态度还是积极的,选择的行为也是相对能吸引自己并从中得到快乐的,因此“替代活动”是培养孩子心理调节能力的常用策略,有时孩子能自己找到“替代活动”,有时需要家长的启发、提示、支持和帮助。

“重新思考”的孩子对事物的意义再次进行评估,在家长的引导下,他善于从多个角度看待同一事物,形成态度一变、行为就变的积极调节方式。与“酸葡萄”效应的“自我慰藉”不同,它并不回避和歪曲现实事物,而是在现实与未来之间的关系、大利益与小利益之间的关系中进行重新思考和判断,最终做出心甘情愿的理性选择。

如果家长善于在不知不觉中引导孩子运用此策,培养孩子遇到矛盾换个角度思考的习惯,久而久之,孩子也会主动掌握并善于使用这种积极的调节策略。

因此,家长们一定要重视的,合理的调节宝宝,让孩子健康成长,让孩子有个号未来。

春节和BB说走就走的旅行


如果孩子从小就能满足强烈的知识欲,大多数孩子可能成为英才和天才。想要给宝宝的将来打好基础,有些家长会选择早期教育宝宝。早教让宝宝视觉、听觉、触觉,运动觉全面协调的发展。那么早教对孩子都有什么样的影响吗?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春节和BB说走就走的旅行”,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春节里到处喜气洋洋,家长们忙碌了一年,也需要好好休息放松一下,趁着这个时间和宝宝来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一方面可以让宝宝体验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拓展视野;另一方面也算是对宝爸宝妈自己的犒劳,忙碌之余休息休息,以备来年再战。世界游走起,假期就是要这么任性!

一、向着温暖出发

推荐地点:夏威夷、澳大利亚、新西兰

夏威夷:美国的夏威夷州地处热带,即使在冬季,平均气温也在20-28℃之间,非常舒适。在这里,可与当地人民一齐摇摆草裙,和孩子在阳光海滩上共舞;亦可直面壮观的活火山,感受陆地的巨大力量;或是体验观赏鲸跃海面的乐趣,感受雨林与海洋相交的“天堂之路”,让孩子享受奇特的温暖寒假。

澳大利亚:基于南半球的地理位置,寒假中的澳洲正进入美丽的盛夏。不妨带宝贝参观红遍全球的悉尼歌剧院,最好来一场歌剧陶冶身心;或者走进凯恩斯的热带雨林,体验壮阔的自然景观;让宝贝与袋鼠,考拉交个好友,与大自然亲密接触;亲临美丽的大堡礁,探寻神秘的海底世界。

新西兰:新西兰位于太平洋西南部,是大洋洲最美丽的国家之一。寒假平均气温在13-22℃,温暖宜人。在这片被誉为“最后的天堂净土”里,探访新西兰牧场,体验基督山的英式优雅,于特卡波湖畔数星星,在罗托鲁瓦感受火山奇观,让孩子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从小树立爱护环境的深刻意识。

二、古典文艺范走起

推荐地点:罗马、巴黎、瑞士

罗马:意大利首都罗马是世界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承载着数千年历史遗迹,是意大利文艺复兴的中心之一,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行走于古罗马斗兽场,在西班牙广场晒晒暖阳,投上一枚硬币在许愿池许下美好愿望;俯视迷你国度梵蒂岗,游览古色古香的街道,欣赏精美绝伦的雕塑……在世界文化之都里感知历史,追寻文化。

巴黎:时尚之都巴黎,素有历史之城、美食之都及创作重镇之称。感受标志性建筑埃菲尔铁塔的建筑之美,涉猎文化宝地卢浮宫的艺术珍品,给孩子讲述与中国历史截然不同的欧洲故事。

瑞士:想要在寒冬里把运动的欢乐发挥得淋漓尽致,滑雪必定是不二之选。滑雪的完美地标,非瑞士莫属了。瑞士有最棒的滑雪道及最酷炫的滑雪装备,与孩子一起体验从雪山俯冲而下的速度快感吧!

三、狂欢式大Party

推荐地点:旧金山,洛杉矶,拉斯维加斯

旧金山:位于美国西部的旧金山,负有全美最美城市的盛名。驾车行使过旧金山的象征——金门大桥,纵贯海岸的壮观夜景。这里还有世界最知名的科技摇篮地——硅谷,置身科技园,培养孩子对科学的兴趣也是不错的选择哦!

洛杉矶:在“天使之城”洛杉矶,约上孩子游玩天堂乐园迪士尼,体验童趣的欢乐;陪伴爸爸观看精彩的NBA篮球赛,与妈妈一起朝圣环球影城好莱坞,一次过满足全家人的愿望,让刺激与兴奋不断延续。

拉斯维加斯:“LasVegas”源自于西班牙语,被译为“肥沃的青草地”,因其是荒凉地带里唯一的绿洲而得名。如今,拉斯维加斯被誉为“世界娱乐之都”。不妨前往拉斯维加斯大道,一起体验这欢乐的不夜城;进入百乐宫酒店的音乐喷泉,欣赏音乐与水舞的完美演出!

四、异域风情初体验

推荐地点:泰国、尼泊尔

泰国:世界最闻名的旅游胜地之一。说起出境游,泰国一直以来都是国人津津乐道的大热门。漫步普吉岛,放空于碧海蓝天之中。潜入水下观赏艳丽鱼群,游走在丛林果树之间;品尝浓重鲜美的热带水果,与大象亲密游戏;聆听气势磅礴的通赛瀑布,感受自然的震撼之声;体验古代泰式特色SPA,放松身体与心灵。

“佛教之都”曼谷,被誉为整合东西文化的“天使之城”。这里有浓重的佛教文化色彩,不如虔诚膜拜一下灵验的四面佛,参观泰国历代最有民族特色的大皇宫,逛逛充满奇趣与美食的恰图恰周末市场。热闹非凡的泰国,总在不经意间给你欢乐与惊喜。

尼泊尔:这里没有灯红酒绿的华丽外衣,却有净化心灵的徒步圣地。走进尼泊尔,搁下浮躁,抹去喧嚣,柱上登山杖,行走在这趟最完美的徒步路线中,登上加纳阔特观景台,以最广最美的角度眺望喜马拉雅山脉。在雪山的这头,看风起云涌,赏日出日落。

这里有最淳朴的民族,无论走到哪里,他们都会亲切热情地对你说一声“Namaste”。看腻了都市繁华,不妨行走一趟内陆高山,摆脱杂念,清澈内心。

五、浪漫圣地

推荐地点:埃及、大溪地

埃及:古埃及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王国,拥有极为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它的神秘,它的美丽,就像施了魔法般让人欲罢不能。壮观的金字塔,不朽的木乃伊,让人敬畏的狮身人面像……每一座古迹,犹如一个个音符,谱写成一首变化莫测的神秘乐曲。

繁华精彩的开罗,荒芜壮丽的撒哈拉沙漠,残壁辉煌的卢克索,优雅艳丽的亚历山大……数不清的古迹与美景,这辈子一定要去一次。

大溪地:塔西提岛,也是我们常说的“大溪地”,是南太平洋上的波里尼西亚群岛中的最大岛。这里四季如春,素有“人间天堂”的美誉。

一起坐上玻璃船,欣赏缤纷艳丽的海底美景;挑战胆量,感受喂食鲨鱼的惊心动魄;邂逅奇趣面包树,品尝鲜美野果;夜宿海上风情小屋,与热情的居民跳一支欢乐的草裙舞;游览南太平洋最美丽的博物馆——大溪地博物馆,用最诚挚的心去感受最接近天堂的美。

贴心提醒:

和孩子一起国外游,安全要放在首位,家长们需要提前做好功课,小编做了一些整理,给各位宝爸宝妈参考:

1.长途旅行,应为孩子准备足够的常用药,以避免环境骤变带来的身体不适。常备用药如:感冒药,止痛药,肠胃药,晕车药,退烧贴等,增加抵抗力的牛初乳也是不错的选择;

2.旅途中必定会遇上各类美食,但对于孩子来说仍以清淡为佳,浅尝可止,不宜过饱;亦要防止孩子在野外采摘野果,误食有毒植物;

3.提前给孩子准备联系卡,写上孩子的姓名,家长联系方式等,并告知孩子万一与家人失去联系,应尽早把联系卡交给当地警察处理;

4.提前告知孩子旅程的内容,让其有足够的心理准备。长时间的飞行或坐车,易让孩子产生枯燥感,可适当准备些书籍、小玩具或iPad等供娱乐的消遣装备。

培养孩子独睡分为四步走


幼儿期是人生智力发展的关键期,家长一定要注重孩子早教的这个环节,早期教育可以让孩子有更多的学习兴趣,你都知道哪些早教知识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培养孩子独睡分为四步走》,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家长一定要从理解宝宝的角度去看待问题,根据宝宝的心理承受能力采取有效的方法,循序渐进,灵活过渡,帮助宝宝逐步适应独睡。

步骤一:言语鼓励

宝宝到了3岁,由于大脑发育以及生活经验的积累,使得他们能够理解并接受许多道理了。家长可以通过小故事、儿歌来向宝宝宣传独自睡觉对身心发育的种种好处;通过心理暗示,激发宝宝潜在的独立意识,帮助他们建立自信,敢于挑战自我,做一个勇敢的孩子,从心理上产生自己睡的愿望。还可以带宝宝到小朋友家串门,爸爸妈妈有意识地当着宝宝的面询问小主人跟谁睡,并做出惊喜的样子说:“你真行!一个人睡一张床,像个大孩子了!”随后带着宝宝一起参观小主人的床,夸小床柔软、漂亮、干净、整洁。这时候,宝宝会因羡慕而产生“我也想拥有自己的床”的愿望,并希望在小朋友面前表现一下自己也长大了的样子,此时,父母则可趁热打铁鼓励孩子单独睡一张小床。

步骤二:大床入睡,小床清醒

最开始的时候,家长可以先把小床放在大床的一侧,让宝宝先睡在大床上,哄宝宝入睡,等宝宝睡着后再把宝宝单独放到小床上。清晨宝宝醒来的时候,家长一定要及时出现在宝宝面前安慰他,并以愉快的情绪感染、鼓励宝宝:“宝宝真了不起,睡自己的小床,宝宝长大了!”这样既保护了宝宝的安全依恋,不会产生情感上的失落,还增强了宝宝自己睡的勇气和信心。

步骤三:先分床后分房

接下来就应该训练宝宝在小床独自入睡了。爸爸妈妈要在小床边给宝宝充分的爱抚,使他感到安全和温暖;爸爸妈妈可以在白天加大宝宝的活动量,晚上避免激烈兴奋的刺激,从而使宝宝产生睡意;同时还可引导宝宝听故事或欣赏舒缓的音乐,起到平静心理和催眠的作用。切忌睡前接触恐怖的信息和刺激,以免造成宝宝心灵上的惊吓,从而不利于入睡。在宝宝可以顺利地独立入睡以后,爸爸妈妈就可以尝试与孩子分房而睡了。

步骤四:分房不分心

让宝宝独自睡在一个房间,首先要把这个小房间好好装饰一番,使它成为温馨别致、充满童趣的“童话小屋”。墙上贴一些宝宝和爸爸妈妈的照片,或者孩子喜欢的卡通图片;小床可以设计成汽车、小船等形象,周围挂上卡通小动物、带有悦耳声音的小玩具、漂亮的贴画等做装饰,再把宝宝平时喜欢的玩具摆在床边,告诉他小动物是他的好朋友,会陪他一起睡觉。这样,宝宝的恐惧感就会渐渐消失,转而喜欢这个环境。爸爸妈妈要在宝宝睡前多陪他一会儿,让宝宝感到虽然和爸爸妈妈分开了房间,但是他们的心没有分开,爸爸妈妈始终是关心他呵护他的,并没有不喜欢他、抛弃他。

●把握分寸,循序渐进

当宝宝已经形成了与父母同睡的习惯,要分开时,千万不要急于求成,这样只会适得其反,使宝宝对独自睡觉产生恐惧,难以克服。一定要把握分寸,循序渐进,逐渐适应。

●坚持原则,不要放弃

当宝宝刚刚与爸爸妈妈分开房间睡时,会出现反复现象,比如费了很大工夫才把宝宝安顿好了,可是还不到10分钟,他又跑出来了,或者宝宝在半夜跑到爸爸妈妈的大床上,不愿再回自己的房间了。这时,许多家长心一软,就接纳孩子了,结果前功尽弃。所以建议家长千万不要心软,哪怕再辛苦再难缠,也要坚持把孩子送回去,陪伴他、鼓励他重新入睡。咬咬牙,坚持下来,习惯就养成了。

●因事而异,灵活把握

当孩子生病或遇到挫折时,他们最需要爸爸妈妈的关心和安慰,这时,可以与孩子暂时同睡,满足孩子的生理、心理需要的同时也方便家长随时照顾孩子。

●平静心理,淡然处之

有些宝宝半夜醒来会找妈妈,或许会撞到爸爸妈妈在亲热。这时,宝宝处于蒙眬状态,并不会对你们的行为产生太大兴趣,所以爸爸妈妈要平静心理,尽快陪宝宝重新回到自己的房间,安抚他继续睡觉。如果相反,爸爸妈妈惊慌失措,对宝宝进行大声呵斥,反倒会令宝宝感到更紧张更清醒,更不利于宝宝重新入睡。当然,如果宝宝有兴趣了解,家长也不妨抓住性教育的契机,平淡地告诉孩子,爸爸妈妈彼此相爱,互相拥抱,仅此而已。

别放任孩子过分依赖的行为


孩子喜欢与父母在一起,这是亲情的一种表现。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这种依恋行为会因为独立性的增强而逐渐减弱。但有的孩子表现出了与其年龄不相称的过分依恋行为。如:孩子都五六岁了,还形影不离地跟着父母,极不情愿到幼儿园去,回家后就缠着父母和他玩,甚至还让父母抱,否则就闷闷不乐或者大哭大闹……有的父母为此很着急,但又没有办法;有的父母认为孩子对自己亲热是好事,虽有些烦,但也只好听之任之。

孩子这种过分的依恋行为是不正常的,需要分析原因,及时加以矫正。

一种情况是孩子喜欢和父母有身体接触。

如:孩子总要求让爸爸妈妈抱,或来拉爸爸妈妈的手,抱住父母的腿。这可能是和父母以前对孩子过分亲昵,且喜欢用身体接触的方式来表达对孩子的关爱有关。要改变这种情况,父母要有意识地多用语言的方式来表达这种美好的感情,并让孩子接受这种方式。当孩子也逐渐学会用这种方式来表达对父母的爱时,那种对父母的粘缠行为就会大大减少。

另一种情况是孩子对周围的环境产生不安或不舒服的感觉,从而对父母表现出反常的依恋行为,以求得一种安全感和心理上的安慰。

这种依恋行为不是经常的,偶尔因素较多。只要家长留心观察,并采取措施消除使孩子感到不安或不舒服的因素,就可达到目的了。

最多的一种情况则是过度保护导致孩子过分的依恋行为。

父母对孩子的过度保护是多方面的:在生活方面,父母惟恐孩子营养不足,一味地给孩子增加营养,买补品。稍稍刮风或下点雨就不让出门,还怕太阳晒坏了身体。教养方面,孩子受到全家人的宠爱,成了家庭的核心,全家人都关心他,服从他,有求必应。在行为方面,因为家长怕孩子出危险,使孩子爱动的天性受到压抑,想跑、想跳等愿望不能得到满足。孩子什么事都不用做,全由家长包办代替了。在心理方面,家长怕孩子生气,从不在孩子面前表露自己的不满、不快与忧愁。时间长了,孩子得不到充分的精神意志锻炼,使孩子出现心理偏差……以上这些因素使孩子的独立性没有发展起来,适应外界的能力很差,离不开父母的帮助,就导致孩子依恋行为的发生。要改变这种情况,应从培养孩子独立性入手。父母要想通过自己的教导和自身的行为去影响、教育孩子,使孩子树立起独立意识;要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先从培养孩子的自我服务技能做起,再培养他们为他人服务的意识;对孩子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也不可放松。

当你的孩子不再过分依恋你,那说明你的宝贝能逐渐自立了。在不久的将来,你的孩子将如雏鹰展翅,翱翔于长空。

童话故事带分析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