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家长都会有样的体会:宝宝在3岁之前,一般都比较乖巧,很听大人的话。但接近3岁时,宝宝的性情开始出现变化,不那么“听话”了,有的宝宝甚至脾气怪,犟得很,不让他做的事情偏要做,要不就哭啊、闹啊……

宝宝为什么会在这个阶段开始任性了呢?这些问题是3岁前就产生的,还是到了这个年龄才出现的?专家说,宝宝的任性很常见,但并非天生,这主要是教育不当引起的。3岁的宝宝任性很正常

宝宝在3岁之前,一般都比较顺从,父母说什么,就听什么;父母说这些东西不准碰,他就不碰。这样的宝宝常会得到父母、亲友的赞扬:“这宝宝真听话。”接近3岁时,父母感到宝宝开始变了,变得不那么“听话”了。

3岁左右的宝宝,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主观能动性越来越强,对成人的要求、安排、训斥、惩罚等常常执拗、任性、逆向而行,这是宝宝的逆反心理,在这一年龄段属于正常表现。但如果伴有其他的行为习惯的问题,就应该查找原因,因为行为习惯往往是长期重复的结果。如:吃饭磨蹭、没有时间观念、作息不规律、怕困难、注意力不集中等。

对宝宝的任性行为,家长如何进行纠正呢?

1、家长应要求宝宝有一定的行为界限,引导宝宝养成良好的习惯。

要让宝宝明白,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并鼓励他坚持执行。不能总跟宝宝说:“就今天这一次啦”、“下不为例啦”。对宝宝超越行为界限的事,决不能迁就,否则,只会娇惯宝宝,助长宝宝的任性毛病,以后难以改正。还须注意的是:父母必须一致。

2、在宝宝任性时,父母要善于把宝宝的兴趣引开去,以转移他的任性。

例如,宝宝进入超市,吵着要买糖果,看见气球,又闹着要气球,此时,父母可设法让宝宝去观察某一事物,使他忘掉刚才哭喊着要的糖果、气球。

3、父母要注意教育方法,要有耐心。

当宝宝哭闹时,父母可采取漫不经心的态度,让宝宝感到,他的哭闹吓唬不了谁,让他渐渐安静下来。有的宝宝自尊心太强,父母可适当给他一个“台阶”,帮他“收场”。

如果是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坏习惯,那家长就应该找出原因,马上进行纠正。一种新的行为习惯的形成,要经过长期不间断的坚持才能固定下来,所以家长一定要有耐心。

延伸阅读

宝宝太认性到底是谁的错?


宝宝太认性到底是谁的错?

有的家长都会有样的体会:宝宝在3岁之前,一般都比较乖巧,很听大人的话。但接近3岁时,宝宝的性情开始出现变化,不那么“听话”了,有的宝宝甚至脾气怪,犟得很,不让他做的事情偏要做,要不就哭啊、闹啊……

宝宝为什么会在这个阶段开始任性了呢?这些问题是3岁前就产生的,还是到了这个年龄才出现的?专家说,宝宝的任性很常见,但并非天生,这主要是教育不当引起的。

3岁的宝宝任性很正常

宝宝在3岁之前,一般都比较顺从,父母说什么,就听什么;父母说这些东西不准碰,他就不碰。这样的宝宝常会得到父母、亲友的赞扬:“这宝宝真听话。”接近3岁时,父母感到宝宝开始变了,变得不那么“听话”了。

3岁左右的宝宝,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主观能动性越来越强,对成人的要求、安排、训斥、惩罚等常常执拗、任性、逆向而行,这是宝宝的逆反心理,在这一年龄段属于正常表现。但如果伴有其他的行为习惯的问题,就应该查找原因,因为行为习惯往往是长期重复的结果。如:吃饭磨蹭、没有时间观念、作息不规律、怕困难、注意力不集中等。

纠正宝宝的任性,家长要有耐心

对宝宝的任性行为,家长如何进行纠正呢?

1、家长应要求宝宝有一定的行为界限,引导宝宝养成良好的习惯。

要让宝宝明白,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并鼓励他坚持执行。不能总跟宝宝说:“就今天这一次啦”、“下不为例啦”。对宝宝超越行为界限的事,决不能迁就,否则,只会娇惯宝宝,助长宝宝的任性毛病,以后难以改正。还须注意的是:父母必须一致。

2、在宝宝任性时,父母要善于把宝宝的兴趣引开去,以转移他的任性。

例如,宝宝进入超市,吵着要买糖果,看见气球,又闹着要气球,此时,父母可设法让宝宝去观察某一事物,使他忘掉刚才哭喊着要的糖果、气球。

3、父母要注意教育方法,要有耐心。

当宝宝哭闹时,父母可采取漫不经心的态度,让宝宝感到,他的哭闹吓唬不了谁,让他渐渐安静下来。有的宝宝自尊心太强,父母可适当给他一个“台阶”,帮他“收场”。

如果是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坏习惯,那家长就应该找出原因,马上进行纠正。一种新的行为习惯的形成,要经过长期不间断的坚持才能固定下来,所以家长一定要有耐心。

纠正宝宝的习惯家长要耐心


小偷!强盗!给宝宝冠以这样的罪名,不免有些夸张吧。这些家长们避之不及的严重坏毛病,在宝宝身上却经常发生,他们对此若无其事。并不是宝宝的基因里有这么多恶习,实在是他们不知道“我的”“你的”和“他的”有什么区别。

“小偷”:口袋里经常藏玩具

小可妈小可3岁

小可上幼儿园第一天,就把玩具“偷”回了家。那天我去接小可,回家路上发现他的口袋鼓鼓的,一摸是辆塑料小汽车,问他:“玩具车哪来的?”小可说:“幼儿园桌子上的。”看着孩子理直气壮,脸上毫无羞耻感的样子,我及时展开了一场教育攻势:宝宝,这个玩具不是我们家的,而是幼儿园里的,你把它拿回来就是小偷啊,小偷可是大坏蛋呢。我们把玩具还回去吧。

反正走得还不远,我们又折返回到幼儿园,把玩具交到老师手中。尽管小可有点不情愿,但笑脸很快又挂在了脸上。我很庆幸自己把孩子可能会有的恶习扼杀在萌芽状态,可仅仅高兴了没两天,小可就故伎重演了。

周末带小可去朋友家串门,回到家,小可把一直紧紧捏在手里的一条手机链向我炫耀,天哪,他把朋友刚才拿出来给他玩的东西偷回了家。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我感觉到事情的严重性,那天我让小可跟我面对面地坐下谈心,把道理反来复去地讲了几遍,直到小可点头答应以后不再“偷“为止。

但是情况好了没几天,小可又开始“偷”上了,他的手里、口袋里不时会有些不明来历的玩具,害我经常给别人打电话赔礼道歉,再后来,我似乎得了强迫症,从幼儿园或朋友家离开,先要检查一下孩子的小手和小口袋,有时查一遍还不够,就怕他“偷”走点什么。

“强盗”:把别人的东西当成自己的

晓晓爸晓晓4岁

带晓晓去做客,他常常不给我面子,本来想让孩子去多接触朋友,学点社交礼仪,可是孩子的行为让我很受挫。

我一般带儿子串门,都是选择也有个跟晓晓差不多大的孩子的朋友家,孩子们可以一起玩。第一次,晓晓就给我来了个下马威,那时他大概2岁多。刚开始玩得还不错,两个小朋友都很友好,于是我们大人便放心地聊着自己的事情。可是不一会,那边的“战争”就爆发了,晓晓一把抢过那个女孩的玩具,紧紧抱在自己怀里,一副怒目相向的决斗样子。那女孩也不甘示弱:“这是我的玩具!”随即转过头来向我告状:“他抢我玩具!”

事情明摆着晓晓理亏,我一边安慰女孩,一边批评晓晓:“你怎么可以不讲道理呢?快把玩具还给小姐姐。”没想到晓晓竟然委屈地大哭起来:“这是我的!”哭闹怎么都止不住,直到朋友做通了女儿的思想工作,把玩具送给晓晓,他的抽泣还没停止,显然伤到他的心了。

后来我总结经验,做客时让晓晓自己也带上一两个玩具,与小朋友分享,效果看上去要好一些,不过偶尔还会发生抢别人东西的事情,才不管哪样东西是自己的,哪样又是别人的呢,先抢过来再说。也许男孩小时候就是这个样子吧,唯一的办法就是少带他出门,免得“强盗”成性。

纠正习惯要耐心

让宝宝改掉“偷”和“抢”的毛病,有三种方法可以尝试。值得提醒的是,要纠正宝宝的行为习惯,不是一招一式可以见效的,因此办法要多次使用和交叉使用,以帮助宝宝建立物权概念。

直截了当法:当发现宝宝发生“偷”、“抢”时,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当场制止,并讲道理,让宝宝停止正在发生的行为,或弥补已经发生的行为,比如把东西还给别人等。不过稍大点的宝宝,要注意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可以在语言上动些脑筋,比如拿走幼儿园的玩具时,可告诉宝宝,“别的小朋友玩不到了,他们会伤心”,以激起孩子的同情心;也可以跟孩子说,“妈妈非常讨厌拿别人东西的宝宝”,利用孩子需要被认同的心理,来解决问题。

旁敲侧击法:家长可选择一些类似的故事给宝宝讲,要注意,讲完故事还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而应该把故事里孩子的行为挑出来问宝宝:“这个小朋友做得对吗?”如果宝宝知道不对,可让他讲出哪里不对,以加深印象;如果宝宝较小,还不能分辨,家长可直接用语言和表情来加以评判,给宝宝树立正确观念。

还有一种办法可以尝试,比如宝宝把玩具拿回家,妈妈可把那个玩具放在自己耳朵边,假装问玩具一些话,然后跟宝宝说:玩具哭了,它说它的家在幼儿园,它要回幼儿园找爸爸妈妈。

提前预防法:孩子喜欢自言自语,父母可利用这一点。当宝宝在玩具店或朋友家拿着不属于自己的玩具时,父母可以让宝宝跟着说:“这不是我的东西,不能拿。”“我借来玩一会,马上还给他。”孩子通过自我言语,也能限制自己的想法和行为,增强自我控制能力。

换位实践法:根据孩子所做的事,来个位置对换,也可以说是以其人之首治其人之身。通过换位实践法,让孩子体验对方所处的心境,从而达到理解他人,明白自己的错误,并改正错误的目的。具体做法是在宝宝“犯事”后不久,妈妈与爸爸商量好,爸爸悄悄拿走宝宝目前最喜欢的玩具,妈妈挑逗宝宝去找,当宝宝找不到时,妈妈告诉他“被爸爸拿走了”。此时宝宝肯定会不高兴,借此机会告诉宝宝,“刚才你拿了别人的东西,别人跟你一样会生气”。宝宝就会明白,不管是谁这样做都不对。

孩子没有物权概念

三四岁的孩子没有物权概念,对所有权的界限实际上并不清晰,他们分不太清楚幼儿园的东西和自己家里的东西有什么特别的不同,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他们已经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头脑中有了“我的”、“我自己的”概念,但对“你的”、“他的”概念又比较模糊。所以,对一切他们有兴趣的东西,都认为是自己的。有些孩子只要觉得玩具喜欢,就把它们带回家里去了。作为家长,如果发现孩子有类似情况,不必着急,更不必给孩子上纲上线地戴顶“小偷”“强盗”的帽子。

经过教育,也许孩子还会有许多次的反复,这是因为他们需要把正确的观念经过多次实践才能内化为理解接受的东西。在这个过程中,父母要平和心态地陪伴,孩子才能轻松愉快地接受,并走过这个阶段。

每个孩子的发育状况不同,如果到五六岁宝宝已经能够分清你、我、他之后,还有这种坏毛病,家长就真该引起重视了。

儿童早教:孩子学新事物家长应耐心


在生活起居中,一些爸爸妈妈对孩子的教育 ,一直充满了不满意和斥责。一些父母在孩子学习培训新生事物时,看不见孩子所努力的勤奋,一直心急如焚地期待孩子一学就会,还规定做得恰如其分。几日前,我还在亲戚家,就看到了那样的一幕:

盆友六岁的闺女芳芳已经学习培训洗自身的棉袜。

“天哪!你哪儿是在洗袜子,说到底在戏水嘛!”妈妈着急地把自来水龙头扭紧,“你清楚吗?水电费又涨了,还那么消耗水。”

芳芳噘起了嘴,原本认为帮妈妈洗袜子会获得夸奖,如今不可能了。

“你看看你,洗哪些嘛!洗了老半天,棉袜还那么脏。要用一点洗衣液,所有再次洗过。”芳芳不情愿地挤了一堆洗衣液,弄得洗脸盆里全是泡沫塑料。

“你一直在搞哪些鬼呀!弄得都是泡沫,那样难以洗干净的。”

“我不会洗了啦!”芳芳发火地痛哭着,重重地把棉袜摔回洗脸盆里。

六岁的芳芳第一次刚开始学做家务,她的原意是想帮妈妈的忙,显示信息自身的工作能力,自然也想要妈妈的夸奖。而妈妈的追求完美与斥责,却挫折了孩子学习培训做家务的主动性;另外也在传送着让孩子消沉、挫败的信息内容。这般做的結果,将会使芳芳之后从此没兴趣去试着做家务,再也不积极地去试着新的事情,长久以往,乃至将会铸就孩子自卑的人格。

相反,假如妈妈先毫无疑问她积极帮妈妈做家务的优良主观因素,再细心细腻从零基础就地她洗袜子的方式 ,即便她一时做不太好也积极主动激励;她从这当中就不但学得了做家务的本事,也在家里获得了信任感,塑造了她对家中的责任感。之后她就会更积极地为家中负荷率,锻练出很多的工作能力,也塑造了积极、积极主动、开朗、信心、承担、坚定不移等出色的本人质量。

社会心理学科学研究证实:每一个人心灵深处最实质的要求便是“显示信息自身的必要性”。一旦自身的必要性获得他人的毫无疑问,就拥有奋发向上的驱动力,就能充分发挥出自身的发展潜力。

对孩子而言,特别是在这般。孩子在成长阶段中,要探寻生疏的全球,要学好许多本来不容易的物品,必须击败成千上万的艰难;而可以适用她们不断进步的,仅有父母的毫无疑问和激励。激励能提高孩子的信心,鼓励孩子持续试着,勇敢面对艰难和挫败,进而开辟自身取得成功的人生道路。

面对宝宝的习惯家长要耐心


小偷!强盗!给宝宝冠以这样的罪名,不免有些夸张吧。这些家长们避之不及的严重坏毛病,在宝宝身上却经常发生,他们对此若无其事。并不是宝宝的基因里有这么多恶习,实在是他们不知道“我的”“你的”和“他的”有什么区别。

“小偷”:口袋里经常藏玩具

小可妈小可3岁

小可上幼儿园第一天,就把玩具“偷”回了家。那天我去接小可,回家路上发现他的口袋鼓鼓的,一摸是辆塑料小汽车,问他:“玩具车哪来的?”小可说:“幼儿园桌子上的。”看着孩子理直气壮,脸上毫无羞耻感的样子,我及时展开了一场教育攻势:宝宝,这个玩具不是我们家的,而是幼儿园里的,你把它拿回来就是小偷啊,小偷可是大坏蛋呢。我们把玩具还回去吧。

反正走得还不远,我们又折返回到幼儿园,把玩具交到老师手中。尽管小可有点不情愿,但笑脸很快又挂在了脸上。我很庆幸自己把孩子可能会有的恶习扼杀在萌芽状态,可仅仅高兴了没两天,小可就故伎重演了。

周末带小可去朋友家串门,回到家,小可把一直紧紧捏在手里的一条手机链向我炫耀,天哪,他把朋友刚才拿出来给他玩的东西偷回了家。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我感觉到事情的严重性,那天我让小可跟我面对面地坐下谈心,把道理反来复去地讲了几遍,直到小可点头答应以后不再“偷“为止。

但是情况好了没几天,小可又开始“偷”上了,他的手里、口袋里不时会有些不明来历的玩具,害我经常给别人打电话赔礼道歉,再后来,我似乎得了强迫症,从幼儿园或朋友家离开,先要检查一下孩子的小手和小口袋,有时查一遍还不够,就怕他“偷”走点什么。

“强盗”:把别人的东西当成自己的

晓晓爸晓晓4岁

带晓晓去做客,他常常不给我面子,本来想让孩子去多接触朋友,学点社交礼仪,可是孩子的行为让我很受挫。

我一般带儿子串门,都是选择也有个跟晓晓差不多大的孩子的朋友家,孩子们可以一起玩。第一次,晓晓就给我来了个下马威,那时他大概2岁多。刚开始玩得还不错,两个小朋友都很友好,于是我们大人便放心地聊着自己的事情。可是不一会,那边的“战争”就爆发了,晓晓一把抢过那个女孩的玩具,紧紧抱在自己怀里,一副怒目相向的决斗样子。那女孩也不甘示弱:“这是我的玩具!”随即转过头来向我告状:“他抢我玩具!”

事情明摆着晓晓理亏,我一边安慰女孩,一边批评晓晓:“你怎么可以不讲道理呢?快把玩具还给小姐姐。”没想到晓晓竟然委屈地大哭起来:“这是我的!”哭闹怎么都止不住,直到朋友做通了女儿的思想工作,把玩具送给晓晓,他的抽泣还没停止,显然伤到他的心了。

后来我总结经验,做客时让晓晓自己也带上一两个玩具,与小朋友分享,效果看上去要好一些,不过偶尔还会发生抢别人东西的事情,才不管哪样东西是自己的,哪样又是别人的呢,先抢过来再说。也许男孩小时候就是这个样子吧,唯一的办法就是少带他出门,免得“强盗”成性。

纠正习惯要耐心

让宝宝改掉“偷”和“抢”的毛病,有三种方法可以尝试。值得提醒的是,要纠正宝宝的行为习惯,不是一招一式可以见效的,因此办法要多次使用和交叉使用,以帮助宝宝建立物权概念。

直截了当法:当发现宝宝发生“偷”、“抢”时,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当场制止,并讲道理,让宝宝停止正在发生的行为,或弥补已经发生的行为,比如把东西还给别人等。不过稍大点的宝宝,要注意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可以在语言上动些脑筋,比如拿走幼儿园的玩具时,可告诉宝宝,“别的小朋友玩不到了,他们会伤心”,以激起孩子的同情心;也可以跟孩子说,“妈妈非常讨厌拿别人东西的宝宝”,利用孩子需要被认同的心理,来解决问题。

旁敲侧击法:家长可选择一些类似的故事给宝宝讲,要注意,讲完故事还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而应该把故事里孩子的行为挑出来问宝宝:“这个小朋友做得对吗?”如果宝宝知道不对,可让他讲出哪里不对,以加深印象;如果宝宝较小,还不能分辨,家长可直接用语言和表情来加以评判,给宝宝树立正确观念。

还有一种办法可以尝试,比如宝宝把玩具拿回家,妈妈可把那个玩具放在自己耳朵边,假装问玩具一些话,然后跟宝宝说:玩具哭了,它说它的家在幼儿园,它要回幼儿园找爸爸妈妈。

提前预防法:孩子喜欢自言自语,父母可利用这一点。当宝宝在玩具店或朋友家拿着不属于自己的玩具时,父母可以让宝宝跟着说:“这不是我的东西,不能拿。”“我借来玩一会,马上还给他。”孩子通过自我言语,也能限制自己的想法和行为,增强自我控制能力。

换位实践法:根据孩子所做的事,来个位置对换,也可以说是以其人之首治其人之身。通过换位实践法,让孩子体验对方所处的心境,从而达到理解他人,明白自己的错误,并改正错误的目的。具体做法是在宝宝“犯事”后不久,妈妈与爸爸商量好,爸爸悄悄拿走宝宝目前最喜欢的玩具,妈妈挑逗宝宝去找,当宝宝找不到时,妈妈告诉他“被爸爸拿走了”。此时宝宝肯定会不高兴,借此机会告诉宝宝,“刚才你拿了别人的东西,别人跟你一样会生气”。宝宝就会明白,不管是谁这样做都不对。

孩子没有物权概念

三四岁的孩子没有物权概念,对所有权的界限实际上并不清晰,他们分不太清楚幼儿园的东西和自己家里的东西有什么特别的不同,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他们已经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头脑中有了“我的”、“我自己的”概念,但对“你的”、“他的”概念又比较模糊。所以,对一切他们有兴趣的东西,都认为是自己的。有些孩子只要觉得玩具喜欢,就把它们带回家里去了。作为家长,如果发现孩子有类似情况,不必着急,更不必给孩子上纲上线地戴顶“小偷”“强盗”的帽子。

经过教育,也许孩子还会有许多次的反复,这是因为他们需要把正确的观念经过多次实践才能内化为理解接受的东西。在这个过程中,父母要平和心态地陪伴,孩子才能轻松愉快地接受,并走过这个阶段。

每个孩子的发育状况不同,如果到五六岁宝宝已经能够分清你、我、他之后,还有这种坏毛病,家长就真该引起重视了。

相关推荐